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_第二章__海洋环境与生物适应

合集下载

海洋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

海洋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

海洋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一、温度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温度是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水温上升,这对许多海洋生物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然而,海洋生物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以应对温度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1. 海洋生物的生理适应海洋生物通常具有良好的生理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同温度下存活和繁衍。

一些冷水鱼类如鳕鱼,通过具有特殊的体液调节机制,能够在低温环境下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而热带海洋生物则通过具有高效的热量辐射机制,以及适应高温的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来应对高温环境。

2. 影响物种分布和迁徙温度的变化还会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和迁徙。

一些热带生物可能随着海水温度上升而向北迁移,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可能导致物种在某些地区的消失。

另一方面,一些冷水生物可能会受到暖水环境的冲击,导致其栖息地的缩小和数量的减少。

二、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导致海洋酸化的加剧。

海洋酸化指的是海水pH值的下降,这对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1. 钙质生物受损钙质生物如珊瑚、贝类和甲壳类动物对于适当的海洋pH值来说至关重要。

海洋酸化会降低海水中的碳酸根离子浓度,进而限制钙质生物的骨骼和壳体的形成。

这将影响海洋食物链的稳定性,对于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2. 生态相互作用的改变海洋酸化也会改变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相互作用。

例如,一些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对于珊瑚礁的迁移和定居具有重要影响。

而海洋酸化会干扰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海洋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洋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危害。

1. 化学物质的积累海洋污染导致大量有毒化学物质的积累在海洋生物体内,如重金属、农药和塑料微粒等。

海洋生物的生态适应如何在多样的海洋环境中生存

海洋生物的生态适应如何在多样的海洋环境中生存

海洋生物的生态适应如何在多样的海洋环境中生存海洋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类动植物,其生存和繁衍依赖于适应海洋环境的特殊生态条件。

海洋环境的多样性包括海洋水域的温度、光照、盐度、压力、流动性等方面的变化,而生态适应则是海洋生物对这些变化做出的适应性生理、生态和行为上的调整。

本文将介绍海洋生物的生态适应在多样的海洋环境中的生存机制。

一、温度适应海洋环境的温度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素,不同的海洋区域存在明显的温度差异。

一些温暖的海洋地区,例如热带海洋,水温较高,适合热带鱼类、珊瑚等生物生存。

而一些寒冷的海洋地区,如北极和南极海域,水温非常低,需要海洋哺乳动物如北极熊、海豹等具备较厚的脂肪层或者体毛的特殊结构来保持体温稳定。

此外,一些生物还通过代谢调整或温度迁移等方式适应不同的温度环境。

二、盐度适应盐度是海洋环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对海洋生物的生存与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海洋区域存在不同的盐度水平,如淡水区、高盐度海域等。

海洋生物对盐度变化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某些淡水鱼类能通过微量鳃状器官或皮肤吸收溶解在水体中的盐分,从而在咸淡水的过渡区域中生存。

海洋中的一些动物,如鲸鱼和鲨鱼,通过调节其体内渗透压与外界环境相匹配来适应高盐度海水。

三、光照适应光照是海洋中的重要环境因子,对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视觉和生物钟等起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海洋区域存在着不同的光照强度和日照时长。

深海生物适应于光线稀缺的环境,它们通常具备发出自身发光现象的能力,以吸引猎物或诱惑配偶。

相对于深海生物,浅海生物则需要适应高光照环境,发展出一系列眼睛结构和色素来保护自身和利用光线。

四、压力适应深海是充满极高压力的环境,但是一些深海生物成功地适应了这种极端条件。

这些生物通常具有对压力变化高度敏感的生理系统和特殊的生理结构。

例如,某些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拥有柔软的鳞片和软骨,可以抵抗水压。

而一些浅海生物,则需要适应较低的压力环境。

五、流动性适应海洋中的水流是常态,也是变化莫测的。

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与环境适应

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与环境适应

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与环境适应海洋生物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

这些生物艰苦地适应了海洋环境的极端条件,从而在这个庞大的水下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栖息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一、开放海洋与沿海区域开放海洋是指远离陆地的大范围海域,包括深海、大洋和洋流。

这些地区通常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较低的区域,因为它们缺乏陆地提供的营养物质和光照。

然而,一些特殊的生物演化适应了这些环境,比如鳐鱼和巴拉圭水母。

与开放海洋相比,沿海区域更接近陆地,受到陆地环境的直接影响。

这些区域通常富含养分,拥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

例如,珊瑚礁是一个重要的沿海栖息地,提供了许多种类的物种一个独特而多样化的环境。

珊瑚礁上的物种包括珊瑚、鱼类、贝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

二、海洋温度和盐度海洋的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海洋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物种对温度和盐度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在不同的栖息地中适应生存。

温度是海洋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

某些物种只能在特定温度范围内生存,而其他物种则对温度变化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例如,极地区域的海豹和企鹅适应了极端的低温环境,而热带地区的珊瑚仅在较高的温度下生存。

盐度是海水中溶解盐的含量。

一些物种适应了高盐度的海洋环境,如红海的浮游植物;而其他物种则适应了低盐度的环境,如河口和湖泊中的淡水鱼类。

三、海洋压力和光照海洋是一个高压环境,水的压力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

在深海中的生物必须适应这种高压环境,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例如,深海物种如巨型无颌鱼和墨鱼具有压力适应的特殊器官和机制。

光照是海洋中光线的强度和分布。

光照的存在对于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至关重要,从而产生了食物链的起源。

各种物种适应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存。

例如,海洋表层的植物如浮游植物依靠光合作用来生存,而深海生物则发展出了其他适应性策略,如化学合成或生物发光。

四、海洋污染和气候变化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海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污染问题。

海洋生物的生理适应适应变化的海洋环境

海洋生物的生理适应适应变化的海洋环境

海洋生物的生理适应适应变化的海洋环境海洋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海洋提供了栖息地、食物链以及调节气候等重要的服务。

为了在各种极端条件中生存,海洋生物通过生理适应方案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海洋环境。

本文将重点探讨海洋生物的生理适应能力,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

一、水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海洋中的水温存在着季节性和地理性的变化,寒冷的极地水域和温暖的热带水域都是海洋生物生活的环境。

许多生物通过体温调节来适应水温的变化。

一些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如鲸鱼和海豹,具有厚重的脂肪层和富含血液的血管系统,可以帮助它们在寒冷的水域中维持体温。

相比之下,一些海洋鱼类和爬行动物,如鳝鱼和海龟,可以调整他们的代谢率和行为来适应不同的水温。

二、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海洋中的盐度也是多变的,从沿海地区的低盐水到海峡和洋流的高盐度水域,生物在不同盐度环境中生存。

为了应对高盐度环境,一些海洋生物具有特殊的排盐机制。

例如,鸟嘴鹗和红海鸬鹚等鸟类拥有特殊的盐腺,可以排除过多的盐分。

此外,一些浮游生物,如海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可以调节其细胞内的盐度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三、光照变化的适应能力海洋生物面临着不同光照强度的挑战。

从浅海到深海,光照衰减得非常快,因此深海生物需要适应低光环境。

一些深海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具有特殊的眼睛和发光器官,可以帮助它们在黑暗中觅食和繁殖。

此外,一些浅海生物具有色素细胞和反光层,可以帮助它们调整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以适应不同的光照环境。

四、氧气变化的适应能力海洋中的氧气含量在不同的区域和深度也存在变化。

一些深海生物,如深海鱼类和底栖动物,具有适应低氧条件的能力。

它们通过具有更高的血红蛋白含量和更高的气体交换效率来应对缺氧。

此外,一些浅海生物,如珊瑚和贝类,通过与共生藻类合作,可以从二氧化碳中获得额外的氧气。

五、酸碱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近年来,海洋酸化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问题。

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变化的生态适应机制

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变化的生态适应机制

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变化的生态适应机制海洋生物是指栖息在海洋环境中的各类生物,包括鱼类、海洋哺乳动物、虾蟹类、珊瑚类等。

海洋环境的变化对这些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适应海洋环境的变化,海洋生物发展了一系列的生态适应机制。

一、生理适应机制海洋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水温、盐度、溶解氧和光照强度等方面的变化,海洋生物通过生理适应进行调节和适应。

例如,鲨鱼等海洋鱼类能够通过体表珍珠层的形成来维持体温的稳定,保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同时,一些海洋生物还能通过调节体内的盐水浓度和尿液排泄来适应海洋盐度的变化。

此外,一些底栖生物会对光照强度的变化产生反应,如调整生长的角度或者改变体色来减少光线的吸收。

二、行为适应机制海洋生物通过行为适应来适应海洋环境的变化。

比如,一些季节性迁徙的鱼类会根据水温和食物资源的分布进行迁徙,以寻找适宜的生存条件。

同时,一些底栖生物会根据水流的冲击力和水深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生活场所,以降低自身的能量消耗和风险。

三、遗传适应机制海洋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通过遗传适应机制来适应海洋环境的变化。

例如,深海生物具有压力耐受能力较强的细胞结构和生理特性,适应了深海高压环境的生存需求。

同时,一些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生殖季节和繁殖行为,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海洋环境变化。

四、共生适应机制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和共同生活的情况。

海洋生物通过与其他生物的共生来适应海洋环境的变化。

例如,珊瑚与藻类之间建立了共生关系,藻类能够为珊瑚提供养分,而珊瑚则提供藻类所需的生存环境。

这种共生关系能够帮助珊瑚适应光照和温度等环境的变化。

五、进化适应机制海洋生物通过进化适应机制来应对海洋环境的变化。

长期以来,海洋生物在面对环境变化时进行适应和进化,通过自然选择机制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进行繁殖,并逐渐形成适应海洋环境变化的特征和生理机制。

这种进化适应机制是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生态适应方式。

总结起来,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变化的生态适应机制包括生理适应、行为适应、遗传适应、共生适应和进化适应。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主要强调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树立这种整体性思想使人类认识自然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

生态系统生物学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

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可分为以下几类: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消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连续的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

其特点如下:(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

(2)能量流动为不可逆的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因热散失而逐渐减少,且各营养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生产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4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特点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和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

当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

第2章主要海洋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海洋环境生态学)

第2章主要海洋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海洋环境生态学)
如大型水蚤在20℃时从食物同化的能量中有40%用于生长,在20±5℃变 温下用于生长的能量提高到68%。
三、盐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盐度(salinity) 海水总含盐量的度量单位,指溶解于1kg海水中的无机 盐总质量(g)。 碳酸盐全部转化为氧化物,溴和碘为氯所取代,所有 有机物均完全氧化时,1kg海水中所含全部可溶性无机 物的总质量(g)。
②对光强的适应类型 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的逐渐减弱达到光合作用的积累等于呼 吸作用的消耗时的光强,即光补偿点(compensation point)。 根据饱和点和补偿点的高低,可把植物分成阳生植物和阴生 植物。
(1)阳生植物适应于强光照地区生活,其光饱和点和补偿点较高,光 合速率和代谢速率亦较高; (2)阴生植物能够利用弱光进行光合作用,其光饱和点及补偿点相对 较低,光合速率和代谢速率亦相对较低; (3)中生植物界于两者之间。
➢长日照生物:一般光照长度超过12-14h称为长日照。长日照 植物或动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生殖、迁 移、冬眠和换毛换羽等。人为延长光照时间可促使这些动植物 提前开花、生殖、迁移、冬眠和换毛换羽等。
➢短日照生物:一般每天日照不足8-10h称为短日照。
➢中间日照生物:对日照时间无要求,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 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的开花、生殖、迁移或休眠等。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3)温度与海洋生物的迁移 很多海洋动物(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蓝点马鲛、中国 对虾等)的洄游路线也与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水温可作为渔期、渔区预报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4)变温对生物的影响
在适温范围内,周期性的变温对生物产生有益作用。
有的鱼类有春秋两个产卵群体,应分为长光照期和短光照期 两个产卵类型。如我国近海的大黄鱼就分为“春宗”和“秋 宗”两个产卵类群。

海洋生物的行为适应如何适应不同海洋环境的行为

海洋生物的行为适应如何适应不同海洋环境的行为

海洋生物的行为适应如何适应不同海洋环境的行为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众多多样化的生物种类。

为了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中生存和繁衍,海洋生物必须具备适应这些环境的行为。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物如何通过行为适应不同的海洋环境。

一、浮游生物的行为适应浮游生物是指那些不能抵抗水流、漂浮在水中的生物。

它们需要有效地利用水流传播的营养物质。

浮游生物通常会通过以下行为适应不同的海洋环境:1. 移动行为:浮游生物借助水流传播,通过上下垂直移动来寻找水中的有机物质和养分。

它们可以自由漂浮在不同深度的水域中,以获取适合自身生存的条件。

2. 光感应行为:浮游生物对光线的感应程度很高。

在浅海水域,它们会向着阳光游动,以便进行光合作用。

而在深海水域,它们会向下游动,远离阳光,以避免过多的光线对其造成伤害。

二、底栖生物的行为适应底栖生物是指那些生活在海洋底部的生物,它们需要适应不同类型的底部环境和底部生态系统。

底栖生物通常会通过以下行为适应不同的海洋环境:1. 躲避行为:底栖生物需要在底部环境中找到合适的隐蔽处,以避免被捕食者发现。

它们可以躲藏在珊瑚礁、岩石或者沙粒之中,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2. 捕食行为:底栖生物为了获取食物,会采取不同的捕食行为。

一些底栖生物会用触手捕捉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而另一些则会通过吸食底部有机物质来获取营养。

三、洄游生物的行为适应洄游生物是指那些周期性地在不同地区间迁徙的生物。

它们需要适应迁徙路线上的各种海洋环境。

洄游生物通常会通过以下行为适应不同的海洋环境:1. 寻找导航:洄游生物会依靠地球的磁场和天文现象来导航。

它们可以感知磁场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以确定正确的迁徙方向。

2. 能量储备:洄游生物会在迁徙前积累足够的能量,以应对漫长的迁徙路程。

它们会主动寻找丰富的食物源,并增加进食量,以充分储备能量。

综上所述,海洋生物通过各种行为适应不同的海洋环境。

浮游生物通过移动和光感应行为来适应水流和光线条件;底栖生物通过躲避和捕食行为来适应底部环境;而洄游生物则通过寻找导航和能量储备来适应迁徙的海洋环境。

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性

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性

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性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其中,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性十分重要。

通过对海洋生物的适应性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进而为保护海洋生物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做出贡献。

一、温度适应性海洋环境的温度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有着重要影响。

海洋生物对不同温度水域的适应能力展现出多样性。

1. 冷水海洋生物在南极和北极等寒冷的水域,存在着许多对低温环境高度适应的生物。

例如,南极磷虾可以在极低的水温下存活,并且具有高度的耐寒能力。

这些生物通过多种机制来适应寒冷环境,例如生物体内的脂肪含量较高,可以提高体内的绝热性能。

此外,一些冷水鱼类也具备了特殊的血液适应机制,可以抵御低温引起的冰晶形成。

2. 热水海洋生物相反,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域中,一些海洋生物展现出了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比如,热带珊瑚适应了热带水域中较高的水温,并且形成了珊瑚礁生态系统。

这些生物通过生物化学调节和形态适应等方式来适应高温环境。

例如,热带珊瑚的共生藻类可以提供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从而帮助珊瑚适应高温、高光等条件。

二、盐度适应性海洋中的盐度是海洋生物亚适应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不同盐度水域中的海洋生物表现出不同的盐度适应性。

1. 高渗适应性在高盐度水域中,一些海洋生物发展出了高渗适应的能力。

例如,盐田中的嗜盐细菌可以在高盐度环境中生长繁殖。

这些生物可以通过体液调节内外环境的离子浓度差异,从而适应高盐度环境。

2. 低渗适应性相反,在低盐度水域中存在着一些对低盐度环境具有适应性的生物。

比如,一些鱼类可以调节体内的尿液产生,以减少盐分的丢失,从而适应低盐度环境。

此外,还有一些鱼类可以通过改变鳃的结构和功能,增加盐分的吸收和排泄。

三、压力适应性海洋深部是一个高压环境,对海洋生物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深海鱼类深海鱼类是一类适应深海高压环境的典型代表。

它们具备了一系列的适应策略,如减少机体脂肪、增加蛋白质含量、改变鱼类鳃的结构等。

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庞大的鲸类,海洋里的生物种类繁多且形态各异。

这些海洋生物必须适应广泛的水质、气候和栖息地条件,才能在海洋中生存和繁衍。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并重点介绍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一、海洋生物的多样性1. 海洋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是指同一个区域中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海洋生物群体。

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中,如珊瑚礁、沿岸海域和深海等,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各异。

例如,珊瑚礁区域富集有各类珊瑚、鱼类和无脊椎动物,而深海中则存在各种特殊的深海生物,如深海鱼类、巨型浮游生物等。

2.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海洋生物多样性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持着能量和物质的循环。

此外,海洋生物多样性还具有潜在的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如药物开发、基因资源研究等。

二、海洋生物的适应性1. 水下环境适应海洋生物必须适应高浓度的盐度、低温、高压等特殊的水下环境条件。

例如,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豚和鲸类通过发达的呼吸系统和脂肪层来适应水下生活。

同时,一些浅海生物还通过生物性陶瓷等方式适应了潮间带的生活。

2. 生物栖息地适应海洋生物栖息的地方也各不相同,它们适应了各自栖息地的特点。

比如,珊瑚虫通过分泌碳酸钙来建造珊瑚礁,提供了稳定的栖息地,还能够过滤和捕食浮游生物。

此外,在高潮区的海洋生物通常具备耐旱和耐晒的特性,以适应潮间带地带的生活。

三、海洋生物适应性的发展与保护海洋生物的适应性主要是通过遗传和进化来实现的。

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海洋生物逐渐发展出适应性的特征,以适应不同的海洋环境。

然而,人类活动的干扰对海洋生物的适应性产生了威胁,如过度捕捞、污染和气候变化等。

为了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采取以下措施是至关重要的:1. 制定合理的渔业管理政策,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环境中的生物适应机制

海洋环境中的生物适应机制

海洋环境中的生物适应机制海洋生物在其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经历了极为恶劣的海洋环境,为了生存,它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生物适应机制。

这些生物适应机制对于理解生命的进化和适应海洋环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洋环境中的生物适应机制。

一、温度适应机制海洋生物的温度适应机制很复杂,涉及到细胞膜的构成、酶的稳定性和代谢过程等多方面。

一些低温海洋生物(如南极冰鱼)的细胞膜含有高比例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以保证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弹性;一些高温海洋生物(如热液生物)的酶则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以保证酶的功能不受高温环境的影响。

二、氧气供应机制海洋生物需要从周围海水中摄取氧气,然而,氧气在海水中溶解度较低。

一些海洋生物(如鲸鱼、海豚)在下潜时会减缓心跳和呼吸以减少氧气消耗量;一些珊瑚、贝类等生物则将自己包裹在氧气充足的海洋环境中(如具有气孔的柱虫、蜗牛)或利用体内共生菌(如珊瑚)来获取额外的氧气供应。

三、盐度适应机制海洋生物需要对海水中盐度的变化进行适应。

一些鲨鱼、海蛇等生物具有特殊的肾脏,以排出多余的盐分;一些鲈鱼、虾等生物则可以在相对高盐度的环境中寄生。

四、光线适应机制光线在海洋生物的生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许多海洋生物利用光线来进行光合作用或方向感知。

一些深海生物则具有特殊的发光器官(如带状动物),以利用周围的光线进行狩猎或展示自己。

五、压力适应机制深海环境中的水压极高,这对于海洋生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过程都有重大影响。

一些深海生物(如巨型岩藻)可以利用水压来稳定自己的身体结构;一些章鱼等生物则具有特殊的“骨”来增加身体刚度和抵抗水压。

六、化学环境适应机制海洋环境中有许多化学物质对于海洋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例如酸度变化、污染物质等。

一些海洋生物(如喜马拉雅冰蚕)可以利用自身的细胞质液来中和外界环境的酸碱度变化。

总之,海洋生物具有丰富的适应机制,而这些适应机制的奥秘仍在不断深入研究中。

对于探索生命的进化和适应海洋环境的能力,我们还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适应与进化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适应与进化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适应与进化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生态关系。

在这个广袤的海洋空间中,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不断进行生态适应和进化。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适应与进化现象。

一、海洋环境对生物的生态适应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物的生态适应。

海洋中的生物需要应对水中的高盐度、低温度、高压力等不适宜生存的条件。

为了适应这些环境,海洋生物发展了一系列独特的适应机制。

1. 盐度适应:海洋中的盐度通常较高,对于普通的淡水生物来说是不适宜的。

然而,一些生物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盐度适应。

例如,一些区域性的鱼类能够通过分泌控制体内的盐分浓度,从而适应不同盐度的水域。

2. 温度适应:海洋中的水温波动较大,从极寒的极地海域到温暖的赤道海域都有不同的生物栖息。

为了适应这一环境,海洋生物发展了多种温度适应机制。

例如,一些鱼类能够通过改变身体表面的颜色、大小和鳞片的形状,来调节自身的体温和保持热平衡。

3. 压力适应:深海是海洋中最恶劣的环境之一,深海生物需要适应高压力和弱光环境。

为了在深海中生存,一些生物进化出了特殊的身体结构和器官。

例如,深海鱼类的身体通常具有高度压缩的结构,以承受水压巨大的环境。

二、海洋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变化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进化是一个长期并持续不断的过程。

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基因突变、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等方式进行进化。

1.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分布,促使海洋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形态和生态类型。

例如,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珊瑚、藻类和鱼类等各具特色的生物形成了独特的生态链条。

2. 共生与互惠: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些生物通过形成共生关系来实现更好的生态适应。

例如,珊瑚和藻类之间的共生关系,互相依存,共同创造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独特环境。

3. 快速适应:生态环境的改变会迫使生物快速适应以生存下去。

基础生态学-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节生物对环境的综合适应及影响

基础生态学-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节生物对环境的综合适应及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综合适应 拟态
一、生物对环境的综合适应
警戒色
一、生物对环境的综合适应
叶变成刺状,减少蒸腾,肉质 茎贮存水分,适于干旱环境
一、生物对环境的综合适应
(一)生态适应方式及机制 2、行为适应。 生物各种行为通常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1)最常见于动物,是动物应付环境变化的主要手段。如觅食行为、 生殖行为、社会行为、防卫行为、领域性行为、迁徙行为等都有重要 的生态意义。其中,觅食行为是动物最常见和最基本的行为。 动物的适应行为在自然选择进化过程中可积累遗传给后代。
一、生物对环境的综合适应
(二)生态适应的类型 2、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 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 radiation adaptation),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 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一、生物对环境的综合适应
一、生物对环境的综合适应
(二)生态适应的类型 1、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 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 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二)生态适应的类型 1、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生活型着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生活型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亲缘关 系甚远的生物种也可能属于同一生活型,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种也可分属于 不同生活型。如生活在沙漠干旱区的仙人掌(仙人掌科)与生活在相同条件 下的霸王花(大戟科)、非洲沙漠浆草、仙人笔(菊科)等植物 有相似的外部特征,属同一生活型。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指:生物在时刻受到环境作用的同 时也对其生存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使环境条件不同 程度地得到改善。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使环境变得 更有利于生物生存,但也可能对环境资源和环境质量造 成不良影响。

海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海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海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恶劣性对生物的生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而海洋生物通过长期的进化和适应,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适应策略,使其能在这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中生活,并成功繁衍后代。

一、温度适应能力海洋中存在着从寒冷的极地海域到温暖的赤道海域的广泛温度差异。

为了适应这种情况,海洋生物具备了不同的温度适应能力。

一些生物如极地鳐鱼能够在极寒的水域中生存,它们具备了特殊的温度适应酶,可以保持正常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另外,一些热带水域的海洋生物则通过皮肤和鳃的生理结构来实现温度的调节。

它们能够扩张或收缩血管,以适应低温或高温条件。

二、盐度适应能力海洋的水体盐度相对稳定,但以不同区域而异。

一些生物能够适应高盐度如咸水鱼,它们体内含有特殊的盐腺,可以调节盐分的浓度,保持体内渗透压的稳定。

而在淡水河流进入海洋的河口附近,也存在着盐度的突然变化。

对此,一些海洋生物能够通过体内的生理机制来调节盐分的浓度,保持体液的稳定。

三、压力适应能力海洋深处的水压远高于海平面上方的大气压力。

因此,深海生物需要具备较强的压力适应能力。

一些深海生物如巨口鱼和巨热带虫能够通过特殊的体液组织来抵抗高压环境极端。

此外,深海生物的细胞结构和骨骼系统也具备了强大的耐压能力,以适应极端的水压。

四、光照适应能力海洋是光线传播和吸收的高度复杂的介质。

不同深度的海域光照条件截然不同。

为了适应这种环境,海洋生物发展出了各自的光照适应能力。

海洋浮游生物一般产生色素,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适应不同光照条件。

此外,光合性海洋生物如海藻和珊瑚通过共生关系与单细胞藻类共同生活,以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提供的能量。

五、氧气适应能力海洋相对于陆地,氧气含量较低。

因此,海洋生物需要适应低氧环境才能生存。

一些底栖生物如扇贝和海参具备较高的呼吸率,能够从水中更好地获取氧气。

某些鱼类如鲨鱼和旗鱼,则具备较大的鳃面积,以提高氧气的吸收效率。

海洋生物的环境适应和生理调节

海洋生物的环境适应和生理调节

海洋生物的环境适应和生理调节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在这个广袤而复杂的环境中,海洋生物经历着独特的环境适应和生理调节过程。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物的环境适应和生理调节机制,以揭示它们是如何应对海洋环境中的各种挑战的。

一、温度适应海洋环境具有较大的温度变化范围,从极寒的深海到炎热的热带海域。

海洋生物通过生理和行为的调节来适应这种变化。

一些海洋生物具有特殊的绝缘层或脂肪层,以减少热量的损失。

另外,一些生物可以调节自身的代谢率和身体构造,以适应不同的温度条件。

二、盐度适应海洋水体的盐度普遍较高,而海洋生物需要适应这种高盐度环境。

一些生物通过排泄盐分的方式维持体内水分平衡,如鲨鱼的尿液比血液更为高盐浓度。

此外,一些海洋生物可以通过腺体分泌或特殊的器官来调节盐分含量。

三、压力适应深海是一个高压环境,承受着巨大的水压。

深海生物通过生理和形态上的特殊适应来应对这种高压力环境。

例如,鱼类和鲸类具有强壮的鳞片和骨骼结构,以抵御水压。

此外,一些深海生物还具有柔软的身体结构,以适应高压环境。

四、光线适应海洋中的光线强度随深度不断减弱,对于依赖光合作用的生物来说,深海的光线条件是一个挑战。

一些深海生物如浮游植物和珊瑚等通过增加色素的含量来吸收更多的光线。

此外,一些生物如深海鱼可以发出自己的光以吸引猎物或伙伴。

五、氧气适应氧气的含量在海洋中会随深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浅海生物可以通过鳃来吸收水中的氧气,而深海生物则需要通过其他机制来获取氧气。

一些深海生物如鲸类和海豚可以存储更多的氧气,并延缓代谢过程。

另外,一些深海生物还具有改进的血液和心血管系统,以提高氧气的运输效率。

综上所述,海洋生物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时展现出了惊人的环境适应和生理调节能力。

它们通过温度调节、盐度调节、压力调节、光线调节和氧气调节等机制来应对海洋环境的挑战,保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适应机制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开发海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与生态适应

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与生态适应

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与生态适应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维持着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海洋生态系统的维持与调节离不开环境因子及生物的生态适应。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因子以及生物的生态适应,以深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盐度、光照、水质等。

这些因子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温度海洋的温度是非常关键的环境因子之一。

不同的海洋区域或深度,温度差异较大。

海洋生物通过生理和行为方式来适应不同的温度环境。

例如,极地的海洋生物通常具有厚重的皮肤和脂肪层,以防止体温过快下降。

而热带地区的海洋生物则具备散热机制,以保持正常的体温。

2. 盐度盐度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子。

不同的海域盐度也有所不同,从淡水到高盐水等不同程度的盐度变化。

海洋生物通过调节体内盐水浓度,或具备特殊的胞器来应对不同的盐度环境。

例如,一些海洋鱼类具备特殊的肾脏结构,以排除过量的盐分。

3. 光照光照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生产力和物种分布。

光照对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至关重要,而浮游植物则是海洋食物链中的关键环节。

此外,光照还能影响海洋生物的行为活动和繁殖。

4. 水质海洋水质的变化同样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水质污染、沉积物悬浮物的增加以及营养盐的浓度波动等因素都会对海洋生物造成损害。

一些海洋生物通过各种适应性机制,如筛食器官的发达等,来适应不同水质环境。

二、生物的生态适应海洋生物通过长期进化,逐渐形成适应海洋环境的特征和习性。

1. 形态适应许多海洋生物在形态上具备了与海洋环境相匹配的特征。

比如,鳍类动物具备流线型的身体,有助于减少水的阻力;珊瑚虫具备产生钙质骨架的能力,以适应海水中的高盐度环境。

这些形态适应有助于提高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2. 生理适应海洋生物通过发展出特殊的生理机制,以适应海洋环境中的极端条件。

海洋环境与生物适应

海洋环境与生物适应
嘧啶二聚体
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昼夜节律 ◎光周期现象
◎植物的光周期 ◎动物的光周期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 生物的适应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 ☆变温与温周期现象 ☆物候节律 ☆休眠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墨西哥湾流
在所有的洋流中,有一条规模十分巨大,堪称洋流中 的“巨人”,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墨西哥湾流。它宽60 公里~80公里,厚700米,总流量达到7400万立方米/ 秒~9300万立方米/秒,比世界第二大洋流——北太平 洋上的黑潮要大将近1倍,比陆地上所有河流的总量则 要超出80倍。若与我国的河流相比,它大约相当于长 江流量的2600倍,或黄河的57000倍。墨西哥湾流与北 大西洋洋流和加那利洋流共同作用后,调节西欧与北 欧的气候。
海蚀拱桥崩塌后,留下的岩柱或坚硬岩 脉侵蚀残留成突立的岩柱,都叫海蚀柱 (sea stacks)。










八、海洋环境的划分
水层环境 水底环境
水层环境
水平方向划分 近海带:又称沿岸区和近岸区。 大洋区:又称远洋区,占世界海洋的大
部分。
近海带及其特点
水平距离以200m等深线与大洋区为界。此处 一般是大陆架的边缘,同时大体上相当于水层 环境中真光带和无光带的界限。
(四)、海啸(Tsunami)
海啸是由突发的海底错动、海底滑坡、 海底火山喷发、或滑入海洋中的陆上滑 坡引起的巨型波浪。海啸波浪非常巨大, 发源于局部并向四周传播,如同将石块 投入水池一样。由构造错动海底,伴随 地震的大型波浪又称地震海浪。
百年以来的七次大海啸
1、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拿地震引发海啸。震级7.5级。在近海掀浪高达 12米的巨大海啸,地震发生在当天凌晨5点,海啸中死难82,000人,这是欧 洲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灾难性地震,是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地震海啸。 2、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震级8.9级,是历史上震级最 强的一次地震,引发海啸浪高29米,死亡人数3,000人。 3、1959年10月30日墨西哥海啸引发山体滑坡,死亡人数5,000人。 4、1960年5月21号到27号,智利沿海地区发生二十世纪震级最大的震群型地 震,其中最大震级8.4级,引起的海啸最大波高为25米。海啸使智利一座城市 中的一半建筑物成为瓦砾,沿岸100多座防波堤坝被冲毁,2000余艘船只被毁, 损失5.5亿美元,造成10,000人丧生。此外,海浪还以每小时600公里~700公 里的速度扫过太平洋,使日本沿海1千多所住宅被冲走,2万多亩良田被淹没, 15万人无家可归。 5、1976年8月16日,菲律宾莫罗湾海啸8,000人死亡。 6、1998年7月17号,非洲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底地震引发的49米巨浪海啸,2, 200人死亡,数千人无家可归。 7、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到2005 年1月1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15.6万人死亡, 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海洋生物的生存策略与适应性

海洋生物的生存策略与适应性

海洋生物的生存策略与适应性海洋是地球上广阔的一片领域,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

这些海洋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存策略和适应性,以适应海洋这个特殊的生存环境。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物的生存策略与适应性,揭示它们在海洋中生存的奥秘。

一、生存策略1. 捕食策略海洋生物的捕食策略多种多样,根据其生活习性和食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例如,鲸类通过发出高频声波来捕捉猎物,而大白鲨则以高速游动和敏锐的嗅觉来捕食。

有些海洋生物采取群体捕食的策略,如海豚和虎鲸会协作捕食,提高成功率。

而一些底栖生物则通过埋伏或伪装来捕食猎物,如章鱼和鳗鱼。

2. 逃避策略为了避免成为其他生物的猎物,海洋生物也演化出了各种逃避策略。

例如,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可以迅速游动来逃避捕食者的追击,同时一些海洋生物还会释放出干扰物质或进行伪装,使得捕食者难以发现。

此外,一些海洋生物还会采取群体逃避的策略,如鱼群会形成紧密的阵列来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3. 繁殖策略海洋生物的繁殖策略也是它们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海洋生物采取大量繁殖的策略,如鱼类会产下大量卵子以增加幼仔的存活率。

而有些海洋生物则采取少量繁殖的策略,如鲸类和海豹会对幼仔进行长时间的照料和保护,以确保其成活。

此外,一些海洋生物还会选择在特定的季节或地点进行繁殖,以适应海洋环境的变化。

二、适应性1. 生理适应性海洋生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生理适应性来适应海洋这个特殊的生存环境。

例如,深海生物可以通过特殊的生物化学反应来适应高压、低温和缺氧的环境。

一些海洋生物还可以调节体温和盐分浓度,以适应海洋环境的变化。

此外,一些海洋生物还具有特殊的感知器官和运动器官,帮助它们在海洋中生存和繁衍。

2. 行为适应性海洋生物的行为适应性也是其生存的重要因素。

例如,一些海洋生物会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进行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一些海洋生物还会形成群体或群落,以提高生存的成功率。

此外,一些海洋生物还会学会利用工具或建造巢穴,以增加生存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围也较大(27~30)。40
赤道(34.5)
60
副热带海区(36) 两极(34)
33.5 34.0 34.5 35.0 35.5 36.0 S
图 3.6 不同纬度年均表层盐度(实线) 及年平均蒸发量与降雨量差值(虚线)分 布图(引自 Lalli & Parsons 1997)
(2)海水的热学特性: 海水热容量和蒸发 潜能很大,因此具有相当高的阻止温度大 幅度突发性变化的能力。导热性很小,热 量向周围扩散很慢,水域温度比较稳定。 海洋为其中生物的生存及生命活动提供了 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条件。
①温度与生殖季节 ②温度与发育 ③温度与生长 ④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长发育的意义
(2)温度与海洋动物生殖
①温度与生殖季节
每一种动物都有一个明显的生殖季节。通常 情况下,温带海洋动物主要生殖期是在春季, 有时也会延续至夏季。
营养广温性但生殖狭温性则在热带冬季产卵, 在温带夏季产卵。
(2)温度与海洋动物生殖
Cl- Na+ S O4 2 - Mg2 + C a2 + K+
55.04 30.61
7.68 3.69 1.16 1.10
HC O3 - Br-
99.28 0.41 0.19
H3 B O3 S r2 +
0.07 0.04
0.71

99.99
海水中可溶解物余下的0.01%是几种对海洋 生物的生存、生长起决定意义的无机盐,其中 包括磷酸盐、硝酸盐和二氧化硅,它们被称为 生物的常量营养物质(macronutrients)。
原因:1.水冷密度大;2.低温生长时间长
变温动物的寿命在低温条件下通常较长。
(4)温度与海洋生物体内钙 质的积累
在高温下,钙在动植物体内的积累量远 比低温时多。
冷水翼足类是裸体无壳;热带大砗磲壳 2m体重可达200kg;珊瑚在20℃以上 的海区。
(5)温度与海洋动物形态结构
鱼类的尾椎骨的数目和鳍条数目在冷水 中明显增加,身体也增大。
寒带种(0 ℃ ) 冷水种:低于4℃
亚寒带种(0-4 ℃ )
两极同源和热带沉降 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
的关系 ,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 带海区消失。(两极分布 bipolar distribution,两极 同源biopolarity如:曳鳃虫属的尾曳鳃虫分布在北极 -北温带海区,刺管曳鳃虫则栖息于南极-南温带海区)
从环境功能和管理的角度,可分为旅游区、海 滨浴场、自然保护区、渔区、养殖区、石油开 发区、港口、航道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对环境 质量的要求不同,保护的程度、管理的方式和 要求亦不相同。
(四)海洋环境的自然属性
1.海水 2.深度和光照 3.温度 4.海水的运动
(四)海洋环境的自然属性
1.海水 盐度(salinity):溶解于1 kg海水中的无机盐总
(3)pH范围7.4~8.5,稍呈碱性,对以 碳酸钙为介质的生物比在中性介质中有利。
2.深度和光照
(1).深度
平均深度:3800m 最大深度:11034m 太平洋中菲律宾东部的马
里亚纳海沟
(2) 光 照
光在海洋中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
海水中光的衰减及海水的透明度
因反射、海水吸收、悬浮与溶解物质的吸收与散射,光 照强度迅速衰减。
1、最大的海是位于太平洋的珊瑚海 (Coral Sea),面积为4.79×106Km2。
2、最小的海是马尔马拉(Marmara), 面积为1.1 ×104Km2 。
(三)海洋环境的类型
按海洋环境的区域性可分为河口、海湾、沿岸 海域、近海、外海、大洋等;
按海洋环境的要素,可分为海水、沉积物、海 洋生物及海面上空大气等环境;
海洋生物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海洋环境与生物适应 第三章 海洋生物的繁殖与发育(51-76) 第四章 海洋动物生理研究(77-86) 第五章 海藻引种驯化、种质保存及种质鉴定 第六章 海洋微生物 第七章 海洋浮游生物 第八章 海洋底栖生物 第九章 海洋游泳生物 第十章 捕捞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 第十一章 海水养殖与近岸环境的相互作用
温度系数: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Q10): 体 温每升高10 ℃时新陈代谢速率的变化。
Q10

体温T ℃时的代谢速率 体温(T-10℃)时的代谢速率
Q10一般介于2~3之间
如一种虾5 ℃时心率每分钟100,15 ℃时200,则: Q10 = (200/100)= 2
(2)温度与海洋动物生殖
第二章 海洋环境与生物适应
第一节 海洋环境 第二节 海洋生物的适应策略
第一节 海洋环境
一、海洋环境的类型和特性 二、海洋环境分区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第一节 海洋环境
一、海洋环境的类型和特性
(一)基本知识
地球的面积:5.1×108Km2 海洋的面积: 3.62 ×108Km2 海洋体积: 13.7 ×108Km3
低温致死原因: (1)冰晶使原生质破裂 (2)细胞形成冰晶时,胞内电解质浓度改变, 引起细胞渗透压变化,蛋白质变性 (3)脱水使蛋白质沉淀 (4)代谢失调
温度条件与海洋生物生命联系 的几个主要问题
(1)温度与代谢的作用
通常,在适温范围内代谢作用是随温度的增 高而加强。
温度与新陈代谢速率的关系
最月清光晰的大洋水
800 1000 1200
无光层
最日清光晰的大洋水 生物发光
深海鱼的检出限 弱光层
颜色可视
浮 游 植 物 生 长 真光层
图 3.3 根据海洋垂直方向上光透射的性质划分的 3 个生物带示意图(Lalli et al. 1997)
光在海洋中的水平分布
太阳辐射具有明显的纬度梯度:(太阳辐射强度与照射时间) 1. 光照强度从赤道向高纬度地区逐渐减弱,而且夏季光照最
c.北极深层水
a.表层混合层 b.永久温跃层
c.深冷层
a.永久温跃层 b.季节温跃层
图2图-73.5 深海温度分布图(引自 Tait 1981)
在开阔大洋表面混合层下,从200~300m至 1000m处,温度下降迅速,这一水层被称为永久 温跃层(permanent thermocline)。
永久温跃层与表层较暖的低密度水和底层冷的高 密度水之间的水密度变化是一致的,这一海水密 度迅速变化,被称为密度跃层。
2.弱光层(disphotic zone):在透光层下方,植 物在一年中的光合作用量少于其呼吸消耗,但 光线足够动物对其产生反应。
3.无光层(aphotic zone)
光强/(µW·cm-2)
10-11 10-9
10-7
10-5
10-3
10-1
101
103
105
0
深度/m
日光
200
清晰的近岸水
400 600
(2)温度与海洋动物生殖
④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长发育的意义
动物对食物的利用率不同,即使食物充足, 冬季所需要的食物少于夏季,生长也缓慢。
温度的季节变化与生长的交替,引起动物结 构的改变。如,动物的鳞片、耳石的年轮。
(3)温度与海洋动物个体大 小及寿命
生活在冷水中的生物个体常比生活在暖水的 同类生物的个体大。(南极:原索动物的长 带海鞘长7m,巨型藻类8m;飞马哲水蚤、 鱼类、原生动物的放射虫和沙壳织毛虫)
最低温度( minimum temperature):及生 物生命活动的温度下限,在此温度以下,生命即 死亡。
高温致死原因:
(1)蛋白质凝固变性 (2)酶活性被破坏 (3)氧供应不足,排泄等功能失调 (4)神经系统麻痹等 1952 秘鲁西海岸向北寒流发生改变,水温升高5~6℃, 沿岸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批死亡。
某些广盐性和广深性的冷水种,其分布可能从南北两 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赤道区的深水层而成为一个 连续的分布。热带沉降
广温性与狭温性海洋生物 温度的三基点:最高、最低和最适范围
最高温度(maximum temperature):生物 生命的温度上限。取决于蛋白质抵抗凝固能力, 或酶的耐热性能。
最适温度(optium temperature):广义的指 生物能正常生活的温度范围,狭义的则指生命活 动最旺盛时的温度,这很可能是一个较狭小的温 度范围。
海水中一些以痕量状态存在的元素(如铁、锰、 钴和铜)对生命活动过程也很重要,例如铁是 某些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海洋盐度分布
E-P/cm
-100
0 +100
80
远离海岸的大洋表层水盐
E-P
度变化不大(34~36),60 S
平均为35。
40
纬度
浅海区受大陆淡水影响,
20 0
盐度较大洋的低,且波动 20
它作为一个屏障影响着水的垂直循环,同时还影 响着对海洋生物产生作用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垂直 分布。温度和密度的急剧变化对海洋动物的垂直 移动也有限制作用。
季节温跃层(seasonal thermocline): 温带气候的夏季,在风力弱而太阳辐射强时, 没有湍流混合使热量向下方移动,在近表层 水中形成了热分层。
强,冬季最弱。 2. 低纬度地区短波光多,随纬度增加长波部分也增加。 3. 日照时间:热带海区一天中白天与黑夜各约12h, 温带海区夏季光照时间超过12h, 冬季少于12h 在极区,持续6个月的低能光照与6个月的黑暗交替。
3.温度
a、海水温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
厄尔尼诺现象
海水的生物地理带(根据海水 表面温度)
温度与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与迁移
温度与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
温度和降水是影响生物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两个最重要的
生态因子,两者的共同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在地球分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