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1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合集下载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小说创作,85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 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先后有伤痕文 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 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 者立。 以伤痕、反思为发端,引起了作家们在启蒙主义精 神指引下,对文革以及文革前的历史作全面反思。 继伤痕、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知青文学”也属于 这一类型的创作。 85年之后,小说开始转向自身现代性的实验,先后 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实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和新历史小说出现。文学由形式的实验开始又转向 重视内容。
的社会问题剧,并开始酝酿着艺术观念、方 法的变化。如《骗子》(又名《假如我是真 的》)。 散文,总体状况平淡,特点有两个,一个是 窄化,一个是表现为“回到个人的体验”上 来。85年之前主要是回忆性质的散文,如巴 金的《随想录》等。85年之后兴起了小女人 散文和学者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85年前的小说创作
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这是一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感 的现代意识。此时的作家刚刚获得人身和创作的自由,就开 始对民族历史和时代社会问题关注。表现在创作上是A:历史 题材的小说大量出现(历史指文革及17年等极左思潮肆虐 时)。B:从作品体现出来的情感色调和美学基调上看,表现 为一种沉重与紧张感。作家和主人公都在严肃的思考着。C: 从作品的结构形态上看,现实主义作品为主,而犹以悲剧性 作品为主。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 创新意识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80年代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使 文学意识到自身与西方文学存在的差距。 现代化就是他者化,以西方社会、文化为模板。面对落后局 面,不仅是与西方、即使和港台也存在很大差距,于是作家 们迫切希望改变中国文学落后的面貌。
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八十年代文学概况

八十年代文学概况
诗分两段,第一段是作者问剑,第二段是剑的回答:

“谁让你逃出剑匣,谁让你割伤我的好 友的手指?血从他手上流出,也从我的心 头流出,就在同时。 请原谅!可锋利不是过失。伤口会愈合, 友谊会保持。雨后的阳光将照见大地更美 了:拥抱着一对战士。”
新时期文学评奖制度
对文学的意识形态召唤,实现其文化领导 权。
四、文学史“重写”
对文学史的两种描述及其依据 80年代文学史“重写”内容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获奖作品 .docx
二、作家队伍
1、归来作家 2、知青作家 3、新锐作家
三、80年代文学发展历程
1985年前,文学与社会、政治思潮的变动 同步。对以文革为代表的极左政治进行了 控诉和反思,同时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改 革”给予热切呼唤,这都表明文学充分发 挥了它的社会功能。 1985年后,文学清理了身上过多的社会政 治负累,回归本体,“回到文学自身”。 从文化层面,从叙事话语层面,关注文学 的内在发展,文学逐渐获得了艺术自觉。
第16、17章
八十年代文学概况
80年代文学概况
一、政治环境 二、作家队伍 三、发展历程 四、文学史“重写”
一、政治环境
1、比较开放、宽松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不要对文艺横加干涉”; 1980年《人民日报》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周扬与邓小平
邓小平祝辞:“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
80年代政治对文学的批评(批判)事件
1979年前后对小说《飞天》、电影文学剧本 《在社会的档案里》、话剧《假如我是真的》的 批判 1981年对电影文学剧本《苦恋》(后改编为电 影《太阳与人》)的批判 1983年,对周扬等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批判 1983-1984年,开展清除精神污染,对资产阶级 自由化的(1930.11.20—) 河南信阳人,部队作家。 十七年时期写过小说 《山间铃响马帮来》, 新时期写过话剧《曙光》, 电影文学剧本《苦恋》 引起争议和批评。

第九讲演示稿

第九讲演示稿

• 3)同时,在现实层面上,国门打开后显现 同时,在现实层面上,
出的中国的落后境况,也构成以“落伍” 出的中国的落后境况,也构成以“落伍” 追赶”为关键词的时代焦虑, 和“追赶”为关键词的时代焦虑,一种 现代化”的焦虑。 “现代化”的焦虑。 • 对于未来的浪漫而又自信的想象、历史的 对于未来的浪漫而又自信的想象、 怀疑批判、 现代化”的时代焦虑, 怀疑批判、“现代化”的时代焦虑,此三 种因素共同促成80年代昂扬向上、 80年代昂扬向上 种因素共同促成80年代昂扬向上、生机勃 勃又混乱焦躁的时代氛围。 勃又混乱焦躁的时代氛围。
一、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3、文学资源 • 1)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创作的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创作的 全面登陆; 全面登陆; • 2)新文学传统的重新叙述与评价
二、80年代文学的阶段与特点 80年代文学的阶段与特点
1、阶段(以1985年为界) 阶段( 1985年为界) 年为界 • 1)启蒙的前期 • 2)先锋的后期 2、特点 • 1)与时代的关系:政治的美学对抗或转写, 与时代的关系:政治的美学对抗或转写, 时代的情绪寓言 • 2)回归文学:探索与创新 回归文学: • 3)潮流与流派蜂拥而起:文学的集体行动 潮流与流派蜂拥而起:
• “伤痕文学”的局限: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 的局限:
• “伤痕文学”对文革的揭露触及到了文革 伤痕文学” 的本质,但对于文革产生的社会、历史、 的本质,但对于文革产生的社会、历史、 思想根源缺乏冷静的思考, 思想根源缺乏冷静的思考,仅仅停留在对 社会与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 社会与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 • 艺术表现较幼稚。没有能出现包容更深广 艺术表现较幼稚。 的历史内容和具有重大悲剧美学意义的作 品 。 • 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 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

第八章80年代小说(二)

第八章80年代小说(二)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张贤亮:西部影视城
目录
三、汪曾祺 贾平凹
汪曾祺
• 1920——1997,江苏高邮人 •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在沈从 文的影响下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复仇》、 《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和北京京剧团工作。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马原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马原《虚构》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 2001 年开始在同济大学任教,出版了文 学讲稿《虚构之刀》、《阅读大师》。 • 马原的小说以其在叙述上的先锋实验性 质,引领了 80 年代小说叙事的革命,唤 起了小说写作对形式和语言的自觉,他 所采取的叙述技巧以及其中蕴含的小说 观念对 80 年代后期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很 大影响。
莫言《丰乳肥臀》
莫言《檀香刑》
目录
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页 下一 页 退出
• • • •
马原 1953——,辽宁省锦州市人 1984 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引起文 坛关注 中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叠纸 鹞的三种方法》、《虚构》和长篇小说 《上下都平坦》等 以其“叙述圈套”风靡文坛。出有《马 原文集》四卷。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汪曾祺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 新时期重新执笔,短篇小说《受戒》、《大淖 记事》等已独有的小说格调迎来广泛好评。 •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 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 《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 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现代派文学代表作家
刘索拉、徐星等,代表作品有 《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
奏》等。
02
CATALOGUE
现实主义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发 展
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文学定义
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流 派。
八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表达人民心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使命 感。
张洁及其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
张洁的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通过讲述一个爱情故事,探讨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地 位和追求真爱的勇气。
女性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地位和贡献
女性文学的崛起
八十达空间。
女性文学的贡献
女性文学在八十年代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女性文学也促进了社会对 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文学思潮的涌现
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多种 文学思潮,这些思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学理论的创新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文学理论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关于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以及关于文学 主体性、文学审美性等的探讨。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女性文学的特点
女性文学注重情感表达,关注女性命运和女性解放,强调女性的独立意 识和自我价值。
代表作家及作品分析
铁凝及其作品《哦,香雪》
铁凝是八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哦,香雪》通过描写一个女孩的成 长经历,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残雪及其作品《山上的小屋》
残雪是另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山上的小屋》以荒诞和象征的手法,揭示了女 性内心的孤独和追求自我解放的渴望。

第八讲 ,80年代小说

第八讲 ,80年代小说



反思有三种方式:历史反思、 现实反思和生命反思。 同时表现出三种特点:历史理 性、道德理性和纯粹理性。表 现为两种美学追求——理性化 和悲剧意识。

反思文学的特征:从社会、政 治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从历史经验的高度揭示文革 的荒谬性和对“人”的全面伤 害;主题深刻,具有很强的理 想色彩。(《犯人李铜钟的故 事》)

其次,重新恢复“人道主义 ”精神,转向人的本身,人 的价值等更深刻的主题。( 《人啊,人!》《高女人和 她的矮丈夫》

再次,对爱情的反思,呼吁 爱情自主。一是从描写外部 环境对爱情的扭曲,如《被 爱情遗忘的角落》;二是对 爱情本身的思考,如《爱是 不能忘记的》。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描写一 对终生相思的情侣阈限于社会道德 观念不能结合,尖锐地揭示了社会 现实与传统观念对人性、人的自由 的剥夺以及其中人的精神困境。

张承志的作品和邓刚的《迷人的海 》、刘舰平的《船过青浪滩》、郑 万隆的《老棒子酒馆》等一起推动 了回归自然文化思潮的形成。在此 之前的中国现代小说,自然一直主 要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 品中,自然有了主题意义。
(二)寻根小说 “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 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 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



一是对改革的阻力进行了深刻的描绘 和思考,文学较好地表现了落后与发 展之间的物质、精神冲突; 二是对改革的进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思 考,进行了全程式的关注。 三是探索具有理性,文学而不再是感 性支配下的政治参与。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 文学小说的基本言说,采用 了其所处的“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的社会情境下的 主导性政治话语,依然具有 文学启蒙的性质,即文学立 足于社会政治层面的观念启 蒙。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刘震云
小说《一地鸡毛》是对个体的生存 困顿、理想坍塌以及确定性追求丧失的 生存现象的还原。
主人公小林感到生活的无意义是因 为他的理想、价值追寻受到了日益商品 化、世俗化的社会现实尺度的嘲弄。他 身处高度官僚化的单位不得不放弃自己 的抱负和个性。
刘震云借小林之口说出了他对生存 哲学和关系哲学的深刻体认。这体现了
1976年清明前后,大批民众借用诗歌在内 的各种文学形式在天安门广场表达对周恩来的 悼念与对“四人帮”专政的抗议。
这些诗歌表现出极强的现实功利性与战 斗性。诗歌中体现的关乎“文革”历史与 国家现在和未来的激愤式的呐喊,直面现 实的战斗精神,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新时期 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并引发了新时期伤 痕文学的出现。同时,此次运动也是新时 期文学创作所体现的“悲愤式悲剧文学” 审美形态的滥觞。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 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致橡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 转向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表达对祖国发展的种 种思考和设想。 “改革文学”由此兴起。
开篇之作: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创作原则: 小心地不脱离群众,谨守“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的训令,有选择地批 判过去。
特点: 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手法 在文化上反叛旧有的意义模式, 颠覆了旧的真实观,放弃对现实 的真实反映。
马原
他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 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 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极 大影响。
小说《冈底斯的诱惑》采用 “元叙事”的手法,达到一种“亦 真亦幻”的艺术效果,让第一级叙 述者肆无忌惮地在小说中直接露面, 打破了叙事的进程。
但其中许多作品仅仅停留在对社会与人 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将文革灾难和个人不 幸归之于政治上的“左倾”路线,并没能出 现包容更深广的历史内容和具有重大悲剧美 学意义的作品。

80年代的文学环境PPT课件

80年代的文学环境PPT课件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思 想 解 放 的 潮 流














思想解放的潮流 :
• 文革结束
1976年底,江青等“四人帮”受到拒捕, “文革”宣告结束。 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 代表大会上,宣布“文革”以“粉碎 ‘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 这次会议的文件,把“文革”结束后的社 会称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 期”。
文艺界也很快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 时期文学”,如周扬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报 告《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 》。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 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
左倾激进的、建立现代乌托邦的革命狂热,也 为“现实主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 线所取代。
• 文学界在这一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首先做的 也是被称为“拨乱反正”的工作,这被看作 为文学进入“新时期”所作的准备。
“文革”被广泛地称作是“十年动乱”、 “十年浩劫”和“梦魇时代”,于是,知 识界和文学界普遍用“第二次解放”来强 调“文革”的结束对于民族、个人,对于 社会生活、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 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长期遭受 压抑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五四”新 文学传统开始逐渐复苏。
• 与此对应,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广泛存在于社 会各阶层的“新时期”意识,其核心是以“科
“资源”的“发掘” :
• 在80年代,注重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重评 工作 。
西方学术文化成果的介绍引进
• 在70年代末,思想文化界对中外各个历史时 期的理论、文学著作的翻译、介绍,最初是 重印五六十年代的出版物——主要是19世纪 以前的古典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

19.80年代文学环境(2011)

19.80年代文学环境(2011)

三、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与概况
1、对五四文学精神的向往和回归:
朱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1977年11月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刘心武) 1978年8月的短篇《伤痕》(卢新华)
80年代前期集中的关注点
挣脱“文化专制”的枷锁,更新全民族观 念的“文化启蒙”(“新启蒙”),是思想文 化的“主潮”。
重写文学史:
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些国外学者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在大陆研究界产生 很大反响。
如夏济安的鲁迅研究,夏志清《中国现代 小说史》中对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 人的介绍和推崇
重写的文学史对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象征派, 现代派诗歌,30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 沈从文、老舍、废名、萧乾、朱光潜、李健吾等 的“京派”作家的创作和文论,钱钟书、张爱玲、 师陀等的“孤岛文学”,路翎等的“七月派”小 说,以及穆旦、郑敏、杜运燮等“九叶”诗人创 作都给予了一个合理的地位。对于那些似有“定 论”的作家,如鲁迅、老舍、曹禺等的认识、评 价,在80年代,也发生了重要的转移和变化。
3、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重新辨识 与争鸣
1981年对电影《苦恋》、中篇小说《飞 天》、《在社会的档案里》和话剧《假如 我是真的》(又名《骗子》)的批判,1983 年开展的“清除精神污染”,对“异化”、 “人道主义”的讨论和批判,以及1987年 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是80年代 在思想文化,也是文学领域发生的重要事 件。
“新时期文学”被看作是“文学复兴”, “复兴”的提出,又通常与“五四”文学相 联系,看成是对“五四”的“复归”。 知识分子作为人民群众代言人的身份重新确 立起来,从最年长到最年轻的几代作家都以 复活的政治激情和极大的勇气来直面现实人 生,重新凝聚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现实批判力 量。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 西方哲学、文学理论、创作的大量“引进” ,以及中国20世纪文学的重估,这些对中 国大陆“新时期”作家的视境,他们的感受 、思考和表达方式的革新,起到重要作用。 • 对于文学“传统”的这些重评,显示了80 年代中国作家的思想艺术趋向:对于文学的 “独立性”和“艺术自足”的重视,和创作 主题、境界上对于时事性的社会政治问题的 “超越”。
• 2)接着,陆续为文艺界从50年代到“文革”期 间受到不公正对待和迫害的作家,受到错误批判 的作品“落实政策”。 • 3)5月,中共中央批转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请示, 撤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 4)1978年5月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扩大 会议宣布恢复文联、作协和其他的文艺家协会活 动,《文艺报》等刊物也恢复出版,这被看作是 文学回到原先轨道的重要措施。有所反省和修正 的五六十年代文学和文学活动方式,是这期间许 多作家文学复兴和“重建”的目标。
• 与此对应,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广泛存在于社 会各阶层的“新时期”意识,其核心是以“科 学、民主”为内容的对于“现代化”的热切渴 望。 在与过去 年代(“文 反观 革”)的 “历史” 决裂和对 作出的 比中,来 发问和 确立未来 思考。 道路 .
• “文革”期间,由于理论、信仰和现实生活存 在的严重脱节,由于社会生活存在的“荒谬性 ”被深刻地意识到,许多人都不同程度地经历 过思想的震荡,经历过确立的权威的崩坏,思 考和反省的潮流已经存在。对于思想戒律的怀 疑、质询,和冲决思想禁区的冲动,形成一股 巨大潜流。 • 到了70年代末,在各种条件的推动下,这股 潜流冲出地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思想解放 ”的运动。
西方学术文化成果的介绍引进
• 在70年代末,思想文化界对中外各个历史时 期的理论、文学著作的翻译、介绍,最初是 重印五六十年代的出版物——主要是19世纪 以前的古典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 • 80年代,文化界的译介重点,特别转移到 20世纪的西方理论和文学创作上面,西方现 代文论和“现代派文学”,成为关注的焦点 。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80年代小说
2.反思文学(小说):
当伤痕文学把“文革”的悲剧展现在人们面前时, 人们就随之思考造成这场社会悲剧的远因近源,反思文 学应运而生。其起步的标志是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 事》(1979)。在创作上的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 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 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
80年代小说
韩玄子:无欲大度下隐藏着狭隘自私,光明磊落下潜伏着保 守落后的意识,而其根源则是一种狭隘、落后的小农意识。
雷大空:浮躁
金狗的悲剧在于:
毁灭
所作所为的合理性与采用手段和方式的不可取之间的矛盾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三)贾平凹小说的艺术特色
1.关注现实,注重乡土风俗的描绘,作为作品的 人文背景,使作品富有民间文化的气息和生命力。 2.叙述方式上,力求吸纳古代笔记小说、明清白 话小说及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技巧。 3.阴柔、虚静、和谐的美学风格。 4.古朴、空灵、含蓄的语言风格。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寻根文学”的局限:
①文学摆脱了作为政治工具的命运,又担当起了文化工具
的使命,并陷入“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
②不少作家对“文化”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对“民族” 的理解也是狭隘的。 ③一些作家缺乏理性批判精神,一味好古泥俗嗜怪爱丑, 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辩态度。
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新”,是相对于当代 写实小说的一段状况而言。 与当代写实小说强调“典型化”和表现 历史本质的主张有异的是,对于平庸的 俗世化的“现实”,“新写实”作家表 现了浓厚兴趣。
二、文学观念的新变
1.纪实文学悄然兴起。 2.回归自然。

第8章:20世纪80年代小说

第8章:20世纪80年代小说
28
(六)莫言:
1.莫言创作的3个阶段: 81-84探索期,《春夜雨霏霏》及《民间音乐》等作
品大都采用写实笔法抒写故乡的生活; 85-87爆发期,1985年《透明的红萝卜》震动文坛,
其后发表《金发婴儿》、《爆炸》、《球状闪电》 等一大批同类型中短篇小说。特别是以《红高梁》 系列,反响强烈。 87后成熟期,《红蝗》、《欢乐十三章》、《白棉 花》、《怀抱鲜花的女人》等小说集及长篇小说 《天堂蒜苔之歌》、《酒国》、《丰乳肥臀》
苏童(1963-),江苏苏州人。 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据说 在那里度过了最令他难忘的四个年头。苏 童喜欢“新潮”,曾在其中尽情畅游。他 也喜欢“传统”,喜欢琢磨中国的历史风 云。他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 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 卡金像奖提名,由此而蜚声海内外。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妻妾成群》 《红粉》《1934年逃亡》《罂栗之家》 《离婚指南》《平静如水》,长篇小说 《我的帝王生涯》《米》《后宫》。
29
2.主要特征: 张扬原始野性生命力,遏制“种”的退化。 童年视角。 感觉化、体验化的叙述方式。 审丑观念的确立。
30
(七)余 华
余华(1960-),浙江海盐人,
父母都是牙医,他高中毕业后曾当过 5年牙科医生。余华迷恋于对暴力、 苦难、阴谋、恐惧尤其是死亡的叙述, 并且以一种冷漠的态度来叙述 。
17
2.代表作家作品: 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
《虚构》等有意暴露叙事虚构性,拆穿真实 性,以此表达对世界存在方式的理解的。 格非《迷舟》、《敌人》、《人面桃花》善于 把故事讲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18
余华迷恋于对暴力、苦难、阴谋、恐惧尤 其是死亡的冷酷叙述,并且以一种冷漠的态度 来叙述。主要作品有《四月三日事件》、《现 实一种》、《世事如烟》、《一九八六年》, 叙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被称为“零度感情 叙述”,语言简略。

06外汉·8O年代小说.ppt

06外汉·8O年代小说.ppt

刘心武文学创作的最突出特点是社会性强,具有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成名作《班生任》首 先体现出。其次《钟鼓楼》独特的艺术结构和深沉 的文化感与历史感,把人们带入到当代北京社会的 普通居民中,领略到人物的生活、思想,体会到历 史与文化的深深邃奥秘,同时,还可借以观赏北京 意蕴独特的地域风情。对北京地方建筑的详尽描画, 对市井生活风俗风情的丰富组合,以及地道的、生 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共同营造起作品浓郁的京味特 色,显示出地域文化风情画价值。
先锋小说(实验小说): 激进的叙事实践,马 原的《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还有 洪峰、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潘 军、北村、林白、海男等。
特点: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 避、反叛与消解;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 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 寻,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 我指涉的功能;3.在文本特怔上,体现为叙 述游戏,更加平画化,结构更为散乱、破碎, 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 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教材第88页)
狱”、“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先于时间”、 “自由选择”等理念,深透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 中国文学创作中。 • 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开文坛引进西方现代生义文学的先河。19世纪末、 20世纪在西方勃兴的现代生义各种流派、重要作家
1.后期象怔生义的里尔克、瓦雷里、艾略特、勃 洛克、安德列耶夫、梅特林克、霍普特曼;2.表现 生义戏剧家斯特林堡、奥尼尔;3.意识流小说家伍 尔夫、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4.日本新感觉 派川端康成;5.荒诞派文学家卡夫卡、贝克特、尤 奈斯库;6.黑色幽默小说家海勒;7.存在生义文学 家加缪、萨特;8.拉美魔幻现实生义文学家马尔克 斯、博尔赫斯,以及劳伦斯、海明威、布莱希特、 迪伦马特、昆德拉等等,都曾引起80年代中国文坛 的强烈兴趣与热切关注。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资料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
第八章
第八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80年代小说
了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的发生、
发展及创作简况。了解王蒙、陆文夫、谌
容、张贤亮、汪曾祺、贾平凹、莫言、马
原等人的小说创作,掌握其代表作品的深
刻内涵及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主要文学思潮、流派
存在主义是对中国80年代文坛影响最大的思潮。
第八章
(一)创作阶段
80年代小说
第二节 王蒙 陆文夫 一、王蒙的反思小说
第一阶段(1977-1979): 重返文坛的恢复期
第二阶段(1979-1984): 全新的探索和突破期
第三阶段(1985年以后):多向发展的成熟期
第八章
(二)代表作分析
岳之峰
80年代小说
1.《春之声》(1980):
心理现实主义
2.《蝴蝶》(1980): 张思远: 战士——军管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张老头——张部长 反思内容:干群之间的关系,“人民公仆”如何异化为“人
民主人”;重申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性。
第八章
倪吾诚——姜静宜
80年代小说
3.《活动变人形》(1986): 从对具体社会历史问题的反思进入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 思 倪吾诚是一个在文化冲突中清醒的“多余人”,也是一个 在现实生活中失败的“多余人”。 倪吾诚的悲剧是文化的代小说
“寻根文学”的局限:
①文学摆脱了作为政治工具的命运,又担当起了文化工具
的使命,并陷入“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
②不少作家对“文化”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对“民族” 的理解也是狭隘的。 ③一些作家缺乏理性批判精神,一味好古泥俗嗜怪爱丑, 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辩态度。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三):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2):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

(3):中年作家。

(4):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

(5):新派作家。

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方方等。

2: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第二节80年代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一):八十年代文学意识80年代文学环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民主国家。

这样的文学环境造就了新的文学意识——现代性文学意识,即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性意识很复杂,包括:启蒙意识(五四文学),民族国家意识(左翼、解放区文学),现代主义意识(海派)等。

在中国现代,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意识表现为两种,17年和文革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意识的极端发展。

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启蒙意识2:现代意识(二):80年代文学创作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85年为界,之前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之后,文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小说创作,85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

先后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者立。

以伤痕、反思为发端,引起了作家们在启蒙主义精神指引下,对文革以及文革前的历史作全面反思。

继伤痕、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知青文学”也属于这一类型的创作。

85年之后,小说开始转向自身现代性的实验,先后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实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出现。

80年代文学环境

80年代文学环境

二、开放时期的外来影响
在五六十年代,对于中外文化采取的是有高 度选择性的方针。“文革”期间,则实行一种 “自我封闭”的文化政策,而从80年代初开始,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封锁之后,出现了本世纪不多 见的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化思想的持久热潮。 文化界的译介重点,特别转移到20世纪的西 方理论和文学创作上面,西方现代文论和“现代 派文学”,成为关注的焦点。
接着,陆续为文艺界从50年代到“文革” 期间受到不公正对待和迫害的作家,受到错 误批判的作品“落实政策”。
同时,国家重申了“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这一方针的有效性,并提出了”创作自 由“的口号。
1978年5月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 扩大会议宣布恢复文联、作协和其他的文艺 家协会活动,《文艺报》等刊物也恢复出版。
新时期文学环境
一、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开放时期的外来影响
三、作家的分化和重组 四、文学与“市场经济”
一、思想解放的潮流
1976年底“文革”宣告结束,中国的 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也随之发 生了重要变化。左倾激进的、建立现代乌 托邦的革命狂热,为“现实主义”的、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所取代。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广泛存在于社会 各阶层的“新时期”意识,其核心是以 “科学、民主”为内容的对于“现代化” 的热切渴望 。
“文革”期间,由于理论、信仰和现实生活 存在的严重脱节,由于社会生活存在的“荒谬性” 被深刻意识到,许多人都程度不同地经历过思想 的震荡 。到了70年代末,在各种条件的推动下, 出现了被称之为“思想解放”的运动。 首先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 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 标准》,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这一命题,批评了维护僵化教条的“两个凡是”。

下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精品 精品~~~~~~~

下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精品 精品~~~~~~~

下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5课时)第一节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一)课程导入:过去我们论述文学时往往指的是纯文学,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往往让我们孤立的看待文学上发生的诸种现象,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难以看到文学的全貌和文学现象发展的来龙去脉。

文学生态学认为,文学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和周围的诸多事物发生着联系,正是在和这些事物的联系中确定着自己的身份和位置。

文学是一个有机体,象一棵树,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进行物质交换。

文学周围的环境就构成了文学成长的生态环境,对文学发展起重要的制约作用。

我们要理清一个时期的文学状况就要理清这一时期影响文学发展的文学环境。

美国当代著名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供了一个思考文学环境的重要模式:世界——作家——读者——作品(循环结构)单就文学史研究的作品而言,它受三方面的影响:世界(指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在中国主要指具体的政治、经济环境。

),作家和读者(读者是个复杂的因素。

接受美学考查的正是这一环节,即读者的阅读影响着作品意义的表达)。

相对于中国长期封闭的环境,八十年代文学环境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在诸种文学环境中,对文学有直接影响的是政治意识形态。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意大利理论家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的问题:一个阶级在取得统治地位后,一定要尽快把他的政治意识形态扩散到当时的文化领域中去,而反过来说,文学是一种软体动物,它也必须靠一种强有力的支撑力才能形成轰动效应。

具体到中国,特别是30年代民族矛盾加深后,文学渐渐成为政治的仆役;17年中,文学几近毁灭。

但是,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一个总的特征和趋势是政治放松了对文学的控制。

1:原因(1):文革推行的极权和极左的封建专制模式使人们思想僵化,要想彻底根除文革影响,使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步入正轨,就必须推行一种思想解放运动。

当代第八章80年代小说

当代第八章80年代小说

第四届:陈忠实的《白鹿原》,王火的 《战争和人》,刘斯奋的《白门柳》,刘 玉民的《骚动之秋》。 第五届:张平的《抉择》,阿来的《尘埃 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王旭烽的 《茶人三部曲》。 第六届:熊召政的《张居正》,张洁的 《无字》,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柳 建伟的《英雄时代》,宗璞的《东藏记》。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1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是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 发展而发展的。 使‚伤痕文学‛得以命名的小说《伤痕》代表 了更为年轻的‚知青‛一代人的写作。除了卢新华 的《伤痕》以外,这类小说还有郑义的《枫》、孔 捷生的《在小赣那边》、阿蔷的《网》、曹冠龙的 《锁》、《猫》、《火》三部曲等。反映当代农村 生活的‚伤痕文学‛,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周克芹的 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19

五.象征手法的运用 《蝴蝶》象征张思远的变异。 《春之声》写出国考察刚下飞机的岳之峰,坐在 破旧、落后、憋闷、黑暗的伸手不见五指的闷罐 子车里,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差距, 使他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对比,理想与现实在岳之 峰的心灵发生碰撞。祖国的春天,自然的春天, 岳之峰的春天,就是在这嘈杂的、憋闷的、漆黑 的闷罐子车内感觉到的,火车轮子的撞击声,车 内百姓的谈话声,收音机的歌声,组成了这春天 的旋律,虽然现实困难重重,问题成堆,百废待 兴,还是使他觉得处处都出现转机。
27
宋宝琦 的形象及其意义

通过张老师家访一节,我们看到了这个长着一 身‚犟肉‛的小青年,脑子里是如何的空虚和愚昧, 以至对人类文明史上一切有益的知识和美好的艺术 结晶竟是那样的无知和麻木。透过宋宝琦‚被污水 泼得变了形的灵魂‛的剖析,作品尖锐地告诉人们: 宋宝琦及其伙伴们的堕落,恰恰是因为他们什么书 也不读而坠入愚蠢无知的深渊;而这一切,又恰恰 是林彪、‚四人帮‛在十年动乱中实行法西斯文化 专制和推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恶果。

第八章:80年代初期的小说

第八章:80年代初期的小说

五、历史反思中的知青小说



知青文学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为一代人的青 春立言。 早期的知青小说着重对文革悲剧的揭露和控诉。 如卢新华的《伤痕》、郑义的《枫》等。 知青运动结束,知青文学也产生转移,表现新 的生活矛盾与精神困惑。如王安忆《本次列车 终点》。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 暴风雪》等所传达的无悔和悲壮的浪漫风格。


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小说的主人公一开始 都具有独特年代所赋予的理想化信念,并热情 参与对这一“新世界”的创造。但这一理想社 会不仅没有能力实践这一信念,反而使献身者 受到伤害和陷入精神上的迷误。 在叙述中,王蒙竭力要从混乱中寻到秩序建立 的可能,从负有责任者那里发现可谅解之处, 也会在被冤屈、受损害者中看到弱点和需要反 省的“劣根性”。


改革小说:面对文革的“伤痕”和“废 墟”,呼唤、表现在城市和乡村的改革。 代表作品:《乔厂长上任记》、《乡场 上》、《人生》等。
三、伤痕小说



1、刘心武的《班主任》: 《班主任》揭示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 年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 2、其他作家的伤痕小说 卢新华:《伤痕》,张洁:《从森林里 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古 华:《爬满青藤的木屋》,郑义: 《枫》;

(3)小说与作者人生的对应性 关于情感 关于残疾
六、改革小说:


城市改革:蒋子龙的工厂改革系列 《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 农村改革:何士光、路遥、贾平凹等人 出现的意义 何士光《乡场上》、路遥《人生》、贾 平凹《腊月· 正月》
四、反思小说


1、王蒙 王蒙的作品涉及文革的有:《蝴蝶》、《春之 声》等。 他的作品很快就离开那种揭露、控诉的题材和 情感方式,也离开当时普遍采用的历史事件的 结构框架。它们表现出更关注人的心灵现实, 和对历史理念、逻辑所做的哲理思辩的倾向。 这些作品的基本主题,是个体,大多是青年时 代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与他所献身的“理想

八十年代的文学语境

八十年代的文学语境

第二节:80年代 年代: 第二节:80年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一、对80年代的再评价 一、对80年代的再评价 1.80年代:文学的纯真时代与黄金时代 1.80年代:文学的纯真时代与黄金时代 2.80年代的文化热 2.80年代的文化热 3.传媒视野下的80年代文学 3.传媒视野下的80年代文学 4.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现代化与现代性的 4.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现代化与现代性的 “同构合谋” 同构合谋” 5.80年代文学鲜明的启蒙主义倾向与精英意 5.80年代文学鲜明的启蒙主义倾向与精英意 识
现代主义的突起。对“文革” 现代主义的突起。对“文革”中荒诞现实 的深切体验和西方现代派的影响是其产生 的主要原因。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的 的主要原因。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的 兴起和争议、小说和话剧对现代派手法的 借鉴、关于“现代派和现代化” 借鉴、关于“现代派和现代化”的讨论, 为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本时期的出现奠定 了基础。80年代中期以来由先锋派小说、 了基础。80年代中期以来由先锋派小说、 “后崛起”诗歌、实验话剧和“新潮”批 后崛起”诗歌、实验话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潮” 评汇成一股强劲的文学潮流,以其艺术上 的反传统使现代主义成为多元审美格局中 的一元。
二、思想解放运动 1.人道主义观念的重新提出 1.人道主义观念的重新提出 2.启蒙主义理念的重新确立 2.启蒙主义理念的重新确立 3.关于“异化”问题的巨大争议 3.关于“异化”
三、西方哲学— 三、西方哲学—艺术思潮的影响 翻译热潮的掀起;针对外国文艺的期刊的恢复与 创办;现代热。 商务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商务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和袁可嘉 主编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主编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四卷八本) 影响盛大。 存在主义(萨特、海德格尔、加缪)、生命哲学 (伯格森)、权力意志论(尼采、叔本华)、弗 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和原型批评、现象学、 阐释学、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结构阐释学、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结构-后结构主 义、符号学、女权主义、语言哲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3、冲突 (1)1979年6月《河北文艺》发表李剑的《“歌德”还是“缺 德”》,打着文艺为社会主义歌功颂德的旗号,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 提倡歌颂,反对批判、暴露。 (2)关于周扬的社会主义异化理论。80年代初,周扬写了《关于 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试图清算几十年来中国“左”的政 治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源。周扬的文章受到批判,比如胡乔木的《关于 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3)1981年对电影《苦恋》、中篇小说《飞天》、《在社会档案 里》和话剧《假如我是真的》的批判。主要是批人道主义和对社会主 义的暴露。 (4)1983年,开展“清除资产阶级精神污染问题”,对异化和人 道主义的批判。 (5)1987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 总结:80年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并没有放弃对文艺特别是文学的影 响,只是改变了方向。比如当时强调文艺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把现 代化作为文学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3)中年作家。文革结束后已届中年,才开始创作。他们没有政 治苦难和知青的生活体验,如冯骥才、古华、戴厚英、刘心武、高行健 等。他们往往关注细微的文化生活的变化和普通人的生活。 (4)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如 张洁、王安忆等。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五四后第二次女作家涌现的高潮。 (5)新派作家。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 兆言、方方等。他们是80年代后期重要的小说家。此外还有新生代诗人 如韩东,还有海子、翟永明等。
行物质交换。文学周围的环境就构成了文学成长的生态环境,对 文学发展起重要的制约作用。我们要理清一个时期的文学状况就
要理清这一时期影响文学发展的文学环境。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美国当代著名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供了一个 思考文学环境的重要模式: 世界——作家——读者——作品(循环结构) 单就文学史研究的作品而言,它受三方面的影响:世界(指 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在中国主要指具体的政治、经济环境。), 作家和读者(读者是个复杂的因素。接受美学考查的正是这一环 节,即读者的阅读影响着作品意义的表达)。相对于中国长期封 闭的环境,八十年代文学环境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外 来文化的影响。
过去我们论述文学时往往指的是纯文学,这样一种指导思想 往往让我们孤立的看待文学上发生的诸种现象,限制了我们的视
野,使我们难以看到文学的全貌和文学现象发展的来龙去脉。文
学生态学认为,文学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和周围的诸多事 物发生着联系,正是在和这些事物的联系中确定着自己的身份和
位臵。文学是一个有机体,象一棵树,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进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2、外来影响的特点 这时期对外来文化、文学资源的吸取主要集中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论和 现代派文学上。 (1)原因,这是由文学环境决定的。 (2)内容,这一时期被译介的包含在现代派大旗下的文学流派有象征主义、
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2)知青作家。60年代初开始的上山下乡的知青运动,在68年 开始大盛。这一运动产生了大批具有知青身份的作家。他们共同的 经历特点是:身份上由“革命的主力”到接受再教育;生活经历上 由经济发达的城市到落后的农村。 由于知青本身构成的复杂和知青运动的复杂性,知青们的思想 也较为复杂。主要有两种意识:一是对自己在特殊时代所承受的心 理压力、生活苦难的反思;二是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点,表现对国家、 民族命运的思考。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3)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是文学彻底解放的标志。1979年10月 30日到11月6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文代会,三千二百多人参加。 会议主要内容如下: A、首先是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致词:肯定了建国30多年来文艺战 线取得的成绩;阐明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和党如何 领导文艺的问题;提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任务。同时要求文学 也必须配合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1980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义服务》,提出新的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 务”。至此,它和党的双百方针作为新时期的文艺基本方向和基本 政策固定下来。 B、周扬《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的报告提出了 新时期文艺要处理的三种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 关系;文艺继承传统与革新的关系。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2、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表现在创作上:一是历史题材的小 说大量出现(历史指文革及17年等极左思潮肆虐时)。二是从作品体现 出来的情感色调和美学基调上看,表现为一种沉重与紧张感。作家和主 人公都在严肃的思考着。三是从作品的结构形态上看,现实主义作品为 主,而犹以悲剧性作品为主。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创新意识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80 年代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使文学意识到自身与西方文学存在的差距。现代 化就是他者化,以西方社会、文化为模板。面对落后局面,不仅是与西 方、即使和港台也存在很大差距,于是作家们迫切希望改变中国文学落 后的面貌。
现代派文学只是一种模仿、实验,缺少现实的支撑,而成为空中楼阁,直至失败。
但这种实验毕竟产生了作用,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催化剂。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主要指五十年代反右和历次文 艺批判运动中由于政治或艺术原因受到攻击的作家。包括部分解放 前,现代文学时期就已成名而幸存下来的作家,如艾青、牛汉、汪 曾褀、蔡其娇等;还有五十年代怀着理想主义登上文坛的作家,如 王蒙、高晓声、陆文夫、邓友梅、李国文等。
(3)意义,促进了中国现代派小说实验的出现,和作家现代意识的觉醒。 总结:中国作家当时把现代派小说当作西方20世纪现代文学,把其作为现代 化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以为学习西方现代派的文学创作方法,就能使中国文学 达到现代化的发达水平。但却忽视了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的深刻根源。对于中国, 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现代化,特别是工业化仍然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所以中国 的现代派文学只是单纯地从形式上模仿西方,而没有领会其精髓,导致所学来的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断裂。同时文学的商品化也是中国社会和文学所期待、呼唤的改革
与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1、外来的影响资源 (1)外国译著的再版和重新刊印。比较著名的有《汉译世界学 术名著丛书》;著名的刊物有《译文》(后改名《世界文学》), 《外国文艺》,《外国文学》等。 (2)对现代文学特别是20、30年代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作家、 作品的重评。主要包括对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诗歌和新感觉派 等作家作品的重评。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2、过程: (1)政治批判阶段——批四人帮。即配合全党全国上下的批 判四人帮运动,在文学领域对四人帮的罪行进行揭批。 A、批判四人帮的“阴谋文艺”,揭露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反 革命图谋和极左政治路线。 B、批判“文艺黑线论”。 (2)思想层面:思想反思阶段——批文革 这一时期,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讨论具有重大意义:一是 标志着文学领域中的批判与反思运动走向深入。二是具有重要的 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理论上恢复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使文学 从左的教条主义和庸俗的社会学禁锢中解放出来。实践上有利于 作家向生活底蕴突进,激发作家的主体感情。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1、原因 (1)文革推行的极权和极左的封建专制模式使人们思想僵化, 要想彻底根除文革影响,使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步入正轨,就必 须推行一种思想解放运动。 (2)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学有自身的独特性, 要遵从文学的自身规律,加以引导,不能横加干涉。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1、市场经济带来两个直接后果
(1)人际关系的改变,商品化。 (2)消费型社会的形成。
2.文学的变化
(1)文学存在方式变化 (2)纯文学的边缘化,大众文学兴起。
(3)作家身份地位的变化。
总结:文学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与文学的商品化,对于中国 文学而言并不是新事物,之所以引起激烈反抗,是因为历史线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