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

合集下载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和谐社会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和谐社会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和谐社会【摘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

它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治国方略和认识上的深化,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贡献。

要求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本文就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中国,我能做什么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实现途径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

和谐指的不是完全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追求的完美结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我们党从来都强调,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党领导的各项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要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都得到尊重、创造活动都得到支持、创造才能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都得到肯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利益关系协调的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之间出现了利益分化、利益矛盾突出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包括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协调利益关系,首先要把坚持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其次,要建立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依法及时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秩序、稳定的机制作保障。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方针。

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一直向往的美好社会,伟大思想家马克思提出的和谐思想论证了实现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个人发展与社会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不应该成为自然的主宰,而应该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遵循自然规律。

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实现自身的和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人与人的不和谐,部分官员贪污腐败,巧取豪夺,逐渐吞噬了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

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社会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不够完善,弱势群体生存艰难,政府权力集中都是社会不和谐的表现。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物栖息地破坏等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也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的重大发展和创新,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我国国情结合马克思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社会的和谐。

首先,在思想上认识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其一,建设和谐社会是世代国人的愿望,大势所趋。

其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解放和自我解放,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三,建设和谐社会和发扬继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

其四,健全我国的民主制度,强化奖惩机制,反腐倡廉,增进监督。

其次,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稳健增长,扩大就业,提高人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再次,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大力度治理污染实现经济循环经济,大力弘扬并提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

最终,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总之,通过学习马克思关于构建社会和谐的理论,再结合中国现状,为我国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发展提供的指导性方法的意义是重大的。

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精品

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精品

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社会论文一、和谐社会理论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对于西方文化的发展问题卢卡奇是进行了既全面又系统的探究。

卢卡奇认为,物化意识其实是让人们对文化的追求逐渐地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人们放弃了最开始的探索,放弃了积极进取,勇敢奋斗的对于文化的信仰,逐渐陷入了贪图享乐的境遇。

在这样的时代人们感到的是社会的异化、人的异化,整个社会处于不和谐的一种状态。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霍克海默,他通过对大众文化的分析,阐述了大众文化的本质、功能,并且揭示在西方社会中文化与人们逐渐分离的社会现象。

他认为,文化最原始的意义是培育以及提升人性,可是如今的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商品并且对人们的意识形态进行着操纵。

在这些文化商品中,人们的灵魂在享乐,他们忘却了人世间的痛苦与无奈,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丧失了一切有关思考和反抗的能力。

这种具有商品性质的文化是极其不利于人们的发展的,对我们的社会发展也是不利的。

不难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探究,揭示出,西方社会的高速发展却构建了一个在总体上是异化的、病态的社会。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西方社会对人的统治是有问题的。

这种统治不仅没有使各种社会关系得到缓解,反而使各种矛盾更加紧张,所以他们说西方社会并不是和谐社会。

西方社会要想达到和谐,就必须让人们从灵魂享乐中走回现实,并且重新树立对个人自由以及自身价值的追求,使个人的人性、人格得到完善。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和谐社会的意义1、坚持将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发展相结合纵观资本主义历史,不难看出:资本主义之所以矛盾丛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其发展观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单单追求资本的扩大,而这样的追求导致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党的十七大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内在要求以及重要保证。

把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

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核论文论文题目论文小组组长任婷婷学号 ******** 论文小组成员陈敏娜学号 ********杨理翔学号 ******** 院别、班级 12文(11)指导教师潘老师2014年 12 月 5 日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的内容及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分析,深入挖掘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由来和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具体内容出发分析怎样践行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最后指出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和谐思想; 由来; 内容; 和谐社会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

《尔雅》解释:谐,和也。

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对我们处理当代国际国内事务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追求的完美结合,其内涵十分丰富和深刻。

早在19世纪初期,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曾发表《全世界和谐》一书,提出既然在自然体和社会的体系内存在着和谐的秩序,那么在人的心理思想道德中当然也存在能培育和谐精神的诸多因素。

资本主义的极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残酷不公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沦丧,要培养人的和谐精神来推动建设社会理想的道德体系。

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的模式,而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的途径之一是培养人们的和谐精神。

和谐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继承发扬了体现优秀文化传统的和谐精神。

论马克思的社会和谐观及其实践意义

论马克思的社会和谐观及其实践意义

论马克思的社会和谐观及其实践意义马克思的社会和谐观及其实践意义马克思(Karl Marx),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被视为共产党的创始人与先驱。

他的发展完整的社会和谐观是一种伟大的理论成果,其实践意义也是众所期待。

一、马克思的社会和谐观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整合人类社会关系的观点——社会和谐。

他认为,社会和谐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一种更高的统一的关系,以期望着彼此的尊重,此外,马克思也强调,社会和谐需要建立在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之上。

他指出,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为了人民的美好未来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和谐,推动社会增长。

二、解决社会分化的实践意义马克思的社会和谐观被视为一种关乎社会进步的有效思想,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社会分化在不同社会阶层中产生了错综复杂的社会格局,导致贫富悬殊、社会关系不合理等问题,成为今天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从马克思的社会和谐观来看,要解决社会分化,就要解决和谐关系的落实问题,即加强社会公平意识,重塑社会关系,制定更为合理的社会制度,改变大多数人的社会观念,实现社会共存与发展共赢。

三、实践建设实践中,要真正形成社会和谐,就需要在实践中具体落实。

从宏观角度,必须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各级社会组织和社会责任链;从微观角度,要培养社会互助与共同繁荣的文化,并鼓励个人向着这一目标发展。

只有久而久之,在实践中平等与公正尊重互信,社会和谐真正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才能真正过上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社会和谐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他认为,只有平等与公正的尊重、互助与共同的繁荣引领着人们的思想,社会才能真正形成和谐而富有公平的格局,从而达到相互尊重、共同繁荣的社会未来。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启示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启示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启示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构建中的一个基本标志。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

这些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启示世界上许多思想家都对“和谐社会”作了具体的阐述。

其中,马克思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认真学习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对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人包含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首先借助于自然界使其成为自己的生活资料,然后才能使自然界为人类所用。

“人靠自然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1]95人和动物植物都是差不多的,都要依赖自然界来生存,把自然当作自己生活的物质来源,作为人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

马克思始终认为人类是从自然界中产生出来的,同时要通过自然界来提供生活必需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使人类更好地在自然界中生存。

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并且能够改造自然。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所有生物中最聪明的,因为人类能够读懂自然规律,并且为自己所用,使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以此来使人类达到更好的生存条件。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生命的自然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1]167马克思始终坚持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界,同时使自然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人类不但具有主观能动性,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具有被动性。

这就是说,人类想要与自然界和平共处,就要相信自然界,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能任意妄为,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就会遭受应有的恶果。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也带来了不少的环境问题,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仅不能使自然界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还会导致一系列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从而使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张,更加对立,自然界会对人类施加压力,使人类不能重新去开发自然资源,这样循环往复下去,只会愈演愈烈,人和自然的和谐就更加不可能实现,所以人类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和谐社会论文人与自然关系论文: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和谐社会论文人与自然关系论文: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和谐社会论文人与自然关系论文: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摘要:“人与自然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基础性平台。

本文通过挖掘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主线的观点。

基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南。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各个时期理论文本中蕴涵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挖掘其中内含的作为马克思生态思想逻辑主线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我国建构“和谐社会”具有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南意义。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长新的哲学命题,也是当今各生态主义流派——包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核心议题。

美国生态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曾言:“人们的生活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自哲学诞生之日起,这一事实就引起人们无尽的思考。

”某种意义上,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

人类文明及其形态的演变首先植根于人类活动方式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中,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与自然关系中相互地位的转化。

因而,人类文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尽可以用人与自然关系的某种固定模式来表达,譬如说:与工业文明时代相对应的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而“生态中心主义”则成为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主流思维模式。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社会面临“两大变革”或称“两大和解”的历史任务:“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马克思所言“人同自然的和解”即是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人类本身的和解”则是指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前一种关系是后一种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而后者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又对前者产生巨大反作用。

浅谈和谐世界毛概.doc

浅谈和谐世界毛概.doc

浅谈和谐社会毛概论文浅谈和谐社会毛概论文篇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浅谈》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长期实践中,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和谐社会;联系;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和谐同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

它不是指事物的完全统一,而是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这对于我国正确处理国内国际事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分析(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城乡差距、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最大限度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的问题。

这体现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及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及其客观规律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根本前提。

人类产生于自然界,但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又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界,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人与自然界时刻处于矛盾之中。

随着人类不合理的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日益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我们对自然界的开发与利用应当是文明的,应当是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毛概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毛概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毛概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和要求,是社会矛盾对立统一的产物。

“和谐社会”理念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条件下的科学阐释。

这一理念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和合精神”,批判地吸收了西方分析社会发展的理性主义传统,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关键字: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当前中国的国情需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发展很不平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不和谐问题比较突出。

对于不和谐问题,必须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予以解决,这既是党在长期执政中经过艰辛探索所积累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

例如,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问题、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问题、资源消耗过度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

为了减少和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就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这是一种理念。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对象,本是原则、理念、要求。

人有三层:个人、群体、人类;本有三义:相对人对物的依赖,把人当主体;相对人被边缘化,把人当作依据;相对把人当作手段,把人当作目的。

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

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

他与恩格斯合著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 言》 等书中, 一再“ 提倡社会和谐” 。在人与社会的
关系上,马克思说:“ 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 人一样, 社会也是由 人生产的。他认为, ” 人是社会 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换句话说:人应当融人社 会, 社会应当融人人, 这才是高度和谐。马克思的 和谐社会观首先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阐述。
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 标和最高价值取向。 它主张 人与自然对立统一, 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经济发 展和人的发展并进, 政治、 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
矛盾统一。 一、 人的本质
真正把 “ 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的是马克 思。 马克思在其《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及 1844 ,
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
圃 多吉次仁 马恩瑜
西 截 成 瓜 格 帐 2 〔 况 乐 . 1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赖特 米尔斯(r ght i Mil s) 曾经说到“ l 如果不了解马克思的思想, 就
无法了解 19 世纪以来的社会思想史……近百 年来社会研究和政治哲学的发展 ,在很多方面 都或多或少是同马克思进行的长期答辩。这种 社会学答辩往往是隐蔽的, 但是不管它是否被 人民意识到, 这的确是现代社会思想的历史发 展的一条主要线索。 川 ” 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被 恩格斯归结为划时代的两大发现: 一是发现了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是发现了现代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 运动规律。 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的社会理论, 不仅 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的发展规律,也考察了资 本主义的社会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为人类指 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即通往全面自由发展的和 谐社会— 共产主义的道路。马克思不仅是一
为都是社会生活的表现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 什么样的人。人是社会的人 , 社会是人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思想有

马克思人性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人性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人性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论文题目】马克思人性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人类社会自从产生以来,不断地在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幸福之间的关系,许多伟大思想家和哲学家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人性和谐是一个基本概念,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人性和谐的思想,认为人的本质是天生的自由、平等、协作和和谐的集体生活。

人性和谐的思想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而且是当代社会需要深入思考和借鉴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人性和谐思想的深入探讨,总结其当代价值,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参考。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法,分析马克思人性和谐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总结其当代价值。

具体来说,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马克思人性和谐思想的概述,包括人性与和谐的关系、人性和谐的内涵和特点等。

第二部分是对马克思人性和谐思想的历史渊源,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等哲学家对人性和谐思想的阐述和贡献。

第三部分是对马克思人性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转型、社会关系的协调等。

最后,本文归纳总结了马克思人性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和启示,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论文的创新点】本文对马克思人性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文对于马克思哲学和当代社会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论文的预期目标和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人性和谐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其当代价值和启示,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文的预期目标是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总结马克思人性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为推动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支持。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论文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论文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精华”。

当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旋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模式也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由“斗争哲学”、革命理论的前视域向真正实现研究主题的根本性转换。

因此,我们对于如何发掘和阐释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理应成为这种转换的主题之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整合导向1“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创造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的社会本性和所追求的基本价值。

无论是我国古代人们所向往的“小康社会”、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理念,还是西方思想家所提出来的“理想国”、“乌托邦”、“新和谐公社”等,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这一共同的价值目标。

近代西方一些哲学家、思想家也先后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而真正把“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的只有马克思。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理念博大精深,立意深远。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提出了关于“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特征马克思认为,和谐社会的实质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和谐。

2.1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具有不可分割性,即相互依存性。

“人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我国古代传统哲学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一致主张“天人合一”、“和为贵”、“和实生物”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大多数思想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未来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构建和谐社会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重要使命,如何运用对立统一观点构建和谐社会,建国之初毛泽东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并且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论断,这些努力,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在新时期我们更要利用对立统一规律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对立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社会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进入21世纪后,中共多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那什么才是和谐社会呢?我党提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并且充满着创造力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最终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

基于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但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和因素。

有学者提出,当前社会中最不和谐的,还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大,而且很多是由不公平分配所造成的。

比如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

还有垄断性行业,它凭借对资源、市场、价格的垄断,获得大量的垄断利润。

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所带来的不和谐因素。

自古就有许多先哲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当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社会,而我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

第一是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上看,这一时期往往是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不能不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马克思论文社会主义论文:浅议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马克思论文社会主义论文:浅议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马克思论文社会主义论文:浅议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在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社会构想的合理因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和谐社会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深刻阐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还指出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进而实现了和谐社会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巨大飞跃。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而且还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并且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实现整体和谐的现实基础和过程,人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归宿。

1.人与人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和谐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造成生产关系对立的根源所在,因此,扬弃私有制理所当然地成为实现真正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前提。

社会关系本身意味着“许多个人的合作”,但合作的条件、方式和目的各有不同。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合作完全可能是为了少数人利益的最大化和广大劳动者利益的最小化。

这种社会是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

只有消除剥削制度,建立公正的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成为现实。

《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发展不仅不妨碍他人的发展,而且是他人发展的条件。

这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状况至今仍不是人类社会的现实,但它从人类文明的理想高度,为我们指明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最好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优秀论文)试论和谐制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优秀论文)试论和谐制度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SOcialism.
KEY WORDS:harmony,institution,holism,harmonious institution,
a11..in..one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
interactive compound of coordination and harmony,therefore to reach
harmony of the institutions。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are holism fIt is an organic holism constituted by interactive and linked subsystems.),people oriented(It is people—oriented.),coordination(Its respective elements should cooperate.1ink and CO-ordinate interactively.)and dynamic openness m is in the status of dynamic openness and intrinsic
non-balancc.1’Ihe function of harmonious institution is that people obtain latent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ordinate and CO.operate
institution.And its basic forms are harmony of eonstituent element of

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在当代社会,和谐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的共同目标。

而和谐是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内涵、特点和应用,以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是一种以社会历史发展为基础,以劳动阶级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指导,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思想。

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刻认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首先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是因为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

其次,和谐发展是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的思想,坚持维护以劳动群众为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最后,和谐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在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不同领域实现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既具有科学上的普遍性,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

首先,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具有科学的普遍性。

和谐发展是普遍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深刻的理解和对当前人类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其次,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在全体人民齐心协力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政治等全方位发展,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最后,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是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获得了飞跃式发展,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而推进和谐发展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论文:马克思主义与和谐社会

马克思论文:马克思主义与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的永恒追求和最高境界,也是马克思哲学社会理论中的深层底蕴,更是当今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

将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

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有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可靠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源泉思想和意义1、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1.1、主体观明确了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与发展归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观为指导,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同时,人的主体地位要求主体的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尊重。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人是目的,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最高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归宿。

通过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1.2、系统观指出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正是对唯物辩证法这一基本原则的进一步展开。

从系统观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

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要素的独立性,更要注重要素间的协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核论文论文题目: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小组组长: 观义学号:10010427论文小组成员:刚学号:10010402洪刚学号:10010410郭路江学号:10010409王飞文学号:10010425赖玮桦学号:10010415院别、班级:10数(4)指导教师:欧阳瑞珍2012-5-26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法治方针。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局面,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自我和谐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容。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每个特征之间都彼此连接,彼此依存,它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它是社会主义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

没有诚信,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人际关系就会紧;没有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所以它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

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为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尽其能并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民提供了各尽其能的舞台,极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活力。

在这方面,我们党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一是尊重劳动,即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二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三是尊重创造,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四是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即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民诉求的社会。

在各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各个阶层和群体也必然表达他们的权利诉求、诉求、公正诉求以及政治诉求。

对于这些利益诉求,我们党充分尊重,并积极整合他们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们当中的有效力量。

这有利于形成一种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谐相处的社会。

只有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才有可能使社会成员做到和谐相处,各得其所是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和谐相处是各得其所的结果。

“和谐相处”,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种必然要求。

其基本特征是以各种关系的和谐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从外延来讲,和谐相处主要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人和人的和谐相处,人和组织的和谐相处,人自身部各要素的和谐相处。

而人和人的和谐相处,又主要包括党和人民的和谐相处、干部和群众的和谐相处、党员干部之间的和谐相处、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代际之间的和谐相处等。

这里,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根本,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关键,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基础。

从涵来讲,和谐相处是指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

人人平等,即人们之间在人格、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上的平等,而机会、规则和分配上的平等是核心。

和而不同即尊重个人、包容个性差异,并通过协商共识,使多样性之间达到协调、合作、共赢。

互惠互利,即社会各阶层、群体和成员之间能保持一种互惠互利关系。

三、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状(1)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的成绩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最早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来,到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趋于成熟,它作为执政党的五种能力之一提出来,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容,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建设和谐社会既是党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希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明确的社会形态,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既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个美丽的标签。

它的具体定义就是“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2)现阶段存在的不和谐因素现阶段的社会主义虽然取得不少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既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个美丽的标签。

它的具体定义就是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当前出现的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和不平衡问题;二是体制改革过程中因体制、机制不完善而产生的问题;三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因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而带来的问题。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总体上是和谐的,这是对当前社会形势的一个基本估计。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现阶段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往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引发的问题与体制转轨中体制机制不完善造成的问题交织在一起,积累的问题与新产生的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利益矛盾问题和思想认识差异问题交织在一起,官僚主义、工作方法不当造成的问题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引发的问题交织在一起。

这些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任其发展,就会挫伤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在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使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2、必须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久安。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五、当代大学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青少年团体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所以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大学生又应该如何通过自身行动来构建和谐社会呢?首先,我们要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我们不少大学生存在以下一些错误的思想:1 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的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

怎么说呢?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或接受马克思主义人生理想,但也有的人心认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生理想是渺茫的。

他们大多数虽然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付诸行动,只是表面的赞同,也没有完全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把它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去。

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

还有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

金钱的诱惑使他们只想挣钱而不择手段,这很容易就造成拜金主义。

还有一些大学生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歌“六十分万岁”思想已经不再积极,并在上进了。

2. 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的利己主义人生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