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导学案

合集下载

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写人:尹俊审核人编写时间:2011.09.16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_ 组名________ 姓名________第一课时(行道树)【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2、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3、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主旨句,掌握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学习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学习难点】体会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知识链接】本文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张晓风,1941年生,早在1977年,就被台湾的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

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其实文学作品中很多事物都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凌寒独自开的梅花象征着坚强、孤傲,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象征着高洁、不同流合污,中空外直的竹子象征着虚心、正直,餐风饮露的蝉象征着清廉、高洁【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行()道树冉冉()贪lán()点zhuì()污zhuó()忧愁()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繁弦急管:②红灯绿酒:二、学习探究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是一组互相矛盾的词语,想一想“行道树忧愁什么?又为什么快乐?”从文章中分别找出表现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语句。

我找到的是:,它表现了行道树的。

我找到的是:,它表现了行道树的。

3、请你根据行道树的精神品质写下你想对他说的话。

行道树,你守得住清贫,忍得住痛苦,守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样!行道树,行道树,行道树,行道树,你放心,不久的将来,你将不会感到忧愁与痛苦,因为我们在成长4、本文中张晓风写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物,实际上是赞美了生活当中的一种精神,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人们经常赋予他某种思想、情感和精神,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导学案

17《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学习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学习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法指导: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

4.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5.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十五课短文两篇1、(1)yí (2)jiénàn (3)zhì (4)cī2、(1)英作《随笔》《新工具》(2)邓拓《燕山夜话》3、观点是: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论证方法:采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4、消遣装潢增长才干求知与才干的关系。

5、一般的书只读一部分粗糙的书只知梗概好书精读,细读,反复读6、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

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7、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1)“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马克思著作。

”(2)“诸葛亮能够不求甚解,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另外,还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来佐证。

8、文中的“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跟“不求甚解”很相似。

9、(1)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2)“野生的花草”未经过人工培育,用来比喻“人的天性”,是恰当的;“修剪移栽”是人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求知学习”也很恰切。

“野生的花”是可以“修剪移栽”成美丽的盆景的,那么同样的,“求知学习”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这是比喻论证。

10、(1)求知能塑造人的性格;求知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2)对于第一点,作者先列举六种特殊的学科知识的作用,然后得出一般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叫归纳论证。

对于第二点,作者主要用类比论证。

拿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的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

11、课文先不急忙反驳对方,而是从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开始,然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事实说明“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反驳对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说法的错误。

达到反驳的目的。

12、C13、D14、A、B15、(1)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2)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部编版)

第1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陋室铭》1.了解作者和文体知识。

2.准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4.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领会作者托物言志和类比的写法。

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______,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______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______。

作品有《刘梦得文集》。

他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交谊很深,世称“______”;与______并称为“刘白”;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

后世尊称他为“______”。

2.了解铭文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_____)苔痕(_____)鸿儒(_____ _____)调(_____)素琴案牍(_____)◆活动一、导入新课◆活动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词,并注上拼音,同时划出停顿。

2.学生展示朗读。

指名学生在全班展示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3.听范读时,注意字词正确的读音,校对自己划出的停顿,同时,感受本文句式的特点。

4.了解铭文◆活动三、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疏通文意。

对于疑难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释疑。

2.翻译下列句子。

语句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语句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语句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指名学生讲述文章大意,遗漏或不准确之处由其他同学补充。

第1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

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两篇文言短文。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

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自主突破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德馨.()调.素琴()鸿儒.()案牍.()甚蕃.( ) 濯.清涟( ) 亵.玩( ) 鲜.有闻()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2)调素琴..()(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可爱者甚蕃.()(6)亭亭净植.()(7)濯清涟.而不妖()(8)陶后鲜.有闻()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陋室铭》中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 ,___ _。

(5)《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

《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5.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合作探究6.刘禹锡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7.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8.《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9.《陋室铭》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当堂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3短文两篇(导学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重点)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点)3.让学生充分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读书。

新课展开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

本文中所说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阅读课文进行总结。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某一局部而整体。

【把握文章主旨】《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正领会书中的实质。

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辨析比喻论证法及其作用判断比喻论证法不难,只要能判断出比喻的修辞手法即能辨别。

不管哪一种论证方法,作用都是要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可感,使论证更形象、更具体。

答题模式: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论点,使深奥的道理更通俗易懂,抽象的理论更具体可感。

素材积累:培根的故事有一天,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

《短文两篇》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理

《短文两篇》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理

《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理主备人审核人语文组课型新授课时间2023-9-13导学案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而深刻体会的思想感情。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全力以赴,激情参加。

熟悉人生第一次经受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阅历。

【学习重点】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阅历。

【学习难点】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前导学】【课堂学习】一、走进周素珊,笔名毕璞,原籍广东中山,岭南高校中文系肄业。

1938年到台后,曾任《大华晚报》及《微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家庭版编辑。

《第一次真好》节选自《无言歌》。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划线词语:雏形()丰硕()稀疏()霎时()孵鸟()姊妹()柚子()沉甸甸()牢固累累()玲珑剔透()详细而微()不行磨灭()回味无穷()三、合作探究1、所谓“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

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2、“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不说“风俗画”或“风景画”?3、为什么说“我”是“俗子”?4、为什么说“第一次的阅历不肯定都开心”?5、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异”好在哪里?奇异在哪里?请用课文的例子说明。

6、文章一共写了几件事?详写的是哪两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堂达标】谈自己对“第一次”的熟悉(温馨提示:生命中有很多第一次。

有益的第一次我们要乐观去尝试,不行预料的第一次我们要英勇地去面对,有害的、消极的第一次我们要主动地避开。

)【课后反思】格式:一、学习目标二、学习重难点三、学前导入四、学习任务五、课堂检测六、课后反思主备人审核人语文组课型新授课时间2023-9-14导学案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细心品尝语言,思索人生哲理。

2、培育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力量。

3、感悟行道树象征的奉献精神,享受学习的欢乐。

【学习重点】细心品尝语言,思索人生哲理。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谈读书【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难点】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怡.情()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味同嚼.蜡()吹毛求疵.()(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

练达:。

傅彩:。

学究:。

狡黠:。

诘难:。

滞碍:。

聪颖:。

高谈阔论:。

文采藻饰:。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2.作者名片。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国哲学家、作家, 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提出“”的说法。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等。

《》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的首创体裁。

3.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1.听读课文,结合课题,你觉得文章讲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试着给本文划分层次。

2.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每个目的,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如何根据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策略?最能反映读书作用的句子是哪句?不同的书有哪些不同的价值?3.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再采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4.请从文中摘取一句话,送给下面的三位同学。

甲同学爱好广泛,参加了摄影篮球钢琴等很多社团,事情较多,总感觉没时间多读书。

乙同学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丙同学认为,书中的东西太抽象,读书没什么用。

【课堂总结】学习这篇文章,我的收获:【课后巩固】熟读成诵,积累文中的格言警句。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案《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并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和主题;2.学习短文的写作技巧;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2.学习和运用短文的写作技巧。

【学习难点】1.通过阅读理解短文的主旨;2.运用短文的写作技巧。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08-111,了解课文的大意。

【课堂学习】Step 1 领读课文1.让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梳理课文大意和基本信息。

Step 2 理解短文1.和同学们一起解读第一篇短文,分析它的主题和内容。

2.让同学们分小组,互相讨论第二篇短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篇短文的主题是什么?(2)短文主要讲了些什么?(3)你觉得这篇短文有什么启示?Step 3 学习写作技巧1.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同学们介绍一些短文的写作技巧,例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合理分段、使用描写性语言等。

Step 4 阅读与写作1.让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文章,并试着回答相关问题。

2.要求同学们根据所给的主题,以约100字的篇幅写一篇自己的小短文。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如家乡介绍、校园生活等。

【课后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并互评自己的短文。

2.家庭作业:阅读《短文两篇》课文P108-111,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拓展延伸】1.组织同学们进行短文写作比赛,并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

2.鼓励同学们阅读其他的短文,并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学习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并能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通过阅读和写作,他们培养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同学们也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写作,提高了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并且让他们更加熟悉和喜欢语文学习。

【学习过程】Step 1 领读课文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并且教师适时提出导读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八年级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短文两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能尝试运用。

3、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优美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短文的内容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含义。

2、难点(1)理解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2)分析短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两篇短文作者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2、文体知识(1)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2)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多样的文学体裁。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1)大声朗读两篇短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初步感知(1)思考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什么事物,作者对其有怎样的态度?(2)尝试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五、课堂探究1、字词解读(1)检查预习中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重点讲解易错字词。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文本分析(1)《短文一》作者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加以分析。

(2)《短文二》文章围绕所写事物展开了哪些方面的叙述?作者通过对该事物的描写,寄托了怎样的志向?分析文中的语言表达,体会其生动性和感染力。

3、写作手法(1)探讨两篇短文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举例说明。

(2)比较两篇短文在托物言志手法运用上的异同。

4、主题升华(1)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内涵。

(2)思考两篇短文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示。

六、拓展延伸1、同类作品欣赏推荐几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优秀散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加深对这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2、写作练习(1)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短文。

八下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下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下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篇:今天是星期五,我们下午在校外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小组的任务是去当地的孤寡老人之家做义工,陪他们聊天、打扫卫生和一起做手工活动。

虽然任务看似简单,但对于我们这些初中生来说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学习机会。

当我们到达孤寡老人之家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院子里整洁干净,老人们正悠闲地坐在长椅上晒太阳,微笑着迎接我们的到来。

我们先是和老人们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开始了我们的义工活动。

我们小组的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陪老人聊天,有的负责打扫卫生,有的负责帮老人们整理居室。

虽然每个人任务不同,但我们都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与老人交流,还学会了关爱和尊重他人。

活动结束后,我们收获了许多。

老人们感谢我们的帮助,并送给我们一幅手工制作的挂毯作为纪念。

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孤寡老人的孤独和渴望关爱的心情。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懂得了爱的力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第二篇:今天下午我们班从老师那里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为学校举办的文化节准备一场精彩的文艺表演。

作为八年级的同学,我们自然是积极响应,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了准备工作中。

我们班共有三个表演节目:舞蹈《青春舞曲》、小品《笑谈校园》和合唱《同舟共济》。

每个节目都需要认真排练和精心策划,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努力。

同学们毫不保留地展现了自己的才艺和激情,每天都坚持练习,不断完善表演的细节。

经过几天的辛苦努力,终于到了文化节的表演日。

我们兴奋而激动,穿着整齐的校服,化妆打扮,迎着热烈的掌声走上舞台。

舞蹈《青春舞曲》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小品《笑谈校园》生动有趣、幽默风趣;合唱《同舟共济》歌声悠扬、和谐共振。

每个节目都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好评,我们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文化节结束后,我们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英语学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就包括了更加注重语言综合运用、尤其是语言表达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短文阅读和写作也变成了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短文两篇》进行导学,以便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短文两篇》的基本信息这篇短文共有两篇,分别是:1、《A new town》2、《The history of chips》在学习这两篇短文之前,同学们需要对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例如:1、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如in、on、at、under等;2、一些常用动词的基本时态,如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等;3、一些常见的形容词和副词,如good、beautiful、interesting等。

二、学习要点及方法1、阅读理解针对《A new town》和《The history of chips》两篇文章,同学们需要掌握以下阅读技巧:1)快速阅读:这是一种快速浏览文本的技巧,可以帮助同学们对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快速阅读时,可以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黑体字等标记,以此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2)细读内容:这是一种更为深入的阅读方式,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文章的细节和隐含意义。

在细读时,可以注意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尤其是一些表示结论或观点的句子。

3)从上下文推测词义:在阅读时,如果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单词或短语,同学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测它们的含义。

这是一种很实用的技巧,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的流畅度和效率。

2、写作表达针对《A new town》和《The history of chips》两篇文章,同学们需要学会几种基本的写作技巧:概括句、逻辑连接词、段落组织等。

《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课题:《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理解作品的主题。

3、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重难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朗读,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交流。

2课时一、导人二、预习案(自主学习)1、预习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把握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预习内容:了解作家作品,大声准确地朗读课文一遍,轮读一遍。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检测预习效果(1)提问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准确。

1、给下列加点字注意。

A.旸谷()浸润()B.皓月()姮娥()C.一撮灰()露台()D.瞬间()夸父()2、介绍作者情况及。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_______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现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灭亡》《春》《日》、《月》选自散文集《龙·虎·狗》。

三、探究案(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然后回答A、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B、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作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必修教材,短文是学生接触英语阅读的重要媒介。

而本导学案主要针对短文两篇这一单元,提供了一些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短文阅读技巧和文化知识。

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2.掌握分析短文的方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3.学习短文所表达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拓宽视野。

二、教学内容1.《寻常小路》2.《A Winter Walk》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讲述相关经历,引导学生复述或描述相关背景和文化知识。

2.预习让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遍短文,并在理解意思的前提下,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思考。

3.读课文让学生再次阅读短文,并根据导师的提示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4.理解课文让学生集中注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单句和段落结构分析,还原作者的意图,帮助理解和加深记忆。

5.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理解程度,进行自我评价和交流讨论。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6.拓展阅读提供更多相关的英语阅读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化背景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总结复习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并进行相关作业和测试,提高学习效果和成果。

四、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帮助学生建立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2.交际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自由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课程的互动性。

3.多元化教学法通过引入多种媒体和教具,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教育思想本导学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能力,通过任务导向和交际互动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

同时,也重视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拓展,让学生从阅读中不仅获得语言技能,也获得人文修养本导学案注重教育思想的引导,通过任务和交际的双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能力,并注重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拓展。

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知识链接】《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道家作品。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有《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塞翁失马》等。

【自主学习】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2、给加点字词注音。

颛顼..()()水潦.()3、翻译加点词(1)、逐.日.:.()(2)、逐走..:()(3)、入.日.:()(4)、欲.得饮:()(5)、饮于.河.、渭:()()(6)、河、渭不足.:()(7)北.饮大泽..:()()(8)未至..:()(9)道.渴而死:()(10)、弃其.杖()(11)、昔.者.()(12)、怒而触.不周山()(13)、地维绝..()()(14)、故.日月星辰移焉.()()(15)、地不满..东南()(16)、故水.潦.尘埃..归焉()()4、翻译重点语句(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2)、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

25《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4、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所蕴含的人生主旨。

【学习重难点】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所蕴含的人生主旨。

【资料链接】《山海经》——是现存保存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堪称中国上古神话的宝库。

全书十八卷,分为《山经》《海经》两大类,约三万一千字。

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哲学、历史学、名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可以堪称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五被等共同编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

今存内二十一篇。

该书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此书得以流传。

神话——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解释,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出的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先民与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夸父——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人。

《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载着一个“博父国”,经前人考证,“夸父”即“博父”,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

也有学者认为,夸父不仅是人名,也是一个部落的名称。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

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

后为颛顼年诛灭。

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版)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谈读书【学习目标】1.积累语文基础和文章精彩的语句。

2.理解《谈读书》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能应用《谈读书》的观点到自己的阅读和学习实践。

【学习重点】1.深入剖析文本内容:重点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谈读书》的文本内容,捕捉培根对于读书的精辟见解和独特表达,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2.实践与应用结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培根的读书理念,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学习难点】1.把握论证结构:由于《谈读书》是一篇论述性较强的散文,学生在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逻辑结构上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文中的论证线索,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内在逻辑。

2.领悟抽象哲理:培根的文风以简洁、凝练著称,文中可能包含一些抽象或隐晦的哲理表达。

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挑战。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解释和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领悟这些抽象哲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检查预习1.文题解读“谈读书”的“谈”是谈论、议论的意思;“读书”是谈的对象。

标题点明了论题。

2.作者介绍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国籍)哲学家、作家。

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著有《新工具论》,论说文集《培根随笔》等。

4.字词积累①正音正字怡.(yí)情统筹.(chóu)藻.(zǎo)饰狡黠.(xiá)诘.(jié)难涉.(shè)猎蒸馏.(liú)滞.(zhì)碍诸.(zhū)如此类吹毛求疵.(cī)②理解词义: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目标:1. 熟悉和理解课文中的两篇短文的内容和结构。

2. 掌握短文的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作简短的短文。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综合能力,能够通过短文推理和归纳。

导学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篇短文,并让学生读一读,想想这篇短文的内容是什么。

2. 学生回答问题,并与同桌讨论自己的答案。

三、分享回答(5分钟)教师选择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并给予评价。

四、整体阅读(15分钟)1. 学生们再次阅读这篇短文,注意短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2. 学生们将短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五、分享归纳(10分钟)1. 学生们将自己的表达分享给全班,并听取教师的评价。

2.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短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六、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2-4人组成。

2.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介绍他们总结的短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3. 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七、引导写作(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篇短文的开头,并让学生根据这个开头写下自己的一篇短文。

2. 学生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评。

八、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并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导学案结束。

注: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导学案示例,具体的导学案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三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目标:1. 熟悉和理解课文中的两篇短文的内容和结构。

2. 掌握短文的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作简短的短文。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综合能力,能够通过短文推理和归纳。

导学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展示一篇短文,并让学生读一读,想想这篇短文的内容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短文两篇
一、温故互查(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填空。

培根,国哲学家、家,著有等。

中国人最熟悉他的一句名言是;马南邨,原名,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狡黠.()滞.碍()吹毛求疵.()矫.健()
诘难
..()()味同嚼.蜡()咀嚼.()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其怡情
..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怡情:
(2)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
....,而应推敲细思。

寻章摘句:
(3)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
....之人。

吹毛求疵: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整体感知
1. 在《谈读书》中,作者认为正确的读书目的是什么?
2.《不求甚解》一文中,“不求甚解”有哪两层含义?确定这两层含义的根据是什么?
(二)问题研究
1.在《谈读书》中,作者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灵活而又生动,试举例说说。

2.《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3.比较阅读两篇文章的异同,并进行总结。

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读书的方法的。

2.“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这句话指出了哪三种不同的读书方法?
3.古人爱读书,留下许多典故,如“闻一多醉书忘婚、苏舜钦以书下酒”。

试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在下面。

四、巩固练习(课外链接,直击中考)
做一个终身读者
周国平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

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

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做读者的。

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

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
秽。

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你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

当然,这种情形决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

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

第二,。

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起一瓢,区别在于尝那一瓢。

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

其实,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分不开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

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何论癖好。

针对当前市场的现状,我要特别强调,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

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卫,本质上却是一个野蛮人,唯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彷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

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

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

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1.作者认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

第二,。

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2.阅读第②段画线句,请你用一个事例论据来支持作者的这一论断。

3.第⑦段中“尝其一瓢”是比喻说法,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4.第⑦段中,作者把图书市场上的某些人称为“野蛮人”。

这些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一、1.哲学家,作家,《随笔》《新工具》,知识就是力量;邓拓,《燕山夜话》。

2. xiá zhì cī jiǒo jié nàn jiáo jué
3.(1)陶冶情操,调节心情,使心情愉快。

(2)指读书时只摘录一些华丽词句,不做深入研究。

(3)指细致到繁琐,挑剔的地步。

二、(一)1.读书的正确目的:怡情、傅彩、长才。

2.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依据是对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二)1.比喻论证。

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

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证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正反对比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排比论证。

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2.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面(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3.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都是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

两篇短文的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文,《不求甚解》是驳论文;论证方法也有不同:《谈读书》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语言风格不同:一精炼华美,一严谨质朴;一如夏日牡丹,一如秋菊傲霜,各具特色。

三、1.三个方面:(1)要把读与思结合起来;(2)怎样去读书;(3)读书的作用。

2.(1)粗读;(2)泛读;(3)精读。

3.例子: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
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四、1.形成自己的阅读兴趣。

提示:根据第乐7段的主要内容来概括。

2.毛泽东从青少年时期就博览群书,以书为友,一直到他做了国家主席,虽日理万机,仍读书不缀。

提示:所写必须是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必须是做为终身读者的身份。

3.指有选择的阅读。

提示:联系前文“汪洋大海”的比喻,可知“尝其一瓢”指的是有选择地读书。

4.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

提示:带着问题在第7段中筛选信息即可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