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23151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核 孔 复 合 体 的 结 构
胞质环
中央栓
核质 环
①、核 孔 复 合 体 的 结 构
柱状亚单 位
腔内亚单位
②、核孔复合体成分的研究
▪ 核孔复合体主要由蛋白质构成,推测有100余种不同的 多肽,共1 000多个蛋白质分子。
▪ gp210:结构性跨膜蛋白
介导核孔复合体与核被膜的连接,将核孔复合体锚定在“孔膜区”; 在内、外核膜融合形成核孔中起重要作用
1、研究概况
▪ 1842年,Nali在植物细胞核中发现了杆状的染色体。 ▪ 1848年,Hofmeister从鸭跖草的小孢子母细胞中发现
染色体。 ▪ 1879年,W. Flemming提出了染色质(chromatin) ▪ 1888年,Waldeyer正式定名为Chromosome。
2、染色质的概念
▪ mRNA的出核转运过程是有极性的,5’ 端-3’ 端。 ▪ 核输出信号 (Nuclear Export Signal,NES):RNA分子的
出核转运需要蛋白分子的帮助,这些蛋白因子本身含有出核 信号。 ▪ 目前正重点研究RNA与核孔复合体间起介导作用的蛋白。
二、染色质
▪ 染色质的研究概况 ▪ 染色质的概念及化学组成 ▪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 ▪ 染色质包装的结构模型
的变化?
4、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
▪ 1974年Kornberg等人根据染色质的酶切降解和电镜观察, 发现核小体(nucleosome)是染色质包装的基本结构单位, 并提出染色质结构的“串珠“模型。
▪ 实验证据 ▪ 核小体的结构要点
实验证据:1
▪ 未经处理的染色质自然结构为30nm的纤丝,经盐 溶液处理后解聚的染色质呈现10nm串珠状结构。
小卫星DNA(minisatellite DNA),又称数量可变的的串联重复 序列, 常用于DNA指纹技术(DNA finger-printing)作个体鉴定;
DNA二级结构具有多形性
▪ 三种构型DNA:
▪ B型DNA(右手双螺旋DNA): 活性最高的DNA构象
▪ A型DNA,B型DNA的重要变构 形式,仍有活性;
α螺旋-转角-α螺旋模式(helix-turn-helix motif) 锌指模式(Zinc finger motif) 亮氨酸拉链模式(Leucine zipper motif,ZIP) 螺旋-环-螺旋结构模式(helix-loop-helix motif,HLH) HMG-盒结构模式(HMG-box motif)
周四预习提纲
▪ 1、细胞核的结构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 2、核孔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 ▪ 3、染色质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 4、核小体的结构是什么?有哪些实验证据? ▪ 5、染色质的高级结构有哪些?DNA分子在四级结构中被
压缩了多少? ▪ 6、中期染色体呈什么形态?有哪些主要结构? ▪ 7、核仁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如何理解他在细胞周期中

▪ RNA 聚合酶II转录的hn RNA,在核内进行5’端加帽和3’端附 加多聚A序列以及剪接等加工过程,然后形成成熟的mRNA 出核,5’端的m7GpppG“帽子”结构对mRNA的出核转运是 必要的;
(2)、RNA的出核转运
▪ 细胞核中既有正调控信号保证mRNA的出核转运,也有负调 控信号防止mRNA的前体被错误地运输,后者与剪接体有关
(1)、亲核蛋白的入核转运机制
▪ 第一个被确定的NLS是病毒SV40的T抗原,序列为 :pro-pro-lyslys-lys-Arg-Lys-val。
▪ NLS 的特点:具有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如Lys、 Arg,此外还常含有Pro;可分成两段存在;信号序 列不被切除。
▪ Ran蛋白:一类G蛋白,调节货物复合体的解体或 形成。
成之后,需要或能够进入细胞核内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质。
▪ 类型:进入核之后一直滞留在其中执行功能如组蛋白;
穿梭于核质之间行驶功能如importin。
▪ 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
1982年R. Laskey发现核内含量丰富的核质蛋白的C端有一个 信号序列,可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称为核定位信号。
(1)、染色质包装的多级螺旋模型
▪ 一级结构:核小体(nucleosome) ▪ 二级结构:螺线管(solenoid) ▪ 三级结构:超螺线管(supersolenoid) ▪ 四级结构:染色单体(chromatid)
1. 核 膜 的 结 构 图
2.核 孔 复 合 体
▪ 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59年Watson 命名为核孔复合体,是镶嵌于核孔上的蛋白结构。
▪ 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一般哺乳动物细胞核膜上有3 000个核孔复合体。
▪ 细胞核活动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多,反之较少。 ▪ 在电镜下观察,核孔是呈圆形或八角形。
2.核 孔 复 合 体
▪ 核 孔 复 合 体 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 胞质环(cytoplasmic ring)外环 ▪ 核质环(nuclear ring)内环 ▪ 辐(spoke) 柱状亚单位(column subunit)
腔内亚单位(luminal subunit) 环带亚单位(annular subunit) ▪ 中央栓(central plug):transporter
3、染色质的化学组成
▪ 染色质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RNA组成,各组 分的含量比例为1:1:0.6:0.1。其中DNA与组蛋白是 染色质的稳定成分,非组蛋白和RNA的含量随细胞生 理状态不同而发生变化。 ▪ 染色质DNA ▪ 染色质组蛋白 ▪ 染色质非组蛋白
Ⅰ、染色质DNA
▪ 凡是具有细胞形态的所有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 , 在真核细胞中,每条未复制的染色体包装一条DNA分子。
(0)、肝细胞、心肌细胞(1-2)、破骨细胞(6~50)、 骨骼肌细胞(数百)、植物毡绒层细胞(2~4)。 ▪ 结构:双层核膜、核周池(膜间隙)、核纤层、核基 质、核仁及DNA。
细胞核结构图解
二、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
▪ 外核膜(outer nuclear membrane):胞质面附有核糖体, 是特殊的内质网(ER)
▪ 染色质(chromatin): 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 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 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 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 染色体(chromosome):指细胞在分裂过程中, 由染色质聚 缩而成的棒状结构。
▪ 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在细胞周期不同的功能阶段可以相互转变 的的形态结构 。它们具有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但包装程 度不同,构象不同。
▪ 由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构成核心颗粒。 ▪ DNA分子以左手螺旋缠绕在核心颗粒表面,每圈80bp,共1.75圈,
约146bp,组蛋白H1在核心颗粒外结合额外20bpDNA,锁住核小体 DNA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
▪ 相邻核心颗粒之间以一段0~80bp的DNA连接。
▪ p62:功能性蛋白,具有两个功能结构域 疏水性N端区:在核孔复合体功能活动中直接 参与核质交换 C端区:将p62分子稳定到核孔复合体上
三、核膜的功能
▪ 构成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
避免生命活动的彼此干扰,使生命活动更加井然有序 保护DNA不受细胞骨架运动所产生的机械力的损伤
▪ 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
▪ Z型DNA,Z型DNA是左手螺旋, B型DNA的另一种变构形式, 活性明显降低
Ⅱ、染色质组蛋白
▪ 带正电荷,含Arg、Lys等碱性氨基酸,属碱性蛋白。 组蛋白共5种,根据在DNA包装中的作用分两种:
▪ 核心组蛋白(core histone):H2A、H2B、H3、H4 ▪ 连接组蛋白(linker histone):H1
▪ 特点:结构高度保守,尤其是H4,但H1具有属特异 性和组织特异性。
Ⅱ、染色质组蛋白
核心组蛋白由球形部和尾部组 成,球形部由Arg与磷酸二脂 骨架间的静电作用使DNA分子 缠绕在组蛋白核心上。
Ⅲ、非组蛋白
▪ 又称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具多样性。 ▪ 特点:带负电荷,属酸性蛋白
能识别特异的DNA序列,以氢键和离子键与之结合 ▪ 非组蛋白与DNA作用的常见结构模式有:
核孔复合体的功能
▪ 核孔复合体是双功能(被动扩散和主动运输)、 双向性(入核和出核)的亲水性核质交换通道。
1、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
• 核孔复合体被动运输的直径为9~10nm。 • 分子量小于5000的物质(离子、分子)可自由扩
散,分子量小于60KD的蛋白可以通过。 • 并不是所有符合这个条件的物质都可以以自由扩散方
2、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 转运物质主要亲核蛋白(入核),RNA分子 及核糖核蛋白颗粒(SNP)(出核)。
▪ 特点:①对运输颗粒大小的限制; ②是信号识别和载体介导的过程; ③有饱和性:
(1)、亲核蛋白的入核转运机制
▪ 亲核蛋白(karyophilic protein):是指在细胞质内合
▪ DNA分子一级结构具有多样性 ▪ DNA二级结构具有多形性
DNA分子一级结构具有多样性
▪ DNA序列可分为三种类型:
▪ 单一序列 ▪ 中度重复序列(101-5) ▪ 高度重复序列(大于105)
卫星DNA(microsatellite DNA)重复单位序列最短,具高度多态性, 在遗传上高度保守,为重要的遗传标志。
▪ 内核膜(inner nuclear membrane):有特有的蛋白成分 核周间隙(perinuclear space):与内质网相通
▪ 核纤层(nuclear lamina):内核膜核质面的一层纤维蛋白 构成的网状结构。
▪ 核孔(nuclear pore):内外膜融合的部位 ,其上镶嵌着核 孔复合体。
核小体结构图示
核 小 体 结 构 图 示(二级结构中的核小体)
5、染 色 体 的 包 装 模 型
▪ 染色质包装的多级螺旋模型 (multiple coiling model)
▪ 染色体的骨架-放射环结构模型 (scaffold radial loop structure model)
▪ 染色体包装的不同组织水平
第十章 细胞核(nucleus) 与染色体(chromosome)
▪ 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 ▪ 染色质与染色体 ▪ 核仁 ▪ 核基质与核体
重点内容
▪ 核孔复合体的结构 ▪ 亲核蛋白的输入和RNA的核输出 ▪ 染色质的组成成分和核小体的结构 ▪ 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功能组分 ▪ 核仁的结构和功能
一、研究概况
▪ 发现:
1831年,Brown研究兰科植物表皮细胞时发现
▪ 形态:球形或卵圆形。
▪ 大小:约细胞体积的1/10.
动物细胞直径一般为5~10um,高等植物细胞直径 一般为5~20um,低等植物细胞1~4um.
一、研究概况
▪ 位置:细胞中央,成熟植物细胞的边缘。 ▪ 数目:通常一个,成熟的筛管和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人体的一个细胞核中有23对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的DNA双螺旋 若
伸展开,平均长为5cm,核内全部DNA连结起来约1.7~2.0m。
来自百度文库
实验证据:2
▪ 染色质 核酸完全酶解 部分酶解
200bp的片段 单体、二体或三体
▪ 裸露的DNA
随机大小的片段群体
实验证据:2
实 验 证 据
Ⅱ、核小体的结构要点
▪ 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一个组蛋 白八聚体和一分子H1。
式进出细胞核,有的则由于含有信号序列或者和其它 的分子结合成大分子而不能自由出入核孔复合体。
2、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 主动运输在核质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DNA包装时,每个核孔每分钟要运进100个
组蛋白分子;细胞旺盛生长时,每个核孔每分钟 要输出3对核糖体亚基。 ▪ 主动运输的直径是10~20nm。
亲核蛋白的转运过程
142\亲35复复核亲合合蛋核物物白蛋与从通白核胞过与孔质NN复LL面SS合转与受体移N体胞L至脱S质核受离纤质体释维面结放结合行合使功能
(2)、RNA的出核转运
▪ 转录的RNA需加工、修饰成为成熟的RNA分子后才能被转运 出核。
▪ RNA聚合酶I转录的rRNA分子:以RNP的形式离开细胞核; ▪ RNA聚合酶III转录的5s rRNA与 tRNA的核输出由蛋白质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