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区域联动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促进乡村振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促进乡村振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促进乡村振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近些年来,乡村振兴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要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推进乡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

第一,加强产业的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发展农业和农村产业,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而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地方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

因此,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

比如,北方地区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南方地区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业。

通过加强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的增收。

第二,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

乡村振兴需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的不足问题,包括交通、供水、电力等方面。

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依托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情况。

因此,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

比如,对于发展农业的地区,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和灌溉设施建设;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需要加强交通和旅游设施建设等。

通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可以提升乡村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三,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协调培养。

乡村振兴需要培养和发展一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特色的人才队伍。

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考虑到农村经济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培养相应的人才。

比如,对于发展农业的地区,需要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需要培养旅游服务和管理人才等。

通过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协调培养,可以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

第四,加强环境保护的协调治理。

乡村振兴需要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的协调治理。

比如,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农药残留治理,保护好农田和水源的安全;要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提升农民的居住环境。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的协调治理,可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杭州“联乡结村”的长效机制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杭州“联乡结村”的长效机制研究

的规模 效应 。深入 实践探 索 , 州城 市帮农 村 、 杭 工业扶 农 业的 “ 乡结村 ” 需要从 宏观层 面和 联 还 微 观层 面建 立长 效机制 , 保 该项 活动 持 续发挥 推进 城 乡统筹 和新 农村 建设 。 确
关 键 词 : 乡结 村 ; 效 机 制 ; 州 联 长 杭 中 图 分 类 号 : 6 D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99 (0 0 0 —0 0 —0 10 0 2 2 1 ) 1 17 8
功经 验 的基 础 上 , 20 从 0 7年 起 杭 州 计 划 用 四 年 时 间 , 全 市 范 围 内 组 织 开 展 “ 团 联 百 乡 , 企 结 千 在 百 千 村 ” 简 称 “ 乡 结 村 ” 活 动 , 由 市 、 两 级 组 织 10 ( 联 ) 即 县 0
探索城 市 帮农 村 、 业 扶 农业 的 “ 乡结 村 ” 效 机 工 联 长
体, 普遍 存在 素质 较低 、 力较弱 、 累较少 、 业 十 能 积 创 分 困难 等 问题 , 靠 自身 力量难 以改变 贫 困现 状 , 依 需 要各 级政 府 和社会 力 量重 点扶持 。 对 到村 , 行 市 、 联 动 , 企 单 结 实 县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1 第 l 0 0年 期
统筹城 乡发 展 , 推进 新农 村建 设
杭 州“ 乡结 村" 联 的长 效 机 制研 究
口 常 敏 詹 建 芬
摘 要 : 20 从 07年 起 杭 州在 全 市 范 围 内组 织 开 展 了“ 团 联 百 乡 , 企 结 千 村 ” 简 称 “ 乡 百 千 ( 联
结村 ” 活动 , 由市 、 两级组 织 企业 、 ) 即 县 单位 结 对 乡镇 、 , 村 实行 市 、 联 动 , 与相 关 乡镇 、 的 县 参 村 新 农村 建设 。“ 乡结村” 联 这种 以帮扶 为核 心 内容 的 活动 具有 独 特 的 运作 机 理 . 以公 共 产 品 即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联动机制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联动机制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联动机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联动机制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模式和机制。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经展现出一种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新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和建立有效的区域联动机制成为提升农业农村经济整体水平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区域联动机制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互补性发展。

不同地区拥有各自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通过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互补性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比如,一些地区适宜发展特定作物,而另一些地区则适宜发展畜牧业,通过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序流动和优质产出。

其次,区域联动机制有助于推动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和扩大销售渠道。

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市场需求是农产品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通过建立区域联动机制,不仅可以拓展不同地区的市场范围,还能够优化物流体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溢价空间。

农产品的市场化,不仅能够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还能够激发地方经济的发展活力,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升级。

同时,区域联动机制也有利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新型农村建设。

农业发展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种植和养殖层面,而是逐渐向农业产业链、服务业链、文化创意链等多元领域拓展。

通过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可以促进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打破传统的产业壁垒,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城市人才和技术向农村转移,促进农村的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

此外,区域联动机制还有助于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目标。

在过去的农业生产中,农民往往只在自己的小农田里忙碌,收入有限,生活贫困。

而通过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可以实现农民的跨区域合作和联合生产,共享农业生产要素和产出成果。

这样一来,农民的收入将大大增加,生活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同时,实现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切实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脱贫与振兴。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研究一、前言在全球城市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中国农村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困境。

城市化的加速对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由中国政府提出的旨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

针对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发展方向,需要展开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围绕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以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

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2.1 城乡一体化理念的提出中国政府提出城乡一体化战略,意在解决空间、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城乡一体化理念的实施,旨在缩小城乡差距,平衡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社会和谐。

2.2 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和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政府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新的农村发展模式。

新农村建设旨在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其主要的目标包括:•构建现代化天然村庄和宜居乡村社区;•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卫生和城乡人居环境协调发展。

2.3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建设和民主自治。

产业发展方面,需要与农村基层实际相结合,共同推进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人居环境卫生方面,需要注重废弃物处理、环境污染治理等问题;公共服务建设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系统;民主自治方面,需要通过选举和产生典型等活动,培养担当民主自治重任的村干部。

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3.1 城乡一体化带来的资源压力城市化加速,给城市和农村带来了不同的资源压力,包括食品、水资源和土地等,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3.2 农业产业发展的困难和瓶颈当前,中国农村仍然面临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偏低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3.3 建设资金短缺新农村建设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

关于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报告

关于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报告

关于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报告实践报告: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摘要:本文以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对国内相关政策的分析和实地调研,总结了目前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要完善城市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和规范,促进城乡融合的过程。

其次,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最后,要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章引论1.1 研究背景及目的1.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第二章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2.1 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和必要性2.2 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2.3 官僚主义和部门利益的制约问题2.4 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加快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3.1 完善城市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和规范3.2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3.3 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案例一:XX市城乡融合发展实践4.2 案例二:XX省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第五章结论和展望5.1 结论5.2 展望第一章引论1.1 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城乡差距拉大,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不协调。

为加快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我国的现代化水平,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相关政策,总结现有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1.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政策文件和统计数据等来获取相关信息。

实地调研主要是通过对某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城乡发展情况和问题。

第二章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2.1 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和必要性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建立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过程。

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消除城乡二元分割、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新农村建设的县域联动与区域协同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县域联动与区域协同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县域联动与区域协同发展一、背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产业转型困难、基础设施滞后等。

因此,实施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联动与区域协同发展日益成为重要任务。

二、县域联动县域联动是指多个县级行政区域之间通过合作与协调的方式,为推动新农村建设而共同努力。

这种形式可以同步解决一些共性问题,提高整体实施效果。

1. 合理规划:各县要根据自身资源和发展需求,制定适应本地区实际的农村建设规划。

各规划之间要做到衔接顺畅,实现有序推进。

2. 分工协作:各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通过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一个县负责发展特色农产品,另一个县负责发展农村旅游,形成合力。

3. 信息共享:各县要增强合作共识,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

通过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提高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是指多个地区或城市之间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方式,实现协同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跨地域合作,提升整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1. 交通网络建设: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

各地之间要加强交通连接,提高运输效率,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2. 产业互联互通:各地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产业链的衔接。

一个地区专注农产品生产,另一个地区负责销售与加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 人才流动:区域协同发展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与交流。

各地之间要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形成人才合力,推动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四、共建共享县域联动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在于共建共享。

各地要共同制定发展目标,协作推进新农村建设,共享发展成果。

1. 资金投入:各地要共同拿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发展。

各地投入的资源要合理配置,确保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

2. 公共服务:各地要共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等。

通过共享资源,提升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

3. 建立平台:各地要建立交流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协调。

城乡融合示范区调研报告

城乡融合示范区调研报告

城乡融合示范区调研报告城乡融合示范区是我国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城乡融合示范区的建设情况,我特进行了实地调研。

经过调研发现,城乡融合示范区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和提升农村发展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城乡融合示范区通过土地整合、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等措施,有效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了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机流动。

在经济发展方面,示范区通过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示范区加大了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在公共服务方面,示范区积极探索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共享模式,弥补了城乡间公共服务资源的不均衡。

其次,在农民增收方面,城乡融合示范区采取了多种措施,详细调研发现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产业链提升和农村金融服务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土地流转方面,示范区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方式,促使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化经营主体,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农业产业链提升方面,示范区通过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农村电商等途径,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示范区引入金融机构,提供小额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解决了农民融资难题,帮助农民发展产业。

这些举措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最后,在提升农村发展质量方面,城乡融合示范区注重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

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示范区加大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治理力度,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升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在生态保护方面,示范区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了农田生态资源。

总的来说,城乡融合示范区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和提升农村发展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也需要注意到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规范性问题、农村公共服务的均衡性问题等。

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协同发展路径

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协同发展路径

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协同发展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农村经济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交通不便、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

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区域协同发展是一种重要的路径。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协同发展路径。

第一,经济发展路径。

新农村建设需要在经济上实现协同发展。

首先,应当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传统的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发展。

因此,需要鼓励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如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与农村的联通,打破城乡间的壁垒,使城市和农村能够互利共享发展成果。

第二,社会发展路径。

新农村建设应注重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首先,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农村地区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欠缺,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其次,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

建立健全村级自治组织,加强农村党建和民主管理,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和创业扶持,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

第三,环境发展路径。

新农村建设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色发展。

首先,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生态农业等。

其次,要鼓励农村资源循环利用。

通过发展农村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要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增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总结起来,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协同发展路径应包括经济发展路径、社会发展路径和环境发展路径。

在经济上,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在社会上,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农村社会治理。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当今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

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城市在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条件,而农村则相对滞后。

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使得农村与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资源流通更加顺畅。

这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村产业的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过去,农村经济主要依赖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低。

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农村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多元化产业。

特色农业的发展,如种植特色水果、有机蔬菜等,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乡村旅游则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休闲、度假,带动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也为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才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振兴战略吸引了各类人才向农村回流和聚集。

过去,由于农村发展机会有限,大量农村人才流向城市。

现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吸引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投身农村建设。

他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通过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成为农村发展的主力军。

人才的汇聚和素质的提升,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也促进了区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快片区组团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对策研究

加快片区组团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对策研究

乡村片区组团工作,是浙江省慈溪市破解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瓶颈的实践探索和基层创新。

近年来,慈溪聚焦乡村振兴和区域共同富裕全面发力,持续推进党建联盟、规划联体、产业联动、社会联治“四大工程”,着力打造乡村高质量发展共同体,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1.片区组团发展推进情况(1)健全组织体系,强化党建统领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纵向一贯到底、横向有机联动的组织体系,筑牢党建统领的组织基础。

纵向上,采取“1名市领导+1名镇主要领导+ 1个项目工作专班”的方式,通过专题协调会、项目研讨会等开展个性化指导、针对性破难、一体化服务,实现对各培育片区全方位联系指导。

目前,慈溪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已全覆盖联系23个市级培育片区。

横向上,按照“有内在需求、有发展纽带”原则,因地制宜组建片区党建联盟,吸纳片区产业带头人、协会负责人等加入,目前50%以上片区联合党委书记由“千名好支书”和兴村(治社)名师等优秀带头人担任。

同时,建立片区党组织主导的联席会议等议事协调机制,在坚持各村层级、资产属性和财务核算“三不变”的基础上,推动“大事共议、实事共办、急事共商、难事共解”。

(2)进行流程塑造,建好标准样板着眼“聚盆景为风景、变风景为全景”,对片区组团工作进行“一幅图”流程塑造,确保相关工作可复制可推广。

在具体流程上,制作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工作流程图,建立“前期排摸—联合评审—组团建制—立项培育—绩效评估”的流程清单和闭环机制,动态开展“全流程”跟踪考评,保持片区组团进退通道的畅通。

在组团方式上,以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为着力点,推出能人带动、产业集聚、飞地抱团等8种片区组团路径,引导片区组团村因村制宜探索组团模式,不搞拉郎配、一刀切。

(3)集成要素保障,推动靶向帮扶针对片区发展的要素保障难题,按照“政策往片区去、资源随项目走”的思路,坚持条线资源集成统筹,靶向出台激励政策精准破解。

在总体统筹上,组建由15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工作协调小组,系统整合条线部门惠农政策,加大项目往片区精准投放力度。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均衡。

为了评估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展情况和问题,本次调研目的是深入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探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措施。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涵盖了城市和农村的居民、政府部门和企业等。

三、调研结果1.城乡发展差距仍然存在:调查显示,虽然近年来城乡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农村贫困程度高等。

2.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困难。

需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3.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有待加强:调查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交通、水电等方面的不便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

4.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需加强:由于长期缺乏相关教育和培训,部分农民的素质较低,技能水平不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5.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有待完善: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尝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制度和政策的壁垒,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

四、建议与措施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发展多元化经营,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加强农民培训和教育: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动发展。

五、结论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需要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民培训和教育,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

只有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一、引言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资源的共享和社会的均衡发展。

本文对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了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三、现状分析1. 城乡发展差距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城市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完善,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这种差距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2. 城乡资源互补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核心是要实现城乡资源的互补性。

城市地区拥有较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而农村地区则拥有丰富的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通过合理利用和整合这些资源,可以实现城乡之间的互惠互利。

3. 城乡交通建设交通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当前,我国城乡交通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网络不畅通等。

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交通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便利性,促进城乡间的人员和物资流动。

4. 城乡教育发展教育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不足。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问题分析1. 资金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资金来源相对较少。

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成为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 政策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涉及到多个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协调。

但目前存在政策不协调、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3. 人才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但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如何解决人才问题,提高农村地区的人才储备,是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挑战。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确定了研究目的。

在分析了城市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探讨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和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在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解决农村社区发展中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时代农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城市化对农村社区的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案例、农村社区建设建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农村经济衰退和农村社会结构变动。

传统的农村社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增加、农村空心化等问题。

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和改善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旨在实现以人为本、生态宜居、功能完善、和谐发展的理念,推动农村社区的转型升级。

而在实际操作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如土地流转难题、农民素质培养不足、产业发展不均衡等。

需要探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和策略,为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区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关注和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研究,可以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推进村镇联动、村落连片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推进村镇联动、村落连片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推进村镇联动、村落连片整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村镇联动、村落连片整治建设,是我省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新的举措。

所谓村镇联动,就是要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吸引包括建制镇所辖农村社区之外的农户,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散户、地质灾害区群众,到条件比较好的集镇或者中心村镇建房、居住、就业。

推动村镇联动,基础是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是做大做强集镇,核心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本质是村镇融合,目标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

所谓村落连片,就是以相对大的村庄为中心,联动周边自然村落,或一个甚至两、三个行政村同时启动实行整体规划,集中布点,统一进行整治建设。

一、推进村镇联动、村落连片整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规划、选点困难。

近年来,在我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屡屡出现这样的问题,农民自建房几年就推倒重建,刚刚建好的示范点过几年就重新拆迁,部分地区资金投放过散,一些村庄面貌依旧。

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进行整体规划,集中布点。

因此,我们实施村镇联动,村落连片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首先就要解决规划、选点的问题。

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居民收入不高,财力有限,缺乏进行各项建设的资金。

江西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不高,财力有限。

据我省某地统计,建设一个200户规模的城乡一体化农民新社会,仅房屋的建筑成本就需1800万元以上,户均超过9万元。

而2011年全省人均财政收入为366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9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7元。

仅仅依靠农民及本地乡镇、村集体自己的力量,很难完成拆迁、建房、绿化、硬化、亮化等任务。

3、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掌握的实用技术较少,生活缺乏强有力的保障。

我省农村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是分散经营,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各自为战,抗风险能力差,容易受天灾人祸的影响,收入不稳定。

同时,由于农民较少接受培训,自身文化水平也大都不高,缺乏实用技术,就业面较窄,主要干一些“苦力活”,收入较低,后期生活保障能力差。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四篇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四篇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四篇古今中外,有多少科学有、发明家、医学家凭着自己的勤奋,取得巨大的成就。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四篇。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1在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大背景下,xx村作为xx乡最大的一个村,是乡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如何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赢得先机,是xx村"两委"班子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xx村基本情况1、人口状况xx村共有10个社,642户,2517口人。

2、产业状况(1)种植业:主要以大麦、小麦为主;(2)养殖业:主要以牛、羊为主;(3)劳务产业:主要在建筑、运输、服务等行业,务工地主要在金川、河西堡、xx;(4)其他产业:有一家砖厂,一家沙料厂,一家面粉厂。

3、社会状况(1)社会基本状况:约有80%的人口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多为老人、儿童;(2)村民收入状况:xx年人均收入约5000元左右,其中:70%为务工收入,30%为种植、养殖收入;(3)党组织状况:设有:1个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

共有59名党员,其中:男56名,女3名。

4、资源状况(1)耕地资源共有耕地面积为6635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约为2.6亩。

耕地质量较好。

(2)劳动力资源以16岁至55岁为正常劳动力,占总人口的75%计算,再考虑一些特殊因素,约有1800余人的农业富余劳动力。

这些农业富余劳动力中掌握一定技术的以10%计算,就约有200人的技术型劳动力。

二、xx村"swot"分析在了解了xx村基本状况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做一个简单的"swot"分析,将这些基本状况系统化、逻辑化,为我们思考xx村的发展提供系统的依据。

1、s(优势)(1)交通便利。

距离县城约30分钟的车程,且在各社都通有乡村公路。

各社村民居住地、耕地都比较集中。

(2)耕地质量较好。

土层较厚,较肥沃,且耕地都比较平坦,易于机械化耕作。

(3)劳动力资源丰富。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当今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课题。

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力的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长期以来,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乡村地区往往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

然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意味着资源将更多地向乡村倾斜,加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道路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过去,乡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传统农业,附加值低。

如今,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多元化产业。

比如,一些地区凭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还有一些乡村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休闲,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和消费互动。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乡村居民的收入,也优化了区域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在过去,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大多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发展缺乏动力。

而现在,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人才下乡创业、企业投资乡村产业,将城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乡村。

同时,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乡村建设中。

这种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使得资源在区域内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方面,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在医疗方面,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乡村医疗服务水平,让乡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近年来,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度综合统筹推进,重心从新农村建设点整治转向统筹城乡、扩张城镇、联乡成线、镇村联动建设,为解决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从开始,我县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一批中心村,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一、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广泛参与、稳步推进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合并、集约发展的方式,促进农村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就地居民化。

1、城镇开发建设模式。

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以小城镇开发建设为龙头,结合中心小城镇建设,通过移民搬迁方式,站在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把小城镇开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一体规划、一并推进,围绕“怎么迁得出、怎么住得稳、怎么能致富”核心问题,着力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就业结构。

如__县江口镇在小城镇建设中的,把处于深山区的原樟木村整体700多人搬迁到集镇,规划建设了樟木新区社区,辅以蜡芯产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完善相关自治组织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新型社区。

2、农业产业联动模式。

按照以社区建设为方向、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建设方向,通过对土地整合集中,实现了人口向农业园区社区集中,农民在产业集聚区内找到了工作,提高了收入,自发向环境优美的社区聚集。

土地向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户集中,人口集中以后加速了土地流转、土地向大户集中,加速了农业产业化,又促进了村庄整合。

如南塘镇黄屋村结合__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清溪园的开发建设,对黄屋开展整村整治建设,利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农村住房建设,形成产业联动的良好局面,从而使农民实现了“从一辈子盖几次房到三辈子盖一次房”的梦想。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研究1. 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的城乡二分格局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农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农村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农村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2.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意义2.1 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积极意义城乡一体化旨在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城乡农业的融合,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社会、人民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条件。

新农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2.2 发展新农村是重要任务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

它不仅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效益,而且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农村文化氛围,使农村居民享受到城市居民同样的生活品质,促进城镇与农村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3.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3.1 规划和布局不合理当前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是规划和布局不合理。

当地政府为了快速地实现新农村建设,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随意安排住房、公共设施等,使得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面貌不够美丽。

3.2 建设缺乏特色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问题是建设缺乏特色。

部分地区在建设新农村时重视功能性设施建设,而忽略了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导致新农村缺乏特色,且未能充分反映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族传统。

3.3 筹资渠道不畅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较大,但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资金缺乏,以及地方财政状况不佳,使得新农村建设筹资渠道不畅,建设难度增大。

4.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策略4.1 加强规划和布局为了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规划和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政府应当加强农村规划工作,充分运用规划工具,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和建设标准,从而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协同发展与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协同发展与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协同发展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区域协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乡村旅游则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协同发展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这一过程中,区域协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各异,通过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可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产业优势互助、市场优势互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地域优势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农村产业,具有地域优势。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不同地区的乡村具有不同的特色和吸引力,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可以将各地的乡村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区域旅游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区域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各地可以建立合作机制,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其中,乡村旅游可以成为联动各地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建立跨地区的旅游联盟,可以实现共同开发和宣传,共享旅游资源。

同时,在政府的引导下,鼓励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实现资源共享、产业融合,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合作发展。

四、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结构调整。

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五、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有利,还有助于改善农村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区域联动发展研究张欣妍何郑陈毅琪刘涛摘要: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区域大,农村人口多等原因,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找到一条适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显得极其重要。

本文在分析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后,结合联动发展的理论,并阐述韩、日、法三国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经验,最后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实现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区域;联动发展;途径Study on regional linkag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Zhang Xinyan He Zheng Chen Yiqi Liu TaoAbstract: Although we have achieved some success, there are still exist some prombles such as uneven development, uncoordinated issues and so on since we impele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China. Therefore, in the critical period that we are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find a suitable path of Chin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rural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in Korea, Japan, and France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linkage after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inally, it Provides a development path for Chin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Key word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Regions;Linkage development;Path1 引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新举措[1]。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目标是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所以积极稳妥的做好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将是我国长期的战略目标[3]。

但新农村建设不能孤行必须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按照联动发展的要求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的现代化。

我国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是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及其不协调,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需要实现区域间的联动发展,因此只有以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坚持区域间的互动推进,才能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查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搜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纵向历史考察与横向比较分析研究,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出发,对如何处理好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区域联动发展机制进行分析,阐述了区域联动发展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应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模式,并且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发展进程和区域联动发展经验,最后探索出新农村建设区域联动发展的实现途径。

2 我国新农村建设现状2.1 总体现状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的发展现状是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缺乏一套系统的联动发展机制等诸多问题。

成就与问题并存。

2.1.1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3)文化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4)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谐氛围逐渐形成。

(5)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法制观念进一步加强。

2.1.2 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下列的问题[4]:(1)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2)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不足。

(3)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4)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5)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2.2 经济较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现状(以华西村为例)2.2.1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98.25亿元,比上年增长6.3%,较2003 年增长96.0%。

2013年,全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110 亿斤;2.2.2 农民生活迈上新台阶人均收入增长加快。

2013 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737元,增长18.5%。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13 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82.94 元,增长13.7%[5],。

消费结构不断改善。

一是居住面积持续增加。

二是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步增长。

2.3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现状由于城乡差别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制约因素导致新农村建设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开展进程缓慢,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6]:(1)农村基层组织引导、规划力量薄弱,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够(2)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2.4 区域化差异及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区域联动发展现状第一,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新乡村“五化”建设的大趋势。

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工业反哺育、城市支持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类工程为抓手而展开的[4]。

区域经济地理优势、经济实力和财政支付能力优势,特别是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成熟时期,使这些地区开始出现逆城市化(城市产业和人口向城郊和腹地农村转移)现象,这些条件使村落经济社会加快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分化很明显。

第二,欠发达地区的新乡村建设是以改造、建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为基本内容,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建设项目为载体,以扶贫新村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村(或生态文明村)创建的活动为内容而展开的[6]。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综合开发和文化建设,改变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激发了农民的热情,提升了这些地区农户和村集体的收入能力。

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自新世纪以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不同现状,显示出极强的区域差异和时代特征。

对于现阶段出现的新农村建设区域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如何建立一种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能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优化组合建设资源,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统筹区域发展,改变区域内部差距过大的局面,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3 新农村建设的区域联动发展机理分析3.1区域联动发展机制的构成要素区域联动机制的构成要素包括三方面:联动主体,联动客体和联动效益[7]。

联动主体是包括新农村建设发展良好的主体和欠发展的主体。

发挥区域联动机制的的关键就是处理好欠发展地区内部及发展与欠发展地区之间的关系,注意如何实现区域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联动。

联动客体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它们包括资金、信息、技术及人力等。

只有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才能真正发挥联动效应的作用。

联动效益是区域联动所实现的效果,它们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联动效益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所在,也是联动效应的目的。

区域联动机制各构成要素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区域联动机制就是研究某一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各联动主体、联动客体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研究如何建立一种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能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优化组合建设资源,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推进建设联动,就是把主体与客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区域发展,改变区域内部差距过大的局面,实现主体与客体的良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区域联动机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区域发展规划联动机制。

区域发展规划联动是统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

要使新农村建设有质的突破,必须实施统筹区域规划,绘制统筹发展蓝图,发挥联动主体对联动客体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②区域建设市场配置联动机制。

要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杠杆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使区域内无论主体还是客体的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通过联动作用而合理流动。

③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联动机制。

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差距在基础设施方面尤为明显,要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

要针对目前不同地区基础设施差异大、各种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坚持把区域内的各个部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强化区域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

④区域公共服务联动机制。

缩小区域内各个部分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扭转区域内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

近年来,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公共服务在不同地区受到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要想提高农村总体公共服务的质量,必须发挥区域公共服务联动机制,促进欠发展地区和待建设地区的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8]。

3.2 区域联动的基本原则及其方法论3.2.1 基本原则区域联动机制的基本原则是具有整体性、联动性和协作性[9]。

整体性原则要求区域联动机制的构建要整体布局,合理规则,全面统筹,也就是在政府主导下的职能分配和政策协调。

联动性原则要求打破区域限制和政府职能“壁垒”,实现跨区域化合作,实现有限资源的有效整合。

协作性原则就是区域政府主体之间有力协调,互相合作。

包括政府职能的协调,工作的合作以及各种建设资源的统配。

3.2.2 方法论新农村建设区域联动机制基本目标是进行区域之间、区域内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建设资源和经验的共享和重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