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认识与实践案例

合集下载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本教程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1.2 教学内容介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概念。

解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观点。

让学生了解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解释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理论和原则。

分析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体现。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观点。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章: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的观点。

让学生了解认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解释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的概念和理论。

分析认识在实践中的具体作用和体现。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的观点。

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发展过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发展过程。

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4.2 教学内容解释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发展过程的理论。

分析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表现。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发展过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第五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5.2 教学内容解释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分析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

第八章_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案例

第八章_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案例

第八章_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案例案例1、浙江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所有制经济结构是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而变化的。

到2002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54.8%,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劳动力、扩大出口、促进投资、增加税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浙江省经济所有制结构现状与特点2002年浙江省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2%,其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3.3%和21.9%;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8%,其中个体私营经济、港澳台和外商经济的比重分别为47.1%和7.7%。

1.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规模居全国前列,占全省经济的比重较高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4271.76亿元,占54.8%。

在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主要省市中,浙江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明显高于广东、江苏、山东、福建、上海等省市。

而且,浙江的个体私营经济比重最高。

2002年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比江苏、山东、上海高出18.8、18和38.1个百分点。

2.非公有制经济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规模不大在2002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1%,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85.9%;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为604.12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7%,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14.1%,表明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

3.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目前除了少数垄断性行业和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外,非公有制经济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领域更为集中。

200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8.9%,特别是在工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达到70.6%;在第三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则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与交通运输业,比重分别占65%与45.5%。

第八章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案例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画龙 点睛之笔
▪ 镜头一:凤凰涅槃
▪ 回眸“煤都”抚顺,作为闻名全国的老重工业城市,国有企业何其辉煌, 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荟萃于此,阵容强大,堪称浩浩荡荡, 八面威风。曾几何时,这座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百分 之90以上。可是,曾经那么辉煌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袭来时, 仿佛突然失去了“武功”,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国有大中型企业 约有百分之70亏损,许多国有企业濒于破产倒闭的边缘。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中国 美国
钢铁产量 煤炭产量 发电量 15.8万吨 3200万吨 43亿度
工农业总产值 100亿美元
8772万吨 2.2亿吨 2800亿度 2800亿美元
一、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二是从主观认识来看, 当时在理论上把计划经济看 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 征,因此,实行计划经济体 制也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 必然产物,在理论上不会去 探索实行其他的经济体制。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案例1 话说计划经济
▪ 镜头一:红铜大旅行 ▪ 在沈阳市区的一条普通马路上,路的一边是生产铜的
沈阳冶炼厂,路的另一边是需要铜的沈阳电缆厂。由 于隶属关系不同,这两家企业竟被一条紧紧30多米 宽的马路割断了近40年。时任沈阳冶炼厂厂长的王 宝安说:“马路对面就是沈阳电缆厂,它是用铜的大 户,我们是产铜的大户,但是当时来看,在20世纪 80年代中期的时候,他不能直接上我这儿买,我也 不能直接卖给他,他买电解铜需要到南方去,到几千 里以外。大概运费起码每吨增加四五百块钱。造成一 个红铜大旅行。”时任沈阳电缆厂副厂长的刁成山说: “不是我们不去他们那儿买,也不是他们不卖给我们。 一个是。我们归机械部管;他们归冶金部管。我们用 的原材料呢,是机械部调拨给我们的。当时是计划经 济,因为计划呢,任务国家给下,原材料国家给调拨, 所以说,企业和企业直之间根本不存在直接对话。”

案例教学法教案

案例教学法教案

题目:案例教学法教案第八章案例教学法教学目的正确认识案例教学法并学会运用教学重点案例教学法实践应用(通过讲解与案例讨论解决)教学难点案例教学法案例展示(通过详细讲解与实例应用解决)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传统教学法、实践应用学时4课时 180分钟教学过程方法手段时间引入到现在大家上了很多年的课,老师看过很多的学生,自然学生也见过不少的老师,也见识了老师多种多样的上课风格。

不过大多数上课生动易懂的老师都会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并不是大家认为的例子和区别。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案例教学法和怎样正确认识案例教学法。

讲授法讲解回顾2分钟讲解一、案例教学法简介1.教学案例的界定1.1案例、例子和练习的区别(举例讲解)案例:案例源自医学,又称个案、实例、个例、事例等,最初是指医疗部门根据临床诊断记录下来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病历资料。

后被美国的大学引入管理学、经济学等教学中,特别是哈佛商学院以案例教学闻名全球。

例子:性质类同的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单个。

在鲁迅《二心集·宣传与做戏》:“这不过是一个例子罢了,相象的还多得很。

”和柳青《铜墙铁壁》第六章:“这种拥军的模范例子应该登报。

”中都有提到例子。

练习:为了获得熟练技巧而经常进行某种动作。

例如:把去年的汽车资产负债和损益总表给学生,要求学生计算某些比率,这就是一个练习,而不是一个案例。

还可就某个报刊或杂志上关于一个特别公司的文章展开一个大的课堂讨论。

但在我们的定义中,这不是一个案例课堂。

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认为案例教学不过是在教学中用些例子、做做练习而已,其实不然。

很多教师用的是一种或多或少的对来自现实生活的第一手材料经过人为加工处理国的例子这不是案例。

案例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情况的记录1.2案例的含义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

简单来说,案例是一个关于实际情况的描述,通讲授法+对比教学法讲授法讲解+PPT演示讲解+PPT图片演示5分钟讲解常要实际到一个决策问题。

第8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8章  犯罪主观方面

张某与刘某打赌,双方约定刘某若在 10分钟喝掉一斤白酒,且不吐酒,张某就 给刘某200元钱并付酒钱;若刘某在10分钟 喝不完或喝后又吐出来,得支付给张某200 元钱并自付酒钱,刘某对着酒瓶一阵牛饮, 不一会儿酒瓶底朝了天,张某按照约定, 支付给了刘某200元钱和商店的酒钱。中午 饭时,刘妻发觉刘某躺在床上不省人事, 急忙送往医院抢救,但为时已晚,经鉴定 刘某为酒精中毒导致死亡。张某的行为构 不构成犯罪?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自己 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 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 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自己 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 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心理态度。
疏忽大意的过失
特征:
(1)认识因素: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意志因素: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间接故意主要发生的情形:
(1)行为人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 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 (2)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 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 (3)突发性的犯罪,不计后果,放任严 重结果的发生。
甲上山打猎,发现仇人在山上,遂躲在暗 处朝仇人开枪,将仇人打死。如果没有打到人, 还构成犯罪吗? 甲上山打猎,发现猎物旁边有一个陌生人, 该人离猎物较近,甲知道自己枪法不行,如果 开枪有可能将人打死,但打猎心切,开枪打猎, 结果将人打死。如果没有打到人,还构成犯罪 吗?
放任结果发生 轻信结果能避免 (行为人不反对、 (行为人反对、 不排斥结果的发生, 排斥结果的发生, 结果的发生不违背 结果的发生违背 行为人意志) 行为人意志)
是否违背意志,应该以行为时的客 观表现为判断依据。
第四节 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
一、概念 意外事件: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 的损害。 不可抗力: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 的损害。

八年级上综合实践教案综合教案

八年级上综合实践教案综合教案

八年级上综合实践教案综合教案第一章:走进大自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亲近大自然,体验自然之美,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景观欣赏:组织学生走进公园、山区、海滩等地,观察自然景观,培养学生欣赏美的眼光。

2. 自然生态保护: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学习保护环境的方法,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3. 野外生存技能:学习简单的野外生存技能,如野外求生、辨别方向等。

三、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景观考察,让学生用画笔或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2. 开展自然生态保护讲座,邀请专家讲解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方法。

3. 举行野外生存技能比赛,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能力。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完成自然景观考察报告,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二章:探索科学奥秘一、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2. 提高学生动手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理实验:学习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浮力、杠杆等。

2. 化学实验: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如酸碱中和、氧气制取等。

3. 生物观察:观察植物、动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生命现象。

三、教学活动:1. 开展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2. 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安全操作、观察现象的能力。

3. 组织生物观察活动,让学生了解生命奥秘。

四、作业与评价:第三章:传承中华美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传承中华美德,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

3. 提高学生沟通协调、表达演讲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学习: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成语、故事等,了解传统文化内涵。

2. 美德实践:开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美德素养。

3. 演讲与沟通:学习演讲技巧,培养自信、善于表达的能力。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基本概念。

激发学生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定义和内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原则。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原则。

2.2 教学内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

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和探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规律。

3.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规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和规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和探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方法。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和原则。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第八章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第八章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第八章(实用版2篇)目录(篇1)一、创造性成长的重要性二、如何让学生在创造中成长三、创造性成长的实践案例四、总结与建议正文(篇1)一、创造性成长的重要性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创造力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个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让学生在创造中成长,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

因此,教育者需要重视创造性成长,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创造中不断成长。

二、如何让学生在创造中成长1.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要让学生在创造中成长,首先需要营造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创造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嘲笑。

同时,教育者也应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教育者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可以通过开设创意课程、组织创意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3.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时间创造需要充足的资源和时间。

教育者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在创造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

同时,也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实践和完善自己的创造。

三、创造性成长的实践案例在我国,许多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创造性成长,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实践。

比如,一些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鼓励他们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

还有一些学校会通过开设创意课程、实施项目制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创造力。

四、总结与建议让学生在创造中成长,是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任务。

教育者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时间。

目录(篇2)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二、鼓励学生发掘自身潜能三、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四、结论: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正文(篇2)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认知与实践的关系教案

认知与实践的关系教案

认知与实践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认知与实践的概念及其关系;2.掌握认知与实践的相互影响和作用;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认知与实践的定义及关系;2.认知对实践的影响;3.实践对认知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认知与实践的相互影响和作用;2.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认知与实践的关系,例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通过理论学习(认知)和实际练习(实践)来提高数学水平。

2.概念解释讲解认知与实践的概念及其关系。

认知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认识、理解和思维活动;实践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认知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认知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认知的来源。

3.认知对实践的影响讲解认知对实践的影响。

认知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它指导着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开展和发展。

例如,一个人对某种技能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在实践中的表现。

4.实践对认知的影响讲解实践对认知的影响。

实践是认知的来源,它是认知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水平。

5.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认知与实践的关系。

例如,通过分析一位成功企业家的经历,让学生了解他是如何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取得成功的。

6.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认知与实践经验,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和提高。

7.总结总结认知与实践的关系,强调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五、课堂作业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关于认知与实践的体会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延伸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各种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 教学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  教学模式
22
第三节 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模式 2.研究性教学模式。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23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己的试探 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 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有四个基本要义:1、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2、以学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为基本特点; 3、强调学生自主建构;4、强调教学的开放 性、生成性和动态性。
3
(2)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认为教学模式 是特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特定的任务和 情景;也有的认为是多种方法的综合。 (3)教学模式是教学程序和方法的混合体 (4)教学模式是教学的“结构——功能” 这一范畴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
4
(二)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
下,通过相关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 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 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 教学范型。即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 构。
5
(三)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1教学模式的结构 包括以下基本构成要素(1)理论基础。(2)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3)教 学程序。(4)运用策略(包括方法)。(5) 评价体系。 2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1)整体性。(2) 中介性。(3)相对性。(4)可操作性。 (5))效益性。 6
1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的辨析 (二)教学模式的定义 (三)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2
(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的辨析
教学模式是西方在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
的一个术语,以1972乔伊斯和韦尔出版 《教学模式》为标志。 国内对教学模式的理解有如下几种: (1)教学模式即教学程序 指具有独特 风格的教学样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结构、 阶段和程序。

中小学《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中小学《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体会《延安,我把你追寻》的主题思想。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延安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诗歌结构分析:诗句的节奏、韵律和意象。

诗歌主题探讨:追寻革命精神,传承延安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的理解。

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诗歌背景和主题进行讲解。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词句和意象。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和图片。

视频资料:播放与延安相关的视频资料。

测试练习卷:进行课堂练习和评估。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诗歌分析: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语言和意象。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诗歌分析:15分钟主题探讨:10分钟课堂讨论: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练习卷:学生的练习卷完成情况。

个人反思报告: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的书面报告。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自我反思,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诗歌原文:提供诗歌的原文供学生阅读。

参考资料:提供与延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诗歌鉴赏指南。

视频资料:收集与延安历史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6.2 教学材料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和图片。

练习卷:设计针对诗歌内容的练习卷,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认识与实习报告范文

认识与实习报告范文

认识与实习报告范文
参考:
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调查分析上海XX有限公司电子商务业务状况
报告人:XXX
实习地点:上海XX有限公司
实习时间:2024年7月8日~2024年8月20日
摘要
本报告是在上海XX有限公司进行的实习报告,主要是对该公司电子
商务业务的调查分析。

本报告首先总结了该公司电子商务业务的主要技术、产品和市场,其次,介绍了该公司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最后,对该公司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技术,产品,市场,趋势
1.绪论
2.上海XX有限公司电子商务业务情况
2.1上海XX有限公司的电子商务技术
上海XX有限公司采用的电子商务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云计算: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快速获取信息。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 3、区分犯罪的故意与一般生活意义上的“故意”
• 犯罪故意表现为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 害结果的认识与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其内容特定。 • 一般生活意义上的“故意”只是表明行为人有意识地 实施某种行为。 • 例如,行为人在黑暗中实施盗窃行为时,为了物色盗 窃对象而划火柴,结果造成火灾。行为人没有放火罪 的犯罪故意,只是一种日常生活意义上“故意”。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概 述
• 1、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
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行为人主观上是有恶性的!
• 2、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罪过、犯罪目
的、犯罪动机、无罪过事件、 认识错误
• 二、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
第二节 故意犯罪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案例7】
• 甲、乙、丙三人周末相约,到野外山林去 野炊。三人打了一只野兔,进行烧烤。正 在这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眼看就要下大雨了。甲提议赶快下山避雨 ;乙说先把火熄灭掉,不然会起火;丙说 马上就要下雨了,一下雨火不就熄灭了吗 ?还是赶快避雨要紧。
• 经丙这么一说,三人扔下燃烧的火堆,慌忙往山 下奔跑。结果刚到山脚下,阴云散去,雨最终没 有下,反而刮了一阵风,结果这堆火将整个山林 点燃了,造成重大火灾。 • 这一案件中,甲、乙、丙三人,对发生严重的火 灾事故的可能性,主观上显然都是有认识的,那 么是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呢?
• 所谓犯意转化,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的
过程中,改变犯罪故意而常常导致
此罪与彼罪的转化。
• 犯意转化主要有两种情形: • 1、预备阶段的此犯意转化在实行阶段转化 彼犯意——以实行阶段行为性质定罪 • 2、在实行犯罪过程中的犯意转变——以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八章《力和运动》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八章《力和运动》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教师组织了多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共同探究、分析、总结,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合作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5.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讲授摩擦力的定义,讲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如“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平衡的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共同探究、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形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5.结合学生的作业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力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针对本章知识点设计了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8章犯罪主观方面_2

第8章犯罪主观方面_2
3
课前案例三
甲上山去打猎,发现猎物,准备射击。甲发现猎物 旁边有一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觉得此人 站的位置很危险,但同时认为自己的枪法很好,遂 开枪射击,结果将该人打死。
4
课前案例四
甲上山去打猎,发现猎物,准备射击。猎物旁边突 然出现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但甲没有 发现猎物旁边出现一个人,开枪打猎后将该人打死。
2020/9/30
20
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的类型
依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主要是意志因素的不 同,将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两种情况。
2020/9/30
21
犯罪故意
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 理态度。
2020/9/30
22
犯罪故意 直接故意
特征: ①认识因素:明知必然发生
明知可能发生 ②意志因素:希望——积极追求结果发生
2020/9/30
23
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020/9/30
24
间接故意
特征: ①认识因素:明知可能性发生 ②意志因素:放任
案例:甲为了掩盖自己贪污公款的事实,企图放火烧毁会计 室,放火时发现乙在会计室内睡觉但仍然放火。
2020/9/30
25
间接故意
表现形式: ①追求甲犯罪意图而放任乙危害结果 抢劫暴力致人死亡 丈夫毒妻害子 ②追求非犯罪意图而放任危害结果 火药枪打鸟打倒人 突发性捅刀子
2020/9/30
26
犯罪故意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管理学原理》 第八章 沟通

《管理学原理》 第八章 沟通

三、组织沟通的渠道
1、正式沟通渠道类型 链式沟通 轮盘式沟通 环式沟通 全通道式沟通 Y式沟通
(1)、链式沟通 这是一个平行网络,其中居于两端的人只能与内侧的一个成员
联系,居中的人则可以分别与两端的人沟通。
这种网络表示组织中主管人员与下级部署之间存在若干管理者, 属于控制型结构。
A




(2)、轮盘式沟通
(4)、全通道式沟通
A
B
E
C
D
这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其中每个成员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组织中的集中化程度及主管领导的预测程度均很低。由于沟通通道 多,组织成员的平均满意度高且差异小,所以士气高昂,合作气氛 浓厚。这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增强组织合作精神,提高士气均有很 大的作用,但由于沟通通道多,容易造成混乱,且又费时,也会影 响工作效率。
三、有效沟通的原则 1、明确沟通的目标; 2、具备科学的思维; 3、管制信息流; 4、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与方式方法; 5、讲究语言艺术; 6、了解沟通对象。
沟通者的誓言
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 重和捍卫你表达的权利;并且以你的观 点去理解它,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地 与你沟通。
四、沟通艺术 1、信息沟通 要有效沟通信息应注意: 沟通主体方面:包括清晰度与有可信度。 沟通对象方面: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与接受信息的能力。 沟通渠道方面:沟通的方式、途径、时间、地点、手段等。 2、情感沟通 研究并尽可能满足沟通对象的社会心理需要 真诚、热情、助人为乐 运用心理规律,促进情感融通
非正式沟通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组织中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缺点表现在:沟通双方或多方都可以不负责任,因此也难以控 制,容易失真,甚至会强化非组织活动,影响组织内的凝聚力和正式 沟通的权威性。

第8章 犯罪主观方面教学案例

第8章 犯罪主观方面教学案例

第三节 犯罪过失
• 2.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特征
• ①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 结果。
• 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负有预见到行为可能 发生危害结果的义务,是预见义务与预见能力的统一 。
• 预见义务,来源于三方面:a法律的规定;b职务、业 务的要求;c公共生活的准则
• 按照通说,即主客观统一说,应以主观标准为基础, 结合行为当时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来衡量。
• 2.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一)在认识因素上,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
• 1.何为明知?
• 例:甲盗窃乙的汽车。对甲的主观思想可从两方面 分析:从事实认识角度,甲计划把乙的汽车悄悄弄 走。从是非认识角度,甲悄悄将乙的汽车弄走这件 事是对还是错?法律认为这样是犯罪,同时一般认 识也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成立故意。
第三节 犯罪过失
•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 • 1.定义: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
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 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一种心理态度。 • 从认识因素来看,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行为的后 果; • 从意志因素来看,行为人的意志反对危害结果 的发生。 • 就司法实践操作来看,只需要证明行为人的认 识因素不需要证明意志因素。
• 常见情形:交通肇事罪,失火罪
第四节 与罪过有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 一、不可抗拒的原因——不可抗力 • 不可抗力的主要表现: • ①客观原因; • ②主观原因。 • 二、意外事件 • 广义的意外事件 • 狭义的意外事件 • 是指行为人因不可抗拒的原因二造成损害结果
的情形。
第四节 与罪过有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植物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植物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植物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1.案例主题从入侵植物谈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2.结合章节第八章被子植物分科——菊科3.案例意义入侵植物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均较强,其传播能力往往胜过本地原有的植物,因此一方面入侵植物可能会取代原有植物,减少甚至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入侵植物可能本身就会危害人类或牲畜的健康,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植物学课程内容的被子植物分科中会介绍菊科植物,而菊科植物中有一些典型的入侵植物,在结合专业知识介绍入侵植物概念、种类的同时,强调入侵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案例描述(1)案例具体内容:菊科植物是被子植物最大的科;学生在认识菊科植物时,不仅有常见的向日葵、蒲公英,还有观赏植物矢车菊、万寿菊,甚至我们学校的校花大金鸡菊也是菊科植物;还有一类引起特别重视的菊科植物,即入侵植物。

比如紫茎泽兰,别名破坏草,属于菊科管状花亚科。

紫茎泽兰原产北美洲,全草有毒,易致牲口中毒死亡;是农田与林缘的恶性杂草。

紫茎泽兰是全球性的入侵物种,在2003年由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名列第一位。

另一种菊科植物豚草也属于管状花亚科,其头状花序黄绿色,再排成总状花序。

豚草原产北美洲,属于入侵物种;由于其极强的生命力,可以遮盖和压抑本土植物,造成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玉米、大豆等作物急剧减产,消耗土地中的水分和营养,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威胁。

豚草花粉也是引起人体一系列过敏性变态症状——花粉症的主要病原。

(2)教学设计:课上通过PPT、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以菊科植物为代表,对入侵植物于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的危害进行讲述。

课下组织学生进行调研,一方面对校园的入侵植物进行调查,另一方面通过查阅文献,对入侵植物的类型、数量和危害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强化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八章 第二节 化学品的合理使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八章 第二节 化学品的合理使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化学品的合理使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品及其分类。

2. 掌握化学品的应用原则和安全要求。

3. 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应用化学品。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品的安全应用方法,包括正确储存、搬运、标记等。

2. 教学难点:在特定环境和应用条件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化学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化学品实物或图片,以及相关的安全标识。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或案例,以便学生了解化学品应用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3. 准备一些实际生活或实验中需要应用化学品的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应用化学品。

4. 准备一些有争议的化学品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其利弊,并讨论如何做出合理的决策。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新课导入、新课教学、教室小结和作业安置。

1. 新课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品,如洗涤剂、化妆品、农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化学品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化学品的合理应用。

2. 新课教学:(1) 化学品分类: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化学品,如有机化学品、无机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等,让学生了解化学品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2) 化学品安全标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化学品的安全标签,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标签判断化学品的安全性,以及如何正确储存和运输化学品。

(3) 化学品风险:通过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品风险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品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以及如何避免这些风险。

(4) 合理应用化学品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应用化学品,如选择合适的化学品、正确应用方法、避免过度应用等,让学生掌握合理应用化学品的方法。

(5)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品应用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合理应用化学品的理解。

3. 教室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合理应用化学品的注意事项和方法,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4. 作业安置: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了解一种常见的化学品的合理应用方法,并进行总结和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主张人的认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
本质和规律。 不可知论主张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 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除了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 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当人 们问:知觉还是寓存于一个物质的 实体中,还是寓存于一个非物质的 (精神的)实体中时,我们甚至不 懂得这个问题的含义,那么如何还 可能加以答复呢?” ——休谟:《人性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对认识本质的揭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 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特点: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是 消极、直观的反映论,它把认识的主体看成是一 种消极的生物性的存在物,把认识过程看成是人 脑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刺激的过程,并且 认为这一过程是简单的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过程。 从古代哲学的“流射说”、“影像说”、 “蜡块 说”,一直到近代哲学的“白板论”、“感觉论” 等都属于这种反映论。
1、认识的发生
认识的发生包括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两种形式。 (1)认识的种系发生 认识的种系发生亦称认识的系统发生或认识的原始 发生,是指人类主体的认识发生过程。随着人类脱离动物 界,人类的反映形式最终摆脱动物的心理反映形式,而形 成专属于人的高级的反映形式。即人类认识的发生。(参 见意识的起源) (2)认识的个体发生 认识的个体发生是指在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人 在其出生以后,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以及接受教 育、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等等,所经历的从儿童的前 认识水平发展到成人的认识水平的过程。
射电望远镜
第三,实践不断推动着人的认识能力的提
高。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 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 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 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 改造世界。” ——毛泽东
儿童认识能力的发生
阶 段 特 点 动作–感知思维阶段(0—2岁) 儿童没有掌握语言和符号, 只能思考自己动作所触动的 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 想象–具体思维阶段(前运算 相对具体性;思维的不可逆 阶段)(3岁后) 性,缺乏守恒结构;自我中 心性。 具体运算阶段 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 的事物支持。 符号–运算思 (7 – 11岁) 维阶段 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 (7 – 15岁) 形式运算阶段 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 (12 – 15岁) 在头脑中想象、重建事物和 过程来解决问题。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和彻底的科学的可 知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 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方面,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把实践当作 了全部认识论的基础。 另一方面,它将辩证法贯穿在了反映论之中。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彻底的科学的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可知论及旧唯物主 义的可知论有着本质的区别。这表现在,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可知论,是以实践为基础 的科学的可知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第一,缺乏实践的观点,即离开实践考察认识 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它把认识的主体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只是被动 地反映世界的人,而不懂得认识的主体是积极从事实践活动 的社会性的人;把客体仅仅理解为人的消极直观的对象,而 没有看到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只看到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之间具有认识关系,而没有看到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首先 具有实践关系,因而看不到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 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的、被动的反映。 正是由于缺乏实践的观点,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抹煞 了认识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成为消极、直观的反映 论。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 • 第三节 认识的结构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要内容: •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经 验论的认识论理论可 以概括为三个相互联 系的命题: “物是观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对象和感觉原是 一种东西”
孟轲: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而 知者,其良知也。”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我 固有之也”。
• 王阳明“知是心之本体,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 知孝,见兄自然知悌,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 隐。” ——《传习录》上。
先验论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和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认识是人的头脑里固有 的,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 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如孟轲、王阳明。 •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认识是某种客观精神
赋予的。如柏拉图。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它夸大了主体 的能动性,否认了认识的客观来源,将认识看 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 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实践
提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是指导作用。从 指导结果来看,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有两 种: 第一,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 用。 第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误导和 阻碍作用。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第二, 缺乏辩证的观点,即离开辩证法来 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它不能辩证地看待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只强 调物质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认识对物质 的能动反作用;它将认识过程看成是机械的、一 次完成的过程,而没有看到认识过程是包含着主 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等的矛盾运 动过程,是复杂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由原子构成的物体表面有一些流射物
(从物体中流溢出的自由原子),统称为影
像,影像从物体飞出,透过空气,并促使相 近的空气改变其分子的排列,进而又使相邻 的空间产生同样的过程,如此递进,只达感 官。感官为什么可以接受物体的影像呢?因 为感官具有大小不同的孔道,外物的影像若 瞳孔道相结合,则形成感觉,不合则不能接 受影像,也就无从感知。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 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要就 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第二,实践不断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新的物
质手段和条件。
光谱分析仪
宇 宙 探 测 器
• “即使我们能够把我们这一直 观提升到最高程度的清晰性, 我们也不能借此而进一步知悉 自在对象本身的性状。” • “自在的对象本身会是什么, 这决不会通过对它们那惟一被 给予了我们的现象的最清晰的 知识而被我们知道。”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 它把人的感觉或知觉当作了客观事物与人的认识 之间的屏障,并在客观事物和人的感觉或知觉之 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它不理解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 证统一,从而夸大了人的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 否认了人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怀疑认识的 可靠性。
(2)唯物主义反映论对认识本质的揭示
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反映。 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理解包括三层涵义: 其一,认识的唯一对象和来源是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没有客观世界这 一被反映者,就没有认识。 其二,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 界的主观映象。 其三,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
主要内容: • 一、旧哲学关于认识本质的不同观点 •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 学揭示
一、旧哲学关于认识本质的不同观点
1、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
(1)唯心主义先验论对认识本质的界定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感觉到物”
Hale Waihona Puke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先于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来 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 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荀子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 更远些,那是因为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 接经验是否也是通 过实践得到的?
牛顿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也是直接经验,归根结 底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宝贵经验。
(3)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关系 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具有“重演”关 系,即认识的个体发生以简略、概括、浓 缩的形式再现了认识的种系发生过程。这 种关系表明:认识的种系发生对认识的个 体发生在方向和过程上具有制约和决定作 用。
2、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发生的迫切需要,使认识的 发生成为必要 实践需要 农牧业生产 丈量土地 建筑、手工业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改革开放 认识产生 天文学、历法 数学 力学 生态科学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
感觉经验而存在的东西。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是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 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 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 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 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 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 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 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 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 忆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