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遥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1 土壤类型的遥感分析 6.3.2 土壤侵蚀调查与监测 6.3.3 土壤水分监测与干旱灾害预测
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1. 反射光谱特征 土 壤是岩矿的风化产物,因而土壤和岩矿的光
谱反射特性在整体上基本一致:即反射率从可见 光的短波段起随波长的增加而逐渐抬升。
土壤是岩矿经历不同的风化过程,又是在不同的 生物气候因子和人类长期耕作活动的共同作用下 形成的,因此,土壤类别是多种多样的,其光谱 反射特性也必然相应 地发生许多变化。
土壤水分即土壤湿度。一般情况下,土壤水分含量与反射率 呈反比,甚至可以认为土壤水分含量与反射率之间在一定范 围内呈线性关系。
一般含水量在10%~ 25% , 反射率变化显著。 而持水性差的土壤, 其灵敏度范围可能小于10%。
在土壤光谱曲线中,
1.45um和1.95um两个波段处有两个强吸收谷; 在0.97um、1.2um与1.77um处有三个弱吸收谷
土壤在可见光波段的许多吸收特征都是铁氧化物 引起,铁氧化物的存在导致土壤在整个波段范围 的反射率下降。
由于土壤中铁大量存在,几乎所有土壤的光谱反 射率都朝着蓝波段方向下降,这种下降甚至可扩 展至紫外。
总体来说, 氧化铁会导 致可见光红 波段
(0.6~0.7μm) 的反射率上 升,近红外 波段
C. 土壤松紧度、孔隙度和干湿度的影响
土壤松紧度指土壤松疏和紧实的程度,分为很松、 疏松、稍紧实、紧实、坚实。
土壤孔隙度指土壤孔隙的多少,决定着土壤的通 气透水特性,影响着土壤养分转化和温度状况。
土壤孔隙度大小决定土壤中空气含量的变化。
土壤的松紧度越松、土壤孔隙度越大,土壤的光 谱反射率越低。
土壤中含大量的铁和黏重的质地有关。
总的来说:
土壤光谱反射特性的差异与变化都取决于土壤 的组成与表面状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腐殖质 含量。含量愈高,反射率愈低,光谱的曲线愈 趋低平。
但应注意腐殖质的组分如胡敏酸、富里酸等之 间的光谱特性差异颇大,对土壤光谱特性的影 响也就有所不同。
在自然界,土壤常为自然植被或栽种植物所覆 盖,欲从空中获得主要反映土壤光谱特性的数 据,必须选择合适的无植被或少植被覆盖的季 节进行遥感成像。
土壤颗粒大小对土壤反射率有显著影响,颗粒越小,彼 此的结合越紧密,土壤表面越光滑,反射率越大。
但是,土壤质地对反射光谱的影响不仅与不同粒径组合 及表面状况(糙度和阴影) 有关, 而且与不同粒径的化学 组成也密切相关。
因此, 不能笼统地说, 土壤颗粒越细, 反射率越高。因为 当颗粒细至黏粒时, 土壤持水能力增加, 反而会降低反 射率。
总体讲: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提高,任意波长的反射率均会 降低,而且其差异随波长的增加而加大;
但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由于土壤表 面膜水层形成镜面反射,反而会提高反射率。 因此, 尽可能应用近红外波段来估计土壤水分含量。
(2) 土壤矿物成分对土壤光谱的影响
土壤矿物质基本来自岩石风化形成的成土母质, 对土壤的形成与土壤肥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火山灰土耕垦后自然植被消失,原来土壤中的生 物积累过程中断,在当地水热条件作用下,有机 物质迅速分解消耗,土壤剖面形态结构与土色渐 趋于红壤类型。
缓斜型:水耕熟化形成的水稻土。
特征:自光谱的紫光端向红光端缓缓抬升,形成 一条斜线;在0.45μm或0.62μm附近可能出现程 度不等的小波折,这段的斜率一般在0.10上下, 明显高出上述平直型;在0.62μm和0.9μm之 后 反射率上升趋缓形成两个拐点,这是士壤中含有 一定量铁离子的反映。
陡坎型:南方湿热条件下发育的红壤。
南方湿热地区另两类重要土壤一一黄壤和砖红壤 ,其光谱曲线虽与红壤类同属陡坎型,但彼此又 有些明显差异。
干早荒漠地区土壤(如棕漠土、灰钙土等)一般 约在0.6μm之前普遍高于其他各类土壤,以后斜率 就急剧下降,有时出现负值,形成一条近似与X轴 平行的似波浪起伏的曲线,故称之为波浪型。
我国主要的土壤反射光谱曲线类型
平直型:有机质含量高、颜色深暗的土壤。
在可见光波段,斜率小而稳定,基本上呈一条与X 轴有一个夹角不大的近似直线。在进入红外波段 后,曲线稍有抬升和下降,但变幅一般也不大。
案例:云南腾冲的泥炭土
火山灰土也具有平直形曲线。整条曲线的位置及 在可见光波段的斜率都与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二、土壤遥感数据分析
从遥感数据中获取大量土壤信息需要发展多种技术 方法。土壤光学遥感中常用的有多元统计分析、主 成分分析、光谱混合分解与光谱匹配等技术。
1. 多元统计分析
2. 主成分分析(PCA) 基于统计特征的多维正交线性变换:
Y是新生成的主成分矩阵,X为原始变量矩阵( 可以是室内光谱,也可以是遥感影像),T是由 X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组成的正交矩阵。
在含量0. 5%~ 5% 时, 估测精度较高。 可见光和近红外是土壤有机质分类的最重要波段。
(4) 土壤物理属性的影响
物理属性包括: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孔隙 度等。
A. 土壤质地的影响
土壤质地影响反射率的原因:
影响土壤蓄水能力,较大颗粒之间能容纳更多的空气和 水;
土壤反射光谱受土壤地球化学(矿物成分、湿度 、有机质、氧化铁含量、土壤结壳等),几何光 学散射(几何、照明、微粒形状、大小、方位、 粗糙度)以及外部环境(气候、风化程度、植被 覆盖度、落叶)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组分的影响
土壤由固相(矿物质: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有 机质:有机氮、脂肪、碳水化合物、糖类等), 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 相物质有机组成。
3. 光谱混合分解模型 即混合像元分解,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 线性—每一像素的反射率等于各端元组分反射率
的权重的和:
非线性---土壤颗粒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混合 而是均匀混合,非线性混合分解技术可以更真实 的模拟像素端元组分。
三、土壤遥感的应用
1. 土壤类型的判读 土壤类型的判别首先需要确定土类,土类由生物
遥感地学分析
Geography Analysis for Remote Sensing
第6章 土壤遥感
土壤遥感是应用遥感手段研究土壤科学的技术。
土壤遥感能对某些土壤性状、水分含量、养分供应 状况以及能对土壤盐渍化、沼泽化、风沙化、水土 流失、土壤污染等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为合理开发 、利用与管理土壤资源及时提供科学数据。
可见光区的光谱主要由土壤成分中的Fe3+和Fe2+ 引起。
Fe2+吸收波长位于0.43、0.45、0.51、0.55和 1.0——1.1um
Fe3+吸收波长位于0.40、0.45、0.49、0.70、 0.87um
氧化铁含量对土壤光谱的影响
土壤中的部分含铁矿物被风化为铁的氧化物,如 针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它们均以胶体状态覆 于土壤颗粒表面。
其波谷一般较宽,且较浅平。2.0μm之后反射率 常降低不多,甚至略有增高,呈翘尾巴态。
土壤反射光谱特征总结
已有的研究表明:
450 nm 波段的光谱值与土壤水分含量有关; 500~ 640 nm 波段与土壤中的氧化铁有关; 620~660 nm 波段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 Stoner 等认为750~ 1 300 nm 波段的反射率低,是与
气候条件决定。因此解译时,要确定研究区的水 平地理带以及垂直带性和非带性因素。 与常规方法相比,制作的土壤类型图比较详实, 内容详细。
常规方法编制的南疆土壤图
根据监督分类结果绘制的南疆土壤类型图
2. 土壤干旱遥感监测
干旱:是指某地团长期没有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造成空 气干燥、土壤缺水甚至干涸的现象。
即不同粒径土壤的光谱差异随波长的增加而变大, 波长由2.2um增大到2.65um时,土壤对太阳辐射 的吸收至少增加14.6%。
可用2.2~ 2.65um 光谱段来区别土壤质地差异。
利用土壤黏粒在常温下风干后依然能吸附水分的 持水特性, 可以应用反射光谱1 .9um 处水分吸收 峰的强弱来估计土壤中黏粒含量的多少。
按土壤光谱曲线在可见光至近红外区的整体形态 与斜率变化情况看,可归纳为平直型、缓斜型、 陡坎型和波浪型四大类。
2. 土壤反射光谱特征的影响因素
土壤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多孔体系,由不同含量的 矿物质、水分、气体和土壤有机质组成。
土壤反射率由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的内在的 散射和吸收性质决定。
干旱指标:确定干旱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干旱严重程度的 一种度量。
干旱监测的评价指标:
1)、反映农业水分供应状况的物理量,如降水量、水分供 求差、帕默尔指数等来评估干旱程度;
2)、反映作物生长与水分利用关系的物理量,如相对蒸散、 水分亏缺量、作物水分应力指数等来判断水分亏缺的程度;
按容积计,矿物质占38-45%,有机质占5-12%,孔 隙约占50%;
按重量计,矿物质的固相占90%以上,有机质占110%
对土壤光谱影响较大的组分包括土壤水分、有机 质、氧化铁。
(1) 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光谱的影响
土壤水分: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水和大气凝结水; 损耗于土壤蒸发பைடு நூலகம்植物吸收、植物蒸腾和水的渗漏与径流
3. 土壤微波辐射、散射特性
土壤的微波辐射特性,与土壤含水量有很大关系。 根据肖金凯的初步研究,不论何种土壤类型,在 105℃烘干状态下,其介电常数均在5左右,加水之 后,介电常数近线性上升,不同类型土壤,上升幅 度稍有差异,表明土壤的介电常数主要由土壤含水 量决定,与土壤成分和性质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很大。 影响土壤微波后向散射系数的另两个重要因素是 表层土粒粗细与土壤结构状况。
沙土 里有 机质 含量 的差 异
有两个光谱特征指标比较有机质含量的高低:
其一是0.4~ 1.1um (特别是620~ 660 nm )平均反 射率的高低。有机质含量越高, 反射率越低;
其二是光谱曲线在0.6um 处的形态, 即0.6um 处光 谱曲线的“弓曲差”的大小。有机质含量越 高,“弓曲差”越小, 曲线越平直。反之亦然。
✓ 黏粒含量越高, 该波长上的吸收峰越强, 反射率 越低。
B. 土壤结构对土壤光谱的影响
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之间的胶结、接触关系。
土壤结构有团粒状、块状、核状、柱状、棱状、片状 结构等。
粒径为0.45-2.5um的结构体由于孔隙而产生光的“险 井”,也被称为“微阴影”,阴影存在导致其反射率 降低。
2. 土壤的热红外特性
土壤的热红外和微波辐射、散射特性与岩矿有许多 类似之处,但由于土壤是疏松的有机和无机复合体 ,固、液、气三相共存,成分多样,且处于相互消 长、快速多变之中,故更为复杂。
从使用FTIR(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定的大量土壤 样品在2.5μm~14μm的 反射光谱曲线经过换算
得出热红外区的比辐射率可以看出,不同土壤 类型有一些差异,但不大;
土壤含水量是造成土壤表面温度差异,乃至热红 外辐射变化的主要因素。
张仁华深入分析了土壤热红外发射率与土表温度 和含水量等多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推导出了土壤含水量W与土壤热惯量的关系(接 近直线方程):
就可得出有一定可信度的土壤含水量。 这将是 热红外遥感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内容提要
6.1 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6.1.1 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 6.1.2 土壤的热红外辐射特征 6.1.3 土壤的微波辐射与散射特征
6.2 土壤遥感数据分析
6.2.1 多元统计分析 6.2.2 主成分分析 6.2.3 光谱混合分解模型
6.3 土壤遥感分析
(0.85~0.9μm )反射率的下 降
(3)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光谱的影响
就同一类型的土壤而言, 有机质含量的高低 与土壤颜色的深浅有直接关系。
有机质含量高时, 土壤呈深褐色至黑色; 有机质含量低时土壤呈浅褐色至灰色。
通常颜色愈深的土壤, 其光谱反射率 愈低,而其相对肥力则愈高。
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1. 反射光谱特征 土 壤是岩矿的风化产物,因而土壤和岩矿的光
谱反射特性在整体上基本一致:即反射率从可见 光的短波段起随波长的增加而逐渐抬升。
土壤是岩矿经历不同的风化过程,又是在不同的 生物气候因子和人类长期耕作活动的共同作用下 形成的,因此,土壤类别是多种多样的,其光谱 反射特性也必然相应 地发生许多变化。
土壤水分即土壤湿度。一般情况下,土壤水分含量与反射率 呈反比,甚至可以认为土壤水分含量与反射率之间在一定范 围内呈线性关系。
一般含水量在10%~ 25% , 反射率变化显著。 而持水性差的土壤, 其灵敏度范围可能小于10%。
在土壤光谱曲线中,
1.45um和1.95um两个波段处有两个强吸收谷; 在0.97um、1.2um与1.77um处有三个弱吸收谷
土壤在可见光波段的许多吸收特征都是铁氧化物 引起,铁氧化物的存在导致土壤在整个波段范围 的反射率下降。
由于土壤中铁大量存在,几乎所有土壤的光谱反 射率都朝着蓝波段方向下降,这种下降甚至可扩 展至紫外。
总体来说, 氧化铁会导 致可见光红 波段
(0.6~0.7μm) 的反射率上 升,近红外 波段
C. 土壤松紧度、孔隙度和干湿度的影响
土壤松紧度指土壤松疏和紧实的程度,分为很松、 疏松、稍紧实、紧实、坚实。
土壤孔隙度指土壤孔隙的多少,决定着土壤的通 气透水特性,影响着土壤养分转化和温度状况。
土壤孔隙度大小决定土壤中空气含量的变化。
土壤的松紧度越松、土壤孔隙度越大,土壤的光 谱反射率越低。
土壤中含大量的铁和黏重的质地有关。
总的来说:
土壤光谱反射特性的差异与变化都取决于土壤 的组成与表面状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腐殖质 含量。含量愈高,反射率愈低,光谱的曲线愈 趋低平。
但应注意腐殖质的组分如胡敏酸、富里酸等之 间的光谱特性差异颇大,对土壤光谱特性的影 响也就有所不同。
在自然界,土壤常为自然植被或栽种植物所覆 盖,欲从空中获得主要反映土壤光谱特性的数 据,必须选择合适的无植被或少植被覆盖的季 节进行遥感成像。
土壤颗粒大小对土壤反射率有显著影响,颗粒越小,彼 此的结合越紧密,土壤表面越光滑,反射率越大。
但是,土壤质地对反射光谱的影响不仅与不同粒径组合 及表面状况(糙度和阴影) 有关, 而且与不同粒径的化学 组成也密切相关。
因此, 不能笼统地说, 土壤颗粒越细, 反射率越高。因为 当颗粒细至黏粒时, 土壤持水能力增加, 反而会降低反 射率。
总体讲: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提高,任意波长的反射率均会 降低,而且其差异随波长的增加而加大;
但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由于土壤表 面膜水层形成镜面反射,反而会提高反射率。 因此, 尽可能应用近红外波段来估计土壤水分含量。
(2) 土壤矿物成分对土壤光谱的影响
土壤矿物质基本来自岩石风化形成的成土母质, 对土壤的形成与土壤肥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火山灰土耕垦后自然植被消失,原来土壤中的生 物积累过程中断,在当地水热条件作用下,有机 物质迅速分解消耗,土壤剖面形态结构与土色渐 趋于红壤类型。
缓斜型:水耕熟化形成的水稻土。
特征:自光谱的紫光端向红光端缓缓抬升,形成 一条斜线;在0.45μm或0.62μm附近可能出现程 度不等的小波折,这段的斜率一般在0.10上下, 明显高出上述平直型;在0.62μm和0.9μm之 后 反射率上升趋缓形成两个拐点,这是士壤中含有 一定量铁离子的反映。
陡坎型:南方湿热条件下发育的红壤。
南方湿热地区另两类重要土壤一一黄壤和砖红壤 ,其光谱曲线虽与红壤类同属陡坎型,但彼此又 有些明显差异。
干早荒漠地区土壤(如棕漠土、灰钙土等)一般 约在0.6μm之前普遍高于其他各类土壤,以后斜率 就急剧下降,有时出现负值,形成一条近似与X轴 平行的似波浪起伏的曲线,故称之为波浪型。
我国主要的土壤反射光谱曲线类型
平直型:有机质含量高、颜色深暗的土壤。
在可见光波段,斜率小而稳定,基本上呈一条与X 轴有一个夹角不大的近似直线。在进入红外波段 后,曲线稍有抬升和下降,但变幅一般也不大。
案例:云南腾冲的泥炭土
火山灰土也具有平直形曲线。整条曲线的位置及 在可见光波段的斜率都与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二、土壤遥感数据分析
从遥感数据中获取大量土壤信息需要发展多种技术 方法。土壤光学遥感中常用的有多元统计分析、主 成分分析、光谱混合分解与光谱匹配等技术。
1. 多元统计分析
2. 主成分分析(PCA) 基于统计特征的多维正交线性变换:
Y是新生成的主成分矩阵,X为原始变量矩阵( 可以是室内光谱,也可以是遥感影像),T是由 X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组成的正交矩阵。
在含量0. 5%~ 5% 时, 估测精度较高。 可见光和近红外是土壤有机质分类的最重要波段。
(4) 土壤物理属性的影响
物理属性包括: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孔隙 度等。
A. 土壤质地的影响
土壤质地影响反射率的原因:
影响土壤蓄水能力,较大颗粒之间能容纳更多的空气和 水;
土壤反射光谱受土壤地球化学(矿物成分、湿度 、有机质、氧化铁含量、土壤结壳等),几何光 学散射(几何、照明、微粒形状、大小、方位、 粗糙度)以及外部环境(气候、风化程度、植被 覆盖度、落叶)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组分的影响
土壤由固相(矿物质: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有 机质:有机氮、脂肪、碳水化合物、糖类等), 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 相物质有机组成。
3. 光谱混合分解模型 即混合像元分解,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 线性—每一像素的反射率等于各端元组分反射率
的权重的和:
非线性---土壤颗粒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混合 而是均匀混合,非线性混合分解技术可以更真实 的模拟像素端元组分。
三、土壤遥感的应用
1. 土壤类型的判读 土壤类型的判别首先需要确定土类,土类由生物
遥感地学分析
Geography Analysis for Remote Sensing
第6章 土壤遥感
土壤遥感是应用遥感手段研究土壤科学的技术。
土壤遥感能对某些土壤性状、水分含量、养分供应 状况以及能对土壤盐渍化、沼泽化、风沙化、水土 流失、土壤污染等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为合理开发 、利用与管理土壤资源及时提供科学数据。
可见光区的光谱主要由土壤成分中的Fe3+和Fe2+ 引起。
Fe2+吸收波长位于0.43、0.45、0.51、0.55和 1.0——1.1um
Fe3+吸收波长位于0.40、0.45、0.49、0.70、 0.87um
氧化铁含量对土壤光谱的影响
土壤中的部分含铁矿物被风化为铁的氧化物,如 针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它们均以胶体状态覆 于土壤颗粒表面。
其波谷一般较宽,且较浅平。2.0μm之后反射率 常降低不多,甚至略有增高,呈翘尾巴态。
土壤反射光谱特征总结
已有的研究表明:
450 nm 波段的光谱值与土壤水分含量有关; 500~ 640 nm 波段与土壤中的氧化铁有关; 620~660 nm 波段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 Stoner 等认为750~ 1 300 nm 波段的反射率低,是与
气候条件决定。因此解译时,要确定研究区的水 平地理带以及垂直带性和非带性因素。 与常规方法相比,制作的土壤类型图比较详实, 内容详细。
常规方法编制的南疆土壤图
根据监督分类结果绘制的南疆土壤类型图
2. 土壤干旱遥感监测
干旱:是指某地团长期没有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造成空 气干燥、土壤缺水甚至干涸的现象。
即不同粒径土壤的光谱差异随波长的增加而变大, 波长由2.2um增大到2.65um时,土壤对太阳辐射 的吸收至少增加14.6%。
可用2.2~ 2.65um 光谱段来区别土壤质地差异。
利用土壤黏粒在常温下风干后依然能吸附水分的 持水特性, 可以应用反射光谱1 .9um 处水分吸收 峰的强弱来估计土壤中黏粒含量的多少。
按土壤光谱曲线在可见光至近红外区的整体形态 与斜率变化情况看,可归纳为平直型、缓斜型、 陡坎型和波浪型四大类。
2. 土壤反射光谱特征的影响因素
土壤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多孔体系,由不同含量的 矿物质、水分、气体和土壤有机质组成。
土壤反射率由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的内在的 散射和吸收性质决定。
干旱指标:确定干旱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干旱严重程度的 一种度量。
干旱监测的评价指标:
1)、反映农业水分供应状况的物理量,如降水量、水分供 求差、帕默尔指数等来评估干旱程度;
2)、反映作物生长与水分利用关系的物理量,如相对蒸散、 水分亏缺量、作物水分应力指数等来判断水分亏缺的程度;
按容积计,矿物质占38-45%,有机质占5-12%,孔 隙约占50%;
按重量计,矿物质的固相占90%以上,有机质占110%
对土壤光谱影响较大的组分包括土壤水分、有机 质、氧化铁。
(1) 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光谱的影响
土壤水分: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水和大气凝结水; 损耗于土壤蒸发பைடு நூலகம்植物吸收、植物蒸腾和水的渗漏与径流
3. 土壤微波辐射、散射特性
土壤的微波辐射特性,与土壤含水量有很大关系。 根据肖金凯的初步研究,不论何种土壤类型,在 105℃烘干状态下,其介电常数均在5左右,加水之 后,介电常数近线性上升,不同类型土壤,上升幅 度稍有差异,表明土壤的介电常数主要由土壤含水 量决定,与土壤成分和性质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很大。 影响土壤微波后向散射系数的另两个重要因素是 表层土粒粗细与土壤结构状况。
沙土 里有 机质 含量 的差 异
有两个光谱特征指标比较有机质含量的高低:
其一是0.4~ 1.1um (特别是620~ 660 nm )平均反 射率的高低。有机质含量越高, 反射率越低;
其二是光谱曲线在0.6um 处的形态, 即0.6um 处光 谱曲线的“弓曲差”的大小。有机质含量越 高,“弓曲差”越小, 曲线越平直。反之亦然。
✓ 黏粒含量越高, 该波长上的吸收峰越强, 反射率 越低。
B. 土壤结构对土壤光谱的影响
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之间的胶结、接触关系。
土壤结构有团粒状、块状、核状、柱状、棱状、片状 结构等。
粒径为0.45-2.5um的结构体由于孔隙而产生光的“险 井”,也被称为“微阴影”,阴影存在导致其反射率 降低。
2. 土壤的热红外特性
土壤的热红外和微波辐射、散射特性与岩矿有许多 类似之处,但由于土壤是疏松的有机和无机复合体 ,固、液、气三相共存,成分多样,且处于相互消 长、快速多变之中,故更为复杂。
从使用FTIR(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定的大量土壤 样品在2.5μm~14μm的 反射光谱曲线经过换算
得出热红外区的比辐射率可以看出,不同土壤 类型有一些差异,但不大;
土壤含水量是造成土壤表面温度差异,乃至热红 外辐射变化的主要因素。
张仁华深入分析了土壤热红外发射率与土表温度 和含水量等多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推导出了土壤含水量W与土壤热惯量的关系(接 近直线方程):
就可得出有一定可信度的土壤含水量。 这将是 热红外遥感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内容提要
6.1 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6.1.1 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 6.1.2 土壤的热红外辐射特征 6.1.3 土壤的微波辐射与散射特征
6.2 土壤遥感数据分析
6.2.1 多元统计分析 6.2.2 主成分分析 6.2.3 光谱混合分解模型
6.3 土壤遥感分析
(0.85~0.9μm )反射率的下 降
(3)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光谱的影响
就同一类型的土壤而言, 有机质含量的高低 与土壤颜色的深浅有直接关系。
有机质含量高时, 土壤呈深褐色至黑色; 有机质含量低时土壤呈浅褐色至灰色。
通常颜色愈深的土壤, 其光谱反射率 愈低,而其相对肥力则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