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_王淑莹_第一章绪论
环境保护概论第01章 概论-1
![环境保护概论第01章 概论-1](https://img.taocdn.com/s3/m/6d427c5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0a.png)
气体状态污染物
❖硫氧化物:主要有SO2和H2S。SO2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过程,以及硫化物矿石的焙烧、冶炼等热过程。H2S主要是 细菌活动产生的。
❖氮氧化物:主要污染大气的氮氧化物是NO、NO2。主要来自 各种窑炉、机动车和柴油机的排气,其次是硝酸生产、硝化 过程、炸药及金属表面处理等过程。
❖碳氧化物:CO和CO2。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和机动车排气。
臭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F i g ur e 1 . Ind i v i du a l R e s p o n s e t o O zo n e Exp os u re (after Kul l e , e t al , Am . R ev.)
-5 0
5 10 15 20
25 0.1
30
0.15
0.2
O zon e C once n trat ion (ppm )
30min即死亡
NO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NO2(10-6) 1 5
10—15 50 80
100—150 250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闻到臭味 闻到强臭味 10min眼、鼻受到刺激 1min内人呼吸困难 3min感到胸痛、恶心 在30—60min内死亡 很快死亡
% Re du cti on in FEV1
全球气候
实验
第五、六章 颗粒 物控制 第七~十一章 气 态污染物控制
第一章 概述 第三章 气象 第四章 排放 模式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章 概论
内容简介
概括性介绍了大气污染的基本常识
学习注掌握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类型、大气自 净作用等基本概念
了解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污染控制技术的主 要内容
了解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体系 建立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概念
环境保护概论(新)PPT课件
![环境保护概论(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f56736dd88d0d233d46ac5.png)
问题
影响生态阈值的因素…?
2020/7/18
38
二、生态演替及其规律
生态演替: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 能随时间作有规律变化的现象,也是地球环境自然 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演替规律:生态系统总是自动地向着生物种类
多样化、生态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
生态演替特点:具有可预测和可控制性,这对生态工 程建设、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具有指导意义。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
2020/7/18
28
三、生态系统的分类
森林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按
荒漠生态系统
地 理
冻原生态系统
条
件
海洋生态系统:滨海、浅海、深海、泻湖
水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流水生态系统(河、江、溪)
静水生态系统(湿地、湖泊、
水库、池塘)
2020/7/18
2020/7/18
39
三、生态破坏及其表现形式
1. 定义
2. 生态系统内部出现结构缺损或功能紊乱的现象,即称之 为生态失衡或生态破坏。
2. 条件
当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干扰超过生态系统最大 自我调节能力(即生态阈值)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将随之 降低甚至消失,而出现结构缺损或功能紊乱现象,即生态系 统失衡。
2. 特点:
① 边界有限性 ② 整体统一性 ③ 动态稳定性
2020/7/18
27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
生物成分
自养生物
消费者:草食、肉食、杂食、寄生及腐食动物
分解者:各种微生物、腐食动物
介质:水、空气、土壤
环境保护概论讲义PPT课件
![环境保护概论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13322be518964bce847c52.png)
(3)“九五”期间,国家推出两项重大举措, 即“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一) 按污染物形成过程分为
1、原生污染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如SO2、 CO2、CO等
第二节、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一、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 物质进入大气中, 呈现出足够的浓度, 达到
.
24
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 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二、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已经产生危害并受到人们 注意的污染物大致有一百多种。其中主要的有 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 碳氢化合物等六、七种。
.
19
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实质
是对烟尘、粉尘、二氧化硫、石油类、 重金属、化学需氧量(COD)和工业固 体废物排放量等12种主要污染物,要求 其排放量到2000年能够控制在国家批准 的水平。也就是说,“九五”期间,尽 管每年人口净增1300万以上, GNP以 8%的速度增长,但这12种主要污染物在 全国范围内,要通过各种有力措施,控 制其增长。
(2) 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 为限度,还要做到后代有与我们平等的发展机 会。
.
14
3、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 经济持续发展 (2) 生态持续发展 (3) 社会持续发展 4、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 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
环境学概论课件第一章绪论
![环境学概论课件第一章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3e7d277b5fbfc77da369b155.png)
社 5《资源与环境概论》王敬国,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6《环境学》左玉辉,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7《农业环境保护概论》张从,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8《源头活水——资源、环境和人类的再生之路》梅方权,东
二、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
工环境。 三、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组成。
第六节 环境保护运动
一、重要的环境会议 1.三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地球峰会”) 作业2:上网查资料总结三次国际环境会议,内 容包括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名称,会 议的主题、会议发表的宣言或形成的文件。
二、掌握深度
掌握与环境有关的基础知识。 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掌握各种环境污染的成因、治理技术和
治理对策。 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的危害。 了解环境热点问题。 树立环境意识,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
三、学习方法及参考资料
参考书目:
1《环境学基础教程》黄润华、贾振邦编著,高等教育出版 社
社会环境 环境
自然环境
教学楼
体育馆
实验楼
办公楼
学生
图书馆
宿舍
食堂 运动场
2.环境问题及相关概念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环境结构是指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环境要素是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
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过少→旱灾 过多→洪涝 水质恶化→污染、赤潮、富营养化
《环境保护概论》课件
![《环境保护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af778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d.png)
垃圾焚烧
通过高温焚烧垃圾,将其中的有害物 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同时产生电能 或热能。
垃圾填埋
将无法处理或无法资源化的垃圾进行 安全填埋,需要注意防止对环境和地 下水资源的污染。
生态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
水体修复
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对受到污 染或破坏的土壤进行修复和改良。
通过生态工程、生物技术等手段,对受到 污染或破坏的水体进行修复和净化。
通过风力发电,降低对环境的 破坏和污染。
核能利用
核能发电是一种高效、清洁的 能源,但需要注意核废料的处 理和安全问题。
地热能利用
利用地热能进行供暖、发电等 ,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污水处理技术
活性污泥法
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 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
无害的物质。
生物膜法
利用生物膜的吸附作用 ,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
02
环境污染及其影响
大气污染
总结词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 物,导致大气质量恶化,对人类健康、动植物生长和环境造 成危害的现象。
详细描述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生产和 消费等。污染物主要包括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 氢化合物等,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健康、气候变化和生态环 境造成严重影响。
总结词
土壤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向土壤中排放的污染物,导致土壤质量恶 化,对植物生长、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详细描述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弃物、农业化学品、城市垃圾等。污染物主要包 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这些污染物会对植物生长、生态系统和 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噪音污染
“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8938f6a1dd88d0d232d46a0d.png)
2、环境质量
• 水环境质量 • 大气环境质量 • 土壤环境质量 • 城市环境质量 • 生产环境质量 • 文化环境质量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就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 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
(一)环境破坏
• 是指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环境 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占中国总 数(百分
比)
6042 3685 626 347 1384 29734
3% 14.2%
中国占世界 伤残调整的 生命年的比
例a
9.6%
4.3%
34.7%
14.2%
35.2%
-
1432
16.0%
17810
8.5%
58.6%
467 8885
5.2%
11924 208407
5.7%
9.0% 15.1%
1.环境要素 • 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
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 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
阳光、岩石等。 • 人工环境要素包括: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
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 信仰等。
环境要素 •水 • 大气 • 生物体
环境结构 单元 水体
第一章 绪论
2.环境与中心事物的关系:环境对立 统一
中心事物
(二)环境组成
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
• 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 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
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大气环 境
环 境 保护 概 论word资料126页
![环 境 保护 概 论word资料126页](https://img.taocdn.com/s3/m/60d228e7d15abe23482f4d97.png)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蚌埠学院/应用化学与环境工程系2019.2.20中国·蚌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一、环境⏹字面涵义:某中心事物周围的因素⏹一般定义: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保法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的组成和结构⏹自然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有机和无机环境组成。
⏹工程环境:即人工环境⏹社会环境:由政治、经济、文化三要素组成,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三、环境的分类1、空间规模:居室环境、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2、环境介质: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社会环境3、性质: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心理环境四、环境的基本特性⏹整体性和区域性⏹变动性和稳定性⏹资源性和价值性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定义:是指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类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类环境问题)三、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境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农业时代标志:农牧业的产生环境问题:自然环境的衰退(生态恶化)第二次浪潮--工业时代标志: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两个时期)(1)第一次技术革命(17世纪初-18世纪末)——蒸汽机(2)第二次技术革命(19世纪初-20世纪初)——内燃机第三次浪潮——信息时代标志:电子工程,遗传工程的兴起环境问题:污染转移(分两个时期)两个时期:(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2)当今的环境问题八十年代十大污染事件⏹局部污染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酸沉降⏹臭氧层破坏⏹自然资源耗竭⏹生物多样性被损害⏹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第三节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二、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提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整理版]《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
![[整理版]《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d14189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5.png)
环境保护概论第一章绪论环境问题的定义: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1、影响范围大2、作用时间长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4、污染治理难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环境保护概论完整版
![环境保护概论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6a426abb307e87100f69671.png)
3、北京市垃圾处理现状
(二)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1、城市垃圾的分类
2、物资回收
3、热能回收
编辑版pppt
30
城市垃圾
能源
焚烧 热分解
物资
分选技术 堆肥法
电力、沼气 燃烧油、气 纸、金属、玻璃
肥料
城市垃圾的资源化模式
(三)城市垃圾的其他无害化处理 1、填埋 2、堆肥 3、焚烧 (四)北京市垃圾处理对策 1、减量化 2、无害化 3、资源化 4、产业化 (五)两种典型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利用 1、白色污染 2、废旧电池
1、改进热能利用技术,提高发电站效率
2、开发和利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能源
3、废热的利用
4、城市及区域绿化
编辑版pppt
38
第七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一、土壤污染 二、土壤环境污染的危害 三、土壤污染的治理
编辑版pppt
39
一、土壤污染 (一)土壤及其组成 (二)土壤污染物及土壤自然净化过程
1、土壤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致病微生物 2、土壤自然净化过程 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物理化学过程、 生物过程
编辑版pppt
15
二、水体污染及水体自净作用
(一)水体污染(定义、分类) (二)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
质污染现象。
2.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造成感官污染;引起水质恶化;减少鱼类活动的空间;
藻类分解的有害物质伤害水生生物;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严重影响鱼类生存
编辑版pppt
32
第
环境噪声的特征与噪声源分类
六
噪声污染及防治
环境噪声的危害 噪声污染控制
教材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课件
![教材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ae52cbda38376baf1faed3.png)
• 一、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
• • • • •
• 二、生态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 • • • •
(一)生物监测及生物评价 (二)对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 (三)制定生态规划方案 (四)发展生态农业 (五)生态工业
生态学所揭示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物物相关 2.能流物复 3.负载有额 4.协调稳定 5.协同进化
• 三、环境科学的特点
• 1.综合性 • 2.人类所处地位的特殊性 • 3.学科形成的独特性
• 四、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环境质量的变化和发展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 (二)环境科学的分科 • 环境科学按其性质和作用划分为三部分: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及环境
学。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成分,一类是非生物成分。 (一)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二)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是指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 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四节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
• • • • • • • • • • •
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虽然较晚但成就突出,具有自己 的特色。从1973年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1973~1978年)
二、改革开放时期环保事业的发展(1979~1992年) 三、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中国环境保护(1992年以后)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和社会持续三方面内容,其中生态
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条件,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环境保护-第一章绪论
![环境保护-第一章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96ca83260b4c2e3f572763e0.png)
4.自然环境的特点 环境作为一种公用品或公共财产,具有以下特点:
稀缺性
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矿藏等)会逐渐耗竭。空气和 水等资源,如遭到了污染,人们想要寻求干净的、无损于人体健康 的空气和淡水也并非易事。
非独占性与非排它性
如空气,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而且在一定限度内,在你享用的 同时也不会降低其它人的可利用性。
又比如,有一些排污的工厂,将污水直接排放,减少了 作为工厂应该承担的治污费用,而将这笔费用转嫁给了 社会。
Hale Waihona Puke GEP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ion ,GEP)
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资源、环境、生态纳入经济社会发 展评价体系。 中国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机制于2013年2月25 日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实施,以该项目为例,如果沿用 GDP核算,亿利集团20年让5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变成 了绿洲的总投入达到了100多亿元,但它的产出只有3.2亿 元,但是如果用GEP来核算,包括大气调节、土地涵养等 多种功能,它的总价值达到了305.91亿元。
中国环境标志
大气环境 水体环境 土壤环境 固体废弃物与环境 噪声污染与环境 人口与环境 资源与环境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
第一章
环境科学
绪论
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 是一个有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介于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 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的标志。
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
如藻类:C、N、O、S、P各元素在某一 水体中的含量并不高,但是齐备;另一 水体中的前4种元素含量高,加和后远大 于前一水体,但是不含P元素。结果是前 一水体藻类能够生存,后一水体藻类则 不能生存。
环境保护概论环保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环保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3baff7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4e.png)
环境保护概论电子教案目录
第十章 绿色的未来
第一节 绿色浪潮 第二节 绿色教育 第三节 绿色技术 第四节 绿色产品 第五节 清洁生产 第六节 绿色通行证
由于本书内容涉及领域广泛, 编者水平有限, 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 敬请读者和 有关人士批评指正。
编者 200Leabharlann .7环境保护概论电子教案目录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 第二节 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科学 第四节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概论电子教案目录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三节 能源应用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概论电子教案前言
本书的特点是: 一、注重实用性和适用性, 在理论体系上不要求完整性, 但有较强 的针对性, 以能力培养为主旨; 二、注重题材的权威性、全面性和合理性; 三、插入 了大量的图片, 形象直观, 可读性强; 四、通过小知识、小资料、典型案例、想一想 小栏目, 引导学生贴近实践, 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提高自身环境素质。使用 本书进行教学, 以30~40学时为宜。
环境保护概论
电子教案
主编: 王金梅 丁莹
退出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六章 第三章 第七章 第四章 第八章 第五章 第九章 第十章
退出
环境保护概论电子教案前言
前言
本书根据近年来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状况, 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有关环境、环境问题 的基本概念、生态平衡基本知识、可持续发展战略、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 防治、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噪声及其它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管理及绿色 的未来等知识。 旨在使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书后, 不仅对环境和环境保护有深 刻的认识, 而且能在今后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自觉地把减少污染及污染控制放在 重要地位, 因此具有相当的实用性。
第01章 概论-2——环境保护概论课件PPT
![第01章 概论-2——环境保护概论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c84ce9ef3b3567ec102d8abc.png)
热浪、寒流
物
酸冲击
的
危 害
土 壤
根的损伤 水分、养分的吸收障碍
酸
化
铝离子的溶出
养分流出
营养不足
酸雨的危害
酸雨对河流的危害
几乎整个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东部 东亚,中国西南方地区
PH<5.6 PH<7.0 PH>7.0 N/A Taiwan
Acid rain distribution in 80’s
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四川、云南以东的区域。 主要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贵州、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 珠江三角洲地区。
2007年酸雨范围
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四川省、云南省以东的区域,包括 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 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2008年酸雨范围
3、 酸雨的形成: 硫酸、硝酸及其他酸性成分等酸性污染物可 以被吸收到云内(云内捕集),在云下的酸性污染物在降雨初 期被雨水吸收(雨水捕集),进而成为酸性降水。
致酸前体物质
SO2 自然源-微生物、火山、森林火灾、海水飞沫 人为源-燃料燃烧,化工
NOx 自然源-闪电、林火、火山, 人为源-燃烧,机动车
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酸雨发生面积约120万平方千
米,重酸雨发生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与上年相比,酸雨区域分
布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
2010年全国降水pH年均值等值线图
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 区。主要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的大部分地区,长江三角 洲、安徽南部、湖北西部、重庆南部、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 广西东北部及广东中部地区。
致酸前体物质的排放
环境概论 第一章_绪论
![环境概论 第一章_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301fe905ba1aa8114431d9d1.png)
系统科学则揭示了环境对系统的关系:
• 环境环境对系统的基本作用有: 1.环境对系统的存在有选择和淘汰机制。环境输入 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决定了系统内相互作用方式能否进 行下去,从而成为系统存在的条件。适合低温的生物 在高温环境下会死亡。 2.环境对系统演化的方向、趋势进行调节和控制。 系统演化的指令来自系统内部,但系统演化能否 进行下去则取决于环境。因而环境成为系统演化的一 种动力。
(4)环境危害作用的滞后性。 一是环境因素被破 坏,在自然界有一个累积、转移和富集过程。二 是与污染物化学性质有关,如化学物质的寿命等。 (5)环境要素最小限制性。整体环境质量不由环境 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由要素中那个与最 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即处于最差的那 个环境要素控制整体环境质量。
环境科学概论
全院公选课
提问:
联合国确定的 “世界环境 日”是那一 天?
“世界环境日”主题
• 1972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6月5日 定为世界环境日,并确定每年环境日的主题,希 望各国在环境日进行大规模的公众环境教育。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2008年: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9年:你的地球需要你。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人类的未来。 2011年: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后果
环境问题不明显。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 等局部环境显现。
利用和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 明
征服自然 谋求人与 环境协调
以自然界统治者身 人与环境关系全面对 份大规模改造自然, 立,从区域环境问题 发展到全球环境问题 使二者对立。 趋向于和谐。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3fa9b8f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1.png)
环境保护概论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1.什么是环境?为什么要确定一个主体才能说明环境的概念?答:环境是指作用在“人”这一中心客体的一切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
环境总是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的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通过信息、物质和能量进行联系与交换。
2.按照环境要素可以把环境分为几类?环境的功能特性有哪些?答可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
环境的功能特性如下:①整体性与区域性;②变动性与稳定性;③资源性和价值性。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就是生物圈。
F生物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T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圈的稳态。
F4.根据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环境状况,分析城市环境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特征。
答:城市的组成:一般认为,凡是10万人以上人口,住房、工商业、行政、文化等建筑物占50%以上面积,具有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居区域,就是城市。
功能:在经济高速发达的今天,城市作为贸易、金融、交通、信息的中心,使世界经济系统逐步演变为城市化系统。
特征:①是非农业人都集中区域;②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或文化中心;③是由多种建筑物组成的物质设施综合体。
5.下面的环境问题中主要由人为原因所致的有哪些?并加以简单分析。
城市地下水下降并引起地面下沉。
T 由于无计划过度开采某些内陆地区发病率较高的地方甲状腺肿。
T某些地区出现的氟骨病。
T中国某些山区多发性的泥石流灾害。
F 由自然力引起的。
6.某一个地区哪种元素分布异常,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克汀病?碘7.要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8.根据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状况,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到底怎样?谈谈你对城市化问题的看法。
9.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答:①原生环境问题;②次生环境问题10.简述历史上环境问题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分析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到启示?答:①远古时期,人类是自然的奴隶。
②农业文明时期,自然是人仿效的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初期阶段)
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工业革命发展阶段) 4.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高科技腾飞阶段)
四、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1. 一个诱发因素会引起多个效应连锁发生 Case:汽车时代所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导致 城市烟雾 大量消耗 石油 污染土壤 和水体 造成固体 废弃物污染 造成 酸雨危害
事件后的思考
• 环境管理问题; • 环境污染的连锁反应问题; • 环境污染的扩大效应; • 环境污染的危害; • 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
环境知识影响着我们的思索和辨别能力。。。。
Case 3:《后天》的灾难背景
背景-全球变暖问题
• 2003年,在欧洲有2万多人因气温过高死亡;美丽 的自然景观将由于气温变暖而消失;由于气候变 暖,各种疾病将在这个星球上大肆传播…… • 全球变暖的原因;
环境要素
环境结构 单元 水体 大气层 生物群落
环境整体 (环境系统)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
水
• 大气 • 生物体
2、环境质量
•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 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 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 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 •自然原因 •污染 •人为原因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群的文化状态
2、环境质量
• 水环境质量 • 大气环境质量
• 土壤环境质量
• 城市环境质量
• 生产环境质量
• 文化环境质量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就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 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北京市精品课程
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 绪论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第一节
一、环境 (一)环境含义
环境及组成
1.环境的定义: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就是人类进行生 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 环境呢?
延伸的环境定义
1)人以外的一切就是环境; 2)每个人都是他人环境的组成部分。
(优、良、轻微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
• 首要污染物
空气污染指数(API)是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 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确定的。 目前我国所用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分级标准是: API 5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 一级标准; API 10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 二级标准; API 20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 三级标准; API 更高段的分级:对应于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影 响时的浓度限值,API 500点对应于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时各 项污染物的浓度。
2.100 2.620
API
300 200 100 0 0 0.5 1 1.5 2 2.5 3 SO 2 浓度,mg/m 3
Case 2:松花江硝基苯事件
80公里污染带,1000万元用于事故应急处理
事件前后
•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双苯厂爆炸导致松花江发生重 大环境污染事件; • 硝基苯主要有四个去向,一部分硝基苯与苯、苯胺一起挥发 到大气中;一部分沉积在松花江的底质中;一部分被水稀释 后随水流向下游扩散;一部分被光和生物降解; • 静态实验、动态实验、水质模型建立等方面对松花江底质对 硝基苯的吸附解析规律、结冰期硝基苯在冰水中的分配行为、 硝基苯的光降解规律、硝基苯的生物降解规律等进行了系统 研究 ; • 鱼类硝基苯富集和释放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江水中受硝基 苯污染的鱼类经过25~30天后,其体内污染物浓度已经降至 安全含量以下。 • 项目组对松花江沿岸两侧10公里范围内可能受影响的农灌区 及畜产品养殖基地进行了调查。
环境破坏让海啸更可怕
海滩上不应建居民区 海滩是削弱海啸破坏力的一道屏障 红树林、珊瑚礁被破坏 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官员布拉德〃史密斯说:“亚 洲一些沿海国家不断在海边修路、开垦农田、圈海 养鱼和发展旅游业,使得沿海的天然屏障不断遭到 破坏。” 树林曾经覆盖了热带和亚热带3/4的海岸线。现在 只有一半得以幸存 海平面上升加重海啸损失 在20世纪,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 如果照目前速度持续上升,一些岛国(如马尔代夫) 终将消失在海浪之下。
1.自然环境
• 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
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水环境 大气环 境
土壤环境
自然环境
地质环境 生态环境
地球环境
外太空环境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本 质是什么呢?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 长期生存发展的社 会劳动中所形成的,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 上,人类通过长期 有意识的社会劳动, 加工和改造了的自 然物质,所创造的 物质生产体系,以 及所积累的物质文 化等构成的总和。
API=max(I1,I2,… …Ii, … …In)
该指数所对应的污染物即为该区域或城市的首要污 染物。
当污染指数小于50时,不报告首要污染物。
表1 SO2空气污染指数API分级限值
API 50 100 200 300 400 500
SO2浓度, mg/m3
0.050
600 500 400
0.150 0.250 1.600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工作的 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项目 暂定为: • 二氧化硫(SO2)
• 氮氧化物(NOx)
• 可吸入颗粒物(PM10)
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 污染指数与各项污染物浓度的关系是分段线形函数, 用内插法计算各污染物的分指数In,取各项污染物分 指数中最大者代表该区域或城市的污染指数。即:
富山事件 (骨痛病)
米糠事件
四日事件 (哮喘病)
水俣事件
镉 (19311975)
多氯 联苯 (1968)
SO2,粉 尘,重金 属(1955)
甲基汞 (19531961)
伦敦烟雾 事件
烟尘 及SO2 (1952)
多诺拉 烟雾事件
烟尘及 SO2 (1948)
洛杉矶光化 学烟雾事件
光化学 烟雾 (1943)
2〕多若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多诺拉 镇工厂和汽车造成的大气污染使全镇1/2居民受害(6000 人口,其中20人死亡)。 3〕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伦敦居民烧煤取暖 和工厂烟雾致使4000人死亡。 2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丧 生。 4〕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1952年洛杉机汽车排放的 尾气引起光化学烟雾,使400人死亡,植物大面积受害。
Case1:空气质量预报
城市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北京
59
可吸入颗粒物
Ⅱ
良
• 空气污染指数? • 空气质量级别? • 空气质量状况? • 首要污染物?
环境知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空气质量日报
• 空气污染指数(API)
• 空气质量级别(Ⅰ、Ⅱ、Ⅲ、Ⅳ、Ⅴ级)
• 空气质量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
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
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风 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第一章 绪论
2.环境与中心事物的关系:
对立 统一
环境
中心事物
(二)环境组成
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 • 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
(一)环境破坏
• 是指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环境 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1.生物环境的破坏
•过度砍伐引起的森 林覆盖率 锐减 •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 •滥肆捕杀引起的许多动物濒 临灭绝等 2.非生物环境的破坏 •盲目占地造成的耕地面积 减少
• 全球变暖引发的环境问题;
• 全球变暖是足以让世界停止一切战争真正团结起 来共同面对的全球灾难。
环境知识影响着我们的娱乐。。。。
二、课程内容
(1)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
染控制原理和方法;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和意义。
三、参考教材
1.《环境导论》 王淑莹,高春娣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 2.《环境保护》第二版 刘天齐主编,化工出版社出版,2000年4月 3.《环境保护基础》 程发良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4.《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 马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5.《环境学导论》 何强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6.《环境学》 陈英旭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
社会环境的分类:
居住环境
生产环境
社会环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化环境
交通环境
二、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 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 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 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 阳光、岩石等。 • 人工环境要素包括: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 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 信仰等。
•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面 下沉
•其它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 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 破坏等
致命传染病蔓延 环境破坏是主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表的《全球环 境展望年鉴2004/2005》 • 全球气候变暖使许多病毒和病毒宿主更为活 跃; • 城市化进程导致的森林与河流生态系统被破 坏造成蚊蝇大量滋生和繁衍; • 包括移民工人和难民在内的人口流动使传染 病向更广的范围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