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的骨骼
脊椎动物亚门六纲八大系统
![脊椎动物亚门六纲八大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7f97e445852458fb770b564b.png)
脊椎动物亚门分为6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八大系统中各纲特征一、运动系统1、圆口纲1、骨骼系统:仅有软骨,无硬骨。
(1)头骨:无上下颌。
颅骨不完全。
(2)咽骨(咽颅):为一软骨条相编结而成的软骨篮,称鳃笼,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咽弓没有同源关系,鳃笼紧贴在皮下,包在鳃囊外面,不分节;而咽弓是分节的,着生于咽内壁。
2、脊索:脊索终生保留。
3、鳍:无偶鳍。
具奇鳍4、肌肉保持原始分节,与文昌鱼类似。
2、鱼纲1.体形:纺锤形:适应快速持久游泳侧扁型:游泳不多但敏捷平扁形:行动迟缓,底栖生活河豚型:不善游泳鳗鲡型:穴居生活2.鳍:奇鳍:背鳍、臀鳍、尾鳍(软骨鱼歪型尾,硬骨鱼正型尾)偶鳍:胸鳍、腹鳍3.皮肤和鳞片:皮肤分表皮和真皮,表皮无角质层有大量粘液腺,真皮内有鳞片,皮下组织少鳞片分盾鳞(软骨鱼特有,由基板和棘构成,与齿同源)、硬鳞、骨鳞(分圆鳞和栉鳞)。
后两种为硬骨鱼特有,完全来源于中胚层。
4.骨骼系统:中轴骨:头骨、脊柱、肋骨(硬骨鱼较发达)附肢骨:带骨(肩带、腰带)、鳍骨(胸鳍、腹鳍)、奇鳍骨5.肌肉系统:躯干肌(上、下轴肌)、头部肌肉(腮肌)、附肢肌肉3、两栖纲1、头骨脑腔狭小,无眶间隔,脑颅属于平颅型。
不高,骨块数目少。
蚓螈类骨片大,排列紧凑无大孔洞。
,由外枕骨形成。
脑颅连接为自接型。
失去连接脑颅与咽颅的悬器作用,进入中耳腔,形成传导声波的耳柱骨。
舌弓的其它部分和鳃弓的一部分成为舌器支持舌,舌骨体由基舌软骨愈合而成,前角由角舌软骨形成,后角由第1对鳃弓演化成。
成体鳃弓大部分消失,小部分演变为勺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及气管环。
蝌蚪有4对鳃弓2、脊柱颈椎1枚,呈环状叫寰椎。
躯干椎椎体前凹型,盘舌蟾科为后凹型,有尾两栖类为双凹型。
椎体为二种类型者叫参差型椎体。
荐椎1枚,椎体前面与躯干椎相关节,后面与尾杆骨相关节。
横突发达与髂骨相连。
无尾目尾椎愈合成一根尾杆骨。
有尾两栖类尾椎在20枚以上。
脊椎动物学分纲特征
![脊椎动物学分纲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68e0b7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5.png)
开始产生羊膜卵
纲
鸟纲
哺乳纲
外形
外形呈纺锤形,体外被覆羽毛,具流线型的外廓,减少飞行阻力
具角质的喙
颈长而灵活,尾退化,躯干紧实,后肢强大
皮肤薄、韧、干、松而且缺乏腺体
皮肤衍生物:羽毛、喙、爪、鳞片、尾脂腺
尾脂腺:鸟类唯一的由多细胞构成的大型皮肤腺,能分泌油质以保护羽毛不致变形,并可防水
羽毛着生方式:羽区和裸区;不致限制皮肤下的肌肉收缩,有利于剧烈的飞翔运动,腹部的裸区还与孵卵有密切关系
脊柱分区明显,结构坚实而灵活
脊柱分为颈、胸、腰、荐5部分
脊椎锥体为双平型,椎体间有椎间盘
颈椎数目大多为7枚,尾椎一般退化
哺乳类特有3块听小骨:镫骨、砧骨和锤骨
胸骨发达
四肢下位,出现肘和膝(跖行式、趾行式、蹄行式)
封闭式骨盆: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髂骨与荐骨牢固结合,耻骨和坐骨在腹中线结合
头骨骨块的减少和愈合,下颌由单一的颌骨构成,颧骨发达
哺乳:母体具有乳腺和乳头,以乳汁哺育幼兽,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
胎盘分类:非蜕膜型胎盘、蜕膜型胎盘
循环系统
心室不分隔,含有混合血
不完善的双循环(肺呼吸导致双循环的出现,双循环提高了血循环的压力和流速)
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
左心房接受含有丰富氧气的肺静脉血液,右心房接受富含二氧化碳的来于静脉窦的血液
左右心房血液共同汇入单一的心室
心室内的肌柱可减少动、静脉血的混合
动脉圆锥内具有螺旋瓣,能随动脉圆锥的收缩而转动,具有辅助分配不同含氧量血液的作用
尾综骨、开放式骨盆、胸廓、龙骨突发达
肋骨间具沟状突
头骨薄而轻
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3a3e75136bec0975f565e206.png)
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咽鳃裂——数目增加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2.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三胚层的出现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一)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中胚层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2.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层。
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单细胞腺。
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体多为黏液腺。
衍生物为四种类型鳞片:盾鳞(来源于表皮和真皮)、硬鳞(源于真皮)、骨鳞(圆鳞和栉鳞,源于真皮)进化方向:盾鳞——硬鳞——圆鳞——栉鳞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层薄并有活细胞。
真皮厚而致密,内有大量多细胞黏液腺,部分还具有毒腺。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ff1ea3fb7360b4c2e3f6421.png)
原始有头类主要特征是出现了头部和脊柱,增强了活 动能力和适应性。它可分为两支:一支比较原始,没 有上下颌,适应性很差,不久多被淘汰,只存留了七 鳃鳗和盲鳗等少数圆口类动物;另一支产生上颌和下 颌,增加了捕食的能力,并出现了偶鳍,有利于主动 的生活,成为鱼类的祖先。生活在水中的古软骨鱼类 演化为原始硬骨鱼类。原始硬骨鱼类分为两支:一支 进化为辐鳍亚纲的鱼类;另一支进化为总鳍亚纲和肺 鱼亚纲的鱼类。 从水栖生活转入陆栖生活的过程中,动物体的结构必 需有极大的变化,如由鳃呼吸变为肺呼吸,循环系统 也相应地变化;偶鳍转变为能支持身体的四肢;具有 能动的头部等。古总鳍鱼类比较具备了这些条件,它 不但具有内鼻孔和肺,其偶鳍的结构与陆生动物的五 趾型的附肢也很相似。这就提供了演化的内在条件, 再加上外界因素,使古总鳍鱼类逐渐演变为原始的两 栖类。
八、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的功能是排出体内尿素、尿酸等 含氮代谢废物,并通过排出体内过多的水 和离子,或选择性地保留离子,以维持体 内渗透压的平衡。 排泄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组成(鸟 类及部分爬行类无膀胱)。两栖类的皮肤、 哺乳类皮肤中的汗腺,也参与排泄作用。 脊椎动物的肾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三)植物性神经的作用是支配动物机体内脏的生 理机能。植物性神经不受意志支配,所以又称为自 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 副交感神经系统。
(三)感觉器官 脊椎动物的感觉器官主要有皮肤、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皮肤感觉器是各种动物普遍存在的,最原始的形式是由感觉神经 末梢分布于表皮而成。较为进步的则是形成触觉细胞或触觉小体。 还有特化的皮肤感受器如蝮蛇的颊窝,能觉察出与周围气温只有 0.003℃的变化。 视觉器为眼,从鱼类起,脊椎动物眼睛的构造基本相似,只是在 视网膜上确定视象焦点的调节方法不同。 听觉器在圆口类和鱼类只有内耳,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了中耳,外 被鼓膜,内有耳柱骨。哺乳类的听骨已由1块增加为3块,并出现 了外耳道和外耳壳。 嗅觉器一般在鼻腔内。圆口类只有一个外鼻孔和单个嗅囊。鱼类 一般有成对的外鼻孔和成对的嗅囊。陆生动物由于呼吸空气,其 嗅觉器和口腔相通,因而出现了内鼻孔。两栖类的内鼻孔开口于 口腔的前部,羊膜动物内鼻孔后移到咽部。内鼻孔出现后,鼻腔 就兼有嗅觉和呼吸两种作用。 味觉器是比较原始的感受化学刺激的器官,在各类动物中部保存 着原始的味蕾构造。
脊椎动物的特点
![脊椎动物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40369e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9.png)
脊椎动物的特点
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的动物,其脊椎是由一系列骨骼构成的,可以支撑身体并保护脊髓。
脊椎动物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脊椎骨骼:脊椎动物的脊椎骨骼是由一系列椎骨构成的,这些椎骨可以支撑身体并保护脊髓。
脊椎骨骼还可以提供肌肉的附着点,使得脊椎动物可以进行各种运动。
2. 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大脑组成的。
脊髓负责传递身体各部分的信息,而大脑则负责控制身体的各种活动,如运动、感觉、思考等。
3. 内脏器官:脊椎动物的内脏器官包括心脏、肺、肝脏、胃等。
这些器官可以协调工作,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4. 外骨骼或内骨骼:脊椎动物的骨骼可以分为外骨骼和内骨骼两种。
外骨骼是一种硬壳,可以保护身体并提供支撑,如甲壳类动物的外壳。
内骨骼则是一种内部骨骼,可以提供更灵活的支撑和运动。
5. 恒温性:脊椎动物中的一些物种具有恒温性,即可以自我调节体温,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这种特点使得脊椎动物可以适应各种环境,并在不同的季节中生存。
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骨骼、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外骨骼或内
骨骼以及恒温性等特点的动物。
这些特点使得脊椎动物可以适应各种环境,并在地球上占据了重要的生态地位。
各类脊椎动物骨骼得比较
![各类脊椎动物骨骼得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c929b9b844769eae009eddc.png)
脊椎动物骨骼得比较目得要求通过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骨骼标本得比较观察,了解各纲骨骼系统得异同及脊椎动物骨骼系统得演化规律。
实验材料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整装及零散得骨骼标本,如鲤鱼、青蛙或蟾蜍、蜥蜴、家鸡、兔得骨骼标本,用于骨骼系统比较观察。
实验观察一、脊柱、肋骨1、硬骨鱼类得脊柱、肋骨:脊柱已全部骨化、形成身体强有力得支柱,但它得分化程度很低仅分化为躯干椎与尾椎。
每一个椎体得前后两面都向内凹,称为双凹椎体。
在相邻两个椎体之间得空隙还有脊索得存留。
躯干椎与尾椎相同得部分有椎体、髓弓与髓棘,尾椎在椎体得腹面有脉弓与脉棘,躯干椎得腹面连接有单头式得肋骨。
肋骨按体节排列,一端与椎骨相关节,另一端游离。
2、两栖类得脊柱、肋骨脊柱除一般得增加坚固程度外,脊柱开始分区,椎体大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支持力加强且椎间关节较灵活。
两栖类得脊柱分化为颈、躯、荐、尾4区,比鱼类多了颈椎与荐椎得分化。
胸部因两栖类肋骨不发达,并不成为明显得区域。
有尾两栖类尾椎明显,但在无尾类只就是一块尾杆骨。
肋骨很短,不与胸骨相连,对呼吸也不起任何作用。
有尾类得肋骨属双头式,即典型四足类肋骨得样式,肋骨以二头与脊椎骨形成关节:一头称肋骨小头,与椎体相连;另一头称肋骨结节,与横突相接。
无尾类得肋骨为单头式。
3、爬行类得脊柱、肋骨脊柱分化为颈、胸、腰、荐与尾5个区域。
椎体大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
颈椎数目比两栖类增多。
前两个颈椎分化为寰椎及枢椎。
枢椎向前伸出得齿突实际上就是寰椎得椎体。
寰椎本身已无椎体,腹侧具关节面与头骨得枕髁相关节。
羊膜动物出现得寰椎-枢椎组合显然就是对陆地生活得一种适应,保证头部能以齿突作为回转轴进行仰俯及左右转动,使头部得感觉器官获得更充分得利用。
胸椎极其明显,与肋骨、胸骨相接成为胸廓。
荐椎得数目也加多,最少就是两块,有宽阔得横突与腰带相连。
后肢承受体重得能力比两栖类有所增强。
4、鸟类得脊柱、肋骨鸟类脊柱得分区与爬行类相同,但由于适应飞翔生活变异较大。
脊椎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脊椎动物的结构和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c25177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b.png)
添加标题
功能:尾部在脊椎动物的运动、平衡和协调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鱼类通过尾部摆动来推动身体前进, 而哺乳动物如猫和狗则使用尾部来表达情感。
添加标题
演化:随着脊椎动物的演化,尾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例如,爬行动物的尾部通常较长且结实,而哺乳 动物的尾部则较短且相对较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添加标题
多样性: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具有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尾部。例如,鸟类的尾部由许多羽毛组成,用于飞 行和平衡;而鲸类的尾部则较短且结实,用于推进和协调身体运动。
脊椎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汇报人:XX
目录
脊椎动物概述
01
脊椎动物的结构
02
脊椎动物的功能
03
脊椎动物的进化
04
脊椎动物的保护
05
脊椎动物概述
脊椎动物的定义
脊椎动物的特点是具有脊柱, 能够支撑身体,保持平衡。
脊椎动物是具有脊椎骨的动物, 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鸟类和哺乳类。
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适 应了不同的环境,形成了多种
添加 标题
科学研究价值:脊椎动物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 价值,保护它们有助于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脊椎动物保护的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脊椎动物的栖息地,防止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
制定法律法规: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限制人类活动对脊椎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和 非法捕猎行为。 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脊椎动物而受损的利益方进行补偿, 平衡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利益关系。
消化功能
消化系统组成: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器官 消化过程:食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便于吸收 吸收方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消化系统对脊椎动物生存的意义:帮助脊椎动物获取能量和营养,维持生命活动
脊椎动物中各纲动物头骨比较
![脊椎动物中各纲动物头骨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112733a33d4b14e84246886.png)
脊椎动物中各纲动物头骨比较脊椎动物骨骼系统演变的趋势是由软骨变为硬骨,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备到完备。
一般脊椎动物骨骼系统可分为中轴骨骼(头骨、脊柱、胸骨和肋骨)和附肢骨骼(包括带骨、鳍骨或肢骨)。
下面就脊椎动物中各纲动物头骨作一下比较。
1 圆口纲动物圆口纲动物的头骨很原始,也很特化。
脑的腹面依靠一个软骨的基板棒托着,脑的背面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脑盖覆盖起来,1对耳软骨囊和单个的鼻软骨囊以结缔组织连接在脑盖上。
头骨不完整,还未形成顶部。
这种情况同其他脊椎动物胚胎时期的情况很相似。
无颌弧,鳃弧很特别,呈篮状,包围在鳃囊的外面。
由于营寄生和半寄生的生活方式,所以成体具有由一系列分散的软骨棒支持着吸吮的口器和舌。
2 鱼纲动物鱼类的头骨分为脑颅和咽颅2部分,现存硬骨鱼类的头骨约由130块骨片组成,古代的原始鱼类头骨可多达180块,是脊椎动物中头骨数目最多的一类动物。
软骨鱼的脑颅为一软骨腔保护着脑部,构造简单,无分界和缝合,仅背面留有脑囟由膜覆盖,这样的脑颅称软颅。
有的软骨鱼类的软颅骨骨化成几块枕骨、耳骨、蝶骨、筛骨,还有由膜骨来源的鼻骨、额骨、顶骨、犁骨等膜颅部分,因而结构非常复杂。
硬骨鱼类的脑颅由许多块骨片合成,是形成其头骨的主要组成部分。
脊椎动物自鱼类开始,咽弓分化成上、下颌,并形成咽颅,鱼类的咽颅最为发达,由7对“>”形的咽弓形成。
第一对增大成颌弓,颌弓背段叫腭方软骨,腹段叫麦克尔氏软骨。
二者构成软骨鱼的上、下颌。
上、下颌的出现较圆口纲更先进,能积极主动摄取食物。
而硬骨鱼类进化为膜性硬骨前颌骨和上颌骨,代替了软骨上颌(腭方软骨),麦氏软骨进化为软骨性硬骨的关节骨、齿骨和隅骨等,第二对舌弓由两侧舌颌软骨、角舌软骨和中央的基舌软骨组成,主要为舌的支持物,也协助支持上、下颌,第3~7对为鳃弓,支持鳃和鳃隔,让鳃裂彼此分开,利于呼吸。
3 两栖纲动物两栖纲动物处于由水栖转向陆生过渡的地位,骨骼系统已具备比鱼纲更大的坚固性和灵活性。
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的主要构造和组成
![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的主要构造和组成](https://img.taocdn.com/s3/m/f4667489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5.png)
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的主要构造和组成好嘞,今天咱们来聊聊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
听起来挺严肃的,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咱们用轻松的方式来聊聊这些“骨头”的事儿,怎么样?脊椎动物就是有脊椎的动物,像我们人类、狗狗、猫咪,还有那些巨大的鲸鱼,嘿,连小小的金鱼也算在内。
你想啊,脊椎就像是个强壮的支架,把整个身体撑起来。
就像是咱们家里的衣架,没有它,衣服就得一团糟。
脊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脊椎骨,每一块骨头都有自己的使命。
大致上分成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
想象一下,脊椎就像是一座连绵不绝的山脉,挺拔而坚固,支持着动物们的整个身体。
脊椎的结构也很有趣,有的动物脊椎骨的数量多得惊人,比如蛇,骨头多得让人数不过来,而像大象这样的大块头,骨头虽然不多,但个头大,力量也足。
说到骨骼,得提提骨头的组成。
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主要由两种骨头组成,分别是硬骨和软骨。
硬骨就是你想象中的那种坚硬、结实的东西,像是我们身体里的大腿骨,真是“铁打的营盘”,不容易坏。
而软骨嘛,就像是耳朵里的那种,比较灵活,能弯来弯去的,嘿,像个小朋友似的,活泼又可爱。
骨骼里面还有一种重要的东西,叫骨髓,是个神奇的地方,负责生产血细胞。
这就好比一个工厂,源源不断地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兵员”,真是“人多力量大”啊!脊椎动物的骨骼可不光是硬邦邦的东西,骨骼表面还包裹着一层叫骨膜的东西,起到保护和营养骨骼的作用。
就像是给我们的家具包上保护膜,防止刮花了。
你可能会问,骨骼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没了骨骼,咱们就得像一滩烂泥一样,动不了。
骨骼不止支撑着身体,还是保护内脏的护卫军,心脏、肝脏统统得靠骨头来保护,简直是“铁壁铜墙”!再说说关节,这东西可绝对是不可或缺。
关节就像是骨骼之间的润滑剂,让骨头们能够自由活动。
你想啊,如果骨头直接撞在一起,那可就闹心了。
关节里有滑液,能让骨头之间滑动得特别顺畅,真是太贴心了,简直就是“水乳交融”。
各种运动、跳跃、转身,全靠这些关节在“出马”,咱们的动作才那么灵活。
脊椎动物骨骼系统比较
![脊椎动物骨骼系统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273e2c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a.png)
脊椎动物骨骼系统比较
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包括头骨、脊柱、肋骨、手臂、腿部等部分。
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骨骼系统有一些共同点,但也存在显著的区别。
1. 鱼类骨骼系统:鱼类骨骼系统较为简单,没有肺部,只有鳃呼吸,鱼类的骨骼主要由软骨构成,尾骨和脊椎骨可延伸到尾巴的末端。
2. 两栖动物骨骼系统:两栖动物骨骼系统还比较简单,没有肺部,只有肺囊和皮肤呼吸,它们的脊椎骨骼比较强壮,还有肋骨和骶骨,为了适应水生和陆生环境,前、后肢相对均衡。
3. 爬行动物骨骼系统:爬行动物骨骼系统比两栖动物的骨骼系统更为坚实,头骨和颈椎骨相对较长,骶骨呈侧扁,下肢很长,适合于行走和奔跑。
4. 鸟类骨骼系统:鸟类骨骼系统调整得更为精细,头骨轻盈,胸骨在前端膨胀成飞行肌的附着点,前肢演化成了飞行用翼,具有轻盈而坚实的空心骨骼。
5. 哺乳动物骨骼系统:哺乳动物的骨骼系统相比之下最为复杂,头骨相对于身体比例较小,颈椎骨除了第一颈椎骨外,剩下的颈椎骨数量也比较固定。
胸椎和腰椎骨紧密相连,形成脊柱,为身体提供支撑。
同时,哺乳动物还具有前肢和后肢,发达的颈肌与前肢肌肉协作完成保持头部平衡,进一步演化成各种奔跑、攀爬、跳跃和飞行等方式。
什么是脊椎动物?它们和无脊椎动物有何不同?
![什么是脊椎动物?它们和无脊椎动物有何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4422b65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c.png)
扁形动物:如涡虫、绦虫等
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等
节肢动物:如昆虫、蜘蛛等
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等
软体动物:如蜗牛、章鱼等
线形动物:如蛔虫、钩虫等
各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代表物种
鱼类:鲤鱼、草鱼、鲫鱼、鱼、鳙鱼
两栖类:青蛙、蟾蜍、蝾螈、蜥蜴、蛇
昆虫:蝴蝶、蜜蜂、蚂蚁、蟑螂、蜻蜓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6
脊椎动物的分类
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哺乳类: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或奔跑
鸟类: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用翅膀飞行
两栖类: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用肺呼吸,用四肢爬行
爬行类: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用四肢爬行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5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
02
脊椎动物的定义
03
无脊椎动物的定义
04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06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添加章节标题
1
脊椎动物的定义
2
脊椎动物的定义
脊椎动物是指具有脊椎骨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无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
起源:最早出现在5.4亿年前的寒武纪
演化历程:从原始的单细胞生物逐渐演化为多细胞生物,再到复杂的无脊椎动物
主要特征: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椎骨,身体柔软,大多具有外骨骼
代表生物:昆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
演化趋势:无脊椎动物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初中生物探索脊椎动物的骨骼结构
![初中生物探索脊椎动物的骨骼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9416cc5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a.png)
感谢观看
汇报人:
生长因子:调 节骨骼生长的 重要物质,如 胰岛素生长因 子、转化生长
因子等。
成骨细胞和破 骨细胞:分别 负责骨骼的形 成和破坏,共 同维持骨骼的
动态平衡。
激素调节:如 生长激素、甲 状腺激素等, 影响骨骼的生 长速度和发育。
基因调控:通 过DNA和RNA 的转录、翻译 等过程,调控 骨骼的生长和
发育。
特点: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具有 不同的脊柱特点,如鸟类的脊柱 呈弓形,具有飞行功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分类:根据椎骨的数量和形态, 可以将脊柱分为四类,分别为无 尾两栖类、有尾两栖类、爬行类 和鸟类。
演化:脊椎动物的脊柱经历了漫 长的演化过程,逐渐适应了不同 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前肢骨
06
脊椎动物骨骼与运动的关系
脊椎动物骨骼与肌肉的关系
骨骼为肌肉提供 支撑,是运动的 基础。
骨骼通过关节与 肌肉相连,肌肉 收缩使骨骼产生 运动。
不同部位的骨骼 和肌肉组合,实 现不同的运动功 能。
骨骼和肌肉的协 调工作,使得脊 椎动物能够进行 各种复杂的运动。
脊椎动物骨骼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脊椎动物骨骼与神经系统的相互影响 骨骼结构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对骨骼运动的影响 脊椎动物骨骼与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
03
脊椎动物骨骼的分类
头骨
脊椎动物头骨的 分类:鱼类、两 栖类、爬行类、 鸟类和哺乳类
鱼类头骨的特点: 软骨鱼类和硬骨 鱼类的头骨组成 和特点
两栖类头骨的特 点:与鱼类相似 ,但具有适应陆 地呼吸的器官
爬行类头骨的特 点:适应陆地爬 行和捕食的结构 ,如锐利的牙齿 和强大的颚骨
脊椎动物的骨骼
![脊椎动物的骨骼](https://img.taocdn.com/s3/m/614ca3d1240c844769eaee29.png)
样章第一部分基础必修实验Ⅱ、动物的形态、结构比较实验实验6 脊椎动物的骨骼[目的要求](一)比较观察鲤鱼(鲫鱼)、蜥蜴、蟾蜍(蛙)、家鸽(鸡)和家兔等脊椎动物各主要纲代表动物骨骼标本;(二)了解脊椎动物各纲骨骼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其差异;(三)掌握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的演化规律及其意义。
[材料和器具]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整体骨骼标本及部分骨骼模型。
[实验内容](一)观察鱼类的骨骼系统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由中轴骨和附肢骨组成。
1.中轴骨:由头骨和脊柱组成(1)软骨鱼类的头骨:观察星鲨的头骨标本。
头骨终生保持软骨状态,由脑颅和咽颅两部分组成。
脑颅为一个完整的软骨匣,保护脑部及嗅、视、听觉器官。
脑颅最前端为吻骨。
吻骨基部两侧为鼻囊。
鼻囊后方两侧的大窝为眼窝。
眼窝后方两侧的突起为耳囊。
吻骨基部背面有一较大的孔为囱门,其上覆以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膜。
脑颅后端有一孔为枕骨大孔。
咽颅由7对咽弓组成:第1对称颌弓,背部的左右两块为腭方软骨,构成上颌;腹面的左右两块为麦氏软骨,构成下颌。
第2对称舌弓,支持舌部,共由5块软骨组成,最背方的1对为舌颌软骨。
舌颌软骨由结缔组织与脑颅相连构成下颌的悬器,将颌弓连雨脑颅上(舌接型)。
其余5对为鳃弓,支持鳃;每对鳃弓均由5部分组成,由背向腹依次为:咽鳃软骨、上鳃软骨、角鳃软骨、下鳃软骨和基鳃软骨。
(2)鲤鱼头骨(图1、2):鱼类头骨骨片数目多,也分为脑颅、咽颅两大部分。
①脑颅:包括4个骨化区。
筛骨区:位于最前端,环绕鼻囊的区域。
主要有中筛骨1块、前筛骨1块、侧筛骨1对。
蝶骨区:紧接筛骨区的侧面,环绕眼眶四周。
主要有组成眼眶内侧壁的翼蝶骨和眶蝶骨各1对,基蝶骨和前蝶骨各1块。
耳骨区:前接蝶骨区,围绕耳囊四周。
包括前耳骨1对,蝶耳骨1对、翼耳骨1对、上耳骨1对。
枕骨区:由围绕枕骨大孔的4块骨片组成。
包括位于头骨后端中央的1块上枕骨;枕骨大孔两侧的1对外枕骨;以及脑颅腹面后端正中的1块基枕骨。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15a5bdead51f01dc281f141.png)
总结:1、颌弓与脑颅的连接方式:双接式:颌弓通过它本身和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起来,见于原始的软骨鱼、总鳍鱼。
舌接式:颌弓借舌颌骨与脑颅连接。
多数软骨鱼和硬骨鱼属于这种类型。
自接式:颚方软骨直接与脑颅相连,其上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成关节。
见于肺鱼和路生脊椎动物。
颅接式:上颌颚方软骨直接与脑颅愈合,方骨和关节骨变为中耳的听小骨,下颌的齿骨直接连接脑颅。
见于哺乳类。
2、脊椎动物咽颅的演化:原始有头类咽弓名称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及鸟类哺乳类第一对咽弓颌弓颚方软骨(上颚)方骨方骨方骨砧骨麦氏软骨(下颚)关节骨关节骨关节骨锤骨第二对咽弓舌弓舌颌软骨舌颌骨耳柱骨镫骨角舌软骨基舌软骨舌器舌器舌器舌器第三对咽弓鳃弓第一鳃弓咽鳃软骨(2)上鳃软骨(2)角鳃软骨(2)下鳃软骨(2)基鳃软骨(1)与软骨鱼相同,但通常骨化舌器舌器舌器第四对咽弓第二鳃弓舌器舌器甲状软骨第五对咽弓第三鳃弓甲状软骨第六对咽弓第四鳃弓会厌软骨第七对咽弓第五鳃弓喉部软骨喉部软骨喉部其他软骨陆生动物呼吸系统的演变趋势1)呼吸表面积逐渐扩大2)呼吸的机械装置更加完善:①两栖类的呼吸运动是借助口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
②爬行类开始形成了胸廓,通过肋间肌的收缩完成呼吸。
③鸟类在静止时胸腹式呼吸,飞行时利用翼的扇动,使前后气囊收缩与扩张,完成呼吸。
④哺乳类依靠膈肌的升降和肋间肌收缩的协同作用完成胸腹式呼吸。
3)呼吸道和消化道逐渐趋于分开:①两栖类的呼吸通道和食物通道在口咽腔处形成交叉。
②爬行类的鳄到哺乳类,形成了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呼吸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4)呼吸道进一步分化,发声器逐渐完善。
脊椎动物心脏各部分的比较:圆口类软骨鱼硬骨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静脉窦有有有有退化并入心房动脉圆锥无有动脉球有无无心房 1 1 1 2 2 2心室 1 1 1 1 1(有室间隔)2各纲脊椎的特点:⑴圆口纲:终生具脊索,出现脊椎雏形(神经弧片)。
⑵鱼纲:体椎(具肋骨),尾椎(具脉弓),双凹椎体,具脊索痕迹。
脊椎动物结构特点
![脊椎动物结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c1d325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0.png)
脊椎动物结构特点脊椎动物是指具有脊椎骨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脊椎动物的脊椎骨是它们身体的主要支撑结构,同时也保护着脊髓和脑部。
脊椎动物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脊椎骨是脊椎动物独有的结构特点。
脊椎骨是由一系列骨节组成的,每个骨节上都有一个棘突和两个横突。
这些突起和突刺的连接形成了脊椎骨的特殊形态,使得脊椎骨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和灵活性。
脊椎骨的数量和形态因物种而异,鱼类通常具有较多的脊椎骨,而鸟类和哺乳动物则较少。
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具有明显的分节特点。
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由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组成,这些骨骼之间通过关节连接。
分节的骨骼系统使得脊椎动物能够更加灵活地运动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例如,鱼类的骨骼轻巧且灵活,适合在水中快速游动;哺乳动物的四肢骨骼坚固,适合奔跑和攀爬。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高度发达。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并向身体各部分传递指令。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负责传递信息到全身各个部分。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使得它们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快速反应,并具有复杂的行为和思维能力。
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脊椎动物的心脏位于胸腔内,由心房和心室组成。
心脏通过血管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完成氧气和养分的供应,并将代谢产物带回肺和肾脏进行排除。
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能够保证充足的供氧和营养,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道和肛门等器官。
脊椎动物通过口腔摄入食物,经过咀嚼和化学消化,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并通过肠道吸收营养物质。
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经过肠道后排出体外。
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能够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并排除代谢产物。
脊椎动物具有脊椎骨、分节的骨骼系统、发达的神经系统、完善的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结构特点。
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与运动方式
![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与运动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9b8d1bd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f.png)
后期脊椎动物:如鸟类和 哺乳动物,其骨骼系统更 加复杂,运动方式包括飞
行、奔跑、攀爬和游泳
人类:作为高级脊椎动物, 其骨骼系统高度发达,运动 方式包括行走、奔跑、跳跃、 攀爬等,还能使用工具进行
各种复杂的运动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支持:骨骼是身 体的支架,支撑 身体重量,保持 身体直立。
保护:骨骼包围 并保护内脏器官, 如心脏、肺、肝 脏等。
运动:骨骼与肌 肉、肌腱、韧带 等组织共同构成 运动系统,实现 各种运动功能。
造血:骨髓腔内 的骨髓具有造血 功能,生成红细 胞、白细胞和血 小板等血液成分。
头骨:包括颅骨、面骨和 下颌骨
环境因素:生活环境和食物来 源也会影响脊椎动物的运动方
式
脊椎动物骨骼系统 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包括脊柱、肋骨、四肢等部分,这些部分共同支撑着动物的身体,使其 能够保持稳定。
骨骼系统通过关节连接,使得动物能够进行各种方向的运动,如行走、跳跃、飞行等。
骨骼系统还具有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如胸腔保护心脏和肺,腹腔保护肝脏、脾脏等。
脊椎动物的运动方 式
爬行:四肢着地,腹部贴近地面
游泳:通过鳍或四肢在水中完成运动
跳跃:四肢同时离地,在空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动作
奔跑:四肢交替着地,快速向前运动
飞行:通过翅膀或滑翔完成在空中的运 动
蠕动:通过肌肉收缩和舒张完成缓慢运 动
爬行:四肢着地,身体贴近 地面,适合在陆地上快速移 动
飞行:翅膀或翼膜帮助在空 中飞行,适合在空中快速移 动
骨骼系统的形态和结构也会影响动物的运动方式,如鸟类的骨骼轻而坚固,适合飞行;哺乳 动物的骨骼粗壮,适合行走和奔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样章第一部分基础必修实验Ⅱ、动物的形态、结构比较实验实验6 脊椎动物的骨骼[目的要求](一)比较观察鲤鱼(鲫鱼)、蜥蜴、蟾蜍(蛙)、家鸽(鸡)和家兔等脊椎动物各主要纲代表动物骨骼标本;(二)了解脊椎动物各纲骨骼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其差异;(三)掌握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的演化规律及其意义。
[材料和器具]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整体骨骼标本及部分骨骼模型。
[实验内容](一)观察鱼类的骨骼系统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由中轴骨和附肢骨组成。
1.中轴骨:由头骨和脊柱组成(1)软骨鱼类的头骨:观察星鲨的头骨标本。
头骨终生保持软骨状态,由脑颅和咽颅两部分组成。
脑颅为一个完整的软骨匣,保护脑部及嗅、视、听觉器官。
脑颅最前端为吻骨。
吻骨基部两侧为鼻囊。
鼻囊后方两侧的大窝为眼窝。
眼窝后方两侧的突起为耳囊。
吻骨基部背面有一较大的孔为囱门,其上覆以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膜。
脑颅后端有一孔为枕骨大孔。
咽颅由7对咽弓组成:第1对称颌弓,背部的左右两块为腭方软骨,构成上颌;腹面的左右两块为麦氏软骨,构成下颌。
第2对称舌弓,支持舌部,共由5块软骨组成,最背方的1对为舌颌软骨。
舌颌软骨由结缔组织与脑颅相连构成下颌的悬器,将颌弓连雨脑颅上(舌接型)。
其余5对为鳃弓,支持鳃;每对鳃弓均由5部分组成,由背向腹依次为:咽鳃软骨、上鳃软骨、角鳃软骨、下鳃软骨和基鳃软骨。
(2)鲤鱼头骨(图1、2):鱼类头骨骨片数目多,也分为脑颅、咽颅两大部分。
①脑颅:包括4个骨化区。
筛骨区:位于最前端,环绕鼻囊的区域。
主要有中筛骨1块、前筛骨1块、侧筛骨1对。
蝶骨区:紧接筛骨区的侧面,环绕眼眶四周。
主要有组成眼眶内侧壁的翼蝶骨和眶蝶骨各1对,基蝶骨和前蝶骨各1块。
耳骨区:前接蝶骨区,围绕耳囊四周。
包括前耳骨1对,蝶耳骨1对、翼耳骨1对、上耳骨1对。
枕骨区:由围绕枕骨大孔的4块骨片组成。
包括位于头骨后端中央的1块上枕骨;枕骨大孔两侧的1对外枕骨;以及脑颅腹面后端正中的1块基枕骨。
脑颅自前向后还覆盖有1对鼻骨、1对额骨、1对顶骨,泪骨和围绕眼眶四周的数目不等的围眶骨。
腹面由前向后有犁骨1块、副蝶骨1块。
②咽颅:位于脑颅的下方,围绕消化道的最前端,由颌弓、舌弓、鳃弓和鳃盖骨等组成:颌弓:为构成上下颌的骨片。
上颌部分有1对前颌骨,1对上颌骨,以及翼骨和方骨等。
下颌部分有齿骨、关节骨和隅骨。
舌弓:位于颌弓后边,由舌颌骨和续骨等组成,藉腹中央的基舌骨支持舌。
鳃弓:支持鳃的骨片,共5对鳃弓。
第1鳃弓从背到腹依次分为咽鳃、上鳃、角鳃、下鳃和基鳃等5个骨段。
第5鳃弓特化为咽骨,其内缘有咽喉齿。
鳃盖骨系:位于头骨后部两侧,每侧由4块鳃盖骨和3枚鳃条骨组成。
图1. 硬骨鱼类的骨骼系统C(2) 脊柱:分为躯椎和尾椎两部分[图1、3]。
① 躯椎:由下列部分组成:椎体:椎骨中央部分,其前后面凹入,为双凹型椎体,椎体间保留残余的脊索。
椎弓:椎体背面呈弓形的部分。
椎棘:椎弓背中央向后斜的突起。
椎体横突:椎体两侧的突起。
关节突:椎弓基部前方和椎体后方各有1对突起,称前后关节突。
相邻两椎体的前后关节突相关节。
椎孔:为椎体与椎弓间的孔,有脊髓穿过。
② 肋骨:从第5~20躯椎有长条形的肋骨,每一肋骨背端与该躯椎横突相关节,腹端游离。
③ 尾椎:尾椎椎体、椎弓和椎棘与躯椎相似,但尾椎的横突向腹面延伸成脉弓。
脉弓的腹面突起称脉棘。
2.附肢骨骼:包括带骨和支鳍骨(鳍担骨)。
肩带由锁骨、上锁骨、后锁骨、乌喙骨、中乌喙骨和肩胛骨组成,通过上锁骨与头骨相连,并通过4块鳍担骨和胸鳍条相连(图4)。
腰带为1对基翼骨(无名骨)组成,腹鳍条直接与基翼骨相连接。
(二)蟾蜍的骨骼标本观察 1.中轴骨(1)头骨(图5、6):扁而宽,脑腔狭小。
头骨骨化不佳,骨块数目较硬骨鱼类的少得多(50~90块)。
颅腔背面有2片狭长的骨片,为1对额顶骨,是额骨与顶骨的愈合。
围框骨均已消失。
图3. 硬骨鱼类的躯椎(A )与尾椎(B )A B图4. 硬骨鱼类的肩带枕区仅保留1对外枕骨,每一对外枕骨格局1个枕骨髁与寰椎相接。
听囊区仅有1对前耳骨。
构成脑颅腹面的副蝶骨十分发达。
舌颌软骨演化为1对短棒状的耳柱骨,位于中耳腔中。
上颌由3对骨构成,由前向后依次为前颌骨、上颌骨和方轭骨。
下颌主要由齿骨、隅骨及未骨化和麦氏软骨组成。
舌弓愈合成一软骨片(舌器)。
鳃弓退化。
相对于鱼类的鳃弓骨骼退化,其残余部分演化为支持喉和气管的软骨。
舌颌软骨因演化为耳柱骨而失去悬器的作用。
图5 两栖类的骨骼系统(2)脊柱(图5):由10个椎骨组成,其中除第1椎骨及最后2枚椎骨外,其余各椎骨的构造大致相同。
第1椎骨为颈椎(寰椎),椎体薄,无横突,有两个关节窝与头骨枕髁相关节。
2~8椎骨为躯椎,椎体两侧有长的横突。
荐椎即第9椎骨,横突发达,与腰带的髂骨相连。
尾杆骨为最后1枚椎骨,呈长杆状,由多数尾椎骨愈合而成。
2.附肢骨:由肩带、腰带及前、后肢骨组成。
(1)肩带、胸骨及前肢骨:图6 蟾蜍的头骨AB图7 两栖类的弧胸型肩带(A)和固胸型肩带(B)肩带(图7)由背面的上肩胛骨、肩胛骨和腹面的锁骨(在前)、乌喙骨(在后)构成。
在肩胛骨、锁骨及乌喙骨相接处有一凹陷叫肩臼,与前肢骨相关节。
胸骨位于胸部的腹中线上,包括胸骨和剑胸软骨。
上乌喙骨位于胸骨的前方,是1对细条形未骨化的骨头,左右上乌喙骨呈弧状,并互相重叠,可以活动,称弧胸形肩带(图7A)。
蛙的上乌喙骨并列,密合于腹中线,称固胸形肩带(图7B),在上乌喙骨之前还有肩胸骨及上胸骨,而蟾蜍则无。
前肢骨由肱骨1根、桡尺骨1根(由桡骨、尺骨合并而成)、腕骨6块(排成两列)、掌骨5根和指骨(第二、三指各2枚,第四、五指各3枚,第一指无指骨)组成。
(2)腰带和后肢骨:腰带由前方的一对髂骨(肠骨)、后背方一对坐骨和腹面一对耻骨组成。
每侧髂骨、坐骨、耻骨相连处形成髋臼,与后肢骨相关节。
后肢骨由股骨1根、胫腓骨1根(由胫骨、腓骨合并而成)、跗骨5枚(排成两列)、跖骨5根和趾骨(第一、二趾2枚、第三、五趾3枚、第四趾4枚)组成。
(三)爬行类骨骼标本的观察1.中轴骨爬行类的头骨(图8):头骨骨化完全,膜原骨数目多。
在颞部,由于某些骨片的消失或缩小而出现穿洞,即颞窝。
具单一的枕髁。
头骨腹面前方的腭骨和上颌骨构成口腔顶壁。
爬行类的脊柱、肋骨和胸骨:脊柱分区为颈、胸、腰、荐和尾5区,椎体前凹型或后凹型。
与两栖类的主要区别:颈椎数目增多,第1枚为寰椎,第2枚特化为枢椎。
胸椎具肋骨,且与胸骨和胸椎共同构成了胸廓(图9)。
荐椎的数目由1枚发展到2枚,增强了对后肢的支撑力。
爬行动物的带骨和四肢骨:石龙子的肩带的基本结构与两栖类的相似,也具上肩胛骨、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与蛙不同的是在乌喙骨内侧有前乌喙骨,另有呈“十”字型的肩锁骨,把胸骨和锁骨连接起来(图10)。
腰带也由髂骨、坐骨和耻骨3对骨构成,但耻骨和坐骨不再愈合成耻坐骨板,而是分开形成一个大孔,即耻坐孔(图10)。
蜥蜴的四肢具典型的五趾型附肢,前后肢均5趾。
图9 爬行类的胸廓图8 蜥蜴的头骨 A .侧面 B 背面 C 腹面ABC颞窝图10 石龙子的肩带(A )和腰带(B )(四)家鸡(或家鸽)骨骼标本的观察鸟的骨骼系统由头骨、脊柱、胸骨与肋骨、带骨与附肢骨几部分组成(图8)。
观察时要特别注意骨骼系统适应飞翔生活的特点。
1.中轴骨(1)头骨(图11、12)鸟类的头骨薄而轻,大部分骨片已愈合,几乎无骨缝可寻。
头骨的前部为颜面部,后部为枕顶部。
前部的颌骨向前延伸形成喙,不具牙齿;中部两侧是大而深的眼眶;后部是圆球形的脑颅,颅腔大,枕骨大孔移至腹面,枕髁一枚。
(2)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除颈椎及尾椎外,鸟类的大部分椎骨已愈合在一起,使其背部更为坚强以便于飞翔。
部更为坚强以便于飞翔。
图 14-1 鸟的全身骨骼图11 鸟类的骨骼系统图12 鸟类的头骨A. 侧面;B. 腹面;C.背面颈椎:第1、2枚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
其他颈椎椎体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又称异凹型。
这种椎体关节的活动性大,可使颈部弯曲自如。
最后两枚颈椎上附着1对游离的肋骨,与胸骨不相连。
胸椎:5~16枚,各胸椎彼此愈合。
最后1枚胸椎与腰、荐椎愈合在一起为综荐骨。
尾椎的前几个尾椎可活动,后部的尾椎愈合成一块尾综骨,为尾羽的支持物。
3.胸骨与肋骨胸骨:发达呈板状,其腹中央有1纵行的龙骨突起,该突起增加了强大胸肌的附着面积。
肋骨:每枚胸椎都有1对肋骨,第1~4对肋骨后缘有沟状突,连接后一肋骨。
肋骨在腹面与胸骨连接。
胸椎、肋骨和胸骨构成坚固的胸廓。
4.肩带和前肢骨鸟的肩带非常健壮,分为左右两部,在腹面与胸骨连接。
肩带由肋骨背面一对刀状的肩胛骨,肋骨前方一对粗壮的乌喙骨和乌喙骨前方一对较细呈“V”形的锁骨组成。
锁骨又称叉骨,为鸟类所特有。
前肢骨由肱骨、桡骨和尺骨、腕骨、掌骨、指骨(仅具2、3、4指)构成。
注意其腕掌骨合并及指骨退化的特点。
5.腰带和后肢骨腰带由一对髂骨(在背面)、一对坐骨(在后面)、一对耻骨(在坐骨腹缘下方细长棒状)组成,相互愈合称无名骨。
鸟类腰带在腹缘并不相接,形成开放式骨盆。
后肢骨由股骨、胫跗骨和腓骨(极细附于胫骨外侧)、膝盖骨、跗跖骨、趾骨(4枚)组成。
注意跗骨与胫骨、跖骨愈合为胫跗骨和跗跖骨,两骨间的关节为跗间关节。
注意指骨的排列情况。
(五)观察兔的骨骼标本(图13)1.中轴骨头骨:为合颞窝型;几乎全为硬骨,骨块数目减少,愈合程度很高,顶部骨块愈合形成明显的“脑杓”。
颅腔扩大,次生腭完整。
头后有两个枕髁,下颌骨为单一的齿骨,与脑颅相关节。
图13 家兔的骨骼系统A B图14 家兔的肩带(A)和腰带(B)脊柱:分区明显,有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部分。
各椎体间有软骨质的椎间盘。
颈椎7枚,第一枚为环椎,有两个关节面与枕髁相关节;第二枚为枢椎,有齿突深入环椎。
胸椎12枚(偶13枚),均连有肋骨,前7对与胸骨相连称真肋,后5对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浮肋)。
胸椎、肋骨和胸骨共同构成胸廓。
胸骨由6枚骨片组成,最前一块为胸骨柄;第2~5节为胸骨体,两侧与真肋的软骨相连接;最后一块为剑突,剑突之后为剑状软骨。
腰椎7枚,为脊椎中最大的,其特点是椎体粗大,横突长,伸向外侧前下方。
荐椎4枚,成体愈合为一块荐骨,并与腰带相连而成骨盆。
尾椎一般为16枚(15枚),向后渐细小呈圆柱形,仅具椎体。
2.附肢骨肩带和前肢骨:肩带由一对略扁平呈三角形的肩胛骨和一对纤细棒状的锁骨组成(图14 A)。
肩胛骨前端的凹窝即肩臼,与肱骨成关节,乌喙骨退化成肩臼上方一个小而弯的突起,称乌喙突。
前肢有肱骨(1枚)、桡骨、尺骨(各1枚)、腕骨(9枚)、掌骨(5枚)和指骨(5枚)组成。
腰带和后肢骨: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各一对所组成,并愈合成一对无名骨(图14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