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儒家思想是其思想根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所包融的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书中处处尽显“中华之风”,特别是儒家的精神,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书中的仁、忠和义尤为突出。

作为一名万民景仰的君主,必须爱民如子。“仁义、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三国演义》中具有深刻的体现。《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仁”的一个代表。刘备任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期间,“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刘备从当阳撤退时,虽形势危急,仍不肯抛弃跟随他而行的十几万百姓,可见,一个爱民的官员是受到百姓的爱戴的。相反,“十常侍”被处死时,百姓“争食其肉”、董卓的暴行也使百姓恐惧反感,董卓死时,百姓“手掷其提议,足践其尸”。《三国演义》通过对曹操的残暴奸诈的描绘和对刘备的宽厚仁爱的赞扬,表现出世人的对于“仁政”的向往。可见,作为一个统治者,必须要有爱民之心,正所谓“仁者爱人”。

封建社会时代,“忠君”思想为统治阶级所倡导,在《三国演义》中,“忠君”的思想也是比比皆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动从古至今为君子所不齿,关羽、诸葛亮等蜀将忠军爱国的行为被大家称赞,而刘备作为“中山靖王之后”,身为汉室的皇叔,是所谓的正统。因而“拥刘反曹”的思想越来越严重。由此可见这种“拥刘反曹”从根本上肯定了那个时代“忠君、爱国”。谈及“忠君”,关羽、

诸葛亮实为突出。

关羽的忠表现在,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以高官厚禄留他,他不为所动,唯一看中的曹操给的礼物是那匹“赤兔马”,留下马的目的也是为了早日回到哥哥的身边。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毅然带着两位嫂嫂回到刘备的身边。这一方面表现他对兄弟的情义,也表现了他对所效忠国家的忠。

诸葛亮一生追随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矣。诸对于蜀汉的忠贞,他“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发展了刘备不是很强大的事业。忠心耿耿,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义无返顾。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而尽管如此,诸葛亮却从未萌生过些微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真正做到为人臣子的品质,“在其位,谋其职,心忧天下”。

“义”本来是一个浮泛的道德概念,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助以及知恩图报的原则。《三国演义》从一开始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即使后来建国,三人名为君臣,实为兄弟。可见,在农业社会中,由血缘所形成的宗法关系高于一切,而在市井社会,很多活动超越了狭小地域以及家庭、宗族的范围,“义气”就显得特别重要。关羽更是“义气”的化身,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的高官厚禄所动,最终演出“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体现了“结义”的关系一旦形成就不可违逆的道德原则。但赤壁之战中关羽奉命扼守华容道,却又因为曹操旧日有恩于他而放了曹操一条生

路,自古以来“忠义不能两全”。即使如此,我们并没有把他的举动归为背信弃义。相反,这又是“义气”的另一种表现,即受人之恩不可不报。

一部《三国演义》,一段艺术化的历史传奇,一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站在儒家思想文化的立场上,我们看到的是仁、忠和义。但是《三国演义》融合了古代政治军事、外交、人才、伦理、宗教、史学、文学等等。那层出不穷的智慧权谋、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形神活现的人物形象、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展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