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命哲学研究二 安死而不忧死
论庄子安命
论庄子的“安命”说【摘要】庄子的“安命”旨在通过生命层的高度永久地解除人生中的问题。
本文首先对“命”义作了浅析,试图理清庄子“安命”思想的存在背景,其次从为何安命和如何安命两个方面来具体谈论庄子的“安命”说,并强调了“安命”的两层意思:安命无为和逍遥自在。
【关键词】命;安命;道;无为;逍遥自在一、“命”义浅析“命”一般有生命、命运之义。
《礼记·祭法》中有:“大凡生于天地间者皆曰命。
”这里的“命”就是生命的意思,之后,“命”又引申出了天命、命运之义,如《诗经·周颂·维天之命》中有:“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是说上天在冥冥之中主宰着人的命运,幽远深邃、永不停歇。
儒墨道三家都有关于“命“的思想。
孔子五十而知晓天命,并提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他强调君子应该要知晓天命,否则难成君子。
君子有三畏,第一畏便是“畏天命”,君子先要知晓天命,而后应畏惧天命,只有小人才不知晓而不畏惧。
孔子有云:“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道行不行得通,都是命,得听从天命安排,强调人们要顺应天命和命运。
孔子知命、畏命、顺命,他所说说的“命”,是一种人的、事的、物的、历史的、时间的等一切综合起来,所形成的一股决定性力量,它决定着万事万物的运数,而万事万物无法改变,只能顺从。
孟子也提到过“命”,“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
”(《孟子·万章上》)没有人叫他做,他竟做了,没有人叫他来他竟来了,这些都是上天和命运的安排,没有人能决定和摆布得了,唯一要做的是就是服从和接受。
孟子和孔子的“命”观一脉相承,区别不大。
与儒家背道而驰的是墨家,墨子主张“非命”,否定人生有“命”,反对人们接受和顺从所谓的天命。
“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
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谇也。
”(《非命上》)墨子强调听从那些主张“有命”之人所说的话,是颠覆天下道义。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庄子,生活在战国中叶。
此时,诸侯割据,战乱四起,生于乱世的庄子看透了人民命运的凄惨、看透了暴君的杀戮、也看透了战争的血腥与暴力。
庄子大彻大悟,生命在这个动乱的时代犹如鸿毛一般,只有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才是人生真谛。
(一)道与人生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道这个哲学范畴的提出最早源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开篇就提到了“道”,可见“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由此便开创了道家学说。
庄子继老子之后,对道家学说进行了极大的弘扬与发展,在《庄子》一书中,“道”字出现320余次。
作为哲学范畴,道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所在,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另一方面,道更象征着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这个物质世界最初源自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道”。
在老子看来,人活在世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做到“抱朴守真”,坚守住生命的淳朴,如果人沉溺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那么与“道”就渐行渐远了。
老子有“抱朴守真”。
庄子有他的“保身全生”。
怎样才能“保身全生”呢?在庄子看来,就应那些顺天地、忘物我而获得绝对自由的得道的人一样,做到“无功”、“无名”与“无己”。
“无功”、“无名”,指不求有功有名。
相对于“宾”这个“主”来,“名”只是“实”即名声是实体所派生之物。
道德之所以沦丧,是由于追求好的名声所致,因而名声也就成了人们互相倾轧的祸根。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庄子认为大盗的产生源自圣人的标榜,圣人把万事万物都分出了好坏。
有孝、就对应着出现了不孝;有忠,就就会有不忠;所以庄子认为圣人才是社会争端的源头,没有了圣人,太平盛世就出现了。
所以,对富贵、功名与利禄等物欲应持自然无为的态度,适可而止,绝不宜过分追求。
如果不加节制,任其膨胀横流,就会为其所役使,势必伤身残性,甚至丧失生命。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摘要]面对死亡,庄子是典型的自然主义超脱论者。
他认为死亡是自然变化,一个人只要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人世古今之变,就可以齐生死,不再恋生患死了。
庄子安死而不乐生,对人生持淡泊无为的立场,对死亡怀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关键词]庄子死亡自然主义超脱论淡泊无为面对死亡,见仁见智。
哲学史上的各种死亡观都主张接受死亡,但理由各不相同:儒家把死亡作为一个无须多加考虑的事实来接受;柏拉图和基督教把死亡作为灵魂升天来接受;古希腊犬儒主义学派把死亡作为命运来接受;佛教把死亡作为个人的命运来接受;而庄子在面对死亡,在寻求有限与无限、小我与大我的统一时,从寻求个人与自然的统一出发,把死亡作为对自然的复归来接受。
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对于这种思想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是所谓“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百姓深陷无休止的战乱之苦,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作为哲学家的庄子不能仅仅满足于悲叹一番。
面对自然力,社会力,疾病力摧毁,湮灭,销蚀人的生命,庄子靠智慧排除死亡的困扰。
一、生死自然说《庄子·大宗师》中记载了庄子安死的自然主义超脱论思想:“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明确指出,死生本是命,如同日夜相交替的永恒变化一样,是自然的规律,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这是万物所固有的事情。
……天地给我以形体,用生使我劳苦,用衰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
因此,如果以生为乐,也就应该以死为善。
正是出于对死亡这样豁达的态度,庄子才会在妻子去世后蹲坐在地上敲着瓦盆放声歌唱。
庄子回答惠施说:“我也有些伤感,后来才知道生死是由于气化,如四季的运行一样,循环不已,是自然而然地运行的。
人死后返归自然,安然歇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痛哭是不通达生死的道理,不懂得命运的必然,所以才不哭了。
备课参考 全生顺死,解悬人生——解读庄子的生死观
备课参考全生顺死,解悬人生——解读庄子的生死观结束了一天的疲劳工作,我又翻起了我大学时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启蒙书——《庄子》。
果然,“温故而知新”,这一次《庄子》中的生死观引起了我的思考。
生死相因,自然之理人偶然生,必然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趋向死亡的过程。
庄子认为,生和死仿佛是桥的两岸,是有联系的。
我们每个人都从桥的一端走向另一端,由生转化为死,这已经成为像四季更迭一样的自然之理。
它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过程中:1,由无到形成气到形成形到形成生命,再由生命转化为形体转化为气,最终又化归为无。
这一点出现在《庄子》的鼓盆而歌中。
“是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之行也”,正因为庄子认为其妻之死符合自然之理,所以不但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庆祝其妻归于自然。
2,天地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这一点体现在《庄子》的《大宗师》中。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死和生是我们人生生存的必然阶段,有它存在的独特意义,且死才是最大的休息,所以顺应自然,自然生死。
3,死亡只是形体的死亡,生命的本心并没有死,它是永存的,亦是生。
这一点体现在《庄子》的《孟孙才母死不哀》中。
“且彼有害行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生来和死去,如同早上与晚上,真正的生命没有死亡,生命的本心永远存在,所以当一个人在内心把生命当做一次穿越的时候,死亡在他的心中,已经变成生的延续被超越了。
勿喜莫哀,通达生死在儒家重生观念的影响下,世上大多数人都是乐生恶死的。
但在庄子看来,生时安生,死时安死,生死之情既齐,则无为当生而忧死。
且生老病死,自然之理,死是复归自然,何不达观乐死?以《庄子》中的《秦失吊丧》为例。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四种境界分别是:
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
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
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
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庄子》“安命”思想浅析
《庄子》“安命”思想浅析向丽【摘要】“安命”是《庄子》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学界一般认为庄子的安命论就是宿命论。
通过对《庄子》文本中关于安命的一个命题---“安其性命之情”的阐发,认为安命的本质就是安道。
在此意义上安命论就并非宿命论了。
在“化”的思想中,庄子实现了对宿命论的悬解。
%The "Life comforting" is an important thought of Chuang - Tzu. Academic circle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the theory of "life comforting" is just equal to fatalism. 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explanation for a topic about "life com-forting" in the text of Chuang - Tzu - "being of comfort in the situation of nature and life",we believe that the essence of life comforting is being obedient to Dao. In this sense,the theory of "Life comforting" is not equal to fatalism. In the thought of "changing",Chuang - Tzu realized the suspending solution of fatalism.【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5页(P92-96)【关键词】安命;庄子;安其性命之情;安之若命;命运;性命;化;宿命论【作者】向丽【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 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5安命论是《庄子》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庄子》的死亡哲学
读·闻·观44摘要:死亡,一个所有人都避无可避的哲学命题。
庄子认为生命绝不只是形体,生死都属于气。
死亡虽是人不可掌控的东西,然而人能够“物物而不物于物”,用坐忘、心斋的方法去超越生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关键词:道;生死齐同;善生乐死一、庄子死亡观的形成来源1.现实来源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战国中期宋国人。
如何超脱苦恶现实,让众多千疮百孔的心灵获得精神自由,是庄子死亡哲学的萌芽。
就解决这一问题来说,庄子反对甚至鄙夷儒家的仁义、道德,认为那些只是空虚之言,并不能真正地帮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独立。
庄子的死亡哲学总体上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2.哲学基础老子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世界本体论体系:道。
他认为道是先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原始混沌,道不是谁创造出来的,是不依靠外力而存在的世界本源。
道产生着万物,但并不是有意识地主宰着万物,而是“法自然”“常无为”。
庄子的死亡哲学就是在道的基础上展开的,他认为道是真实的、最高的存在。
人的生命就是自然、变幻无穷的道所赋予的。
以道作为本体来看待死亡,就能不落俗套,忘掉生死的概念,获得极大的精神自由。
二、庄子对死亡的具体认知1.死生命也庄子对生死看得很透彻,生命的来临是不能拒绝的,生命的离去同样也是不能阻止的。
天地间的自然现象都不能长久,例如没有永远的白天和黑夜,没有永不停歇的暴雨和狂风,更何况人的形体呢。
他始终敢于正视死亡,正是因为如此,他从来不会被人世间的得失、贫富等困扰,一生逍遥。
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1](《养生主》)个体的生命是有穷尽的,倘若把个体的生命放到人类的整个生命长河以及宇宙大化的框架之下,那么就会达到与天地并生的理想境界。
2.死生自然生和死都属于气,这是庄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观点。
人的形体只是秉受于自然的造化,身体并不等同于生命,死亡并不是终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生之前是无,生下来是有,死之后不过是回到了无的状态。
读后感论文从《庄子》看庄子的生死观
读后感论⽂从《庄⼦》看庄⼦的⽣死观从《庄⼦》看庄⼦的⽣死观摘要:《庄⼦》⼜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是战国早期庄⼦及其后学所著,也是庄⼦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庄周梦蝶和⿎盆⽽歌等故事⾥,我们能看出庄⼦的⽣死观,⽽由⽣死观⼜可深⼊理解庄⼦的哲学思想。
本⽂将从庄⼦和《庄⼦》的概述介绍⼊⼿,逐步剖析庄⼦的思想精髓,进⽽了解中国的哲学发展。
关键词:庄⼦⽣死观哲学思想⼀、庄⼦与他的《庄⼦》庄⼦,姓庄,名周,字⼦休(亦说⼦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家。
创⽴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物之⼀。
庄⼦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过分析批判。
同时庄⼦为⼈⽣性洒脱随性。
有⼀则⼩故事: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重利;卿相,尊位也。
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的⽜吗?喂养它好⼏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
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
你赶快给我⾛开,不要侮辱我。
我宁愿象乌龟⼀样在泥塘⾃寻快乐,也不受⼀国君的约束,我⼀辈⼦不做官,让我永远⾃由快乐。
”可见庄⼦并不像孔⼦、孟⼦⼀样希望⾃⼰的学说主张可以为政治所⽤。
庄⼦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研究道学。
他⼤⼤继承和发展了⽼聃的思想,与⽼⼦并称“道家之祖”。
他把“贵⽣”、“为我”引向“达⽣”、“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
《庄⼦》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志》著录五⼗⼆篇,今本三⼗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五,杂篇⼗⼀。
全书以“寓⾔”、“重⾔”、“卮⾔”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学说⽽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倡⾔逍遥⾃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哲学中的生死问题
庄子哲学中的生死问题姚忠秋(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摘要]生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关于生命本体问题的思考。
在《庄子》一书中,生死问题贯穿全书,是其核心理论之一。
本文首先阐述了庄子对生死的理性认识;进而表达了庄子对生死超然达观的态度;最后评价了庄子这种超然生死观的不朽意蕴。
[关键词】庄子;生死;自然[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09)15--0002-01自古以来,许多人本能地把死亡看成人生的最大悲剧,陷入对死亡的无尽恐惧中不能自拔。
对此,我们欠缺的是一种对死亡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人生中有生必有死,有死才有生。
正是在生生死死的更替中体现出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实现有限中的永恒。
古希腊的柏拉图说过:“哲学是死亡的练习。
”现代哲学家雅士培也曾说过,“学习如何去生和学习如何去死,实际上是一回事。
”“在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论述中,对死亡问题讨论最多研究最深的是庄子,他以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来的态度来看待死亡,拉开了罩在死亡上的种种神秘面纱,觉悟了死亡的真切涵义,并以此来规范和调节自己的现实人生,以寻求内心宁静超越的精神境界。
1、庄子对死亡的理性认识1.1“气聚则为生,气散则为死”。
死亡是什么?这~直以来来是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因为不了解,所以人们对死亡历来充满着恐惧,生而喜、死而悲。
庄子从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出发,对死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在他看来,生死不过是相互联系着的自然变化而已,不过是“通天下一气”的流衍变化而已。
“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万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化臭腐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日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气”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庄子认为“通天下一气”,把“气”看作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元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不系之于气。
正如‘庄子·至乐》中所说“杂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庄子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庄子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重要人物,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思想在古代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庄子的观点出发,探讨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庄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在庄子看来,生命是一种自然的流动,人应该顺应这种流动而不是抗拒它。
他通过“无为而治”的理念,提倡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而是要顺其自然地生活。
庄子对生命的看法是非常宽广的,他认为生命不仅仅存在于人类,也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其他自然界的事物中。
在他的观点中,生命是一种无穷的流动,没有起点和终点。
他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任何一种生命可以独立存在。
因此,庄子主张人们要尊重一切生命,并与之和谐相处。
庄子对死亡的思考也是非常独特的。
他认为死亡并不是一种可怕的事情,而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在他看来,人的生命就像是一场梦境,当梦境结束时,人们就会回归到自然的状态中。
他用“蝴蝶梦”来形容人生,认为人的一生就像是蝴蝶的一场梦境,当梦境结束时,人们就会重新回到自然的状态中。
庄子还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生死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他主张人们要超越物质的欲望,追求心灵的升华。
在他看来,只有当人们超越了生死的束缚,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功利和名利,忽视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回归到内心,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他的观点也与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相契合,例如正念和心理接纳等。
总之,庄子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生命是一种无穷的流动,人们应该顺应这种流动而不是抗拒它。
对于死亡,他认为它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人们应该超越生死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庄子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
庄子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
庄子对生死看得很淡然、很自然、很豁达、很乐观,认为生与死只是生命形态的变化。
《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庄子的生死观。
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庄子是这样说的:
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喜欢生,不知道害怕死。
出生来到人世他不欣喜,死去离开人世他不拒绝。
他只觉得逍遥自在地去了,逍遥自在地来了而已。
他不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也不会探究哪里是他死后的归宿。
他欣然接受一切,忘记生死,复归自然。
他还认为生死是命运的安排,有如昼夜交替,是永恒的、正常的自然现象。
再看看《庄子-至乐》中的一则故事
庄子妻死,惠施前去吊唁,却看到庄子坐守棺旁,鼓盆而歌,就是拍打着瓦盆唱着歌。
惠施看不过去,说:你不哭也就够了,还鼓盆而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你说的这样。
妻子死了,我开始怎么能不感到悲伤啊!紧接着他说到妻子这个生命个体从无到有、从生到死的过程:最初是无生、无形、无气;后来阴阳二气交合,变成魂气;再后来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天生又变成了死。
他说:她的生死与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多么相似啊。
现在她就要从我家的小屋去到天地巨室,坦然安卧,而我嗷嗷哭着送她,自感太不懂得生命的道理了,所以停止了悲伤,拍打着瓦盆唱起了歌。
我们看看,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是何等的超然和达观!。
庄子对死亡与生命的思考与启示
庄子对死亡与生命的思考与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生命的本质、死亡的意义以及人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死的问题。
本文将从庄子的观点出发,探讨他对死亡与生命的思考,并总结出一些启示。
庄子认为,生命是一种相对的存在,它与死亡相辅相成。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提出了“大梦”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生命就像是一场大梦,人们在梦中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当人们醒来时,他们会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梦境,与现实世界并无真实性可言。
庄子通过这个比喻,试图告诉人们生命的短暂和虚幻,与梦境一样,生命只是一种过程,而不是永恒存在的事物。
在庄子看来,死亡并不可怕,反而是一种解脱。
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写道:“生者,死之彼也;死者,生之彼也。
”他认为生与死是相互依存的,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接受生命的自然流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死。
庄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启示。
首先,他的观点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
庄子认为生命短暂而虚幻,我们不能过于执着于世俗的名利和欲望,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我们应该学会享受生活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美好和喜悦,而不是一味追求物质的满足。
其次,庄子的思想也告诉我们要超越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命运,我们无法改变它的到来,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待它的态度。
庄子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种状态,我们应该接受它的存在,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
这样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最后,庄子的思想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心的修养。
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他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自由。
面对生死,我们需要培养内心的宁静与坦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
通过修养内心,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获得更大的快乐和满足。
庄子的生死观与终极意义的探索
庄子的生死观与终极意义的探索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对生死观和终极意义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死观和终极意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人生的启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庄子的生死观庄子的生死观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
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无法避免的。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写道:“生也者,天之所与也;死也者,天之所离也。
”他认为生是天赋给人的,死是天取走人的。
庄子的生死观强调了生死的自然性和必然性,人们无法改变生死的现实。
因此,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生命的延续,而是要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死。
庄子还提出了“大梦”理论,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境,一切都是虚幻的。
他说:“逢其时而踌躇,遇其事而愠懑,是以不足与人争天年。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一切。
庄子的生死观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宽容性,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庄子的终极意义探索庄子对终极意义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写道:“寄意寓形,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心灵的自由,而不是被外界的名利所束缚。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操控。
他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事而无不事。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终极意义探索强调了人的内心追求和自由,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庄子的启示庄子的生死观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庄子的生死观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名利的追逐。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所束缚,忽视了内心的追求和心灵的宁静。
庄子的生死观提醒我们要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死,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庄子的生死哲学
庄子的生死哲学庄子的生死哲学,是他对人生的一种精神态度和哲学思想。
他认为,人死后只是身体的腐烂,而灵魂却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生存,因此生死并不重要。
他的哲学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对人生的深刻见解。
下面,我们将结合五个例子来证明庄子的生死哲学。
第一例:庄子与蝴蝶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他谈到了他在一次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并在这个梦中飞行、翱翔。
当他醒来后,他不知道他是否是庄子还是蝴蝶或者是一只梦中的蝴蝶。
他认为,他存在于梦中的状态和他醒来时的状态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他感受到的是一种兴奋和悠闲的感觉。
因此,他认为生死并不重要,因为生命只是一种状态。
第二例:庄子与屠牛在庄子的《庖丁解牛》中,庖丁在屠宰牛时,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把牛的内脏和外表分开,并有序地处理食物。
他的技能让庄子想到了生命和死亡之间的道理,他写道:“庖丁之所以成为庖丁,因为他打磨成一个大厨师,并不是通过培训和学习来获得他的技巧。
他在长期屠宰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出生、成长、老化和死亡的过程,因此他能够快速地处理牛肉。
死亡是生命必经的一个过程,只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道路。
”第三例:庄子与楚蛮王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解释了楚蛮王的故事。
楚蛮王问他心往哪里飞去,庄子回答说,我的心没有方向。
楚蛮王想象不到这个答案的意义,庄子解释说,他的心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影响,因此无论他在哪里都不会存在任何的束缚和限制。
这种状态类似于生死,因为它们都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第四例:庄子与秋水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提到了他的挚友游在秋水中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层次的探索。
庄子感受到了秋水的自由和放弃自我,因此他意识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并开始思考生命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像秋水一样没有束缚地流动,就是生命的真正自由。
人的生命也应该像水一样,自由地流淌,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
第五例:庄子与无为而治在庄子的哲学中,无为而治被认为是生死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
庄子对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
庄子对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具有独特的见解。
通过对《庄子》的研究,我深入探索了庄子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发现他的观点不仅对于古代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有着深远的启示。
首先,庄子对于生命的看法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
传统观念中,人们常常将生命看作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追求长寿成为人们的共同目标。
然而,庄子却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不应该被束缚于时间的限制。
他以自然界万物的生长与衰亡为例,认为生命的存在是一种自然过程,不应该被人为地延长或缩短。
庄子提倡顺应自然,接受生命的自然流转,不过分追求长寿,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其次,庄子对于死亡的看法也与常人有所不同。
传统观念中,人们常常对死亡感到恐惧,认为死亡是一种灭亡,是人生的终结。
然而,庄子却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的归宿,是生命过程中的必然阶段。
他将死亡看作是万物生命的一部分,就像白天与黑夜、四季更替一样自然。
庄子主张对待死亡要淡然处之,不要过于恐惧或追逐,而是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活在当下。
庄子的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不仅对古代人们的生活具有启示,也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忙于追求物质财富与社会地位,忽视了生命的本质和价值。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重视生命的自然流转,不要过分追求长寿或逃避死亡,而是要珍惜每一刻,活在当下。
只有当我们能够顺应生命的自然流转,接受生与死的循环,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此外,庄子的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还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产生焦虑和压力,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死亡是自然的归宿,我们应该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死亡,不要被恐惧所困扰。
只有当我们能够接受死亡的存在,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每一刻,活得更加自在和快乐。
综上所述,通过对《庄子》的研究,我深入探索了庄子对于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
浅析庄子的“安命”思想
命 名 和生命 之 间具 有 紧 密 的 关联 ,因 名 不 只是 简 单 地 赋 予 生命 个 体 一 个 名 称 ,更 重 要 的是 ,必须 将生 命 个体 的本 质 加 以概 括 和 彰显 出来 。庄 子 对 语 言 世界所 赋予 的名号 是否 可 以直 接 看 成 是精 神 生 命 本 身 的 问题 进 行 了思考 。显然 ,庄 子对 此提 出 了质 疑 ,如 《 庄 子》 内篇 所 说 :“ 是 亦 彼也彼 一 时也 ,彼亦 一是 非 ,此 亦 一 是非 ” 。庄 子 主 张对 言 语 世
在庄 子 的安 命 思 想 中 ,可 以从 以下 几个 角度 层 层 分 析 ,从 而 了解 庄子 的 “ 安 命 ” 思想对 人们 的深 远影 响 。 1 命 的 多角度 含义 在 《 庄 子》 的文本 资料 来看 ,“ 命 ” 有许 多含 义 ,其 中有 四种
应 当重视 的不 同含 义 :
中图 分类 号 :B 2 2 3 文 献标识 码 :A
7 1 0 0 0 0 )
作者 简介 :袁姗 姗 ( 1 9 9 0 .0 1 一) ,女 ,汉族 ,河南信 阳人 ,硕 士在读 ,西 北政 法大 学 。
文章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7 )0 7— 0 2 0 6— 0 1
做 官就 是 自然 而然 的事 情 了 ,因为 庄 子 始 终 把 生 命 的 保 全 放 在 首 位 ,易 言之 ,世人 通 常 所 极 力追 求 的功 名 利 禄 、权 势 尊位 ,庄 子 却 视之 桎梏 自身生 命 的罗 网 而 一 向选 择 回 避 的做 法 , 目的 也 就 是 为 了追 求 自身生命 价值 的最大 实现 。 ( 2 ) 安顺命 运 之 “ 命” 所 谓安 顺命运之 “ 命” ,顾名 思义 ,就是安 然接受 和顺从命 运 的 意思 ,也就是要求人们在主观 和精神 上对 自己命 运 中所 遭遇 而不可避 免 的一切不幸采取安然 处之 ,顺其 自然 的态度。庄子认 为人们 安顺命
庄子:生死由命,不必强求,更不必忧虑
庄子:生死由命,不必强求,更不必忧虑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出自庄子《大宗师》,大意是:生死,都是命中定的,如同白天与黑夜交替一样是自然规律,有许多事情是人无法改变的,这是万物固有的本性。
死生都不是人为之力能安排的,就像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是因为自然。
有些事情人是不可能干涉的,这都是事物自身变化的情况。
死生,其实并不神秘,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都只是命运行的规律展现。
生与死都是自己不可控制的,所以贪生怕死,贪身惜命这种心理实在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无论人怎么贪怎么怕,死是必然的。
生和死都是必然的,再怎么担心也是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不如放开胸怀,淡忘生死,把生和死都忘记。
大自然让人生,又让人死,那终归是有其道理。
生命的诞生是一件平常的事,生命的死去同样也是一件平常的事。
不必为此而特别的忧伤,更不必为此而惴惴不安、劳心伤神。
不管你多看重或多淡然,都会生会死,这是自然规律,就和太阳升太阳落一样,不随你主观想法而改变。
既然改变不了,何不开心接受,苦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能快乐就选择快乐吧。
没有哪个人不害怕死亡的,越是年龄大的人,越是权位重的人,越是财富多的人,越是害怕死亡,有时为了延续生命,甚至做出许多疯狂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来。
生可以知道来处,然而死却不知归处。
不知归处,不能预知,人就会害怕,人生也有太多的牵绊,不愿放弃还能享受的权力、财富、美色等。
人没有办法控制生死,也容易被外界的物质所影响,因此引起人的心绪变化,所以对生死产生敬畏甚至害怕。
其实,生死并没有什么可怕,看透既然物质、权力、美色这些身外之物不能带来也不能带走,何不彻底放下。
生命既然有开始,自然也有结束,从懵懂中来,回到虚无中去,一切都是自然。
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死问题。
每个人都会思考,生从何处来,死到何处去。
因为没有答案,因为不可预知,所以忐忑害怕。
因为心中牵挂,所以不放弃。
因为占有,所以害怕失去。
其实你占有的本也不属于你的,人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人去的时候也什么都不带走,现在占有的只是命中的相遇,临时拥有使用的机会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①,无为才是养生重生之道。
“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②庄子坦然地把生命交付给自然的大“道”,“惜生”而“不贪生”,超越了世间的一切是非物欲,回返自然生命的本性之真。
生命犹如烛薪,虽然终会燃尽,但火种却总是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③
二、“安死”而“不忧死”
生命是宇宙大化流行的必然。
庄子将“死”置于宇宙运转的机制之中去审视,认为“死”是生命无可奈何的必然,自然而然,不可抗拒。
只要体认了宇宙的自然之道,就不会困锁于死亡的悲情之中。
同时,庄子又赋予“死”以本然的价值,“死”是对现实人生苦难与无奈的超越,是“生”的延续和回归。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④“死”不仅可以得到安然的闲歇,更能摆脱世俗的牵累,成为欣然的乐事。
宇宙自然赋予了人们宝贵的生命,生来的时候让人们劳碌、苦累,衰老、死去的时候给人们以安闲和歇息。
庄子进而指出了在混乱的现实社会中生的苦楚与无奈。
在这里,生命的存在就像是身上赘瘤一样多余,死亡却成为毒痈化脓溃破后的豁然。
个体生命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忧愁一起产生,人的一生中,除去“病、瘦、死、丧”的忧患之外,能够心境坦然,开口而笑的时间,一个月里也不过只有四、五天,长寿的人整日“愍愍”糊糊涂涂,“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⑤。
人们总是被与之俱来的悲情牢牢地束缚着,生命中充满着无尽的忧患,能够真正快乐的时候少之又少。
①《庄子·外篇·天道》,同上注,第72页。
②《庄子·外篇·在宥》,同上注,第59页。
③《庄子·内篇·养生主》,同上注,第22页。
乐未毕也,哀又继之。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①
“生”被世俗的苦累牢牢地包围着,“死”却成为一切尘世烦忧的解脱,是久别家园的归返。
因此,庄子达观而宽放地对待“死”,把“死”阐释为“气”的离去开散,自然而然,这样死亡就不仅是一种安闲地歇息,更是一种无牵累的快乐。
《庄子》文本中有多处临“死”无悲的记载。
在面对亲人、朋友的“死”时,不仅没有常人嚎啕大哭的悲伤,反而相合而歌吟的“庆祝”,正是对“死”的内蕴的彻悟。
庄子的妻子死去,惠施前往凭吊,却见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愤慨地指责道:“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②。
庄子解释道,妻子的死是在宇宙巨室中安然、悠闲的歇息,如果噭噭然地大哭不止,就是“不通乎命”,有违于自然,而不达观于命理。
这里,庄子把“死”视作自然“命”的安排,是顺应自然的必然结果;同时“死”又是一种偃然地就寝,自在闲适,当然不必要悲哀痛哭了。
秦失吊唁挚友老聃,仅哭了三声就出来了。
面对他人的疑惑,秦失解释道,面对死者无休止地悲嚎,厌恶死亡的到来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是忘掉了人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③。
夫子适时而来是应时而生,逢时离去就是顺依而死。
“生”与“死”都是随顺于自然的结果,都应该坦然接受。
鲁国有名的孝子孟孙才,在母亲死去的时候却“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④,却因善处丧事而闻名于世。
这里,庄子借孔子之口道出孟孙氏处“死”的泰然,“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
①《庄子·外篇·知北游》,同上注,第116页。
②《庄子·外篇·至乐》,同上注,第94页。
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①。
“生”与“死”并不需要过多的探究,顺应于自然的安排,适时顺应的转变生化,“死”就会自然而然,无忧于心了。
《庄子》中又记载了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于“死”的处世。
三人有着共同的旨趣:“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穷终。
”②因而相约为友。
不久,子桑户死去,莫逆之交的朋友们却有的编曲,有的鼓琴,并且不无羡慕地相互伴和吟唱道:“子丧户呀,你已经返归于本真了,而我们却仍要辛苦地为人。
”“死”在这里已成为可期待的天然本真的归返。
庄子指出“死”是顺时顺情的自然和必然,当“死”不期而至的时候,不要陷入“遁天倍情”的悲伤之中,而要顺应自然的安排,坦然、欣然地接而受之。
进而庄子又把“受死”、“安死”推向了死的“至乐”。
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
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③
庄子通过梦中与骷髅的对话,表达了“生人之累”,死亡之乐。
死亡了,上没有君主的管束,下没有臣民的干扰,又没有四季事务的烦恼,天高地远,其乐无穷,比人世间朝南称王还要快活得多。
当庄
①《庄子·内篇·大宗师》,同上注,第44页。
子问起是否愿意回归人形时,骷髅却紧皱眉头说:“我怎么能放弃如南面称大王一样的快乐,而重新去过人世劳碌辛苦的日子呢?”
现实中的生存充满了忧愁、困苦,“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夜以继日,思虑善否”①与其在生活的苦难不平中劳碌奔波、苦心挣扎,还不如死去来得轻松。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②“生”是处于迷途的困惑,而“死”则是“弱丧”之归,是久久困顿于旅途之后的归家。
庄子把“死”视作人生的大归,与生同来的“死”的束缚得以开解。
这里庄子夸饰了“死”的乐趣,将“死”的超脱视为至乐。
庄子虽然视死为安,但却并不忧于死,而是随顺自然的“惜生”、“安死”。
庄子在《大宗师》中刻画了已病入膏肓的子舆形象。
子舆虽已重病缠身,但却豁达地对“通晓生死存亡为一体”的知交们言吐,“安死”、“惜生”一切顺应与自然的心志。
假令造物者逐渐把左臂变成公鸡,就可以用它来报晓;假令造物者逐渐把右臂变成弹弓,就可以用它来打斑鸠烤熟了吃。
假令造物者把臀部变化成为车轮,精神变化成骏马,那么就可以用来乘坐,自然不用再更换别的车马了。
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③,就是“悬解”。
但是,人们常常不能得以自我解脱,就是因为受到了外物的束缚。
况且事物的变化不能超越自然的力量已经很久了,又怎么能独自厌恶自己现在的变化呢?
自然的力量主宰着一切事物的生灭转化,因此,“生”与“死”的转化,也要顺应于自然的安排。
“生”的到来,要安然接受,“死”的到来,也要泰然承接。
安闲熟睡似的离开人世,又豁然惊醒地回到人间。
“成然寐,蘧
①《庄子·外篇·至乐》,同上注,第93页。
然觉。
”①“道法自然”,顺应宇宙自然大“道”的安排,静观“生”与“死”;“生”欣然受之,重视其续存之道;“死”也怡然承接,乐于其安闲之归;“惜生”而“安死”,领悟生命的本真。
第四章庄子生命哲学思想的实践庄子的生命哲学阐释了生命自然的机缘,启示人们坦泰、安然地应对人生种种不期而至的偶然,惜生而安死,存有和保全现世的生命。
庄子将自我生命哲学的思想付诸于实践:保身、全生、以尽其寿。
第一节安其所处,尽其天年
庄子生命哲学指出,生命源于自然的大“道”。
“生”偶得于自然的恩赐,“死”同样会因于自然不期而至。
自然的冷峻法则主宰着一切的生丧、得失,人力难以违拗。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①,生于凡尘俗世,必须遵循自然之“道”,不为喜怒、哀乐之情所摆布。
世事虽然艰难,无可奈何,但应谐于世道,安于处境、顺应自然,保身、全生,及尽天年。
一、与世俯仰——顺世安命
生命存在于现实世界,与世事相交触。
“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②。
庄子把生命的保全与世事的往来相关联,主张顺应现实的世俗自然,与世俯仰,随俗沉浮,顺世而安命。
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 。
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③
处于现世之中,起居、饮食,劳作、歇息随顺宇宙万物的自然和四季①《庄子·内篇·人间世》,同上注,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