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方法指津(整理精校版)

合集下载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技巧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技巧

学、 美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社科类 此 ” 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 中 A项的“ 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 文章虽是科学知识 , 考查的却不是对科学 的关联词语 。 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 文 化修 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 ” ,它的依据
知识的阐释 , 考查的仍 然是 “ 语文 ” 学科的 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 、要点句 , 表 在 原文第一段 中。 退休 的官僚 , 现任的善 能力 , 只要我们具备了一些 行之有效的阅 明结构 层次关 系的联结句 以及使用双 重 堂董事 , 学校教员 , 中年田主少年田主 , 还 读技巧 , 社科类文章同样 具有可 以鉴赏的 否定、 疑问语气的句子。 经验告诉我们 , 这 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 唱曲家 , 都是那 “ 东风” “ 和 绿水 ” 。 些关键 词、句往往是阅读理解的突破 口 , 几个曲社里的成员 ,据此可推断出 A项
体文意 。 同时动笔划 出关键词 、 关键句。 关 “ ” 王 字表示军事首领。 因此 D项是不正确 看见演员拂袖按鬓了 ,所 以 c项的说法 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 的名词术语 , 的。至于 A、 、 B c三项 , 概括原文第一段和 也是正确 的。D项 的有 效信息在 文未一 对说明新知识、 新发现 、 新理论等形成 、 发 第二段 , 不难确 定它们都是符合原文意思 句 :昆曲虽然注重动作 跟姿势 , “ 也要演员 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 限制 的 能够体会才好 ,如果不知道 ( 下转 3 页) 6
往。
() “ 眉之 急的问题” 5将 燃 中的 “ 问 的
() 达效果 : 2表 照应 开头 , 结构 完 整 题 ” 使 删去 而 紧 凑 : 2分 ) 明 主 旨 , 出 了对 写 信 、 ( 点 突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

考生有可能在读 完文 章后 , 就凭印象答题 。因此要 理 问题” 而不是“ 健康 问题 ” 原文第⑤段后面说 其对健 。
注意与原文进行严 格 比对 , 范围 、 看 轻重 、 因果 、 件 、 康 的危害的是加州会议 的与会者 。此项张冠李戴 。D 条 项
对象和已然与未 然等方 面是否 出现 了偏差 。
安徽卷 、 国卷 I、 国卷 Ⅱ、 国卷 Ⅲ、 宁、 全 全 全 辽 天津 的 要有分想作用就可 以作成 。 原文是“ 只是选择有时就 已 高考试卷 中是客观题 , 而北京 卷则 既有 主观的简答题 , 经是创造 ”这 一项偷换 了概 念 , 成 “ , 说 选择 就是创造 ”
又有 客观性选择题 。考查 的内容一般为对文 中重要 词 是不正确 的。
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 的想象做成 的” 由此可判断A , 概念 , 而得 出一个不符合实 际的结论 。 0 9 从 20 全国卷 Ⅱ 句 , 第6 : 题 下列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 左传》 项是不正确 的。
《 公羊传》毂梁传》 《 是解经 的书 , 以尽管很重要 , 所 也只
景, 内容有积极意义 , 幅一般在6 0 8 0 篇 0 — 0 字左右 , 有一 对王 昌龄 《 长信怨》 一诗的理解和分析 , 确的是 : . 不正 A 定文化底蕴 , 内容上有一定 的理解难度 。
找 出 陷 阱
诗 中“ 奉帚” 金殿” 玉颜 ”寒鸦 ” 日影” 团扇” 徘徊 ” “ “ “ “ “ “
等, 在独立时都不是创造 的想象 , 可见《 长信怨》 的创作
不一定用创造 的想象。
社科 文阅读题常见错项设 置的特 点 : ① 以偏概全 : 对部分信息 的片面理解 , 或对整 体材

高考社科类现代文阅读技法指津

高考社科类现代文阅读技法指津

高考社科类现代文阅读技法指津作者:张树强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0年第09期社科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它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

从2006年以来,山东高考试卷中连续四年选用社科文章,且均放在第Ⅰ卷,全用客观题来考查。

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明确了现代文阅读必考内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2010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仍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这样就更加突出了“社科类现代文阅读”的地位。

现就大家所关注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两个考点进行探讨。

考点阐释(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筛选并整合信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准确、快速、有效地搜索,选择获取符合要求的信息,能够比照题目辨别信息的正误。

二是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

这一考点,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它往往渗透到《考试说明》里规定的其他内容里,如考查“理解概念”“理解句义”“归纳要点”等,其实理解、归纳的过程又是筛选、整合的过程。

它在山东近四年的高考社科类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均考查到,也是其他省份社科类现代文阅读命题中的重点考查对象。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一考点也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和先后顺序。

把握文章思路,就是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把握各层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揣摩作者的构思过程。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的框架,看出作者组织文章的基本思路,弄清文意的走向,弄清文章是怎样渐次展开和步步推进的,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表达。

这一考点在山东近四年的高考试题关于社科类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均未体现,其他省份高考试题中也很少涉及。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作者:朱明坤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12期社科文阅读不同于文学类文本阅读,没有文学文本那么多的文学想象,社科文阅读实实在在,读懂即理解。

既然社科文有如此“实”的特点,阅读社科文就要以“实”对“实”。

首先,搞清楚写作对象,一般情况下,文题即写作对象,如《简笔与繁笔》、《说数》、《南州六月荔枝丹》。

看这篇文章的题目《谈书写规范的文化传承》,写作对象也是一目了然,即书写规范的文化传承。

围绕“书写规范的文化传承”这一对象,快速整体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写作思路?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第一步,圈划每段的关键词句,注意“语言信息标”,为的是尽快勾连,理解每段的段意。

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段句子的功能意义指向非常清楚,“书法之‘法’,是指书写的规范,是对书法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总结。

书写的规范是书法艺术规律的外在表现”,“书写的规范”两次出现,并且以“是”字标志的判断句呈现,根据语法知识,可以断定这是典型的概念阐释句,所以第一段其实是在阐释书法规范的概念。

再看第二段,借助关联词“既……也……”,而且“体现”一词两次出现,基本可以明确本段在谈书写的规范的体现。

第三段紧承第二段“书写的规范既体现在正体字的确立上”这一点展开对“正体字”的概念及其意义的阐释。

第四段顺承第三段“正体字”总说常用字正体的传承,并引出下文第五、六段的“常用字正体的确立与推行的通常方式”。

其中有非常有指向性的指示代词“这样”,指代词的指代内容通常在所在句的前面,但这里的指代意却在后面。

借助“语言信息标”“一是”,很容易判断第五段是写第一种确立与推行的方式:官方的认定。

以时间顺序,按“周秦汉唐”的朝代顺序谈四种常用字正体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的确立与推广历程。

同样方法,借助“语言信息标”“二是”,第六段是写常用字正体的第二种确立与推广方式:通过制度。

借助段首句,第七段是谈各种书体书写秩序的规范的体现,其中出现三个关键词“笔法”、“结字”、“章法”,再看本段落内部的结构层次,先总后分,先总说三个体现“笔法”、“结字”、“章法”,再分说“笔法”、“结字”、“章法”。

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共33页

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共33页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作者:郝敬宏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11期社科类文章,一定会有一个科学的论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观点;为了论证观点的正确,作者会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来论证。

如果我们从逻辑关系上读文章,得出的结论可能比较准确。

就整体而言,社科文一般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进行论证。

下面从“是什么”出发,我们来梳理《中医阴阳五行说》的内容与思路。

当这个结构图呈现出来时,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就完整的掌控在我们手中。

我们会发现,整篇文章共分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由外(哲学)入内(中医)、由理论(借用“阴阳五行说”)到实践(探求疾病的本质)而渐进展开。

阐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来源以及中医探求人体阴阳变化的意义。

其次,借助常见的逻辑关系,可以理清各部分,甚至段落内部的逻辑联系。

常见的有并列关系(含总分关系、解说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选择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等。

依这些关系我们来看文章各部分的联系。

第一部分讲“探求”,第二、三部分讲“探求什么”,是一个解说关系;第二部分讲“属性”,第三部分讲“变化”,是并列关系。

再看段落的关系。

④与⑤-⑧是总分关系;⑤、⑥,⑦和⑧是并列关系。

到此为止,一篇文章就在我们的脑海中呈现为一棵思维树,这棵树上,有主干,有枝叶,还有果实。

我们以选文第三自然段为例来谈段落内部的关系: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上升的、外露的等。

(解说关系,重点在被解说者)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下降的、在内的等。

(解说关系,重点在被解说者)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划线句子是这段文字的关键句;其它句子与这三个关键句之间都是解说的关系,文中三个“例如”表明,它们是举例性的解说关系,分别解说了阳所代表的属性,阴所代表的属性以及阴阳属性代表物的分类。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作者:梁勇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5期社科类文章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其表达方式常以议论、说明为主。

而以议论为主的社科类文章,表达的思想往往比较深刻。

但再深刻的思想也要通过一定的文章章法、结构、语言层次来表达。

所以,我们可以运用议论文章法、结构、语言层次来整理文章内容,从而化难为易,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

如果从章法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是从南朝画家宗炳赏画的感性人手,继而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的一件事逐渐过渡到理性论证中去的。

《“亲自”感知的艺术转化》一文是一种典型的层进式架构。

具体来说,第1段,以南朝画家宗炳卧游山水画一事,让读者形象感受什么是“亲自”感知的艺术转化;第2、3、4段,是论证亲见(即“亲自”感知)的重要作用;第5段,亲眼所见(即“亲自”感知)发生的原理。

由此看来,本文的结构非常清晰,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典型的递进式结构来论证的。

分析《“亲自”感知的艺术转化》一文的论证思路,要有“物以类聚”中的“类聚”的意识,即同类的语句或段落应合并在一起,构成相对完整的一部分。

基于此,《“亲自”感知的艺术转化》一文中的第1段——南朝画家宗炳卧游山水画是议论的由头,让读者初步领会“亲自”感知的艺术转化;其次第2、3、4段,很显然都在围绕画鬼画犬马的难易,来论证是否亲见是难易的前提条件;最后第5段,论证亲眼所见,并不意味着严格的再现。

由此,我们可以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

第1段,什么是“亲自感知的艺术转化”。

第2、3、4段抓中心句,“不管怎样,是否亲见是难易的前提条件。

”第5段仍抓中心句,“需亲眼所见,但又并不意味着严格的再现。

”以上,我们依文章的章法、结构,对内容作了一番细致的梳理,从而对文章的脉络有了宏观上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一篇论述性社科文,有些段落的内容复杂而深刻,往往是我们理解的重点与难点。

要读透这些段落,我们还必须对这些段落进行微观的层次划分。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

龙源期刊网 社科文阅读指津作者:邓永祥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7年第01期社科类文章阅读所涉及的考点分别属于“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层级。

面对此类文章和考点,我们建议用整体阅读的思路来阅读或解答问题。

许多同学面对社科类文章阅读题,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

其实,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甚至只有局部没有整体的阅读,往往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答题的失准、错位或遗漏,结果是欲速不达。

整体阅读,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

整体阅读注重从宏观上驾驭文章,强调首先对文章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理清文本的内部关系,再由整体到局部,直至达到对文章全面、准确、透彻地理解、感悟。

这篇社科文共5个自然段,第1段阐释“道法自然”的实质,即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进而论证“道法自然”的意义和必要性。

第2段从反面论证背离“道法自然”一定会带来空难性后果。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第3段打消读者顾虑,解释“无为而无不为”的涵义,即“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消极“不作为”,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来合道行动的“无不为”。

第4段阐释“道法自然”应持有的态度,即如何“道法自然”。

要求人类应从基于自然主义的人文关怀角度看待自然界,不仅要求人类有策略,更要求人类有“道法自然”的情怀,情怀是最高明的智慧。

最后一段论述“绿色发展”遵循的规则和信念,进一步阐明“道法自然”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

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阐释了“道法自然”的内涵以及“道法自然”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道法自然”是道家理念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的基础上,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活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作者:王旭东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6期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这里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上:一般是先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句子的含意”,再分析“文中的信息”和“内容要点”,最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中心意思”和“观点态度”。

这一思维过程的基础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直接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曾经是热门题目,但近几年基本没有专门考查,不过从2017年开始又会成为考查的重点。

“概念”是人们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

从哲学的层面来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名词同等对待。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理解“重要概念”主要指的是:理解指代性的词或短语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理解非指代性的词或短语在文中表达的特定的意义,主要是指概念的内涵。

很多老师认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三道题目中至少应该有一道题的选项是不能先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通过比对完成作答的。

这道题必须是对某个重要概念的厘清,或是通过举一反三的理解、推导才能完成。

也就是说,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以前的考查偏向于“定位——比较”,就是比对选项和原文的差异;今后的考查将偏向于“学以致用”,就是通过理解文中的概念来判断文本外的例证,最典型的、在今年被反复强调的例子是2014年全国卷I的社科文阅读,原文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美的奥秘》一文中的重要概念是“悲剧”,文中说:“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作者:刘竹君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7期随着社会科学的深度和广度的推进,跨学科研究方式在社会科学中的有效应用,使得社会科学成果一日千里。

就社科文而言,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是研究者长期学术研究的成果,甚至是在某一领域的独到科学成果。

所以高质量的阅读,才能接触和抵达它们的真正内涵。

社科文阅读,应该包含着对社会科学知识有效吸收。

有效吸收可以从以下三点人手:其一、抓住社科文的言语特点,形成自己的准确认知。

准确梳理出文本的核心内容,关键词和关键句的辨识尤为重要。

知识介绍有其自身的逻辑框架,而逻辑框架需要借助一定的言语形式呈现。

例如“除了经济财富的增加、交通运输便捷等原因,现代技术(特别是视觉技术)的发展是生成现代旅游者的重要条件。

”这一句话就包含着三个有效信息:在言语结构上承上启下;在言语形态上,前一句为次要原因,后一句为主要主要原因;在言语内容上包含着“生成现代旅游”三个原因。

因此可以概括出1-2段的核心知识:生成现代旅游的三个原因。

“在这样一个经过特殊训练与规划的组织系统,……在此背景下,旅游观看本身就是寻求差异性的一种表现。

”抓住这一句话中的两个“在”关涉包含的内容,就能很好地概括出第4段关于“寻求差异性的两点原因”。

同样在第5自然段“正是在一种对个体被单一化、原子化的反感,以及对自我解放、自我内部实现同一的渴望中,旅游者构建了崭新的自我。

”这句话“在……中”这个状语中包含着“寻求同一性的三个原因”。

社科文有其独特的言语系统,就本文而言,“副词、介词”作为知识总结或者知识推衍的有效形式,尤其应该注意。

当然,文章知识特征的不同,言语形式会有所差异。

比如《苏州园林》中每一个自然段的过渡性语言很有特色,在初读中应该关注,这样很容易梳理出文章介绍的知识;而《中国石拱桥》因为其桥梁科学家的身份,言语中的“精准度”把握则会让我们更好地体悟,“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仔细研读,赵州桥的外形就明晰了;所以,社科文的言语形式的准确把握,对于文章的知识认知尤为重要。

社科类文章应该怎样阅读

社科类文章应该怎样阅读

社科类文章应该怎样阅读方法指导1、搞清考查方向,明确一种认识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是否定相关旧有知识对阅读的作用,对相关知识熟悉,当然会有助于更快、更好地理解文章。

我们只是说,当旧有知识与选文的观点发生抵触时,应以选文为准。

2、熟悉考题干扰项的设置方法(1)断章取义断章取义,即所设置的选项不是从全文主旨去理解内容,而是背离主旨,抽取只言片语,组合成貌似正确的理解,误导考生作出错误选择。

如2001年全国高考卷《铜奔马正名》第18题,题目是要求考生找出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句时所用证据的一项。

作为这个答案的C项是这样表述的:“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象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句的依据。

(2)偷换概念如2001年全国高考卷《铜奔马正名》第19题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

古诗文中“燕”并非现在人们所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要予以特别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3)夸大范围命题者常夸大的是事物的范围、作用、程度,或者任意扩大概念外延等,引诱考生落入圈套。

如2001年全国高考卷《铜奔马正名》第20题c项“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的打断就超出了原文所给信息的范围,因为原文说“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方法步骤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方法步骤

பைடு நூலகம்
• 具体步骤: •
• •
第一步 勾画标记
第二步 查找比照 第三步 分析判断
阅读方法:查对原文,仔细分析
解题技巧:看清陷阱
答非所问
无中生有
范围(指代)不明
偷换概念
颠倒主次(因果)、强加因果
曲解原意
遗漏信息
科 技 文 阅 读 解 题 方 法
1、审清题意和要求 2、看清文中有没有 3、弄清概念莫发愁 4、修饰词语勿遗漏 5、 “可能”“将来”不要丢 6、 “原因”“结果”不调头 7、夸大作用是吹牛 8、外延改变也是错 9、意思相反最不该 10、推测结论有缘由
• 掌握解题方法,明确三个步骤 • 第一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 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 错误。如2002年春季高考卷那篇关于鸦片战争的社科 文,我们经过通读原文,了解到美国时代生活公司 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在鸦片战争这 个问题上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从另一个角度也 证明了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 另外,对于文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我们要辨清哪些 是《人类文明史图鉴》的观点,哪些是本文的观点。 有了对文章的这些总体把握,我们在理解个别语句和 解题时就不至于犯“一叶障目”式的错误了。 • 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 句。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 • 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 一的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 注意调整心理,具备两种状态 •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 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 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 二是一定要认真仔细。我们知道,社会科学类文章 一般是学术性文章,讲求科学性、严谨性,语言准 确、严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也体现了这 一点,虽然题目涉及的所有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 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 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 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 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作者:赵功海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4期◎赵功海阅读要静心,静下心来,你便可以从文章桥梁的这头桥堍走到那头桥堍,与作者会面;于宏观视野下,你也就整体地把握了全篇,理清了其思路。

而这些即是理解文章中的词义、句意、段意,甚或篇意的基础。

《国学的焦灼》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

聪明的你,一定敏锐地发现了文章的“说事”指的是什么了。

“说的事”自然是关于国学的;再进一步,自然就是关于国学的令人“焦灼”的事。

回到文本,这个国学方面的令人焦灼的事,即可从第一段“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这两句中寻出其具体所指,即在一些国学家看来,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担心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冲击)下,失去自身特色,沦为没有文化主体的西方的精神殖民地,从而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

而其实,细读文本“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第1段)、“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第6段)这两处,我们也不难发现其相同的指示代词“这样”即明示了“焦灼”的所指。

写到这里,必须要提及“语境”了,因为对“国学的焦灼”的理解,皆关“语境”。

“语境”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语境,一般指上下文;广义语境一般涉及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

从广义语境看,“国学的焦灼”关涉中西文化交流这一时代特质,而前文提到的《现代交际·说事》就是将“焦灼”置于广义语境之下来理解了;至于其所指又由指示代词“这样”来“明示”,则是关涉具体上下文即小语境了。

可见,要正确理解含义,必须明确指向,且以语境为要。

为什么要强调语境?那是因为阅读中,理解一个词,或一个句,或者一段话,甚或整篇文,其实,我们都是在理解它的语境义。

只有切实地将语境归入你理解的思考范畴,你的含义理解才能精准。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作者:赵功海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2期赵功海社科类文章的内容比较广泛,举凡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即可包罗。

就表达方式而言,社科类文章以议论、说明为主。

但其阅读目的并非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提升阅读能力。

《经典的尴尬:(文选)在宋代的嬗替》(以下简称《经典的尴尬》)一文选自《古典文学知识》。

作为古典文学知识,文章以《文选》作为线索,展开对它的演变过程的说明,而说明的过程中更将其演变过程中的“尴尬”予以令人信服的论述。

首先,第1段到第2段指出《文选》由唐代、宋初备受推崇,到庆历后地位跌落的现象;然后第3段到第6段具体分析《文选》地位跌落的原因;最后,第7段表明《文选》作为文学总集仍具历久弥新的特点。

读懂《经典的尴尬》这篇文章的基础便是如上一般地能理清全文的思路,并能以“首先”“其次”和“最后”的连接词,有机地加以衔接,且同时以各段的段意为依据。

当然明晰思路的前提还要有相关知识的准备,比如,思路的外在呈现就是文章的结构,而结构文章,也可以有破有立,或先现象再本质,或先结果再原因,或“是什么”后“为什么”再“怎么办”,等等。

而落实到语言则是其连接的词语,包括一些固定的词语,以及关联的句子,因为这些词语或句子显现着层次,显现着结构,显现着思路,但等你去找寻。

如第2段开头“但是”成为文风变化的分界线,而其具体表现则是唐代《文选》的风靡和宋庆历以后的式微。

接下来第3段的第一句话又成为行文思路的关键之句,其过渡作用明显。

“庆历前后文学趣味的转向表明,一个时期以为雅的东西,到另一时期则可能走向它的反面”,它对前面文学现象作了“表明”式的论断,将现象背后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给揭示了出来。

而《文选》由“雅”到“俗”、由“捧”到“弃”即为明证;且又合了美学上的“陌生化”理论。

至此,《文选》现象之下的“结果”显现了出来,而其“原因”探究成为行文“为什么”的必然。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方法指津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方法指津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方法指津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教育、历史、文化、语言、文艺、美学等方面的文章。

高考命题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

本考点内容逐渐引起了命题人的重视,另外,它涉及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范围较自然科学类广泛,是高中生必读的一类文章,因此,考生应该重视这个考点。

命题材料丰富,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和教化作用,注重着眼全文筛选、提取与整合信息,“提炼、概括和拓展”成为考查的重点。

从近三年的考题来看,呈现以下规律:1.在选材上,既体现鲜明时代特色,又不乏地方特色;选文类型上,明确规定论述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2.阅读量加大,但阅读难度会有所降低,考生一般能读“懂”文章,不会在专业术语上设置障碍。

3.在题型上相对稳定,仍是选择题和简答题。

4.在知识考查点上,词句理解、信息筛选是考查的主流,文意把握逐渐增加,注重对作者态度观点的把握。

【方法指津】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来看,现代文阅读客观题考社会科学作品阅读的越来越多。

很多考生做惯了自然科学作品的阅读题,对社会科学作品的阅读题感到束手无策。

其实,社会科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并不难,方法一般分三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读)——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找)——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

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

要在比较中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错项的一些规律,下面对社会科学作品阅读客观题的错项进行分类解析,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作出判断。

1.背离原文,歪曲观点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2.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

社科文阅读指津作者:陈清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9期阅读社科类文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本。

要正确高效地解决社科类文章阅读题,就必须建立在准确而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

答题之前,要集中注意力通读全文。

阅读文本前,不妨先浏览文后的题目,带着问题阅读,有助于迅速把握文章要点。

阅读时,最好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数,明确每段的中心内容,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如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修饰语、限制语,表达作者见解、观点和论述对象特点的语句,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等。

总之,要尽可能地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整体结构、写作思路、重要概念、中心意思、观点态度等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为下一步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读《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一文,就要重点理解“文人画”这一重要概念,弄清文人画的特征、文人画与作画者的关系、创作文人画的基础以及构成文人画的两大要素等主要内容,还要准确把握“文人画”、“新文人画”和“学者画”的特点及三者间的关系。

如下关于“文人画”的表述都是正确的:“文人画不仅注重笔墨技巧,更注重画中的文人趣味,文人思想,也就是画里面带有文人的性质,引人遐想。

”“谈文人画是就画论画,与作画者的身份没有必然联系,不能因为作画者是一个文人,就判定他的画就是文人画。

”“笔墨技巧是创作文人画的基础,文人趣味与笔墨技巧是构成文人画的两大要素,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

”2.审读试题,锁定信息区间。

在对阅读材料有了总体把握之后,就要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

不仅如此,还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揣摩命题意图,因为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由于高考对社科类文章的能力要求是基本阅读,不需要鉴赏,因此,一般说来,所有选项的表述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即“答案来自文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方法指津
高考二轮复习
0508 16:36
::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方法指津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教育、历史、文化、语言、文艺、美学等方面的文章。

高考命题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

本考点内容逐渐引起了命题人的重视,另外,它涉及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范围较自然科学类广泛,是高中生必读的一类文章,因此,考生应该重视这个考点。

命题材料丰富,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和教化作用,注重着眼全文筛选、提取与整合信息,“提炼、概括和拓展”成为考查的重点。

从近三年的考题来看,呈现以下规律:
1.在选材上,既体现鲜明时代特色,又不乏地方特色;选文类型上,明确规定论述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2.阅读量加大,但阅读难度会有所降低,考生一般能读“懂”文章,不会在专业术语上设置障碍。

3.在题型上相对稳定,仍是选择题和简答题。

4.在知识考查点上,词句理解、信息筛选是考查的主流,文意把握逐渐增加,注重对态度观点的把握。

【方法指津】
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来看,现代文阅读客观题考社会科学作品阅读的越来越多。

很多考生做惯了自然科学作品的阅读题,对社会科学作品的阅读题感到束手无策。

其实,社会科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并不难,方法一般分三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读)——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找)——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

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

要在比较中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错项的一些规律,下面对社会科学作品阅读客观题的错项进行解析,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作出判断。

1.背离原文,歪曲观点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的观点。

2.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

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3.主次不分,本末颠倒
就是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的问题,或将次要的问题说成主要的问题,倒置其关系。

4.过于武断,夸大其辞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辞,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

5.节外生枝,无中生有
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的毫无根据的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6.东拉西扯,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张”的观点态度说成是“李”的观点态度,或将“李”的观点态度说成是“张”的观点态度,东拉西扯,混乱不清。

7.不明事理,偷换概念
不明白原文所阐释的道理,将原文中阐释的某一概念换成另一概念,也就是原文说的是甲事物怎么样,而选项说成是乙事物怎么样,义理混淆不清。

8.不明关系,强拉因果
或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强拉到一起,并强加因果关系,或将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的因果关系颠倒,因说成果,果说成因。

【答题技巧】
总的来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技巧有以下几点:
1、通读原文。

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

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

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

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

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细读试题。

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
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

体会命题意图。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

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寻找阅读区间。

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

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

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

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

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3、题文对应。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

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

这是答题的关键。

4、筛选答案。

做客观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

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培养,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

5、准确判断。

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

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

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