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合集下载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它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特点是:
1.反映人性:乡土文学可以更好的反映人性,通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知青的下乡经历等内容的描绘,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历史变迁的纪录:乡土文学也是对乡土风俗以及历史变迁的一种纪录,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

总之,乡土文学是一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和对历史变迁的纪录,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生存状态。

乡土文学概说

乡土文学概说

⑴何为“乡土小说”? 所谓“乡土小说”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一批寄居在北京和上海 等城市的作家描写故乡农村或乡镇生活, 等城市的作家描写故乡农村或乡镇生活,具有 较浓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隐现着乡愁的小说。 较浓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隐现着乡愁的小说。
“蹇先艾叙述过的贵州,裴文中关心的榆关,凡在北 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 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文学这以方面 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因此也只见隐现 , 着乡愁。”。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 · 小说二集导言》
5.蹇先艾(1906- 1994)贵州遵义人。
1925年加入文学研究 年加入文学研究 会 ,1926年入北平大学 年入北平大学 法学院经济系。 法学院经济系。蹇的第 一个短篇集《朝雾》 一个短篇集《朝雾》 1927年由北新书局出版。 年由北新书局出版。 年由北新书局出版 其中的《水葬》 其中的《水葬》是其代 表作。 表作。
《菊英的出嫁》反映了浙东农村“冥婚”的风俗。菊英八岁时 夭亡,十年之后,菊英的母亲念念不忘女儿在阴间有孤独感 和成亲的必要。她跋山涉水,四处奔波,终于为女儿选中了 一个也死去十年的男孩,置办金银首饰、绫罗绸缎,划出陪 嫁的良田,雇佣浩大的仪仗队,按照最讲究的规矩给他们成 了“亲”。这种旧式慈母关心冥间女儿的生活幸福的原始信 仰,是极为荒唐可笑的。但作者却写得一板一眼,老老实实 写母亲的心事,写路头的仪仗,亦真亦幻,煞有介事,令人 扑溯迷离,不辨真假,最后写到仪仗队抬的不是红轿,而是 青轿,才使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作者以朴素的写实手法, 描写菊英娘思女、爱女、嫁女的过程,把现实与幻想融合在 一起,心理刻画细致入微,送亲场面描写极为细致,渲染极 为热烈,几乎使人忘记是一次“冥婚”。此外,作者把不可 救药的愚昧和令人沉思的母爱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反映了浙 东农村风习的愚昧落后,表达了沉痛的悲哀。

乡土文学的艺术特征

乡土文学的艺术特征

乡土文学的艺术特征
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农民、农业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它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征:
1. 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乡土文学作品往往以真实、生动的方式描绘农村生活的细节,包括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事活动、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农村的生活和文化。

2. 浓厚的地方色彩:乡土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反映了特定地区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文化传统等,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3. 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乡土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往往朴实自然,贴近生活,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鲜明的人物形象:乡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是农村生活中的普通人物,通过对他们的塑造,展现了农村人民的善良、勤劳、朴实等美德。

5. 反映社会问题:乡土文学作品不仅关注农村生活的美好,也关注农村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贫富差距、封建思想、环境污染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引起人们对农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6.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乡土文学作品往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总之,乡土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村人民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简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

简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

简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简论鲁迅乡土小说的特点摘要:鲁迅是第一个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人,他作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流派的开山始祖, 成就是无人能比的。

其乡土小说的总体特征是:第一,注重对地方民俗风物的描写体现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第二,还注重对人物性格和环境的描写,用笔展示了农村或小城镇生活的真实面貌;第三,冷静、现实、客观的叙事风格,注重写实。

关键词:乡土小说写实农村民俗风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中国文坛上大兴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之风。

当时的农村处在旧中国最悲惨的境况下,又因为这些作者远离故土,所以,这些小说大都隐现着乡愁, 并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写出了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这种突出的文学现象形成了被文学史家称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第一个流派——乡土文学流派” ,而鲁迅则是这个流派的开山始祖。

一、对地方民俗风物的描写在鲁迅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故乡》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的地方都介绍了农村的民俗。

比如说:“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走了。

”这里提到他们要会本家拜望的事,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那时候还有分本家和旁支家族的习俗。

又如:“那一年,我家是大祭祀的值年。

这祭祀,说是三十年才能轮到一回…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可以看得出来,那时候的农村还是很看重祭祀这个活动的。

活动很隆重也很慎重,三十年才一次。

而现在,基本上农村已经没有大型的祭祀类活动流传下来了。

再如:给做工的分三种,长工、短工和忙月。

这是根据当时雇工的工作时间长短而分出来的三种类型的雇工,我们现如今有些地方还有这种叫法,看来流传甚久。

文中还有提到的给孩子起名字与阴阳五行有什么关系——闰土;家乡的乌篷船等,就不一一细说了。

在这篇文中,鲁迅忠实的描绘了乡土的民俗,只是把真实的写出来不带着炫耀或批驳的感情色彩。

二、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在《故乡》中,一开头就写到“时候既然是深……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山村,没有一些活气。

乡土中国文学的特征与价值

乡土中国文学的特征与价值

乡土中国文学的特征与价值乡土中国文学,是指从乡村发源、描绘乡土生活、反映农村社会风貌的文学创作。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乡土文学是一种既有深刻的传统,也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价值特征。

这种文学不仅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面貌、生产场景和思想情感,更是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感。

一、乡土文学的特征乡土文学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学的独特特征,代表了中国农民阶层的声音,成为反映中国乡村现状的重要文学形式之一。

笔者认为,乡土中国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接近自然乡村自然环境的清新和自然色彩以及乡村生活虽然曾经困扰许多中国农村青年远离家乡和传统文化,但仍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作者的审美倾向产生了影响。

乡土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贴近自然”。

乡村的亲近和信仰关系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乡土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2、服务于人民乡村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目的是服务于农村群众,这一特殊的社会功能也是乡土文学的独特价值之一。

由于农村文化传承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又由于农民群众的正义感、健康感、奋斗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强烈,因此农民文学作品最好的途径就是符合乡村文化价值观念的成果,以实现社会功能。

具有奉献精神的乡土文学作品,能为农民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探讨乡村现实情况和挖掘农村文化内涵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倡导民族精神乡土中国文学重视本土文化的传统和自然景观,弘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感。

通过表现乡村人民的真实生活,反映了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强调独立自主的创作生活,提倡人与人之间真正平等的关系。

二、乡土文学的价值乡土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直不能忽视,它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动新时代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推动文化建设乡土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在乡村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

乡村文化的建设一些方面可以被乡土文学所借鉴。

乡土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化传承的表现,承载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感,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特点介绍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特点介绍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特点介绍马克吐温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他的最优秀的作品,曾被美国小说家海明威誉为是“第一部”真正的“美国文学”。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了解。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特点在19世纪20年代左右,文学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即为乡土文学。

所谓的乡土文学,即描写乡土风情和传说为主题,同时加入幽默、讽刺的手法。

在美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就是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第一个将文学“美国化”的作者,即马克·吐温乡土文学描写的内容,都是以美国的本土文化为主,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让读者对美国的文化得到一定的了解。

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作者本人所熟悉的乡土开始,通过对当地人的语言、生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灵魂。

虽然情节的深入,读者在他的带领下,领略了美国的风土人情。

马克·吐温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让美国人民的生活全貌如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也能让作者写出伟大的小说。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主要有《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马克·吐温在表现手法方面,吸取西部乡土文学中幽默故事的'特点,采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在表现美国的现实生活的同时,更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的黑暗。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对美国的文学界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后人称其为美国文学第一人,同时他也被人称为“美国小说之父”。

马克吐温的死亡原因通过相关资料得知,马克吐温之死是由于狭心症而引起的。

马克吐温三个女儿陆续死亡,给马克吐温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1904年,马克吐温的妻子也在意大利去世,这让马克吐温更加难过。

而后,马克吐温的写作事业进入了最后阶段,因为身患狭心病,所以马克吐温到了晚年时,他的著作都是口授给秘书,而后由秘书整理完成。

乡土小说的艺术本质

乡土小说的艺术本质

乡土小说的艺术本质从三个方面谈谈乡土小说的艺术本质:第一,从精神层面,把乡土小说的艺术本质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理论等并列。

乡土小说是一种文化形态,从宗教上讲,是神造乐土,是为那些作家们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

从哲学上看,是一种文明发源地,乡土小说中描绘的关于土地、村庄、故乡和农业等是他们初始情感的寄托地。

从理论上看,是个人最深刻情感与理性的集合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关于“乡土”,是原型或母体,作家们以固守既定的文化信念对抗“乡土”之外的现代都市文明社会。

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乡土小说的艺术本质,认为乡土小说就是作家们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

在漫长而又缺乏参照的静态农业文明时代,表现的内涵主要指向苦难、野蛮、粗粝以及牧歌等一类文化领悟。

人们对自然或现实的模仿于再现,人天生具有有本能的模仿欲望,并对模仿的事物感到天生的愉悦。

因此,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质,显得原始而没有文化深度。

到工业文明时代,乡土往往被用来表达某种固守与对抗,被赋予的是贫穷、愚昧、落后、敦厚、淳朴及精神家园等内涵。

这个时期,乡土小说的内涵相对深化,虽然精神意蕴方面有好有坏,但仍是对现实世界的概括与模仿。

人们在感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积极进步的成果时,仍追求乡土世界中原始的精神内涵,且内心仍对乡土有着崇高的地位与敬意。

作家们固守内心对乡土世界的文化信念,对抗着都市社会的浮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意义的乡村渐趋隐没,城乡界限逐渐模糊,城乡二元价值对立将不复存在。

作家们既迷离在现代都市社会中,又若即若离,精神上返璞归真,对乡土的追忆与怀念使他们内心矛盾。

乡土小说中也表现出了城乡之间紧密联系的隐性的线,因为这时期的乡土小说已不同以往传统的乡土小说。

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乡土小说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

它最终以乡土小说的形式出现,这些乡土小说既有作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作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试论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试论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乡土文学究竟有着怎样的特质呢?首先,乡土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内核或主导成分是一种乡土气息或原乡况味,即特定地域的特殊生态景观、风土习俗、文化品格、乡土情感或乡土精神、乡土理念等等文化因子的圆整和合,不能泛化为所有农村题材或抽象的时代理念。

一般地讲,所有文学作品,特别是农村题材作品都确实或多或少地描绘了某些风俗习惯,摹写了各种自然景物,体现出某种文化品格,但它不一定就属于乡土文学范畴,艺术的分野就在于是否在质地上全方位地通体显示出原乡况味或“个性的土之力”。

刘绍棠在谈到这一区别时,曾将自己的创作同浩然作了一个比较,结果发现“浩然主要写京东山村,反映农村的重大变化;我主要写京东水乡,描写农村的风土人情”[1],二者的艺术视角与创作质地是截然不同的。

简言之,“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上官仪《八咏应制》),此乃庙堂文学;“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干《室思》),此为士人文学;“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北朝乐府),是为农村题材文学;“老女不嫁,踏地呼天”(北朝乐府),这才是乡土文学,因为短短两句,运用了乡土语言,活画了乡土性格,袒露了乡土情感,涵盖了乡土精神,总之,通体体现了“个性的土之力”或乡土气息。

其次,乡土文学立足民间,是从整个文化人类学视阈对民间形态与民间精神的审美表达,其间流贯着创作主体个人的乡村情感、人文意识、乡土意识、哲学思考和理性批判,不能等同于民间文学、大众文学或通俗文学。

按照陈思和先生的理解,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民间”是指产生于“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自由自在”而又“藏污纳垢”的形态[1]。

无论如何,这一认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即它发现了一个视角,使人们看到了一个事实上的存在——由芸芸众生所营造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涵盖着普通老百姓真实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的庞大的文化空间。

存在并不意味对抗,对抗是为了实现唯一,而民间只是一个(非唯一)存在。

历史地看,文化(culture)本来就生于民间,艺术(诗、剧、小说、歌、舞、乐等)本来就源于民间,乡土文学则更自觉地站立于一种民间视角,通过仰视、俯视、平视这一文化空间或其他空间而表达多样价值选择与审美判断。

关于乡土文学的探究与思考

关于乡土文学的探究与思考

能。

通过这些陪葬品我们可以窥探古埃及工艺美术之一斑。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世界各地的文明各具特色,但最让现代人类普遍接受的、对后代艺术影响最为广泛持久的,莫过于古希腊美术了。

开放的生产方式和民主的政治,决定了古希腊的文化是奴隶主和自由民共同创造的,它自由而全面,几乎有关人与自然的所有学科都有所探讨,文化所达到的高度,就是艺术达到的高度。

古希腊美术的成就突出体现在雕刻和建筑领域,这是因为信奉神灵的古希腊人把制作雕像和建造神庙当作对神灵最大的尊敬。

同时古希腊人认为万物中人体是最完美的,所以他们一人的形象和情感去塑造神灵。

加上古希腊人和谐的理想美,使这一时期的雕像都具有完美的形体和高贵的气质。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德》雕像高贵典雅优美和谐,表情内敛含蓄,人体的结构和动态含蓄微妙,她那微微扭转的身体构成了十分优美的姿态,光影变化极富音乐的韵律之美。

女神的腿被简洁有力的衣褶所覆盖,只露出脚趾,显得十分厚重,相比之下,也使上半身显得格外圆润。

这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雕像,虽为大理石,却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她不愧为古代希腊雕刻的一个典型代表,是表现女性人体美的最高境界,是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此外还有许多各种姿态的全裸的维纳斯雕像,她们也婀娜多姿,极富美感,但在《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面前,全都黯然失色。

三、理解中西文化差异,辩证的赏析中西艺术作品中西文化有各自的特点,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传承。

中国人讲究写意,西方人专注写实;中国人多用直觉去感悟艺术,西方人多以科学去理论艺术。

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各不相同,但我们不能用优劣去评判它,只能说百花齐放才是春。

徐渭,自幼聪颖,才华横溢。

但是他庶出、幼孤、入赘、屡试不地,后陷入幕僚之争,几次自杀未成,后误杀妻子被判入狱7年,出狱后以卖书画诗文为生,在贫病交困中凄然离世。

《墨葡萄图》是他比较典型的作品,这是一幅水墨淋漓的写意花卉画作品。

在这里徐渭并不是要逼真的再现一个自然物,而是把自然物作为抒发内心情感的形式。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目录简介文学特点乡土文学的表象开放的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流派概述鲁迅其它流派孙犁沈从文韩少功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文学的正名台湾社会性质的厘辨乡土文学论战的平息简介文学特点乡土文学的表象开放的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流派概述鲁迅其它流派孙犁沈从文韩少功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文学的正名台湾社会性质的厘辨乡土文学论战的平息展开编辑本段简介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

据考证,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鲁迅对“乡土文学”未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

当时的乡土文学的作乡土文学家群体多寄寓在都市,沐浴着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着“五四”新潮的洗礼。

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的烛照,几乎成为当时作家书写“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准备。

1936年,茅盾更进一步指出“乡土文学”最主要特征并不在于对乡土风情的单纯描绘:“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编辑本段文学特点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乡土文学-叙述什么和如何叙述

乡土文学-叙述什么和如何叙述

乡土文学:叙述什么和如何叙述几十年来,乡土文学因其表现对象的相对静默,主题呈现出纯粹而集中的特征:国民性批判和精神家园的栖息所;而作家的主体情感,则围绕理性审视与自觉赞恋不断书写着思辨性的剖析与深情的牧歌。

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城乡越来越同质的一体化,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不再是象征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的对峙物,而是被纳入整个国家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与内容的现代化进程中了。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思议的假命题,但有广大农民融入的现代化,又产生了过于复杂难以厘清的方方面面。

农村变了,变得之快,之猛,之深让人猝不及防。

物质化进程中的乡村,发生着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人性状态、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颠覆性变化。

乡土文学,无法再延续之前的两道车辙行进下去,作家,无法再保持平静和理性,在躁动的大地和混乱的现实面前失去了前瞻性的判断和理想化的寄托。

消亡,这个词汇以无与伦比的力量揪起了许许多多离乡怀乡者巨大而恐慌的忧伤和疼痛,尤其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作家们。

如贾平凹那一代作家,面对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体会着越来越遥远的记忆影像,对过去的依依不舍与对现实的无力把握、对物质化侵扰的疑惧、对农村未来的迷茫混融成巨大的感慨,化为不甘的追问:“这条老街很快就要消失吗?土地也从此要消失吗?真的是在城市化,而农村能真正地消失吗?如果消失不了,那又该怎么办?①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经历着从未有过的质变,庞大的农民群体,被抛入历史的滚滚洪流,忙碌而痛苦,无助而无辜,以长辈人的辛苦,青壮年的流离,孩子们的留守作为代价,在现代文明的征途中被动而艰辛地走着,其灵魂在背井离乡的生存中没有归宿,象一群游荡在城市的孤魂野鬼。

不仅如此,那隐藏在乡间历史皱褶中的民族文化隐层——沿袭几千年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正在被颠覆。

“古老的乡村模式、村落文化、生存方式的确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乡土中国在逐渐终结。

”②如此乡土的终结,将是怎样乡土的新生?农民的命运在物质富裕的道路上,离社会理想中的幸福还有多远?这样的关口,表现乡土的乡土文学的命运,成为当代作家和学人心虑的焦点,是当前众多学人不断推测考证的重大命题。

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

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摘要]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他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艺术风格极具特色。

他是一个“乡下人”,他着力构筑了湘西世界,处处抒写了湘西的风俗人情,讴歌了人性美,但也有悲观的一面,唱出了孤独哀婉的田园悲歌。

[关键词]沈从文风俗人情造境艺术一、风俗人情一谈及沈从文的小说,首先反映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遥远的湘西的“风俗”。

自从八十年代初沈从文其人其作被“重新发现”以来,在许多研究论文和著作中,都不约而同的将“风俗美”当成沈氏乡土小说的主要标志,并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沈从文乡土抒情之作的出现,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所带给人们的耳目一新之感还是强烈的、震撼的。

尽管初期习作的浅显使得他的乡土情结没有得到更有利更充分的展现,但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湘西边地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以及人物描写,显然有别于其他乡土文学作者笔下的沿海乡村;而且对于都市的困惑,乡土文学作者的感伤情怀往往渗透在他们对于乡村社会与风俗的批判当中,倒是这个来自边地的“乡下人”,大概是没有受到新式学校教育,没有受到新式文化熏陶,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于地方风俗的欣赏与满足,思乡与怀旧之情抒发的更具本色,这的确也是独树一帜的。

并且使得当时受够了压抑和苦闷的读者感到亲切和温馨。

沈从文那些以重在展现湘西世界的奇风异俗的作品,在八九十年代的“沈从文热”中倍受青睐。

《龙朱》中描写的族长儿子追求女子的对歌,给我们展示了郎家族田园式的生活方式;《雨后》、《阿黑小史》这些作品中大胆描写少男少女放肆在山野里幽会、拥抱、接吻、野合,表现原始形态的“野性”;《柏子》写船夫柏子与寡居妇人之间男欢女爱,这个美丽而带有几分忧伤色彩的故事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萧萧》、《一个女人》描写的是乡村女性“不识不知”、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为人处世方式。

诚然,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沈丛文那特别讲究温和和节制,婉约隽永的叙事态度和清新明丽、活泼多姿的独特文学语言来加以表达的。

文学学科中的乡土文学研究

文学学科中的乡土文学研究

文学学科中的乡土文学研究一、引言文学是人类语言艺术的一种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

而乡土文学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关注和描绘乡村生活和农民的经历。

乡土文学研究作为文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理解和探索乡村文化、历史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土文学的定义与特点乡土文学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乡村人民的生活、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乡土文学的特点包括对土地、自然和农民的深情表达,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视,以及对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反思。

三、乡土文学的历史渊源乡土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比如中国古代的田园诗和乡土小说。

然而,乡土文学在近现代文学中才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20世纪初,乡土文学成为了一种反对现代文明和城市化的文学形式,代表了对传统价值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追忆和怀念。

四、乡土文学的研究方法乡土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文本分析、历史考证、社会学调查和人类学研究等。

文本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和主题的分析,揭示作品中蕴含的乡土文化和价值观。

历史考证则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资料的研究,还原和解读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社会学调查和人类学研究则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了解和记录农村社会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生活经验。

五、乡土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乡土文学研究对于理解和认识乡村文化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乡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次,乡土文学研究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后,乡土文学研究还可以拓展文学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视野。

六、乡土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挑战乡土文学研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乡土文学的定义和范围并不清晰,不同学者对乡土文学的理解和界定存在差异。

其次,乡土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于依赖文本分析和历史考证,缺乏对乡村社会的真实观察和深入了解。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15汉语言本一李欣荣摘要:随意现代文学的萌芽,到清朝晚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变化,并在中西文化冲突碰撞中形成了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促使现当代文坛上涌现了大批接地气的年轻作家,在他们中以鲁迅、沈从文、莫言为代表的乡土文人以平易畅达、平流质朴的笔锋对自己家乡及家乡人民精神世界传递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影响着乡土文学,同时乡土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变得弥足珍贵。

关键词:鲁迅、沈从文、莫言、乡土文学一、乡土文学起源与发展的诸多条件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近代化是紧密相关的。

从世界文学发展历史看,乡土文学的兴起是与社会转型相切合的。

首先,在本国农耕经济下,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农民男耕女织进行生产劳作,久而久之,心中便多了几分乡土情思,他们怀着对家乡故土的爱而“不远游”于别地。

其次,随着清王朝的腐朽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社会过渡成两半社会,无数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他方。

身在他乡,心却扎根于故乡,他们不免会有“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感怀。

在此方面,近代文人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春愁”愁的是什么?愁的是故土难离而不得不离,词中足以流露出诗人忧思故土悲愤难抑的爱国之情。

再次,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

村庄不断萎缩,平川的人向城市流动,不少山村正在逐步消失。

过年过后,他们深感心中的缺失,多年未回故土,他们只好写点文章作品来追忆农土生活,缅怀过去。

现代都市文明和进步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乡土文学的发展。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在小说《故乡》中,“我回到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情节安排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农民生活现实及人性的变化。

在《中国新文学·小说二集导言》中鲁迅对乡土文学作出了简略阐述,虽未明确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但也隐露了以描写农村生活来抒发淡淡的乡愁的写作目的。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一、乡土小说的特点乡土小说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性强:乡土小说主要关注农村生活,着重反映当地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作品中不仅呈现出农民的生存状态,还展现出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2.情感真挚:乡土小说常常以农村为背景,讲述农民的生活遭遇和情感故事,情感真挚、充满人情味。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语言真实,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

3.社会意义深刻:乡土小说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写,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内涵。

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常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4.语言质朴:乡土小说的语言常常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语言质朴朴实,富有地方色彩。

这种语言风格既符合农民的语言特点,又能够展现出所处地域的独特魅力。

5.人物塑造真实: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乡村生活中的普通人物,他们的生活遭遇和情感故事具有普遍性和共鸣力。

作品通过真实的人物塑造,展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态。

二、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包括以下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1.《茶馆》作者: 郁达夫这部小说以一个老茶馆为中心,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清朝末年乡村社会的真实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细腻真实,语言质朴朴实,富有地方色彩。

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生活困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家》作者:巴金这部小说以作者家乡的农村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生活遭遇。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

作品语言质朴真实,情感真挚,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善恶。

3.《鹿鼎记》作者:金庸这部小说以明朝为背景,以江湖为舞台,讲述了一个孤儿韦小宝的传奇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充满了江湖风情和武侠气息。

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明朝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的悲喜。

4.《茶花女》作者:小仲马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风尘女子的感人故事,她与一个富有青年的爱恋纠葛。

浅谈乡土文学

浅谈乡土文学

土小说 ” 的两条道路。分别标 志 “ 乡土写 实” “ 与 乡土 抒情 ”
小说的源头。只是 由于鲁 迅作 品 的思想 、 艺术高 深完 美 , 已
远 远超 出一 般 的 “ 土小 说 ” 范 畴 , 乡 的 而且 鲁 迅 是 中 国新 文 学
的巨匠 , 几乎现代文学史上的各种流派都 可以在鲁迅那 找到 源 头, 因此我们通常不 把鲁迅 归于 乡土派 的行列 , 而称他 为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作家 。2 O年代 , 现代文坛上 出现了一批
第三 , 乡土文学” 是一般 的叙 述人 物命 运 , “ 不 而是 把人 物命 运深深地镶嵌 在特 定的地方心理 和乡土状貌的背景下 , 来展现其性格和遭遇 , 使人物和景物在 独特 的乡土 氛围中糅
为一体。
隐含的乡愁笔触将乡间的泥土气息 。展 现在我们 面前 , 开创
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 的风气 。
语文 学刊
21 0 0年 第 3期

谈 乡 土
。 白红 梅
( 呼伦 贝尔学 院 , 内蒙古


呼伦 贝尔 0 10 ) 200
[ 摘
要 ] 乡土文学是随着社会的变动及随之而来的作家创作实践的变化而不 ̄- 富, " 乡土文学是一个 t -

内涵丰富的文学 , 乡土文学作 为一种地域 文化特 点鲜 明的 文学现象 , 也呈现 出多样性的特征 。
接 近农村 的作家 , 他们的创作 手鲁迅的影响 以农 村生活 为题
材, 以农 民疾 苦为 主要 内容 , 成 “ 形 乡土 文 学 ” 表 作 家 有 彭 代
家煌 、 鲁彦、 许杰 、 台静农等 , 乡 土文学 ” “ 是在 “ 为人生 ” 文学

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乡土文学是一种文化的形态,它所描写的是一个特定地方的独特风韵和味道。

它将一个地方的风俗传统、民俗习惯、甚至语言等等,都描写进了文学作品中,每一个乡土文学的作品都表现出它所描写的地域的特色。

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合着外在的物质材料,和自我内心的感受,对周遭世界的审视,对乡土文化的思考和考量。

寻找着蕴含于乡土之中的文化意义。

如沈从文的小说中,流露出的对故乡家园生活的人,山村的人们的信仰和习俗,以及那些略带神秘意味的传统的描述,总能将人带入另一个神奇的国度。

贾平凹的《秦腔》、《浮躁》等一些作品,反映着一个特定的区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中的沧桑变迁,刻画着那里的风貌,那里的事,那里的人。

当然,这个特定的区域也就是某个地域的山村或是乡间。

可以说,没有了这些在时间长河中绵延至今的文化和传统,也就无法支撑起这些作品内在的深刻和现实及历史的意义。

乡土文学,顾名思义,它必定是扎根于乡土中的。

就像前面说的,没有乡土的那些文化以及传统,乡土文学内在的灵魂便不复存在。

然而,乡土文学也绝不仅仅只是局限在一方乡土之上。

它的真正的历史意义来源于它是真正站在人类学或者说历史的高度上来俯瞰整个民间的历史文化演进。

对于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有清晰的认识。

创作者在创作中倾注自己的个人情感,哲学思辨,等等。

纯粹的情感体验无法让乡土文学得到它应有的高度,只有理性的升华,才是乡土文学本质的依托。

乡土文学用乡土写实和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创作,打开了乡土的文化大门。

虽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但在乡土文学中同样运用自如。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以湘西这一地域为背景,在他的作品中真实的再现了湘西生活的方方面面。

沱江,翠翠,傩送,还有龙舟,还有那里的普通人的爱情。

取材于湘西人的生活,又高度的浪漫化,在一片静谧中娓娓道来那一个浪漫的故事。

在这些文章里,生活是美好的,然而也带着些许的疼痛。

把那一方土地描绘得像是人间天堂,同时也表现着真实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命运的不幸,表现着时代的局限。

也谈乡土文学-2019年文档

也谈乡土文学-2019年文档

也谈乡土文学一、“乡土文学”概念的界定五四以来,不少有识之士都曾界定过乡土文学这个概念.但人言言殊,始终未勾出一个清晰的眉目。

在笔者看来,所谓“乡土文学”,是根源于乡土,是关于乡土的文学。

它是作者以浓郁的乡情抒写乡土这一特殊地域里的人情世态,风俗习惯及地理自然环境,并通过这一独特的生活环境,再现出时代和社会风貌。

形式上她包括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视电影等一切文学样式。

这里,值得强调的有两点:一是乡情,二是乡土.所谓乡情,不能仅理解为怀乡之情,还应包括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及对故乡传统陋习的憎恨。

有时同志认为所谓乡情,即是怀乡之情,从而认为只有那些怀念乡土的文学作品才是乡土文学。

这是对乡土文学的狭义理解。

怀念乡土的文学固然是乡土文学,但那些“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文学,同样也应归予乡土文学范畴。

所谓乡土,也不仅仅指家乡的某个村寨,它实际上可以指家乡周围在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相类似的一片地域。

《辞海》中关于“乡土”条解释为:“家乡,故乡……亦泛指地方。

《晋书?乐志下》:‘乡土不同,河朔隆塞。

’”我认为乡土文学与“乡井文学”在题材范围上是大小之别,选材的着眼点不拘于故乡某一村寨,但也不是与故乡完全脱离地理联系的其它乡村,这样一来,就有与一般农村题材的文学区别开了。

从情感流注看夕乡土文学作者对自己笔下的乡土具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浓郁乡情,这是儿子对母亲般血肉柑连的情感。

而农村题材的文学作者对笔下的乡村却缺乏这种深厚的情感基础。

另外,乡土文学其目的在于向人们展示故乡之美,传达自己对乡土的强烈的爱憎和怀念之情,而一般农村题材的文学往往缺乏这种强烈的感情因素的灌注。

二、乡土文学特点分析1.乡土文学是以作家生身之地的本乡本土或长期扎根的那一片乡土的生活做为描写的对象,并且只限定为农村和与农村生活极为相近的小乡镇,城市和人口十分集中的城市化了的繁华城镇则不在此列。

因为,在农村(即使是城市近郊的农村)与小乡镇里,其地方特色表现极为浓烈,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情趣都同那个地方的古老风匀以及土地、物产、民间艺术文化传统紧密相连,这就构成了其现实生活的某种独特性,这些,正是乡土文学所要着力表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

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源于鲁迅。

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①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

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 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 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 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鲁迅对乡土文学理论显然侧重的是寓居在北京的知识分子, 突出的是知识分子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西方文化视角对乡土的观照, 突出的是知识分子隐现着乡愁的胸臆。

以往对鲁迅等乡土小说观的阐述往往只是机械地以题材(农村) 和人物(农民) 为中心,而未能看到乡土小说中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 这恰恰违背了鲁迅称之为侨寓文学的初衷。

显然, 鲁迅的乡土文学观, 既不同于周作人对风土、地域色彩的表层把握; 也不像茅盾那样特别强调时代、政治的因素。

客观地说, 周作人的乡土文学观倡导的是具有地域文学倾向的乡土文学; 而茅盾的乡土小说观对于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的重视②,使之与鲁迅的乡土小说观具有某种程度的暗合。

但茅盾显然更强调的是在特殊的风土人情描写之外的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③,使他关注的是农民的现实命运, 并一度以农民文学来命名。

它为后来在宽泛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石。

而鲁迅的乡土小说观则把焦点对向了中西方文化冲突境遇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领域。

尽管鲁迅、茅盾、周作人的乡土小说理论有着各自的侧重点, 然而, 他们却共同为20世纪宽泛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从不同方面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审美内涵。

以上对乡土文学的一些理论观点来看,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乡土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内核是地方色彩和原乡况味。

即特定地域的特殊生态景观、风土习俗、文化品格、乡土情感或乡土精神、乡土理念等文化因子的圆整和合。

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

如沈从文的小说表现的是湘西朴素的风情,可以说他写乡土的立场就是他自己说的“我是一个乡下人”,他写乡土时对乡村的生活方式很少持评判者的态度,不是高高在上地审视。

而是在生命意义上追忆乡土,以一种平等的态度,站在乡土之内,发现乡村生活的细微委曲之处,以自觉的美学意识,写成丰富自足的美的文本。

因之,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对乡土生活的亲族关系,乡土信仰、传说、神话,以及自身文化传统的展现,对土地的热爱,看到的是乡土的生命。

在《萧萧》中,萧萧怀了孩子之后,未来的走向,在沈从文的笔下显得特别有意思。

最后萧萧还是莫名其妙地留了下来的结局。

在文章中,透露着不知如何的一种自然性态度,此态度高度暗示了沈从文对乡土文化,乡土人文的浓厚向往,同时也是对湘西根深蒂固的乡土情怀。

因而,在沈从文小说中描述人物主角留下来的结局,而不是出走,一直是沈从文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的情节或结局。

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有离乡背井的怀恋,对美好人生、雄强生命力的赞颂,亦有轻贱生命的痛苦,和对那里只有被历史左右的不能创造历史的人们的遗憾。

沈从文所有的乡土情怀都在湘西这个独具审美内涵的地方体现出来,这是个与都市社会对立的精神家园。

第二,乡土文学史从整个文化人类学视野对民间形态与民间精神的审美表达,其间流贯着创作主体个人的乡村情感、人文意识、乡土意识、哲学思考和理性批判。

如蹇先艾的小说《水葬》描写对小偷处以“水葬”的残酷习俗及受着这一习俗拨弄的麻木的村民。

在这篇小说中,被水葬的人和水葬别人的人都很愚昧。

蹇先艾对乡村采取的是解剖式的描写与叙述,虽没有触及到礼俗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仍对农村礼俗的愚昧思想给予理性批判,同时也引发自身的思考,只是这种反省程度不深。

鲁迅的《故乡》以开头的景物描写和叙述者低缓阴沉的语调营造了游子归乡的落寞心境, 那想象中的故乡和现实中满目疮痍的荒村形成的反差, 使归乡人不禁要怀疑,这样的故乡是令人失望的, 旅居他乡的游子每每只是在记忆中编织他心灵的故乡罢了。

一旦面对现实的乡村, 必将粉碎归乡人心灵的梦幻。

这使得文化乡土小说中的归乡模式具有了现实和理想, 客观和主观, 现在与过去的时空距离, 而游子的无家可归,有家难归和归乡又逃离也都有了寻找精神家园的文化寓意。

在很多作品中,鲁迅对乡土文学的阐释,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情怀与理性批判。

第三,乡土文学以乡土写实和浪漫写意的基本表达式萤构事理或抒写乡思立足本土,而又多维整合,铸炼民族风格。

“从风俗民情中,写出人性的美,通过小人物平凡的命运,写出生活的诗”这是乡土小说一个很突出的特征。

可以说,“讴歌劳动人民的美德和恩情”“改善人类的道德观念”“发扬一种理想”是我国现当代乡土小说的一个主旨。

如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描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故乡北运河的乡风民俗,虽然反映的是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但作品却隐去了人民和敌对势力冲突的正面描述,弥漫整部作品的是纯朴的男女之情、祖孙之情、乡邻之情。

作品虽然把生活图景诗化了,却没有离开当时民族斗争的现实。

七夕乞巧,有纯洁的爱情,也有好汉董太师的阴影;清明祭墓,简朴习俗的婚仪中,抒写了故乡人民的多情重义,也通过乡亲们对党代表的悼念,对斗争的向往,暗示着蕴藏在蒲柳人家中一股内在的民族解放力量,劳动人民的情义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内容。

《蒲柳人家》不让丑恶的东西在画面出现,尽力地开掘人物身上的美德。

作品诗情画意更为浓郁,艺术上发挥了乡土小说抒情的独特性。


总体来说,乡土文学就是表述着人类普遍的乡村情感,以知识者觉醒的现代意识和哲学眼光审视特定乡土历史文化、传达某种原乡况味,包括特殊乡村习俗、地域风情、时代特征及人文理想等的民族文学形态。

参考文献:
①鲁迅:《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②③茅盾《关于乡土文学》, 见《茅盾全集》第2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89 页。

④凌宇《沈从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⑤刘绍棠:《<蒲柳人家>二、三事》,《北京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