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提高生产率的途径

提高生产率的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定额生产力的管理效果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和应用程度的增加,通过合理配置、使用来提高效率,才能发展生产。
合理地制定劳动定额水平,合理地使用劳动力,才能使企业的劳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每个职工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激活生产力中“人”这个重要因素。
定额水平必须先进合理,过高过低都是脱离实际的,都不利于发挥劳动定额应有的作用。
定额水平过高,职工经过认真的努力仍不能达到,便会挫伤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相反,如果定额水平过低,就产生不了效益。
因此定额水平必须既先进又合理,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定额在车间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所谓先进合理的的水平,是在具备一定的组织技术措施的条件下,经过工人一定时期的认真努力,大多数人可以达到,部分人可以超过,少数人能够接近的水平,这就要求在确定定额水平时,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工厂的整体分配水平,考虑到产品的难易、熟练程度、设备的因素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可能性,以及职工在劳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就拿裁包车间来说吧,实行计件工资已十几年了,就裁剪、包装产品而言,也已生产多年。
从实物劳动生产率来讲,我们认为并不低,车间的单工月产目前最高与同行业相比,不算最高,也不能算低,但如果单纯从工厂下达的裁剪、包装定额来看,确实定额水平太低。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按厂所核定的绩效工资,车间需完成近150%的幅度才能得到所规定的档次的绩效工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导致这个结果的并不是职工的劳动生产率低,而是厂里的一些职能部门各自为阵,协调配合不好。
对此,作为生产部门的车间以及职工是有看法的。
我们希望定额水平合理,愿意公平竞争,吃亏讨便宜在明处。
因此,我们希望重视企业的整体效应,重视企业的内部协调。
整体性原则追求的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如何使企业内部的各组成部分配合得当,一切从整体利益出发,从全局考虑,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取得企业最好的整体效益。
《868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名词解释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真正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2、管理职能: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未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与分工,将适合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与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是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领导: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控制:实质是使实际活动符合计划的要求,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创新:他本身没有特有的表现形式,它总是在与其他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3、管理的二重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实质上是“为谁管理”的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企业拥有所有权人数的增加,以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等外部管理环境而改变。
自然属性: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改变。
4、明次伯格的管理者十大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5、管理者技能: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与工具的能力、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6、归纳法:通过将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7、演绎法:从简化了的事实前提推广得来的方法,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1、边际熟练原则: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2、差别计件制:工人的工资完全由管理人员根据产量确定。
3、等级链:从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连成的等级结构。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题目类型:材料分析;判断;简答;论述第一章绪论1.农业的根本特性: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所谓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矿物质养料转化成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并繁殖后代,由此构成生生不息的植物世界。
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农产品由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社会成员,凭借一定的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生产出来;然后通过交换和分配,部分投入消费领域,部分又重新成为劳动对象而回到下一个生产过程,如此周而复始。
2. 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A、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B、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产生和独立化的基础C、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2)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A、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B、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3)农业份额下降与农业的经济地位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B、农业份额下降不等于农业重要性下降(4)农业比重下降规律的原因A、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不必保持原来的规模,一部分人会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B、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
C、农业比较优势下降,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下降.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产品贡献(食品,轻工业原料)(2)要素贡献(劳动力,资本,土地)(3)市场贡献(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4)外汇贡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4. 农业的多功能性(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农产品供求均衡是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
2。
影响供给与需求的因素供给: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农业产业政策需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中间需求的变化;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 ;P 1时,大量生产导致供大于求,产品滞销,市场剩余P 2时,生产无利可图,减产,导致供小于求,市场短缺 农产品供求平衡并非一直保持固定不变的,只要一个因素变化,就会引起供求双方变化,打破原有的平衡,通过市场自我调控形成新的平衡。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4-5时间定额和提高生产率的工艺途径解析

2)时间定额的组成 Te既不是直接消耗在每个工件上的,也不是消耗在一个
工作班内的时间,而是消耗在一批工件上的时间。因而
分摊到每个工件的时间为Te /n,其中n为批量。故单
件和成批生产的单件工时定额的计算公式
TT = Tp + Te/n = Tm + Ta +Ts + Tr + Te/n
在大量生产中,每个工作地点完成固定的一个工序, 所以在单件工时定额中没有准备与终结时间,即:
类推比较法制定定额因有一定的依据和标准,其准确性和 平衡性较好。缺点是制定典型零件或典型工序的定额标准 时,工作量较大。同时,如果典型代表件选择不准,就会 影响工时定额的可靠性。
3)时间定额的制定方法
制定时间定额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
(1)经验估工法 (2)统计分析法 (3)类推比较法 (4)技术测定法
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艺途径
Tp = Tm + Ta +Ts + Tr = Tb +Ts + Tr
=(1+α+β)Tb
由上式所示的单件时间组成,不难得知提高劳动生产率 的工艺措施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缩短基本时间
在大批大量生产时,由于基本时间在单位时间中所占比 重较大,因此通过缩短基本时间即可提高生产率。缩短基 本时间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2-工件 3-双工位夹具
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艺途径
1)缩短基本时间 2)缩短辅助时间 (1)直接缩减辅助时间 提高机床的自动化程度 P66
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艺途径
1)缩短基本时间
2)缩短辅助时间
(2)间接缩短辅助时间
为减小加工中停机测量的辅助时间,可采用主动检测装 置或数字显示装置在加工过程中进行实时测量,以减少 加工中需要的测量时间。主动检测装置能在加工过程中 测量加工表面的实际尺寸,并根据测量结果自动对机床 进行调整和工作循环控制,例如磨削自动测量装置(图 2-51)。数显装置能把加工过程或机床调整过程中机床 运动的移动量或角位移连续精确地显示出来,这些都大 大节省了停机测量的辅助时间。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第一节劳动安全卫生基准概述一、劳动安全卫生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劳动安全卫生,又称职业安全卫生,我国过去称为“劳动保护”,是指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工作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法律制度。
【注意】劳动安全卫生的概念在考试中可能以名词解释形式考核。
(二)特征(1)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
(2)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劳动过程为其保护范围。
(3)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途径,通过消除劳动过程中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实现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
二、劳动安全卫生立法的作用(一)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二)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三、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的立法概况(一)外国及国际劳工组织立法概况劳动安全卫生立法最早产生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后。
1802年英国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最早的劳动保护立法。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国迅速加强了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专门立法,如1937年,英国在《工厂法》中设“工厂安全与卫生”专章;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都先后颁布了矿山安全法或煤矿安全法。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立法权都属于各州。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联邦设立了一个国家安全委员会,并于1970年公布了《职业安全和卫生法》、1927年公布了《联邦矿山安全与卫生法》。
日本:1947年公布了《工人赔偿法》、1972年颁布了《劳动安全卫生法》。
各国不断加强劳动安全与卫生的劳动立法的同时,有关的国际劳工立法也日益加强并在深度和广度上极大地影响着各国的劳动安全卫生立法。
(二)我国劳动安全卫生立法概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劳动安全卫生立法,并在国家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中对此作了明确规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劳动安全卫生立法有了很大的发展。
1982年国务院发布了《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和《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
劳动管理

一、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与计算指标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 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一、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与计算指标
1、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劳动生产率是指人们在生产中的劳动效率,反映劳动者 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的能力。 劳动生产率 = 合格产品数量或价值 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 2、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指标 产品总量或价值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产品总量或价值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生产职工平均人数 两者关系是:
2、劳动定额的作用
劳动定额是合理组织劳动的重要依据;是企业挖掘潜力、节约人力、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进行计划管理、经济核算、控制生产 进度、控制成本和组织劳动竞赛的依据;是衡量职工贡献大小、对职 工进行考核、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依据 。
(二)工时消耗的分类及时间定 额的组成
1工时消耗的分类 2劳动定额的构成
多机床看管的形式
参看放大图表(一) (二)(三)(四)
机床 1 机床2
机床号
工序 时间 12 12 12
机动 时间 8 8 8
手动 时间 4 4 4
1 机床 3 工人负荷
看管循环期
2 3
看管循环期=12 手动时间 工人操作时间
多机床看管指示图表(一)
机床 1 机床2
机床号
工序 时间 15 15 15
机床 1 机床2
机床号
工序 时间 8 7 5
机动 时间 6 3 4
手动 时间 2 4 1
1 机床 3 工人负荷
看管循环期
2 3
看管循环期=8
机床空闲时间
工人空闲时间
多机床看管指示图表(四)
多机床看管 计算指标:
工人的操作 = 负 荷 系 数
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个企业要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关键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利用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的劳动生产率,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主要取决以下几个方面:(一)数量调节人力资源的经济投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一个基本途径。
不管是何种企业,人力都不能投入太多,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必须匹配,人均技术装备及资金占有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另外,企业的各项资源投入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及生产任务决定。
人力投入太多就会造成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下降。
但是,人力也不可投入太少,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发挥分工协作的作用,人力太少就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优势和协作优势,有时还会影响其他生产要素如厂房、设备的利用率。
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重视人力资源规划的制订,根据市场需求、企业战略及生产率状况,分析现有人力的余缺,余则分流,缺则补充,确保企业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方,招聘到合适的员工。
例如,我国许多企业投入人力过多,因此,减员增效是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措施。
(二)合理配置人员的合理组织和配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个基本途径。
由于每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各部门相互协作完成的,因此,企业各部门生产力必须均衡。
某一部门若人力不足,就会影响到其他各部门的产出而导致整个企业生产率下降。
例如,目前国有企业有的生产部门人手不足,而后勤及管理部门却人浮于事;有的研究开发部门力量单薄,销售机构也不发达,生产车间却处于半停产状态,这就是生产力失衡的表现。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就要通过调剂人力解决生产力平衡问题,例如,我国某人造板厂生产的中密度纤维板产销量连续八年均全国第一,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产品由供不应求转为严重积压,最严重时库存达1万多立方米,超过了正常月产量。
经分析是销售部门太薄弱,全厂750人只有6个人搞销售。
从2000年7月起,厂领导从全厂职工中选拔了30名优秀人才充实销售部门,并建立了市场分片责任制,产品销售量立即迅速上升、重新出现供不应求局面。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② 减少切削行程长度
L l=L/3 l l
f x x
x
a)
b)
图7-69 减少和重合切削行程长度的方法 a)多刀切削 b)宽刃和成形刀横向切削
返回本章目录
2)缩短辅助时间 单件小批生产的重点应该 着眼缩短辅助时间。 ①直接缩短辅助时间 a.采用高效先进的夹具— 气动液压 b.采用主动测量主动控制 数显装置
7.6 机械加工的生产率与经济性分析
7.6.1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机械加工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劳 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即优质、高产、低消耗。 1.时间定额 劳动生产率 指工人在单位时间内制造合格 产品数量或指制造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通过时间定额来衡量。
返回本章目录
时间定额 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规定完成一 件产品或完成一道工序所消费的时间。 时间定额作用: 1)衡量劳动生产率的指标; 2)安排生产计划,计算生产成本的重要依据; 3)新建和扩建厂时计算设备和工人数量的依据。
返回本章目录
3)布置工作地点时间(T布置) 为使加工正常进行,工人看管工 作地所耗费的时间。 ①调整和更换刀具; ②润滑机床; ③清理切屑; ④收拾工具,擦拭机床。
返回本章目录
4) 休息和生理需要时间(T休息) 工人在工作班内为恢复体力和满足生 理需要所耗费的时间。 单件时间为以上四种时间之和,即
零件的核算时间
T 准备 T T 核算 单件 N
返回本章目录
(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缩减时间定额就可以提高劳动 生产率。不同生产类型中时间 定额的组成比重不同。 1)缩短基本时间
L L L D ( L L L )Z b 1 2 1 2 T i 基本 n f 1000 Vf a sp
农业经济专业知识和实务经济师考试(初级)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

2025年经济师考试农业经济专业知识和实务(初级)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1、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下列哪项不属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范畴?A、生物技术B、信息技术C、化学肥料D、传统耕作技术2、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以下哪项不是农业经济效益分析的内容?A、生产成本分析B、收入分析C、市场需求分析D、社会效益分析3、题干: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A. 耕地资源B. 水资源C. 农业机械D. 农业技术4、题干:下列哪项不属于农业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A. 市场导向B. 公平竞争C. 保护农民利益D. 优先发展工业5、在农业生产中,以下哪项不属于影响农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A. 良种选育B. 农业机械化水平C. 农业科技水平D. 农业市场波动6、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以下哪种模式强调农业生产与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紧密联系?A. 公司+农户B. 农民合作社C. 农业科技园区D. 农业产业集团7、在农业生产中,以下哪种生产要素被认为是“活的土壤”?A. 土地B. 资金C. 劳动力D. 技术和创新8、以下哪项不属于农业经济专业知识和实务(初级)考试的范围?A. 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B. 农业市场分析与预测C. 农村金融与保险D. 农业政策与法规9、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途径是:A. 优化种植结构B. 选用优良品种C. 扩大生产规模D.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10、农业生产中,下列哪项不属于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非生物因素?A. 土壤肥力B. 气候条件C. 农业机械化水平D. 农药使用11、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以下哪项不属于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形式?A. 农业合作社B. 农业企业C. 农业技术研究中心D. 农业产业园区12、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A. 节约资源B. 保护生态环境C. 增加农业投入D. 优化农业结构13、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优化资源配置的范畴?()A.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B.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C. 发展特色农业D. 过度开垦新耕地14、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以下哪种方法最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接受度和应用率?()A. 强制推广B. 政策扶持C. 农民培训D. 市场营销15、农业经济专业知识和实务(初级)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5、某地区为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采取了以下哪项措施?A.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B. 增加农业劳动力投入C. 减少农业科研投入D. 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16、在农业生产中,以下哪项技术属于绿色农业技术?A. 生物农药B. 化学肥料C. 化学除草剂D. 大型农业机械17、在农业生产中,以下哪项不属于生产要素的范畴?A、土地B、劳动力C、资本D、技术18、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以下哪种方式不属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途径?A、发展特色农业B、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推广绿色农业D、加大农产品深加工19、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以下哪项不属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A、推广现代农业技术B、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C、扩大农业经营规模D、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 20、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中,以下哪项不属于直接补贴?A、良种补贴B、农机购置补贴C、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D、农业保险保费补贴21、农业经济活动中,下列哪项不属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A.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B. 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C.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调整D. 农业生产资料的调整22、在农业经济活动中,以下哪项不属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A.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B. 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C. 农业生产力的持续增长D. 农业社会的和谐发展23、农业企业内部管理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A. 企业董事会B. 企业经理层C. 企业基层生产单位D. 企业决策层24、在农业生产中,以下哪项不是影响农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A. 耕地资源B. 劳动力资源C. 农业技术D. 农业政策25、在农业生产中,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农业科技推广的范畴?A. 农业新品种的培育B. 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C. 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D. 农业宣传和教育培训26、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以下哪项不是产业链的主要环节?A. 种植业B. 加工制造业C. 仓储物流D. 农业旅游27、下列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错误的是()。
农业经济管理作业(全部)

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题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规律A.特殊规律B.普遍规律C.个别规律D.本国规律2. 农业对生态环境具有极强的( )A.适应性B.可塑性C.独立性D.依赖性3. 农业的根本特点是()A.农业的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B.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C.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不一致D.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较强的影响力二、多项选择题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有( )。
A.农业为工业和其他部门提供日益广阔的市场B.农业是积累国民经济建设基金的重要来源C.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基地D.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劳动力的主要来源2.国家对农业管理的手段有()A.计划手段B.经济手段C.法律手段D.行政手段E.伦理道德手段三、名词解释:农业农业经济管理四、简答题1、农业的地位与特点?2、简述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
3、农业经济管理的职能与内容。
4、政府行使农业经济管理职能应遵循什么原则?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两重性?2.如何理解农业生产特点。
第二章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一、单项选择题1.政府对农产品流通宏观调控手段中,价格杠杆属于( )。
A.行政手段B.经济手段C.法律手段D.其他手段2.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农业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主要是()。
A. 保持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B.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C.农业的外部性、公共产品性、弱质性和不稳定性D.从宏观上对农业资源配置进行调节与控制二、多项选择题1.农业宏观调控的内容有( )A.制定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B.维护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秩序C.调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分配D.制定农业企业的生产计划E.保护农业发展中的私人产权三、判断题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宏观调控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最基本的调控。
(√)2.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手段是我国农业宏观调控的最主要手段。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遗产一、1、斯密的劳动与分工理论(1)主要观点①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
这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的政策。
⑵简要评析①看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难得可贵的。
②但他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2.斯密关于市场的作用与自由放任政策的基本观点⑴基本观点①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②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指导,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市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⑵评析①科学性。
认识到市场通过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积极作用②局限性。
未能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和分配不分等问题。
3.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⑴主要观点: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别国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⑵评析: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劳动生产率简单解释

劳动生产率简单解释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所能创造的产出数量。
简单来说,就是用同样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投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它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劳动生产率,分别是劳动力素质、劳动组织和技术创新。
劳动力素质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劳动力素质包括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等。
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生产和管理的要求。
技能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加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
专业知识的积累可以提高劳动者在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竞争力。
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劳动组织也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高效的劳动组织可以使劳动力合理配置和协调,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产生。
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力的潜能,减少工作重复和环节冗余,提高生产效率。
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优化劳动组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技术创新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不断涌现,使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和交流,使得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劳动力得以更好的协作和竞争。
技术创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劳动组织和推动技术创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个重要途径。
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优化劳动组织的运作,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我们才能够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作为每一个个体,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在斯密所处的时代,促使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要素是A.重商主义、圈...

民穷国富保证为出口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获得更多 的金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民穷
收入低
工资低
(人力成本低)
消费 价格
出口 竞争力
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
1. 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 2. 富国裕民。(两个目标)
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 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
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
1.在斯密所处的时代,促使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要素是 A.重商主义、圈地运动、殖民掠夺 B.圈地运动、海外掠夺、科技进步 C.殖民机构、海外贸易、手工工场 D.中央集权、圈地运动、殖民战争
●他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他有时认为商品的 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的,这种观点正确 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 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颠倒了价值与交 换价值的关系。
材料一 曾有人问斯密:“我怎样治理国家,才能 富国裕民呢?”斯密回答:“阁下什么也别管,把一 切都交给市场吧。” 材料二 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 危机席卷全球。多国政府都采取了一致的降息措施, 中国、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等政府均 推出了一系列拯救经济计划。世界范围的经济振兴 会议不断召开,共同应对危机的呼声此起彼伏。 (1)分别说明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政策主张。 (2)评述这两种政策主张的影响。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最好的办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 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
《生产运作管理》期末复习题答案

《生产运作管理》期末复习题答案(简答题)2013 1.制造性生产和服务性运作有哪些区别?答:这两类生产的基本区别如下:(1)产出的物理性质不同;(2)资本的密集程度不同;(3)与顾客的接触程度不同;(4)企业辐射的范围不同;(5)绩效的评估方法不同。
2.生产运作系统由哪些要素构成,它们之间有何内在关系?答:生产运作系统主要由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构成。
(1)生产运作系统的硬件要素主要包括生产技术、生产设施、生产能力、生产系统的集成。
(2)生产运作系统的软件要素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生产计划、生产库存、质量管理。
(3)生产运作系统中的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各自有它们自己的作用,硬件要素的内容和组合形式决定生产运作系统的结构形式;软件要素的内容和其组合形式决定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机制。
具有某种结构形式的生产运作系统,要有一定的运行机制与之匹配。
3.流程型生产和加工装配型生产的主要区别何在?答:按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的性质,可将制造性生产分为流程型生产和加工装配型生产。
流程型生产的工艺过程是连续进行的,且工艺过程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加工装配型生产的产品是由许多零部件构成的,各零件的加工过程彼此独立,所以整个产品生产工艺是离散的,制成的零件通过部件装配和总成装配最后成为产品。
4.存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有何区别?答:按企业接受订货的方式和顾客要求定制的程度,可将制造性生产划分为存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
(1)存货型生产是在对市场需求量预测的基础上,有计划进行生产,产品有库存。
为防止库存积压和脱销,生产管理的重点是抓供产销的衔接,按量组织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平衡,保证全面完成计划任务。
这种生产方式的顾客定制程度很低,通常是标准化、大批量地进行轮番生产,其生产效率比较高。
(2)订货型生产是在收到顾客的订单后,才按顾客的具体要求组织生产,进行设计、供应、制造和发货等工作。
由于是按顾客要求定制,故产品大多是非标准化的,在规格、数量、质量和交货期等方面可能各不相同。
第八章 劳动力安排和材料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第七章劳动力安排和材料计划及其保证措施第一节施工人员使用计划及配置一、对投入施工人员的控制措施1、我们首先要选用素质较高的,并有丰富装饰施工和室内装饰经验的劳动力,利用专业施工队组,以最熟练、最直接的方法做到最佳效果。
2、以合理的工价,严格的达标管理,制订奖罚办法,按工种单价取一定的奖金额给达到工种优秀标准的工人。
由专门成立的临时优秀工种评定小组确认达标即可领到本项目奖金,奖目标结果与工人劳动收入直接挂钩,施行激励制度。
3、为工人提供良好的住宿伙食条件。
4、提供数量充足性能完备的施工机具给予工人发挥技术水平的最大间。
5、对进场的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建立适应本项目施工的特点,精干高效的劳动组织形式。
二、计划用于本工程各专业施工班组及相关管理措施1、吊顶安装班组安装班组工基本是本公司有多年经验的,本公司工人,实施计件或计面积管理法,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必须一次验收通过。
达到优秀标准,给予奖励。
返工自负工费,直到达到标准。
2、木工班组从本公司有多年经验的木工中挑选一批精英参与本项目施工,他们大多是本公司工人,有多年的高级装饰经验。
工人施工实施计件和计面积管理法,职责明确,自己对自己工序的全过程负全盘责任,比如石膏板吊顶顶棚由轻钢龙骨吊设、石膏板封装、收口全部做好,均由同一班组负责,自检合格后,交由油漆班验收接收,项目技术确认达到优良标准;不合标准者返工自负工资,直至做到合格为止。
3、油漆班组油漆工基本是本公司有多年经验的,本公司工人,实施计件或计面积管理法,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必须一次验收通过。
达到优秀标准,给予奖励。
返工自负工费,直到达到标准。
为确保施工质量,减少人为因素和现场灰尘较多对油漆质量的影响,应尽量减少现场油漆量,比如木门可在专业工厂油漆,全部完成后包装好到现场安装,木线油漆也可在工厂做好前几道工序,现场拼接钉紧后再修补接口,接口适当做油漆即可。
为保证木器的油漆效果达到最高境界,计划在漆房进行油漆工序,木工、砂纸几道工序完成后在漆房进行油漆或喷漆,保证无尘埃和漆快干,并不受天气的影响,达到工业化产品效果。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在生产运营中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以下是一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1. 技术创新: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依赖。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
2. 员工培训: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
通过培训,可以使员工更好地适应生产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流程优化: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消除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浪费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4. 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激励机制,可以使员工更加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出。
5. 团队协作: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合作关系。
通过团队协作,可以发挥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之,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企业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技术创新、员工培训、流程优化、激励机制和团队协作等途径,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八 章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途 径
3.改善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 (1) 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流水生产。这种方法不仅 适用于大批大量生产,在成批生产中也得到推广应用,因 此出现了可变流水线、成组加工流水线等组织形式。 (2) 改进生产管理。做好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合理制定生 产计划,调配好劳动力,同时做好工作地组织和服务工作。 4.采用计算机技术 在生产技术准备和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广泛采用计 算机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已成为当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 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 应当指出:生产率并不是评价工艺过程的唯一指标。在 机械加工中,质量、生产率与经济性三者之间存在着辩证 的关系。首先,任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必须以保证产 品质量为前提。其次,提高劳动生产率时要有成本核算观 点。在工艺过程中,若不恰当地采用了自动化程度高的、 复杂而又昂贵的设备,则生产率虽然有所提高,但由于设 备折旧费太大,结果加工成本却提高了。因此必须全面地 考虑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性之间的关系。
第 八 章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途 径
1.缩短基本时间 缩短基本时间可以通 过提高车削用量、减少切 削长度L和加工余量Z来实 现。 (1) 提高切削用量 要想提高车削用量, 必须采用新型的刀具材料。 (2) 减少切削行程长度 要想减少切削行程长 度,可以采用多刀加工、 宽砂轮作切入磨削等方法。采用上述措施可以大大地提 高切削效率,但是,机床的刚度也必须大大地增强,驱 动功率也要加大。这样,机床的结构和布局也必须随之 改变,需要设计新型的机床。如果在原有的机床上加大 切削用量,就易引起机床工件刀具系统的受力变形,产 生振动等,影响加工质量。
第 八 章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途 径
第一节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性措施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生产效率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它表示 一个工人在单位时间内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价值。提高劳动 生产率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通常采用下列综合性措施: l. 改进产品的结构设计 (1) 减少零件的数目和重量。在满足产品性能要求的前提 下,尽量减少零件的数目和重量,这样既能减少加工劳动 量,又能节约原材料消耗。 (2) 改善零件的结构工艺性。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对工艺过 程和加工工时的影响很大,要使零件便于加工、装配、修 理,也便于采用高效率的机床设备和工艺,即零件必须有 良好的结构工艺性。 (3) 尽量提高零件、部件和产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 化程度。提高零件、部件和产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
第 八 章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途 径
2.缩短辅助时间 随着基本时间的减少,辅助时间在单件时间中所占的比 重就越来越高,若比重在55~70%以上,则提高切削用量, 对提高生产率就不产生显著的效果。因此必须从缩短辅助 时间着手。 (1) 直接缩减辅助时间 1)采用先进夹具 采用先进夹具不仅可以保证加工质量,而且也能大大节 省工件的装卸、找正时间。在大批量生产中,可采用高效 率的气动、液压快速夹具,使装卸工件时间大为缩短。在 成批生产中,采用拼装夹具和可调整夹具;在单件小批生 产中,采用组合夹具。 2)采用各种快速换刀、自动换刀装置 由于加工中刀具磨损需要更换,工人在刀具的装卸、刃 磨、对刀等方面要花费很多时间。为了节省这部分辅助时 间,可采用各种快换刀夹及自动换刀装置。
第 八 章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途 径
(1)中小批生产的概况 对于一种产品,由于各种零件的功用和结构的不同, 一般可分为: 1)主要零件——指产品中的大型零件或精密零件,如各 种机座、箱体、壳体、主轴、丝杠等等; 2)中型零件——指一般传动的轴、齿轮、拨叉、杠杆等 3)小型零件——指各种紧固件,如螺钉、销子、垫圈等。 由于这三类零件的数量不同,在产品零件的总数中所 占比例不同,它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 一般来讲:主要零件、中型零件、小型零件分别占零 件总数的10%、40%、50%,而它们的制造成本分别占总制 造成本的50%、30%、20%。主要零件制造成本比较高的原 因是它们消耗较多的材料,而且一般说来它们的机械加工 工作量也较大。 对中小型产品而言,国外一般是:主要零件以用加工 中心最为经济;小型零件由于标准化而且需要的数量较大, 常用专用的自动机或通用的自动机。
第 八 章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途 径
(1)按照相似零件组的要求设计夹具和布置刀具 将被加工零件经过选择,要求它们的结构形状、技术 条件都比较相似,根据这组相似零件的要求设计夹具和布 置刀具,可以减少零件更换时刀具和夹具的调整时间。如 英国某公司,按零件组的复合零件的加工表面,合理配置 六角车床上的六角刀架和四方刀架上的刀具后,调整时间 减少50%。 (2)采用可换刀架或刀夹 例如六角车床的转塔刀架能快速更换,每个机床配备 几个备用刀架,按照加工对象预先调整,等待使用。英国 赫伯特公司,成立一个机外对刀服务站,这个站把刀具对 好后,连同工艺卡及刀具布置图用小车送到机床旁,使工 人在更换加工工件时,可迅速换刀。一个调整工可服务20 台机床。机外调整一般采用光学对刀装置,对刀精度可达 士0.01mm。
第二节 提高机械加工生产率的工艺措施
第 八 章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途 径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人/时的平均生产量。也就是说: 一个工人在单位劳动时间内制造出的合格产品的数目。它 也可以用完成某一工作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衡量。把完成 零件一个工序的必需的时间称为时间定额。 时间定额不仅是衡量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依据,同时也是 工厂中安排生产计划、核算成本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工 艺规程中一般都要制定时间定额。 在第一章中已说明:缩减时间定额就可提高劳动生产率, 特别应该缩减占时间定额比较大的那部分时间。在大批大 量生产中,基本时间所占比重较大,例如工件在多轴自动 车床上加工时,基本时间占69 5%,而辅助时间仅占21%, 这时就应设法在缩减基本时间上采取措施。而在单件小批 生产中,辅助时间和准备终结时间所占的比重较大,例如 在普通车床上进行某一零件的小批量生产时,基本时间仅 占26%,而辅助时间占50%,这时就应着重在缩减辅助时 间上采取措施。
第 八 章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途 径
(3)采用刀具的微调机构和对刀的辅助工具 在多刀加工时,要耗费大量工时在刀具调整上。如果 每把刀具的尾部装上微调螺丝,就可使调整时间大为减少。 (4)采用准备终结时间极少的先进加工设备 如液压仿形刀架、插销板式程序控制和数控机床等。 这类机床特点是所需的准备终结时间很短,可以灵活改变 产 率 的 途 径
化程度,就可以减少设计的工作量,扩大加工零件的批量。 这样既易于保证加工质量的稳定,又有利于采用高效率的 加工方法和设备。 2.采用先进工艺及新工艺 采用先进工艺或新工艺常可成倍地、甚至十几倍地提高 生产率。例如:用线电极电火花机床加工冲模可以减少很 多钳工工作量;用充气电解加工锻模,一个锻模的加工时 间从四五十小时缩短到一二小时;用强力磨代替铣平面, 不但可以一次切去大部分余量,而且磨出的平面精度高, 可直接作定位面之用。 在毛坯制造中,冷热挤压、粉末冶金、失蜡浇铸、爆炸 成型等新工艺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大部分的机械加 工劳动量,节约原材料,从而取得十分显著的经济效果。 例如,用粉末冶金制造齿轮油泵的内齿轮,就完全取消了 齿形加工,只需要磨两个平面;在国外用冷挤压齿轮代替 剃齿,生产率可提高4倍。
第 八 章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途 径
(2) 使辅助时间与基本时间 重合 1)采用两工位或多工位的 加工方法,可以缩短工件装 卸时间。当一个工位上的工 件在进行加工时,同时在另 一个工位的夹具中装卸工件, 这样就使装卸工件的辅助时 间和基本时间重合起来。回 转式夹具、多轴自动机的上 下料、回转工作台式多工位 组合机床等都是采用了这一 原则,使辅助时间大大减少。 现在国外生产的钻、铣、镗 加工中心机床、磨床等,还 采用双工作台或多工作台。
第 八 章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途 径
(2)采用多刀多刃加工及成形切削 多刀多刃加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 六角车床、多刀车床、多轴钻床,龙门铣床等都是为了充分 发挥多刀多刃加工的效果而设计制造出来的高效率机床。
第 八 章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途 径
成形切削也是提高生产率的一种方法,它又可分为用 成形刀具切削和用仿形法切削两种。前者适用尺寸较小的 成形表面,后者适用于尺寸较大的成形表面加工。用单线 或多线砂轮磨螺纹,用蜗杆砂轮按展成法磨小模数齿轮, 都是属于采用成形刀具切削的例子。用液压仿形刀架或液 压仿形车床加工车床主轴就是仿形法切削的例子。 (3)采用各种类型的半自动机、自动机、多工位机床、组 合机床、自动线等。 这些机床都是在多件加工、多刀多刃加工的基础上发 展出来的高效率机床。它们不但缩短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 而且由于机床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大大地减少工 人的总人数。 4.缩短准备终结时间 应用高生产率的机床,如多刀车床、六角车床、半自 动和自动车床等,调整和安装刀具耗费时间。在加工一批 零件之后,如更换零件的类型和尺寸,也必须更换夹具。 缩减刀具、夹具或其它工具在机床上的安装和调整时间, 是成批生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性工艺问题之一。
第 八 章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途 径
2)采用两个相同夹具交替工作。如在多刀半自动车床和 外圆磨床上,加工以心轴定位的工件时,可采用两个同样 的心轴。在机床进行加工的时间内,用另一个心轴进行装 卸工件。 3)采用主动检验或数字显示式自动测量装置。主动检验 的自动测量装置能在加工过程中测量工件的实际尺寸,并 能用测量的结果控制机床的自动循环。数字显示装置是以 光栅、感应同步器等为检测元件,把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的 尺寸变化连续显示出来。采用数字显示装置后,能够很直 观地反映出刀具的位移量,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同时又 大大地节约了停机测量的时间,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3.同时缩短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 (1)多件加工 机床在一次装夹下同时加工几个工件,从而使分摊到 每一个工件上的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都能缩短。多件加工 的效果在龙门刨床、龙门铣床上最为显著。它又可按情况 的不同分为:顺序加工、平行加工、平行顺序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