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财务会计复习资料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和差错
更正
一、会计政策
(一)会计政策
1、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1)如收入确认的标准。
(2)主要是计量基础,如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等
(3)按法律,会计制度等采用的方法。
2、确认和计量,合并范围等。
(二)会计政策变更
1、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的会计政策改为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
2、(1)法律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法定变更)。
(2)会计政策变更能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改为公允模式(自愿变更)。
*以下情形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1)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如以前是经营租赁,现在改为融资租赁。
(2)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如某企业初次签订一项建造合同,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三)会计政策变更的识别
(1)会计确认条件是否变更。
(2)计量基础是否变更.
(3)列报项目是否变更。
(四)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1、追溯调整法
(1)法律规定会计政策变更,且国家没有发布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
(2)会计政策变更能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情况下,企业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
(3)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从可追溯的最早期初开始应用变更后的政策。
追溯调整法例题见书
2、未来适用法: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
对当期的净利润等进行调整。
(五)会计政策变更的披露
(1)变更的性质,内容,原因,简要阐述变更的日期等。
(2)项目名称调整金额
(3)无法追溯调整的原因
二、会计估计
(一)会计估计概述
会计估计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
特点如下:
(1)会计估计的存在是由于经济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2)进行会计估计时,往往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
(3)不会削弱会计确认合格计量的可靠性。
会计估计举例:
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折旧方法年限,净残值,可回收金额,职工薪酬金额的确定,预计负债,收入金额,提供劳务完工程度,一般借款资本化金额,暂时性差异,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的确定,承租人融资租赁折现率的确定,融资费用和融资收入确定,未担保余值的确认,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减值,弃置费用的确定等。
(二)会计估计变更: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
情形包括:
(1)赖以进行会计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如年限。
(2)取得了新信息积累了更多经验,如坏账准备有5%变成不能收回。
(三)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未来适用法)
(1)只影响当期的,如坏账准备有5%到10%。
(2)影响变更期又影响未来期间的,如折旧年限。
(3)若划分不清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计入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应计入变更当期与前期相同的项目中(可比性)。
如果以前的会计估计影响数记录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损益,则以后期间也是。
如以前进入特色项目则以后期间也是。
(四)披露(附注中)
(1)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日期,原因。
(2)对当期和未来期间的影响数包括损益。
(3)影响数不确定要披露这一事实和原因。
(4)不重要的可以不披露。
三、前期差错
(一)前期差错概述
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
1、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
2、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
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等。
(二)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前期差错的重要程度,应根据差错的性质和金额加以具体判断。
1、对于不重要的前期差错
采用未来适用法更正
2、重要的前期差错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
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
追溯重述法的会计处理与追溯调整法相同。
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企业应当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调整前期比较数据。
对于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报告年度前不重要的前期差错,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日后事项》的规定进行处理。
(三)前期差错更正的披露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前期差错更正有关的下列信息:
1、前期差错的性质。
2、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金额。
3、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
在以后期间的财务报表中,不需要重复披露在以前期间的附注中已披露的前期差错更正的信息。
借款费用
借款费用相关概念
借款费用是企业因借入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借款利息费用(包括借款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和相关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一)借款的范围
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既包括专门借款,也可包括一般借款。
(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成本。
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
【提示】在实务中,如果由于人为或者故意等非正常因素导致资产的购建或生产时间相当长的,该资产不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三)借款费用相关时点的确定
借款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是: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1.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点的确定
借款费用允许开始资本化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
2.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时间的确定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中断的原因必须是非正常中断,属于正常中断的,相关借款费用仍可资本化。
3.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时点的确定
总原则: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之后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停止资本化的判断:
(1)实体建造已经完成;
(2)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3)后续支出金额很少;
(4)试生产出合格产品;
(5)分别建造、分别完工的资产,如果完工部分能够独立使用或销售,完工部分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
(6)分别建造、分别完工的资产,必须等到整体完工后才可使用或者可对外销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