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合集下载

在实践中摸索_教学相长(3篇)

在实践中摸索_教学相长(3篇)

第1篇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所谓教学相长,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摸索,实现教学相长。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1. 持续学习,更新知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学术讲座、在线学习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教师要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3. 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1. 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2. 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发挥特长,拓展知识面;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耐心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三、加强师生互动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师应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互动。

四、关注教学评价1. 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

除了考试成绩,还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

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语言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教、丰、正、法、炼):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体验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1)认知调节法(2)合理宣泄法(3)意志调节法(4)转移注意法(5)幽默法
4.知行统一(既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马卡连柯:通过集体和学生去影响这个学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平行教育原则)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马卡连柯: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青少年)
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理论:
强化: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机体反应频率、强度、速度增加的过程。
1.正强化(实施奖励)
2.负强化(撤销惩罚)
3.消退
4.惩罚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
对强化的重新解释:
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7.有效的运用表扬
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主化生,特监效):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生成性原则
4.特定性原则
5.有效监控性原则
6.个人效能感原则
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迁移:
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对迁移的意识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得违反教学纪律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得违反教学纪律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不得违反教学纪律
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原则,它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合他们的学习经验。

同时,教学相长也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方式。

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索,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所在。

这种互动和合作的过程不仅对学生有益,也让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为了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不断努力学习和探索。

通过参加教育培训、听取同行的经验和建议,教师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技能。

此外,及时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尽管教师有着提高教学质量的责任,他们也必须遵守教学纪律。

教学纪律涵盖了许多方面,如不得偏离教学大纲、准时上课、遵守课堂秩序等。

只有遵守教学纪律,教师才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并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总之,通过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果。

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教学纪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机会。

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3篇)

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而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则是教育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教学相长,指的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实践出真知,则强调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掌握技能。

本文将从教学相长和实践出真知两个方面,探讨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教学相长1. 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单向的传授与接受关系,而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

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新知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交流、互动,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水平。

其次,学生可以从教师那里学到经验。

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学生可以通过向教师请教、观察,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成长。

2. 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实践出真知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强调的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规律。

2. 实践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往往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儒家教学七大方法:至今受用无穷

儒家教学七大方法:至今受用无穷

儒家教学七大方法:至今受用无穷儒家教学七大方法:至今受用无穷一、因材施教观点: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始创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所谓“因材施教”,是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对孔子教学经验概括中的一段话。

他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

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

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他能够用精炼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

享有“汉代孔子”之称的西汉最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因材施教。

他从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开始,进而论及教学应适时,注意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注意从容引导,不急不缓。

北宋教育家胡瑗创造苏湖教法,他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他能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使学生各择一专业再兼学一专业,教学方法也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明体达用”。

南宋理学家朱熹,一生从事教育活动达四十余年。

他对先秦儒家因材施教的论述是赞同的,通过他的教学实践,对此则有所发展。

他在《四书集注》和《孟子集注》中反复提到因材施教:“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他把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比喻为草木之生,如得及时之雨,“草木之生,播种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

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时而雨之则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犹是也”。

朱熹的“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被后世教育家所重视,在教学中长期运用。

被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的清代学者王夫之,也十分推崇因材施教法。

王夫之主张教育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教育。

他认为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刚柔敏钝之异”,教育要顺应学者的个性去施教,偏高偏低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教人的道理是一个,但在方法上却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符合教育的对象存在着个别差异性的特点和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

从古代教育家运用“因材施教”的经验中,可以得到两点启发:第一,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第二,既要坚持共同要求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避免一刀切。

师范之道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师范之道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师范之道,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综合素质的过程。

在这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对师范之道有了深刻的感悟。

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师范之道的基石。

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为学生的成长付出真心。

在我看来,热爱教育事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学生的关爱。

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爱心的事业,我们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

2. 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忠诚于教育事业,为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而努力。

3. 对自己的要求。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严谨治学,提高自身素质师范之道要求我们严谨治学,提高自身素质。

以下是我对这一方面的感悟:1. 知识储备。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我们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关注学生,因材施教师范之道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因材施教。

以下是我对这一方面的感悟:1. 了解学生。

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2. 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成长,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

3. 激发学生潜能。

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师范之道要求我们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以下是我对这一方面的感悟:1.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 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相长实践(3篇)

教学相长实践(3篇)

第1篇在我国教育史上,教学相长一直被视为一种优秀的教育理念。

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实践教学相长,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相长的内涵、实践意义、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相长的内涵1. 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教学相长首先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 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教师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学相长还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教学相长的实践意义1. 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相长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相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3.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教学相长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 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学相长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关心学生的成长,学生尊重教师的知识,双方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三、教学相长的具体措施1. 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2. 增加课堂互动教师应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

浅谈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

浅谈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

浅谈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尤为杰出和卓越,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睿智的光芒,而他与学生之间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今天的教育者着力追求的目标。

全面认识孔子教育思想,将有助于启迪我们今天的教育者更深入的了解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孔子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作为中国私学教育的第一人,孔子的一生除了参与政治之外,其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活动。

孔子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有精辟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孔子所积累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至今还闪耀着睿智的光辉。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2次执行局会议讨论,正式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我们实在是有必要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做一次全面的认识。

一、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在教育思想中,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应该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只要诚心求教,不分贵贱贫富,都应热心教诲。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 束修是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说愿意在孔子门下学习的,孔子都是不会拒绝的。

所以,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人称为“贱人”的仲弓父和“鄙家”子弟子张;有以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瓦牖,捉襟见肘的原思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有北方的卫人子夏,陈人子张,又有南国吴人子游。

孔子不因弟子的出身、贫富、资质、国籍的差异作区别对待。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意思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意思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意思是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

出处: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原文选段: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义: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在《论语先进篇》中,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人物思想成就: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教育学辨析题

教育学辨析题

一、观点辨析题1、《论语》中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部较为完善的教育学论著。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论语》中虽然有众多对教育的论述,但是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在前教育学阶段,虽然对教育活动的论述已经不少,但是在论述教育问题时往往还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和简单形式逻辑的推理上,即使有些论述比较深刻,也显得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理论论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2、教育现象也可以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不正确。

所谓教育现象,指的是存在于社会中的有关教育活动的一种客观实在。

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能被人们意识到,因为教育现象是存在于社会客观现实之中,但是这些教育现象有时和其他社会现象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人们并没有把它当作是教育现象。

既然不把它当作是教育现象,就谈不上将它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而且教育现象即使被意识到,也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是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因为现代教育学更关注的是现代社会的教育,更关注的是教育的现代特性。

3、教育不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早在人类出现之前,自觉的教育、指导和学习就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动物界。

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人类只不过继承和改进了动物界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获得了一些新的性质而已。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虽然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但其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把动物为适应环境、求得生存而进行的本能性活动作为人的教育的基础,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机械地还原为生物现象,忽视了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性生物行为之间客观存在的本质区别,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4、甲说:“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乙说:“教育就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你认为呢?这两种说法都不完全正确。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收获(3篇)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收获(3篇)

第1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有幸在过去的几年里,投身于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领域。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总结,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些收获。

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都存在差异。

因此,我努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1. 课堂提问分层设计在课堂提问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2. 作业分层布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布置分层作业。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如阅读名著、撰写心得体会等;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布置一些基础性的作业,如熟读课文、背诵古诗词等。

3. 针对性辅导在课后,我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导。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耐心讲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对于有潜力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以下方面:1. 课前预习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课堂讲解在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4. 阅读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朗读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三、加强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在写作教学中,我注重以下方面:1. 激发写作兴趣通过举办写作比赛、评选优秀作文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培养写作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周记,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学相长的实践心得(3篇)

教学相长的实践心得(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教育被视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相长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到教学相长的实践中,深感其益处无穷。

以下是我对教学相长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学相长的内涵教学相长,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具体而言,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2.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实现自我超越。

3. 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教育理念;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学相长的实践体会1. 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学相长的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2. 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教学相长的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相长的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心理、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4. 教师要善于反思与总结在教学相长的实践中,教师要学会反思与总结。

教育观教学相长心得体会(3篇)

教育观教学相长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

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并从中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教学相长”教育观的心得体会。

一、教学相长的内涵“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这种教育观念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二者在教学中共同成长。

二、教学相长的意义1. 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通过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 促进教师成长教学相长有助于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各种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素质。

3.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学相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互动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 营造良好师生关系教学相长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互动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三、教学相长的实践1. 改变教学观念要实现教学相长,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设互动课堂教师应创设互动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3. 激发学生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 建立反馈机制教师应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孔子提倡的三个教学方法

孔子提倡的三个教学方法

孔子提倡的三个教学方法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末期和战国时期初期,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作为教育家,孔子提倡了三个教学方法,它们分别是: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引导发问。

以下将详细阐述孔子提倡的这三个教学方法。

一、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含义是学生和老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进步,而不是单向的灌输。

他的教育理念是“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者民人也”。

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天生有知识,就应该当领袖;如果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那么就应该成为人才;如果不学习还处于困境,那么就应该得到帮助,如果即便处于困境也不学习,那么就是不能脱离百姓的平民。

教学相长的方法是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相互启示。

老师要保持谦虚进取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教育学生;学生也应该保持谦虚、虚心学习,认真听取老师的教导,并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含义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用个性化、差别化的教学方法。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处,老师应该发扬优势、弥补短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

他说过:“有教无类”,也就是说,不管学生出身贵或贱、聪明或愚笨,都应该获得同样的机会和权利,受到同样的对待。

因材施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恰当的教育,包括教材的难易程度、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等。

对于学习能力较差或认知障碍的学生,老师可以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进行辅导。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

三、引导发问“引导发问”的含义是通过问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孔子认为,问问题是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他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言外之意是,学习必须与思考相结合,否则所学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最新最全的人民教师誓词

最新最全的人民教师誓词

最新最全的人民教师誓词我们宣誓: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神圣职责,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以人为本,敬业奉献;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积极创新;因材施教,注重实践;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终生学习,廉洁从教;团结协作,勇于开拓,把自己的毕生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我宣誓:我志愿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恪守教师职业道德,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育人为本,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弘扬正气,传承文明,开启智慧,积极面对生活,终身学习,开拓创新,淡泊名利,爱岗敬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一切。

我宣誓:我立志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塑造伟大人格,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终身学习,追求教育至善至极的境界。

用知识甘露,浇开人类理想的花朵;用心灵的清泉,润育人类情操的美果。

甘做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甘做石级,承受着学生踏实向上攀登。

用爱心、耐心、细心去呵护每个孩子的心灵;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铸成孩子们人生的辉煌。

我宣誓:我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

志存高远,敬业爱生;淡泊世态,诚实做人;为人师表,弘扬正气;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传承文明,启智求真;情理相融,寓教于乐;精诚团结,励精图治;勤勉探索,学习终身;严谨笃学,务实求精;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终身。

我宣誓:我立志做一名教师,育人为本,敬业爱生,传承文明,启智求真,为人师表,弘扬正气,终身学习,勇于创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我宣誓:我立志做一名中国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崇德博学,精业善道;传承文明,启智求真;崇尚科学,严谨自律;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勇于创新;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为培育英才,为科教兴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宣誓: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神圣职责,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依法执教,教书育人;勤勉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终身学习,勇于创新。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与泛微的渊源我在2004年来到深圳,当时在一家软件公司做产品开发和实施,产品主要有知识管理系统、OA以及档案系统,基于一家公司的OA平台自己实施开发,最早做的客户主要是金融与政府项目。

加入泛微之前,我做的产品有两种,一种是标准产品,用户可以直接拿来用,比如档案软件;另一种是定制开发,根据用户的需求,在基本的系统里面为用户定制附加的功能。

原来的OA就只有收发文以及流程功能,当时的政府中OA使用已经很普遍了,竞争很激烈。

所以我就做了一些差异化的东西来提升竞争力,比如法院的警务系统,根据客户需求我在原有的OA系统上开发了派警系统。

通过OA做一些差异化业务需求,是基于对客户业务的了解,帮客户策划开发一些针对性的系统,这样就不会存在竞争,因为你越了解客户的业务,就越容易做出客户需要的东西,真正帮助客户带来增值效益。

但是这种定制化的系统,缺点就是产品的差异性大,开发时间长,导致产量不高,不能复制,产品不能规模化。

2007年我正式加入泛微。

其实在2004年之前我一直跟泛微有联系,主要是参与一些售前技术方面的交流。

由于前期的积累,对OA系统有深入的理解,当看到泛微的OA系统时,我就被泛微的架构与理念所折服――泛微其实在13年前就已经预见了现在大家所谈的大协同、大OA、大社区概念。

当时泛微的E-COLOGY的意思就是建立企业的电子化生态体系,就是基于协同的思想,突破人、财、物、信息、流程等各种资源的屏障、打造协同化的管理环境,并将企业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以及企业与外部的供应商、分销商、客户及其他合作伙伴等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使企业变成一个电子化的内外部协同工作的组织。

当时泛微提到的信息协同,应用协同,资源协同三大协同思想,其实本质上来讲就是现在大家所倡导的大OA。

一个企业要发展得快发展得长远,最重要的还是企业的理念与架构,楼层要想盖得高,架构是很重要的;你的理念要高,产品格局要大,才能走得更远。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摘要:文章针对医专《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从医专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出发,分析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的难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现实困难解决方法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自身素质出发,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

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达到的最高教学境界,是理想的教学状态,是每个教师教学的努力方向。

1.现实中的困境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学观点虽然在理论上早已家喻户晓,并被现代教育接受,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因为种种原因很难真正实现。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理想的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具体情况,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有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快速进步、成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比例不应过高,而目前的班级教学不可能满足这个条件,以我校为例,每个班的学生人数为五六十人,师生比例过大,教师很难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差不多”、“大概”就已很不错。

因此,大多数教师备课时只注重备教材、备教案,很少备学生,教学内容中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能接受多少,往往没有仔细考虑。

即使有的教师想面向全体学生,但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在备课和课堂设计时,实际操作很难做到。

只能是照顾大多数中间的学生,忽略两头。

上课时,面对五六十个学生,教师要准确地判断每个同学的听讲效果,满足每个同学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很难。

再加上课后反馈的不及时,都制约了因材施教的实施效果。

二是理想的教学相长需要师生多交流、多沟通,教师爱教,学生爱学,教师才能在备课、教学和学生的反馈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促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增强,教学效果更好,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师生才能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浅议在新课标背景下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江西省信丰县第二中学袁艳 341600【摘要】笔者根据所在学校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些现象,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概念、优化教学设计以及实行分层次教学、教学要与生活相结合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浅谈个人对新课标下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英语有效性分层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英语教学的追求。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会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差异,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特别是学生还停留在传统的学法中,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把握好的话,时间一长,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信心就没有了。

那么,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什么?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是低效或无效。

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

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突出目标性,体现词汇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控制和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展开。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并考虑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否生动、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另外,还要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在突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趣味活动和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化。

对于一堂英语课而言,呈现的方法有很多,如:情景呈现、故事呈现、直观呈现、问题呈现、热点话题呈现等。

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在教“The Ten Fairies”这一课的词汇时,教师可以先用“猜一猜”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由于受学生水平所限,同时也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师可选用简单的英语来描述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人和物,如苹果,猫或是某个同学,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逐步引出“三毛”。

再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用故事呈现的方式把“do the housework、clean the room、wash the clothes、make bread、grow up、get married、cried”等生词编入三毛的故事,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形象易懂,既为课文教学打好了词汇方面的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ELSA的故事的兴趣。

又如,在“The UK”中有大量的地名、国名,为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可用地图、表格等形式呈现生词,进行直观教学。

这样做,不但降低了阅读课的教学难度,而且通过对地名、国名等重点、难点生词的剪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既动了脑,又动了手,更直接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三、运用可行性的分层教学,培养学生自觉性。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

分层教学与传统的“快慢班”不同,其特点是“分层不分班”。

所谓“分层”是教与学的分层,“不分班”是指学生上课所在的班级不变。

分层教学中的学生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的波动随时做适当的调整,学生也可以根据考试和整个学习情况对分层做出新的选择。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持续的、健康的发展”这样一种教育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学实施策略,必须遵循一定的前提条件。

教学的可行性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难度适中的活动;同时合理安排活动所需时间、活动步骤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分工。

其中,时间的把握最为重要,因为同一种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活动目的、活动主体、活动场所和活动手段的不同,所需时间也不尽相同。

为此,教师要扮演好各种角色,给学生清晰明确的指令,并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调控能力。

从目前笔者学校现状来看,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实际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学生达到学业水平考试水平的知识与能力层次要求;另一个是参加高考,进入大学进行深造的要求。

两者都不可偏废。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对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一方面是对学业水平考试考纲的深刻领会,另一方面是对高考精神的认真研究。

对于我们认为是属于能参加高考进一步深造的第一层次的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降低要求,只是在一些难点问题上,不一定要求他们一定要一次性达到教学要求(这也是一种动态的观点)。

而对于大部份学生来说,是处在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之间的学生,真正属于第三层次的学生(即其学习一贯地表现为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或是一贯地表现出存在学习障碍)实际上也只有少数学生。

对第二层次学生的把握,是高中英语分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这部分学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或是某个特定的知识点的学习上或是某次考试中,其表现完全可能比好生更为出色。

因此,在进行分层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相对的农村学校的学生常有以下一些学习障碍的表现:(1)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坐不住。

(2)做题速度太慢或是不愿进行思考,而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等待老师讲解。

(3)不愿对英语单词、句型、课文等做必要的记忆。

(4)不爱阅读或阅读理解能力差。

(5)上课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不愿也不会提问题。

以上均为存在学习障碍的表现。

尽管我们承认,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但就具体的一节英语课来说,属于某一层次的学生数可能性则是相对确定的,因为一节课是属于以听说为主的课还是以阅读为主的课,还是综合课,一旦确定,学生的学习障碍对本节课中要学习的内容的影响大小,也应当是教师可以预见的。

因此,可根据教师对学生能力的掌握以及学生个体对英语语言的感悟并结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把全班的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

具体操作应以利于不同学生克服自己的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而采取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分层教学,不仅是学生分层,而且教师的教学目标、训练方式和评价体系也要分层。

1、教学内容分层。

在讲授同一教材内容时,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程度做参考,从最低点起步,分类指导,做到教学“分合”有序,动静结合,并分层设计练习,分层设计课堂问题,分层布置作业,同时学生全员参加,各得其所。

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清楚,本课对自己所在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

而教师也应清楚知道这节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哪些不同的要求,应该怎样教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如: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对A层的学生要加大对词汇的比较,要求其掌握近义、反义词,同时还可以介绍相关的前缀、后缀等构词法,扩大其词汇量。

B层的可要求能熟记当天文中所学单词。

在讲授课文时,对A层的学生可以用图片和文字进行提示,要求他们对课文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段落进行retell, debate或rewrite,或是适当安排的其他的拓展练习,如在教“The Ten Fairies”时,可以让A层学生想象如果没有小仙女,ELSA会怎样,设计文章的结尾,编写自己的故事。

对于B层的学生,教师可以在阅读文章后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练习口语,当学生用英语表达发生困难时,可以允许他们中英结合,强调重在参与。

而C层的学生起码应了解文章大意,能在文中找到合适的句子回答些简单的问题。

2、课后练习分层次。

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能力的迅速提高,使学生更适应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发展需要,我们对不同学生的课后练习、作业、以及评价也都需要作相应的指标。

其中,对A层学生有目的的布置题目,压担子,尽量挖掘其内在潜力。

具体的说,针对每堂课的教学,相关的英语阅读是重点,简单的作业可以不做或有选择地做,目的是增进课堂教学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

对于B层的同学要求把每一篇课文读懂,力争把课文变成自己的东西,掌握课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置情景,自行表达,以达到语言的实际运用的目的。

对于C层学生则采取学生多练习,教师多批改,集中进行训练的办法,以强化基础内容的巩固,同时鼓励他们多说、多读、多听,培养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进行写作练习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分层进行练习。

可以尝试让C层的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文进行缩写或仿写(即部分单词的替换练习);给B层的学生多些中文提示和英语词组、句型,进行写作训练;而A层的学生则要求在有限的提示下,结合所学知识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四、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系统,教师要想方设法使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活”起来。

教师可以从开放活动的内容、开放活动的过程、开放活动的空间、开放活动的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凸显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在开放活动内容方面,教师不必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同时,教师要树立英语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理念,使教材走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尝试用英语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NSEFC Book 3 Unit 5 Advertising后,笔者要求学生收集商品的英文广告,并就广告内容设计问题,请其他同学回答,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就开放活动的空间而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空间,构建开放、自主、富有活力的活动空间。

例如,在学习In the Lab中的Dos and Don’ts的内容时,笔者将学生带进化学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Dos和Don’ts的具体要求,以增强语言的实用性。

开放评价方式就是要变教师单一评价为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

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一篇题为My First Ride on a Train 的课文。

为了让学生记住有关交通工具的名词,授课教师制作了PowerPoint课件,展示了很多交通工具的图片,并用“What’s this?”对学生进行提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