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散文两篇
外国散文两篇5
![外国散文两篇5](https://img.taocdn.com/s3/m/e43e1ee276a20029bd642dea.png)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 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比较笼 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关于阅读的理论认识
1. 阅读作品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脑力劳动, 面对一份阅读材料,要对它选取的素材是否真 实、是否妥当进行评价; 2. 阅读作品要对它反映出的作者的认识、态度、 观点是否客观、正确进行评价; 3. 阅读作品要对作者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深 度进行评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选材、立意、 主题思想进行评价; 4. 阅读作品还要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语言运用、 遣词造句、风格特点进行评价。
打 开 知 识 的 大 门
阅读文章时还要注意:
1. 善于借助经验进行联想,联想学过的内 容,借鉴以往的经验,作出判断。也就是 借助“已知”进行比较,举一反三,获取 新知;
打 开 知 识 的 大 门
2. 对作品进行评价时,要从整体入手,从 宏观到微观,才可以不迷失方向,有时还 要借助必要的时代与作者的背景材料。评 价、分析时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 有物,避免套话、空话。
3.在第二段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美好事物 的共同特征,这些美好事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美好的事物有:灿烂、辉煌的阳光;闪烁着绿宝
石光辉的麦田、美丽的苔藓、华丽的常春藤; 在雪层下微笑的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 瑰;喧闹而美丽的鸟儿,像璀璨钻石的白雪和 组成神奇的连拱。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是充
满生机。
打 开 知 识 的 大 门
拿破仑 法国著名的军事家。 歌德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作家,代表做有诗剧《浮士德》等。 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重要作家,他在长达23年的创作生 涯中共创作了两部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7部剧作。
外国散文读书笔记摘抄(3篇)
![外国散文读书笔记摘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517b9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2.png)
第1篇《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1854年出版的一部哲学作品。
这本书以梭罗在马萨诸塞州瓦尔登湖畔的瓦尔登小屋中的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探讨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简朴生活的价值。
一、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瓦尔登湖位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附近,梭罗在书中详细描述了瓦尔登湖的自然风光。
他认为,瓦尔登湖是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以下是几段摘抄:1. “瓦尔登湖的美丽,并不在于它的华丽,而在于它的宁静和深邃。
它仿佛是一首永恒的诗歌,静静地诉说着大自然的秘密。
”2. “瓦尔登湖的水,清澈见底,仿佛能洗去人们心中的尘埃。
在这里,人们可以忘却世俗的烦恼,感受到大自然的温馨。
”3. “湖边的树木,高大而挺拔,它们仿佛是湖的守护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二、瓦尔登湖的生活哲学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充满了简朴和宁静。
他认为,人们应该摒弃世俗的诱惑,追求内心的真实。
以下是几段摘抄:1. “我选择简朴的生活,并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因为我想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
”2.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总是被物质的欲望所困扰。
然而,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积累,而在于内心的满足。
”3. “瓦尔登湖的生活,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应该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而不是沉迷于物质的享受。
”三、瓦尔登湖的社会批判梭罗在书中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人们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培养。
以下是几段摘抄:1.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总是被金钱所驱使,他们为了金钱而奋斗,却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2. “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人们被卷入其中,无法自拔。
他们为了追求地位和财富,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
”3. “瓦尔登湖的生活,让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改变自己,改变社会。
《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
![《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eb6c20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5.png)
《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一、课文悟读1.《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读文章的起始句“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会让人产生一种推测:托尔斯泰墓一定壮观、堂皇、宏伟。
然而初读完毕,便发觉那个推测错了!托尔斯泰墓“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那个名字也没有”。
然而确实是这么一座“无名墓冢”,却何以能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使人怀着敬畏之情?没有别的,能剧烈震憾每一个人内心情感的,恰是托翁墓的朴素,那逼人的朴素!这时,我才认识到:朴素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震动人心的美!然而,再次品读课文时,就会发觉作者在描述托翁墓的外在特点时,还着意于对托翁自身的描述和抒情。
如介绍墓地上大树的来历时提及到晚年饱经担忧的老人想起童年关于幸福的许诺;第2段中作者在描写了托翁墓“三个没有”后说,“那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然被发觉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认真咀嚼摸索这担忧与幸福、有名与无名以及简单与完美、朴素与动人的辩证关系,认识就会得以升华:托翁墓那具有震动人心力量的朴素美,事实上质是托尔斯泰人格的力量,这确实是作者认为托翁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的缘故之所在。
2.《冬天之美》景物描写充满浓厚的主观情感,以抒情笔调描画乡村的漂亮风光,是乔治·桑“田园小说”的特点之一。
《冬天之美》这篇散文中也体.现了作家的这种风格,文中乡村的冬天,都“著上我之色彩”。
写冬季来自阳光的生气,与前面“明朗的阳光”相呼应,再加上渲染,冬天的阳光便是“一年之中最辉煌、最辉煌的”,以至夕阳像是“披上闪耀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写麦田、苔藓、常春藤和各种花儿、鸟儿,用词差不多上亮丽的,喻体差不多上宝贵的,色调差不多上温顺的。
如此充满勃勃生气缤纷迷人的乡村冬季图,融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淳朴、安祥、富有亲情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国外散文]国外散文4篇
![[国外散文]国外散文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3e526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a.png)
[国外散文]国外散文4篇(1) [国外散文]英雄一个万人都仰慕的声名,千百年来,无数豪情侠客,才气诗人都被它所折服。
李清照曾说过:“生亦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此诗平淡无奇中却透出了一种本色,而这种本色便是英雄。
究竟什么是英雄,是梁山好汉的义薄云天?不是,是金庸笔下的大侠?也不是,难道是那一声“路见不平,拨刀相助”的怒吼?不完整。
成吉思汗曾得过“一代天骄”的光荣,但被毛泽东一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给压了下去。
荆坷那“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情怀?这只能说的上是勇敢,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那么,谁是真正的英雄呢?我记得儿时曾看过《三国演义》中的“煮酒论英雄”。
曹操对刘备说“龙,吞云吐雾者也,潜藏于宇宙之间,出则雷鸣电闪,妄尊天下也。
”。
从曹操这段话中就可看出英雄的魅力。
于是,小时候的我对英雄告别崇拜,认为英雄是打败恶人,保护穷人的超人。
小学后,便以为英雄是李白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沉痛;屈原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的悲愤。
但,偶然的一次机会,让我寻到真正英雄的踪迹,那便是塞万提斯的开山之作——《堂吉诃德》。
初读《堂吉诃德》时,我还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少年,那时的我觉得那些流蓄谋百世的著作也没什么了不起。
小学毕业后,我读完了四大名著,心中没有任何感慨与不平,只觉得刘备太虚伪,宋江太懦弱,唐僧太迂腐,林黛玉太清高。
后来我又陆陆续续接触了几本中国名著,如老舍的《荼馆》、《骆驼祥子》,鲁迅的《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总觉的不是太俗,就是太麻烦。
于是,我在书店里买书再也没有买过中国名著,只看一些漫画和当代作家散文集。
忽地在书架上看到一本外国著作,我抽出一看,原来是《堂吉诃德》,我早就听说了它的大名,有人曾说:“它带动整个欧洲小说文学的潮流“。
或许抱着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冲动,我买下它,《堂吉诃德》便成为我走向外国文学的第一条道路。
我记得那时正放暑假,天气十分燥热,我走马观花似的看了一遍《堂吉诃德》,远远没有我预料的好,简直比一般的小说还要低俗,一遍看下来,索然无味,没有任何印象,总的感觉来说:“堂吉诃德太疯,桑丘太傻。
外国的精美散文5篇
![外国的精美散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ca31e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b.png)
外国的精美散文优秀5篇外国的精美散文篇一从前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光荣的荆棘路:一个叫做布鲁德的猎人得到了无上的光荣和尊严,但是他却长时期遇到极大的困难和冒着生命的危险。
”我们大多数的人在小时已经听到过这个故事,可能后来还读到过它,并且也想起自己没有被人歌诵过的“荆棘路”和“极大的困难”。
故事和真事没有什么很大的分界线。
不过故事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经常有一个愉快的结尾,而真事常常在今生没有结果,只好等到永恒的未来。
世界的历史象一个幻灯。
它在现代的黑暗背景上,放映出明朗的片子,说明那些造福人类的善人和天才的殉道者在怎样走着荆棘路。
这些光耀的图片把各个时代,各个国家都反映给我们看。
每张片子只映几秒钟,但是它却代表整个的一生——充满了斗争和胜利的一生。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些殉道者行列中的人吧——除非这个世界本身遭到灭亡,这个行列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我们现在来看看一个挤满了观众的圆形剧场吧。
讽刺和幽默的语言象潮水一般地从阿里斯托芬的“云”喷射出来。
雅典最了不起的一个人物,在人身和精神方面,都受到了舞台上的嘲笑。
他是保护人民反抗三十个暴君的战士。
他名叫苏格拉底,他在混战中救援了阿尔西比亚得和生诺风,他的天才超过了古代的神仙。
他本人就在场。
他从观众的凳子上站起来,走到前面去,让那些正在哄堂大笑的人可以看看,他本人和戏台上嘲笑的那个对象究竟有什么相同之点。
他站在他们面前,高高地站在他们面前。
你,多汁的,绿色的毒胡萝卜,雅典的阴影不是橄榄树而是你!七个城市国家在彼此争辩,都说荷马是在自己城里出生的——这也就是说,在荷马死了以后!请看看他活着的时候吧!他在这些城市里流浪,靠朗诵自己的诗篇过日子。
他一想起明天的生活,他的头发就变得灰白起来。
他,这个伟大的先知者,是一个孤独的瞎子。
锐利的荆棘把这位诗中圣哲的衣服撕得稀烂。
但是他的歌仍然是活着的;通过这些歌,古代的英雄和神仙也获得了生命。
图画一幅接着一幅地从日出之国,从日落之国现出来。
《昆明的雨》《那树》《外国散文二篇》课件-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那树》《外国散文二篇》课件-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2cf47a53b3567ec112d8a7a.png)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
4、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
5、视力所及的范围。(
)
6、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
差使: 狼藉: 簌簌: 典制: 赋闲: 勾留: 踌躇: 脚夫: 警醒: 迂: 颓唐: 琐屑: 大去: 惨淡: 蹒跚:
词义
情郁于中: 触目伤怀: 祸不单行: 鲜腴: 方比: 格调: 密匝匝: 连绵不断: 张目结舌: 佝偻: 碎汞: 荫庇:效死: 引颈受戮: 周道如砥: 紊乱: 虬须:
如在天堂般的幸福,但世界上触目皆是的 战争、疾病、贫困和孤独又把他从天堂带 回尘世。而且如果没有对人类的同情心没 有爱和悲悯,追求爱情可能会产生爱情恐 怖主义,追求知识可能会成为灾难的帮凶。
探究第二部分
• 思考:三种追求的顺序能否调换? • 明:不能,这三种追求是按照境界、感
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 的追求是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 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深化到 了博爱的境界。
1、给下面划线的词语注音
恹恹 yān
虬枝 qiú 刹那
chà
旁逸 yì
楠木 nán 毡子
zhān
晕圈 yùn
秀颀 qí
外壳
qiào
倔强 juéjiàng 参天 cān 无边无垠 yín
婆娑 pósuō
主宰 zǎi
坦荡如砥 dǐ
2.根据解释填词语
1、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
2、树枝从树干旁边斜伸出来。( )
品读句子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 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 时呻吟了一声。 (读“咬”“嚼碎”“骨粉”“呻吟”这几个 词有怎样的感受?从文中再找几个类似的词体 提会示。:)从人的感官角度及作者的情感方面思考。
15.散文两篇之《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课件)
![15.散文两篇之《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de27f70975f46527d3e162.png)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 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内在 联系。在这里,作者用含蓄的,充满理性的话 语表明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 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 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 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 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 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 的博爱精神。
这一长句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高尚的 人生追求和宽广博大的心灵,包括个 人感情、治学追求和博爱精神等,是 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2.怎样理解“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 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握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一句。
“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 “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 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 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 本句的意思是:理想很美好,但现实 很残酷。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 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时候死已经绝望们都有自己的
一片天地和未来。
你的人生追求?
人生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很难分出高下。 只要你的追求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是有利于 大多数人的,是符合社会的进步要求的。
小结
罗素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 不息求索的一生,
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
是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 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4.前边讲生活中的苦难,结尾处却说“我觉 得我活着值得”,应该怎样理解?(提示: 回顾全文,结合你对罗素的了解进行分析爱) (1)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 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 (2)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 生活是值得的。 (3)苦中伴随着乐,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征 服了苦难也会带来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 的体验是值得的。 (4)虽然罗素最终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 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 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巴金经典散文三篇
![巴金经典散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d3661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a.png)
巴金经典散文三篇他,曾是一位世纪老人。
被称为中国的卢梭,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为我们留下了千万字的作品。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巴金经典散文三篇,供大家欣赏。
巴金经典散文一:鸟的天堂我们在陈的小学校里吃了晚饭。
热气已经退了。
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我们划船去!”陈提议说。
我们正站在学校门前池子旁边看山景。
“好,”别的朋友高兴地接口说。
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地就到了河边。
那里有—个茅草搭的水阁。
穿过水阁,在河边两棵大树下我们找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在一只船上。
一个朋友解开绳子,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间流去。
三个朋友划着船,我和叶坐在船中望四周的景致。
远远地一座塔耸立在山坡上,许多绿树拥抱着它。
在这附近很少有那样的塔,那里就是朋友叶的家乡。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波浪。
船平静地在水面流动。
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拨动。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
树叶绿得可爱。
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
我说许多棵榕树的时候,我的错误马上就给朋友们纠正了,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棵榕树,另一个朋友说那里的榕树是两棵。
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我却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
我有了机会看见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桠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进了泥土里。
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躺在水上一样。
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树上已经结了小小的果子,而且有许多落下来了。
)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
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只鸟在这棵树上做窝,农民不许人捉它们。
《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ac9e05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0.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外国散文,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散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课文介绍:选定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外国散文进行教学。
2. 文化背景:介绍散文作者的生平和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
3. 文本分析:分析散文的语言特点、结构布局和主题思想。
4.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散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和相关背景知识。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提问、回答和讨论。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两篇散文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2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散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3. 文本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语言特点、结构布局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散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课时2. 讨论交流(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分享各小组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3. 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关于人生观的短文。
4. 课堂小结(1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思考的重要性。
三、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学生对散文主题思想和人生观的理解和表达。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四、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选定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外国散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散文作者的生平和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0ba97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5.png)
【导语】本课两篇散⽂都与⽣命密切相关,那么⽣命的意义是什么?⽆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永久的⽣命 严⽂井 过去了的⽇⼦永不再回来。
⼀个⼈到了三⼗岁的时候就会发现⾃⼰丢失了⼀些什么,⼀颗⾅齿,⼀段盲肠,脑门上的⼀些头发,⼀点点和⼈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样只能⼀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个智者⼜怎么办呢!你的⼒量是那样的⼩,对于⽣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命不像⼀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命⾃⾝的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命。
这是⼀件平常的事,也是⼀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上的⼩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根根地从⼟壤⾥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所知⼀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犊,它那⾦黄⾊的茸⽑像是刚从太阳⾥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个个体内住⼀会,便⼜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件事! 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命,赞美那永久的⽣命吧,我们将要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活着 [英]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强烈的激情⽀配着我的⼀⽣。
外国散文两篇_1
![外国散文两篇_1](https://img.taocdn.com/s3/m/9c22d70ddd36a32d737581cc.png)
外国散文两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目标]1。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
根据散文的写作特点,能运用提要和综述的方法恰当地进行要点概括。
3。
了解托尔斯泰对后世的影响。
4。
鉴赏两篇散文的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1。
根据散文的基本特征,运用阅读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散文赏析,概括内容要点。
2。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体味两篇散文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
散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要求掌握以情为突破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概括。
2。
体味饱蘸作者浓烈情感的语言。
[教具准备]投影仪、有关资料、胶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首先,对作者及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作为背景知识,以资料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然后,以自读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思维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正确概括,体味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外国散文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语在俄国的一个树林中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更没有逝者的名字,它“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从不关闭的”,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大家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普通而又平常的长方形土丘里包容着一个什么样的伟大人物?作者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板书标题)春天,小河冰融,嫩芽鹅黄浅,清风温和,白云悠悠,山川明媚,生机勃勃,谁不心向往之呢?然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却对冬天情有独钟,请看其美文《冬天之美》。
(板书标题)二、背景知识(使用投影)1。
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
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
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
战后埋头写作。
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 散文二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 散文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22daa8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4.png)
6、 “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 在。”这句话中的“它”指什么?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中的“它”指生命。 这句话是说个体虽然消逝了,但生命 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不断给世界以色 彩,能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 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 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 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 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 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 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 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 底是怎样的呢?
15* 散文二篇
文体知识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 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 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常用各种修辞 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 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 田所创的。
1、从人的生理变化写起有何妙处?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 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 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 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 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 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2、为什么说“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 衣”?
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是按照境 界、感情的由 浅入深的逻辑 顺序排列的
对人类 苦难的同情 对知识的追求
对爱情的渴望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5、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上,运用抒情,表达出了作者对自 己人生所追求的三种感情的坚守和执着,抒 发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结构上,是对全文的总 结。
《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c7a57a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0.png)
一、《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外国散文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拓宽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外国散文的定义与特点2. 选取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外国散文进行分析3. 对比中西方散文的差异,探讨文化背景对散文风格的影响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两篇外国散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外国散文的特点及欣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对比中西方散文的差异,探讨文化背景对散文风格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对比分析、小组讨论、学生报告等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
【导入】简要介绍外国散文的定义与特点,激发学生对外国散文的兴趣。
【新课内容】1. 讲解第一篇外国散文:介绍作者背景、文章主题、写作风格等。
2. 讲解第二篇外国散文:介绍作者背景、文章主题、写作风格等。
【对比分析】1. 对比两篇散文的主题、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2.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背景对散文风格的影响。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两篇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对比中西方散文差异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外国散文的名句,引起学生对外国散文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a. 讲解第一篇外国散文:介绍作者背景、文章主题、写作风格等。
b. 讲解第二篇外国散文:介绍作者背景、文章主题、写作风格等。
3. 对比分析:a. 对比两篇散文的主题、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6篇)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6e6177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dc.png)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6篇《《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世间最美的坟墓》优质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与列夫托尔斯泰及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研读课文,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
3.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4.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2.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课前准备搜集作者与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教学方法朗读分析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的东西,总能带给我们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晃动着美的身影,比如年轻清秀的面庞,设计精美的黑板报,以及我们上学时一晃而过却印在心里的蓝蓝的海,这些因为和谐,因为色彩,都能给我们一种美感。
再如高大宏伟的建筑,洁白坚挺的纪念碑,松柏掩映的烈士陵园,因为宏伟,因为庄严,也给我们一种美感,一种肃穆美。
然而,还有一种美,与这些都不相同。
既没有色彩夺目的外表,也没有高大宏伟的气势,但却被称作“最美”——世间最美的坟墓。
只是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土丘,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死者的名字都没有,为什么能被称为最美?美在哪儿呢?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茨威格写的一篇《世间最美的坟墓》。
二、检查预习。
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和列夫托尔斯泰。
师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明确: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等。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在生活的平淡中渲染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高一语文外国散文两篇测试题
![高一语文外国散文两篇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5e91e38a32d7375a41780d2.png)
12外国散文两篇【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全对的一项是()A.尘嚣.(xiāo)墓冢.(zhǒng)荫庇.(bì)木栅.栏(zhà)B.飒飒..(xǐxì)穹.窿(qióng)灵寝.(jiù)..(sà)嬉戏C.奢侈.(zhì)悖谬..(bèi niù) 苔藓.(xiān)喧.闹(xuān)D.栖.息(xī)休憩.(qì)璀璨..(cuīcàn)连拱.(gǒng)2.下列外国作家作品国籍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组是()A.乔治·桑——法国女作家——《康素爱罗》、《安吉堡的磨工》等。
B.列夫·托尔斯泰——原苏联著名作家——《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
C.斯·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约瑟夫·富歇》、《玛利亚·斯特亚特》等。
D.狄更斯——英国著名作家——《艰难时世》、《双城记》。
3.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B.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C.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D.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窿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沙士比亚的石棺。
二、课文阅读训练《冬天之美》第二段。
1.作者说:“自然界万物永远不会除掉盛装和失去盎然的生机。
”从这段文字看,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用主谓短语概括出来。
(每项6字以内)答:2.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乡村冬天之美的?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3.为了描写乡村冬天之美,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有(答两种):【创新能力训练】悼念乔治·桑(书选)雨果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外国散文两篇(篇三)
![外国散文两篇(篇三)](https://img.taocdn.com/s3/m/5814a0f458f5f61fb6366634.png)
外国散文两篇[教学目标]1。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
根据散文的写作特点,能运用提要和综述的方法恰当地进行要点概括。
3。
了解托尔斯泰对后世的影响。
4。
鉴赏两篇散文的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1。
根据散文的基本特征,运用阅读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散文赏析,概括内容要点。
2。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体味两篇散文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
散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要求掌握以情为突破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概括。
2。
体味饱蘸作者浓烈情感的语言。
[教具准备]投影仪、有关资料、胶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首先,对作者及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作为背景知识,以资料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然后,以自读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思维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正确概括,体味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外国散文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语在俄国的一个树林中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更没有逝者的名字,它“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从不关闭的”,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大家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普通而又平常的长方形土丘里包容着一个什么样的伟大人物?作者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板书标题)春天,小河冰融,嫩芽鹅黄浅,清风温和,白云悠悠,山川明媚,生机勃勃,谁不心向往之呢?然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却对冬天情有独钟,请看其美文《冬天之美》。
(板书标题)二、背景知识(使用投影)1。
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
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
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
战后埋头写作。
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
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
《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afa3a7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f.png)
一、《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两篇外国散文的作者背景、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外国散文的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教学内容:1. 课文:《外国散文两篇》包括《论自然》(英国作家:爱德华·伯恩斯坦)和《人生》(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2.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散文的主题思想、作者观点以及文学特点。
3.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两篇散文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两篇散文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散文,理解文章大意,感知作者观点。
3. 讲解:对两篇散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主题思想、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4. 对比: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篇散文的异同,讨论其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 总结:对两篇散文进行总结,强调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7. 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期中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外国散文两篇》的掌握程度,以及在日本文学领域的拓展阅读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两篇散文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外国散文的写作特点。
3. 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两篇散文的异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外国散文经典100篇
![外国散文经典10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bf11ff6137ee06eff918ec.png)
外国散文经典100篇第一篇:《100篇经典散文》(英)丘吉尔在摇曳灯光的照耀下,历史在过去的小路上蹒跚,试图重建过去的景象,恢复往日的回声,并想用微弱的光芒点燃往日的激情。
当历史巨大的卷轴展开之时,许多错综复杂的事件出现了,而这些事件是很难有效地纳入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好恶模式之中。
人类的故事并不总是像数学运算一样根据二加二等于四的原则展开。
人的一生中,有时可能等于五或负三;有时,正算到一半,黑板倒塌,使全班陷于混乱,教师被砸得鼻青脸肿。
现在科学用一只手给我们奉献了一个黄金年代,但同时又用另一只手给我们制造了一个厄运,我们自从石器时代以及任何人类历史开始以来一点点建造起来的一切都将陷入困境。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第五篇:《名家经典散文欣赏6篇》名家经典散文欣赏为梦想而飞爱,总是有条件的不要说你无条件地爱一个人,爱,总是有条件的。
你可以什么也不要,但是你要他爱你,这难道不是条件吗?父母爱子女,也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他们必须是他的儿女,如果是别人的儿女,他不会爱他们,不会用生命保护他们。
女孩说:“我的确是无条件地爱他,我甚至不需要他爱我。
”是的,即使他不爱她,她还是愿意守候在他身边一辈子,她爱他的才华。
如果他没有才华,她还会那样义无反顾地爱他吗?不会了。
她的爱,还是有条件的。
女人可以爱一个顶没用的男人,他没才华,没出息。
女人说:“这还不算无条件吗?”但她要他承诺永远和她一起,要他承诺改过缺点。
要一个男人付出承诺。
这不是条件又是什么?男人说:“我就是爱她这个人。
”如果她不是长得不难看,如果她不是那么聪明,不是有他喜欢的性格,他还会爱她吗?她必须符合他的条件才会被爱。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有条件地爱着,也是有条件地爱着别人。
不必心灰意冷。
既然知道世上没有无条件的爱,你应该努力使自己更具备条件去被爱,同时也该学习忘记一些条件去爱一个人。
名家经典短篇散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春风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
《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a4717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8.png)
《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外国散文的独特魅力,拓宽阅读视野。
2. 通过分析两篇外国散文的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散文作品的认知和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散文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介绍:选取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外国散文,分别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
2.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深入剖析作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文化背景: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4.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外国散文作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素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特点,传授文学鉴赏方法。
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课文为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剖析作品,提高分析能力。
4.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培养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两篇课文及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课文,理解大意。
3. 课文分析:分别对两篇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讲解作品的语言、结构、主题等特点。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拓展阅读:检查学生的拓展阅读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素养。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外国散文两篇》的相关文本,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 参考资料:收集关于作者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散文两篇
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会概括要点的方法
2、学习围绕中心意象进行描写的方法
3、体会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学习围绕中心意象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过去所走过的人生历程中,你一定遇见过或感受过许许多多的美丽的事物。
那么,你认为世间最美的是什么呢?请填充:
世间最美的
明确:妈妈的爱,朋友的情,宏伟的建筑,美丽的山水……,坟墓。
二、明确中心意象:
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中山陵和印度的泰姬陵美不美?为什么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金字塔--雄伟神秘美;中山陵--雄伟秀丽美;
泰姬陵--历史悠久美;托尔斯泰墓--朴素美。
原文两处:1、“这里,逼人的朴素……”
2、“人们重新感受到,这个世界上……”
三、明确围绕中心进行描写的方法:
1、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中那些语句描写了托尔斯泰墓的“朴素”?
明确:①“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只有几株大树隐蔽。
”
②“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土丘,……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
③“夏天,……;冬天,……;……包容着当时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
2、请同学齐声朗读这三处文字,体会围绕中心意象(朴素)描写的方法。
四、明确托尔斯泰墓为世间最美丽的本质
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托尔斯泰墓之所以是世间最美的坟墓,那就在于“朴素”二字。
那么,“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不留姓名地被人埋葬了”地坟墓,是否也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呢?为什么?
明确:不美
由此可见:坟墓之美,是在于墓中的人--伟大的人格。
五、讨论“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
1、“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一句中,“启示”指什么?
2、伟大的托尔斯泰为什么自己选择了这样一块墓地?
明确:因为以那样举世闻名,曾以累累巨著,伟大思想哺育民众的杰出人物,在他的墓
前塑像、树立纪念碑也是当之无愧、情理之中的,世人也大都以这种方式来纪念像托尔斯泰一样伟大的人们的,可是托尔斯泰墓除了树木萧萧风声飒飒之外一无所有,平常得就像那些流浪汉,无名氏的士兵一样,于是伟大的英名与其普通的坟墓之间,人们的心理习惯与客观现实之间就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冲撞,结果是无限敬意的凝聚和心灵的激荡。
六、请同学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齐读朗读全文
七、作业:自学《冬天之美》
冬天之美(教案)
1、认识作者崇高的精神追求
2、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
优美的寓情于景的散文,艺术性很强,包含的鉴赏因素很多(这一点,《教师用书》说得也很明白),如果单单用来训练概括文章的要点,就失去了阅读本文更有意义的方面。
故
冬天,在一般人的眼中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冷清萧索的;然而作为欧洲最早反映工人和农民生活作家之一的、法国著名的女小说家乔治·桑,却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
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鉴赏这篇抒情散文吧。
(板书课题)
二、
我们先一起将课文朗读一遍,看看我们是否能从中发“美”,获得“美”的感受。
三、
(一)整体感知
有了这一遍的朗读,想必同学们对“冬天之美”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鉴赏本文,揭开那“美”的朦胧面纱。
1、补充题目
T:首先请看文章的题目——冬天之美,如果我们给“冬天”前面加上个定语,就更能准确地符合作者的倾向了。
加上什么?
M:乡村。
2、文眼句子
T:一篇文章中最拿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倾向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我们将它称之为这篇文章的——文眼,也就是文章心灵的窗口。
本文的文眼句子是什么?
M:“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
T:这句话当中有两个词语要读重音,哪两个词语?为什么?
M:“从来”需要重读,因为它表明“热爱”的时间很长;“乡村”也需要重读,它说明作者只爱乡村的冬天,不是随便一个地方的冬天她都热爱。
(二)重点鉴赏
(1)“美”在何段
T:大家回答得很好。
既然“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那么,“冬天之美”,美在哪一段?
M:第二段。
(2)朗读段二
其他同学听读时思考:本段写了那几种景物?
(读后评价)
(3)几种景物
T:这一段写了几种景物?
M:阳光、麦田、苔藓、常春藤、紫罗兰、孟加拉玫瑰、鸟儿、白雪、冰棱。
T:我们是找对了,但是复杂了点,能不能归纳概括一下呢?
M:阳光、麦田、花草、鸟儿、白雪。
(注意:或许学生会将麦田和紫罗兰等归纳为植物等现象,教师要提示学生,在归纳之时,要注意结合作者着重写了什么。
如麦田、白雪,显然是作者笔下的重点景物)T:很好!那么下面就让我把这五种景物“画”出来,看看它们到底美不美。
虽然我是蹩脚的画手,但也要选择最适合的颜色。
“人们想象大自然有六个月毫无生机”,其实大自然一年四季生机勃勃。
同学们觉得用什么颜色最能表现出这种生机呢?
M:绿色。
(由学生自由讨论,或许有人说是红色,因为红色给人以激情。
但是最好明确为绿色,红色太热情太张扬,绿色象征着生命)
(教师从上往下用绿色粉笔板书“阳光”等五个词语)
(4)景物特征
T:这些景物在冬天各有什么最突出的特征呢?抢答开始!
M:阳光——最灿烂、最辉煌
麦田——广阔的、鲜艳的
花草——生机盎然的(其实麦田和花草都属于植物,它们在冬天的特征一样的——“永远不会除掉盛装和失去盎然的生机”)
鸟儿——喧闹的、美丽的
白雪——璀璨的、神奇的
(教师每对一个词语外围画空心椭圆,每让学生回答)
(5)“美”图中人
T:很好!有了这些景物,冬天美不美?
(让学生七嘴八舌,教师请学生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或许有人回答——“最灿烂、最辉煌”的阳光普照着“生机盎然”的麦田和花草以及“神奇、璀璨的”白雪,时不时还有“美丽的”鸟儿“喧闹”一番,难道不美吗?或许有人回答——不美,显得太冷清太单调了,离我们太远了。
或许有人会说——既美又不美,景物确实很美,但是美中又有不足。
注意,如果有人作第三种回答,教师应该紧急追问——“那么,到底缺少什么呢?”)
M:美,但是美中不足。
“不足”表现在缺少“人”!乔治·桑是位丹青高手,最后作为整幅画的点睛之笔,她隆重地推出了“人”!有了“人”,这个乡村冬天就“美”了!(教师用粗笔在空心椭圆里加上“人”字,完成整个板书——一个“美”字样)
(6)朗读“人”文
(如果学生在感情方面读得不够理想,教师要启发学生:同学们想想看,在乡村冬天的漫漫长夜里,人们可以干什么——“亲切地聚集一堂”,大家不分男女、长幼、尊卑地聚集在一起,谈天说地,说古老怒进,人际关系是——和谐的、融洽的;人们还可以干什么——“能够沉下心来思考,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这难道不美吗?请同学们再读一次,相
信大家一定能读出一种愉悦之情,一种美的感觉。
)
好,听着你们的读书声,我不禁想起了茅盾先生在《风景谈》中所说的话——“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又说——“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在乔治·桑笔下,人才是冬天“美”之灵魂、之根本。
这真是景美——人更美!
(三)首段作用
T:读得非常好!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冬天之美,那么第一段是否显得多余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M:不多余。
它与第二段形成了对比。
有了第一段城市之丑,乡村冬天之美就表现得更加突出了。
而且,在第一段中,本身也有好几种对比,同学们课后去看看有哪几种。
(四)再读全文
下面我们再将全文集体朗读一遍,这次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更上一层楼”,在读准字音、。
四、
(一)比较阅读
我感觉自己快要融化在乡村的冬天之中了,我们还是先暂时立刻这生机勃勃、和谐美丽的田园生活,到城市走走,去看看北平的冬天吧。
T:请把《语文读本》打开到第67页,看看郁达夫的《北平的冬天》。
在这篇散文里,虽然作者写到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但是他集中笔力写的还是冬天。
我们挑选其中的第9、10两段读读,看看不同的时代、国别、性别的两位作家在描写对象有很大区别的情况下,对冬天的理解是否有相似之处。
M:(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发言)这两段和课文第二段描写很相似,都写到了景物和人情,而且都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赞美之情(这点,可以请同学抓住重要词语)。
(二)小结教学
两位作家尽管时代、国别、性别不同,写的对象也不同——一是乡村一是城市,但是他们都觉得冬天很美,都赞美了冬天。
所以,尽管冬天在常人眼里是冷清萧瑟的,但是换一种眼光,我们就会觉得冬天同样与春天、夏天、秋天美丽。
世间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再往深处挖掘下去,两位作家之所以觉得冬天美,根本原因是作者都热爱生活。
只有热爱生活,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才能培养发现美的灵感,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