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化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相互作用的概念及分类;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理解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的区分;2.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种类及性质变化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并引入化学相互作用的内容。
2. 学习:讲解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同时向学生介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并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同时让学生尝试推断反应类型并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4. 拓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并分析其类型,加深对化学相互作用的理解。
5. 总结:让学生总结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的特点,并进行反思。
四、课堂检测:1. 下列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B.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C. 氧气与氢气的反应D. 钙离子与氯离子的反应2. 下列实验结果属于酸碱中和反应的是()。
A. 铁离子与硫化氢气体生成黑色硫化铁B. 氧气气泡通过碱性溴溶液变为红褐色C. 氢气泡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时,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 碱溶液中灭火后,加入氢氧化铵溶液,加热发生起沉淀反应五、课后作业:1. 阅读化学教材相关章节,复习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的内容;2. 完成课堂检测题目;3. 观察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并写下观察结果和推断反应类型;。
物理一轮复习第2章相互作用第1讲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第1讲重力弹力摩擦力错误!力和重力1.力(1)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
(3)性质:力具有物质性、相互性、共存性、矢量性、独立性等特征。
2.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注意: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沿竖直向下的一个分力。
(2)大小:G=mg,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注意:①物体的质量不会变;②G的变化是由在地球上不同位置处g的变化引起的。
(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注意:竖直向下是和水平面垂直,不一定和接触面垂直,也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受重力作用,可认为重力集中作用于一点即物体的重心.注意:重心的位置不一定在物体上.错误!弹力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和体积的变化.2.弹性形变:撤去外力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3.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2)产生条件:①物体间直接接触;②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3)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胡克定律(1)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力和弹簧形变大小(伸长或缩短的量)成正比。
(2)表达式:F=kx。
①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国际单位是牛顿每米,用符号N/m表示;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②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
错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1.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名称项目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定义两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两相对运动的物体间的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接触处有压力③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①接触面粗糙②接触处有压力③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大小0〈F f≤F fm F f=μF N方向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2。
动摩擦因数(1)定义:彼此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摩擦力和正压力的比值。
高中数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数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教材版本:人教、苏教等
教学内容:相互作用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
2. 掌握相互作用的性质,能够利用相互作用性质解决问题;
3. 熟练应用相互作用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相互作用的概念和性质;
2. 相互作用的具体应用。
教学难点:
1. 运用相互作用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相互作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相互作用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讲解相互作用的定义和性质;
2. 介绍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如引力、电磁力、弹力等。
三、例题练习(20分钟)
1. 基础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和分析,加深对相互作用概念的理解;
2. 拓展练习:给学生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实践(20分钟)
1. 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相互作用的知识解决;
2. 鼓励学生讨论,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归纳(10分钟)
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互作用的知识。
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相互作用复习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部分复习第一部分:复习提纲1、什么是重力?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怎样的?2、自然界中有哪四种相互作用力?3、怎样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举例说明。
4、什么是弹力?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5、举例说明怎样确定弹力的方向。
6、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写出弹簧中弹力的表达式。
7、什么是摩擦力?它的产生条件是什么?8、什么是静摩擦力?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怎样判断相对运动趋势?9、静摩擦力的大小有什么特点?怎样确定它的大小?10、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怎样判断相对运动方向?11、写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
各符号代表什么?μ的物理意义是什么?12、合力与分力之间为什么可以互相代替?13、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是什么?14、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分力,怎样从中找出一对我们需要的分力?15、什么是矢量?16、分解斜面上物体的重力。
说明两个分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请记住两个分力的表达式。
17、总结一下求合力的常用方法有哪些?18、掌握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
三、能力要求1、学生熟练掌握几种常见力的有无及其方向的判断;2、熟练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各种方法;3、能独立完成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处理平衡问题。
四、复习建议1、根据各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难度,总体上一轮复习尽量把难度控制得较小些为好,难题可放在二轮复习中去解决。
2、重点高中学生和普通高中重点班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复习时可以简单复习课本基础知识,以例题讲解和学生练习为主;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差的,建议侧重教材和教材的课后练习,严格控制难度,从学生最容易的题型入手,做好拓展。
3、结合新课程标准,把握高考的考试方向。
第二部分:分节复习教案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复习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分析受力时能根据力与施力物体的对应关系来正确进行受力分析。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2025版新教材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第5讲动态平衡问题和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教案

第5讲动态平衡问题和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一、动态平衡问题“动态平衡”是指物体所受的力一部分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或方向要发生变更,但变更过程中的每一时刻的状态均可视为平衡状态,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解动态平衡问题两种常用的方法是①解析法和②图解法。
二、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1.临界状态:是从一种物理现象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从一个物理过程转入另一个物理过程的转折状态。
临界状态也可理解为“恰好出现”和“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
2.解答临界、极值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临界条件。
1.如图所示,将所受重力为G的光滑小球用轻质细绳拴在竖直墙壁上,当把绳的长度增长,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绳对球的拉力T和墙对球的弹力N均减小B.绳对球的拉力T增大,墙对球的弹力N减小C.绳对球的拉力T减小,墙对球的弹力N增大D.绳对球的拉力T和墙对球的弹力N均增大答案 A2.如图所示,轻绳OA、OB一端分别固定于天花板上的A、B两点,轻绳OC一端悬挂一重物。
已知OA、OB、O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分别为150 N、100 N、200 N。
问悬挂的重物的重力不得超过多少?答案100√3 N考点一动态平衡问题所谓动态平衡问题,是指通过限制某些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更,而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又始终处于一系列的平衡状态。
解决此类问题的常用方法有解析法和图解法。
例1如图所示,用轻细绳AO和BO将质量为m的重物悬吊起来,静止时AO是水平的,BO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设AO绳的拉力为F1,BO绳的拉力为F2。
(1)假如保持节点O的位置不变,将B点向左缓慢移动(同时增加绳长),则()A.F2变小,F1变大B.F2变大,F1变小C.F1和F2的合力不变D.F1和F2的合力变小(2)假如保持节点O的位置不变,将A点向上缓慢移动(同时增加绳长),F1和F2分别怎样变更?答案见解析解析(1)方法1:在B点缓慢左移的过程中,θ缓慢增大,而O点始终保持受力平衡状态,F1和F2均发生变更,但它们的合力肯定不变,F'=mg,方向竖直向上;因F1=mg tanθ,F2=mm,所以θ增大,tan θ增大、cos θ减小。
初中物理光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光的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并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掌握反射定律,并能够运用反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光的反射规律4. 反射定律5. 生活中的光的相互作用现象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光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现象。
2. 新课:介绍光的折射现象,讲解折射定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折射现象,并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光的折射现象:讲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
介绍折射定律,即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比为定值。
4.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或玻璃等介质时的折射现象,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验证折射定律。
5. 光的反射规律:讲解光在遇到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介绍反射定律,即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6.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射向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时的反射现象,记录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验证反射定律。
7. 生活中的光的相互作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光的相互作用现象,如眼镜、彩虹、潜望镜等。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折射和反射规律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
2. 学生能够运用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生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物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第二章相互作用实验三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实验三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目标要求 1.掌握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2.理解教材基本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并会进行误差分析.3.理解创新和拓展实验原理并会处理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实验技能储备1.实验原理如图所示,分别用一个力F、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使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同一点O,即伸长量相同,根据合力的定义,F为F1和F2的合力,作出力F及F1、F2的图示,分析F、F1和F2的关系.2.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小圆环,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若干),铅笔.3.实验步骤(1)装置安装:在方木板上用图钉固定一张白纸,如图甲,轻质小圆环挂在橡皮条的一端,另一端固定,橡皮条的原长为GE.(2)两力拉:如图乙,在小圆环上系上两个细绳套,用手通过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共同拉动小圆环,小圆环处于O点,橡皮条伸长的长度为EO.用铅笔描下O点位置、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2.(3)一力拉:如图丙,改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单独拉住小圆环,仍使它处于O点,记下细绳套的方向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4)重复实验:改变拉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重复做几次实验.4.数据处理(1)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点O沿两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F1、F2和F的图示.(2)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代表的力记为F′,如图丁.(3)分析多次实验得到的多组数据,比较F与F′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完全重合,从而总结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5.注意事项(1)弹簧相同:使用弹簧测力计前,要先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若指针不在零刻度处,要设法调整指针,使它指在零刻度处,再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两个测力计的示数相同方可使用.(2)位置不变: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小圆环的位置一定要相同.(3)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120°之间为宜.(4)尽量减少误差:在合力不超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形变应尽量大一些;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5)统一标度: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考点一教材原型实验例1(2023·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检测)在“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中,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如图甲、乙、丙所示,E为橡皮筋原长时小圆环的位置,O为实验时小圆环被拉至的位置.(1)图丁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 N;(2)在实验过程中,不必记录的有________;A.甲图中E的位置B.乙图中O的位置C.OB、OC的方向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下列选项中,与本实验要求相符的是________;A.两细绳OB、OC夹角越大越好B.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C.实验时,只需保证两次橡皮筋伸长量相同即可(4)某次实验记录纸如图戊所示,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拉力F的方向过P 点;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N、F2=N和F=N,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后,请根据实验结论和图中给出的标度:①在图中作出F1和F2的合力;②根据作图求出该合力大小为________ N.答案(1)(2)A(3)B(4)①见解析图②解析(1)弹簧测力计最小分度值为N,估读到N,题图丁中读数为N.(2)必须要记录的有两个分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通过弹簧测力计读出,两次都要使小圆环被拉到O点位置,所以必须记录的有B、C、D;不需要记录的是题图甲中E的位置,故选A.(3)两个细绳OB、OC夹角要适当大一些,但不能太大,合力一定时,两分力夹角太大导致两分力太大,测量误差变大,A错误;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规范操作,B 正确;实验时,不仅需保证两次橡皮筋伸长量相同,还必须都是沿竖直方向伸长至O点才行,C错误.(4)①由于标度已经选定,作图时要保证表示F1、F2的线段长度分别为标度的倍和倍,作图如图所示;②量出作图法求出的合力长度约为标度的倍,所以合力大小为N.例2(2023·浙江绍兴市模拟)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三根完全相同的橡皮条(遵循胡克定律)、三角板、刻度尺、白纸、方木板、几枚图钉、细绳,并设计了如下实验.(1)将三根橡皮条两端各拴接一根相同的细绳,用刻度尺测出橡皮条的原长,记为L0.(2)将三根橡皮条一端的细绳拴在同一结点上,另一端的细绳分别拴在三个图钉上.(3)将白纸固定在方木板上,互成角度地拉伸三根橡皮条,并在白纸上分别固定三枚图钉,如图所示,记下结点位置O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测出三根橡皮条的长度,记为L1、L2、L3,则三根橡皮条的拉力大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取下器材,用铅笔和刻度尺从O点沿着三根橡皮条的方向画直线,按照一定的标度作出三根橡皮条对结点O的拉力F1、F2、F3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F1、F2的合力F.改变三枚图钉的位置重复实验.(5)若测量发现F与F3在同一直线上,大小接近相等,则实验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_(填“理想实验法”或“等效替代法”).答案(3)三根橡皮条伸长的方向(L1-L0)∶(L2-L0)∶(L3-L0)(5)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等效替代法解析(3)要作出力的图示,需要记录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的同时,也要记录三根橡皮条伸长的方向;三根橡皮条的拉力大小之比等于三根橡皮条的伸长量之比,即为(L1-L0)∶(L2-L0)∶(L3-L0).(5)结点O受三个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合力为零,则实验结论为: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运用了合力的作用效果和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原理进行实验,故采用了等效替代法.考点二探索创新实验常见创新实验方案合力的改进:橡皮筋伸长到同一位置→钩码(重物)的重力不变分力的改进:弹簧测力计示数→⎩⎪⎨⎪⎧力传感器钩码的重力 力的大小创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橡皮筋长度的变化考向1 实验原理的改进例3 某同学要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所用器材有:轻弹簧一只,钩码一个,橡皮条一根,刻度尺及细绳若干.实验步骤:①用轻弹簧竖直悬挂钩码,静止时测得弹簧的伸长量为 cm.②如图所示,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竖直板上的A 点,用两根细绳连在橡皮条的另一端,其中一根细绳挂上钩码,另一根细绳与轻弹簧连接并用力拉弹簧使橡皮条伸长,让细绳和橡皮条的结点到达O 点,用铅笔在白纸上记下O 点的位置,并分别沿细绳的方向在适当位置标出点B 、C .③测得轻弹簧的伸长量为 cm.④去掉钩码,只用轻弹簧仍将结点拉到O 点的位置,并标出了力F 作用线上的一点D ,测得此时轻弹簧的伸长量为 cm.请完成下列问题:(1)该实验____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测出钩码的重力;(2)在图中以O 为力的作用点,每一个小方格边长代表 cm ,以 cm 为标度作出各力的图示,并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步骤②中的两个力的合力F ′的图示;(3)观察比较F 和F ′,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需要(2)见解析图(3)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解析(1)由胡克定律可得,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有F=kΔx,故可以用弹簧的伸长量来代替重力的大小,无需测出钩码的重力;(2)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步骤②中的两个力的合力F′的图示,如图所示(3)观察比较F和F′,由图示可得出的结论是: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考向2测量物理量的创新例4某实验小组欲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②如图甲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某一设定值,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1、O2,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1、O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每次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改变N,测出对应的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F/N0l/cm l0③找出步骤②中F=N时橡皮筋两端的位置,重新标记为O、O′(橡皮筋上端为O,下端为O′),此时橡皮筋的拉力记为F OO′;④在挂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挂钩上,如图乙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地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挂钩的下端到达O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 段的拉力记为F OA,OB段的拉力记为F OB;⑤根据给出的标度,作出F OA和F OB的合力F′,如图丙所示.(1)利用表中数据可得l0=________ cm;(2)若测得OA=cm,OB=cm,则F OA的大小为________ N;(3)通过比较F′与________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答案(1)(2)(3)F OO′解析(1)根据胡克定律,有ΔF=kΔx代入表格中第二组和第三组数据,有(-) N=k(-)×10-2 m解得k=100 N/m同理,再代入第一组和第二组数据,有(-0) N=100 N/m×(-l0)×10-2 m解得l0=cm.(2)根据OA、OB的长度可求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为F OA=kΔl=100×(+-)×10-2 N=N(3)在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F′和F OO′的大小和方向,即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考向3实验器材的创新例5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同学利用DIS实验装置研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A、B为两个相同的双向力传感器,该型号传感器在受到拉力时读数为正,受到压力时读数为负.A连接质量不计的细绳,可沿固定的圆弧形轨道移动.B固定不动,通过光滑铰链连接长为m的杆.将细绳连接在杆右端O点构成支架.保持杆在水平方向,按如下步骤操作:①测量绳子与水平杆的夹角∠AOB=θ;②对两个传感器进行调零;③用另一根绳在O点悬挂一个钩码,记录两个传感器的读数;④取下钩码,移动传感器A改变θ角,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得到表格.F1/N……(1)根据表格,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______(选填“F1”或“F2”).钩码质量为______ kg(g 取10 m/s2,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2)本实验中多次对传感器进行调零,对此操作说明正确的是________.A.因为事先忘记调零B.何时调零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C.为了消除水平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D.可以完全消除实验的误差(3)实验中,让A传感器沿圆心为O的圆弧形(而不是其他形状)轨道移动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A.方便改变A传感器的读数B.方便改变B传感器的读数C.保持杆右端O的位置不变D.方便改变细绳与杆的夹角θ答案(1)F1(2)C(3)C解析(1)A传感器中的力均为拉力,为正值,故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F1,平衡时,mg =F1sin θ当θ=30°时,F1=N,可求得m≈ kg(2)在挂钩码之前,对传感器进行调零,是为了消除水平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故C正确.(3)让A传感器沿圆心为O的圆弧形轨道移动的过程中,传感器与O点的距离保持不变,即O点位置保持不变,故A、B、D错误,C正确.课时精练1.(2023·云南省模拟)如图甲所示,实验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先将白纸贴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橡皮筋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白纸上的O点,让橡皮筋处于原长.部分实验步骤如下:(1)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将橡皮筋的P端拉至O1点,此时拉力的大小F可由弹簧测力计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F的大小为________ N;(2)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同时拉橡皮筋的P端,再次将P端拉到O1点.此时观察到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N,F2=N,方向如图丙的虚线所示;(3)用图丙所示的标度,以O1点为作用点,在图丙中画出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合的图示,F合的大小为________ N(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4)通过比较________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答案(1)(3)见解析图( ~)(4)F和F合解析(1)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为N,则F的大小为N;(3)画出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合如图:由图可知F合的大小为N(~N);(4)通过比较F和F合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2.(2023·浙江省镇海中学模拟)某实验小组用一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量角器等器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固定在竖直木板上的量角器直边水平,橡皮筋一端固定于量角器圆心O的正上方A处,另一端系着绳套1和绳套2.(1)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①弹簧测力计挂在绳套1上竖直向下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结点到达O处,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②弹簧测力计挂在绳套1上,手拉着绳套2,缓慢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结点到达O点.此时绳套1沿0°方向,绳套2沿120°方向,记下拉绳套1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③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此时绳套1的拉力F1′=________ F;④比较F1和F1′,即可初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⑤改变绳套2的方向,重复上述实验步骤.(2)保持绳套2的方向不变,绳套1从图示位置逆时针缓慢转动90°,此过程中保持橡皮筋的结点在O处不动,关于绳套1的拉力大小的变化,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A.逐渐增大B.先增大后减小C.逐渐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答案(1)③33(2)D解析(1)③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绳套1的拉力F1′=F tan 30°=3 3F(2)保持绳套2的方向不变,绳套1从图示位置向下缓慢转动90°,此过程中保持橡皮筋的结点在O处不动,说明两个细绳拉力的合力不变,作图如下,故绳套1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故A、B、C错误,D正确.3.某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部附近两侧,固定两个力传感器,同一高度放置两个可以移动的定滑轮,两根细绳跨过定滑轮分别与两力传感器连接,在两细绳连接的结点O下方悬挂钩码,力传感器1、2的示数分别为F1、F2,调节两个定滑轮的位置可以改变两细绳间的夹角.实验中使用若干相同的钩码,每个钩码质量均为100 g,取g=m/s2.(1)关于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实验开始前,需要调节木板使其位于竖直平面内B.每次实验都必须保证结点位于O点C.实验时需要记录钩码数量、两力传感器的示数和三细绳的方向D.实验时还需要用一个力传感器单独测量悬挂于O点钩码的总重力(2)根据某次实验得到的数据,该同学已经按照力的图示的要求画出了F1、F2(如图乙),请你作图得到F1、F2的合力F(只作图,不求大小),并写出该合力不完全竖直的一种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C(2)见解析图定滑轮有摩擦、木板未竖直放置等(回答出一项合理答案即可)解析(1)实验开始前,需要调节木板使其位于竖直平面内,以保证钩码重力等于细绳的拉力,选项A正确;该装置不需要每次实验保证结点位于O点,选项B错误;实验时需要记录钩码数量、两力传感器的示数和三细绳的方向,选项C正确;因为每个钩码的重力已知,所以不需要测钩码总重力,选项D错误.(2)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如图所示,该合力方向不完全在竖直方向的可能原因是定滑轮有摩擦、木板未竖直放置等.4.有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力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F1、F2和F3,回答下列问题:(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可能完成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前的字母).A.钩码的个数N1=N2=2,N3=5B.钩码的个数N1=N3=3,N2=4C.钩码的个数N1=N2=N3=4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________(填选项前字母).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D.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3)在作图时,你认为________(填“甲”或“乙”)是正确的.答案(1)BCD(2)A(3)甲解析(1)实验中的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必须满足:|F1-F2|≤F3≤F1+F2(等号在反向或同向时取得),因此B、C、D三项都是可以的.(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3)F3的方向一定竖直向下,由于测量误差,F1和F2的合力方向可能偏离竖直方向,所以甲是正确的.5.(2023·浙江省丽水第二高级中学模拟)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1)小王同学采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的“结点”应该选择________(填“O”或“O′”).某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显示如图乙所示,则读数是________ N.(2)小李同学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轻弹簧、一瓶矿泉水、智能手机等器材做实验.先用一根弹簧静止悬挂一瓶矿泉水,如图丙所示;然后用两根弹簧互成角度的悬挂同一瓶矿泉水,静止时用智能手机的测角功能分别测出AO、BO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β,如图丁所示.对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或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结点O的位置必须固定B.弹簧的劲度系数必须要已知C.必须要测量弹簧的伸长量D.矿泉水的质量对实验误差没有影响答案(1)O′(2)C解析(1)由题图可知,小王同学采用题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的“结点”应该选择O′.弹簧测力计分度值为N,其读数为N;(2)实验中矿泉水的重力是定值,所以不必保证结点O的位置必须固定,故A错误;实验中,题图丙用来测量合力,题图丁用来测量两个分力,根据胡克定律,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量成正比,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伸长量来表示,因此必须测量弹簧的伸长量,不必知道弹簧的劲度系数,故C正确,B错误;矿泉水的质量影响重力的大小,会影响弹簧测力计读数的精确度,故D错误.。
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教案

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物和环境相互影响的概念。
2. 能够分析和解释人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例子。
3. 提高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认识到自己在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人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概念。
2. 能够用实例解释人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深刻机制。
2. 提高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
四、教学准备1. 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指导材料。
2. 多准备一些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人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
五、教学步骤1.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让学生了解人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深刻机制。
2. 可以把这个教学内容分配到多个课程中,先在几堂课中讲解、探讨这个话题。
3. 用一些例子解释人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
例如:1.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劳动力过剩、地域的贫困和不平等,等等。
2..研究案件和社会问题,如暴力犯罪、饮食营养不良、社会运动、福利活动等问题,从中找出其背后与环境的关联关系。
3.探究环境保护中“人是什么,环境是什么”的概念,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4.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也让学生了解一些环保的标准和准则。
六、总结1. 在课程结束时,要让学生总结他们学到的内容,以便于反思和提高。
2. 反馈方法:可以布置作业,半年度、全年度考试等方式进行,以便于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
3. 与家长沟通,以便于家长了解学生所学的内容,给予他们更好的支持。
七、课内材料:说明:可要求学生阅读主题材料,选取一个与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例子,写一篇分析文章,也可组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相关文章:1. 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2. 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3. 都市化和环境防治4. 清洁能源和绿色家居5. 房地产开发与环境的协调6. 饮食文化与环境保护7. 生态保护与人类发展8. 绿色农业与节约粮食9. 能源和环保产业的发展10. 环保科技创新的成果八、补充说明1.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以便于加深对于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
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鲁科版

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一、共点力定义:如果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
如图.二、合力与分力1。
定义:几个共点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分力。
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知识解读一个成年人用的力F与两个孩子用的力F1和F2效果相同,力F称为合力,F1和F2称为分力.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三、力的合成1。
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2.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自主如图所示,分析两个分力F1,F2与合力F合的关系.探究(1)如图(甲),若F1,F2间夹角逐渐变大,其合力F大小如何变化?(2)如图(乙),在矢量三角形中分力F1,F2与合力F的位置关系如何描述?答案:(1)合力F逐渐变小;(2)分力F1,F2的有向线段首尾顺次连接,合力F由F1的首端指向F2的尾端.四、力的分解1。
概念: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的过程.2。
遵循原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分解方法(1)按力产生的效果分解。
(2)正交分解.将结点O处所受OC段绳子拉力F C和OB段绳子拉力F B分别按力的效果分解和正交分解如图所示。
五、矢量和标量矢量标量定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义理量运算法则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算术法则举例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路程、速率、功、动能等1.思考判断(1)合力与原来那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2)对力分解时必须按作用效果分解.(×)(3)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越大,合力越大。
(×)(4)合力的作用可以替代原来那几个力的作用。
(√)(5)合力一定时,两等大分力间的夹角越大,两分力越大。
(√)(6)合力一定比分力大.(×)2。
如图所示,三个大小相等的力F,作用于同一点O,则合力最小的是(C)解析:根据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由几何关系可知,只有C选项的合力为零,其余三项的合力均不等于零,故C项的合力最小。
江苏石榴高级中学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 第二章 相互作用教案 人教版

知识网络:单元切块:按照考纲的要求,本章内容可以分成三部分,即:力的概念、三个性质力;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其中重点是对摩擦力和弹力的理解、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
难点是受力分析。
力的概念 三种性质力一、力1.概念力是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不能离开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存在。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有力就一定有“施力”和“受力”两个物体。
二者缺一不可。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4)力的图示(课件演示)2.分类(1)按性质分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 ……注:按现代物理学理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分四类:长程相互作用有引力相互作用、力概念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不能离开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而存在。
效果: 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图示)使物体发生形变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分类 效果:拉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性质: 重力: 方向、作用点(关于重心的位置)弹力: 产生条件、方向、大小(胡克定律)摩擦力:(静摩擦与动摩擦)产生条件、方向、大小运算——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F 1-F 2|≤F 合≤F 1+F 2电磁相互作用;短程相互作用有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宏观物体间只存在前两种相互作用。
(2)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3)按产生条件分场力(非接触力)、接触力。
二、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大小:G=mg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4.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及质量的分布有关。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关于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案相互作用5篇

关于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案相互作用5篇关于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案相互作用5篇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反映出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课件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
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案相互作用(篇1)一、设计实验让学生阐述自己进行实验的初步构想。
①器材。
②电路。
③操作。
对学生的实验方法提出异议,促使学生思索实验的改进。
锁定实验方案,板书合理的器材选择、电路图、数据记录方法、操作过程。
学生按照学案的过程,补充实验器材,画电路图,并且简单陈述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异议,讨论实验的改进方案,并修正器材、电路图、操作方法。
设计实验部分是一个难点,教师要进行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
二、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要让学生从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欧姆定律发现的逻辑过程,传授学生控制变量法。
三、分析论证传授学生观察数据的方法,投影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找到问题的答案,最终得到结论。
学生根据教师投影出的问题观察数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四、评估交流让学生讨论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教师引领回答几个大家普遍遇到的问题。
学生小组内讨论。
使学生意识到共同讨论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经验。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扩展记录表格,让学生补充。
投影一道与生活有关的题目。
学生补充表格。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
这个练习很简单,但能使学生沿着前面的思维惯性走下去,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
这一道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学生归纳。
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回顾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相互作用高中物理教案

相互作用高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达形式和实际应用;3. 了解平衡和不平衡力的概念;4. 熟练运用相互作用定律解题。
教学重点:1. 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实际应用;2. 平衡和不平衡力的辨识;3. 相互作用定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1. 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刻理解;2. 相互作用定律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关于力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力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 引出相互作用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 介绍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包括接触力和距离力;2.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引导学生理解“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3. 解释平衡与不平衡力的区别,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平衡条件。
三、案例分析1. 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他们分析其中的相互作用;2. 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
四、小组探讨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解决一些力的相互作用问题;2. 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总结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2. 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相互作用的理解,检验学习效果。
六、课堂练习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
教学资源:1. 课堂教学PPT;2. 相互作用相关案例分析;3. 牛顿第三定律实验器材。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其物理思维能力,但也需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教案

《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教案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荷守恒定律;2了解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不是创设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掌握库仑定律,并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采取计算;水平培育:1通过观察试验,培育同学观察、分析、总结的水平;2通过阅读培育同学发现问题水平、解决问题水平;重点:1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守恒定律;2掌握库仑定律,并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采取计算;难点:1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守恒定律;2掌握库仑定律,并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采取计算;关键:1老师采取恰当的举例来让同学实际滋味;2讲清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的实质,使同学了解二者的实质;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内容?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探究了热学,下面我们探究一下电学。
新授课:一电荷的基本知识:1起电方式:(1)摩擦带电: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
(2)感应带电:电子的转移电子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外一个部分。
(3)接触带电:电量平分规律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电量平分与接触后各自带有;与接触后各自带有;2元电荷:;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外一部分。
二库仑定律: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公式:,;3公式适用条件:(1)真空、静止(2)点电荷(3)匀质带电球体:4物理意义:使电学的进步进入了定量计算的阶段。
针对训练:1关于元电荷的领会,下列说法准确的是()A元电荷就是电子;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C元电荷就是质子;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25个元电荷的电量是_,16C的电量等于_元电荷;3关于点电荷的说法,准确的是()A惟独体积极小的带电体才能看成点电荷;B体积很大的带电体一定不能看成点电荷;C当两个带电体的大小及形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能够忽略时,这两个带电体可看做点电荷;D一切带电体都能够看成点电荷;4如图所示,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各点都有一个点电荷,它们所带电量相等,A、B两处为正电荷,C处为负电荷,且BC=2AB,那么A、B、C三个点电荷所受库仑力的大小之比为_。
初中物理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中的相互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知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能够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不同。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2. 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教学难点:1. 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理解。
2. 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相互作用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物演示相互作用力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力的例子,如两个人拉扯一根绳子、两个人相互推挤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例子中力的作用情况。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解释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3. 讲解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强调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平衡力是一个物体受到的多个力的合力。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拔河比赛、打篮球时两个人相互推挤等,引导学生运用相互作用力知识解决问题。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特点。
2. 反思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相互作用力知识。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更多的相互作用力的例子,并尝试用相互作用力知识解释。
2. 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讲解相互作用力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在实例分析和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相互作用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苏科版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苏科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 难点:理解并掌握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 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 讲解力的概念:解释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强调力的作用对象是两个物体。
3. 演示实验:安排一个力的作用实验,如拔河比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4. 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5. 案例分析: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踢足球、拍打篮球等,让学生分析其中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力的相互作用性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力的相互作用性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初中数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数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掌握相互作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学会使用相互作用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相互作用的存在;(2)培养学生运用相互作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互作用的概念:相互作用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引力、斥力等。
2. 相互作用的表示方法:相互作用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表示作用力的方向,箭头的长度表示作用力的大小。
3. 相互作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两个人拉扯一个物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2)弹簧的伸长与压缩,表明弹簧受到相互作用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两个人拉扯一个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相互作用的存在。
2. 知识讲解:(1)介绍相互作用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的基本含义;(2)讲解相互作用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示相互作用;(3)举例说明相互作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相互作用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作用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2)提问解答: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相互作用的相关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有关相互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相互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互作用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运用相互作用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相互作用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物理总复习 专题二 相互作用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专题二互相作用挖命题【考情探究】考点内容解读要求5年考情预测热度考题例如关联考点解法常见的三种力形变和弹力、胡克定律Ⅰ2021,14(1)2021,1,3分一一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隔离法正交分解法★☆☆静摩擦、滑动摩擦、摩擦力、动摩擦因数Ⅰ2021,8,4分2021,9,4分2021,14,16分一一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整体法隔离法★★☆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Ⅱ★★★受力分析、一一共点力的平衡一一共点力的平衡Ⅰ2021,14(1)2021,14(1)2021,14(1)2021,14(1)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隔离法整体法正交分解法★★★分析解读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通常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一一共点力的平衡要求解决在一个平面内的一一共点力平衡问题。
本专题是力学的根底,是贯穿整个物理学的核心,要注重进步受力分析才能。
从力学的根本概念出发,通过研究重力、弹力、摩擦力,逐步认识力的矢量性、互相性,以及力在合成与分解时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根底和关键,一一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更是广泛应用于力、热、电等各板块当中,这就决定了本专题知识在高考中的重要位置。
高考中一般以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考一道一一共点力平衡的选择题,另外就是在各板块中作为根底知识运用。
从近几年考察规律来看,通常是第二道计算题第一小问考察一一共点力的平衡问题。
【真题典例】破考点【考点集训】考点一常见的三种力1.(2021苏锡常镇四调研)(多项选择)如下列图,将长为l的橡皮筋上端O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另一端M通过细线悬挂重物。
某同学用程度力FA在M处拉住橡皮筋,缓慢拉动M到A点处,松开后,再次用程度力FB拉M,缓慢将橡皮筋也拉至OA直线上,此时M位于图中的B点处。
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A.当M被拉到A点处时,橡皮筋长度OA可能小于lB.当M被分别拉到A、B两点处时,橡皮筋的弹力TA=TBC.当M被分别拉到A、B两点处时,所用程度拉力FA<FBD.上述过程中此橡皮筋的弹力不遵循胡克定律答案BD2.(2021期中,5)如下列图,固定在程度地面上的物体P,左侧是光滑圆弧面,一根轻绳跨过物体P顶点上的小滑轮,一端系有质量为m=3kg的小球,小球与圆心连线跟程度方向的夹角θ=60°,绳的另一端程度连接物块3,三个物块重均为50N,作用在物块2的程度力F=10N,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取g=10m/s2,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1和2之间的摩擦力是10NB.2和3之间的摩擦力是25NC.3与桌面间的摩擦力是15ND.物块3受6个力作用答案D3.(2021如东中学、姜堰中学等五校联考,6)如下列图,一辆运送沙子的自卸卡车装满沙子,沙粒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沙子与车厢底板的动摩擦因数为μ2(μ2>μ1),车厢的倾角用θ表示,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要顺利地卸干净全部沙子,应满足tanθ<μ2B.要顺利地卸干净全部沙子,应满足sinθ>μ2C.只卸去部分沙子,车上还留有一部分沙子,应满足tanθ>μ2>μ1D.只卸去部分沙子,车上还留有一部分沙子,应满足μ2>tanθ>μ1答案D考点二力的合成和分解1.(2021三二模,1)质量为M的磁铁,吸在竖直放置的磁性黑板上静止不动。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主题:相互作用
目标:学生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入相互作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相互作用在我们周围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引力:讲解引力的概念和定律,以及引力的计算公式。
举例说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
2. 电磁力:介绍电磁力的概念和表达式,讲解静电力和磁力的作用原理,以及电磁感应和库仑定律。
3. 核力:简单介绍核力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核力在原子核中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有关相互作用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相互作用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问题讨论(10分钟)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应用练习(10分钟)
布置相互作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和巩固相互作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掌握相互作用的概念和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一对一个性化教案教学过程2.静摩擦力: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接触面不光滑;两物体间有弹力;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Fmax 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接触面不光滑;两物体间有弹力;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
大小:f=μN N 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 N可能等于G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四、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等效替代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力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非共点力不能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合力与分力的关系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4、合力最大值F=F1+F2 最小值 F=|F1-F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找分力的方法:1.确定合力的作用效果2.形变效果3.由分力,合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连接4.作图或计算(计算方法:余弦定理)五、受力分析步骤和方法1.步骤(1)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隔离开受力物体(3)顺序:①场力(重力,电磁力......)②弹力:绳子拉力沿绳子方向轻弹簧压缩或伸长与形变方向相反轻杆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面与面接触优先垂直于面的③摩擦力静摩擦力方向1.求 2.假设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速度相反④其它力(题中已知力)(4)检验是否有施力物体六、补充结论1.斜面倾角θ动摩擦因系数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μ>tanθ物体保持静止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2.三力合力最小值若构成一个三角形则合力为0 若不能则F=Fmax-(F1+F2) 三力最大值:三个力相加受力分析专题一、受力分析分析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弹力的方向使物体的受力必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符合。
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先假设一个弹力方向,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弹力。
若所得的结果为正值,其方向与假设方向相同,如果为负值,其方向与假设方向相反理解注意绳对物体只能产生拉力,不能产生推力,且绳子弹力的方向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这是由绳子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杆既可以产生拉力,也可以产生推力,弹力的方向可以沿杆,也可以不沿杆,这是杆和绳两种模型的最大区别课后作业习题班主任审批签字教学主任审批签字受力分析专题1、分析物体在水平面上是物体A的受力:2、分析物体A在斜面上的受力情况:3、分析竖直面上A的受力:4、Aα(A静止)AαFv(A向下运动,斜面不光滑)α(光滑小球)α(光滑小球)(A静止)F(A匀速下滑)FF(A静止)F1AB(A静止)αABC(A、B一起匀速向右运动)AA5.分析下列物体A 的受力:(均静止)6.图中下列各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否正确:7.用劲度系数为k=490N/m 的水平弹簧拉一木板沿水平面匀速滑行时,弹簧长为12cm ,若在木板上放一质量为5kg 的物体,用同一弹簧水平拉动木板匀速向右滑行时,弹簧长为14cm,求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少?8.如图所示。
(1)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 (2)物体沿光滑斜面上滑 (3)物体静止在斜面上 (4)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 (5)物体沿粗糙斜面上滑9.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
(1)随传送带匀速运动 (2)传送带由静止起动 10.如图所示,倾斜传送带上的物体。
(1)向上运输(2)向下运输 11.如图所示,电梯上的人。
(1)随电梯匀速上升 (2)刚踏上电梯的瞬间 12.分析光滑球的受力。
αB AB A (光滑小球) A B α GF fF N 物体随皮带向上匀速运动G F f GfN v 物体沿斜面上滑 A v受力分析练习题1.物体m沿粗糙水平面运动,⑴图:作出①F sinθ <mg时的受力图;②F sinθ =mg时的受力图.⑵图中的物块沿斜面匀速上滑,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分析物块的受力情况.⑶图中的m1和m2与倾角θ满足条件m2 g<m1 g sinθ且m1和m2均静止.作出m1的受力图.⑷图中的A,B均静止,竖直墙壁光滑,试用隔离法画出A和B两个物体的受力图.2.木块A、B分别重50 N和60 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B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
现用F=1 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如图所示.力F作用后 ( )A.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 NB.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 NC.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 ND.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 N3.如图所示,表面粗糙的固定斜面顶端安有滑轮,两物块P、Q用轻绳连接并跨过滑轮(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P悬于空中,Q放在斜面上,均处于静止状态。
当用水平向左的恒力推Q时,P、Q仍静止不动,则 ( )A.Q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变小 B.Q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变大C.轻绳上拉力一定变小 D.轻绳上拉力一定不变4.如图所示,重为10N的木块放在倾角为θ=300的斜面上受到一个F =2N的水平恒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F的方向与斜面平行)则木块与斜面的滑动摩擦系数为()A.2/10 B.0.6 C.3/3 D.无法确定5.重为40N的物体与竖直墙壁的动摩擦因数为0.4,若用斜向上与水平面成θ=53°的推力F=50N托住物体。
物体处于静止,如图所示。
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少?要使物体能匀速下滑,推力F的大小应变为多大?6.质量为0.8kg的物块静止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若用平行于斜面沿水平方向大小等于3N的力推物块,物块仍保持静止,如图所示,则物块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等于( )7、如图所示,物体A靠在竖直墙面上,在力F作用下,A、B保持静止.物体B的受力个数为()A.2 B.3 C.4 D.58、用一轻绳将小球P系于光滑墙壁上的O点,在墙壁和球P之间夹有一矩形物块Q,如图所示.P、Q均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P QPQOA.P物体受4个力B.Q受到3个力C.若绳子变长,绳子的拉力将变小D.若绳子变短,Q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增大9、A、B、C三物体质量分别为M、m、m,作如图所示的连接,绳子不可伸长,且绳子和滑轮的摩擦均不计,若B随A一起沿水平桌面向右做匀速运动,则可以断定()A.物体A与桌面之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gB.物体A与B之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gC.桌面对A,B对A,都有摩擦力,方向相同,大小均为mgD.桌面对A,B对A,都有摩擦力,方向相反,大小均为mg10.如图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块在沿斜面向上的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作用于物块的静摩擦力()A.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B.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C.大小可能等于零D.大小可能等于F11.如图5—32所示,一定质量的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沿天花板做匀速直线运动,F与水平方向成α角,物体与顶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物体对顶板的压力和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多大?1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凹形槽沿斜面匀速下滑,现将质量为m的砝码轻轻放入槽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和m一起加速下滑 B.M和m一起减速下滑C.M和m一起匀速下滑 D.条件不足,无法13、如图所示,物体B的上表面水平,B上面载着物体A,当它们一起沿固定斜面C匀速下滑的过程中物体A受力是()A、只受重力B、只受重力和支持力C、有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D、有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斜面对它的弹力14.如图所示,用力F推着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紧贴在竖直墙壁上,木块此时处于静止状态.已知力F与竖直方向成θ角,则墙对木块的摩擦力可能()A.大小是mg-F cosθ,方向竖直向上 B.大小是F cosθ-mg,方向竖直向下C.大小是零15.如图2.4-8所示,物体A、B用细绳连接后跨过滑轮.A静止在倾角为450的斜面上,B悬挂着.已知质量mA= 2m B,不计滑轮摩擦,现将斜面倾角由450增大到500,但物体仍保持静止,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绳子的张力将增大 B.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将减少C.绳子的张力及A受到的静摩擦力都不变D.物体A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增大16.如图2.4-10所示,质量为M的人用轻绳绕过定滑轮拉—个质量为m的物体,斜绳的倾角为α,物体正在匀速下降,则:( )A.轮对轴的压力的mg + Mg sinα,方向竖直向下B.人对绳的拉力小于mg C.人对地的压力一定小于Mg、大于mgD.人对地的摩擦力等于mg cosABC图2.4-8 图2.4-1017.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 、m 的滑块A 、B 叠放在固定的、倾角为θ的斜面上, A 与斜面间、A 与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μ2,当A 、B 从静止开始以相 同的加速度下滑时,B 受到摩擦力( )A.等于零B.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C.大小为μ1mgcos θD.大小为μ2mgcos θ 18. 如图,物体A 、B 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匀速下滑,正确的是 ( ) A . A 与B 间 没有摩擦力 B .B 受到斜面的滑动摩擦力为m B g sin θC .斜面受到B 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D .B 与斜面的滑动摩擦因素 μ= tan θ19.如右图所示,带有长方体盒子的斜劈A 放在固定的斜面体C 的斜面上,在盒子内放有光滑球B ,B 恰与盒子前、后壁P 、Q 点相接触.若使斜劈A 在斜面体C 上静止不动,则P 、Q 对球B 无压力.以下说明正确的是( ) A .若C 的斜面光滑,斜劈A 由静止释放,则P 点对球B 有压力B .若C 的斜面光滑,斜劈A 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滑行,则P 、Q 对球B 均无压力C .若C 的斜面粗糙,斜劈A 沿斜面匀速下滑,则P 、Q 对球B 均无压力D .若C 的斜面粗糙,斜劈A 沿斜面加速下滑,则Q 点对球B 有压力20.如图5所示,质量为m 的球放在AB 和BC 之间,两板的公共端B 是固定在一起的,且AB 保持水平,∠ABC >900。
当系统共同水平向右运动时,不计摩擦,则( )A .球对AB 板的压力可能大于mg B .球对AB 板的压力可能小于或等于mgC .对BC 板的压力可能为零D .球对BC 板的压力可能大于mg21.如图所示,质量M =1 kg 的小球穿在斜杆上,斜杆与水平方向成θ = 30° 角,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321,小球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F = 20 N ,则小球沿杆上滑的加速度大小为多少?(g 取10 m/s 2)22.如图所示,火车车厢中有一倾角为30°的斜面,当火车以10m/s 2的加速度 沿水平方向向左运动时,斜面上的物体m 还是与车厢相对静止,分析物体m 所 受的摩擦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