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基于路径依赖的分析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
——基于路径依赖的分析视角
An Analysis o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 __ Based on a Review of Path Dependence
曾亿武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过程中自我强化和积累的性质,反过来会影响制度新一轮的变迁。我国特殊的资源禀赋结构、经济发展阶段滞后、重速度轻效益的思维定势以及人口压力和就业问题使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强烈的路径依赖,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文章最后,根据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路径依赖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路径依赖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 F120.3文献标识码:[A]
一、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简要的文献回顾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且制度变迁的时滞与其路径依赖性是密切相关的。在笔者看来,制度变迁本身就是一个由路径选择到路径依赖、路径突破、路径更替的过程。路径依赖是对路径选择的强化和延续,使得已经存在的制度具有一定的刚性,将对其后新的制度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一词最早由生物学家古尔德在对生物进化路径进行描述时提出的。此后,大卫·保罗(A.David Paul)于1975年出版的《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中对路径依赖进行了最早的经济学讨论,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1978年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一书中,又提出了“互动性行为”问题,他指出,经济结果严重依赖于行为发生时的秩序,因此,即使面临着更有利的选择,一些次优的结果可能非常流行。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保罗和阿瑟(W.B.Arthur)将路径依赖引入到技术
*作者简介:曾亿武,男,1988年11月5日出生,现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类丁颖实验班,著有作品集《风华正茂》,参与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防灾救灾等课题的研究。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五山公寓3-424,510642。邮箱:zengyiwu1988@。
变迁的研究分析之中,才引起经济学界广泛的关注。保罗指出,技术选择往往存在不可预见、路径锁定和缺乏效率的情况,一种先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由于技术变迁的自我积累、自我强化性质和规模巨大促进的单位成本降低、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和协调效应,以及人们对其进一步流行的预期,使这种新技术通常能够凭借其先发优势,实现报酬递增的良性循环。阿瑟在提出类似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技术演进中自我强化机制的四个主要表现:一是随着技术的使用,产出增加,固定成本的单位分摊就越小;二是人们在不断地使用技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和知识具有收益递增的效应;三是合作效应,即个人的收益因更多的人也采取了同样的技术选择而增加;四是技术的运用增强了该技术和产品会被更多使用的预期。
此后,路径依赖理论取得更大进展,源于诺思(Douglass C.North)将路径依赖理论的应用由单纯的技术变迁角度扩展到制度变迁这个更广的社会层面。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制度变迁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他研究了不同社会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指出:当人们最初选择的制度变迁路径是正确的,那么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之;反之,则有可能顺着最初选择的错误路径一直走下去,并造成制度被陷入无效率的状态中。这种无效率的路径依赖,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与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良性路径依赖和恶性路径依赖其实是诺思所指出的路径依赖的两种极端形式,即诺思路径依赖Ⅰ和诺思路径依赖Ⅱ。诺思路径依赖Ⅰ是指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一条具体进程进行时,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模型就会加强这一进程。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有效制度演进轨迹将允许组织在环境的不确定下选择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允许组织进行各种试验,允许组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去识别和消除相对无效的选择,并保护组织的产权,从而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诺斯路径依赖Ⅱ是指: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便会产生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共荣的组织和利益集团,那么这些组织和利益集团就不会推动现有制度的变迁,而只会加强现有制度,由此产生维持现有制度的政治组织,从而使这种无效的制度变迁的路径持续下去。虽然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支持路径依赖过程的自我强化机制使制度形成惯性,难以根据周围环境的改变作出迅速调整,也使组织探索替代性选择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变革原有制度的成本会高昂到足以阻止变革本身。但诺斯还认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并不意味着制度变迁是一个“命中注定”且不可避免的过程,也不意味着制度变迁在陷入路径闭锁后就无法改变,事实上,沿着路径依赖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步都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新的制度选择的可能和机会。
通过对路径依赖理论的回顾,我们不难看出,路径依赖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客观经济规律,其运行机理可以概括为:给定条件、启动机制、形成状态、退出闭锁四个环节。路径依赖会使原先的制度具有惯性和刚性,甚至陷入某种循环,但只是增加了制度变革的难度,并不意味着制度永远闭锁。基于此,笔者将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分析视角,探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强烈的路径依赖的形成机理,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路径依赖的形成机理
新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制度变迁是一种自我强化的锁定过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是处于这样一种锁定状态中,要想实现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显得困难重重。因为我国独特的国情与经济结构特点使得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形成强烈的路径依赖,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极强的制约作用。
1、特殊的资源禀赋结构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得以产生和延续的温床
资源禀赋结构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资源的丰歉程度及其比例关系。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之上。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生产要素(比如土地、矿产资源或劳动力)相对丰富时,其价格就会较低,市场机制的作用就会导致在经济增长中更多地依赖这种要素的投入。我国当前的资源禀赋结构总体来说是比较低下的,虽然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充裕,但劳动力素质不足、技术落后却明显不符合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要求。据统计,大多数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达到60%以上,而我国不足40%(胡宗义,2001)。总体上看,我国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要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我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数量达0.8亿,占总人口的6.72%,小学文化水平占35.7% ,高中文化水平占11.15%,而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4%。①由于我国这种特殊的资源禀赋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无法得到根本改变的,这就造成我国经济增长会长期“锁定”在低层次、低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上。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技术、高效益、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直接动力的,但我国当前的技术状况和劳动者素质状况与之不相适应,因此技术知识密集、集约化程度高的产业在短期内很难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
2、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强化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惯性
理论与实践证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不同,出现要素替代的竞争比较优势,从而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农业和工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仍然较大。据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总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与发达国家的35%还有相当明显的距离。从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看,我国2005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是44.8%、23.8%、31.4%,而美国相应的数据是1.6%、20.6%、77.8%。②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均不平衡,经济结构存在典型的二元性,决定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存在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在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仍然具有较明显的农业社会的特点,从而呈现市场化进程慢、市场规模小、发育不成熟、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使得集约型增长方式缺乏基本的支撑力量。居民消费方面,由于人均收入偏低,直接导致了需求不足。2007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3.1。较低的需求水平和需求层次与追求数量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也因此显得不足。综上所述,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与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发展阶段的滞后性强化
①数据来源: 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②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8。文章后面的数据均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