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泄泻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泄泻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泄泻的中医辨证和治疗泄泻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司,湿盛内阻,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范围】西医学中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食物中毒、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等以泄泻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外感湿邪,或汗出入水,或坐卧湿地,则寒湿内侵,困遏脾阳,脾失健运,或感受暑湿、湿热之邪,壅遏脾胃,下迫大肠,均可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小肠泌别失司,大肠传导功能紊乱,以致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并入大肠而发为本病。

2.饮食因素进食腐烂、变质、污染的食物,使脾胃受伤,或贪吃过量,食滞不化,宿食内停,损伤脾气,或恣食膏粱肥甘厚味,饮酒无度及嗜食辛辣香燥之物,致湿热蕴积于脾胃、肠道,或恣啖生冷瓜果等食品,寒食交阻,寒气客于胃肠,以上因素均可使脾运失职,升降失调,肠道泌别、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本病。

3.情志因素肝为刚脏,性喜冲和条达,若忧郁忿怒,精神焦虑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乘脾犯胃;或思虑过度,脾气受伤,土虚木贼,均可使气机升降失调,肠道功能失常,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形成本病。

4.脏腑虚衰调摄失宜,或久病之后,或年老体弱,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失升运,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水谷不能腐熟,运化失常,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阻碍气机,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走大肠遂成本病。

二、病机1.发病外邪致病和饮食因素引起的泄泻多起病急,呈急性发病,而情志因素和脏腑虚衰引起的泄泻多起病缓,呈慢性发病。

2.病位在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

3.病性急性泄泻为实证,包括寒湿、湿热、食滞;慢性泄泻属本虚标实证及虚证,脾胃不足、命门火衰为本虚,湿邪为患是标,并夹它邪。

4.病势急性期属实证,以湿邪为主,久不愈由急转慢,慢性期属虚实夹杂及虚证,以脾胃虚弱、命门火衰为主,兼夹湿邪及其它邪。

2012泄泻诊疗方案

2012泄泻诊疗方案
三、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主症积分减少≥90%。
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主症积分减少<90%、≥67%。
(1)中药灌肠法
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之间,药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肠。禁忌症:肛门周口及直肠疾病患者。
(2)敷贴疗法
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伤食泻方:丁香、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
脾虚泻方: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
有效: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改善及脱水体征好转。理化指标好转。
无效:大便次数未明显减少,脱水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其他临床症状也多无改善或加重。理化指标未正常或加重。
(2)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①风寒泄泻: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等。
②湿热泄泻: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小肠等。
③伤食泄泻:清胃、清天河水、运八卦等。
④脾虚泄泻:揉外劳宫、清补大肠、清补脾、补脾等。
⑤脾肾阳虚泄泻:揉二马、揉外劳宫、清补脾、平肝等。
手法频率约150-200次/分,每日操作1次。
3.外治法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
(2)中药煮散剂
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证,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随症加减。采用儿科散剂治疗,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去渣服。
2.推拿治疗
(1)小儿推拿法
①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泄泻病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泄泻病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泄泻病诊疗方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一、概述肠易激综合征( w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胃肠功能性疾病,是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腹泻或便秘常因精神或心理因素而加重,在中医属于“肠郁”、“泄泻”的范畴。

中医病名:泄泻病,西医病名:肠易激综合征。

二、诊断【西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8年)。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1.排便后症状缓解。

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

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筛选可评估的患者时,疼痛和(或)不适出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

【辩证分型】1.肝郁脾虚证:每因情志怫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2.脾胃虚弱证:腹痛隐隐,胸闷不舒,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3.脾肾阳虚证:晨起腹痛即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 脾虚湿盛证:大便时溏时泻,餐后即泻,夹有黏液,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原则(1)心理治疗;(2)饮食调节;(3)药物治疗:①抗焦虑等药物治疗;②解痉止痛药物治疗;③止泻药物应用;④调节承肠道菌群药物治疗;⑤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治疗。

2.中医辨证治疗(1)肝郁脾虚证治法:抑肝扶脾;推荐方药:痛泻药方加减。

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苓、太子参。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舒肝丸等。

(2)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2024泄泻诊疗优化方案设计

2024泄泻诊疗优化方案设计

2024泄泻诊疗优化方案设计引言:泄泻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泄泻的诊疗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优化。

本文将设计一个2024年泄泻诊疗优化方案,以提供更准确、便捷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改善泄泻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建立完善的泄泻诊断流程首先,我们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泄泻诊断流程,以确保患者的诊断能够尽早地确定,提供相应的治疗。

该流程应包括以下步骤:1.患者病史采集: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泄泻持续时间、性质、频率以及可能的诱因等,以帮助确定泄泻的类型和原因。

2.体格检查:医生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肛门检查等,以发现可能的异常。

3.实验室检查: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选择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肠道感染相关的病原体检测等,以帮助确定泄泻的原因。

4.影像学检查:根据需要,医生可以选择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结肠镜等,以进一步评估肠道的情况。

5.诊断确认: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医生应尽快确认泄泻的原因和类型,以便提供相应的治疗。

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基于患者的泄泻类型和原因,我们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1.对于急性泄泻患者,应优先考虑对症治疗,包括补充脱水、控制感染等。

此外,根据病原体的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对于慢性泄泻患者,应综合考虑病因及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措施包括改善饮食结构、调节肠道菌群、消除炎症等。

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泄泻患者容易伴发一些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1.脱水预防:对于泄泻患者,特别是急性泄泻患者,应鼓励适量补充水分和盐分,以防止脱水的发生。

2.电解质紊乱处理:对于泄泻伴有明显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可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充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措施。

四、病情随访和效果评估为了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我们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定期的随访和评估。

本草纲目中药验方---8.急性胃肠炎

本草纲目中药验方---8.急性胃肠炎

本草纲目中药验方---8.急性胃肠炎8.急性胃肠炎本病以频繁的上吐下泻,腹痛为特征。

属于中医学中“呕吐”,“泄泻”,“霍乱”的范围。

多见于夏秋季节。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两类证型:脾胃寒湿证脾胃湿热证脾胃寒湿证突然发病,呕吐清水,泻下清稀粪便,气不甚臭,腹部冷痛,喜按,喜温,喜热饮,胸膈痞闷,或见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濡。

治宜芳香化浊,散寒燥湿。

· 单验方·方一香薷10克,厚朴10克,白扁豆15克。

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方二灶心土30克,香附15克,藿香3克,生姜2片,葱头2枚。

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方三蚕砂30--60克。

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 食疗方·方一生姜10克,茶叶15克。

水煎服。

方二白扁豆末,每服12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4次。

· 外治方·方一大蒜适量,连皮放热灰中煨热,去皮捣烂,用油纱布2层包裹,敷肚脐。

局部有烧灼感时去掉,每日1次。

方二胡椒9克。

研为细末,填满肚脐,外用胶布或暧脐膏固定,隔日更换1次。

方三白胡椒2份,肉桂1份,丁香1份。

共研为细末,每次取药粉1次。

据报道,治疗150例,95%的患者,均在用药1--2次后治愈。

脾胃湿热证突然发病,频繁呕吐,腹泻,吐物酸痛,腹泻黄色水样大便,或带粘液,气甚臭,肛门灼热,腹痛,心烦,口渴,小便黄,或伴有发热,舌苔黄腻,脉数。

治宜清热利湿,调理肠胃。

· 单验方·方一黄连3克,香薷8克,厚朴6克,白扁豆15克。

水煎2次,混事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方二苦参4.5克。

水煎服,每日2次,或用苦参粉,装入胶囊,每次服0.5克(干粉),每日4次,连服1--2天。

· 食疗方·方一明矾6克,研细末,煎在荷包蛋中服下(痢疾禁用)。

方二鲜马齿苋250克,取汁,每天分4次用温开水或糖水冲服。

· 外治方·方一栀子研为细末,鸡蛋清或水调成糊状,敷肚脐或两脚心,每隔12小时,把药膏取下,再加鸡蛋清或水,使之保持一定湿度,连敷3--4天。

中医对药治腹泻的方子

中医对药治腹泻的方子

中医治疗腹泻的方子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而有所调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方子,但请注意这仅供参考,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1. 四君子汤:
- 组成:白术、茯苓、半夏、甘草。

- 功效:健脾胃,固表止泻。

- 适应症: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

2. 黄连阿胶汤:
- 组成:黄连、阿胶、白术、甘草。

-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止泻。

- 适应症:脾胃湿热引起的腹泻。

3. 八正散:
-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川芎、炙甘草、大枣、生姜、大黄。

- 功效:调和脾胃,止泻健脾。

- 适应症:脾胃失调引起的腹泻。

4. 荆防败毒散:
- 组成:荆芥、防风、败酱草、黄芩、黄连、大黄。

-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泻。

- 适应症:湿热型腹泻,尤其是由湿热邪毒引起的。

请注意,中医药方需要根据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调整,最好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
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此外,如果腹泻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部分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炎的患者。

一、泄泻(急性肠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TCD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炎(ICD编码:K52. 905)(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l)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4~49-2008)。

泄泻(急性肠炎)临床常见证候寒湿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湿热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食滞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泄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 ~49-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急性肠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急性肠炎)的患者。

2.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者;(2)痢疾、伤寒、霍乱以及其他法定传染病;(3)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4)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知识讲解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知识讲解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

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1.寒湿证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黄连、黄芩、茯苓、绵茵陈、厚朴、银花、甘草等。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病名:泄泻泄泻是中医的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等。

诊断时以腹泻为主症,辨病泄泻。

中医诊断标准: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XXX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西医诊断标准:1.腹痛、腹泻,一日数次至10余次,呈黄色水样便,一般无粘液脓血,腹痛多位于脐周,呈阵发性钝痛或绞痛,可伴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

2.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等体征。

3.便常规、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腹平片、肠道钡剂检查有助确诊。

治疗方案:中医综合治疗方法:1.中医辨病论治1)实证:①寒湿证: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

③伤食证:证候:腹部疼痛拒按,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见沉弦。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XXX。

④肝气乘脾:证候:时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

2)虚证:①脾胃虚寒:证候: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

治法:补脾健胃。

主方:参苓白术散。

②肾阳虚衰:证候:黎明泄泻,腹中隐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

其他中医疗法:1.针灸疗法1)针刺上巨虚、天枢、足三里,适用于急性泄泻。

62 脾胃科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62 脾胃科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诊断要点: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

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多由外感寒热、暑湿或饮食不当所致;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有反复发作史,多由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cy A,FerminMear in,Lin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 estina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根据罗马IV标准,肠易激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作1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①与排便有关;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持续存在。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至少25%的排便为Bristol 6~7型,且Bristol 1~2型的排便小于25%。

(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发作常和情绪有关;身倦乏力;两胁胀满;纳呆泛恶;舌淡胖,也可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2.脾虚湿盛证:大便溏泻;腹痛隐隐;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可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急性肠炎中医最牛特效根治方

急性肠炎中医最牛特效根治方
病情严重者可并发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症。
卧床休息,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或药物,多饮水,酌 情短期禁食。 1.解痉止痛腹痛可用解痉剂,如口服阿托品 0.3~0.6mg 或普鲁苯辛 15mg,或肌肉注射山莨菪碱 5~10mg 或安腹痛一 支。
西医治疗
2.抗菌消炎如细菌感染,应适当选用抗生素药物如黄连素 0.3g,每日三次。复方新诺明,每次 1~2 片,每日 2 次。 氟派酸 0.1~0.2,每日 3 次。若剧烈呕吐或明显失水时, 给予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酸中毒,适当静脉滴注 5%碳酸氢 钠溶液。上消化道出血时应补液,必要时输血,冰水洗胃, 口服制酸剂。
(3)食滞胃肠: 治法:和胃降逆、消食化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焦神曲、焦山楂、茯苓、半夏、陈皮、 连翘、莱菔子。
方中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消食和胃;陈皮、半夏理气 降逆;连翘消食滞之郁热。
加减:食滞甚而化热,大便泻而不爽者,可因势利导,用积 实导滞丸之类; 若胃中积热呕吐者,则可加竹茹、代赭石之类。
1.细菌和毒素的感染以沙门菌属和嗜盐菌(副溶血弧菌)感 染最常见,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素常见;病毒亦可见到。 常有集体发病或家庭多发的情况。如吃了被污染家禽、家畜 的肉、鱼;或吃了嗜盐菌生长的蟹、螺等海产品及吃了被金 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的剩菜、剩饭等而诱发本病。
2.物理化学因素进食生冷食物或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 磺胺、某些抗生素等;或误服强酸、强碱及农药等均可引起 本病。
积极开展卫生宣教工作,勿进食病死牲畜的肉和内脏。肉 类、禽类、蛋类等要煮熟后方可食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变质及被沙门菌属污染食品不准出售。搞好食堂卫生、建立 卫生管理制度,认真注意食品制作卫生,防止食品被污染。 做好水源保护、饮水管理和消毒。

中医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泄泻.

中医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泄泻.

泄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

多由脾胃失健,湿邪内盛而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

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的基本病机。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病属实证。

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

其他如肝气乘虚脾或肾阳虚衰所引起的泄泻,缤纷属虚实夹杂证或许证。

而湿盛与脾又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暴泻迁延日久,每可从实转虚;久泻复因外感、饮食所伤、可引起急性发作,表现虚中夹实的实证候。

本病与西医的腹泻含义相同,亦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统病变。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以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或泻下完谷不化。

常先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1.1.2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且有反复发作病史。

1.2鉴别诊断1.2.1痢疾:二者均表现为便次增多,但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黏液为主症。

泄泻亦可有腹痛,但多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之腹痛是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其痛便后不减。

1.2.2霍乱:二者均有大便稀薄。

但霍乱是一种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并证,其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起病时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亦有少数病例不见腹痛而专为吐泻者;所写之物多为夹有大便的黄色粪水,或如米泔而不甚溴,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筋失濡养而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指螺皱瘪、汗出肢冷等阴液将亡之危象。

而泄泻仅以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粪便稀溏、便次频多,其发生有急有缓,且不伴有呕吐。

2辨证论治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应着重化湿,参以淡渗利湿;同时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采用湿、清热之法,结合健运脾胃。

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运脾气为要、佐以化湿利湿:若夹有肝郁者,宜配合抑肝扶脾:肾阳虚衰者,宜补火暖土。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doc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doc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

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1.寒湿证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黄连、黄芩、茯苓、绵茵陈、厚朴、银花、甘草等。

中成药:保济丸(口服液)、葛根芩连片、炎可宁片等。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护理评估:
1、喂养xx、卫生习惯。
2、大便性状、气味、次数、病程。
3、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4、辨证:
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寒湿泻、脾虚泻、脾肾阳虚证。
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大便培养后,具有传染性者,应执行消化道隔离。
3、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清水洗净、擦干。
治法:
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
保和丸加减。常用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消食化积导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苓健脾渗湿;连翘清解郁热。
腹痛加木香、槟榔理气止痛,腹胀加厚朴、莱菔子消积除胀;呕吐加藿香、生姜和胃止呕。
④、脾虚
症候:
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余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清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其他治疗
1、中药成药
①、葛根芩连微丸,每服1—2g,一日3—4次,用于湿热泻。
②、藿香正气液,每服5—10ml,一日3次,用于风寒泻。
③、纯阳正气丸,每服2—3g,一日3—4次,用于中寒泄泻,腹冷呕吐。
④、健脾八珍糕,每次两块,开水调成糊状吃,一日2—3次,用于脾虚泻。
⑤、附子理中丸,每服2—3g,一日3—4次,用于脾肾阳虚泻。
⑵灸法:
取足三里、中脘、神阙、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一日1—2次,用于脾虚泻,脾肾阳虚泻。
5、xx治疗:
脱水患儿要采用液体疗法
对于腹泻脱水的预防,及轻度中度脱水可用口服补液盐(ORS),配方为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枸橼酸钠1.5g、葡萄糖20g加温开水1000ml,轻度脱水用50—80ml/kg,中度脱水用80—100ml/kg,少量频服,8—12小时将累积损失补助,脱水纠正后维持补液,将口服补液盐加等量水稀释后使用。

急性胃肠炎中西医诊疗常规

急性胃肠炎中西医诊疗常规

急性胃肠炎中西医诊疗常规第一版2021/1/25西医部分 (4)病毒性胃肠炎 (4)1.概述: (4)病原学 (4)(1)轮状病毒 (4)(2)诺沃克病毒 (4)(3)肠腺病毒 (4)3.流行病学 (5)4.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6)5.临床表现 (6)6.实检窒检查 (7)7.诊断 (7)8.鉴别诊断 (8)9.治疗 (8)10.预防 (8)细菌性胃肠炎 (8)1.概述: (8)2.病原学 (9)(2)耶尔森菌 (9)(3)变形杆菌 (9)(4)艰难梭菌 (9)(5)类志贺邻单胞菌 (9)(6)亲水气单胞菌 (9)3.流行病学 (9)4.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0)(1)发病机制 (10)1)分泌性腹泻 (10)2)侵袭性腹泻 (10)(2)病理解剖 (10)5.临床表现 (11)6.实验室检查 (12)7.并发症 (12)8.诊断 (12)9.鉴别诊断 (13)10.预后 (13)11.治疗 (13)12.预防 (14)中医部分 (15)一、概述: (15)二、辩证论治 (15)1.寒湿困脾证主症: (15)2.肠道湿热证主症 (15)3.食滞胃肠证主症: (16)三、针灸治疗 (16)四、外治法 (17)五、鉴别诊断: (17)1.痢疾 (17)2.霍乱 (17)附录 (18)一、西药部分 (18)二、相关量表 (18)西医部分病毒性胃肠炎1.概述:是由肠道内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以呕吐、腹泻、水样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

此病可发生在各年龄组,临床上还可伴有发热、恶心、厌食、腹痛等中毒症状。

免疫力正常的患者,病程呈自限性。

有多种病毒可引起胃肠炎,其中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Rotavirus),其次为诺沃克病毒(Norwalkvirus)和肠腺病毒(Entertadenovirus) ,其他如星状病毒、嵌杯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克病毒和冠状病毒等也可引起腹泻,但不常见。

病原学(1)轮状病毒人类轮状病毒为双股RNA病毒,属于呼吸病毒科(Reoviridae),球形,直径约70~75nm,有双层衣壳,内壳为22~24个从内向外壳呈放射状排列结构,犹如车轮状辐条(长10mm,宽6nm),电镜下完整病毒颗粒如车轮状,故称为轮状病毒。

【免费下载】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4个病种 中医临床路径

【免费下载】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4个病种 中医临床路径

□粪便常规+潜血
□血淀粉酶
□肾功
□胸片、腹平片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腹泻中医特效根治方

腹泻中医特效根治方
(3)食滞胃肠:
治宜消食导滞,调和脾胃。代表方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麦芽、内金、炒莱菔子、枳实、半夏曲、连翘、陈皮等)。脘腹胀加木香、厚朴;大便不爽加槟榔;食积化热加黄连。
2.慢性泄泻:
(1)脾虚湿盛:
治宜健脾运中,化湿止泻。代表方参等白术散加减(党参、苍术、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莲子、炮姜、藿香、炙甘草等)。
二、单方验方:
(1)罂粟壳(蜜炙)、厚朴(姜制)各120克,研粉,3~5克/次,米汤送服,可治久泻不止。
(2)车前子炒研未,6克/次,开水泡服,可治暴泻。
(3)大蒜,捣烂服汁,可治虚寒泄泻。
中药
1.藿香正气丸(《实用中成药手册》) 散寒止痛止泻。
2.保和丸(《中国基本中成药》) 消食导滞止泻。
3.附子理中丸(《中国基本中成药》) 温中散寒止泻。
病理
病理生理
从病理生理的角度腹泻可分为渗出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吸收不良性腹泻、胃肠动力加速性腹泻5种。渗出性腹泻为炎症引起的腹泻,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炎症如局部感染为菌痢、阿米巴肠病、病毒性肠炎,全身感染如伤寒、沙门菌感染、败血症、血吸虫病等,常累及肠道而引起渗出过多而腹泻,非感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结肠憩室等,也因渗出物增多引起腹泻。分泌性腹泻为胃肠分泌过多水分,电解质而致腹泻,机理相当复杂,其中环磷酸腺苷(cAMP)占重要地位,肠粘膜细胞中的cAMP对分泌水分、电解质起诱导作用。cAMP需经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催化才能起作用。霍乱弧菌分泌一种肠毒素,可迅速与空肠上皮细胞结合,刺激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而加速水分和电解质分泌到肠腔,超过小肠的吸收能力出现腹泻。胰性霍乱综合征,为一种少见的胰岛细胞瘤,肿瘤分泌多种多肽(VIP、胰高糖素、胰泌素)和前列腺素。这些介质刺激小肠分泌大量水分、电解质,常使病人脱水,为非感染性的分泌性腹泻。高渗性腹泻是由于肠腔内有大量不被吸收的溶质(非电解质),肠腔内有效渗透压过高,阻碍肠壁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引起的原因除盐类泻剂(如硫酸镁)外,主要为胰液或肝胆汁分泌不足、食物消化不完全、未经充分消化的脂肪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留在肠腔内成为不能被吸收的溶质。吸收不良腹泻常由于小肠有效吸收面积缩小或粘膜透过水和电解质减少,即粘膜透过性异常;远端小肠切除使肠吸收面积减少;肠道粘膜广泛充血水肿;细菌繁殖过多,细菌毒素影响消化酶,妨碍脂肪的消化吸收;先天性腹泻时,肠的主动吸收功能不全,肠内容中H与氯化物增加而呈酸性,使回肠结肠内液体积聚等因素引起腹泻。运动性腹泻是药物、疾病或胃肠手术改变肠道正常运动功能,促进肠蠕动,使肠内容物过快地通过肠腔,内容物与粘膜接触时间过短,从而影响消化吸收、发生腹泻。

治肠炎(泄泻)妙方(方9首)

治肠炎(泄泻)妙方(方9首)

治肠炎(泄泻)妙方(方9首)2015-03-26 10:45:18治肠炎(泄泻)妙方1加味戊己汤【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歌诀】加味戊己吴茱萸,黄连赤芍瓦楞子,泻肝和胃止泄泻,火郁热泻用之良。

【组成】黄连9克,吴茱萸3克,赤芍15克,煅瓦楞子30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泻肝和胃。

【方解】方用黄连泄火降胃,使火热不致迫便下行;吴茱萸温肝解郁,合黄连能健胃制酸;芍药平肝以和脾止泻;煅瓦楞子制酸并能止泻。

合而用之,共奏泻肝,和胃,止泻之功。

【主治】功能性腹泻(火郁热泻型),症见腹痛泄泻(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一阵、泻一阵、肛门灼热、吐酸烧心、胃脘嘈杂、甚则可见下利完谷、舌绛无苔、脉弦数。

【附记】本方可以与痛泻要方配合使用,二方同以治肝为主,一以健脾,一以和胃,如肝盛病伤脾胃,则以二方合用为宜。

若泻下黏稠不爽,可改本方为大柴胡汤加瓦楞子(煅)30克治之。

【加减】印氏经过数十年临床之反复实践,现本方已作为其临床常用的“抓主症”之方。

凡见痛泻而同时胃酸过多者,率皆用此,效果良好。

2辟瘟丹【来源】明·龚廷贤《寿世保元》【歌诀】辟瘟丹术乌连羌,芎辛紫独藁荆防,甘芷附麻姜松桂,皂奈麝芍用麻黄。

【组成】茅术500克,白术250克,台乌药250克,草乌125克,黄连250克,羌活250克,川芎125克,细辛125克,紫草125克,独活125克,防风125克,甘草125克,藁本125克,白芷125克,香附125克,荆芥125克,天麻125克,官桂125克,甘松125克,干姜125克,山奈125克,麻黄125克,牙皂125克,麝香125克,芍药12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以红枣肉为丸。

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化湿辟浊,发散,止呕止泻。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湿浊中阻,或中暑发痧,寒热胸闷,腹痛吐泻之证。

方用羌活、防风、独活、荆芥、细辛、藁本、白芷、天麻、麻黄等祛风散寒;以茅术、白术、官桂、干姜、甘松等温中燥湿;麝香、牙皂辟秽开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
医诊疗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
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

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
1.寒湿证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黄连、黄芩、茯苓、绵茵陈、厚朴、银花、甘草等。

中成药:保济丸(口服液)、葛根芩连片、炎可宁片等。

3.食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

推荐方药:(1)保和丸加减(食积较重)。

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枳实、厚朴等。

(2)枳实导滞丸加减(积滞较重)。

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等。

中成药:保和丸、枳实消痞丸、金佛止痛片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和(或)凉血止痢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如喜炎平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1)腹泻:选取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等穴位,可使用平补平泻法。

(2)腹痛:选取足三里、中脘、天枢、三阴交、太冲等穴位,其中太冲用泻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

(3)呕吐:选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其中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用泻法。

2.平衡针:可选取胃痛穴、腹痛穴。

(1)胃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寸)。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

手法: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2)腹痛穴:定位:此穴位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

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

视病情危重,采取双侧同时取穴。

手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3.腹针:选取中脘、下脘、上风湿点(双侧)。

留针20分钟。

4.灸法:寒湿证选中脘、上脘温中止呕。

(四)其他疗法
1.中药外敷
(1)吴茱萸热奄包:吴茱萸200g加热,热度为患者皮肤可以接受为准,用治疗巾包裹后,外敷腹部,以寒湿证患者为宜。

(2)四黄水蜜外敷:大黄、黄连、黄柏、黄芩各200g,研细末过筛备用,用时取适量加蜂蜜调制成饼状,外敷腹部,以湿热证或食滞证患者为宜。

2.中药穴位贴敷
(1)寒湿证:苍术、白术各20g,吴茱萸5g,赤石脂l5g,石榴皮20g,丁香5g,肉桂5g。

上药晒干研细末过筛备用,取药粉1g,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纳脐中,纱布固定,夜贴晨取,1次/d,3d为1个疗程。

(2)湿热证:用黄连5g、苦参10g、茯苓15g。

上三味药粉碎为极细末,和匀取1g用醋调成药饼,贴敷在神阙穴上,纱布固定,每次贴敷约8h,1次/d,3d为1个疗程。

3.刮痧疗法
取位:患者采取仰卧位。

操作步骤:术者在患者的下脘、石门、天枢、天突穴位上,将手指用清水湿润,五指弯曲,用食指与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穴位,将皮肤挟起,然后松开。

这样一起一落,反复进行,每点挟撮6-8次,直至被挟处成为橄榄状之紫红色充血斑为度。

每日2次。

(五)内科基础治疗
必要时可予对症处理,剧烈吐泻者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六)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证睡眠。

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避免腹部受凉,注意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加强护理,做好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大便次数、色、质、量的变化,及时发现及处理并发症,如脱水、酸中毒、休克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2.饮食调护
(1)疾病初期:在起病后 8~12 小时内,患者可吃流质食物,如大米粥、藕粉,鸡蛋面糊,细挂面,烩薄面片等。

如腹泻严重或出汗较多,还应适当给病人多喝一些汤水,如米汁、菜汤、果汁、淡盐开水等,以补充体内水,维生素和电解质。

(2)疾病好转期:可给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及营养丰富地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大米粥,细面条,蒸蛋羹,咸饼干等。

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日进食4~5次。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不宜喝牛奶和吃大量的糖,因这些食物进入肠道后容易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腹痛,增加患者痛苦。

另外,牛奶中含有较多地脂肪,脂肪有润滑肠道增强肠蠕动的作用,可加重肠道负担,对病情不利。

(3)疾病恢复期:避免油腻,生冷不洁,及酒、浓茶,咖啡等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3.情志调摄:保持心情愉悦,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考《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的疗效标准。

观察内容包括大便次数、性状、腹痛程度、发热、口干、小便色量、恶心呕吐、腹部压痛、肠鸣音等。

所有症状都分为无、轻、中、重4级,属主症则分别记0、2、4、6分,属次症则分别记0、1、2、3分。

(二)评价方法
采用临床症状/体征评价方法。

分别于入径第1天、第3天对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体征积分进行评价。

①临床治愈:大便次数、量及性状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及体征消失,积分减少≥95%。

②显效:大便次数每天2-3次,近似成形,或便溏而每天仅1次,伴随症状及体征总积分减少≥70%。

③有效:大便不能成形每天2-3次,或大便稀薄而每日仅1次,伴随症状及体征总积分减少≥30%。

④无效:3天内未达到以上标准,总积分减少不足30%。

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