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资料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指示生物:反映特定环境特征的生物。

(2)初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的生产,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光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产过程。

(3)群落交错区: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具有相邻群落的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群落交错区种的数量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也即边缘效应。

(4)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5)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被称为建群种。

(6)湿地: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当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7)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8)生态入侵: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及分布区快速扩大,对其他生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9)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逻辑斯谛增长: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一种简单的增长形式。在现实有限环境中,种群不可能始终保持指数上升,种群增长率不断下降,直至停止增长,这种增长形式称为逻辑斯谛增长。

(11)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2)高斯竞争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一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越相似,其生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竞争排除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简答题、部分填空和选择:

一、演替的分类

(1)生物群落演替类型的划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原则进行,因而存在各种各样的演替名称。

(2)按照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可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3)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可分为: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4)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5)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可分为: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

(6)按照群落代谢演替特征划分,可分为:自养性演替、异样性演替

(7)(老师补充)按照演替方向分为:进展演替、逆行演替

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

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来说,一般情况下植物有充分的可利用的光辐射,但并不是说光不会成为限制因素,例如,冠层下的叶子接受光辐射可能不足,白天中有时光辐射低于最适光合强度,对C4植物可能达不到光辐射的饱和强度。水易成为限制因子,各地区降水量与初级生产量有密切的关系。在干旱地区,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几乎与降水有线性关系。温度与初级生产量的关系比较复杂:温度升高,总光合速率升高,但超过最适合温度则又转为下降;而呼吸速率随温度上升呈指数上升;其结果是净生产量与温度呈峰型曲线。营养物质是植物生产力的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是N、P、K。对各种生态系统施加氮肥都增加初级生产量。近年研究还发现一普遍规律,即地面净初级生产量与植物光合作用中氮的最高积累量呈密切的正相关。

三、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

(1)空间分布特征: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紧密或松散的排布方式,可能是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或是成群分布。不同种群的个体所需空间的性质和大小不同。

(2)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种群的数量越多、密度越高,种群就越大,种群的生态学作用也可能就越大。种群的数量受四个种群基本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

(3)遗传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方面具有共性,但在某些方面具有差异性。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四、繁殖方式:营养繁殖;孢子生殖;有性繁殖。

五、生态幅的制约因子

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生态幅的制约因子:

①生态幅常常受生态幅较窄的生态因子所限制

②物种的生态幅往往决定于它临界期的耐性,通常生物繁殖常常是一个临界点(生物繁殖期的生态幅比营

养期窄)

③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常常造成生物生理最适点与生态最适点不一致

④每个生物钟在其形成背景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的分布区,这是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六、赤潮的成因和危害

成因:

①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②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③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也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④人类活动

危害:

①破坏生态平衡

②破坏渔业和水产资源

③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七、光的生态作用:光因子主要通过光照度、光质和光周期来影响生物。

八、红树林的生态作用

主要包括通过网罗碎屑的方式,拦淤造陆,促进土壤的形成;通过滨海湿地防护林,抵抗潮汐,特别在抗海啸、风暴潮和洪水的冲击,保护堤岸及滨海村庄和良田方面有重要作用;是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是它们繁殖和觅食的理想生境,也是候鸟歇足和补充食物的重要基地;是近海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是近海区提供有机碎屑的主要生产者;过滤陆地径流和内陆带来的有机物质,并净化海区污染物;是可以进行社会、环境教育和旅游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九、初级生产量的主要因素

(1)陆地生态系统:光、CO2、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量的基本资源,温度是影响光和效率的主要因素,而食草动物的的捕食会减少光合作用生物量。

(2)水域生态系统:光是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最重要因子、水中的叶绿素含量是一个重要因子、营养物质的多寡是限制浮游植物生物的原因、决定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主要是营养物质、光和食草动物的捕食。

十、影响生态分解的主要因素

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分解者的生物种类和分解时的理化环境条件3方面。

3方面组合决定分解过程每一阶段的速率。

十一、气体型循环

气体型循环:主要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联,具有明显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凡属于气体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某些化合物常以气体的形式参与循环过程。气体循环速度比较快,物质来源充沛,不会枯竭。属于这类的物质:氧、二氧化碳、氮、氯、溴、氟等。⑴碳循环:⑵氮循环:①固氮作用:一是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活动的高能固氮,其结果形成氨或硝酸盐,随着降雨到达地球表面。二是工业固氮。三是生物固氮:根据生活特征可分为共生固氮(主)和营自由生活固氮生物。②氨化作用;③硝化作用;④反硝化作用。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氨基酸和核酸)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氨溶水即成为NH4+,可为植物所直接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情况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气库中。

十二、沉积型循环

主要蓄库与岩石、土壤和水相联系,以沉积型方式循环的物质有磷、硫、钾等多种元素。⑴磷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