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传者心理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制作活动时,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像思维、言语等独有的特点和规律.6、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9、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
思维这个概念,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
1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12、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1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
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接的冲突。
1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
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有效传播需要新闻具有吸引力。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对于信息的注意力有限,会更倾向于关注那些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情感共鸣的新闻。
新闻的标题和内容需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引起公众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情感。
新闻标题采用一些强烈的词语或者利用情感化的手法,能够更容易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阅读。
有效传播需要新闻具有可信度。
人们在接受新闻信息时,会考虑新闻来源的可信度以及信息的真实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更容易相信他们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给出的信息,因为他们对这些人有信任感。
在新闻传播中,如果能够引用专家的观点或者提供可信的数据证明,能够增加新闻的可信度,提高公众的接受程度。
采用多渠道的报道和多角度的观点,也能够提高新闻的可信度。
有效传播需要新闻具有可理解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更容易接受那些能够与他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信息。
新闻的内容需要符合公众的认知结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避免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
新闻还可以采用图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闻内容。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新闻的有效传播需要在吸引力、可信度和可理解性上做到。
只有新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引起公众的注意和情感共鸣,才能提高传播的效果。
只有新闻具有可信度,才能增加公众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
只有新闻具有可理解性,才能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闻内容。
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时,应该注重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学原理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学原理新闻采访是传媒行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它能够让人们及时了解各种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
然而,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采访人员,并不仅仅需要掌握基础的采访技巧,还需要了解和运用心理学原理。
本文将从几个心理学原理的角度来探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要素。
一、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人们在与他人互动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意愿去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纳。
对于新闻采访人员来说,这一理论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获得被采访对象的真实信息。
在采访过程中,采访人员需要通过赞同、积极回应和尊重等方式来建立与被采访对象的联系,使其产生一种被理解和接纳的感觉。
只有这样,被采访对象才会更愿意与采访人员进行真实、深入的交流。
二、心理接触理论心理接触理论认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接触,可以减少人们对陌生人的偏见和负面态度。
在新闻采访中,采访人员常常需要与各种各样的被采访对象进行接触,包括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人物。
在这种情况下,采访人员可以利用心理接触理论,通过与被采访对象建立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减少双方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同时,采访人员还可以通过引导被采访对象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从而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纳被采访对象的观点。
三、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行为与其信念和价值观不一致时,会感到心理上的不适和矛盾。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人员可能会遭遇一些难以接受或与自己立场相悖的观点。
这时,他们可以利用认知失调理论,通过询问深入的问题和提供相关的事实证据,引导受访者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怀疑或变化。
同时,采访人员也需要学会如何处理自己内心的认知失调,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让个人情感影响对新闻事件的报道。
四、亲和力理论亲和力理论认为,人们会更愿意与那些自己喜欢和认同的人合作和交流。
在新闻采访中,采访人员需要建立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良好关系,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见解。
为了增加被采访对象的好感和信任,采访人员可以积极展示自己的善意和友善,用面带微笑、肢体语言和声音的抑扬顿挫等方式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互动。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广泛普及,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闻以其及时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形成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受众的认知、情感、态度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新闻的有效传播。
利用心理学的视角对新闻的有效传播进行分析是有意义的。
一、认知因素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认知是人们接收、处理和理解信息的心理过程。
在新闻传播中,受众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新闻的接受和理解。
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受众,新闻报道的选题、标题、内容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
认知水平较高的受众更喜欢接受深度、复杂的新闻内容,他们更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陈词滥调和简单故事感到厌倦。
在向这类受众传播新闻时,媒体需要更加注意挖掘新闻事件的背后原因,提供更多的分析和解读,以满足这类受众的需求。
认知风格也会对新闻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人更喜欢图像或图表形式的信息,而另一些人更偏好文字形式的信息。
在新闻传播中,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媒介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认知风格,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传播。
情感在新闻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在接收新闻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会影响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接受度和记忆深度。
首先是情感的亲和力。
新闻报道如果能够触动受众的情感,激发他们共鸣和共情,就会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和接受。
在新闻传播中,媒体需要通过故事化、生动化的表达方式,让新闻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从而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是情感的正负性。
正面情感一般能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积极情绪和关注,而负面情感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抵触和厌恶。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需要适当地选择和平衡新闻事件中的情感色彩,避免过于负面的情感刺激,以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
最后是情感的情绪化。
情绪化的新闻报道往往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但同时也容易引发受众的情绪化反应。
传播心理学原理PPT
❖ 5.调整修正传播行为
❖ 反馈是实现系统控制的有效方法。当传播者收集到了所需要的反馈信息 之后,通过把掌握的反馈信息与预定的传播目的进行对照、比较、分析, 就可以了解传播效果,找出实际的传播结果与预定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发现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以此为依据对整个传播过程进行 调整,或改变传播策略,或调整输出信息的类型、数量与速度,或修订 信息传输的方式方法,以保证传播结果与预定的传播目的趋于一致。
❖
编辑权具体包括:决定和实施编辑方针,行使一切必要
的业务权如稿件取舍、修改,制作形式的决定,媒介的管理
等,因此编辑权实际上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控制的权利和自控
的权利。编辑权很少是绝对独立、自由的,特别是在阶级社
会里,编辑权总是反映了不同阶层或阶级利益,为一定的阶
级利益和一定的政治服务。
❖ 2.采访报道权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享受60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一 次发放,全年内有效。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 每次发放的特权有效期为1个月,发放数量由您购买 的VIP类型决定。
每月专享9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持续有 效不清零。自动续费,前往我的账号 -我的设置随时取消。
❖
采访报道权也叫知察权或知闻权,是传播自由的一个
重要内容,指在法律认可的范围内,传播者可以采访任何
他认为重要的或感兴趣的事件,也可以与任何部门、任何
人接触。主要包括不受阻挠地搜集、核对消息情报,并安
全、有效地加以传送的权利,对人民应知晓的信息拒绝提
供也违法的。传播者的采访报道权具有重要意义。
❖ 一个国家的公民有权知晓自己的国家、政府、社会乃 至整个世界的动态以及一切有利于正当活动的信息,这一 权利的实现往往要依赖于传播者及传播媒介的活动才有可 能。通过传播者的采访报道权,广大人民大众能够随时随 刻了解外部世界的各方面信息及利用这些信息为自己的各 种正当目的服务,加强和密切了人们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 的联系和交往,也使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通过传播者的采访报道权,使一定阶级的政治 路线和方针政策得以宣传和传播,并引导社会舆论,影响 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新闻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地传达社会信息,引导舆论,影响社会行为。
然而,新闻的有效传播并非一成不变,需要适应社会变化和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新闻的有效传播需要考虑到接受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新闻的有效传播。
一、接受者的心理特征1.认知渴求人们对于新事物和未知领域的渴求是人类基本的认知需求之一。
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受限于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因素,但人类的认知能力没有穷尽。
因此,人们希望通过新闻获取更多的信息,满足自己的认知欲望。
针对这种心理特征,新闻传播必须满足人们的认知渴求。
新闻报道应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突出新闻事件间的关系和背景,提高阅读体验和信息持久保存。
新闻报道还应该尽可能使用易于理解的语言,方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内容。
2.情感需求人类的情感需求是生命力和生命意义的体现。
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取情感信息和情感互动的重要途径。
人们通过新闻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了解社会群体的情感状态,寻求共鸣和安慰。
这种心理需求要求新闻报道更多地关注人性、情感和心理因素,注重人物塑造,传递积极情感信息。
同时,应注意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正面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1.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意味着人们感知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人们希望通过新闻报道获得与自身身份相符合的信息和表达,加深对社会身份的认同。
针对这种心理需求,新闻报道应重视报道的受众定位,通过报道的内容和语言,传递赞扬和称赞,鼓励人们保持自信,形成健康的身份认同。
新闻报道还应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摆脱负面情绪和失落感。
2.人际沟通人类是社交性动物,需要通过人际沟通获得隶属感和认同感。
新闻报道能够帮助人们加强与他人沟通,了解社会群体的动态和社会共识,提高社交技能。
为了满足这种心理需求,新闻报道应做好社交性元素的设置,关注社会事件的影响和社会价值,有目的地选择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向,在传播过程中强调诸如对话、见解和建议等元素,使新闻报道和人际互动相结合。
新闻的受众心理及传者的应对方式
而 言 的 . , 华 网 一 则 评 论 提 出 “ 马 如 新 相 不 如 赛 马 ” 观 点 . 意 新 , 人 过 目不 的 立 让
建村公路时 以身殉职 , 三明 日报》在第 《
一
意研 究怎样 才能反 映受 众的需求 、 好恶 ,
无法 引起 受 众 的 心 理共 鸣 。
忘。 千百年来 . 中国人赞赏伯乐能识千里 马, 随着社会的进步 . 人们深深感 到伯乐 认知 的局 限性 . 乐个人 嗜好的片面性 , 伯 于是得 出对干部任选 不能靠 “ 几个伯 乐”
念
“ 革命 老 区 ” “ 土 地 ” 2 0 、红 。0 4年 1 0月 。 宁 化 县 石 壁 乡 石 壁 村 支 书 张 仁 和在 指 挥 修
作 者 来 说 .最 遗 憾 的事 无 非 是 脱 离 大 多 数受 众 , 了解 受 众 的 需 要 和 兴 趣 , 注 不 不
由此 可见 . 党报 的舆 论 监 督 离 不开 广
改 、 极 配 合 的居 多 。 比如 : 们 发 一 篇 积 我 《 包 的 土 地 被 侵 占 》 批 评 稿 , 隔 不 承 的 时
位 在 对 媒 体 揭 露 的 问题 的认 识 不 到 位 或
者态度不端正的情况下 , 往是消极的 . 往
造 成 舆 论 监 督 无 下 文 的 原 因 是 多 方
天 。 当地 群众 就 给 报 社 打 来感 谢 电话 , 说
社 不 会 “ 过 就 拉 倒 ” . 此 , 时 整 登 的 因 及
面的 .其 中一 个 主 要 原 因就 是被 批评 单
在 乡政府的过问下 , 抛荒 的良田已经分到
户下 耕 种 了 。
报 道 的 当天 就 开 始 整 改 并 反馈 结 果 了 。
02第一章影响传者心理的内外部因素
影响传者心理的因素
分层次//从微观到宏观,每一层次受制于上一层次
• • • • •
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 来自媒介常规的影响 来自媒介机构的影响 来自媒介机构以外的影响 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影响
二、媒介内部因素对传者心理的影响
来自媒介工作者 个人的影响
背景和 人口学特征
个人态度、 价值观和信仰
职业角色
三、媒介外部因素对传者心理的影响
• • •息 同一事件可有多个信息来源 由一些个人组成的利益集团(如各 种媒介监测组织)对媒介内容会产 生重要影响 其他媒介机构作为信息来源 大多数新闻来源机构企图影响并控 制媒介
• • • •
信息来源 利润来源 政府 受众
新闻心理学
主讲 赵慧英
上篇 传者心理
第一章 影响传者心理的内外部因素
一、传者及其职业特征
二、媒介内部因素对传者心理的影响
三、媒介外部因素对传者心理的影响
一、传者及其职业特征
• 职业传播者、非职业传播者 • 以信息传播为职业,并因此得到物质上的报偿和精神 上的满足:
教师、作家、撰稿人、演员、其他从事专门信息传播 的人员 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摄像、编导等,以及从 事传播的组织和机构
• • • •
信息来源 利润来源 政府 受众
台湾超视:话题女王 许纯美
抽象受众 (好消息坏 消息与受众 形象) 具象受众 (《中国经 营报》)
受众反馈 信件、短信、电话、访问等,直接表示意 见、建议、批评(选秀投票、网络调查) 通过是否订阅、收听收看间接表示自己的 态度和评价。
• 最近,时尚杂志《嘉人》给郭美 美拍了一组照片并配以专访,在 该杂志推出,引来网友“没有媒 体底线”的批评。在某门户网站 关于“郭美美登上《嘉人》杂志 ,你赞同吗?”的调查中,71% 的网友投给了“反对,媒体应当 有更高的价值观”这一项,只有 11%的网友认为,“郭美美有新 闻价值,上杂志做专访也是应该 的。”总之,面对郭美美的二度 新闻潮,无论是放弃还是迎接, 对有影响的媒体来说,都会是一 个“艰难的选择”。取舍的“艰 难”,是因为要面对公众和媒介 伦理的拷问。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在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新闻传播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不断地涌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然而,不同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千差万别。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了解和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成为必不可少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新闻心理学在分析和理解受众需求方面的应用,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新闻心理学对受众需求的分析新闻心理学重视对受众需求的了解,以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
首先,新闻心理学关注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通过分析受众对不同主题、类型和形式的新闻的偏好,为新闻选题和报道提供参考。
其次,新闻心理学还研究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以便选择合适的新闻表达方式和角度,使新闻更易于被受众接受和理解。
1. 多样化的新闻兴趣和喜好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各不相同,这与他们的背景、性格、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些人喜欢政治、经济类新闻,而另一些人则更关注娱乐、体育类新闻。
通过调查和分析受众的兴趣和喜好,新闻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新闻报道策略,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 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对于新闻传播的理解和接受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高知识水平的受众,可以采用更专业、深入的报道方式;而对于普通受众则需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
通过对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新闻传媒可以制定新闻表达的策略,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二、新闻心理学对受众心理的理解新闻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对受众心理的理解。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决策和效果。
新闻心理学主要关注受众的情感反应、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方面。
1. 情感反应的分析新闻报道的效果与受众的情感反应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情感反应,新闻传媒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和引导,使受众产生积极的情感联想和反应。
例如,在报道灾难事件时,适当强调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可以激发受众的关注、参与和支持。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了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首先分析了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探讨了人们在接收新闻信息时的心理反应和认知过程。
接着讨论了新闻传播中存在的认知偏见,以及情感因素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然后探讨了社会认知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以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方式。
结尾部分提出了有效新闻传播的策略,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强调了心理学视角下新闻传播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新闻传播中的心理机制,为提升新闻传播效果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新闻传播,有效传播分析,心理机制,认知偏见,情感因素,社会认知影响,信息加工方式,策略,发展趋势,重要性1. 引言1.1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过程中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它深入探讨了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众心理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在当今信息时代,新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新闻传播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舆论的走向和人们的认知水平。
通过心理学视角对新闻传播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而找到更有效的传播策略。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传播的效果主要依靠人类心理活动的机制,比如认知偏见、情感因素、社会认知影响等。
了解这些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新闻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新闻传播中存在的认知偏见,可以更好地避免信息失真和错误判断;关注情感因素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引起受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研究社会认知影响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把握受众心理需求;深入探讨信息加工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新闻传播的信息质量和效果。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传播的有效分析对于提高新闻传播效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为新闻传播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实现更加精准和有效的传播目标。
2. 正文2.1 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分析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新闻心理学_传者心理45页PPT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新闻心理学_传者心理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
新闻传播是社会综合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和流动,从
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影响社会精神文化变化。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学对新闻传播、调研和评估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受众心理学有助于深入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实践。
受众心理学可以帮助报社
研究和探索受众态度和行为,研究了解受众是如何接受新闻,怎样反映,乐观主义或消极
反应,尤其是不同群体如何看待新闻材料,哪个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其次,受众心理学与新闻传播的关系可以从设计、编辑和广告宣传新闻报道方面获得
更大的效益。
受众心理学可以为报社编辑和传播部门提供有关受众心理行为的分析,帮助
他们制定受众有效的新闻传播策略。
此外,受众心理学也可以应用于对新闻忠诚度和有效
性的评估。
此外,受众心理也可以应用于新闻传播中的语言方面。
由于受众不同的背景,它们对
新闻消息的认知和理解会有所不同,报社应根据新闻的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把握新闻传
播的语言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语言,使新闻传遍更受欢迎。
总之,受众心理学是新闻传播大师和评估师处理新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科学知识。
它
不仅可以帮助报社了解受众测试、编辑和广告宣传新闻内容,还可以帮助报社编辑和读者
深入理解新闻传播,掌握语言特点,从而帮助报社获得更有效的新闻传播效果。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新闻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事实为基础,通过传播手段传递给公众。
在目前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下,如何让新闻有效地传播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这里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新闻的有效传播。
新闻的情感表达是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在阅读和接收新闻的时候,情感是直接触动人心的。
新闻媒体通过使用戏剧化、感人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增加新闻的情感色彩,从而增加读者的共鸣和记忆。
一则关于流浪狗救人的新闻,通过讲述救人狗的坚持和勇敢,激发读者的同情心和敬意,从而有效地传递了正能量。
新闻的个体差异也影响着新闻的有效传播。
不同的人对新闻的关注点和偏好是不同的,这是由个体的兴趣、背景、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新闻媒体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来选择适合的内容和形式,以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关注社交媒体上的热点新闻,因此新闻媒体可以将重点放在社交媒体上,并采用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方式来传递新闻。
新闻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也是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
人们对于新闻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接受和传播行为。
新闻媒体需要通过提供准确、可信的信息来保障新闻的质量和可信度,以增加读者对新闻的信任。
新闻媒体还可以利用事实和数据来支撑新闻报道,增加读者对新闻的认同感和信赖感。
新闻传播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对新闻的有效传播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同社会文化对于新闻的接受、理解和传播方式存在差异。
新闻媒体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来理解并适应受众的需求和习惯,以增加新闻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
对于一些讲究隐私的社会文化来说,新闻媒体需要注意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问题。
心理学视角下的新闻有效传播需要考虑情感表达、个体差异、可靠性与真实性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
新闻媒体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变革和读者的需求,从而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
第八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 因此,研究传受者的心理,不是 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一个与新 闻传播的效果,与传受者的素质紧密 相关的问题。研究传受者的心理是为 了使其为传播活动服务。
第三节 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
▪ 一、观念性
▪
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
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反映。
▪ 二、主观性
▪ 1、生理:脑部发展 性别差异;
▪ 2、心理:动机、价值观、信念、情绪状态;
▪ 3、社会/民族/文化 文化水平 社会地位,如
对电视态度的三类:接受、批评和调节。
▪ 三、能动性反映:人的意识的客观能动性。 ▪ 四、受众的心理需求 ▪ 受众的心理需求可大体分为两个方面,
▪
在现代社会,媒体运转,媒介信息无处不
在,无时不有,它们会或多或少或显或潜地影
响着每一个人,甚至有人研究认为不同的报刊
能导致不同的消费行为。因而,媒介信息对传
受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涉及面相当广泛。
▪ 首先,媒介信息对于人的心理的影 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人的认知活动 而且也会影响人们的性格和情绪等;
▪ 其次,性格差异也会影响人们使用 媒体的种类;
▪ 再有,媒介信息量也会给人们的精 神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二节 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身外世界实际上已
是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义的。然而,人
们毕竟得面对这个世界,并与之保持联络,
这就需要有一支职业队伍专门从事为人们构
建一个可供感受,能够体验的间接环境,所
▪
因此,“小资”这个概念当下已经不仅
仅是一个意义,它扩展成了一种形象,一种
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一种生存理念。
▪
媒介一味地鼓吹概念化的理想生活一些人
浅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
作 为传 播链 条的起点 , 传者应具备 的
基 本 心 理 学 素 养 首 先 就 是 明 确 自 己 的角
烈且 持久 ,而近 因效 因则正相 反 ;又如
“ 光 晕 效应 V S 扫 帚 星 效 应 ”, 前者指 “ 爱 屋及 乌 ”是 人 之 本 性 , 若 对 某 人 某 方 面 有
色定位。 由于媒体 人是 个体社会 化的典型
断裂 , 在 加 强 应 变 和创 造 能 力 的 同时 不拘
媒介生态的又一批生力军 。 当我们致力 于 通过各 种渠道 增加不 同媒介博 弈 的筹 码
之时, 不妨从另一 个维度进 行思索 : 以 基
体 的利益 和声音 , 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受 众 的认知 、 态度 和行为 , 进 而影响传 播效 果; 而另一方 面 , 传者个人 又会带 有 自身
想 更 深 入 地 掌握 传 播 技 巧 , 必 须 领 会 和 运 用两 种 学 科 交 叉 互 渗 的 理论 与实 践 策 略 。
一
传 者作为传播源 , 必须 学会 “ 印象控 而提升节 目和所依属媒介 的影 响力 , 稳 固
“ 放大 收敛”策略 等不失 为佳 策 。 但实 际 上, “ 偏见 心理” 的某些元 素运用于此也 同样具 有极强 的借鉴意义 , 比如著名 的三
2 、 熟 练运 用 “ 移情法” 以 心理 学 为 背 景 , 以传 播 学 为参 考 坐
话题从起点来看有不谋而合之处 : 传播
学认为 , 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可视为三个 元 素组成的基本链条——传者 、 传播 内容 及受众 ; 新 闻心理学则巧妙地将传播 内容 两端的两个传播主体进行巧妙的划分 , 通 过 大量实证性 素材 和经验性 资料去提 炼 内在化的心理本 质 。 因此 , 新 闻工作者要
新闻专业必备《传播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内容)
《传播心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主要考核学生对《传播心理学》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等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结合实例,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知识进行理性分析、阐释热点的能力。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题型分值提示填空题101分/空,共10空单项选择题102分/题,共5题多项选择题204分/题,共5题名词解释205分/题,共4题简答题248分/题,共3题论述分析题16共1题三、考试范围(一)相关专业核心概念关键词1.自我意识2.约哈里之窗3.自我认识4.自我体验5.偏见6.归因7.保护性印象管理8.获得性印象管理9.开放式提问10.封闭式提问11.注意力经济12.自尊心13.自信心14.信息的加权平均15.内隐人格16.舆情监测(二)课程基础知识与时事热点的综合运用【考试要求】主要考察学生对传播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以理解、记忆并掌握其要点为主,并能够结合知识综合运用与分析时事热点。
1、“约哈里之窗”的具体含义2、自我认识的具体含义,其包括什么?如何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3、自我体验的含义。
核心内容是什么,分别是什么意思?4、传播者对自己的观察主要包括什么?5、经验对于判断的作用和局限性6、爱德华·霍尔对于空间关系研究7、偏见的具体含义,以及表现形式8、偏见的来源,以及如何消除偏见?9、归因的具体含义。
10、信息的加权平均具体是什么意思?11、内隐人格理论的具体含义12、印象管理的原因13、保护性印象管理VS获得性印象管理的具体含义,以及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14、倾听的心理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15、无效倾听和有效倾听的形式分别是?16、倾听中沉默的类型有哪些?17、移情与同情、理解的区别和联系。
18、移情发生的心理机制19、受众注意的基本特征20、注意力经济的具体含义21、引发受众注意的方法22、感觉和知觉的具体含义、特征分别是什么?23、影响认知的陷阱有哪些?24、“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25、舆情监测的具体含义26、与舆情相关的传播学研究理论27、网络舆情的特点。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新闻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渠道和形式,通过媒体传递给大众。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新闻的话题选择话题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单位,话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新闻传播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新闻的兴趣主要来源于个人关注的话题。
因此,新闻媒体应该选择符合大众兴趣的话题,让观众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二、新闻的情感表现情感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情感可以引发人们的共鸣和关注,促进信息的传播。
因此,新闻媒体应该注重情感表现,将情感元素融入到新闻报道之中,让观众在情感上受到冲击,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三、新闻的语言表达语言是新闻传播的载体,语言的表达方式会直接影响人们对新闻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因此,新闻媒体应该根据受众特点,选择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和难以理解的词语,让观众能够轻松理解新闻内容,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四、新闻的情境设计情境设计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元素,这些元素的巧妙运用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使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新闻内容。
因此,新闻媒体应该选择合适的情境设计,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生动性,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五、新闻的传播渠道新闻传播的渠道不同,传播效果也不同。
在当前数字化的传播环境中,新闻媒体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移动设备等新兴传播渠道,扩大新闻传播的范围和受众群体,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传播渠道的选择和运用方式,避免过度渲染和误导观众。
综上所述,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需要考虑到话题选择、情感表现、语言表达、情境设计和传播渠道等方面,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因素,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传统媒体向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转移。
针对这种变革,很多心理学家对新闻的传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正是因为新闻对民众和公众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指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新闻的有效传播就成为了广大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目标。
一、新闻受众的接受能力新闻传播的效果首先要靠受众的接受与理解。
然而,不同人群的接受能力是四五不同的。
同时,接受新闻的受众也有不同的接受阈值和接受偏好。
因此,对于不同的受众群体,新闻传播平台应该网罗不同的内容,包括文本、语言、影像、音频等等,以便更好地适应受众接受能力的变化。
二、内容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是衡量新闻传播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当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持怀疑态度时,很有可能会主动回避相关新闻的接收。
因此,新闻传播平台需要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避免造假和失实报道。
三、情感因素和舆情效应新闻内容通常会引发受众的情感反应,其情感因素和舆情效应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传播新闻时,应该注意内容的调性与气氛,以避免负面情绪的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也应该学习借助情感因素,增加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引发正面情绪的新闻内容自然更容易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四、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的时效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有效的新闻传播必须能够及时传达,传递和引发共鸣。
在实际的工作中,新闻媒体要掌握好新闻时效,符合受众需求,也要依据新闻的特点改变传播策略和手段。
总之,要想获得新闻传播中的成功,除了依赖媒体的技术手段和平台外,也需要对受众群体的接受能力、新闻真实性、情感因素和舆情效应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评估,加强内容的调配,确保传播效果的良好。
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有助于新闻媒体和从业者更好地抓住有效传播的要点,实现信息的有序传播,培养健康的社会环境。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而心理学视角下的新闻传播分析主要关注新闻是如何有效地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的。
下面将从新闻的内容特点、情感影响、认知过程和社会认同等角度来分析新闻的有效传播。
新闻的内容特点对其有效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新闻通常包含了当下发生的重要事件和问题,其主题性和时效性使得人们对其更加关注。
新闻报道通常以简短明了的语言呈现,使得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闻还具有一定的话题性和争议性,这可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和讨论,从而实现信息的更广泛传播。
新闻的情感影响也是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情感对于信息接受和记忆具有重要影响。
新闻报道中往往包含了一定的情感色彩,如悲伤的事件、令人愤怒的行为等,这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增加新闻的关注度和传播力度。
而一些新闻报道还会利用情感激发的技巧,如渲染恐惧、制造惊讶等,来达到更大的传播效果。
新闻的认知过程也是有效传播的重要环节。
根据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过程来实现的,其中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
新闻报道往往通过引人入胜的标题、生动形象的描写和简洁清晰的语言等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促使读者进行感知和理解。
新闻报道还会使用一些记忆增强的策略,如重复关键信息、使用明显的符号语言等,来帮助读者记忆和理解新闻内容。
一旦读者对新闻有了深入的理解,他们更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传播和引用这些信息。
新闻的有效传播还需要考虑社会认同的因素。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对于自己所属社群的认同和归属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报道往往会涉及到社会和政治问题,这使得人们更容易将新闻与自己所属的社群相关联。
当人们感到与新闻内容相关时,他们更可能积极传播这些信息,以展示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和态度。
社会认同还能够影响人们对于新闻报道的态度和观点,进而影响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新闻的有效传播离不开其内容特点、情感影响、认知过程和社会认同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创造性思维
感知、思维
认识过程
智力因素
心理过程
记忆、想像、语言
情绪情感过程
人
意志过程
的
气质、能力
非
心
个性心理特征
智
理
个性心理
性格
力
过
信仰、动机、需要
因
程
心理意识倾向性
素
世界观、兴趣
心理状态: 觉醒、睡眠、注意、疲劳
有时把能力也归入智力因素
第一章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及其外显形式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 创造性思维的生理机制 如何产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
情境
心境
情景
社会环境
(主观) (主客观结合) (客观)
移情
弗洛伊德的在做心理治疗中,让病人把 别的情感(病人自己最亲近的人)的转 移到治疗者(医生)身上,(比如对丈 夫的信赖的感情,对父亲的依恋的感情) 便于打开病人的心灵,让其进行倾诉, 在了解的基础上加以治疗。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 部环境,也就是“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场 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 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 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 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性的人在 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 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 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 受。
创造性思维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
深度报道中记者思维的一般模式是: 问题(集中)———发散———发散— ——集中———集中———发散——— 结论(集中)
创造性思维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
深度报道中记者思维的一般模式是: 问题(集中)———发散———发散— ——集中———集中———发散——— 结论(集中)
社会心理学称为戴面具行为或台前行为。
有意识地进行印象管理
1、有意识地控制 2、形成自己所需要的形象 3、有意识的印象管理可以产生一定程度
的认知偏差
与印象管理有关的心理规律
接近率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
1 23 4 5 1 2 34 5
G型(德国人型) 三个注意点同上图
德国人比较坚固的层都处于接 近表层处,因此,刚开始时虽 然有时难以接触,但是如果突 破了这个表层的硬壳,进行稍 微深入的交往时,马上会成为 肝胆相照的好朋友。这是因为 在心理的中心层发生了接触, 把对方引进了心理的深层,即 私人密室。(简单描述:严厉 、呆板、自我封闭、不容易接 近、忠诚、持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印象管理的策略
编辑、记者的认知方式
编辑 场独立性
记者 对外来信息的加工方式 (认知方式) 场依存性
独立于场者
依存于场者
认知改造能力相对高
认知改造能力相对低
人际交往能力相对低
人际交往能力现对高
测量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方法
知觉垂直实验 身体顺应实验(斜屋实验) 框棒实验 镶嵌图形法 实地实验 客家农民和蛋家渔民
第五节 应变的生理机制
创造性思维是应变的心理机制,应变是创造性 思维的外显行为
应变即随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根据)情况 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总的说来应变是 一种能力。
心理学上对应变能力有一个测量指标:反应 时——生理指标(“反应时”即反应时间,指 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 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即兴式的创造 技术性的创造 革新的创造 发明的创造 深奥的创造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包括聚合思维和发散思 维。
聚合思维:沿着已有的经验和思维方式,探讨 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方式。特点是:求同、 重综合、归纳、轻分析 。 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讨各种 可能存在的答案的开放式思维方式。特点是: 求异、重分析、演绎——辐射状的思维方式 。
创造性思维与新闻策划
对策划的理解: 把现成的事物按一定原理或规则重新组合,使
其成为一种新的事物; 使行动赋予崭新的意义,或指定新的行动路径,
最终实现新的行动; 是一种智慧的创造 策划出来的新事物具有新奇性、反常性、审美
性、超前性等特点,能够给人们带来理智上的 愉悦和崇高的情感体验。
策划出来的结果是一个“更有效的传播结构”, 把这个结构变成实际的传播过程就是新闻传播 活动或传播事件。所谓更有效的传播结构就是 指,通过策划, 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某个元素和 现实中其它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的元素联接组 合起来以后,这个新的组合能够使媒介的新闻 传播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个新的组合我们就叫 它“更有效的传播结构”。
后转弯之计 放大呈现,缩小呈现 情境 移情
后转弯之计
“后转弯”又叫“保留面子”,当人们拒 绝了别人的一个大要求(哪怕是合理 的),或者作出了有损于个人形象的事 情后,常常会为保留面子而接受一个小 的要求。
放大呈现 缩小呈现
在特定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有意夸大或 贬低自己的一些信息,以强化别人对他 的某种印象。
第六节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的三个办法: 破除思维定势 要逆向思维 要博览群书
第七节 创造性思维在新闻活动中的应用
1、创造性思维在采访、写作中的运用 2、创造性思维在深度报道中的应用 3、创造性思维与新闻策划
创造性思维在采访写作中的运用
创造性思维在发现新闻事实中的表现 创造性思维在把握新闻事实中的表现 创造性思维在报道新闻事实中的表现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与常规思维的定势而言的 常规思维——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现成的
方案和程序去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不是没有经验,而是)
重新组织知识经验,用新方案、程序去解 决问题。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变通性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及其外显形式
第二章 新闻活动中的印象管理
印象的形成及其要素 印象管理 有意识地进行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的核心 印象管理效应
印象的形成及其要素
知觉者 被知觉者 交往情境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指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 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在人际交往场合中, 行为者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者动作, 以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