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反应沉淀池运行效果的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7期中国水运V ol .11

N o.72011年7月Chi na W at er Trans port J ul y 2011

收稿日期:2011-04-23作者简介:鲁

群(3),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城建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污水处理。

秀(),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

改善反应沉淀池运行效果的研究

群1

,李

2

(1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城建学部,湖北武汉430074;2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在某钢铁企业总排口废水的处理回用工程中,本文主要对工艺流程中反应沉淀池在实际运行阶段出现的问

题进行分析探讨,并介绍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词:反应池;沉淀池;混凝中图分类号:X 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7-0188-02

钢铁企业的废水治理及再生回用工作对我国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为实现废水的重复利用,节约利用水资源,本工程为处理回用钢铁企业总排口处废水,工艺流程中主要的构筑物为反应沉淀池和滤池。工程于2006年8月投入运行。

一、反应沉淀池概况

机械反应池

斜管沉淀池

斜管沉淀池

图1反应沉淀池的构造

该工程为处理回用钢铁企业的废水,厂内各车间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管网收集后自流入格栅间,格栅间设置人工格栅和机械格栅以截留较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格栅间的水自流入调节池进行均质、均量;调节池的水经潜水排污泵的加压提升至机械反应池,向机械反应池内投加石灰、3#絮凝剂,以去除水中的油、悬浮颗粒、胶体离子、硅化合物、有机物和Fe 离子,同时降低水中碳酸盐硬度和碱度;机械反应池出水自流入斜管沉淀池,反应池中形成的大颗粒絮凝体在斜管沉淀池中沉淀分离出来;斜管沉淀池上清液自流入均质滤料滤池,均质滤料滤池采用石英砂均粒滤料,以截留水中没有沉淀下来的微小悬浮颗粒;均质滤料滤池出水一部分进入除盐系统进行深度处理,除盐系统出水自流入净化水回用水池,另一部分也自流入净化水回用水池,净化水与除盐水在净化水回用水池中进行混合勾兑,以确保回用水水质达到业主要求的出水水质指标;净化水回用水池中的水经水泵加压送至各车间循环回用。工程设计流量为500m 3

/h 。

其中,机械反应沉淀池共分为五格,单格平面尺寸4.0m ×4.0m ,设计停留时间为38min ,地上式钢筋混凝土

结构。混合搅拌器1台,搅拌器转速 3.9r/min ,功率N=1.1k W ;反应搅拌器4台,其中第一级2台搅拌器转速3.2r/min ,功率N=0.75kW ,第二级2台搅拌器转速2.5r/min ,功率N=0.55k W 。斜管沉淀池2座,半地上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尺寸为9.5m ×8.0m ×7.6m ,采用玻璃钢材质蜂窝斜管。

由于该工程中的废水处理最后需要通过膜系统,膜技术是物化工艺处理基础上,为达到更高水质要求而采用的深度

处理工艺。从而物化处理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工艺是否可以正常运转和最后出水的水质情况。所以,反应沉淀池的正常运转的非常重要的。

二、实际运行后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反应沉淀池正常运行的关键是反应池的混凝效果以及悬浮颗粒在沉淀阶段的沉淀效果。在工程竣工投入运行阶段,反应沉淀池具有很好的出水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1)由于工艺是连续运行,则进水的水质情况波动很大,而进水的悬浮物和pH 的值直接影响了反应沉淀池的出水水质。通过运行观察到,由于进水的PH 值在7~9之间波动,处于弱碱性,对反应沉淀没有什么影响;而进水水质在一段时间内悬浮物的浓度很低的时候,混凝的效果差,沉淀池的颗粒小、轻,不易沉淀。从混凝动力学方程可知,颗粒的碰撞速率大大减小,这就是“低浊”问题。

出现低浊的进水,一般通过投加高分子助凝剂,如聚丙烯酰铵等或者投加矿物颗粒如粘土等,从而增加混凝剂水解产物的凝结中心,提高颗粒碰撞速度。在本工程中,主要考虑提高进水水质中的悬浮物的浓度,则将沉淀池底部的污泥进行回流,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出水水质清澈。而此种方法要控制好污泥的回流量,否则,将引起污泥在反应池的沉积。

(2)工程中斜管沉淀池下部采用了泥斗积泥,每个沉淀池下部都有两个泥斗,沉淀池采用的是用无轴螺旋输泥机重力排泥,污泥排至浓缩池,两个泥斗共用一根排泥管,从而在排泥的时候靠近污泥浓缩池的排泥快,彻底。反之,远的泥斗内的泥将越积越多,最后影响沉淀效果。

构筑物的管路决定了在重力排泥的

(下转第258页)

197-1977-

258中国水运第11卷

SI体系提高了厨房、卫生间空间的配置自由度,可以提供高灵活性的居住空间,提升住宅的保值性。因此,在以下概念基础上,开发了厨房,卫生间设备系统。

(1)将配管设备小型化(=省空间+集成化)

(2)可自由布局(=在任何地方均可设置+模数化)

(3)可方便施工(=DIY+多功能化)

下图系统采用送泵强制排水,可以节省空间,提升设计的自由度。将厨房、卫生间系统化,减少施工时的限制,便于重新改造,厨房、卫生间的安排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这种方式使得同一套住宅可以长期的居住,比如可以将其改造成s oh o,如卧室有病人需要照顾时候,可以加入一套独立的卫生间为其服务,或者改造成为办公室将其出租等等,设计的初衷即并非为了此代人设计,而包括了子孙后代。

从大量的建筑师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可以把适应性住宅的中的厨卫的位置分为以上四种类型,目的有2:其一是认识论上的,希望本研究能够修正国内对适应性住宅认识上的偏差,能让设计人员明白基本的着眼点在什么地方。其二是方法论上的,通过本研究整理出对此问题的基本设计方法,希望本研究对设计实践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德)彼得法勒,王瑾庄伟译.住宅平面[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加拿大)艾维福雷德曼.适应性住宅[M].赵辰黄倩

译.南京:江苏技术科学出版社,2004.

[3]鲍家声.支撑体住宅[M].南京:江苏技术科学出版社,

1988.

[4]贾倍思,王薇琼.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M].南京:东南

大学出版社,1998.

[5](苏联)格波利索夫斯基.未来的建筑[M].陈汉章译.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6]贾倍思.长效住宅[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

[7]王巍.城镇商品住宅的可变性设计研究[C].太原:太原

理工大学,2002.

[8]哇海波.住宅的可变设计[J].四川建筑,1995,5.

[9]武李.可变住宅的研究与实践[J].建筑学报,1995,5.

[10]黄鹤征.浅谈21世纪住宅的发展方向[J].煤矿现代化,

1994,4.

[1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四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1,6.

[12](瑞士)W博奥席耶O斯通诺霍.勒柯布西耶全集

(第一卷)牛燕芳、程超译.

[13]周燕珉.住宅精细化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1.

[14](日)原口秀昭.世界20世纪经典住宅设计——空间横

成的比较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8.[15]日本建筑学会.建筑设计资料集成[M].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3,2.

(上接第188页)时候必然会出现这个排泥不平衡的问题。由于在每个泥斗的下部输泥机的管道出口都设有一刀型闸阀,则在运行中可以通过控制切换不同泥斗的闸阀来分别排泥;也可以考虑在以后设计中,不选用重力排泥,用水泵排泥。

(3)斜管沉淀池的斜管的制作就是将两块玻璃钢材质的斜板反向粘贴,如此将十块粘贴一起作为一组,然后一组一组的靠在一起放在沉淀池的支架上。这样就造成了每组之间的缝隙,以及斜管和池壁之间的缝隙,投入运行后,可以清楚发现这些地方很容易形成短流的现象,影响出水的水质。

由于短流,颗粒在沉淀池内的水力停留时间缩短,则慢沉降颗粒流出,处理负荷传递给滤池。则可以在沉淀池的首尾各做一个三角形的突出薄壁构造,使斜管的斜面与池壁贴紧或者用塑料泡沫填充三角形的空间。

(4)工艺水处理流程是混凝反应后进入斜管沉淀,在投入运行一月后,斜管上就出现有厚厚的积泥,将池中水放空后,泥也不会顺水排走,这种积泥造成斜管的变形同时影响出水。

斜管积泥一般采用高压水冲洗以及加大排泥的方法。若在设计中也可以考虑在斜管下均匀布置反洗曝气管,当斜管泥多时,曝气反冲。在采用这种设计时,需要考虑斜管加设防浮的措施。

(5)在设计中将在线的pH仪布置在反应池中,运行一段时间,p H仪的电极部分被一层絮凝体包裹着,导致显示的数值出现很大的误差。

由于在线的pH仪器,必须要求电极基本上被被测的水质浸泡着,然而在运行中,反应池的悬浮物在加药后形成很多的絮凝体,机械搅拌中,这些絮凝体都粘连在电极的表面,影响了电极的测定。以后可以考虑将该仪器移至处理后的贮水池中。

三、结论

反应沉淀池的去除效果可以通过在几级反应池中絮凝体的大小反映出来,通过该构筑物处理后,出水水质的效果很好,出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且运行中要随时注意进水出水水质的情况,以便及时做出处理。

参考文献

[1]张自杰.排水工程(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0.

[2]徐宝剑,董丽.反应池与沉淀池合建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J].中国给水排水,2004,11,(8):61-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