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第二章古代幼儿家庭教育思想第三节家庭教育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
这部分应提供与演示文稿相对应的讲义。
第二章古代幼儿家庭教育思想
第三节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也形成了一定的原则与方法,使家庭教育的实践更具效果。
一、家庭教育的原则
1.及早施教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讲究及早施教。《大戴礼记》提出早教,主张“自为赤子时,教固已行矣”。对初生的婴儿就当施以教育。颜之推则更具体指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为什么对儿童必须及早施教?古人提出了一些理由。如,早期教育所形成的儿童的良好的习惯和品性,易于巩固与长久,正如《大戴礼记·保傅》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再如,幼儿思想单纯,精力旺盛,求知欲强,且无生活的牵累和情感的干扰,正是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大好时机,不可错失。《颜氏家训》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需早教,勿失机也。”
2、量资循序
在过中国古代人们认识到对儿童的教育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与目的,而安排教育过程的依据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如在《礼记·内则》中古人设计了一个较完整的幼儿家庭教育的实旌过程:“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肇革,女肇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明人万全在其《育婴家秘·鞠养以慎其疾》中也据此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小儿能言,必教之以正言,如鄙俚之言,勿语也。能食,则教以恭敬,如亵慢之习,勿作也。能坐、能行,则扶持之勿使倾跌也。宗族乡党之人,则教以亲疏、尊卑、长幼之分,勿使谍嫂也。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欺妄也。宾客,教以拜揖、迎送,勿使退避也。衣服器用、五谷六畜之类,遇物则教之,使其知之也。或教以数目,或教以方隅,或教以岁月、时I日之类。如此,则不但无疾,而知识亦早也。”
这是从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幼儿教育的量资循序问题。所有这些论述无非表明,古人努力将对儿童的教育建筑在儿童的身心发展基础上,使之有所依据而更为合理。如果剔除这种教育中的封建道德含义,教育要量资循序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3、顺应自然
从总体上说,中国传统幼儿教育存在着成人意志过多干预的缺陷,但事实上,也有不少思想注意到了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顺应儿童身心和个性的自然发展问题。
如“揠苗助长”、“鲁侯养鸟”的故事,从教育的角度看,都反映了教育儿童应适应自然的道理。明代的思想家王守仁更是表明了这一观点,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残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儿童的天性好嬉闹游戏而不爱受拘束,如同萌芽时的草木,舒畅
之,则充分生长;束缚之,就会痿顿。
4、培养兴趣
孔子早就强调过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以学习为乐事的时候。也如王守仁所说,“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孩子对所受教育感到兴趣,其进步将是难以遏止的。
5、爱教结合
爱子之情是人之常情,也是动物出于种系延续需要的共同本性,但古人清楚地意识到,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在对下一代的爱中,贯注了教育的内涵,爱而有教,就成为人类关心下一代的特有表现。
首先,爱不是溺爱,溺爱的本质是只爱不教。古人批评了现实中存在的大量溺爱、“曲爱”现象。袁采指出:“人之有子,多于婴孺之时,爱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为。无故叫号,不知禁止,而以罪保母;凌轹同辈,不知戒约,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则日‘小可未责’。日渐月渍,养成其恶。此父母曲爱之过也。”溺爱娇纵,养成孩子任性骄横,自小如此,长大成人后的一切祸害从此酿成。
其次,爱意味着严教。如,明·张履祥《训子语下》“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之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当然,严教也并不意味着体罚,所谓“‘严’之一字,不是只在朝打暮骂,须要事事指引他,但不许他放肆非为。”可见严教包括了引导和约束两方面,这样的严教就既有了教,也注意了宽严有度。
最后,对孩子的爱应是一视同仁的“均爱”。颜之推曾批评过当时不少父母的偏爱现象,《颜氏家训·教子》说:“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可以祸之。”所以明代的姚舜牧《药言》说,“贤不肖皆吾子,为父母者切不可毫发偏爱。偏爱日久,兄弟之问不觉怨愤之积。往往一时亲殁,而争讼因之。创业恩垂永久,全要此处见得明,不贻后日之祸也。”
二、家庭教育的方法
1.身教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十分注重身教的方法,即以身作则。强调以身作则,一方面是出于欲正人先正己的教育逻辑,另一方面出于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教育感化儿童的意图。如,孔子就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明代的吕得胜写的《小儿语》中还引用民间俗语说明身教及其后果:“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话虽有些偏激,却形象地道出了家庭教育中父母身教的作用。
境。
2.陶冶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向重陶冶,也就是通过家长的风范、家庭的风气、社会的风俗,潜移默化地熏陶人、影响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春秋末期的墨子以染匠染丝说明环境影响的作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五人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以不慎也。”下什么样的染缸,白丝就被染成什么样的颜色,无论是被染还是所染,都必须慎重对待。荀子也强调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他将其称之为“渐”,认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重行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除了身教与言教之外,注重行动的锻炼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
重行,首先是通过行动形成品德、获取知识。如诗人陆游的不少劝学诗就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