漓江底栖动物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漓江底栖动物调查

张益峰

(广西水产研究所南宁 532021)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由于底栖动物具有对环境条件变化的敏感性或耐受性,且大部分终生生活在水体里,比较固着,相对位移小、寿命长、形体易于辨认等特点,多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已比较普遍地运用底栖动物的一些种类来监测水体污染,评价水质。如:水蚯蚓是淡水底栖动物群落中的主要耐污种类组成部分(尤其是寡毛类中的颤蚓),它们象蚯蚓一样在一定时间内将淤泥吞食而又排出,这有助于改善水底环境,在污水自净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另外,底栖动物也是淡水中下层鱼类的优质天然饵料。为了对桂林漓江水域生态系统作出科学的生物学评价,课题组于2006年3月至2006年12月共8次赴桂林,在漓江域内选择设置了木龙湖、小溶江、会仙湿地睦洞湖(表中简称会仙)、大圩、兴坪以及榕湖共6个采样点进行水生生物采样调查,其中采集了31份底栖动物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定性:用框长35㎝三角拖网随机取样;对河床为沙砾或卵石较多的底

质时则下水探摸用分样筛接漏方法取样。

1.2 定量:用面积为1/16㎡改良彼德生采泥器进行采样;对河床为沙砾或卵石较多的底质则下水用分样筛划方取样的方法进行采样。

用10%福尔马林溶液将所采样本固定后带回室内进行检索分类、计数及称重,多次采样的按平均数进行计算。

1.3 观察:注意观察不同河段、水域底栖动物的不同优势种群和栖居小生境。

2、结果

2.1种类组成:

在丰水期,漓江水域的底栖动物有67种(属、科),分属3门6纲。在67种底栖动物中以水生昆虫居多,有34种;腹足类次之,有14种;甲壳类8种,寡毛类6种,瓣鳃类3种;蛭类最少,只有2种;见表1。

在枯水期,漓江水域的底栖动物则有60种(属、科),分属3门6纲。在60种底栖动物中水生昆虫稍多,达21种;腹足类有20种;甲壳类和瓣鳃类各有5种;寡毛类有6种;蛭类只有3种;见表2。

表 1 丰水期漓江各采样点底栖动物名录表

表2枯水期漓江各采样点底栖动物名录表

将以上二表作一归纳,可得出以下对比表3。

表3 种类及所占比例对比表单位:个、%

从表3可看出:水生昆虫在丰水期占种类总数的50.75%,而在枯水期则为35.00%;软体动物在丰水期占种类总数的25.38%,而在枯水期则为41.67%;甲壳类(虾类占多)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12%弱和8%强。寡毛类和蛭类的种类数量在这两个时期的差异不大。

2.2 生物量

本次调查,因部分河段采样点的底质为卵石或石砾,用彼得生采集器无法采取,经综合考虑最终采用分样筛划方取样结合彼得生采集器的方法进行采样。各点的生物量见表4和表5(软体动物均为带壳鲜重):

表4 丰水期漓江各采样点底栖动物生物量表

表5 枯水期漓江各采样点底栖动物生物量表

2.3 观察与分析

从以上各表可见:漓江底栖动物的种类是比较丰富的,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达到了67种和60种,尤其是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的种类较多,二者合计分别占种类总数的76.12%(丰水期)和76.67%(枯水期)。

中游河段的桂林市区,因受到部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污染的影响(引自水利部门的调查资料),使底栖动物的种类显著减少,两个采样点(即木龙渡

和榕湖)的种类只有丰水期的20种和枯水期的25种,分别占总数的29.85%和41.67%,其中耐轻度污染的虾和螺就有12种和16种,占该段种类的60.00%和64%,而且各点还有耐污染的寡毛类和摇蚊少量分布,表明该段水质已出现轻度污染的苗头。

上游河段的小溶江采样点底栖动物的种类在丰水期为22种,水生昆虫为优势种群有17种,占77.27%;而在枯水期有23种,优势种群也是水生昆虫,有11种,占47.83%。虽然耐污染的寡毛类分别有3种和2种,但由于是在河滩边上的静水坑里所采集到,且数量极少,只呈点状分布,表明该段水质尚属洁净水,这也与兴安县境内污染源的治理(据调查,县内数家重污染企业尤其是造纸厂已清理整顿。)有很大关系。

漓江下游的会仙、大圩、兴坪三个采样点,在丰水期共采集到50个底栖动物种类,占总数的 74.63%;三个点的种类数分别是30种、24种和28种,占种类总数各为44.78%、35.82%和41.79%,均列本次调查6个采样点的前三位,说明该段水域底栖动物种类比较丰富,呈现多样性;在枯水期这三个采样点共采集到48种底栖动物,三个点分别是20种、21种和30种,各占种类总数的41.67%、43.75%和62.50%。由于在整个调查中采集到的6种寡毛类和3种蛭类在该段水域全部出现,且个别耐污种类在一些地方的分布和生物量还达到了较多的程度(如兴坪采样点的码头处寡毛类竟达到了10000多个/㎡),这也表明了该段水域的水质已呈局部性中轻度污染(尤其在枯水季节),这是因为在该采样点只有靠近码头周围的河底才有淤泥沉积,且此处还是城镇生活污水的汇入口,再往外就是水流湍急的漓江主河道了。

3、结语

调查表明,目前漓江水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具有以下特点:

(1)漓江水域(包括干流和所调查的支流)中底栖动物的种类较丰富有93种,生物量也较多平均1903.8个∕㎡和146.2g∕㎡;对比八十年代初漓江(含桂江)的调查资料,种类数增加了17.72%、生物密度增加了85.41%、生物重量增加了373.14%(主要是虾和螺类的增幅较大),总体呈现为生物多样性较丰富。

但底栖动物在整个水生态系统中却表现得比较脆弱,尤其是在枯水季节或漓江补水不足时显得尤为突出,底栖动物赖以栖息生存的河道大面积裸露,一些江段由于河道的自然状态被人为的改变或破坏,时常会呈现点状污染(如小溶江采样点);个别河段(如兴坪采样点)则由于人们社会活动的增多,大量的饮食生活污水流入该区域,造成该区域局部严重污染(如码头附近)。

(2)漓江干流中虾和腹足类螺的种类非常丰富、生物量也较大。

在本次调查中,位于漓江干流的木龙渡和大圩两个采样点,水域中水生植物无论是种类和数量都非常丰富(见水生维管束植物专述),加上漓江水域原有独特的卵石河床,这就给虾和螺营造了一个非常优良的栖息环境,使它们得以生存和繁衍后代。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之所以那么鲜嫩的水草、虾和螺类也会剩下来,源于漓江干流市区段乃至整条漓江水域能够以螺为食性的青鱼根本就找不到一条,偏草食性的鳊和鲂也难觅芳踪,以水草为主食的草鱼数量也很少,体型稍大点的以底栖虾类为食的鲤鱼等也不多见。究其根本原因,主要还是这些鱼类的产卵场、栖息地被人们经济建设的生产活动破坏影响所致;再加上沿江部分渔民、农民资源保护意识淡薄,酷渔滥捕造成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