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皖北农村民居

合集下载

皖西大屋民居宅形文化浅析--以天堂寨南河新屋湾明代古民居为例

皖西大屋民居宅形文化浅析--以天堂寨南河新屋湾明代古民居为例

皖西大屋民居宅形文化浅析--以天堂寨南河新屋湾明代古民居为例金乃玲;车力驰【摘要】本文以天堂寨南河新屋湾明代古民居为例,通过多次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的方法,对其原始性和风土性的住宅形态和其呈现的文化环境特征进行剖析,以点带面,探究皖西传统民居——皖西大屋形成背景及宅形文化。

同时皖西大屋民居由多栋房屋、天井及庭院围合而组成的建筑形式及质朴的建筑装饰独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

【期刊名称】《安徽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24)004【总页数】6页(P85-90)【关键词】皖西大屋;宅形文化;空间组织;装饰技艺【作者】金乃玲;车力驰【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1.8“皖西”概指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域,含六安市及霍山、舒城、寿县、霍邱县、金寨县等5县。

地理上位于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鄂、豫、皖三省交界处。

这里分布着许多以聚族而居形成的大体量集合式民居建筑,这种民居布局独特、色彩质朴、装饰手法含蓄内敛,俗称“皖西大屋”。

“皖西大屋”无论从规划选址、空间组织、建筑形态以及装饰技艺,都有别于其他地域民居建筑风格而呈现出自我鲜明的建筑风格(图1,图2)。

1.1 自然环境1.1.1 地景丰富、地貌多样皖西作为我国自然地理的南北过渡带。

地景特性复杂,西南高东北低,地域内丘陵、山区、平原、洼地等地形多种多样。

域内风景秀丽,山峦俊俏。

古诗赞曰:“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

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

1.1.2 冬冷夏热、雨水充沛皖西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交界地带。

年平均降雨量1145.7毫米,年日照时间2017小时。

[1]夏季酷热,冬季湿冷,空气湿度较大,日照充足、雨量丰富。

境内河流、沟渠、水塘、湖泊、堰等相连,水系十分发达。

1.2 人文背景1.2.1 移民文化、多元交融由于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区,三地文化在此与本土文化交融,经历朝代更迭,形成了蕴含楚文化、吴文化、中原文化、徽文化等多元文化汇聚的新质文化。

描写北方农村的土坯房青砖青瓦

描写北方农村的土坯房青砖青瓦

描写北方农村的土坯房青砖青瓦
青砖黛瓦粉墙,小桥流水人家。

就像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描写的那样,“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感觉那才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乡本来就应该有的样子。

在我的记忆里,虽然我们驻马店的传统民居虽然没有江南建筑、徽派建筑那么有意境美,那么有韵味吧,但至少那青砖青瓦的传统民居,也能在袅袅饮烟中描绘着家乡的美景。

青色小瓦苔藓青翠,瓦松傲霜寒。

我们驻马店的青瓦好像没有南方的黛瓦显得那样精美细腻,有种北方汉子的粗枝大叶,给人一种粗犷之美。

青砖青瓦是我们悠久历史传承的载体,是我们深厚人文积淀的平台,鳞次栉比的青砖瓦房,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意境深远优美,可入画、入诗、入词,是我们浓浓乡愁的凝结所在。

皖北传统民居空间形式对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

皖北传统民居空间形式对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

2018年第10期扫一扫看全文基金项目:1.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构建以淮河文化线路为基础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游憩网络(项目编号:SK2016A0689)。

2.2018年度阜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皖北地区传统装饰元素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8FSSK03)。

3.2018年度阜阳师范学院科研机构校级委托专项课题:基于皖北文化自信与自学视角的淮河流域非遗资源的当代传承与活化研究(项目编号:2018WBZX01ZD )。

作者简介:刘馨蕊(1989-),女,安徽阜阳人,汉族,硕士,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丁明静(1987-),女,安徽芜湖人,汉族,硕士,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规划与设计。

□刘馨蕊丁明静皖北传统民居空间形式对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摘要:皖北地区的居住建筑空间是长久以来劳动人民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结果,与本地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高度适应性。

通过分析皖北地区民居空间主要以庭院为中心进行合院式分布,运用传统的本土材料营造在采光、通风、绿化等均体现生态性的居住空间,并且在空间的装饰上充分运用了具有传统地域特征的手工艺作品。

指出在当前居住空间“趋同化”的背景下,传统居住空间的合理布局和空间组织、传统装饰元素和地域性材料的运用、传统空间营造的精神内涵等方面给现代居住空间的设计带来启示,为当前居住空间设计方法探索和实践提供更多方向。

关键词:建筑形式;传统;居住空间;现代设计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0-0144-02中国图书分类号:TU-80文献标志码:A (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安徽阜阳236037)本文DOI :10.16675/14-1065/f.2018.10.114在居住建筑空间中,新的建筑形式极少出现像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云南一颗印等等在中国境域内就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住宅形式,而是被林立的高层住宅建筑空间、独栋的洋房别墅等形式所代替。

中国传统建筑之安徽建筑解读

中国传统建筑之安徽建筑解读

1.徽州民居
• 徽州民居平面紧凑,基本 布局形式多作内向矩形, 堂、厢房、门屋、廊等基 本单元围绕长方形天井形 成封闭式内院。以天井为 连接点,以厅堂为主轴线, 点线围合成多样组合的形 式,这种形式具有向心性、 整体性、封闭性和秩序性 等特点,是皖南地区较为 常见的组合形式之一。
2.土墙屋
• 土墙屋不同于传统徽州砖 木结构的民居,以其独特 的建筑形式在徽州地区形 成另外一种特色。使用红 土作为材料,土墙屋的承 重结构为土墙,建筑平面 形制与传统的民居也有所 不同,多为三开间格局。 是皖南山区的特色民居类 型之一。
徽北部也属于北方区域,建筑风格 和户型设计上和南方截然不同
• 多以四合院形式为主, • 皖东南民居外观简朴, 现存民居多建于清末民初。 造型端庄大方,色彩沉稳, 民居采用合院的形式,可 梁架工整,色彩朴素,雕 以适应皖北地区夏热冬冷、 刻精致,室内装饰,细致 干燥少雨的气候需要,并 考究,建造技艺精湛,粉 且适应皖北平原的地形地 墙黛瓦,融入了徽派建筑 貌。 合院式住宅在淮北分 风格。目前皖东南民居以 布较为常见,主要形式为 宁国胡乐镇民居为代表, 三合院和四合院。但随着 集中分布在胡乐和霞乡两 村之间。 现代化发展,有些古城宅 院已遭到破坏,甚至消失 不见。成片的传统民居已 不存在,现存的传 统民居, 在淮北呈零星状分布。
9.江淮天井式民居
• 江淮天井式民居是皖中地 区分布最为广泛的传统民 居样式之一。其建筑形式 具有江淮地区典型的建筑 特点,布局严谨,设计精 巧,既满足了部分深宅内 的采光、通风和排水等功 能,又与天通与地连,具 有江淮民居建筑发展的地 方特色。主要分布在今肥 东县.船屋
• 的船民历代都生活在船上, 以船为家,以船为宅,主 要依靠捕鱼采贝及水路运 输为谋生手段。生产生活、 饮食起居几乎都在船上, 船虽小,食住用具,一应 俱全。主要分布在安徽省 的长江、淮河流域以及巢 湖、瓦埠湖、女山湖等江 河湖泊,都有船民生产生 活在船屋上。

安徽蒙城

安徽蒙城

板桥集战斗纪念馆
板桥集战斗纪念馆位于蒙城县板桥集镇雪枫公园内,纪念馆是为纪念板桥集战斗而建。 板桥集战斗纪念馆位于蒙城县板桥集镇雪枫公园内, 纪念馆是为纪念板桥集战斗而建。纪念馆占地面积 1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馆内展示了 100多幅图片和部分实物,同时收藏了120名将军 的题字,较为全面地回顾了新四军的成长战斗历程, 再现了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四师在板桥集英勇杀敌 的情形。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尉迟寺遗址
建制沿革
夏为禹贡豫州之域,商为汤都,称北冡( měng )。西周称漆邑。公元前595年归楚,称楚北地漆园。 秦属砀( dà ng )郡。汉初,分西北境为梁国蒙县,东南境为沛郡山桑县。三国时,属魏谯郡山桑县。东 晋侨置蒙县,仍属谯郡。 南北朝时,属宋山桑县。南齐仍为山桑县。 北魏皇兴元年(467),废山桑县建置涡州,为州治所。在漆园故城建置涡阳县。 梁大通二年(528),梁改置涡州为西徐州,后置北新安郡,均为州、郡治所。 东魏武定八年(550),置南谯州,仍以涡阳为治所,并山桑、蒙县为蒙郡。北齐复称蒙县。[1] 隋开皇十六年(595),称淝水县;大业七年(611),改淝水县为山桑县。 唐天宝元年(742),正式定名为蒙城县。此后,虽归属屡有变更,但县名一直沿用未变。 五代时,为河南道亳州蒙城县。 宋代,先后属安丰军、亳州、寿州。 元代,属总管府安丰路。 明代,属南直隶凤阳府。 清代,先后属亳州、颍州。
火腿腐乳
火腿腐乳分火腿腐乳及火腿醉腐乳两类,生产历史在百年以上。火腿腐乳色泽 红润,滋味咸鲜,略带酸甜。火腿醉腐乳色白淡雅,汤清发绿。
旅游景点
• 九顶灵山寺 • 马公府 • 板桥集战斗纪念馆 • 万佛塔 • 蒙城县文庙 • 尉迟寺史前文化遗址
• 双公庙

中国特色民居 8个,加介绍

中国特色民居 8个,加介绍

中国特色民居8个,加介绍中国特色民居8个,介绍如下:1、福建土楼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2、开平碉楼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中西合璧的民居,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多种风格。

碉楼分布的并不密集,反而到处都是,呈现连绵不断的景象。

这里可以说是十分特色的民居,甚至可以说是特别的博物馆,因为它见证了历史的变革,还折射出更多的东西来,是十分带有艺术美感的。

3、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

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岭,由于这地势关系,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

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与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三面装半装台的板壁或木走廊,以草或杉皮作天盖,楼下四面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也可以临时拴牲口,楼上一般是闺女儿做鞋、绣花或乘凉的地方。

4、北京四合院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一般都是按照中国审美来建筑的,比如对称,还有四四方方的外形。

四合院一般建立自明朝,外形古朴,十分具有价值,不仅可以住更是可以收藏。

5、乔家大院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

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皖北传统建筑风格与构造特征初探——以毫州北关历史街区为例

皖北传统建筑风格与构造特征初探——以毫州北关历史街区为例

皖北传统建筑风格与构造特征初探——以毫州北关历史街区为例刘昱【摘要】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historic block of Beiguan area in Bozhou,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rn Anhui are analyzed. In this area, most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preserved is the remains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ecause of being the south-north transitional regio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Northern Anhui not only has the flayours of north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 such as highly enclosed by massive bricks, simple and pleasing style, but also some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rn architecture.%通过对亳州北关历史街区的调查研究,探索皖北地区传统建筑风格与构造特征。

该地区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遗存,因皖北地处于南、北方的过渡区域,其建筑风格在北方建筑的厚重感、围合度高及风格朴实基础上兼有各种南方建筑的元素。

【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5)005【总页数】4页(P154-157)【关键词】皖北;毫州北关;传统建筑;构造特征【作者】刘昱【作者单位】中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上海2002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皖北区域一般指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县市以及跨淮的县市,包括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淮南六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沿淮的滁洲市所辖的凤阳县。

皖北古镇旅游景点

皖北古镇旅游景点

皖北古镇旅游景点
皖北古镇旅游景点介绍
1. 艮山风景区
•位置: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
•特色:以山水秀美、历史悠久的村落风貌闻名,是皖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镇之一
•景点:
–阜卧湖:湖水碧绿,被山峦环绕,是摄影爱好者的绝佳取景地
–风船岭:山顶视野开阔,可俯瞰整个艮山风景区美景
–镇里河:沿着小河逛街,欣赏两岸传统民居与古桥,感受古镇魅力
–艮山古镇:穿行于曲径通幽的古巷,体验古老的皖北民俗文化
2. 翡翠湖景区
•位置: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
•特色:以湿地生态环境和古建筑群闻名,是皖北地区重要的旅游景区
•景点:
–天鹅湖:湖面碧波荡漾,聚集着大量候鸟,是观鸟者的天堂
–云雾山:山峰云雾缭绕,登高远眺,犹如仙境一般
–古街景区: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漫步其中,仿佛进入古代背街小巷
–传统民俗村落:参观当地民俗展示馆,了解皖北传统习俗和手工艺品制作技艺
3. 全椒古镇
•位置: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
•特色:是安徽省最具特色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以红军文化和古建筑闻名
•景点:
–红色教育基地:游客可以参观红军指挥部旧址、红军墓园等,了解红色历史
–古街区: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演绎出悠久的历史积淀
–书院遗址:品味传统文化气息,感受古代读书人的学习生活
–江南菱塘:欣赏菱花盛开的美景,了解当地农耕文化
以上是皖北地区的一些著名古镇旅游景点介绍,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希望能给您的旅行带来美好的回忆。

皖北重镇-- 阚疃

皖北重镇-- 阚疃

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究之皖北重镇—-阚疃崔明贵古镇阚疃,地处中原。

历史上一向为形胜之地,古籍、旧志多有记述。

“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途不过百里,西接陈许水陆不出千里。

外有江湖之阻,内有淮淝之固。

”“衣淝襟淮,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郊原四通,方轨并鹜,指顾徐宿,飚驰陈宋”。

实为楚蔡陈梁中心之要冲。

阚疃历史悠久,蕴涵丰厚,地灵人杰,历来为淮北地区一重镇。

政治、军事、宗教、文化、农业、工商、民俗等构架了一个地域性的立体文化格局。

勾南带北,互补互动,不仅为古镇的自我发展造就了一个强大的内动力,而且也大大地丰富了淝淮区域的历史地位。

阚疃的区位与资源阚疃镇地处东经116°27′、北纬33°23′,西北距利辛县城 18千米,南距颍上县城40千米,东南距凤台县城56千米,东北距蒙城县城35千米,总面积116平方千米(其中:镇区7.5平方千米)。

占安徽省总面积的0.8%,占利辛县总面积的5.19%。

淮北平原西南端,镇域分布在西淝河河间地带,土壤为西淝河洪水泛滥淤积物构成,丰腴肥沃。

平均海拔24.8米。

气候特征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平均地温17.6摄氏度,宜于农林作物生长。

阚疃有着发达的水系和足以引为骄傲的水利工程(汉代大漴陂、西淝河节制闸、茨淮新河阚疃枢纽等)。

古老的西淝河与年轻的茨淮新河在境内交汇,构成旧新两条水系,有支流九条。

广袤的沃土,充足的日照,温润而又湿润过渡性的气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旧志称之为“土壤饶沃”、“有坡田之饶”。

民谚云:“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吃米有米,吃面有面”。

据统计,阚疃有主要农作物150种,经济作物20余种,有木本植物69科近300余种,森林覆盖率为15.7%。

境内还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及渔业资源。

地下还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

阚疃的建置沿革阚疃是一片古老文明的历史厚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沿西淝河一线留下了许多先民们生活的遗存(伍奢冢遗址、禅阳寺遗址、管楼遗址、乾溪城遗址、大漴陂遗址、文州故城遗址等),为灿烂的淮河文化史书增加了一个页码。

皖北地区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型制

皖北地区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型制

皖北地区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型制皖北地区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包括:
1.四合院:四合院是指由四个独立的厅堂围成一个中心天井的空间布局形式。

2.炕屋:炕屋是指传统的北方农村民居,以炕台为基础构造的房屋。

3.民居:民居是指各种类型的农村民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依据当地人民生活习惯和气候条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如夯土房、竹木结构房、青瓦房等。

型制主要包括:
1.大屋顶:屋顶高大宽阔,常常采用书院型或山字型布局,墙体采用砖、石、土墙等材料。

2.小屋顶:屋顶较为简单,分为单椽式和双椽式,墙体多采用土墙、砖墙、青砖墙等建筑材料。

3.板房:材料简单,多使用木材和竹子,主要适用于短期居住。

4.配房:指在院落旁边配建的厕所、鸡窝、猪圈等附属建筑。

皖北地区农村房屋建筑研究

皖北地区农村房屋建筑研究

电大理工2018年3月Stud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RTVU.第1期总第274期DOI:10.19469/ki.1003-3319.2018.01.0006皖北地区农村房屋建筑研究王龙江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宿州234000)摘要皖北地区农村住宅,早期大多数都是坐北朝南单层三间瓦房,加上东侧两间偏房,南侧大门口做上一个带门楼的倒座房,合围成一个大院,这就是典型的皖北地区农村住宅了。

搞好皖北地区农村村庄住宅规划,提高皖北地区农村住宅水平,整合皖北地区农村土地资源,更好的实现皖北地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文中给出了目前农村建设过程中比较受欢迎的房屋建筑的模型图和建筑设计图,通过对这种户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小组团联排住宅较为适用于皖北地区的实际使用情况,适于推广建造。

关键字农村房屋建筑;现状;住宅改善;新型皖北农村住宅户型;结构中图分类号:TU7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319(2018)01-00006-03皖北地处中原腹地,一马平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饱受战火摧残,导致了皖北地区农村极少有留存时间较长的房屋建筑,多数房屋为二十世纪中后期建造。

1皖北地区房屋建筑现状分析皖北地区农村住宅,早期大多数都是坐北朝南单层三间瓦房,加上东侧两间偏房,南侧大门口做上一个带门楼的倒座房,合围成一个大院,这就是典型的皖北地区农村住宅了。

这样的住宅比较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四合院的观念,北侧三间主房,中间为堂屋,既是起居室,也是会客厅,东侧为主人卧室,西侧为子女卧室,东侧两间偏房,一般为南侧一间为厨房,北侧一间为储藏间,南侧大门旁的房间一般为杂物间。

大多数厕所则是在三间主房后面单独设置旱厕,院内极少设置厕所,院内一般靠西墙均预留出比较大的土地进行种菜或者养殖,这样每户占地面积都较大,一般一户占地面积约在300-500平方左右,建筑面积约为80-100平方米。

房屋结构基本上都是砖石结构,木屋架、木檩条、瓦屋顶造价低廉。

中国传统建筑之安徽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之安徽建筑

徽北部也属于北方区域,建筑风格 和户型设计上和南方截然不同
• 多以四合院形式为主, •
皖东南民居外观简朴,
现存民居多建于清末民初。 造型端庄大方,色彩沉稳,
民居采用合院的形式,可
梁架工整,色彩朴素,雕
以适应皖北地区夏热冬冷、 刻精致,室内且适应皖北平原的地形地
2.土墙屋
• 土墙屋不同于传统徽州砖 木结构的民居,以其独特 的建筑形式在徽州地区形 成另外一种特色。使用红 土作为材料,土墙屋的承 重结构为土墙,建筑平面 形制与传统的民居也有所 不同,多为三开间格局。 是皖南山区的特色民居类 型之一。
3.树皮屋
• 树皮屋是徽州地区少见的 建筑类型,其建筑构造与 传统徽州民居的砖木结构 相同,唯独维护外墙结构 采用树皮板或木板,形成 徽州地区民居的又一特色。 皖南民居树皮屋在皖南地 区少有分布,多在贫困地 区存在,目前集中分布在 休宁县石屋坑村等地。
墙黛瓦,融入了徽派建筑
貌。 合院式住宅在淮北分 风格。目前皖东南民居以
布较为常见,主要形式为
宁国胡乐镇民居为代表,
三合院和四合院。但随着
集中分布在胡乐和霞乡两
现代化发展,有些古城宅
村之间。
院已遭到破坏,甚至消失
不见。成片的传统民居已
不存在,现存的传 统民居,
在淮北呈零星状分布。
1.徽州民居
• 徽州民居平面紧凑,基本 布局形式多作内向矩形, 堂、厢房、门屋、廊等基 本单元围绕长方形天井形 成封闭式内院。以天井为 连接点,以厅堂为主轴线, 点线围合成多样组合的形 式,这种形式具有向心性、 整体性、封闭性和秩序性 等特点,是皖南地区较为 常见的组合形式之一。
8皖西北圩寨
• 圩寨,是皖西北乃至整个 黄淮平原最具特色的传统 民居形式之一,融合了北 方合院式民居、南方天井 式民居、山地堡寨及水网 地区圩子民居的特点,是 由水利 系统、防御系统和 居住系统共同组成的集生 活、军事、防洪、生产等 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聚落, 有着鲜明的时代及地域特 色。目前以安徽省合肥市 肥西县及六安市霍 邱县境 内保存相对集中、完整。

安徽亳州特色介绍

安徽亳州特色介绍

安徽亳州特色介绍亳州位于中国的安徽省东部,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有着丰富的特色,下面就为您介绍一下亳州的特色。

亳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考古学家研究,这片土地上曾有距今7000多年的良渚文化遗址。

在封建王朝时期,亳州曾是一座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尤其是东汉时期,亳州是当时的名将刘备的故乡,他曾在亳州招兵买马,建立基业,开创了蜀汉。

这一段历史给亳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首先,亳州以世界文化遗产亳州司马台长墙而闻名。

司马台长墙,又名司马台长城,是中国最长的城墙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建于东汉末年,总长度约55公里。

司马台长墙呈马蹄形,周围有深沟高垣,千年不坏。

这座古代建筑无疑是亳州城市特色的象征,也是游客们非常喜欢参观的景点之一亳州还以传统的皖北民居建筑、亳州民俗和亳州剪纸等闻名。

皖北民居建筑,是该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亳州的民居建筑常常以砖木结构为主,样式古朴典雅。

在砖瓦斗拱与木构架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建筑爱好者前来观赏。

亳州的民俗文化也是具有独特特色的。

每年农历六月,亳州会举办大型的古道香肩担民俗节,这是亳州当地的传统活动。

这个节日以展示当地农民传统劳动和艺术技能为主题,有各种各样的表演和活动,比如肩担游行、打瓜子等。

这个节日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看,并且还展示了亳州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此外,亳州还以剪纸艺术闻名于世。

亳州剪纸不仅在中国享有盛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拥有很高的声誉。

亳州剪纸以它细致精巧、独具匠心的创作风格而闻名。

它采用的是双层纸,可以从中间剪下精美的形状,比如花朵、动物、人物等。

亳州剪纸被誉为“剪纸艺术中的明珠”,不仅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才华,也丰富了亳州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亳州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城市。

司马台长墙、皖北民居建筑、亳州民俗和亳州剪纸等都是亳州独有的特色。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之徽州民居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之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安徽文化源远流长,声名远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徽州文化,而徽州民居更是安徽文化精粹之一。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甚至在世界民居遗产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有这么三个特点。

丰富的体型轮廓,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

徽州民居外部轮廓比例和谐、尺度宜人,一般都是青瓦、白墙,给人以清新镌逸、淡雅明快的美感。

造型上着重采用马头墙的建筑造型。

马头墙俗称"封火墙",原是为防火而设。

然而在徽州由于运用广泛、组合形象丰富,形成独特的风格,打破了一般墙面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徽州民居外墙高大,很少装饰,一般在外墙高处开一扇小窗户,形成封闭的宅院空间,具有很好的防火、防盗的实用价值。

大门一般加以重点装饰,显得富丽华贵。

大门的外框一般用大青石精刻细雕做成门罩或门坊,紧贴在高大的素墙上,疏密相映,繁简相补,重点突出,体现了主人的地位和财富。

规整的平面布局,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

徽州民居平面多作内向方形布局,面阔3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室,左右对称。

围绕扁长形的天井构成三合院基本单元。

三合院布局既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制约,也反映了宗法伦理位序的空间观念和风水"蕴藏生气"的空间观念。

徽州民居多以三合院为基本建筑单元,组合成不同类型的住宅群体。

基本单元一进一进的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二进堂、三进堂、四进堂甚至五进堂。

后进高于前进,一堂高于一堂,这样既有利于形成穿堂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也反映了主人"步步高升"的精神追求。

天井具有取接和排除屋面流水、采光、通风的功用。

由于屋面檐口都内朝天井,四周流水从檐口流入明坑,当地居民称之为"四水归堂"。

这也是徽商"聚财气"思想在民居建筑上的体现。

天井狭长,这样的天井采光效果与方正的四合院不同,它主要采自二次折射光,这种光线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

由于天井狭小,风沙尘埃很少干扰到院内,因此厅堂临院很少设门。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




西 递
绣 楼
绣楼,是中国古代女子专门做女红的地方,绣花或者织荷包,是一个劳 动的场所,休闲的场所,还是一个学习技能的场所或者艺术创作的场所。 位于黟县西递村"大夫第"宅居内、绣樱一名彩楼,为清代知府胡文照宅居 临街的小楼,建于1691年。彩楼小巧玲拢;飞檐上翘,木栏杆典雅精致,传 说为胡家小姐抛绣球选择佳婿之处。楼额正面朝街之额匾为"桃花源里人家"六 字,边额朝向村外山野,为清代进士祝世禄手书"山市"二字。
祠堂
• 祠堂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 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 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 堂作为会聚场所。宗祠祭典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 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建筑特点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 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 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 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 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 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 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 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 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 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 ,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皖北地区新农村住宅庭院设计初探

皖北地区新农村住宅庭院设计初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9/06104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近年来的重要国策。

安徽北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正在探索阶段,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整体风貌尚未摆脱简陋、杂乱的形象,农民的居住环境亟待得到改造。

庭院对于皖北农村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农村住宅建筑改造的同时,庭院设计也是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优质的人居环境需要一个功能齐全、美观舒适的住宅庭院;另一方面,当前皖北地区农村庭院大多未经过专业的规划,无法实现其应有的全部作用,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1]。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庭院在农村住宅的功能意义,从农民的切身需求出发,打造符合当地地域特色的新农村庭院。

1.皖北农村庭院存在的意义纵观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史,早在周代就出现了院落的雏形,院落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组合形式。

在皖北摘 要本文从介绍农村庭院设计的重要性出发,列举庭院在农民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再分析当前皖北地区农村庭院的发展现状,从空间、功能和生态环境三方面阐述亟须改善的方面。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适应本地区农村的庭院设计模式,如生态经济型庭院、娱乐休闲型庭院和旅游民宿型庭院。

关键词皖北地区;新农村;庭院;景观;生态农村住宅中,庭院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农民的生活中发挥着多重功能。

1.1生产功能农村庭院所具有的生产功能应该是其能一直被保留下来的重要原因。

自古以来,农民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畜,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皖北农村,随处可见农民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果树、蔬菜,庭院里跑着鸡、鸭、鹅,还有的家庭在院子里搭建猪圈、羊圈等。

农民用勤劳的双手充分利用着土地,既能满足自家生活饮食需求,还能创造更多价值,改善生活。

收获的季节里,大量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也多是在庭院里晒干才能储存。

此外,农业生产所需的一些农具、农用车也往往是存放在庭院中。

因此庭院与农村的生产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介绍民居的导游词

介绍民居的导游词

介绍民居的导游词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

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介绍民居的导游词300字--客家居民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pincai徐,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

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客家民居的独特风景。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

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 亩以上。

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

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与众多圆形转龙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围龙屋是方形的,被称为府第式、角楼。

其形制接近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在市郊东源县仙塘圩镇周围,保留较好的客家民居就达30多座。

现这座被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的民居是河源围龙屋的典型代表。

据记载,它建于乾隆17年(1749年),后经主人复修并扩建后栋,共66间房、24个厅、12个天井,算来这座民居的年龄已有250岁了。

仙塘这座围龙屋规模大,结构复杂,布局讲究。

其中不仅有卧室、澡堂、书房、厨房,而且还有一个四层高的楼阁。

来到楼阁,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注意到每一层四壁上都开有小方窗。

也许有人产生疑问,这么小的窗口采光不太吝啬了吗?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它主要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嘹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土枪、土炮、弓箭等武器抗击来犯之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皖北农村民居
提起安徽的建筑,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徽派建筑,灰色的院落,明亮的河流,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讲究,皖南,是诗意的存在,撑一柄油纸伞,走在皖南的小巷中,即便没有哒哒的马蹄声,想来也是醉了人心的,很少有人会想起皖北,会注意起皖北。

安徽是个神奇的省份,以至于我不敢说自己到底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淮河以南叫做南方,淮河以北叫做北方,相对于皖南的丰厚的文化底蕴,皖北好像能拿出来说的就只有土壤肥沃,有着可以与山西相媲美的煤资源。

北方的安徽人有着耿直豪爽的性格,当然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坐落简单,格局简明的北方建筑。

安徽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兼备,江南多为重峦叠蟑的山区,江淮之间为绵延起伏的丘陵,淮北则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

因此全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河湖交错,山川壮丽;地形复杂,资源丰富,既有南方的色彩,也有北方的特色。

南北过渡地带的特征和地质、地形上的差异,必然给安徽带来建筑的多样性。

由于安徽地处江淮之间,地区的差异和交通状况的不同,所以南北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走进皖北的农村,可能现在很少能看到古朴的皖北建筑,其实我一直觉得家乡的建筑没有特别之处的,直到有一次坐火车路过家乡,听到别人说:你看他们的窗户怎么那么大。

我才意识到皖北的民居的独特性,新农村的建设改变了许多村落,号召之下的还田可能看到的是不好的建筑,很多人现在选择在大马路边上盖房子,其实这是我不能理解的,因为很脏,而且皖北现在的弊病在于没有好的下水道通道,于是每家的地基是一家比这一家来抬高的,所以现在的街道没有了任何的整齐性。

还是谈谈皖北的古民居建筑,就是我爷爷那一辈所盖的房子,想起那一栋小院,忘不了的是院中的各种果树,无花果,石榴,葡萄,樱桃等。

皖北的建筑其实也是四合院,但我不知道对于四合院应该怎么定义,所以我觉得皖北可能更多的是三合院,当然这也只是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宅基地较大的家族肯定还是选择四合院,但无论是三合院还是四合院,建筑的基本特征便是一定要围起来,想来也是为了聚气。

皖北是一个好客喜欢热闹的地方,所以不会有屏风啊这些东西,打开大门,院内的建筑便是一目了然的。

首先说说前面的房子,中间的一间
可是说是走廊,是通往院子和后面房屋的必经之地。

两侧各有一个房间,通常是老人住在东面,家里的长子住在西面,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分着,但是见到外婆和爷爷家都是这样的,然后走进院子里,会有面朝西或者面朝东的两间房子,应该是没有讲究的,因为爷爷还有一个弟弟,所以爷爷家的房子是面朝西的,小爷爷家的房子是面朝东的,俯瞰的话,更像是一个大院子,其中一间肯定是用作厨房的喽,另外一间就不一定了,如果家里有还没嫁出去的姑娘,其中就是住在这里的,有的人家还把它用作放置各种务农工具的房屋,然后便是后面的三间房子了,
跟前面的三间房子的造型是一样的。

中间的房子要放一张巨大的桌几,然后上面会放上家里逝去的长辈,然后前面是有一张大桌子,正方形,比现在的课桌要高,大桌子的下面是一张小桌子,两个桌子像是套娃一样,小桌子是用来平时家里吃放的,大桌子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然后两边的房间,其中一间是用来盛放粮食的,另一间是用来家中的男孩子住的。

其实房间的分配每一家都不一样,还有就是跟另外一家就是非亲兄弟的这种,中间会留一条小巷子,通往院子后面,那里是每一家的厕所,还有一大片园子,用来种植各种蔬菜。

皖北民居的建筑其实也是讲究风水的,但所有的院子都是坐北朝南的,很多人说安徽人都是独门独院的住着,即使是在现代化的小区里,还有很多都是小院子。

应该是安徽人喜欢热闹,但又想有着自己的一点隐私的关系。

院子的前面,是很大的一片场(chang),这个是用来晒谷物的地方,如果家里孩子比较多的话,在大门的东面,就是家里老人住的房子的前面,会搭建一个小棚子,用于放置家里的大型收割机啊等等,通常在场的西北角,会建立一座猪圈。

这是我一直留在印象中的民居,也是童年的时光吧。

其实总体概括皖北的民居便是以独门独院居多,而且在早些年间大多为平房,其中大部分为砖木结构,我们现在所俗称的七级“”房,就是用砖块垒砌四面的围墙,然后屋顶用木头做成特定的类似三角形的屋梁。

院子是必须要有的,因为每到七八月份的时候,就是典型的梅雨季节,需要把家里的谷物等等很多东西拿出来晾晒的。

而且都是土壤肥沃的地方来说,自家院子里要是不种植一些果蔬,会少了很多乐趣。

有很多专家说皖北农宅的特点是宽,大,平面布局零乱,没有次序。

不可否认,因为人文气息的不浓厚,加之皖北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房子成了他们一辈子所不断追求的东西。

虽然在20世纪,皖北大部分的村庄都经过简单的规划,但也有些规模较小的自然村,村民散乱建房,村庄的整体性较差,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皖北地区民居因皖北平原与沿淮低洼地环境条件不同,其结构式样与类型有很大差异。

皖北平原民居。

绝大多数为平房,多用土坯筑墙,山墙筑成山尖状,中架八字梁架,宽房五檩,窄房三檩,以高粱秸或芦苇作椽子,抹上泥巴,盖茴草或麦秸草,用泥巴压脊即成。

两间房为一门一窗;三间房的中间留门,两侧房各开一窗;四间房中间开两门,两头各留一窗。

后墙忌开窗,两头屋山墙尖旁平排留两个小洞,以排烟通气,简陋的民居只在两头筑两小墙。

走进皖北的农村,你可以看到一种聚居的情况,就像是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因受自然条件、交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就分布形态而言,安徽的村落有散村和集村之分。

散村的规模较小,常只有三五家或七八家,居民非亲即故,多以血缘关系相连,人们互相知根知底,关系密切。

当然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皖北的冬天有着南方所特有的湿冷,冬天里零下五度左右的温度都会让人觉得受不了,那是一种冷到骨髓里的寒冷,皖北民居没有真正北方建筑的厚墙,比较薄的墙没有任何保温性,中午太阳照射的房子会暖意洋洋,但是到了晚上,仍然很冷,我觉得这可能是皖北人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毕竟这里的冬天是没有暖气的。

现在的格局可能有点变化,人们似乎更追求于占用更少的土地却能达到更多的住房面积,于是走进皖北的小镇你能看见路旁全是两层小楼房的建筑,一楼如果面街的话,会被用作商品房,但更多的家庭是一楼的两间房子不会隔起来,整个就是一体会给别人一种家里很大的感觉,从楼梯往上走,便是各种卧室的二楼,一般人是不会随便的进出别人家的二楼,因为这是一种尊重,当然一定要有个小院子,不然人们会觉得只有楼房的建筑是闷得让人透不过气的,院子中一件厨房,一件卫生间,如果还能有一小块地方的话,那一定上面种着各式各样的农家菜。

只是最近几年皖北农村的人们都已外出打工,在家里见到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孩子,少了昔日那些一个大家族嘻嘻闹闹的场景,让这一片区域显得略微清凉了一些。

其实东扯西扯的不知道我是在说些什么,只是觉得很少人会对这些说北不北说南不南的地方少了很多了解,希望将来有很多人在村子全部凋亡之前能把皖北的建筑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