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 机——卓越才情的放荡和尚
辩机:唐朝与薛怀义齐名的和尚
[键入文字]
辩机:唐朝与薛怀义齐名的和尚
高阳公主辩机
在唐朝与两个著名的和尚,一个是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一个是辩机和尚。
辩机:唐初学问僧十五岁出家,专心钻研佛学理论十多年,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 年)玄奘法师回国在长安弘福寺首开译场之时,当时他只有26 岁是其中最年轻一个,他以高才博识、译业丰富被选入玄奘译场,帮助玄奘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玄奘法师最早的一批译经助手,也是唐贞观十九年所成立的译经场九名缀文大德之一。
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协助从印度取梵文经书至中国的高僧唐玄奘抄写佛经及书撰其亲身经历《大唐西域记》。
高阳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从小生长在宫廷衣食无忧,且不受束缚,每天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但她天生质,聪慧过人,深得唐太宗对她的喜爱将她视若珍宝、掌上明珠。
一生最敬佩她父皇唐太宗与兄长李恪。
但在她15 岁的时候,唐太宗将她许配给宰相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
在她眼里房遗爱是个平俗庸的男人,根本没驾驭的不了她。
她高傲的性格根本无法接受这个男人,只有图名份罢了。
这与她心目中想像的男人如父皇和兄长相差太远。
她像美丽的花朵一样,也只有在懂得欣赏的人面前出现了,才会夺目绽放。
一次童话般的邂逅
高阳个性不受拘束,喜欢打猎。
一次郊外打猎遇见辩机时,他身着粗布僧袍坐在窗前读书,一位英俊、年轻、富有学识的和尚,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智慧,他的出现让高阳的心内里泛起了涟漪。
她早已看烦每天中规中矩、华丽衣装、面目庸俗的文武百官,突然眼前这个气宇非凡的和尚对她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最有吸引的一目。
而对于辩机来说他每日的草庵里苦读,却不曾有日突遇这样一位如花似玉,优如仙女
1。
和尚说的经典句子
和尚说的经典句子1、诵习千章,不如一行。
2、千圣一心,万古一理。
3、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4、心不附物,物岂能碍人。
5、只有会哭的人,才懂得笑。
6、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
7、勇者提得起,智者放得下。
8、佛法虽奥妙,不出平常心。
9、能幽默自己的人比较懂得生活。
10、心为法界之家,亦为涅盘之宅。
11、不用舍众生心,但莫污染自性。
12、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13、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4、禅不是离开生活,而是醒著生活。
15、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6、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
17、花开花谢春不管,水暖水寒鱼自知。
18、爱情和做事一样没有失败只有放弃。
19、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0、当你不缺少甚么时,你已经开悟了。
21、不见一法即如来,是则名为观自在。
22、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23、那个生死业根,只在汝一念生灭之间。
24、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25、向下扎根的树木,不怕不向上开花结果。
26、宗门以何法治妄心?曰:以无心法治妄心。
27、夫放逸是众恶之本,不放逸乃众善之源也。
28、命自我造,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离自性。
29、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舍之又舍,以至于空。
30、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31、是非两亡,能所双绝,斯绝亦寂,般若现前。
32、开悟的人:我真的一无所有,连立锥之地亦无。
33、见性成佛不困难,只要无憎爱,即可洞然明白。
34、不学佛人,来时欢喜去时悲,空向人间走一回。
35、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
36、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37、常观察他人过失的人,终会成为自己堕落的亲因。
38、无妄想时,一心是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9、佛说: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
40、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
41、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少年智辩胜狂僧_三藏法师出丑故事相关作文
少年智辩胜狂僧_三藏法师出丑故事相关作文隋朝时,有个和尚叫三藏法师。
他对佛经略知一二,但学得不深,只懂得几许皮毛,可是他却常常夸夸其谈,大言不惭地自诩为天下佛学权威。
一些善男信女为他的“博学”所迷惑,对他佩服得是五体投地。
一天,他照例设斋拜佛,讲经说法。
各地佛教信徒都慕名赶来,将设置讲桌的斋坛围得风雨不透,水泄不通。
这时候,三藏法师清了清嗓子,摸了摸发亮的光头合掌于胸,微闭双目,口中念念有词,睁开双眼,面带微笑,正式地讲起学来。
信徒们一齐恭而敬之地聆听三藏法师那天书似的教课。
有的实在是听不懂他在讲什么,只能自怪娘生了自个一颗笨脑袋,就端详起法师嘴角的白沫沫,看着它们忽儿起泡儿,忽儿消散开,倒也是打消瞌睡的好办法。
好容易等他讲完,那些健嘴巧舌的子弟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难题来,哪知三藏法师竟是对答如流,而且还说这答案出自某某佛经。
从没有看过什么佛经、文化水平很低的信徒们,只得个个耷拉着脑瓜子,仰望着大师诚惶诚恐地崇拜起来。
此刻,三藏法师看到自己这些信徒们崇拜自己的样子,显示出一副志得意满的神气,眼睛微微乜斜着,流露出“天下佛学舍我其谁”的狂妄之光。
这时忽然间,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从信徒人群中倏地站了起来,大声问道:“大师,我记得有部佛经上写着关于野狐和尚的事,它把‘狐’叫做‘阿舍黎’(佛家语,意思是可作规范的高僧)。
请问,这部佛经叫什么名字?”三藏法师听了面色刷地变白,一时语塞。
但毕竟他吹牛讲学多年,也算是阅历丰富,便很快恢复了从容的态度,“嘿嘿”冷笑两声,来了个偷换论题的把戏,向小孩严厉反问道:“你这小鬼嗓子尖,个子小,为什么不拿‘声音’来补养你的身子呢?”小孩不甘示弱,当即针锋相对,反唇相讥道:“请问你眼窝深,鼻子长,怎么不割下鼻子来充补眼睛呢?”三藏法师又羞又恼,还没有发作,这时坛下的人们已经哄然大笑起来。
辩机和尚是谁?辩机是怎么死的?
[键入文字]辩机和尚是谁?辩机是怎么死的?辩机,唐初学问僧,生年不详,卒于贞观二十三年,十五岁出家,师从大总持寺著名的萨婆多部学者道岳。
并驻长安西北的金城坊会昌寺,帮助玄奘翻译经文,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与唐太宗之爱女高阳公主私通,后来高阳公主相赠之金宝神枕失窃,御史庭审之时发案上奏,发现高阳公主与辩机的私情,唐太宗怒而刑以腰斩。
辩机和尚生平简介辩机的家世和详细履历,今已难以详考。
这是因为他获罪之后,僧传不敢为他立传,其他文献也尽量对他的事迹避而不提造成的。
但据一些零星的记载,我们对他的生平还可以得到一个大概的认识。
据他在《大唐西域记》卷末的《记赞》中叙述,他少怀高蹈之节,容貌俊秀英飒,气宇不凡,十五岁时剃发出家,隶名坐落在长安城西南隅永阳坊的大总持寺,为著名法师道岳的弟子。
后来道岳法师被任为普光寺寺主,辩机则改住位于长安城西北金城坊的会昌寺。
十余年中潜心钻研佛学理论,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 年)玄奘法师回国在长安弘福寺首开译场之时,便以谙解大小乘经论、为时辈所推的资格,被选入玄奘译场,成为九名缀文大德之一,是时辩机的年龄约当26 岁。
根据《大唐西域记》卷末《记赞》所载,辩机十五岁时随道岳大师于大总持寺出家,曾抄写大量流传至今的佛教经典,以佛法修为高深、文学程度高及擅于撰文著称。
辩机二十六岁时成为唐贞观十九年所成立的译经场之九大缀文之一。
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协助从印度取梵文经书至中国的高僧唐玄奘抄写佛经及书撰其亲身经历《大唐西域记》。
当年有此殊荣者全中国不满三十位,他以二十六岁之姿挤入其中,可见其才华超群。
正当贡献达到高峰,由于曾经与唐太宗第十七女高阳公主通奸淫乱,幽会偷情,并和高阳公主生下一子一女,被朝廷察觉,于唐贞观二十三年被皇帝下诏处以腰斩,1。
2023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 T8 联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注重铺垫手法的运用。如对客人外貌的描写,表明他与众 不同,使后文其真实身份的揭晓不显突兀。 B.本文用大量笔墨写辩才禅师的“欢喜”,只在结尾处简略交代 他的悲痛,繁笔和简笔的运用更显出人物受伤之深。 C.本文擅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客人初见《兰亭》后“轻蔑 地笑了”,表现了他对得到《兰亭》真迹稳操胜券的心理。 D.本文取材历史故事,通过曲折的情节来表现主题,暗含对统治 者为一己私利巧取豪夺行径的冷峻批判。 7.C(“稳操胜券的心理”错误。客人“轻蔑地笑了”是他故弄玄 虚,激怒、迷惑辩才禅师的手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 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B.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 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C.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 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D.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 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原文: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 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 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 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
2023届高三第一次学业 质量评价(T8联考)
辩才和尚的悔恨
龙源期刊网
辩才和尚的悔恨
作者:赵元波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2015年第02期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其酷爱王羲(xī)之的字。
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藏在其第七代孙的弟子辩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要。
辩才和尚知道那是稀世珍品,皇帝拿去必是有去无回,便推说不知真迹的下落。
李世民硬要不成,也不好强取,常常为不能得到《兰亭集序》而慨叹。
于是,有人向唐太宗推荐监察御史萧翼,说他定能智取《兰亭集序》。
唐太宗欣喜不已,立刻令萧翼督办此事。
这天,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带着宫里收藏的几件王羲之的书法杂帖,来拜见辩才和尚。
萧翼对书法很有研究,一会儿工夫就和辩才和尚谈得很投机。
待几日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给辩才和尚欣赏。
辩才和尚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最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
”萧翼追问是什么,辩才和尚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的真迹。
萧翼故意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多年。
辩才和尚连忙从屋梁上取下《兰亭集序》,萧翼一看,果然是真迹。
随即,他拿出唐太宗的诏书,带着《兰亭集序》走了。
辩才和尚这才知道上了当,可是悔之晚矣。
不久他便积郁成疾,去世了。
有些时候,我们失败不是因为自己的弱点,而是因为过于炫耀自己的优点。
(选自《环球人物》)。
【哲理故事】少年智辩胜狂僧
【哲理故事】少年智辩胜狂僧在远古的时代,有一位狂僧,他名叫僧无名,他常常到处游荡,以清凉寂静为生。
他拒绝一切外物的束缚,不配合任何人的要求。
他不但不修辞学,而且不服从最基本的逻辑规律。
总的来说,他是个十分古怪的人。
有一天,一位聪明伶俐的少年走到僧无名面前,挑战他的思想。
少年问道:“你为什么会打坐冥想?为什么忍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难?你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普通人,为什么要做如此执着的努力,而不追求一些世俗的荣誉和财富呢?”僧无名回答:“我不追求世俗的荣誉和财富,是因为它们只是临时的幸福。
快乐是内在的,来自于静心冥想,来自于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与宇宙的联系。
”少年答道:“这并不是我认为的快乐。
这是痛苦,因为你没有得到你所需要的,在生活中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
”僧无名想了一会儿,然后说道:“真正的快乐是通过内在的探索和修炼来获得的。
这样的快乐永不消逝,它好像一个静止的湖泊,允许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动荡中得到平静。
”少年问道:“但是我们都是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追求权力和荣誉,因为这是我们压力的来源之一。
你无法忍受这种压迫,所以你只是一直隐身于世。
”僧无名回答:“现在我已经摆脱了生命中的许多重担,我已经释放了我的灵魂,我的创造力和活力已经在内心之外流动。
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内在的愿望,所以我不用担心社会的压力。
”少年说:“但是你还是没有进入达到一点最高峰的境界。
因为你逃避了人际交往,没有人能够理解你,你的思想也没有人可以接受。
”僧无名说:“没有问题,因为我的目的是探索自己的内心。
对我来说,人际关系并不像世俗中的人所解释的那么重要。
我其实并不缺少人际关系,因为我会将我的能量和智力放到有用的事情上。
”少年问道:“但是你并没有得到智慧,尽管你已经有了达到智慧境界的条件。
”僧无名说:“智慧是一项长期的努力,我一直在努力。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变得越来越智慧。
”然后,僧无名闭上了眼睛,默默地沉思,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关于高阳公主与辩机一事的几点看法
关于高阳公主与辩机一事的几点看法玄奘弟子辨机与高阳公主相恋惨遭腰斩侠客:losduoqwoop一对青春正妙的大好青年,顿时陷入到“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了。
之后,高阳便把自己的寝具搬到辩机的禅房内。
可笑的是,驸马房遗爱居然像尽忠的良犬,在外面给他们看门。
投桃报李,公主特别送给房遗爱两名年轻美丽的侍女。
《鉴真东渡》开始热播,似乎又唤起人们对唐代迤逦风光的回忆。
鉴真、玄奘都是唐朝一代名僧,其成就自然毋须多说。
然而当时,还有一位年轻有为的僧人,身为玄奘的弟子,却在29岁那年被腰斩于市。
他,就是辩机。
抓到了一个小偷唐贞观末年,在长安街上抓住一名小偷。
缴获的赃物特别,是一个镶金饰银、艳丽夺目的女用豪华玉枕,这可不是平常人家用的东西。
经过严厉的审问,小偷招供,玉枕乃从弘福寺内一个沙门的房间里偷出来的,这个沙门就是辩机和尚。
此时,辩机正在弘福寺从事他的译经工作。
关于辩机的经历、俗名、出生地、家世、父母等,我们已无从知晓。
只是在《大唐西域记》的卷末语中,有辩机稍作自我介绍的谦词,说他继承远祖隐逸之士的血统,自小怀着高操的志节,专心学问。
15岁时,出家为僧。
可以看出,辩机其实打心眼里是热爱佛祖的,只是命运的事情,谁也无从预料。
如果小偷盗去的是香炉或文具,也就不会有人怀疑,但豪华艳丽的女用玉枕跟高僧生活似乎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御史台立刻召辩机询问。
起初,辩机态度强硬,坚不吐实,但在巧妙而又严格的审问下,他终于无法隐瞒,坦白说出这是高阳公主亲自赏给他的东西。
高阳公主的初恋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的第十七女,天性活泼,“性聪慧,备受宠”。
在后宫中,高阳像鲜花一般骄傲。
但是,高阳公主还是被许配给丞相房玄龄之次子房遗爱。
公主嫁人,嫁的不是人,嫁的是家世,房玄龄是凌烟阁上的大功臣,唐太宗把高阳公主嫁给他的儿子是出于对房玄龄的抬爱。
可惜,房遗爱和他以学、识、才知名的父亲太不相同,不学无术,只有一身蛮力。
看清楚了自己婚姻的最终目的之后,气愤之余,高阳公主从结婚那天起就不接纳丈夫。
虚云大师名言名句
虚云大师名言名句
虚云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禅宗高僧,以下是他的一些名言名句:
1.万般皆自心造,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2.禅心是自己的本源,不必追求外界的感受。
3.浮名与利益只是过眼云烟,不值一提。
4.世事变幻无常,应随缘而安然。
5.多愁多病皆由心起,慎思安忍若平常。
6.无过无失即为大智慧,凡事不要执着与纠结。
7.放下执念,心境豁然开朗。
8.平淡中求真,静默中生智。
9.心中无染,即自由自在。
10.修行净化心灵,亦是对世间最好的回报。
11.悟道无法言言尽,须要亲身体验才能领悟。
12.凡事只有亲自去做,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13.时光匆匆,莫舍本来之心。
14.观心最难修炼,需持之以恒。
15.无求即无失,不在期待过多。
16.凡事只要尽力而为,后果就无法左右。
17.人生苦短,何须为外物纠结。
18.心无边界,即可获得无尽的智慧。
19.觉悟即是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
20.循循善诱,可以让心智逐渐进化。
【哲理故事】少年智辩胜狂僧
【哲理故事】少年智辩胜狂僧从前有一位智慧过人的少年,名叫小杰。
他年纪虽轻,却拥有着超乎寻常的智慧和口才,常常能够轻易地战胜比他年长的成年人。
有一天,小杰来到一座寺庙,却发现这座寺庙里住着一位名叫狂僧的和尚。
狂僧是当地有名的辩论高手,他口若悬河,无人能出其右。
小杰闻名已久,心中却没有丝毫畏惧,反而对这场智慧之争充满期待。
于是,小杰主动向狂僧发起挑战,要求与他进行智慧较量。
狂僧接受了小杰的挑战,他想看看这个年轻人究竟有何样的本事。
比赛的时间定在了第二天清晨,当天晚上,小杰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紧张和焦虑,他反而安心地进入了梦乡。
他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一定能够战胜狂僧,因为他的智慧是来自于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理解,而不是空洞的口舌之辩。
第二天清晨,比赛开始了。
在庄严肃穆的寺庙中,小杰和狂僧坐在一起,准备进行智慧较量。
狂僧先开口,他开篇便是一连串的佛经经文,内容高深莫测,令人听了一头雾水。
然而小杰并没有被打败,他沉着应对,开始对狂僧的言辞进行分析和反驳。
小杰说:“和尚,您的话语虽然高深莫测,但却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
您的辩论是在空洞的理论层面上进行,而忽略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智慧并非只存在于经卷和言辞之中,它更应该体现在我们的行动和决策当中。
我认为,我们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应该融合理论和实践,让智慧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狂僧听了小杰的话,露出了思索的表情。
他没有想到这位少年会有如此深刻的见解,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辩论方式和思考方式。
他从来没有想过,智慧竟能如此生动,如此贴近人心。
比赛进行到了狂僧表示放弃。
他承认小杰在智慧和口才上胜过了他,他也感慨地表示:“年少时,我曾自以为是最聪明的人,却没想到会在一个年轻人的智慧之下败下阵来。
我以为智慧只存在于我的佛经和我的言辞之中,却忽略了智慧更深刻的内涵。
少年,你的智慧让我重新认识了智慧的真谛。
”小杰却说:“和尚莫要自责,在智慧的道路上,我们都在不断学习和成长。
少林寺公开机锋辩禅三道辩题
2008年07月11日11:22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郑州七月十一日电(记者李志全)继网上发“英雄帖”邀海内外精英“机锋辩禅”后,少林寺再度在其官方网站公开“二〇〇八年机锋辨禅”三道辩题,方丈释永信则留下玄机,称祝福各位有缘人,增长智慧,如意吉祥。
记者今日登陆少林寺网站看到,三道辩题被置于醒目位置,首度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
其一为,“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其二是,宗下有云:“不思而知,落第二头;思而知之,落第三手”。
如何才能是第一机?其三是,“不空如来藏是空还是不空?”并公布了少林问禅的相关流程。
组织者称,辩题是礼请禅宗高人精心拟定的。
释永信则在前言中写到:“少林问禅,问谁?谁问?为何问?问什么?”他说,《少林问禅》,同邀有缘之士,问道少林,悟道少林;《机锋辩禅》,随请海内外禅师大德,辩佛法,证禅理;《高峰禅会》,共请当代智者,契入禅境,体验禅心。
这无疑为今次机锋辨禅活动留下玄机。
据了解,嵩山少林寺在历史上先后传承过以跋陀为代表的小乘禅法、以达摩为代表的大乘禅法,以法如为代表的北宗禅法、以福裕为代表的曹洞禅法。
在宋、金时期,少林寺还短期流行过临济禅法。
这是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特别表现。
释永信称,禅是佛门同道的生命功课,也是俗世志士的智慧修行。
“但愿烦恼疑惑求道人,共发慈悲喜舍菩提心!”名为“戊子年少林问禅之‘机锋辩禅’活动”由中国嵩山少林寺主办、中华佛教在线承办,于本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在禅宗祖庭河南登封少林寺举行。
此前,少林寺开通了网络报名系统,邀海内外高僧大德、佛学院僧众、大众居士、佛教学者、社会贤达踊跃报名,参与机锋辩禅。
<<空性修禅次第>>第一次第.无我禅修所谓无我禅修,即是为了净除所有轮回的根源、烦恼的根本、痛苦的根源,以及一切我们认为“我”、“我的”、“我想”、“我要”的我执概念的一种禅修。
观修无我,是所有三乘法教,共同的修持方法,所以我们以它作为第一个禅修次第。
在佛教传统中,我们就仅仅在世俗层次上设定有一个“自我”,来当作过去世与未来世的一个基础,也就是因果和业力的基础。
唐朝辩机和尚的生平简介
唐朝辩机和尚的生平简介辩机十五岁出家,师从大总持寺著名的萨婆多部学者道岳。
帮助玄奘翻译经文,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与唐太宗之爱女高阳公主私通,唐太宗怒而刑以腰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辩机和尚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辩机简介辩机简介上提到辩机具体出生年月不详。
他的出生地在现在的金华,信仰佛教。
他十五岁出家,跟随大总持寺著名的萨婆多部学者道岳学习佛法。
辩机博学多才、有丰富的编译经验,所以帮助玄奘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从此名声大噪。
后来因高阳公主赠与辩机的金宝神枕失窃,御史庭审之时上奏唐太宗,传言高阳公主与辩机在封地私通,唐太宗非常愤怒,最后腰斩示众(贞观二十三年)享年30岁。
辩机曾被选为缀文大德,与他同时入选的还有另外8个人。
那8人分别是普光寺沙门栖玄、弘福寺沙门明浚、丰德寺沙门道宣,福聚寺沙门靖迈,普救寺沙门行友,栖岩寺沙门道卓,昭仁寺沙门慧立,天宫寺沙门玄则。
但当时最出名的当属辩机、道宣、靖迈、慧立,因为他们都曾编纂过史传著作并流通于世。
例如《大唐西域记》是辩机编撰的,《大唐内典录》是道宣著作的,靖迈著有《古今译经图记》,慧立则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四人皆智慧过人,为一般士人所喜闻乐道。
辩机是四人中最年轻的,文采斐然,清秀俊朗。
他在帮助玄奘编译中担任的是缀文编译,其中译出的经典有《显扬圣教论颂》1卷,《六门陀罗尼经》1卷,《佛地经》1卷等。
在编译的100卷经文中,由他编译的就有30卷。
由此可见辩机的才智过人之处,并深受玄奘的器重。
辩机的谜案辩机的谜案其实是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的案件。
此疑案使高阳公主遭受世人诟病,但是在《旧唐书》一书中却根本没有提及此事,而是出现在后来宋朝编纂的国史《新唐书》一书中。
此书由欧阳修等史学家权威写下,于是从宋朝仁宗以后高阳公主和辨机的事件就被世人所知,也是高阳公主化为淫荡史料形象的开始。
现在因为没有更为具体的史学资料佐证,所以后来考证者对此事提出许多考证质疑,但依旧不足以推翻《新唐书》为高阳公主淫荡形象的定位。
浅析历史小说_辩才禅师_中辩才的形象
浅析历史小说_辩才禅师_中辩才的形象
历史小说中的辩才禅师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品质人物,他的形象激励了无数人。
在
许多历史小说中,他被描绘成一个以德行为本、博学多才、朴实无华的圣贤性格,具有谦
虚厚道、敏锐独立、勇于创新、坚持做正确的事情的精神和英勇精神。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小说中的辩才禅师一直是传说中难以置信的人物,被视为一位智者、英雄、义士。
他们是一群勤学苦练、无牵挂专攻辩论科目,具备轩昂智慧、治学深博,个性折射出高超的辩论技巧,把辩证归纳的法则结合起来,使古老的道德要求适应新社会
的需要。
辩才禅师们擅长用文字驱动辩论从而获得胜利,最著名的当属《后汉书》中的司
马所说,“辩马既无疑,众冠争肯定”,其言朴实无篇,只以隐含的文字符号来表达,却
能够令对手无言以对。
有关辩才禅师的历史小说在不同时代都为人们带来灵感。
除此之外,这些文学作品还
充满了对香港和台湾的热情,令人赞叹。
辩才禅师所具备的高超技巧能力深受人们青睐,他们从来不低头,即使面对辩手也会
把主要论点突出来,把自己舍弃不计,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而且,他们对未来的进步充
满信心,积极而勤奋地工作,他们在辩论中用智慧之石以德抵御,以谦逊辩藩,用斐然文
章把论点表达得五花八门,令人叹为观止。
总之,历史小说中的辩才禅师形象既能催人奋发向上,又能提醒人们坚持真理,拒绝
熏陶焦虑,为生活和发展赋予激情和定力,而这正是我们希望被激发的精神力量。
希望通
过辩才禅师的生动形象可以思考历史小说中他们的角色,从中受益匪浅。
辩机诗歌——精选推荐
辩机诗歌辩机诗歌
辩机是个多情的和尚:
像⼀朵在净世绽放的青莲,他的风雅;
像⼀朵在净世绽放的'青莲,他的睿智——
⼀只被盗⽟枕,曝公了他的情愫,他的困惑。
在这世俗繁华中竟没有他的墓碑:
⽆处安放他的青,他的⼤乘;
⽆处安葬他的青,他的⼤爱——
远离尘嚣的草屋旁就这么绽放着⼀朵举世⽆双。
这青莲是他的魂灵,
只可在净⼟供养,
可却⽆⼈来养。
长安夜的喧闹,⽆处安⽣的⼩乘⼤爱。
你说吃素打坐应是他该有的安分,
可谁守得?
守,守尽的是佛家⼀世清寂——
残酷的刑场上幻化出⼀朵殷红的莲!
他不再青,终了不忘普度蚁⼉之凄苦,
⾎染的殷红竟是他超脱尘世的佛说!。
浅析历史小说《辩才禅师》中辩才的形象
浅析历史小说《辩才禅师》中辩才的形象内容摘要:沈祖?毕壬?的历史小说《辩才禅师》以古代民间流传已久的传奇故事《兰亭》的失落为原型,创新地讲述了永欣寺住持辩才禅师丢失王羲之《兰亭》真迹的故事。
沈先生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赋予了其中人物、事件以新的面貌与性格,使辩才禅师脱离了出家人的外壳而充满了文人气质,自然而然地,这个故事也就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沈祖历史小说辩才禅师象征意义文人性格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题材,指“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的小说,有长篇和短篇之分。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及历史发展趋势,使读者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和审美教育。
在艺术处理上,它要求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必有历史依据,符合历史真实;但可以容许有适度的虚构,运用艺术想象使历史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
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姚雪垠的《李自成》等。
”[1]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时期,历史小说就被视为了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在大时代下,强调历史小说为社会变革服务的功能,与为政治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用与过去历史小说家截然不同的历史观指导实践。
“郁达夫在他的《历史小说论》中说:‘小说家在现实生活里得到了暗示……向历史上去找出与此相像的事实来,使他可以如实地表现出一个实感。
’”[2]这就明确说明了这时期的历史小说借古讽今的显著特点。
沈祖?钡睦?史小说创作期和发表期正处于现代文学三十年时期,自然也带有这一时期历史小说的共同特点。
《辩才禅师》发表于1935年春,取材于古代民间辩才禅师丢失王羲之《兰亭》真迹的故事。
但是里面的人物显然已经具有了与以往故事中的人物不同的生命。
而这独特的思考视角都在沈先生细腻、优美的景物及心理描写中体现了出来。
一.古代史书中关于辩才禅师失《兰亭》的故事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
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得之。
禅宗禅师们的论辩之机
禅宗禅师们的论辩之机禅宗的禅师们常常借论辩之机,启迪他人。
即使令人难以着手的“两难”问题,禅师们也往往能够出奇制胜,以“禅语”来进行解读,让设问者心悦诚服。
现撷取两例,与大家共同分享“禅语”在论辩中的魅力。
以下店铺整理的禅宗禅师们的论辩之机,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禅宗禅师们的论辩之机一、用“两难”破“两难”日本有位智慧超群的白隐禅师。
他所住的松荫寺附近,有一位叫织田信茂的将军,非常霸道,任由手下士兵横行乡里。
白隐禅师对一些士兵进行劝导后,他们有所收敛。
但织田信茂听说后,认为白隐禅师故意瓦解军心,便提着剑怒气冲冲地找上门来算账。
他一脚踢开禅师的门,一脚站在门里,一脚站在门外,拔出利剑,恶狠狠地指着白隐禅师问道:“你猜,我是要进来呢,还是要退出去?若是猜错了,我就一剑砍了你的头!”白隐禅师微微一笑,答道:“你可进可退,却不能不进不退。
”是呀,自己总不能永远站在门口吧!织田信茂不得不将拔出来的剑乖乖地插回鞘中。
织田信茂在预设的“两难”问题中,乍一看上去,好像是可任意选择,回答者无法猜出答案,但白隐禅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发现其主观意愿正在受着客观世界的限制,织田信茂最终只能在自己制造的“进退”间选其一,而不能永远停留在“两难”之间。
“可进可退”的两如意境地,从另一面来看又是个“不能进”“不能退”的“两难”处境,尴尬的织田信茂“跳”不出禅师新设的“两难”命题,只得服输。
用“禅语”说出“两难”问题制造者的“两难”处境,即运用一个新的“两难”问题来解除旧的“两难”问题,真可谓是棋高一筹。
“禅语”立解“两难”问题,尽显了禅宗的无上智慧。
禅师们在解答问题时,往往跳出“两难”,着眼于对方的困境,以立意更高的“禅语”来引起发问者的反思,让他们在自我反省中获得新的认识,从而让发问者顿有所悟,其思想境界也随之开阔起来,“两难”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
此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用“一推”解“两难”山上住者一位很聪明的禅师,人们都说没什么问题能难住他。
辨才禅师阅读理解
辨才禅师阅读理解辨才禅师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大师,他曾经在中国传播佛教,并且在佛教界享有盛誉。
他的教义深受众多佛教徒的欢迎,他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佛教徒的思想。
辨才禅师出生于中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大师,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佛教教育。
他从小就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渴望学习佛教,并且努力探索佛教的真理。
辨才禅师在中国传播佛教,他的教义深受众多佛教徒的欢迎,他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佛教徒的思想。
他的教义主要是关于觉悟、慈悲、智慧和修行的,他强调要求佛教徒要懂得自我觉悟,要懂得慈悲,要懂得智慧,要懂得修行。
辨才禅师还提出了一种新的佛教思想,他认为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认为佛教应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佛教的精神。
辨才禅师的思想对当时的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教义也深受众多佛教徒的欢迎,他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佛教徒的思想。
他的教义提倡觉悟、慈悲、智慧和修行,他强调要求佛教徒要懂得自我觉悟,要懂得慈悲,要懂得智慧,要懂得修行。
他还提出了一种新的佛教思想,他认为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认为佛教应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佛教的精神。
辨才禅师的思想对当今的佛教界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教义提倡觉悟、慈悲、智慧和修行,他强调要求佛教徒要懂得自我觉悟,要懂得慈悲,要懂得智慧,要懂得修行,他还提出了一种新的佛教思想,他认为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认为佛教应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佛教的精神。
辨才禅师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大师,他的教义深受众多佛教徒的欢迎,他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佛教徒的思想。
他的教义主要是关于觉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机——卓越才情的放荡和尚
辩机完全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他的名字。
辩机没有想到,他的师父玄奘大师也没有想到,这个未来可能会继承他衣钵的,已逐渐成为僧林中新一代领袖的弟子有一天会被戴上“通奸”的罪名腰斩于世人面前,而在历史中,留下“淫僧”“恶僧”之名让后人口诛笔伐。
贞观十九年,四十六岁的佛门龙象玄奘大师从印度归来。
正月二十四日进入长安,稍作安顿,即赴洛阳面谒将伐辽的太宗皇帝。
二月初太宗皇帝见到了这位高僧,在请求玄奘还俗,和一起出征均遭婉拒后,让留守的司空房玄龄广召佛界硕学之士,在长安弘福寺准备译注,其参与者均为当世高僧大德。
后人汤用彤先生以如此之言语描述汇集在这个译注团队中的人:“集一时还内之硕彦,且可谓历代佛徒之英华”。
辩机是这个由“硕彦”和“英华”组成的团队中最耀眼的人物之一。
当时被选入“缀文”一组,与其余八人被时誉为“九德”。
他的任务是把由梵文翻译成的汉文进行整理和修饰,前提是他必须要通熟于当时流行的大小乘经文和出众之文学才能。
玄奘法师应该是很满意这个容貌俊逸,气宇不凡,且才情横溢的小伙子。
能够进入“缀文”一组的九人,皆是唐初名噪当世的大德,辩机能解大小乘经论,为当世备受推崇,他走到玄奘面前时,年仅二十六岁。
没办法让历史回放辩机和玄奘在一起的日子。
甚至连一个轮廓历史都没有办法给出。
历史很冷漠,它记下了二十六岁的辩机风华正茂,
名满天下,它记下了在贞观十九年玄奘译注工作开始后记下:《显扬圣教论颂》一卷,六月十日译,无著造,沙门辩机笔受
《六门陀罗尼经》一卷,七月十四日译沙门辩机笔受。
《佛地经》一卷,七月十五日译沙门辩机笔受。
这样的密集,译注笔受连缀不断。
同时《大唐西域记》这部旷世之书在师徒二人朝夕相处中,由玄奘口述,辩机书写紧锣密鼓的在完成之中。
后来,我们还看到辩机在贞观二十二(648年)三月二十日笔受了《天请问经》一卷。
看到在玄奘法师最受重视的百卷《瑜伽师地论》中,年轻的辩机笔受并缀文其中《摄抉择分》三十卷,足见玄奘对他的倚重。
玄奘为何西去印度,直接一点说,就是为了这部《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相传为弥勒所说,是瑜伽行宗学说的根本,是最主要的论典,也是大乘经论中规模最大,法义最完备,而且体系完整,组织谨密,说理究竟的权威之著。
玄奘认为求得此经纶,可以解决当时中国佛教“众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的混乱之状。
而回到大唐,集结天下著名义学僧人,全力以赴。
谨慎再三,各委其任,作为玄奘大师最喜欢,也最倚重的弟子,辩机当仁不让,为此论笔受者之冠。
《瑜伽师地论》自贞观二十一年五月起开译,到二十二年七月结,玄奘率辩机等弟子完成他西行之初衷,也让他内心愉快起来。
这样的岁月变成文字在历史中会积沙成金般烁烁闪着自己的光芒。
使我们在
许多简单的文字中掩卷想起那日夜不停的笔,那从黄昏到黎明不断地探讨和研论,一个字词,一句话,一遍遍的推敲。
长灯掩卷,又接着一个忙碌的黎明,我们唯一的遗憾就是关于辩机,关于这位主要受笔之人,深受玄奘喜爱的弟子,关于他的文字太少了。
缀文九德,以辩机、道宣、靖迈、慧立四人为最著,辩机为“四德”之首。
许多年后,年长辩机二十岁左右的道宣在《大唐内典录》和《续高僧传·玄奘传》中,一再提及了当年的辩机执笔,录文,虽无详语,但追怀雀谊,耿耿思念之心跃然于目。
那时的辩机不足而立之年名列“九德”之首,俊朗高材,不仅仅是玄奘大师喜欢,与之相处之人,会有谁不喜欢这个年轻的僧人呢?
知道“九德”中最盛名者为此“四德”,稍稍的了解一下辩机的几位齐名的师兄,也许有助于知道和了解“四德”之首这个概念,多少也让我们对当时辩机的地位有一些了解。
道宣,佛门大德高僧,律宗之“南山宗”创始人,学识之渊博,可谓佛史少有,是中国佛教史上最负盛名的史学大师。
有律宗著作《四分戒律本疏》、《四分戒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四分戒拾毗尼义钞》三卷、《四分戒删补随羯磨疏》二卷,使律学成为系统之学。
而于佛史,则著有《徐高僧传》三十卷,《广弘明集》三十卷,《大唐内典录》十卷,并有《集古今佛道论衡》,《集神州三宝感通灵》,《道宣律师感通灵》,《释迦氏谱》等著作。
其门下弟子众多。
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是道宣的徒孙,将律宗传入日本,确定日本之施戒制度,奠定律宗在
日本之影响和地位。
道宣之声名,玄奘在印度时就闻其“秉持第一”,并对这位年岁相仿的同道表示了欣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