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基于路径依赖的分析视角
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以路径依赖为视角
有实 质性 进展 。这种 怪圈现 象就 是典 型 的路径 依赖
中 的“ 锁定 ” 状态 。 当前我 国正在 进行 的大 部制 改革
也 面临着 同样 的路 径依赖 挑战 。本文 拟从 路径 依赖 理论 的视 角分析 大 部 制 改革 面 临 的路 径依 赖 挑 战 ,
公共管理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 年第 5 09 期
我 国大部 制改 革 的面临 的挑 战与应对
以路径 依赖 为视 角
郑 曙村
( 曲阜师 范大 学
[ 摘
孙 之 竹
山东 日照 262) 7 8 6
要 ] 国政府 机 构 改革 总是 陷入 “ 简— — 膨 胀— — 再 精 简—— 再 膨 胀 ” 怪 圈 而 无 法 摆 脱 , 是 典 型 的 非 良性 路 我 改 革 一 直 面 临 着 “ 简 我 精
— —
他们 现 在可 能 的选 择 。… 一 旦进 入锁 定 状 态 , 要 ” 想
膨胀 —— 再精 简—— 再 膨 胀 ” 圈 的 困扰 。历 怪
脱 身十 分 困难 。往 往需 要 借 助外 部 效 应 , 入外 生 引
・
6 ・ 0
公共管理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 年第 5 09 期
市 场的 制约 。市场 的不 完 全 性 导 致 信息 的分 割 , 高 昂的交易 费用 又使 行 为 者 不 愿 实 现 制 度 创 新 和 发
展。
治 和社会 管 理 , 因此 我 国的封建 社会 是典 型 的“ 政 大 府, 小社 会” 模式 。在 该模 式下 , 官僚 机构 日益 庞大 ,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们需要深刻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探讨如何进行转变。
本文将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入手,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一、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的驱动,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
这种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导致了一些问题,如产能过剩、债务风险等。
2.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的挑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3.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于传统产业,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依然存在。
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 从依赖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
我国经济需要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实现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转变。
2.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过去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发展的质量。
现在需要重视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的稳健可持续。
3. 从资源消耗型转向节约型发展。
在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需要发展节约型经济,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1.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政府需要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和水平,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推动市场化改革。
需要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为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3.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政府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加大环保投入,促进绿色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制度变迁及政府行为
财 外 文献 试 图揭 示 中国经济 增 长之谜 。 有 的文献 主要 分 在 价 格 、 税 、 贸等诸 多领 域 实 现 了重 要 的体 制变 现 革 , 择 了改革 、 长与 稳定 相平 衡 的方 法 和策 略 , 选 增 减 析 了劳 动 、资本 和 技 术 等 生产 要 素对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实现 了 国民经 济 的持 续 、 速 、 快 献, 也有一 部分 文 献开 始关 注增 长 过程 中的 区域 结构 少 了转型 时 期 的震荡 , 稳 定增 长 。近三 十年 来 中 国经 济制 度经历 了一个 不断 和 区域发展 问题 。 是 已有 文献 主要 研究 了 中国经济 但 变 迁 的历 史 过程 , 一变 迁是 通 过制 度变 迁 和 实施 复 这 增 长 的直接 推动 因素对 经 济增长 的影 响 。而笔 者认 为 杂 规则 、 准 以及不 断进 行边 际 调整 来实 现 的 。总体 标 制度 因素 在 中 国经 济 增 长 过程 中起 着 至 关 重要 的 主 来 讲 , 国 的改 革划 可 以划分 为三 个 阶段 : 中 导作 用 , 中国经 济飞 速增 长 的原 因具 有 很强 的解 释 对 ( )9 8年 一9 4年 , 村经 济制度 的演进 路径 一 17 18 农 力, 而政府 又是 推 动制度 变 迁 的主 体 。所 以本 文 的研 中 国经 济体 制改 革 的序幕 是 首先 从 农 村开 始 的 。 究 视 角 就 选 取 了制 度 因素对 中 国经 济 增 长 的 影 响作 在 这一 阶 段 , 安徽 、 四川 的部 分农 民率 先 实行 “ 产 到 包 用 以及政府 的推动 作用 。 户 ” “ 干 到户 ” 、包 等农 村 家庭联 产 承包责 任制 。 家庭 联 产 承包 责任 制 以农 民家庭 人 口为基 础 , 农村 基层 单 在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当前经济工作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要大力推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这不仅昭示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而且也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
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以解读。
以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更充分的了解,并且取得广泛的共识。
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一)单纯追求GDP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时主要采用的指标是经济增长。
它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或者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GDP)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
因此,经济增长仅仅强调的是数量增长。
这种单纯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1)单纯追求GDP会导致忽视发展经济的目的。
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为了增长的增长则把增长或追求GDP当作目的,这就会忽视很多有利于文明身体健康的公共事业。
(2)单纯追求GDP导致为了增长而不择手段,由此引起各地的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而且还对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激励,结果是污染环境,使资源不堪重负。
(3)单纯追求GDP还会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如果GDP 被当作唯一的目标或主要的目标,这会使地方政府形成GDP 导向的政绩观,如此,数量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目标,提高质量或者为此需要的技术创新被忽视,其结果就是集中于制造环节这一产业链条的低端,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传统的经济增长采取的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这种增长方式最明显地表现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三高一低”的特征。
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
目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在世界上比重已大大超过经济增长总量在世界上的比重,而且增长的速度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进一步地提高。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依赖及路向选择——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视角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依赖及路向选择——基于路径依赖
理论的分析视角
王芬;郑曙村
【期刊名称】《桂海论丛》
【年(卷),期】2010(026)005
【摘要】从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来考察,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在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思想观念、民主制度体系、民主组织行为等方面的非良性路径依赖,阻碍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加快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必须打破非良性的路径依赖,实现路径替代,需要在更新民主观念、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方面做出努力.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王芬;郑曙村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26;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27682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前景及制约因素分析——以制度供给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为视角 [J], 秦小霞
2.路径依赖理论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 [J], 龚俊朋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与制度创新——一个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框架
[J], 张宏军
4.政治生态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反作用机理——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 [J], 张婷
5.改革与重建:渐行渐近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视角 [J], 郑小玲;李丽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及对策
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及对策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及可能的对策。
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1. 结构性矛盾影响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例如,工业化进程相对过剩、城乡差距明显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
这些矛盾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2. 减缓外部需求中国是世界工厂,过去几十年来,大量外部需求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然而全球经济增长趋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使得中国的出口面临困境,外部需求减缓也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了压力。
3. 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使得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优势减弱。
这导致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退出,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压力。
4. 结构性改革滞后中国的经济结构还未完全实现转型升级,国有企业改革滞后、金融体系改革不彻底、市场准入限制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些因素限制了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阻碍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发挥。
二、应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对策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市场化机制建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 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鼓励居民消费,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消费升级。
同时,加大农村地区改革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村市场需求。
3.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4. 加强外贸合作,拓宽市场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进一步拓宽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艰难性与长期性
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艰难性与长期性的探讨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6-000-01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发展方式陷阱”而难以转变。
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艰难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特征。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特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甚至根本转变,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个国家长期面临的共同任务。
从经济发展理论来分析,从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历程以及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综合判断,笔者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即艰难性、长期性和战略性。
只有充分认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艰难性、长期性和战略性,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以逐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甚至根本转变。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艰难性。
经济发展源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源于制度激励,源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总体来看,由科技的重大革新而导致的产业革命只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产业领域发生,而对于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或支柱行业来说,其技术进步不是跳跃式,而是渐进的,特别是产业技术瓶颈制约问题不可能在短期轻易地获得突破,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在逐步克服产业结构刚性、劳动力技能低下、就业结构刚性、产业技术水平低、制度演进缓慢的基础上才能慢慢地实现。
西方国家在自然资源不存在稀缺、生态环境压力较小、全球温室效应不明显的工业化时期以及中国在封闭经济环境下发展经济,几乎不存在要推进或者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性和现实性。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不仅是艰难的,而且是很艰巨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与整个工业化进程相一致的。
在工业化的初期、中期和后期,基本上都是粗放型的或者比较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为主,到后期才逐步转变为以消耗资本和技术为主,由“先污染后治理”转变为“边污染边治理”最后转变为“先保护后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难的根源:路径依赖视角的分析
而备受 指责 。为此 , 国 自愿 承诺 了碳 排 放强 度 控 中 制的 目标 , 计划 纳 入 中长期 发 展 规 划 。这也 意 味 并 着 中 国必须 改 变 传 统 的高 投 入 、 消 耗 、 排 放 模 高 高 式, 尽快 全面启 动社 会经 济发 展 的低 碳转 型 。其 次 ,
五” 计划 建议 中 , 一 步 明确 提 出 了 有 关 经 济 发展 进 方 式转 型 的诉求 , 当时 的提法是 转变 经济增 长方式 , 实现 由粗放 式 向集 约 式 转 型 。2 0 0 7年 的 十 七 大 报 告 中 , 正式 明确地 将 转 变 经济 增 长 方 式 改为 了转 则
摘 要 : 国粗放 式发展方式转型 的推进举步维艰, 我 已历 2 0多年却成效甚微 , 这说 明我 国特定发 展战略指 导下启动 的制
度 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走上 了路径依赖 , 被锁定在 了这 种低 效的发展 路径之 中。其 中, 最关键 的锁定机制是 要素相对价
格 的长期制度性扭 曲压低 , 而人 口、 政府 绩效考核方 式、 分权 式财政 、 创新机制缺 失、 公共事 业发展滞后 等 因素 , 则作 为 自强化
推动粗放式发展方式转型, 能重蹈过去的覆辙。 只
关键 词 : 变经济发展方式 ; 转 路径依赖 ; 锁定
中 图 分 类 号 :104 F 2 .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6 4— 5 1 2 1 )5— 00— 5 17 6 1 (0 0 0 0 2 0
一
、
引 言
是 依赖 自然资 源 、 力 资源和 环境 的大规 模 、 人 粗放 式 投入 模式 , 而不 是依 赖 技 术 进 步和 制 度 创新 等 效 率 增进 型模 式 , 由此导致 了一系列 日益 严峻 的资源 、 环 境 和社会 问题 , 日益 凸显 出其脆 弱性 和不 可持续 性 。 首先 , 这种 粗放 式增 长 主要拼 自然资 源 的高投入 , 导 致尽 管我 国人均 能源 资源 占有 量远低 于世界 平均 水 平 , 能源 效率 却 很 低 , 位 G P能 耗 远 高 于 世 界 但 单 D 平均 水平 , 其他 投入 资 源 的利 用 效 率 也远 低 于 世 界 平均 水平 … 。在实 现 G P上 升的 同时 , 仅使 得 资 D 不 源 日益 紧张 , 引发高 污染 高排 放 的严 重环 境 问题 。 也 而面对 当前 全球气 候 变迁 引发 的事关 国际发 展权益
浅谈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
浅谈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正在经历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经济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被寄予厚望。
随着科技进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数字化经济的兴起,新经济产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与此我国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我国新经济发展存在着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这些都给我国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
如何突破困境,推动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问题提出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解决这些困境提高新经济的发展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和产业转型,新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新经济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比如创新能力不足、结构不合理、政策支持不到位等问题。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推动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难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2. 正文2.1 浅析我国新经济发展现状我国新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和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绿色经济,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我国新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新经济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均衡问题。
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新经济发展比较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表现为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等问题。
我国新经济发展中还存在技术创新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仍然依赖进口,企业在自主创新上还存在一定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新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产业问题,比如一些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过快,一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够顺利,导致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完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大阻力及解决路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大阻力及解决路径尽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表达层面上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具体行动时却困难重重。
早在“九五”计划时,就已经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但至今仍是久推难转。
为什么中央政府三令五申,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依然如故;为什么地方官员那么看重GDP增速,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位虚空;为什么地方政府热衷于城市扩张,以求土地财政的最大化;为什么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形成资源优势的路径依赖?种种疑问不得不使我们深刻反思、认真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破解这个重大难题?一、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晋升制度的偏离改革开放以来,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晋升制度是以经济发展速度为主要标准的,以GDP说明地方发展状况,以GDP反映政绩大小,以GDP作为提拔升迁干部的依据。
这种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观念,使得各级政府和干部努力追求GDP快速增长,越快越好。
而五年一换届的干部选举任用方式,更激发了政府官员力争在五年任期内,使GDP总量最大化的短期行为。
之所以轻视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因为这些方面既费力又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努力的成果,与五年内就要使GDP有明显的增长要求不相符合。
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最有利于短期内GDP总量的提升。
不少地方官员和干部对于经济发展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习惯性地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率,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同于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等同于GDP增长是硬道理,单纯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提高,热衷于上大项目、搞大开发、急功近利、“做大蛋糕”,忽视乃至牺牲生态环境、国民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这种片面强调“增长优先,效率优先”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在实践中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重经济总量扩大轻经济结构优化,重物质财富获取轻生态环境保护等倾向,致使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扩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弱势群体生存状态堪优,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和积累。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困境与解决途径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困境与解决途径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
然而,如今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境,例如经济下行压力、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等。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困境和解决途径。
一、经济下行压力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这主要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所依赖的出口和基建投资模式已经达到了极限。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为解决经济下行压力,中国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过度依赖出口和基建投资转向内需消费。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速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投入,增加家庭和个人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和质量。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又一个难题。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低端制造业为主导,而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中国经济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从长远来看,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积极着手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支持他们在关键领域进行创新,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
三、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产业生产模式和能源消耗方式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这污染不仅是对人民的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政策,采取了多种手段,如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科研投资、升级生产技术、改善环境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切实努力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提高环保技术,培养环保意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当前,中国面临许多经济发展的困境,解决这些困境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行转变和升级。
本文将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进行浅析,以期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依赖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
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加之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导致了我国当前的发展模式出现了一些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目前正在积极进行经济转型,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方式。
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动力,需要尽快从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力驱动发展方式转变为技术和创新驱动发展方式。
我国目前正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推动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可以有效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为绿色发展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既影响到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又影响到了人民生活的质量。
我国需要尽快倡导和实施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这其中包括加大对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积极推动我国能源消费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打造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还可以为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为开放合作发展方式。
开放合作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优化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融入深度和广度,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以实现互利共赢。
这样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和历史因素分析
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和历史因素分析路径依赖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其过去的决策和经验的制约,这种制约形成了一条特定的发展路径。
同时,历史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
本文将分析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和历史因素,并探讨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一、路径依赖的概念及其作用路径依赖是指一个系统在过去的发展中所做的决策和选择,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领域,路径依赖意味着一个国家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延续,与其过去的决策和选择密切相关。
路径依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路径依赖使得经济发展具有惯性,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会延续其既有的轨迹。
例如,发展早期决定的产业结构和技术路径可能会在后续发展中具有持久的影响。
其次,路径依赖还会导致发展中的不平等和利益分配失衡。
由于路径依赖使得一些既得利益者占据了优势地位,新的产业和企业很难进入市场,从而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二、历史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历史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事件对其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历史因素包括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地理位置等多个方面。
政治制度是历史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不同的政治制度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例如,市场经济体制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更有利于创新、竞争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此外,政府的角色和职能也对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上,一些国家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传统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
一些文化传统强调家族企业、长期稳定性和社会凝聚力,而另一些文化传统则更加注重个人创新、竞争和自由。
这些文化传统会影响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地理位置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天然条件。
地理位置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贸易和发展机会。
例如,地处海岸线附近的国家通常有更多的贸易机会和发展潜力,而内陆地区则可能面临交通和物流的限制。
浅谈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
浅谈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新经济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经济以科技创新、数字化、绿色发展为特征,成为全球各国争相发展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对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
随着新经济发展的加速,我国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路径选择。
我国在新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经济结构转型的速度和深度不够。
虽然我国已经积极推动新经济的发展,但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我国经济的主导地位。
这使得新经济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三是市场环境不够完善。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对新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但我国的市场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
四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新经济发展,尤其是数字经济的发展,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如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需要得到更好的解决。
在面对这些困境时,我国应该采取一些路径选择来推动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应该加快传统经济结构转型。
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但随着新经济的兴起,其地位将逐渐减弱。
我国需要通过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释放出更多的资源用于支持新经济的发展。
这需要政府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含量。
我国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科技创新是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新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我国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只有完善的市场环境才能够促进新经济的发展。
政府应该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提供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我国还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因此我国需要加强环保工作,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与路径选择——一个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分析框架
复建设 , 更加剧 了低端产 品产能过剩 的 势头 。低端产 品的产能过剩 , 既造 成了
资源浪费 ,一 些科研机构重复 研究 , 又
所谓 锁 定效 应类 似 于诺 斯提 出 的 路 径 依 赖 ( a -D pn ec ) 论 , Pt h ee dne 理 是 指 基础 设施 、 机器设备 以及 个人大件 耐
粟
较 动 产 某 业 值占 生 值的 重÷ 产业 动 总 动力 比 。 劳 生 率= 产 产 国内 产总 比 该 劳 力占 劳 的 重
囊
D eb 7 eme0 c r 2 7
使 得高端 产品的研发力 度不 足 , 造成低
济 增长 和产 业结 构 优化 的主要 推 动力
升级。
政策援 助过 分倾 向于 “ 进入 ” 而对于产 , 业 的“ 出” 退 缺乏政策援助 。产业 “ 退出”
要任务 , 自主创新 和技术 改造 。碳锁 即 定对技术创新造成 阻碍作用 , 的升级形 成阻碍 , 导致产 业结构调整刚性。 () 3 产业结构调 整刚性对低碳 经济
发展 的影 响 。
个百分点 ) 。值得注意的是 , 第三产业从
业人 员构 成在第 四次 产业 结构 调整之
后 也 呈 现 出明 显 的 增 长 。
环节援 助不 足 , 得一些没有发 展潜力 使 的夕 阳产业依 靠政策扶持 , 却不 能退 出 市场 。劣势 产业不退 出市 场 , 优势产 且
生产 的劳动力过剩 ,并且说 明我 国的产 业结构总体效益水平还 比较低 。 由此 , 我
国虽然在第 四次产业结构 调整 中稍有起
用 消费品等 ,使用年 限都在 1 5乃至 5 0 年 以上 , 问不 大可 能轻 易废 弃 , 样 其 这 技 术与投资都会被“ 锁定 ” 。锁定效应的 产生与决策短视 有关 , 决策者在发展 低 碳 经济时 , 由于 当前 的技术和制度 能导 致规模报酬递 增 , 因而放弃技术 创新和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转变。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阶段。
本文将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面临的挑战和转变的路径三个方面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进行浅析。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1. 资源依赖性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资源依赖性,尤其是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比较严重。
这种资源依赖性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一定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
2. 技术水平不足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但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这种技术水平不足的问题使得我国在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中处于劣势地位,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3.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的产业结构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门类单一、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不足等方面。
这种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仅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受到一定制约,同时也使得我国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难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挑战1. 产能过剩当前我国一些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较低,这不仅使得这些产能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 环境负担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环境负担持续加重。
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因环境污染导致的GDP损失已经达到4%-6%,环境治理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3. 产业结构升级困难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产业升级的成本较高、转型升级的时间周期较长等。
这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难以快速完成,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三、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路径1.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当前,我国已经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及对策的方式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及对策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健康状况的担忧。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原因分析1. 结构性调整:中国正经历由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的转变。
这一转变导致一些传统产业的繁荣减弱,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尚未充分展开。
由于新兴产业的规模尚小,无法在短期内提供足够的经济增长动力,从而导致整体经济增速放缓。
2. 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困难: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包括过剩产能、资源浪费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但这种改革涉及利益重组、利益分配等难题,因此进展缓慢,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3. 外部冲击: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外贸,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全球贸易摩擦、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因素使得中国出口市场受到压力,进一步减缓了经济增长速度。
4.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工人数量逐渐减少,劳动力红利逐渐减弱。
这也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影响。
二、对策方式1. 推动结构性改革:为了实现经济向创新驱动型发展的转变,应大力推动结构性改革,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大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投资等,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经济中的比重,为整体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2. 深化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化解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关键所在。
应聚焦于产能过剩行业的淘汰和整合,同时鼓励创新企业的发展。
在改革过程中,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其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
3. 扩大内需:为了减弱对外贸易波动的影响,中国应加大对内需的培育力度。
通过扩大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者信心等措施,鼓励居民增加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居民消费品质和服务水平,增强消费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
4. 深化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对外贸易的繁荣。
应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扩大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
中特理论论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与途径摘要:当前,世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国内外的严峻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
中国这条曾经创造了灿烂文明,执世界牛耳的东方巨龙,在经历了近代的沉伏之后,再次踏上了伟大的复兴与腾飞之路。
但是,伴随着近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也成为了一个久攻不克的顽疾。
中国难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原因到底何在?本文结合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的实际情况,对上述问题做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
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迟迟不能实现转型,正是由于三大因素性障碍:生产要素投入长期支撑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要素生产率提高受阻造成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难以实现;现存制度缺陷给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设置了诸多体制障碍。
我国要根据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矛盾,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任务和路径选择。
同时,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际出发给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列举了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转型期间的成功性范例。
从深浅两个方面论述了本文途径的可行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必要性;途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方式,可能称之为数量速度型;另一种是以集约经营为主的方式,可以称为质量效益型。
前一种增长方式主要依靠高积累高投入扩大外延再生产,来达到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目的;后一种增长方式则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管理、优化结构,从内涵方面着手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着重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建国后直至80年代中期,由于经济发展过程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基础差、底子薄,许多经济门类处于从无到有的创始阶段,因此,必须要选择数量速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不如此就难以打下工业化的基础。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到8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在总量已具有相当规模,工业门类基本齐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开始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迈进.同时,经济管理体制也开始进行改革,市场经济的成分逐步加大。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近年来逐渐趋缓,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1. 结构调整难度大: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经济增长。
但是,结构调整面临的难度非常大,需要时间和资金的补充,以及政策的支持。
2. 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不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
贸易战和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都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3. 资源环境压力: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逐渐加大。
这也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推进结构调整:我们需要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 开放合作: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拓展市场和资源,以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
3. 资源环境治理:我们需要加强资源和环境的治理,推进绿色发展,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容忽视,我们需要通过积极措施来应对,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基于路径依赖的分析视角An Analysis o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 __ Based on a Review of Path Dependence曾亿武(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摘要: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
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过程中自我强化和积累的性质,反过来会影响制度新一轮的变迁。
我国特殊的资源禀赋结构、经济发展阶段滞后、重速度轻效益的思维定势以及人口压力和就业问题使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强烈的路径依赖,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文章最后,根据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路径依赖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路径依赖制度变迁中图分类号: F120.3文献标识码:[A]一、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简要的文献回顾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且制度变迁的时滞与其路径依赖性是密切相关的。
在笔者看来,制度变迁本身就是一个由路径选择到路径依赖、路径突破、路径更替的过程。
路径依赖是对路径选择的强化和延续,使得已经存在的制度具有一定的刚性,将对其后新的制度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一词最早由生物学家古尔德在对生物进化路径进行描述时提出的。
此后,大卫·保罗(A.David Paul)于1975年出版的《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中对路径依赖进行了最早的经济学讨论,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1978年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一书中,又提出了“互动性行为”问题,他指出,经济结果严重依赖于行为发生时的秩序,因此,即使面临着更有利的选择,一些次优的结果可能非常流行。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保罗和阿瑟(W.B.Arthur)将路径依赖引入到技术*作者简介:曾亿武,男,1988年11月5日出生,现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类丁颖实验班,著有作品集《风华正茂》,参与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防灾救灾等课题的研究。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五山公寓3-424,510642。
邮箱:zengyiwu1988@。
变迁的研究分析之中,才引起经济学界广泛的关注。
保罗指出,技术选择往往存在不可预见、路径锁定和缺乏效率的情况,一种先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由于技术变迁的自我积累、自我强化性质和规模巨大促进的单位成本降低、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和协调效应,以及人们对其进一步流行的预期,使这种新技术通常能够凭借其先发优势,实现报酬递增的良性循环。
阿瑟在提出类似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技术演进中自我强化机制的四个主要表现:一是随着技术的使用,产出增加,固定成本的单位分摊就越小;二是人们在不断地使用技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和知识具有收益递增的效应;三是合作效应,即个人的收益因更多的人也采取了同样的技术选择而增加;四是技术的运用增强了该技术和产品会被更多使用的预期。
此后,路径依赖理论取得更大进展,源于诺思(Douglass C.North)将路径依赖理论的应用由单纯的技术变迁角度扩展到制度变迁这个更广的社会层面。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制度变迁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他研究了不同社会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指出:当人们最初选择的制度变迁路径是正确的,那么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之;反之,则有可能顺着最初选择的错误路径一直走下去,并造成制度被陷入无效率的状态中。
这种无效率的路径依赖,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与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种良性路径依赖和恶性路径依赖其实是诺思所指出的路径依赖的两种极端形式,即诺思路径依赖Ⅰ和诺思路径依赖Ⅱ。
诺思路径依赖Ⅰ是指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一条具体进程进行时,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模型就会加强这一进程。
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有效制度演进轨迹将允许组织在环境的不确定下选择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允许组织进行各种试验,允许组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去识别和消除相对无效的选择,并保护组织的产权,从而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
诺斯路径依赖Ⅱ是指: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便会产生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共荣的组织和利益集团,那么这些组织和利益集团就不会推动现有制度的变迁,而只会加强现有制度,由此产生维持现有制度的政治组织,从而使这种无效的制度变迁的路径持续下去。
虽然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支持路径依赖过程的自我强化机制使制度形成惯性,难以根据周围环境的改变作出迅速调整,也使组织探索替代性选择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变革原有制度的成本会高昂到足以阻止变革本身。
但诺斯还认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并不意味着制度变迁是一个“命中注定”且不可避免的过程,也不意味着制度变迁在陷入路径闭锁后就无法改变,事实上,沿着路径依赖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步都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新的制度选择的可能和机会。
通过对路径依赖理论的回顾,我们不难看出,路径依赖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客观经济规律,其运行机理可以概括为:给定条件、启动机制、形成状态、退出闭锁四个环节。
路径依赖会使原先的制度具有惯性和刚性,甚至陷入某种循环,但只是增加了制度变革的难度,并不意味着制度永远闭锁。
基于此,笔者将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分析视角,探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强烈的路径依赖的形成机理,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路径依赖的形成机理新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制度变迁是一种自我强化的锁定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是处于这样一种锁定状态中,要想实现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显得困难重重。
因为我国独特的国情与经济结构特点使得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形成强烈的路径依赖,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极强的制约作用。
1、特殊的资源禀赋结构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得以产生和延续的温床资源禀赋结构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资源的丰歉程度及其比例关系。
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之上。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生产要素(比如土地、矿产资源或劳动力)相对丰富时,其价格就会较低,市场机制的作用就会导致在经济增长中更多地依赖这种要素的投入。
我国当前的资源禀赋结构总体来说是比较低下的,虽然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充裕,但劳动力素质不足、技术落后却明显不符合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要求。
据统计,大多数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达到60%以上,而我国不足40%(胡宗义,2001)。
总体上看,我国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要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
我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数量达0.8亿,占总人口的6.72%,小学文化水平占35.7% ,高中文化水平占11.15%,而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4%。
①由于我国这种特殊的资源禀赋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无法得到根本改变的,这就造成我国经济增长会长期“锁定”在低层次、低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上。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技术、高效益、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直接动力的,但我国当前的技术状况和劳动者素质状况与之不相适应,因此技术知识密集、集约化程度高的产业在短期内很难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
2、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强化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惯性理论与实践证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不同,出现要素替代的竞争比较优势,从而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农业和工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仍然较大。
据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总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与发达国家的35%还有相当明显的距离。
从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看,我国2005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是44.8%、23.8%、31.4%,而美国相应的数据是1.6%、20.6%、77.8%。
②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均不平衡,经济结构存在典型的二元性,决定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存在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在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仍然具有较明显的农业社会的特点,从而呈现市场化进程慢、市场规模小、发育不成熟、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使得集约型增长方式缺乏基本的支撑力量。
居民消费方面,由于人均收入偏低,直接导致了需求不足。
2007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3.1。
较低的需求水平和需求层次与追求数量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也因此显得不足。
综上所述,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与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发展阶段的滞后性强化①数据来源: 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②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8。
文章后面的数据均来源于此。
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惯性,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重速度轻效益的思维定势拖慢了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建国初期,为尽快改变我国经济状况的落后局面,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加快速度、扩大规模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上是正确的决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以更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随着时间的推进,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渐明显。
21世纪以来,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理念,开始重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落实过程中,由于历史形成的思维定势,各级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真正重视并不够。
受传统思想意识和旧体制的束缚,各地仍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争投资、上项目、追求产值、攀比速度的现象层出不穷。
这造成了重复建设、重复生产、无序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增加了投资成本、导致投资收益下降,最终拖慢了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
4、人口压力和就业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绊脚石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2007年总人口达到13.2亿,平均每年新增人口1千万,这使得我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我国农村尚有1亿多的剩余劳动力,如何完成其有效转移也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推进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现便意味着社会失业率的提高,从而增大社会保障的负担。
为了实现更多人有工作、有饭吃,我国一直坚持“广泛就业”,更倾向于铺摊子、建新工厂、上新项目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而不是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力素质来扩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