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敢闹婚外恋的宋代才女

朱淑真,敢闹婚外恋的宋代才女
朱淑真,敢闹婚外恋的宋代才女

朱淑真,敢闹婚外恋的宋代才女

《红楼梦》里林黛玉深爱贾宝玉,一方面因为贾宝玉是知己;另一方面恐怕也跟现实的隐忧有关。林黛玉的丫鬟紫鹃曾经点破这点说:“公子王孙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娶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就撂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

林黛玉当然不好意思接这个话茬,只是嗔怪紫鹃疯了,自己心里却无限感伤。残春时节贾宝玉跟她说,要把那些落花撂到水里。黛玉不赞成,只说,撂在水里不好,别看咱们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

黛玉担忧的是花,也是她自己。在盲婚哑嫁的古代,这可能是绝大多数女孩子的忧虑,她们不知道会遇上一个什么样的人。像《红楼梦》里迎春遇上粗鄙又粗暴的“中山狼”,也许是极少数,通常做父母的总会再三挑选,但还是有很多不能让女孩子满意。朱淑真的婚姻就是这样。

朱淑真是南宋著名女词人,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海宁(也有说是杭州),据说曾与李清照齐名。但是李清照有那么多名句脍炙人口,而朱淑真为大众所熟知的,只有那首《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

春衫袖。”

你可能要说,这首词的作者明明是欧阳修嘛。的确,有很多诗选都标注为欧阳修,但从明代到清代,围绕着作者是欧阳修还是朱淑真的争论,一直相持不下。被推为“明代三才子”之首、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杨慎就认定这首词是朱淑真所作。不过,他倒不是为朱淑真争著作权,而是为了批判。

杨慎在《词品》中这样说:“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云云,词则佳矣,岂良人家妇女所宜邪?”明末出版家毛晋也赞同杨慎的说法,他们肯定朱淑真的才华,又声讨她的“妇德”。而认为词作者是欧阳修的那些人,倒没有太追究词中人的品德。似乎,文人们喜欢玩赏女人的多情,但又不愿意看到女人自己表情达意,他们只喜欢自己塑造出的女人,不太能忍一个活生生的敢爱敢恨的女人。

在作者问题上,我倒是凭着直觉赞成杨慎。欧阳修有不少词写男女情事,但总归比较文人气,比如《蝶恋花》中写道:“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他笔下的女子,大多婉约含蓄,而这首《生查子?元夕》,实在是太直接浅白,这倒是朱淑真的特点。

朱氏名句还有“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场面呼之欲出,又有“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长任月朦胧。赏灯

哪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整一个今朝有酒今朝醉,

像是一段醉生梦死的非常规恋情。少年时候不喜欢朱淑真也是这个缘由,如果非要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她有点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走红上海滩的苏青,炙热爽快是有了,但是少女们,爱的还是李清照或者张爱玲的无尽低回。

如今再回看这几首词,方觉朱淑真是个异数。历朝历代才女层出不穷,像她这样热情且不惮于表现热情的又有几人?只是这热情,若不能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怕是会引火烧身。那些词句就是一个个的火灾现场,美则美矣,但是于当事人,只怕是无尽的煎熬与伤痛。

朱淑真的一生,的确如火如荼,爱与痛,是这火灾的燃料。她算不上遇人不淑。夫婿是父母千挑万选的,一个小官吏,各种资料都没有说这夫婿有什么毛病,没有家暴,又不算太不上进,也就是俗了点,俗总不是错吧。

一开始,朱淑真也曾对婚姻寄予希望。结婚之初,她曾给夫君写下情诗:“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阿谁。待

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如若对方是知情识趣之人,也许会成就一段与李清照和赵明诚相似的佳话。但是,并不是每个男人都能去呼应才女的多情。俩人关系渐渐紧张,然后他娶了个妾。

如紫鹃所言,王孙公子,谁没个三妻四妾。即便是宝玉,也早早定下袭人做屋里人。实在不能拿现代人的标准,去要

求古人。人和人之间需要缘分,缘分不是巧合,而是三观相投,彼此看着顺眼,朱淑真跟丈夫显然没有。她写下两句诗:“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她有的,就只能是寂寞了。

在古代,有很多诗词提供了处理这种寂寞的模板,比如像欧阳修的那首《蝶恋花》,前面还有两句是:“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这个丈夫也是花天酒地去了,女

子踟蹰于庭院深深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怨而不怒,才能让男人富有优越感地羞愧著,回报一点小甜头。

可是自负又热烈的朱淑真怎么受得了这个,她直接回了娘家。女人回娘家,通常是用来吓唬吓唬男人,但朱淑真不一般,她不但回去了,还闹起了婚外恋。有人说她与少年时的伙伴相恋,还一起结伴出游。当然,这件事被说得很隐晦,只是说,她父母也对这个女儿很不满意,朱淑真的日子不太好过。在她备受煎熬抑郁而终之后,父母竟然把她的作品一把火给烧掉了,让人不难想象,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隐情?她死后,“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更是来得蹊跷。

还好,终究有朱淑真的粉丝,把她的作品整理出来。有人认为她的作品可以与李清照一比高下,事实上,她的影响力远不能和李清照相比。一方面因为李清照的句子更加精致,同时在我们这个提倡含蓄和节制的国度里,更多的人能在李

清照的文字间找到共鸣。而朱淑真的感情,直接又有力,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她其实有点像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想要爱,想要更好地活着,那热望如火,烧得她实在难受。可是外人看了,只觉得这女人太作,放着好日子不好好过,非得把家搅散,把自己作死了不可。

男人们要把朱淑真当成反面教材来批判,有些女人对她也避之不及。但真相也许是,我们不敢面对自己渴求热烈生活、渴求爱的真实内心。

论才女朱淑真的女性觉醒意识

论才女朱淑真的女性觉醒意识 摘要:朱淑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度否定后被发掘的女性词人,她是宋代写就女性诗词最多的代表人之一,她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描绘了她的一生,也向当时的封建势力发出了有力的抗击,体现了她女性意识的觉醒。一部《断肠集》融入了她的血与泪,也是她一生唱出的向往爱情、婚姻自由与自主的女性悲歌。朱淑真以其独特女性视角和大胆的言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并不惜以死抗争的女性形象,她的觉醒是她向当时男权社会发出的不满。 关键词:朱淑真;女性意识;根源 朱淑真与李清照同是宋代的女词人,一部《漱玉词》奠定了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朱淑真的《断肠集》与李清照的《漱玉词》并称宋代女性文学的双璧,而李清照一度被后来的学者效仿与称赞,但具有同样实力与才情的朱淑真却被人否定。她的作品被父母付之一炬,就连她的生平资料甚至生卒年代都没有详细的记载,可见朱淑真在当时的地位。 现一般认为: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南宋浙江钱塘人,生于仕宦人家,留有《断肠集》。虽然她的生平史上记载甚少,但从她的诗词里也可看出她的一生并不顺意。受过良好教育的她“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而聪慧的她却由于社会的约束而嫁与一庸吏,使她一下从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少女跌落为一个孤独、无望的少妇。她争取无望,只得心灰意冷般回娘家以示不满与反抗。但愈挫愈勇的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新欢约会!她在那样一个束缚人性的社会里,当然也得到了“惩罚”:新欢弃之,父母亦嫌之。抑郁的她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虽然饱尝人生的苦涩,也执着坚守在“自己的田地”,但在那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社会中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年轻的她“愤然离世”,留下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香消玉殒的她也因行为的过激而给自己带来了“有失妇德”、“淫娃佚女”的骂名。这也是她不为世人所知的原因。现存最早的关于朱淑真记载的是宛陵魏仲于淳熙九年(1182年)所作的序。序中“……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胸中不平之气。竟无知音,悒悒抱恨而终。自古佳人多薄命,岂止颜色如花命如叶耶?观其诗,想其人。风韵如此,乃下配一庸夫,固负此生矣。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

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从“娇痴不怕人猜”到“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论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人称“赵宋词女,李朱名家”,著有《断肠集》诗词200余首,词格清空婉约,诗词多忧愁幽怨之语。朱淑真纯女性的书写,以女性独特视角观察体验人生,写出篇篇打动人心的血泪诗篇。其中塑造了丰满立体有层次感的众多动人女性形象,可以看做词人自己真实的一生写照:美丽纯真的少女,甜蜜幸福的新婚少妇,日久生怨的愁妇,与愁肠欲断的弃妇,几乎把古代诗词中吟咏的所有女性都涵盖了。而纯女性自然真实的书写妇女内心的悲苦,又远胜于“男子做闺音”,在古代诗词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关键词:朱淑真不幸婚姻《断肠集》女性形象纯女性书写 Abstract: Zhu Shuzhen is as famous as Li Qingzhao, called "Song Zhao authoress, Zhu Li Masters". With a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more than 200 poems, words graceful and sorrow language of hidden bitterness . Zhu writing for women only,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femal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move people by writing poems with tears and blood . A full three-dimensional shape which has many layers and moving image of women as the word can be a real life portrayal of herself: a beautiful innocent girl, sweet and happy young woman, married long period of time complaining of the unhappy woman, abandoned wives , almost all female images in ancient poetry are covered. Pure natural real women writing women's inner misery, but also far better than "the man to do the inner sound".Make a brilliant strok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poetry. Keywords: Zhu shuzhen; unfortunate marriage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female images ; for women only writing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作品为宋代魏仲恭辑录《断肠集》。关于她的生平、身世历来说法不一,较通行说法是南宋初期人,祖籍安徽,后移居浙江杭州。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近代词人况周颐说:“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陈廷焯也对淑真才华做出高度评价:“朱淑真词,风致之佳,词情之妙,真不亚于易安。宋妇人能文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①淑真擅于运用纯女性的视角观察生活,抒发女性独特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塑造了真实可感的女性形象:我们细心体会,可以看到词人,从美丽纯真的少女,到短暂甜蜜相思的新妇,日久生怨的愁妇,大胆反抗终至疏离愁肠欲断的弃妇,一生多舛的经历,词人一点点磨灭生命的光彩与青春,引起我们对“断肠词人”的关注与同情。 ①陈廷焯《词坛丛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725页

论朱淑真诗词_花_意象的人生象征意义

第20卷第4期 安康学院学报 Vol120№4 2008年8月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Aug12008论朱淑真诗词“花”意象的人生象征意义 胡雯雯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朱淑真为宋代名家,纵观其诗词,有六十余首咏花之作。本文从海棠、梨花、梅花三种咏花之作入手,以海棠之感、梨花之怨、梅花之傲来探寻其人生和心灵的发展轨迹,解读其诗词“花”的审美意蕴和人生象征意义。 关键词:朱淑真;咏花诗词;人生象征 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4X(2008)04-0053-03① Ana lysis on the Sy m bols of L i fe i n the I mages of Flower i n Zhuπs Poem s HU W en wen (College of L anguage-L iterature,Shaanxi N or m al U niversity,X iπan710062,China) Abstract:Zhu S hu-zhen is one of the lite ra ry m as te rs in the S ong D ynas ty.Am ong he r p oem s,m o re than60of them dep ic t and eu logize flow e rs.P roceed ing from3k inds of flow e rs app ea ring in he r p oem s and the fea tu res w ith w h ich they a re i m bued,nam e ly,p e rcep tion rep resen ted by begon ia,grievance by p ea r b lossom and loftiness by p lum b lossom,th is thes is is in tended to dem ons tra te vivid ly from these3asp ec ts Zhuπs cou rse of life and he r deve l2 opm en t of m ind,and so as to exp lo re the es the tica l i m p lica tions and sym bo lic m ean ings of life loaded in the flow e r i m ages in he r p oem s. Key words:Zhu Shu-zhen;p oem s abou t flow e rs;sym bo ls of life 花是天地间美好的事物,亦是诗人、词人吟咏最多的自然原型。自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况始,文人墨客们就有了在花草中寻找个人遭际与人格精神契合点的传统,他们或常常引以自喻,或作为其人格的象征,或表达其人生的追求。 朱淑真作为有宋一代与大词人李清照并称词坛双璧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中的咏花之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据张璋、黄畲先生校注《朱淑真集》〔1〕一书的不完全统计,朱淑真所有诗词作品中,咏花之作多达六十余首。通过对朱淑真咏花诗词意蕴的探求,我们可以窥见其内心世界和人生的心路历程:如海棠花般娇羞而满怀情思的少女时期;如梨花之皓白幽寂而愁恨满怀的怨妇时期;如梅花之孤傲不屈而顽强抗争的独立女性时期。 一、海棠之感 有关朱淑真的生平及身世,历史典籍记载十分简略,现存资料中较早较完整的记载就是宋代魏仲恭的《朱淑真诗集序》,内载:“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竟无知音,悒悒抱恨而终。自古佳人多命薄,岂止颜色如花命如叶耶?……其诗为父母一伙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2〕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朱淑真坎坷的一生。 海棠为盛春花事,有色无香,诗中格韵甚高。朱淑真笔下的咏海棠之作带有别样的韵味,夹杂着其作为女性的独特的审美意蕴及人生感悟。来看这首: 《春日感怀》 寂寂多愁客,伤春二月中。 惜华嫌夜雨,多病发东风。 不奈莺声碎,那堪蝶梦空。 海棠方睡足,帘影日融融。 《明皇杂录》记,唐明皇登沉香楼,召见杨贵妃,杨贵妃正好酒醉未醒。高力士和侍女将她扶来,只见她醉颜残妆,鬓乱钗横,根本不能下拜。明皇笑道:“岂是海棠醉耶?真海棠未睡足耳。”苏轼《海棠》诗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此诗即引用了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正值青春花季的朱淑真,一定对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有所了解。她的《春日杂兴》一诗中,就又一次化用了 35 ①收稿日期:2008-04-03 作者简介:胡雯雯(1985-),女,陕西安康人,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朱淑真颜色如花命如叶

朱淑真颜色如花命如叶 这是一个神秘的女人,她的生卒年不详,她的身世不详,就连她的诗词也大部分遗失。史料对她的记载十分凌乱,我无法知道她的生平,她是那样的朦胧,让我无法看清她的本来面目。我只知道她是一个女词人,她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称为:“赵宋词女,李朱名家。” 这个神秘女人就是朱淑真。我无法看清她的眉眼,只能通过她的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了解她坎坷的一生。于是,我心中的朱淑真,从我的想象中缓缓走了出来…… 我不敢相信,那个从宋词里走来的,竟然是一个小姑娘。这是一个天资聪慧、才貌惊人的女孩,她就像一朵花,含苞待放。我看她的时候,她的脸上飞出两片红晕,那模样,羞羞答答。 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此时大约十三四岁,流目顾盼之际,显出一派大家闺秀的风范。这一时期,她的父亲在浙江做官,家境优裕。颖慧的朱淑真,饱读诗书,精晓音律,尤其在诗词方面,已崭露头角。在钱塘一带,小有名气,被人称为“才女”。 这是朱淑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她读书作诗,偶尔练练书法、作作画、赏赏花、荡荡秋千,生活,就这样重复着,

虽然单调,但也缤纷多彩。 此时的朱淑真,已出落得花容月貌,光彩照人。这样的年龄,正处在情窦初开的季节。朱淑真也一样,她常常咏花吟月,抒发情怀。她在早期的诗作《探梅》中咏道: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支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 严冬将过的冬天,阳光和煦,有着几许春意,这样的日子,泛起朱淑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撩拨着她心中的柔情,折一枝傲雪的寒梅,插向云鬓,浅笑含羞,悄悄问一声:“我漂亮不漂亮,像谁呢?”诗中被问的人到底是谁呢?问行人还是问初恋的情人,谁也说不清。据说,此时的朱淑真,已有了初恋的情人。如果说这首诗对爱情的描写有点朦胧,那么,再看看这首《清平乐,观湖》: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是一个夏天,踏着晨曦的初露,初恋的少女朱淑真与恋人携手前去观湖。这样的季节,正是十里荷花飘香,两人相约赏花而来,不料遇上“一霎黄梅细雨”。于是,两人来到一个可以避雨的地方,也不怕别人怎么议论,少女就投入男人的怀抱,那种初恋的幸福,通过“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就点了出来,爱情的体验跃然纸上。 正是这首诗,朱淑真遭到了道学家们的指责。由此可见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相传为朱熹侄女。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其生平,传世载籍多记载为“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居桃村。工诗,嫁为市井民妻,不得志殁”。幽栖居士之说,最早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朱淑真璇玑图记》,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 学术界已断为伪托;世居桃村,则不详其说从来。此外各项均见宋魏仲恭《断肠集序》,而据集中《春日书怀》“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因此除钱唐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外,诗人生平今已难详考。生前曾自编诗词集(《写怀二首》“孤窗镇日无聊赖,编辑诗词改抹看”),死后散佚。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宛陵魏仲恭(端礼)辑为《断肠集》十卷,未几钱唐郑元佐为之作注,并增辑后集七卷(一本把第七卷厘为两卷,作八卷)。此外尚有《断肠词》一卷行世。 朱淑真诗,以清汪氏艺芸书舍影元抄《新注朱淑真断肠诗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民国徐乃昌影元刻本(简称元刻本)、清光绪嘉惠堂刊《武林往哲遗著》本(简称武林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诗)2卷,《断肠词》1卷及《璇玑图记》,辗转相传,有多种版本。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流传颇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朱淑真书画造诣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上曾题道:“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 由此可见,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当与李清照并驾齐驱。朱淑真,她的诗作受到市民的激赏,却在死后遭到父母的焚烧(据魏仲恭《断肠诗集序》)。她显然是英年早逝的“问题美女作家”。 她的别号是“幽栖居士”,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存世。从“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来看,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有些作品泄露了婚外恋情,被一些学者剥夺著作权。 但是,她的作品还是存有大胆露骨的香艳镜头:“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缠绵于情爱连时间也不管了,“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犹如今人当街亲吻一般大胆。

古典诗词鉴赏:朱淑真《蝶恋花·送春》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朱淑真《蝶恋花·送春》赏析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 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一】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

朱淑真断肠集

朱淑真断肠集 朱淑真简介: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断肠集》有宋郑元佐注本。(《辞海》1989年版)断肠词:词集名。南宋朱淑真作。一卷。淑真为钱塘(今浙江杭州)女子,因自伤身世,故以“断肠”名其词。有明毛晋汲古阁课《诗词杂俎》本、清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等。(同上书)淑真钱塘人,幼警惠,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早年,父母无识,嫁市井民家。淑真抑郁不得志,抱恚而死。父母复以佛法并其平生著作荼毗之。临安王唐佐为之立传。宛陵魏端礼辑其诗词,名曰《断肠集》。(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顺治辛卯,有云间客扶乩于片石居。一士以休咎问,乩书曰:“非余所知。”士问仙来何处,书曰:“儿家原住古钱塘,曾有诗篇号断肠。”士问仙为何氏,书曰:“犹传小字在词场。”士不知《断肠集》谁氏作也,见曰“儿家”,意其女郎也,曰:“仙得非苏小小乎?”书曰:“漫把若兰方淑士,”曰:“然则李易安乎?” 书曰:“须知清照易贞娘,朱颜说与任君详。”士方悟为朱淑真,故随问随答,即成浣溪沙一阕。随又拜祝,再求珠玉。乩又书曰:“转眼已无桃李,又见荼蘼绽蕊。偶尔话三生,不觉日移阶

晷。去矣去矣,叹惜春光似水。”乩遂不动。或疑客所为,知之者谓客只知扶乩,非知文者。(《湖[土需]杂记》) 忆秦娥 正月初六日夜月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 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 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浣溪沙 清明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比较研究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比较研究 李清照和朱淑真都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两位才情女子。她们的生活时代相近,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小家碧玉;而且都爱好文学,诗词文赋样样精通,在词的造诣上尤为突出。她们同属婉约词派,一个著有《漱玉集》,一个著有《断肠集》,感情真挚,笔触细腻,独具女性视角。历代学者、评论家也总爱把两人相提并论:“词学莫盛于宋,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而皆受奇谤”[1]、“淑真词以情胜,凄艳芊绵,除李易安外,无出其右者[2]”、“朱淑真词,风致之佳,情词之妙,真不亚于易安[3]”。? 对于李清照的研究,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繁荣”的局面,她的声名显赫引来不少论者论著。古代对李清照的研究大多来自于诗话、词话、笔记或序跋文字,对她的评价多是赞其才华,赏其词章。而对她性格却是褒贬不一。在近代,李清照已经作为杰出女作家、女词人进入了文学史专著的殿堂,并占有一席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进一步推进,到了90年代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将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综合考察,研究视角从“词人词作”拓展到“全人全作”?[4]。“即从新的历史高度进行多维审视,考辨生平事迹、剖析思想性格、探寻心路历程、评价文学地位;立足于李清照的多种创作文体,对作品的思想内涵、社会意义、整体风格、艺术特色等进行立体的多层次的剖析,研究以词为主,兼诗文赋,《词论》的研究力度也逐渐加重。” 而对稍后于李清照的杰出女作家朱淑真的研究,则较冷清。虽然她一生创作的诗词非常多,但由于“一火焚之”“百一不存”[5],给研究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此少有论述。不过近年来对朱淑真的研究也有所升温,大陆、港台的学者们纷纷发表了论著,并有香港学者黄嫣梨女士的专著《朱淑真研究》出版。纵观朱淑真研究,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对其身世、生卒的研究,一是对其诗词的研究。研究成果的突出特点是“对其生平事迹的考订力求突破史料不足的缺陷,更多从作品自身找内证;对其作品的研究能够突破男性文学的标准,在女性文学背景下予以审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6]?。 一、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相似之处

薛涛与朱淑真作品思想内容分析比较

薛涛与朱淑真作品思想内容分析比较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李珊珊指导教师:单芳 [内容摘要]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与李冶、鱼玄机并称“女冠三杰”,在文学史上享有着很高的声誉。朱淑真亦为宋代著名女词人,其作品在艺术上成就颇高,有人认为她的能力,堪与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的李清照并驾齐驱。然而据现存生平资料显示,两位女作家都自幼喜爱创作且才华横溢,都曾受过程度较好的教育,生活都有幸福快乐转入不如意,也都有着不遂愿的个人情感经历,可见生活中显现出来的共同点很多,但她们留世的作品却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在思想内容上也是各有侧重。 [关键词] 薛涛;朱淑真;思想内容 唐代诗风兴盛,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当时能诗者众多,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诗人,据统计人数多达一百二十多位,杰出的作者有上官婉儿、武则天、李冶、晁采、刘采春、鱼玄机、薛涛、花蕊夫人徐氏等等,其中女冠诗人薛涛最是一颗夺目的明珠。然稍晚于唐的宋代虽其诗歌成就不及唐代,但可贵的是,宋代女诗人的诗作比唐代女诗人的要多,最著名的要数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其中宋代女词人朱淑真以其独特的笔调和颇高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博得了较高的评价。据现存生平资料显示,两位女作家都自幼喜爱创作且才华横溢,都曾受过程度较好的教育,生活都有幸福快乐转入不如意,在这么多共同点的支撑下,她们留世的作品却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在思想内容上也各有侧重。 一、生平梳理 (一)薛涛生平简述 薛涛,字洪度,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童年随父薛郧宦游成都,八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少年即诗名在外。相传她的父亲在庭中梧桐树下吟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而续:“枝迎南北鸟,时送往来风”,可见薛涛从小才华横溢。父亲在她童年时就去世了,因家贫,不得已入乐籍为歌妓。她思想开朗,性格豪爽,喜与文人交游。十六岁左右,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1]见她貌美才捷,就召入幕府侍酒赋诗,遂入乐籍。二十岁左右因小事冒犯韦皋,

朱淑真《落花》诗词赏析

朱淑真《落花》诗词赏析 落花 宋代:朱淑真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译文 连理枝头艳丽的鲜花正在盛开, 但风雨嫉妒鲜花的美丽,时时刻刻想要催促鲜花凋谢。 我真想让掌管春天的神长久做主, 不让娇嫩可爱的鲜花落到碧绿的青苔上。 注释 青帝:掌管春天的神,又称东君,东皇。 赏析 朱淑真是位知名度相当高的才女,她的《断肠集》不知感动过多少同样在深闺中惆怅无限的女子。很多人对央视版《红楼梦》中的这个幕记忆犹新:苦命的香菱,于深夜里对着滴泪红烛正在读这本《断肠集》。不过,此时却传来夏金桂的一声狮吼,她悚然一惊,忙丢下诗集去服侍那个悍妇。蜡烛红泪点点,滴在这“断肠”两个字上。 《千家诗》编选者大概是一些老儒,他们选的诗,士大夫气浓,头巾气冲,重男轻女,对于才女们的诗几乎不选。但奇怪的是,他们不选李冶、薛涛、鱼玄机,也不选李清照,却偏偏选了两首朱淑真的诗。这让一贯喜?八卦的江湖夜雨不禁相信起原来一直不大相信的传闻

——朱淑真是朱熹的侄女。前面一再说过,《千家诗》选编者最“粉”程朱,只要和程朱相关系的,优先录入。 不过朱淑真的作为,可和程朱那一套截然相反,她曾“娇痴不怕 人猜,和衣睡倒人怀”,也曾“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做出一 系列放纵大胆、惊世骇俗的举动。 《千家诗》的旧本原注说:“花正开而芳姿艳丽于连理枝头,如 少年夫妇燕婉和谐也,花开而遇嫉妒之风雨相催,百花摇落如夫妇不幸,中道分离乖阻也,安得青帝常主四时,使连理花常开并蒂,而无 风雨纷纷之摇落也。”?对于朱淑真来说,她对“连理枝”的态度,前 后是大不一样的。 这首诗想必是作于朱淑真的少女时代。何以见得?因为这首诗中 还句句怜惜“连理枝”来着,此时的朱淑真,心中的“连理枝”应该 不是她未来嫁的老公那样子。少女时的朱淑真,对将来的另一半要求 挺高的,她有首《秋日偶成》诗这样写道:“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 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 哪知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据载,朱淑真后来嫁了个庸俗不堪的 商人,明《尧山堂外纪》中称:“其夫村恶,蘧篨戚施,种种可厌。”对于这几句的注解,不妨借柏杨先?笔下的文字来诠释: “巧妇嫁了拙夫,真是人间的不公平,人人见了都要跺脚,盖深 惜之也。像《断肠诗词》的作者朱淑贞女士,以一代才女,竟嫁了个 不识之无的庄稼汉,死后她的丈夫把她的诗稿词草,一把火烧掉,其 愚如猪,虽把他碎尸万段,不能消心头之恨,跟那种男人同床共枕, 简直是奇耻大辱……” 所以,后来朱淑真写的诗,就不惋惜“连理枝”了,她恨死“连 理枝”了,后来她又写了这样一首诗: 愁怀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 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一】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的“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的结语使词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的情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赏析二】 宋代有不少“惜春”词。暮春景色不外乎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抒发的不过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然而,女词人朱淑真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委婉多姿、细腻动人,在宋代诸多惜春之作中,显出它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红,而要欢欣喜悦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后人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读者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述中领略到不同的

朱淑真,敢闹婚外恋的宋代才女

朱淑真,敢闹婚外恋的宋代才女 《红楼梦》里林黛玉深爱贾宝玉,一方面因为贾宝玉是知己;另一方面恐怕也跟现实的隐忧有关。林黛玉的丫鬟紫鹃曾经点破这点说:“公子王孙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娶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就撂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 林黛玉当然不好意思接这个话茬,只是嗔怪紫鹃疯了,自己心里却无限感伤。残春时节贾宝玉跟她说,要把那些落花撂到水里。黛玉不赞成,只说,撂在水里不好,别看咱们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 黛玉担忧的是花,也是她自己。在盲婚哑嫁的古代,这可能是绝大多数女孩子的忧虑,她们不知道会遇上一个什么样的人。像《红楼梦》里迎春遇上粗鄙又粗暴的“中山狼”,也许是极少数,通常做父母的总会再三挑选,但还是有很多不能让女孩子满意。朱淑真的婚姻就是这样。 朱淑真是南宋著名女词人,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海宁(也有说是杭州),据说曾与李清照齐名。但是李清照有那么多名句脍炙人口,而朱淑真为大众所熟知的,只有那首《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

春衫袖。” 你可能要说,这首词的作者明明是欧阳修嘛。的确,有很多诗选都标注为欧阳修,但从明代到清代,围绕着作者是欧阳修还是朱淑真的争论,一直相持不下。被推为“明代三才子”之首、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杨慎就认定这首词是朱淑真所作。不过,他倒不是为朱淑真争著作权,而是为了批判。 杨慎在《词品》中这样说:“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云云,词则佳矣,岂良人家妇女所宜邪?”明末出版家毛晋也赞同杨慎的说法,他们肯定朱淑真的才华,又声讨她的“妇德”。而认为词作者是欧阳修的那些人,倒没有太追究词中人的品德。似乎,文人们喜欢玩赏女人的多情,但又不愿意看到女人自己表情达意,他们只喜欢自己塑造出的女人,不太能忍一个活生生的敢爱敢恨的女人。 在作者问题上,我倒是凭着直觉赞成杨慎。欧阳修有不少词写男女情事,但总归比较文人气,比如《蝶恋花》中写道:“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他笔下的女子,大多婉约含蓄,而这首《生查子?元夕》,实在是太直接浅白,这倒是朱淑真的特点。 朱氏名句还有“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场面呼之欲出,又有“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长任月朦胧。赏灯

朱淑真词作赏析

朱淑真词作赏析 蝶恋花 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欲下潇潇雨。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工,而要欢欣喜跃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我们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

我们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塑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我们的美感经验。 本词上阕描叙的是:女词人透过窗帘,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杨柳枝正缠绵悱恻地伸出忱挚的双手、款摆纤细的腰肢,甚至还在喃喃细语:“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时吧!”──杨柳们一往情深地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虽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春天虽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飘舞着,要追随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这“春”者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归宿终究如何?……。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依春、恋春的多情杨柳,正是女词人自我心灵的物化展现。女词人既痛感于年华飞度、青春易逝的可悲,又并未被不幸现实室息了自己对美好人生和心灵自由的执着追求。 下阕,词作由客观之境转化为主观之境。女词人说:我极目四望啊,无论是高山野岭,还是大河小溪,到处都披上了浓绿的彩装,却也时时传来子规鸟“不如归去”的凄切叫声。唉,面对此情此景,即使是“无情”之辈,岂不也愁肠百折?(言外之意:我这本来就多情善感的人,怎能不更为伤心呢?!)“绿满山川”的静态和杜宇(即子规、杜鹃、布谷鸟)声声的动感,两相谐合地使意境立体化,共同暗示于人:春色既已浓艳之极、春心却呈归去之意。词人已知留春不住、恋春枉然,就干脆爽朗地端持酒杯为春送行。可惜的是“春天”(岂

朱淑真简介_朱淑真的诗词全集_古诗大全

朱淑真简介_朱淑真的诗词全集_古诗大全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朝词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相传为浙江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朱淑真的诗词代表作品: 《秋夜》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淑真。其古诗全文如下: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翻译】 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 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在依然是那么明亮。 《眼儿媚》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淑真。其古诗全文如下: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减字木兰花·春怨》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淑真。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着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自责》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淑真。其古诗全文如下: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谒金门·春半》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淑真。其古诗全文如下: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翻译】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 /a/zhuhuzhenhtm。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江城子·赏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淑真。其古诗全文如下: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俏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

朱淑真的诗词赏析

朱淑真的《断肠词》到底有多“断肠”!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能画,通音律,尤善诗词,词与李清照齐名。 生于仕宦家庭,早年遇人不淑(嫁一市井庸夫),终日抑郁。 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词,以写其中不平之气。 然知音难遇,终悒悒抱恨而终。 父母将其不幸归结于诗词,便付之一炬,幸存下来的诗词百无一二。 她的词情真意切,清新婉丽,读来有种凄怨哀美。 生查子 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 无绪倦寻芳,闲却秋千索。 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 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 浣溪沙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 恼人光景又清明。 谒金门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卜算子 竹里一枝斜,映带林逾静。 雨后清奇画不成,浅水横疏影。 吹彻小单于,心事思重省。 拂拂风前度暗香,月色侵花冷。 菩萨蛮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帷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菩萨蛮 湿云不渡溪桥冷,娥寒初破东风影。 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西江月 办取舞裙歌扇,赏春只怕春寒。 卷帘无语对南山,已觉绿肥红浅。 去去惜花心懒,踏青闲步江干。 恰如飞鸟倦知还,澹荡梨花深院。 江城子 斜风细雨作春寒。 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 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 水云间,俏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 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减字木兰花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眼儿媚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清平乐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1987—2007朱淑真研究综述

1987—2007朱淑真研究综述 首页> 作品展示 > 文学作品 摘要:朱淑真(有的文献也写做朱淑贞)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与李清照齐名,并称“词坛双璧”。自20世纪20年代,对朱淑真的研究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尽管,有关朱淑真的史料不足,但近20年来,对朱淑真的研究有很大突破,其中包括朱淑真生平事迹考证、朱淑真诗词的研究、朱淑真与女性文学关系辨证、朱淑真文学史地位的肯定。 关键词:朱淑真;生平;女性文学;文学史地位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是宋代女词人中写词最多的人。如陈延焯所说:“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自魏仲恭为其辑集《断肠诗集》后,由郑元佐作注行刊以来,历代对朱淑真褒贬不一,对其研究的人也不是很多。一方面,由于偏见认为她的文学成就不及李清照,另一方面,她的诗词被“一火焚之”、“百不一存”造成史料不足,研究难度较大。20年代至80年代,有关朱淑真比较著名的研究著述有:郭清寰的《从<断肠集>中所窥见的朱淑真的身世及其行为》(《清华周刊》1934年第41卷第1期),圣旦的《朱淑真的恋爱事迹及其诗词》(《文艺月刊》1936年第8卷第3期),季工《关于女诗人朱淑真的诗词》(《学术月刊》1963年3月),潘寿康《朱淑真的籍贯和生年考》(《大陆杂志》1967年第35卷第1期),198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的《朱淑真集注》,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淑真集》。这些为后来朱淑真研究奠定了基础,90年代至今,朱淑真研究有了较大的突破。

一、朱淑真的生平考究 1、朱淑真的生卒年月 比起历代李清照研究的热闹局面来,朱淑真的确不幸,至今人们对她的生卒年月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论者的观点甚至自相矛盾。先前的学者有的说她是北宋人,如况周颐、潘寿康;有的说她是南宋人,如郭清寰、季工;还有的说她是南北宋交替时期之人,如冀勤。但近20年来,研究者对此有了较明确的方向,大多数人同意朱淑真生活在南宋时期。一九八九年,朱德慈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了《朱淑贞生卒年估辨》,(1)文中提出他论定朱淑真为南宋人的根据有:一、魏仲恭《断肠集序》可说明朱淑真晚于李清照;二、朱淑真的词常化用李清照、陈与义的诗句;三、朱淑真的的诗词中从未流露出北宋南渡的伤感之情;四、南宋曾端伯编订的《乐府雅词》中未曾收录过朱淑真的词。这些都证明了朱淑真确为南宋人。稍晚些,一九九四年,邓红梅发表了《朱淑真事迹新考》,(2)她进一步论证了,朱淑真为南宋中后期人。根据朱淑真的诗词作品,如《月台》,传闻为朱淑真作的《璇玑图记》以及清王士祯的《池北偶谈》,邓红梅考证朱淑真生活在宁宗、理宗时期,即南宋中后期。而一九九二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黄嫣梨的专著《朱淑真研究》更是系统地考订朱淑真的生卒年月(3),赞同朱淑真为南宋人的说法。二千零二年,魏秀琪也在《朱淑真生平研究综述》中说她更倾向于南宋人一说(4),理由有四:首先,朱淑真词中称自己居住的钱塘为“皇州”(《元夜遇雨》)、“帝城”(《元夜》)等,可知当时北宋已经南渡;其次,由朱淑真诗词可看出其未经历过南北宋之交的战乱;再次,其作品中化用过宋徽宗、张孝祥、李清照等人的词句;最后,以魏仲恭收集朱淑真的诗词数量来看,魏作序的时间距朱淑真的死并不是很久。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者赞同冀勤的观点,认为朱淑真应生于北宋,卒于南宋初年,如王新勇(5)、王乙(6)、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