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合集下载

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省经济发展 的核心 区域 . 有它 自身
作者简介 : 肖志雄( 94 ) 男, 17 ~ , 武汉理工 大学博士研 究生 ,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副教授 。
湖 北 社 会科 学 2 第 1 01 1年 1期
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肖志雄 1 . 。
(. 1 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 院,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 2 2武汉长江丁商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6 3 0 5)
摘要 : 用定 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 结合的方 法, 运 可以对武 汉城 市圉发展现代服务业 的优 势、 劣势、 会和威胁进 机
最具活力的地区 . 是湖北省经济发展 的核心 区域 I -2 0 t m 07 衅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才 、 文化 、 自然等发展现
代服务业所必不可少 的资源 ( 见表 1 , )先天 的资源优势为武 汉城市圈发展现代服务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武汉城市圈应
年 . 国务 院同意 , 经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批 准成为全 国
武汉市人才 资源丰富 . 科教 实力雄
厚 ,高层次
的各方 面要 符合生态规律 ,向着有利于资源节 约和循环使
用、 维护 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
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性 、 知识性 、 高技 术性 、 高增值性 和
集群性 、 创新性 。 现代服务业所具备的这些 特征使得它 【 ∞
皮影 戏 无 水 芒硝 石油的储 源形成梯度 教 育水 平很 高 。 量也 相 当 可观 是 全 国 闻名 的 “ 元之 乡” 状 分布 和整合



潜 江 天 下第一 台” 东周楚灵 王 离 “ 的 地上 盛 产粮 棉 油 . 地 趋 势 宫章 华 台和 文坛泰 斗 曹禺等 下 富藏 油 气 盐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过去一年里,我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工作人员,负责推动该地区的发展和改革。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介绍我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二、工作成果1. 经济发展在过去一年中,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根据统计数据,该地区的GDP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在国内外投资吸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我所参与推动的一项重要项目是XYZ投资公司的设立,该项目为武汉城市圈带来了大量投资和就业机会。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支持经济发展,武汉城市圈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所负责的项目包括道路交通改善、公共交通发展和城市供水网络扩建。

通过推动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和团队成功改善了城市交通流动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3. 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所负责的任务之一是制定和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

通过与高校合作,我们成功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加入武汉城市圈,为地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工作经验1. 团队合作在工作中,团队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通过明确分工和有效沟通,我们成功协作推动了武汉城市圈的发展。

团队合作的经验使我认识到集体智慧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 沟通能力作为工作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推动工作进展至关重要。

我积极与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

通过沟通交流,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各方需求,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 问题解决能力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

作为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通过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和快速行动,我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并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展望未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和改革。

我将继续加强与团队的合作,提高自身的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

武汉经济城市圈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武汉经济城市圈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又通过这种功能把各种资源辐射到周边。从这个意义上说 , 构建
占比重最 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近五年来 , 东省高新技术产品 广 产值 以超 过 3 %的平均 速度递增 ,0 1 0 2 0 年产 值达 3 0 元 , 5 0亿 是 19 9 1年 的 4 3倍 , 值总量 和增速均列 全国首位 , 产 高新 技术 产品 出 口 2 3亿美元 , 2 占全 国高新技术产 品出 口的 4 %, 位居全 国 8 也
维普资讯
《 现代经济 20 年第7 》 08 卷第
垒茎 塑!
41
.区域经济 . I
武汉经济城市圈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余赛 明, 涛 刘
( 冈师范学院, 黄 湖北黄冈 4 80 ) 3 00
摘 要: 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 形成经济城 市 圈成为一个必然的趋 势。 今年 湖北 已推 出“+ ” 8 1 工程 以形成武汉经济城 市圈, 是以
武汉为龙头、 由周边 10公里范围 内的鄂 州、 0 黄石 、 冈、 黄 孝感、 宁、 成 仙桃 、 门和潜 江市等 8城市构成的华 中城 市 圈, 市圈是 通过协 天 城
调分工、 合理布局 、 互协作 、 强龙头 、 相 做 凸显优 势 , 实现 共 同发展 的 目的 。在武 汉经济城 市 圈的发展 完善过程 中也会遭遇很 多难题, 本
为主体 、 由政 府积极协调推动 的模 式 , 通过协调 分工 、 合理布 局 、 相互协作 、 做强龙头 、 凸显优势 , 实现共 同发展 的 目的。 中, 其 武汉
是 中部地 区惟一 的特大城市 , 具有得天独厚 的区位优势 , 是东 、 西
部地 区资源 、 息、 信 技术等交流和交换的战略节点 , 中部地 区的 在
广阔 , 品集散功能强 , 商 自古便有 “ 货到汉 口活” 的美誉 。 全市共有 商业机构 1 万余家 , 国最大的 1 全 0家零 售商场武汉便 占有 2 。 席

武汉城市圈区域现状与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武汉城市圈区域现状与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l 固定资产投资x l 0
’ 地区生产总值X 2
. 2 9 9 . 3 4 7
. 3 6 1
. 3 6 2
. 9 3 2

9 3 2
分, 这样就 可以对个 区域 的综 合发展 水平 进行评 价 了。在 经济发 展 的综 合实力 因子 F 1 上 得分最 高 的前 三个 区域依次 是武 汉 、黄 石 和鄂 州 , 其 中武汉 的得 分为 2 . 5 6 8 , 远 高于其他 的区域 , 这 也就是 说武汉作 为该圈的核心对武汉城市 圈建设发挥 了产业 核心增长极 作用, 其经济综 合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还是 比较高 的, 黄石和鄂州 紧 邻武汉 , 武汉 的发展 对相邻城市的发展有着深刻 的影响 ; 在 区域规 模及农业 发展因子 F 2上得 分最 高的前 三个 区域依次 是黄 冈 、孝 感和武汉 , 其 中黄 冈的得 分是 1 . 8 2 7 , 由于黄 冈的地域 广 , 从 事农业 的人 口占绝 大多数 , 所 以黄 冈在农业 方面 占有优 势。从综 合排 名 来看 , 位于前三名 的依次是 武汉 、黄石 、黄冈 , 其 中武 汉综 合得分 2 . 0 8 0明显高于圈 内其他城市 , 可 以发 现城 市圈 内部 主要 区域之 间 存在发展 的不平衡 , 其 中武汉 市处于工业化 中期加速发展 阶段 , 黄 石、 鄂州 、 仙桃 、 潜江处 于工业化 中期起 飞 阶段 , 孝感 、 咸 宁、 黄冈、 天 门处 于工业化 初期 阶段 。综 合分 析 , 武 汉城 市圈还处 于工 业化 初期到 中期 的过 渡阶段。区域之间 的发展不平衡性必然影 响武汉 城市圈 的综合竞 争力 。
从表 3 可 以看 到各 区域在两 个 公共 因子 上 的得 分 和综 合得 进 出口总值X 3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汇报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汇报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汇报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一员,我们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在我将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我们在推动产业升级、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特别是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我们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其次,在城市建设方面,我们注重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

我们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绿化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条件。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管理,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另外,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加大了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推动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我们还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利用的监管,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落实。

总的来说,武汉城市圈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能够更加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摘要:采用武汉城市圈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通过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模型、区位熵模型,计算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市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和区位指数,总结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地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规律,以帮助认清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现状,指导土地及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研究结论:(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并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总体来看,武汉城市圈以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区位优势较大,开发利用潜力大。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区位熵;现状2007年岁末,武汉“1+8”(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孝感)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将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城市圈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与单个城市(镇)相比,城市圈土地利用系统更加巨大、复杂,其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是多个城市经济联系和产业互动的结果。

结构决定功能,因此,只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才能保持整个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进而促进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1 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都各有其相应的部位,但彼此之间在分布上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会组合成一定的格局或图式,而土地利用结构则是土地利用类型在某一区域内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其构成的空间组合形式。

也可以说,士地利用结构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类用地的搭配关系(黄以柱,1996)。

具体来讲,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特定的用地类型按一定的构成方式组成的集合,是经济结构在土地上的表现方式(王万茂和潘文珠,1989),是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与利用状况及各类用地比例关系的反映。

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现实、特征、理念与对策建议

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现实、特征、理念与对策建议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 1 5 期
20 年 1 08 月







VO -5NO. l 2 1
J . 00 n a 2 8
S in e& Te h o o yP o r s n l y ce c c n l g r g e sa dPoi c
助政 府 、 律 、 场 和 公 众 等 六 大 力 量 , 速 武 汉 城 市 圈 的 一 体 化 建 设 步 伐 。 法 市 加 关键 词 : 汉 城 市 圈 ; 武 区域 经 济 ; 企 业 ; 营 经 济 ; 部 经 济 大 民 总 中 图 分 类 号 : 1 76 F2. 3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7 4 (0 80 - 0 2 0 10 — 3 8 20 ) 1 0 2 — 5
还是 一个 破碎 的城 市 经济 圈 ; 是经 济 的外 向性 差 , 品 六 商 内部 流动 紊乱 ,区域 间流 动没 有体 现 武汉 的中 - C区位 优
势; 七是 经济 体 制改 革相 对滞 后 , 国有 经 济 比重 依然 比较 大, 划经 济 痕迹 依 然 比较重 , 划 经济 的 思 想依 然 弥 漫 计 计
( 5 一, 北武 汉人 , 汉大 学教授 , 汉大 学文理 学院 院长 , 汉 市 民革主委 , 究方 向为 民营 经济 、 1 2) 9 湖 江 江 武 研 家族 企业 ; 蓉 毛
(9 o ) 女 , 汉 大 学 文 理 学 院 助 教 , 究 方 向 为 企 业 管 理 。 18一 , 江 研
特 点 , 取 正 确 的 方 式 方 法 , 时 度 势 , 力 而 行 . 能 而 采 审 量 量
行 , 实推 进 。 务

支持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分析

支持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分析
支持 武 汉城 市 囤
方 旭
发展循 环 经济 对策 分析
【 文章 摘 要 】 循 环 经 济 是 对 传 统 经 济 的 一 种 变 革 ,是 目前 最 先 进 的 经 济 形 态 、 经 济 发 展 模 式和 理 念 ,发展 循环 经 济是 武 汉城 市 圈构建 资源 节 约型 和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武汉城 市圈建 设发 展 为契机 ,提 出推进 武汉城 市圈循环经 济 发展 的 对 策 措 施 。
【 关键词】 武 汉 城 市 圈 ;循 环 经 济 ;可 持 续 发 展
对策
循环经 济是武汉城市 圈可持续发 展 的必然选择

我 国人 口多 , 资源 相对 不 足 , 济增 长 经 快 ,经 营粗 放 ,大 量 生产 、大量 消 费 、大量 废 弃 的生产 和消 费方 式 已经使得 经济 发展 和 环境保护之 间的矛盾 日趋突出,单位 GDP 资源消 耗过 大使 我 国国 内资源 已经难 以支 撑 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2 0世纪 8 年代 0 循环 经济理 念得 到越 来越 多的 国家和 地 区的 认 可 ,在 2 世 纪 9 J 0 0年代 ,国际社 会确 立 了 可持 续发展 战略 , 些发 达 国家相 继 把发 展 一 循环经济、 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 以来,我 国经济保持着持续 高速发展态势 , 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以一 部分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牺牲等为代价的。 如 果不能从根本 } = 改变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 将 无法 继 续维 持经 济 的快速 发展 。 有加 快 只 发展循环经济 , 节约利用资源 , 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 尽 可能 少 的资源 消耗 和环 境 成本 , 获得 尽可 能 多的经济效益 ,转变资源高投入 、高消耗 、 低效率 、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才 能 从根 本上 缓 解 经济 和 社 会 发 展 面 临 的 资 源 、环 境约 束 ,保 障 国 民经济 安全 ,实现 经 济 社会 与 资源 环境 的可 持 续 发展 , 国才 可 我 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 经济发展 引发的一 些环境、社会矛盾才有可能得到缓解 。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周边城市在内的一个发展辐射范围。

作为
湖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一年中,武汉城市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武汉城市圈的工作情况。

首先,武汉城市圈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作为湖北省的经济引擎,
武汉在过去一年中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态势。

同时,周边城市也在加快发展步伐,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协同效应。

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为整个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武汉城市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交通、能源、水利
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提高了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特别是武汉城市圈的高铁、地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也为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尤
其是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圈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城市圈的发展不够均衡,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发展。

最后,城市圈的人才流失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成为了城市圈发展的关键问题。

总的来说,武汉城市圈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圈的协同发展,解决环境污染和人才流失等问题,推动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城市圈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2007 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

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 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

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

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

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髙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

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四是发展模式粗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1、空间规划理念“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

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 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

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 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 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区发展和空间管制,实现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的有机结合。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集 0多项专项改 综 合 配套 改革 试验 全 面展开 。随着 “ 型社会 ” 两 建设 验 , 中推进五项重 点工作和实施 2
到 00年 武 两 建 总体 方 案 和 三 年 行 动计 划 的全 面实 施 , 市 圈规 划 革 , 2 1 , 汉 城 市 圈 “ 型社 会 ” 设 取得 了 城 呈 引导机制 、 政策促进机制 和改革试验推进机制逐 步 阶段 性成 果 , 现 出稳步 发展态 势 。 形成 , 重点项 目建设进展顺利 , 关键领域改革有效突 1 .总体 成效 明显 , 大类指数 全 面提 高 五 根 据 2 武 汉城 市 圈 “ 型 社 会 ” 设 统 计 指 8项 两 建 破 ,两 型社 会 ” 设成 效 明显 。 “ 建 为全 面了解 和掌 握武 汉 城 市 圈“ 型 社会 ” 设 标数据综合加权测算 ,00年武汉城 市圈“ 型社 两 建 21 两 建设 总指数 达 到 9 .7, O6 比改革试 验前 20 07年的 成就及 进 展情 况 , 分析 建设 中所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及完 会 ” 39 .4个 百 分 点 , 全 省 平 均 水 平 高 比 善措施 , 通过对 20 2 1 度 武汉 城市 圈“ 型社 8 .3提 高 了 6 7 07— 00年 两 . 发 见 会” 建设 情 况 进 行 全 面 量 化 分 析 , 果 显 示 : 2 1 3 1个 百 分 点 , 展 水 平 及 增 速 均 好 于 全 省 ( 表 结 到 00
与 国 内其 它综合 配套 改革 试验 区或 城 市群相 比 , 存在 一 定差距 。 因此 , 汉城 市 圈要 正视 差距 , 还 武 重点 针
对薄 弱环 节 , 一 步采取 有 效措 施 , 进 抢抓机 遇 , 快发展 。 加
[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建设; 中三角 [ 中图分类 号 ]F9 22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21世纪全球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数以百万计的生机勃发的城市增长,国家的竞争往往表现为城市和城市的竞争以及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和区域之间的竞争。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即以武汉为圆心,包括周边一百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八市。

该区域2021年已占湖北全省33%的国土面积,50.4%的人口,提供了全省59.1%的国内生产总值,61.8%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

武汉城市圈的近期目标是到2021年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这个增长极,有望成为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城市圈内各城市的综合实力,可以清楚可观的认识各城市的优势和不足,现状和潜力,为科学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研究过程(一)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湖北统计年鉴2007》,《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以及各相关城市历年地方统计年鉴所收集的相关原始指标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在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基础设施五个方面选择了14个原始指标组成了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

考虑到不同城市的可比性,这些指标全部采用人均或相对比重。

指标体系解释如下:1.综合经济实力综合经济实力反映一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

包括指标如下: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总人口X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的幅度X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组指标中,X1综合体现经济发展水平,X2从速度上反映经济增长潜力,X3从结构上反映经济发展阶段。

2.资金实力X4: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X5人均居民储蓄余额=城市地区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城市地区总人口X6人均财政预算内支出=城市地区政府财政预算内支出/城市地区总人口X4表明一年内城市投资增量,其大小影响到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武汉地区SWOT分析、【范本模板】

武汉地区SWOT分析、【范本模板】

一、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自2004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颁布《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后,全国各地相继对本地区物流业发展作出了规划,加快了物流业发展的速度。

武汉城市圈物流业的发展面临着来自着周边河南、安徽、江西、湖南等物流业园区的激烈竞争,所以有必要对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进行准确的SWOT分析,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自己的机遇和威胁。

(一)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1。

区位和优势武汉城市圈位于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地带,北靠河南,南接湖南,东邻安徽,其中心武汉市承东启西,迎南送北,自古就是重要的物流和客流中心,有“九省通衙"的美称.公路——快捷顺畅。

连接武汉城市圈的8条高速出口路,已建成6条,今年预计全部建成,实现城市圈“1小时交通”.阳逻长江大桥通车,与京珠、沪蓉高速串联,武汉“四环十三射”(快速出口路)的城市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武汉长江隧道即将贯通,下半年通车后汽车8分钟可通过长江。

武汉成为全国公路主枢纽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

水运—-充满活力。

阳逻新港一期工程和汉阳杨泗港货物吞吐量已达40万标箱。

已启动的阳逻新港二期工程和杨泗港二期改扩建工程,将使两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万标箱。

启动汉江航道整治二期工程,使汉川至蔡甸42公里航道由4级升为3级.沌口商品汽车滚装码头投入运行。

鄂州五丈港码头与武钢球团厂铁路专用线形成水、铁联运。

今年将加快整合武汉、鄂州港,建设黄石、阳新、黄州、武穴、嘉鱼等港口码头,打造武汉航运中心.铁路——呼啸前行。

投资6亿元改造的新武昌火车站已投入运营;规划中的武汉火车站将于2009年建成;武(汉)广(州)客运、合(肥)武(汉)客运铁路专线正在建设之中;铁道部还将在汉投资修建全国最大编组站、集装箱货运站、武汉动车段.届时武汉将成为全国铁路客货枢纽中心。

航空——展翅翱翔。

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主体工程竣工,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 1 300万人次.2008年,还将开建第三航站楼及第二跑道,并加强与货运航空公司的合作,争取在6月份开通国际、国内全货机航班,实现全货机航班“零”的突破。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是中国内地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群之一,由武汉市及周边的十几个
城市组成。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圈中工作,不仅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我们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活力四射的城市圈。

首先,在武汉城市圈工作,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作为一个城市
群中的一份子,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城市圈的发展需求。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我们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城市圈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圈中的
工作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城市圈,为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武汉城市圈工作,我们需要不仅
仅是专业能力出众,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圈的发展需求,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武汉城市圈工作,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适应城市
发展的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城市圈,为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圈中,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为城市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现状及难点

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现状及难点
遇 。同时, 也是对政府 、 企 业 和 市 民提 出的 重 大挑 战 。 为 了促 进 武 汉 城 市 圈 两 型 社 会 的 发 展 , 需要 增 强 市 民 的 “ 两型” 生 活
方 式 意 识 同 时建 立和 健 全 相 关制 度 。 关键词 : 两型社会 ; 生活方式 ; 武汉城 市 圈 中图分类号 :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1 9 8 ( 2 0 1 3 ) 0 5 - 0 0 5 0 — 0 2
1 两 型 社 会 的 内涵
两型社会指 的 是“ 资 源 节约 型 、 环 境友 好 型 社会 ” 。 资 源 节 约 型 社 会 指 的是 整 个 社 会 经 济 建 立 在 资 源 有 效 利 用 的 基 础之上 , 建设 节 约 型 社 会 的 主 旨是 节 约 资 源 , 即在 生产 、 流通 、 消费等各领 域各 环 节 , 通 过采 取技 术 、 管 理 等 综 合 措 施 以达 到 节 约 和 提 高 资 源 利 用 效 率 的 目 的 , 从 而 尽 可 能 的 减 少 资 源 消 耗 。在 传 统 社 会 经 济 形 态 中 , 资源 是无 限的 , 形 成大量 生产、 大量 消 费 的经济 范 式 , 造 成 了资 源 浪 费、 环境 恶化 、 生 态 失 衡 。在 资 源节 约 型 社 会 经 济 形 态 中 , 资 源 是 有 限 的, 形成投入减 量 化、 消 费健 康化 的经 济 范式 , 从 而 达 到 生态环境 和社会 效 益 的双赢 , 实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 环 境 友 好 型社会 指的是一种 人 与 自然和 谐 共 生 的社 会 形 态 , 其 核 心 是 人 类 的 生 产 和 消 费 活 动 与 自然 生 态 系 统 协 调 、 可 持 续 发 展 。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的 核心 目标 是 将 人 类 的 生 产 消 费 活 动 控 制在生态环境 承载 力 的容量 范 围 之 内 , 通 过 对 生 态 环 境 要 素的优化 , 对 生 产 和 消 费过 程 的 有 效 监 督 , 采 取 多 种 措 施, 降低社会 经济系统对社会 生态系统 的不利影 响。

武汉城市圈北部低丘岗地地表火问题分析及对策

武汉城市圈北部低丘岗地地表火问题分析及对策
t e a t o i e o tk to g n c s ‘ t t p t e ewi f e n r t c e l y f r s r e e o me t o a g h u h r i t es r n 1l l 嚣 o so h s l i sa d p o e t h at o e ty d v l p n tf rlr e t s a a豇 dr a h
6 野 火 危 害 分 析
6 1 直接 损 失 及 对 林 业 发 展 的影 响 .
野 火有 时直 接 造成 成林 乔木 林 火灾 , 失不 可 损 低估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生 的时 间多 为冬 季 至春 季植 物生 长休 眠 2发 期 间 。此 时草 本干 枯 , 极易 烧燃 。 () 3 由于 野火发 生 次数 多 、 围广 , 为扑火 不 范 人 能从 根本 上解 决 问题 。这 一次 没有 烧 到 的地方 , 下
森 林 覆盖率 (6 ) 5 低得 多 。
( ) 种较 单一 , 木优 势树 种 品种 不 多 , 2树 乔 主要 为马 尾松 Piu so in a . 国外 松 、 ns ma sna a L mb 、 杨树
P p lsL 等 , o uu . 天然 林 少 , 交 林 不 多 。许 多林 分 混 还 是 近年来 退耕 还林 所 营造 。 () 3森林 群 落 结 构 比较 简 单 , 多 森 林 只 有优 许
秋 短 、 夏长 , 冬 兼有 南 北气候 特 点 , 是我 国地理 位 正
置 上南 方 向北 方 过 渡 地带 。年平 均 无 霜期 2 5 d 5 ,
初 霜 日为 1 下 旬 , 霜 期 为 3月 中旬 。年 均 日 1月 终 照 时 数约 150 210h 年 均 降水 量 在 10 0 . 4  ̄ 8 , 0  ̄ 120mm之 间 。年 平 均气 温 为 1. 0 60℃ , 月 份 平 1 均气 温 为 28℃ , . 7月份平 均 气温 2. 61℃ , 为 突 最

公共政策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环境治理分析的开题报告

公共政策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环境治理分析的开题报告

公共政策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环境治理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圈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形态之一。

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圈,也是全国重点发展的城市圈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武汉城市圈环境质量问题严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困扰。

因此,武汉城市圈环境治理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公共政策视角对武汉城市圈环境治理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武汉城市圈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的公共政策。

通过深层次的分析,为武汉城市圈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以推动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武汉城市圈的环境质量分析,重点探讨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相关问题;2、武汉城市圈环境治理的主要政策法规和实践情况的分析和评价;3、武汉城市圈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的分析,包括政府管理、市民素质、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4、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武汉城市圈环境治理措施和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查阅、案例分析、调研访谈等方法,对武汉城市圈环境治理进行深入研究。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贡献通过本文的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结果和贡献:1、深入剖析了武汉城市圈环境治理的现状和政策实践,总结其中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和成功经验;2、从公共政策视角界定了武汉城市圈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3、为推动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预期本研究的成果有望为武汉城市圈的环境治理提供实用性的政策建议,为其他城市圈的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推动全国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中部崛起战略摘要: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将有利于集中资源、要素、市场等规模优势,提高地区整体竞争力,建立区域分工与竞争的基础平台,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必须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开始。

本文在介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并根据产业结构上存在的明显缺点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优化战略。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优化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pooling of scale advan-tages about resources,factors and market,improv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nd also build basal platform of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mpetition,besides it will put effort to build the fourth grad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But the goals of the premise is must be started from the optimiz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In this article,on the basic of introduc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ana-lyz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eply,according to the obvious shortcoming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n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f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Keywords: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evolvement;optimization一、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武汉城市圈由1个副省级市(武汉)、5个地级市(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3个省管县级市(仙桃、天门、潜江)所组成的城市区域集合体,圈内总人口约3141万,国土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3%,提供了全省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62%的财政收入,它是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势头迅猛,吸引了大量人才和企业的涌入。

作为这
一地区的一份子,我们不得不对武汉城市圈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更好地推动地区的发展。

首先,武汉城市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经济发展方面,武汉城市圈已
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

同时,城市圈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努力。

其次,武汉城市圈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经济发展方面,城市圈的
产业结构还不够多元化,过度依赖某些传统产业,对未来发展存在一定的挑战。

同时,城市圈内的环境问题也亟待解决,空气质量、水质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要加大
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城市圈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其次,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城市圈的绿色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武汉城市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互联网+”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制造业优劣势分析及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制造业优劣势分析及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制造业优劣势分析及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促进各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武汉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城市和制造业基地,也在“互联网+”背景下不断探索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本文将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一、武汉城市圈制造业优势分析1. 产业基础雄厚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尤其在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地理位置优越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武汉城市圈还涵盖了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周边省份,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产业集聚区,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 产业升级转型在“互联网+”背景下,武汉城市圈的制造业已经开始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积极探索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提高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尽管武汉城市圈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但是在技术创新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相比于一线城市,武汉的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有待提升,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 产业结构单一武汉城市圈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随着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的不断发展,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挑战,需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拓展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3. 环保压力加大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环保压力也不断加大。

传统制造业在环保要求方面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更加注重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制造。

三、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对策1.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武汉城市圈制造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强化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推动智能制造,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程 成
摘 要:近几年,建设“都市圈”、“城市圈”已经成为各地区谋求在区域竞争中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选择,响应中部崛起的号召,湖北省建立的武汉城市圈也应运而生。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的成因,提出武汉城市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一定的政策建议,从而进一步展望武汉城市圈的未来。

关键词:武汉 城市圈 政策
一、对武汉城市圈的介绍
武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

由于长江和汉水将武汉分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因此在城市规划上也与其他城市有很大的不同。

要对武汉城市圈进行分析研究,首先要知道城市圈的概念及武汉城市圈的界定。

城市圈,是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

城市圈问题现已经成为国内的热点问题,许多地区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纷纷开始打造城市圈计划,由于城市圈的经济高度整合,是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手段,因此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武汉也不甘落后,紧随经济发展的潮流,2003年湖北省做出打造武汉城市圈的重大决策。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达六万平方公里,是目前武汉的七倍多。

由于上述8个城市交通发达,和武汉的距离较近,因此被纳入武汉城市圈的范围,武汉城市圈将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按照《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设想,武汉城市圈将建成绿色、宜居、和谐,并充满活力、快捷的生态型城市圈。

目前,武汉城市圈已经成为我国第4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二、阻碍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问题分析
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由于城市面积过大,武汉三镇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造成城市内发展不平衡,因此武汉城市圈建设也会受到严重干扰,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武汉城市圈才能按既定目标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行政区域不合作。

由于武汉城市圈由武汉及8个市组成,各市之间又互有利益关系,分工协作不明确,以至在城市圈的发展上地方利益冲突较严重,各市容易过分考虑本市利益而不利于整个城市圈的发展。

如重复建设过多,城市空间一体化的格局难以形成。

(二)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

在武汉城市圈除武汉的8个市中,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统一,这严重阻碍了武汉城市圈的和谐发展。

如武汉、黄石由于有重工业作支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仙桃是中国体操之乡,经济发展水平稍落后于前者,但咸宁等地处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如果不能缩小经济发展差距,那么将会阻碍武汉城市圈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

虽然武汉被称为九省通衢,其水陆空交通都很发达,但周边城市的交通却与武汉有较大差距,如仙桃等城市还没有建设火车站,虽然离武汉很近,但也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困扰,不利于城乡之间互相沟通。

(四)行政区域之间公众思想观念不开放。

城市圈内行政区域之间思想开放、积极交流是城市圈融合、发展的前提。

由于传统上总是各自为阵,因此行政决策上难以考虑到整体的利益。

(五)城市化水平较低。

虽然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较多,但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村特点仍很明显,武汉在全国仍属于发展中城市,没有步入发达城市的行列,开放程度也相对不足,离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三、对武汉城市圈发展问题的政策建议
由于城市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它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找到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措施迫在眉睫,由于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个性,我认为有如下几点:(一)发展战略上要结合各行政区域的特点来规划。

虽然武汉城市圈是紧密结合的一个
整体,但是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各行政区域的发展也各有特点,因此在发展战略的决策上要联系各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

(二)扫除行政壁垒,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由于各行政区域也是独立行使职权,因此在经济上或多或少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政策,要促进各市的共同繁荣,必需扫除贸易壁垒,打破地区分割,加强协作交流,才能使资源在各城市内合理配置。

(三)应与省内外其他地区加强互动。

这一点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城市圈内的各城市要互相开放,二是城市圈内的各城市也要对省内外其他城市开放。

要统筹发展,既要联系圈内,也要跳出圈外,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

(四)创新武汉城市圈的机制。

要创新武汉城市圈的机制,首先要深化政府改革,其次要加强区域协调体制,再次要大力开展教育一体化,只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跟得上发展的步伐,武汉城市圈才能协调发展。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并不能单靠其中的城市发展来拉动,其对应的农村如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那么城乡差距会进一步扩大,最终会造成严重的贫富差距。

因此要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促进农村发展。

(六)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公平。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只有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才能获得整体效益最大化,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圈,就要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通过政策补偿、资金补偿等实现环境公平。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点,还有很多措施有利于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如进行土地政策,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信息一体化等。

总之,要使武汉城市圈不断发展壮大,就要以武汉城市圈各市的双赢多赢为目标,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促进武汉城市圈各市的思想解放是必要条件,政府和市场结合宏观调控共同推进经济发展是有力保障,以武汉为龙头,循序渐进的发展,武汉城市圈一定能带来中部的崛起。

四、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未来展望
武汉城市圈从最初的设想,到后来的确定,规划的出炉,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是武汉城市圈的目标,各种政策手段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给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因此要对武汉城市圈的特色正确定位。

首先要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居于中部的地理优势,其次要打破区域封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再次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过全力打造的“武汉城市圈”,将形成以大武汉为核心,与周边8个城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城市圈经济信息教育一体化格局。

在交通规划上,公路方面将建成通往城市圈8 市市区的“1小时交通圈”;铁路方面到2015年后,将建成武汉至孝感、鄂州、黄石、仙桃等城市的城际铁路专用线,形成城市圈轨道交通网;在航空方面,将把天河机场建设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国际航空港,而圈内主要城市也会通过快速通道的捷径到达天河机场。

经济上,按照远景规划,将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建成立足武汉城市圈,面向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并用5到10年时间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为中部地区的物流中心。

城市圈的概念是一种行动,而不是空口号。

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将会是机会与风险并存,利益与责任共在的伟大使命,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把握国内外的发展趋势,进行统筹规划,实行可持续发展,那么武汉城市圈必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群。

参考文献:
[1]张福来.戴新汉《构建武汉城市圈财政政策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4,(4):17-23
[2]卢美松《用开放的思维谋化武汉城市圈建设》[J].政策,2005,(8):12-1
[3]黄晓芳《对城市圈建设的几点思考——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中华建设,2007,(8):50-51
[4]武江《湖北通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J].城市规划通讯,2007,(21):8-9
[5]民革湖北省委员会《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体制机制创新》[J].参政议政,2008,(2):30
[6]严武斌《武汉城市经济圈发展现状及一体化对策研究院》[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8,(4):20-23 [7]陈倩《武汉城市圈:抓住机遇 推进发展》[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8,(4):25-26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