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课程教学中化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新课程教学中化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发表时间:2011-03-10T13:09:32.12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权小梅

[导读]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

权小梅(蒲城县城关镇初级中学,陕西渭南71550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下面结合自己在初中化学中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要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 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学为中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使学生把从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中建立的主体意识迁移到知识世界中来;相信学生,在教学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如学习《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一节,在前面《氧气》和《氢气》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须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怎样学的”“, 学了什么”的检测。在这种学习方式中, 学生得到了“自主”后的满足, 学习化学的信心大增。对于开放性、探究性的课题和复习课,可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回到学生中去,谦虚地聆听“小教师”讲课。从中教师既可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又感觉到自己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意识也在心灵中建立起来。

二、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提高素质为主”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让学生留心周边不良环保倾向,关注当今社会主要环保问题,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实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不随意丢弃塑料包装袋和废旧电池,保护环境,植树造林。这种教与学的行为,不但使学生获取了知识, 在实践中发展了能力, 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培养了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与宽容的人生态度。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观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三、要实现“以知识结果为主”转向“以探究过程为主”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知识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 降低了教学的质量。而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节,两种物质均为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为何二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差异如此之大?两者性质上的差异与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问题选择具有个性特点的解决策略,让学生从多角度考虑,尽可能的“多法求解”,鼓励他们能“吸收”别人富有个性的解决策略,从中拓展自己的思维;引导学生写“探究性日记”, 把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日后有了新的思索和发现,再逐条跟踪记录,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把平日所得研究积累,形成探索的脚步,循着这样的脚步,学生也就一步步走上了成功的阶梯,并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锻练了思维能力。

四、要实现“以统一教学模式为主”转向“以个性化教学为主”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 备课用一种模式, 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培养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如可以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学习《空气》一节中,就空气用途和污染,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探讨,还可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如学生最感兴趣的假酒、假盐、煤矿爆炸等事件素材,学生通过素材的阅读,不但能使知识学以致用,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可以设置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探究性问题等多种层次。拓展和探究性习题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后进生只要积极参与其中,有所感悟,就是进步。在设计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立意不能太高,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使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

总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确立新的课程观,并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力争实现一系列教学行为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