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谈写作
沈从文经典语录摘抄

沈从文经典语录摘抄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影响了无数人。
他生前所说的一些话语,也被人们视为经典的语录,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启示。
下面就以七个案例,来探讨沈从文经典语录的意义和价值。
1. “一个真正的文学家,是既能提高人们的眼光,又能提高他们的品味。
”沈从文这句话告诉我们,文学不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产生的商品,而是应该更多地从提升人类精神层面的高度考虑。
一个好的文学家,不仅要有一定的才华和技巧,而且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自己的文字将人们引导到更高的层次,从而改善社会风气。
2. “文学就是一种人群的智力”。
这是沈从文另外一句著名的语录。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它是以人为本的。
它可以教育人的情感和思想,可以指导人的行为方式,还可以影响人的审美观念。
因此,文学作品往往代表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水平,反映了人类智力的高峰。
3. “用心去读书,不仅是在理性上,而且是在情感和精神上。
”这句话强调了读书的内涵,并呼吁人们不要只注重书本知识,而要尽可能地发现阅读背后的文化内涵,更要发掘自己的精神内涵。
阅读是对灵魂的磨练,是对我们世界观、人生观等形成与塑造的帮助。
4. “写作是一种思想反思的过程。
”沈从文在这句话中探讨了写作的本质,他认为写作应该是一个思想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发现自己内心的世界,解决自己的疑惑,也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自己的文学作品。
5. “我们要去感悟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美好和善良。
”这是沈从文的一句美好的话语。
他在这句话中呼吁人们去发现生活的美好与善良,尽量去感悟人类关爱和世界和平的内涵,同时也提醒大家在家庭、社会等角落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让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6. “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了,文学需要的是静下心来,深入生活。
”沈从文在这句话中提醒我们要耐心从容地地去面对生活,去深度挖掘生活的内涵。
更何况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通过该过程,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

浅析沈从文的《菜园》写作意境沈从文的《菜园》是一篇以家庭为主要背景的散文,主要描绘了作者童年时在菜园里感受到的生活情趣和意境。
这篇散文把作者在菜园中所体验到的美妙情感呈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深的感染力,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下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浅析沈从文的《菜园》的写作意境。
一、自然的美妙意境《菜园》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自然的美妙意境。
在菜园这个大自然的庇护下,作者们能够尽情地感受自然的气息和苍生的风调雨顺,感受到了春、夏、秋、冬、各有其独特的生命气息。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绘了那些种植于菜园中的蒜、姜、葱、豆、麦、花椒等,让读者似乎置身于菜园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豆籽长了,做了蔸(当地一种蒸制食品),它就不是种子了,它就因为做了蔸,起了一个新名字叫‘蔸豆’。
葱爬出了地面,却被我们折下来做青葱拌豆腐吃了。
豆腐是我们从酸汁中得来的,把花豆磨成的豆浆提上细腥,在酸汁中慢慢地变成了豆腐。
这个过程,虽说很啰唆,但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份无穷的欣喜。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在菜园中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家庭的情趣意境《菜园》中的家庭情趣也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意境。
作者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述,将家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趣和气氛充满了生命力和温暖,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菜园》中的每一个人物角色都十分鲜明,像是春天里婀娜多姿的小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母亲插着两支烟,提着盛满了半壶开水的五斗橱,引着我来到了七婆婆的家。
我们敲了几下门,那边总算有人应声。
七婆婆拄着拐杖走出来,屋中的阴暗猛地一亮,我们发觉她的身形是如此的诙谐,她招呼我们进了屋,说她正在自己做的咸鱼,就算是亲儿子也拿不出去,现在特地拿给我们一尝。
”在这段文字中,不仅展现了母亲与儿子在菜园间的交流,还将七婆婆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及运用:沈从文

高考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及运用: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名人其事及运用沈从文说:“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
”因此他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在这个湘西世界中,人们有着美好、健康的人性比如纯美的少女萧萧、三三;善良仗义的船总顺顺、天保摊送兄弟,他笔下的人物,永远是那样澄澈而不染尘埃的。
沈从文从湘西走来,在《边城》中描绘了原始朴实而又具有生命张力的茶峒,而沈从文的性格也与那座小镇一脉相承。
他淡泊悠然,却又不失志士仁人的气度。
他既热爱自然山川的幽静深邃,也不惧领受尘世生活的凄风苦雨。
他爱独处沉思时光与大千世界,也爱融入普罗大众找寻生命的共鸣。
沈从文开始写作时只有小学学历,但他坚持利用身边一切资源继续学习,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不停地充实自己,成为了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
毛主席曾说:“活到老学到老。
”沈从文的一生正是这句箴言的真实写照。
成就了沈从文的辉煌人生。
沈从文认为,是城市异化了人性,使人们失去了本真的善良和活力。
《八骏图》,讲述了八位被学院体制禁的大学教授的堕落生活。
在当下社会,沈从文对道德的坚守,值得我们尊敬。
沈从文是一个勇敢的人,凭借这份勇敢,他得到了他此生至关重要的财富:成为作家、收获了张兆和的爱情——“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事迹写作范例】1.适用主题:坚守道德与纯洁人性、独特个性气质验示例:然而,这些属于中国的关键词中也有些刺目的字眼,如“食品安全”“空气污染”,向我们彰明了重申社会道德的重要性,我不禁想起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想起他“建一座希腊小庙”的呼告,在他的湘西世界中,有不染尘埃的三三,有助人渡河不收分文的爷爷,有慷慨义气的船总顺顺…….这世界,该多些道德的光芒,洒遍黑暗的角落。
沈从文创作论对大学写作教学的启示

写 作 前 的 准 备 : 大 书 读 应该 与读 小 书并
一
、
重
沈从 文认 为 写 作没 有 “ 秘诀 ” 要 , 想学 会写作 就离 不 开“ 读多做 ” “ 多 :从 社会 那本 大书来 好 好 的学 一 学 人 生 , 看看 生命有 多少 形 式 , 活 有 多 少 形 生 式。一 面 翻读这 本 大书 。 到处 去跑 , 跑 到各 式各 样不 同社 会 生 活 中 明 白 一 切, …… 一 面 掉 转 赵 长征 头来 又去 拼命读 各 种各 样 的 书 , 文 用 字写来 的书, 两相对照一下 , 人生 ’ ‘ 究竟 是怎 么 回事 , 实际与抽象相去多远 。明 白较多 后 , 再又不 怕失败 来 写各式各样 的文章 。 删 相对而言 , 沈从 文更 为强调 认 识社 会 的重 要性 。 在< 从文 自传》 我读一本小 书同时又读 一本大 书》 之< 以 及<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 下那一本 大书》 他提 到童 中, 年时逃避那些枯燥 的书本 、 同一 切 自然 相亲近 的生 去 活经历 。那段经历不仅形成了他一生的性格与感情 的 基础 , 而且对“ 后来 用笔有显 著的影 响” 。即便是 成为 名作 家之后 , 仍然 坚持 认 为 : 总而 言之 , 样玩 一 他 “ 这 次, 就只一次也似乎 比读半 年书 还有益 处。若把 一本 好 书同这 种好地方尽 我拣选 一种 , 直到如 今我还 觉得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
当下 的大学 写 作教 学 , 然 在 一 依 定程 度上存 在着 偏 离写 作基本 理念 的 弊端。大学 生的 习 作普 遍 缺 乏 个 性 、 创 新 、 情 实 感 和 真 独特体 验。现代 著 名作 家沈从 文先 生 的文 学 创 作 论 , 为 我们 理性地 认识 写 作 的性 质 及 规 律 。 走 出当前 写作教 学 的误 区 , 供 了 富 提 有 启 发 意 义 的 参
沈从文的创作理念

沈从文的创作理念
沈从文的创作理念主要体现在他对乡土文化、人性、自然和尊重传统的热爱与关怀上。
首先,沈从文致力于表达和呈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深入乡村,细致观察,以浓郁的地方特色描绘乡土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以真实、细腻、生动的语言,将乡土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其次,沈从文关注人性的困苦与追求。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了许多乡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在他的作品中,人性的伟大和卑微、善良和残忍、自由和束缚都被真实地展现出来,使人们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沈从文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
他细致地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服从自然规律的伟大。
他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自然界的推崇,传达了对自然的爱与敬畏,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最后,沈从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推崇也体现在他的创作中。
他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倡导以民间文化为基础的文学创作。
他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各种文化元素,并将其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又具备普遍的价值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创作理念包括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对人性
的呈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些理念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独特魅力。
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在我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种种的印象。
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
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
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这是一句真话。
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理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
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来的。
然而这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年纪六岁七岁时节,私塾在我看来实在是个最无意思的地方。
我不能忍受那个逼窄的天地,无论如何总得想出方法到学校以外的日光下去生活。
大六月里与一些同街比邻的小孩子,把书篮用草标各作下了一个记号,搁在本街土地堂的木偶身背后,就洒着手与他们到城外去,钻入高可及身的禾林里,捕捉禾穗上的蚱蜢,虽肩背为烈日所烤炙,也毫不在意。
耳朵中只听到各处蚱蜢振翅的声音,全个心思只顾去追逐那种绿色黄色跳跃灵便的小生物。
到后看所得来的东西已尽够一顿午餐了,才到河边去洗濯,拾些干草枯枝,用野火来烧烤蚱蜢,把这些东西当饭吃。
直到这些小生物完全吃尽后,大家于是脱光了身子,用大石压着衣裤,各自从崖坎高处向河水中跃去。
就这样泡在河水里,一直到晚方回家去挨那一顿不可避免的痛打。
有时正在绿油油禾田中活动,有时正泡在水里。
六月里照例的行雨来了,大的雨点夹着吓人的霹雳同时来到,各人匆匆忙忙逃到路坎旁废碾坊下或大树下去躲避。
雨落得久一点,一时不能停止,我便一面望着河面的水泡,或树枝上反光的叶片,想起许多事情。
所捉的鱼逃了,所有的衣湿了,河面溜走的水蛇、钉固在大腿上的蚂蟥、碾坊里的母黄狗、挂在转动不已大水车上起花的人肠子因为雨,制止了我身体的活动,心中便把一切看见的经过的全记忆温习起来了。
也是同样的逃学,有时阴雨天气,不能向河边走去,我便上山或到庙里去,在庙前庙后树林或竹林里,爬上了这一株,到上面玩玩后,又溜下来爬另外一株。
若爬的是竹子,则在上面摇荡一会,爬的是树木,则看看上面有无鸟巢或啄木鸟孵卵的孔穴。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沈从文的写作特色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创作理念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细腻而真实,充满着浩然正气和深邃的哲理,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文学哲学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的写作特色。
一、叙事风格沈从文的叙事风格独具一格,鲜明而个性化。
他擅长运用视角转换和时间跳跃的手法,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将人物内心的起伏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摹,他能够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他也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的描绘,使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二、描写手法沈从文的描写手法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笔墨,使读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中。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象征和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擅长运用自然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他的描写清新而真实,富含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三、文学哲学沈从文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哲学。
他认为文学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所在。
因此,他强调作家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要关注社会和人民的疾苦,作为作家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追求写作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注重对社会问题的触及和深入分析,同时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内心的探索。
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度又具有广度,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总结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文学哲学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他的作品赋予了文学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丰富的艺术价值,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沈从文的写作特色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并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从沈从文的作品中找到真实和启示,希望沈从文的写作特色能够给我们的创作带来灵感和指引。
沈从文的写作课

沈从文的写作课一、简介沈从文,中国现代作家,被誉为“皖湖骚客”和“中国新文学的开山鼻祖”,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吸引了众多读者。
沈从文的写作课,是一次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创作心路的机会,也是探索他的独特写作风格和技巧的窗口。
二、沈从文的创作秘笈2.1 用心感知生活沈从文在他的写作课中强调,作家应该用心感知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有真切地体验和感受,作者才能将更多真实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他建议学生们多观察、多倾听、多思考,尽可能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
2.2 刻画人物形象在沈从文的写作课上,他对如何刻画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他认为,要塑造真实、鲜活的人物,需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
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动机。
2.3 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沈从文被誉为“修辞大师”,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他鼓励学生们多学习各种修辞手法,并灵活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如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
三、沈从文的写作技巧3.1 观察与记录沈从文认为,作家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记录能力。
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人物行为,都需要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
通过观察和记录,作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从而为作品提供充分的素材和灵感。
3.2 用心倾听沈从文说:“用心倾听世界,用心倾听内心。
”他鼓励学生们多倾听身边的声音,包括自然的声音、人物的语言和心灵的声音。
这样才能更好地捕捉和表达生活中的细微变化,让作品更加饱满生动。
3.3 追求真实感受沈从文强调,作家要有真实的感受和情感,要深入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
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作品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3.4 精心构架情节沈从文认为,情节是作品的骨架,是引导读者进入故事世界的桥梁。
他鼓励学生们在构思情节时要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让读者能够沉浸在故事之中,感受到情节的张力和冲击力。
沈从文《边城》的写作特色

沈从文《边城》的写作特色《》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作为一部乡土题材的,《边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活色生香的湘西。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沈从文《边城》的写作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沈从文《边城》的写作特色内容摘要:诺贝尔奖关注的是既反映人类共同的生存体验,又突显民族特色的作品。
沈从文是中国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一位文学家,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偶然的,正是沈从文独特的写作特色吸引了世界的注意。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边城》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边城》的写作特色,由点及面展现沈从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边城》化乡土气息白描手法沈从文是怀着写散文的情感与思维来写《边城》的,他并不急于将整个一口气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是在故事中穿插了很多看似对小说情节无关紧要的环境描写与抒情语言,但这是沈从文的聪明,也是我们的财富。
边城叙述的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许用几句话就能概括完了,可如果真是这样,不久后我们也就不会记得有这么一个作品了,因为它只会让我们读的兴趣索然。
一支笔落在纸上,总是缓缓的淌出细腻、抒情的语言来,正是这些抒情的语言让我们的心灵放慢了节奏,暂时脱离烦扰的社会,到一个没有被污染的世界中小憩一会儿。
“乡下人”的语言也总是那么的纯朴亲近,即便这是一个我们从没到过的地方,却一点不觉得生疏。
他也不会用奢华耀眼的文字来描述这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因为那只是对她的亵渎,轻描淡写的语言足以展现她美若处子的神韵。
本文从小说的散文化特征,语言的特色及白描手法的运用来探索这部小说的写作特色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切入口。
一.小说的散文化特征小说的散文化、抒情化和诗化特征,给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一幅牧歌式的湘西画卷。
他从如画的湘西走来,许我们迤逦的画卷。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于我是有极大的关系的。
”[1]沈从文对于自己的创作有着深刻的认识,水至善至柔、柔韧清丽,对沈从文的写作特色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的。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
沈从文(1893-1966)是中国作家、考古学家、文化评论家,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独具特色,注重表现民间文化和历史经验,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沈从文的作品多涉及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土地、手工艺等方面,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精细的描述,将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民族文化色彩的作品。
他的写作风格独具匠心,以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细节描绘出人性的善良、美好和复杂,让人们感受到人性中最为光辉的一面。
沈从文的作品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个人的视角呈现历史和社会现实,他的写作风格亲切自然,情感真挚,令人感受到作家深深的情感投入和对生活、人生的独特见解。
同时,沈从文还注重文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借代等手法,以丰富的表现方式传达出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清新自然、朴素真挚、富有情感,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文化功底,使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被广泛认为是一部部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沈从文(1901年-1988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与文学理论家。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以及对于文学理论的深刻思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沈从文的文学态度体现在他对于文学创作的热忱、对于文学的追求以及对于作品审美价值的认识。
首先,沈从文对于文学创作怀有非常强烈的热情。
他热爱文学,对于文学写作充满了激情与动力。
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创作过程的描述和思考。
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灵魂的抒发。
他相信只有当作者充满了创作的热情和动力时,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因此,他总是对于文学创作充满了激情与投入。
其次,沈从文对于文学有着深刻的追求。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与精神的表达方式。
在他的著作中,他强调文学的独特之处,认为文学可以通过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他认为文学的追求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文字将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与读者分享。
他追求着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和传递这种追求。
此外,沈从文对于作品审美价值有着独到的认识。
他认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多个层面的价值。
首先,它应该有一种深远的影响力,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作品应该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包括语言的美感、结构的合理性以及艺术形式的完整性。
同时,作品应该具备一定的人文和思想内涵,能够通过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探讨来启迪读者的思维。
通过这些价值的追求,沈从文不仅仅是追求文学艺术的表面形式,更希望作品能够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与思考价值。
总的来说,沈从文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的文学态度表现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对于文学追求的热爱以及对于作品审美价值的认识。
通过他的思考和努力,他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沈从文的文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价值的追求将激励我们持续前行。
沈从文:谈写游记

沈从文:谈写游记写游记象是件不太费力的事情,因为任何一个小学生,总有机会在作文本子上留下点成绩。
至于一个作家呢,只要他肯旅行,就自然有许多可写的事事物物搁在眼前。
情形尽管是这样,好游记可不怎么多。
编选高级语文教本的人,将更容易深一层体会到,古今游记虽浩如烟海,入选时实费斟酌。
古典文学游记,《水经注》已得多数人承认,文字清美。
同样一条河水,三五十字形容,就留给人一个深刻印象,真可说对山水有情。
但是不明白南北朝时代文字风格的读者,在欣赏上不免有隔离。
《洛阳伽蓝记》文笔比较富丽,景物人事相配合的叙述法,下笔极有分寸,特别引人入胜,好处也容易领会些。
宋人作《洛阳名园记》,时代稍近,文体又平实易懂,记园林花木布置兼有对时人褒贬寓意,可算得一时佳作。
叙边远外事如《大唐西域记》、《岭外代答》和《高丽图经》诸书,或直叙旅途见闻,或分门别类介绍地方物产、制度、风俗人情,文笔条理清楚,千年来读者还可从书中学得许多有用知识。
从这些各有千秋的作品中,我们还可得到一种重要启示:好游记和好诗歌相似,有分量作品不一定要字数多,不分行写依然是诗。
作游记不仅是描写山水灵秀清奇,也容许叙事抒情。
读者在习惯上对于游记体裁的要求不苛刻,已给作者用笔以极大方便和鼓励。
好游记不多另有原因。
“文以载道”,在旧社会是句极有势力的话,把古代一切作家的思想都笼罩住了。
诗歌、戏剧、小说虽然从另一角度落笔,突破限制,得到了广大群众。
然而大多数作者,还是乐于作卫道文章,容易发财高升。
个人文集,也总是把庙堂之文放在最前面。
游记文学历来不列入文章正宗,只当成杂着小品看待,在旧文学史中位置并不怎么重要。
近三十年很有些好游记,写现代文学史的,也不过聊备一格,有的且根本不提。
写游记必临水登山,善于使用手中一支笔为山水传神写照,令读者如身莅其境,一心向往,终篇后还有回味余甘,进而得到一种启发和教育,才算是成功作品。
这里自然要具备一个条件,就是作者得好好把握住手中那支有色泽、富情感、善体物、会叙事的笔。
沈从文作文

沈从文作文溅射的火花――论沈从文作品所现的城乡文化碰撞无从驯服的斑马――论沈从文以及他的文学艺术成就在现代文学史上,对城乡文化冲突的研究是一项繁重而重要的工作。
五四以来,从早期的乡土小说作家到后来的京派小说作家,甚至后来的海子等人,都凝聚了工业文明入侵农村带来的情感交融,这种复杂的情感在他们的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乡土基调,现代文明的浓浓血液似乎在当地的基调中流动。
沈从文作为京派小说家的代表者,以边远湘西歌者的身份向我们展开了一个奇异的传奇世界,积淀在他生命底层记忆中的湘西文化色彩渗入他所营造的异世界,似乎将都市文化的烟火味磨灭殆尽,但这掩盖不了那样一种深层次的城乡文化碰撞意味,或者说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矛盾冲突。
沈从文常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国人”,但“国人”对他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值得骄傲的身份。
他只是想展示自己作为湘西叙事者的立场和态度,并没有表现出他是传统农业文明的捍卫者或湘西偏远地区与世隔绝的生活习俗的捍卫者。
他的作品中夹杂着一种对突破无知的抵抗感和一种皈依美与善的宗教思想。
在《边城》中,作者通过白塔的倒塌和重建,象征着传统农业文明的衰落和新文明的崛起,这表明他意识到了时代变迁的不可逆转趋势。
但他也用《边城》中人物的朴素和天真来讽刺和强调现代城市中可耻的物质欲望和腐败的生活。
沈从文的小说应该高于早期的乡土小说,因为许多乡土小说家“往往只是简单地描绘落后愚昧的乡村生活画面,整体艺术素质仍处于幼稚阶段”;同时,它也不同于解放战争时期具有强烈革命性质的“在历史变迁中塑造农民形象”的小说。
“沈从文没有那种政治意义,他只是用看似轻盈的笔墨来指出这个颤抖的故事。
”。
《潇潇》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是纯洁善良的,故事情节也很平淡,有着朴素的乡土气息。
犯了错误的萧萧并没有被“卖掉”或“掉进池里”,而是在一阵快乐的唢呐声中欢迎了私生子的儿媳。
如果早期的当地小说家被要求讲述这个故事,故事不会这样结束。
他们将专注于描绘萧萧的悲惨命运;如果是赵树理写的,那应该是对萧萧如何冲破旧家庭的阻碍,寻找自己的爱情的描述。
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沈从文在我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的种种印象。
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这是一句真话。
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
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
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年纪六岁七岁时节,私塾在我看来实在是个最无意思的地方。
我不能忍受那个逼窄的天地,无论如何总得想出方法到学校以外的日光下去生活。
大六月里与一些同街比邻的坏小子,把书篮用草标各做下了一个记号,搁在本街土地堂的木偶身背后,就洒着手与他们到城外去,钻入高可及身的禾林里,捕捉禾穗上的蚱蜢,虽肩背为烈日所烤炙,也毫不在意。
耳朵中只听到各处蚱蜢振翅的声舌,全个心思只顾去追逐那种绿色黄色跳跃伶便的小生物。
到后看看所得来的东西已尽够一顿午餐了,方到河滩边去洗濯,拾些干草枯枝,用野火来烧烤蚱蜢,把这些东西当饭吃。
直到这些小生物完全吃尽后,大家于是脱光了身子,用大石压着衣裤,各自从悬崖高处向河水中跃去。
就这样泡在河水里,一直到晚方回家去,挨一顿不可避免的痛打。
有时正在绿油油禾田中活动,有时正泡在水里,六月里照例的行雨来了,大的雨点夹着吓人的霹雳同时来到,各人匆匆忙忙逃到路坎旁废碾坊下或大树下去躲避。
雨落得久一点,一时不能停止,我必一面望着河面的水泡,或树枝上反光的叶片,想起许多事情。
所捉的鱼逃了,所有的衣湿了,河面溜走的水蛇,叮固在大腿上的蚂蝗,碾坊里的母黄狗,挂在转动不已大水车上的起花人肠子……因为雨,制止了我身体的活动,心中便把一切看见的经过的皆记忆温习起来了。
也是同样的逃学,有时阴雨天气,不能向河边走去,我便上山或到庙里去,在庙前庙后树林或竹林里,爬上了这一株,到上面玩玩后,又溜下来爬另外一株,若所爬的是竹子,必在上面摇荡一会;爬的是树木,便看看上面有无鸟巢或啄木鸟孵卵的孔穴。
沈从文谈写作从小练笔开始

沈从文谈写作从小练笔开始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
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
”
“他称他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
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示范而写的。
”⑨沈从文先生不仅帮助学生修改作品,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的阅读,而且亲自写作示范,树立标杆。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指导方面可谓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有多少语文老师在坚持写下水作文?有多少语文老师有写作的习惯?语文教师自己不动笔写作,不能做示范,如何能指导学生写作?这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我们老师能像沈从文先生那样,来一点亲身示范,那效果会怎样呢?教师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知道写作的甘苦,才能更好地把握写作规律。
教师能写出作品才有说服力,不能下水作文,就如站在岸边教人游泳,虽然口若悬河,但效果如何,不难想象。
上世纪六十年代,叶圣陶在《文汇报》发表了《教师下水》一文,他旗帜鲜明地倡导“教师下水”练笔。
其目的“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
学生只要心领神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⑩。
语文教师必须下水写作,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
没有“下水”的体验,老师对写作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下水”的体验,教师的指导更容易对症下药。
沈从文:如椽巨笔“写”人生

玩 的 毛 病 ,在 田先 生 的 悉 心教 诲 有 空就钻进 熊公馆 的藏 书楼 废 寝忘 乡下无名 小卒 更是 不屑 一顾 。 于是 下 , 专 心 学 习 , 学 古 文、 赋 都 食地 博 览群 书 ,恨 不得 把 熊公馆 内 他 每 次投 出的 文稿 都 是石 沉 大海 , 他 所 诗 能流 利 背 诵 ,没有发 表 的机 会 。 作 书 快 。 田先 生称 赞他 : 才峻 而 气清 , 痴 , “ 忘却 了与人 交往 。 当时的 熊公馆
跳 三 尺 高 ,喜悦 的 热泪 夺 眶 而 出 。 课 有些怯 场 ,以至 于有十 几分钟 呆 表 达 了 自己的卑微和 对方 的 高不可
他 更加 增 添 了写作 的 信 心和 勇 气 . 立在 讲 台上 , 不 出话 来 。 台下的 攀 , 说 讲 他说 :望到高空明蓝的天, “ 使人 夜 以继 日地埋 头写 作 , 件 件 作 品 学生哄 堂大笑 ,开始捉弄 这 个文 弱 只 想下跪 。你给我 的影 响恰如 这 天 一
也许 是 福 人 自有 吉相 , 来也 说
怀虚 而志 亢。”97 11 年后 , 田名瑜 步 真可谓 热 闹非 凡 ,一 天到 晚人 来人 真 巧 , 3时北 京 大 学 的教授 胡适 常 - "
入政 界 , 始他 蹒 跚徘 徊 的仕途 生 往 ,沈从 文 总是 一个人静 静 坐在 院 常 去“ 西会馆 ” 望朋 友 , 次从 开 酉 看 每 涯。1 2 年 , 90 田名瑜 任 乾凤 麻 屯防 中花台边 , 津津有味地读着诗书。 有 沈从 文的住 房 前 经过 , 是 看到 这 总
感到很新奇。 军指挥部秘 书时,因事去贵 州, 途 时一些 同龄 的 男女青年 想邀请 沈从 个年轻人在埋头写作, 经 芷江县 城 , 当时沈从 文 已在 芷 江 文到街上散 步 、 闲谈 , 沈从 文 总是婉 有 一 次 , 胡适 去会馆 访友 未遇 , 顺 就 便 退 到 沈从 文 的住 所 来 等待 , 正在 从 事税收工作 , 田名瑜特意挤 出时 言谢 绝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诗化文体范式——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阐释

123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诗化文体范式—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阐释任晓兵[摘 要]沈从文独特的艺术品性、精神气质、审美理念与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人事与景物相融为一的叙述资源对他的滋养相融合,形成了其湘西小说绵细悠长、娓娓道来的诗化文体范式,虽略显冗长但却情真意切。
从沈从文湘西小说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切入,具体分析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诗化文体范式。
[关 键 词]沈从文;湘西小说;诗化文体;诗意性语言;意境沈从文不是一个善讲故事的作家,故事的跌宕起伏亦与他无缘;同时他也不是一个能将自己内心动荡起伏的情感在小说中加以外化,并对外化物加以臧否是非的人。
沈从文将自己的人性诗学审美理念倾注于湘西小说的叙述之中,他对这种审美理念所怀有的种种情感体验完全熔铸于文本中所描述的湘西的每一处地方。
沈从文在文本中从不侧身而出,为自己的审美理念摇旗呐喊,他让自己的情感沉隐于叙述的底层,绝不让它浮现出来。
于是,沈从文独特的艺术品性、精神气质、审美理念与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人事与景物相融为一的叙述资源对他的滋养相融合,形成了其湘西小说绵细悠长、娓娓道来的诗化文体范式,虽略显冗长但却情真意切。
本文即从诗意性语言和意境这两个向度入手,具体分析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诗化文体范式。
一、诗意性的语言语言是小说得以以文本显现的最重要媒介,因此小说文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语言现象。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语言运用是他实现其诗化文体的一个重要形式。
“小说文体的实质不在于表达了何种故事情节或思想内容,而在于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言体式去表达……相同的思想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技巧表达,因而,语言表达体式的差异导致了文体的差异……”[1]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小说文体的物质外壳,也是认识小说文体特征的切入点”[2]。
语言的锤炼是沈从文始终重视的因素,他甚至说:“文字是作家的武器,一个人理会文字的用处比旁人渊博,善于运用文字,正是他成为作家条件之一……不懂文字,什么是文学。
”[3]沈从文对小说语言的运用有着“推敲”的执着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沈从文痴迷于语言文字的艳丽和形式的精巧,他认为小说写作讲究文字若步入这样的歧径则会使文章成为“四六文章”,真正的语言文字运用要义是在于“以约见著,能于少分量文字中解释并表现给读者一种较深较持久的效果”[4]。
沈从文写作风格

沈从文写作风格沈从文,中国现代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享誉中外。
他的作品流畅优美,言简意赅,给人以极强的艺术冲击力。
本文将从沈从文的描述细腻、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等方面来探讨他的写作风格。
一、描述细腻沈从文的作品以其对细节的准确把握而闻名。
他善于借助形象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例如,在《边城》一书中,他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纷扰和挣扎。
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色还是人物形象,他都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二、情感丰富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他擅长通过对人物感情的揭示和对情感细节的刻画,唤起读者的共鸣。
他能够把最真实的情感写入作品,给读者以深深的感动。
无论是对爱情的描写还是对友谊的刻画,他都能借助细腻而真挚的文字,将情感的火花传达给读者,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共鸣。
三、思想深刻沈从文的作品思想深刻,富有哲理性。
他对人性的揭示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贯穿于他的各类作品中。
他以文学作品为表达工具,深入探讨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
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对人性的探索与思考,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思想的启示和灵魂的触动。
四、语言优美沈从文的写作语言优美且富有节奏感。
他独特的句式和词汇选择使得他的作品既有一定的韵律感,又能准确地表达出他所要表达的意境。
他懂得运用修辞手法和比喻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
他所采用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的欢迎,让人容易被吸引和沉浸其中。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凭借其描述细腻、情感丰富、思想深刻以及语言优美等特点,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享受,更是人们在鉴赏的同时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沈从文的作品犹如一块琥珀,凝固了时代的记忆,永远闪耀着文学的光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谈写作
“……从一个谦虚而谨慎学习并实验态度上,写个三十年,不问成败得失写个三四十年,再让世间来检选,方可望看得出谁有贡献,有作用……”
“永远不灰心,永远充满热情去生活、读书、写作,三五年后一成习惯,你就会从这个习惯看出自己生命的力量,对生存自信心工作自信心增加了不少,所等待的便只是用成绩去和社会对面和历史对面了。
这也正是一种战争!因为说来容易作来并不十分容易的。
说不定步步都有障碍,要通过多少人事辛酸,慢慢的修正自己弱点,培养那个忍受力,适应力,以及脑子的张力(为哀乐得失而不可免的兴奋与挫折),且慢慢让时间取去你那点青春生命之火。
”
——摘自沈从文《学习写作》。
“我羡慕那些生活比较从容的朋友。
我意思,一个作家若‘勇于写作’而‘怯于发表’,也是自己看重自己的方法,这方法似乎还值得你注意。
把创作欲望维持到发表上,太容易疏忽了一个作品其所以成为好作品的理由,也太容易疏忽了一个作者其所以成为好作者的理由。
小有成功的愿望,拘束了自己,文章就最难写好。
他‘成功’了,同时他也就真正‘失败’了。
”
“我们尊重旁人,并不是卑视自己。
我们要的信心是我们可以希望慢慢地把作品写好,却不是相信自己这一篇文章就怎么了不起的好。
如果我们自己当真还觉得需要尊重自己,我们不是应当想法把作品弄好再来给人吗?”
“让那些自己觉得是天才的人很懒惰而又极其自信,在一点点工作成就上便十分得意,我们却不妨学耐烦一点,把功夫磨炼自己,写出一点东西,可以证明我们的存在,且证明我们不马虎存在。
在沉默中努力吧,这沉默不是别的,它可以使你伟大!”
“我们若觉得那些人路走得不对,那我们当选我们自己适宜的路,不图速成,不谋小就,写作不基于别人的毁誉,而出于一个自己生活的基本信仰(相信一个好作品可以完成一个真理,一种道德,一些智慧),那么,我们目前即不受社会苛待,也还应当自己苛待自己一点了。
自己看的卑小,也同时做着近于无望的事,只要肯努力,却并不会长久寂寞的。
”
——摘自沈从文《给一个写小说的》。
“作者若对于‘天才’怀了一种迷信,便常常疏忽了一个作者使其作品伟大所必需的努力;对于‘灵感’若也同样怀了一种迷信,便常常在等候灵感中把十分可贵的日子轻轻松松打发走了。
”
“这些人相信天才以外还相信灵感,便使他们一场懒惰起来,因为在任何懒惰情形下,皆可以用‘灵感不来’作为盾牌,挡住因理性反省伴同而来的羞惭与痛苦。
”
“中国作家最不道德处,是迷信天才与灵感的存在;因这点迷信,把自己弄得异常放纵与异常懒惰。
”
——摘自沈从文《致<文艺>读者》。
“我文章并不重在骂谁讽刺谁,我缺少这种对人苛刻的兴味,那不是我的长处。
我文章并不在模仿谁,我读过的每一本书上的文字我原皆可以自由使用。
我文章并无何等哲学,不过是一堆习作,一种‘情绪的体操’罢了。
是的,这可说是一种‘体操’,属于精神或情感那方面的。
一种使情感‘凝聚为渊潭,平铺成为湖泊’的体操。
一种‘扭曲文字试验它的韧性,重摔文字试验它的硬性’的体操。
”
“你得离开书本独立来思索,冒险向深处走,向远处走。
思索时你不能逃脱苦闷,可用不着过分担心,从不听说一个人会溺毙在自己思索里。
你不妨学学情绪的散步,从从容容,五十米,两百米,一哩,三哩,慢慢的向无边际一方走去。
只管向黑暗里走,那方面有的是炫目的光明。
你得学‘控驭感情’,才能够‘运用感情’。
你必需‘静’,凝眸先看明白了你自己。
你能够‘冷’方会‘热’。
”
“真生搞文学的人,都必须懂得‘五官并用’不是一句空话!”
“你问我关于写作的意见,属于方法与技术上的意见,我可说的还是劝你学习学习一点‘情绪的体操’,让它们把你十年来所读的书在各种用笔过程中消化消化,把你十年来所见的人事在温习中也消化消化。
你不妨试试看。
把日子稍稍拉长一点,把心放静一点,三年五年维持下去,到你随意调用字典上的文字,自由创作一切哀乐故事时,你的作品就美了,深了,而且文字也有热有光了。
你不用害怕空虚,事实上使你充实结实还靠的是你个人能够不怕人事上‘一切’,不怕幼稚荒诞的诋毁批评或权威的指责。
”
“不拿笔时你能‘想’,不能想时你得‘看’,笔在手上时你可以放手‘写’,如此一来,你的大作将慢慢活泼起来了,放光了。
”
——摘自沈从文《情绪的体操》。
“当前自然不免会发生一种困难,便是作品不容易使人接受的困难。
这就全看你魄力来了。
你有魄力同毅力,故事安置的很得体,观察又十分透彻,写它时又亲切而近人情,一切困难不足妨碍你作品的成就。
……你对于这种工作有信心,不怕失败,总会有成就的。
我们做人照例受习惯所支配,服从惰性过日子。
把观念弄对了,向好也可以养成一种向好的惰性。
觉得自己要去做,相信自己做得到,把精力全部搁在这件工作上,征服一切并不十分困难,何况提起笔来写两个短篇小说?”
“把身份、性情、忧乐安排得恰当合理,这作品文字又很美,很有力,便可以希望成为一个好作品。
”
“经验世界原有两种方式,一是身临其境,一是思想散步。
”
“这不是知识多少问题,是训练问题。
你有两只脚,两只眼睛,一个脑子,一只右手,想到
什么地方就走去,要看什么就看定它,用脑子记忆,且把另一时另一种记忆补充,要写时就写下它,不知如何写时就温习别的作品是什么样式完成。
如此训练下去,久而久之,自然就弄对了。
……有丰富无比的常识,去运用无处不及的想象,把小说写好实在是件太容易的事情了。
懒惰畏缩,在一切生活一切工作上皆不会有好成绩,当然也不能把小说写好。
谁肯用力多爬一点路,谁就达到高一点的峰头。
历史上一切伟大作品,都不是偶然成功的。
每个大作家总得经过若干次失败,受过许多回挫折,流过不少滴汗水,才把作品写成。
”
“从旧的各种文字、新的各种文字理解文字的性质,明白它们的轻重,习惯于运用它们。
……不过,好像得看一大堆作品才会得到有用的启发……一个作者读书呢,却应从别人作品上了解那作品整个的分配方法,注意它如何处置文字如何处理故事,也可以说看得应深一层。
一本好书不一定使自己如何兴奋,却宜于印象地记着。
一个作者在别人好作品面前,照例不会怎么感动,在任何严重事件中,也不会怎么感动——作品他知道是写出来的,人事他知道无一不十分严重。
他得比平常人冷静些,因为她正在看、分析、批判。
他必须静静的看、分析、批判,自己写时方能下笔,方有可写的东西,写下来方能够从容而正确。
文字是作家的武器,一个人理会文字的用处比旁人渊博,善于运用文字,正是他成为作家条件之一。
”
“‘小说原理’‘小说作法’那是上讲堂用的东西,至于一个作家,却只应看一堆作品,作无数次试验,从种种失败上找经验,慢慢的完成他那个工作。
他应当在书本上学懂如何安排故事使用文字,却另外在人事上学明白人事。
”
——摘自沈从文《给一个读者》。
“我虽写了些小故事,只能说是习作,因为这个习作态度,所以容许自己用一支笔去‘探险’,从各种方式上处理故事,组织情节,安排文字。
……在种种试验中,如有小小篇章能使读者满意,那成功是偶然的,如失败,倒是当然!(为的是我从不就他人所谓成功路上走去,我有我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目的。
)失败时也不想护短,很希望慢慢的用笔捉得住文字,再用文字捉得住所要写的问题,能写些比较完美而有永久性的东西。
就写作愿望说,我还真像有点俗气,因为只想写小故事,少的三五千字,之多也不过七八万字。
写成后也并不需要并世异代批评家认为杰作,或千万读者莫名其妙赞美语爱好,只要一二规矩书店肯印行,并世百年内还常有几十个会心读者,能从我作品中仿佛得到一点什么,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总之是已得到它,且少数又少数读者,对于‘人生’或生命看得宽一点,懂得多一点,体会得深刻一点,就很好了。
”
“人各有所长,有所短,能忠于其事,忠于自己,才会有真正的成就。
”
——摘自沈从文《给一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