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筑具有亲和力的城市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如何构筑具有亲和力的城市空间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的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在城市空间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其形象功能,在设计上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其服务对象——城市大众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其使用率的低下。本文提出了城市空间的构筑应该具有很大的亲和力,要为人类提供舒适、安宁的居住环境,从而使城市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大众,提高其使用率。

关键词:亲和力城市空间重要性构筑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的建设也日新月异,然而城市空间的建设往往太多地执着于追求一种理想的城市实体,而忽视了城市中的人。一些城市和街道接受一轮又一轮的大规模重新“改造”,自然生长的人性空间变成了无数个不准市民亲近的观赏草坪和千篇一律的花园景观。事实上,人类希望得到的是一种和谐的生活场景,而不是追求一座冷冰冰的“雕塑城市”。但是,城市空间的建设越来越让人们觉得是为了他人观赏,而不是用来为公众所服务,这使得人们与城市产生了很大的隔阂和距离。城市空间的建设离大众的情感距离越来越远。

一、目前城市空间建设现状分析

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似乎越来越拥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城市越

建越大,绿色却越来越少,噪音越来越大,天空也变得越来越灰暗。公路和桥梁虽然越修越多,但交通状况仍然不容乐观,道路依然十分拥挤,人们越来越难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城市人行道逐渐消失了,代之以冰冷的车行道,街道上很难再看到人的影子,具有亲密邻里关系的空间体系不断被僵化、生硬的高层建筑消解。刻板的、工业化的、千篇一律的现代城市建筑物逐渐取代了具有显著传统文化面貌的城市空间。过去的碧水蓝天和飞鸟沉鱼在一些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人们对传统的城市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人们不禁扪心自问:我们今天的生活质量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

诚然,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我们不可否认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也可以反映在城市空间的面貌改观上:林立的高楼、宽敞的马路,还有各种各样的高架桥和立交桥,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和供居民娱乐休闲的文化广场,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了以前不曾有过的全新体验。这一切都在印证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枯燥与贫乏,单调与压抑。他们开始向往农村和郊外的生活方式,开始积极主动地亲近大自然、贴近大自然。这些都是因为目前的城市空间建设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与此同时,工业化发展也带来了环境危机,污染日益严重,再加上水体破坏、人口膨胀等因素,城市成了令人望而生却的地方。不少人认为,现代城市已经死亡或正在死亡。在危机面前,人们开始呼吁充满温馨的城市空间,

希望重现往日城市的亲和力和活力。

图:亚贸商城附近拥挤的马路

二、如何构筑具有亲和力的城市空间

一个具备高度亲和力的城市空间应该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为前提,按照人类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要来构筑城市,这样才能使人们感受到被尊重的体验,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亲切,从而有力地增强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满意度。

首先,城市应大力发展和改善公共交通系统。有条件、有资本的城市应该提倡“绿色交通规划”,积极引入轨道交通,这样可以增强路面交通系统的便捷性、安全性和环保性,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空间的道路交通压力,减轻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流通效率,减轻人们在外出行的“交通疲劳感”和“恐惧感”。

其次,要加强城市空间建设中的美感和和谐感。城市街道的布局与宽度,街道两旁建筑物的色彩、形态等的搭配与处理,商业街道、步行街道内部的艺术与文明,都要力求给城市大众造成美和舒适的视觉享受,从而得到心灵上的释放和抚慰,得到极大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再次,城市空间还要加强生态绿化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大力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开辟更多开放型的公共绿色场地,

供市民接近、欣赏和休憩;同时还要加大城市空间周边区域植树造林的力度和范围,积极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让城市大众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另外,还要强化精品意识,为人们尽量提供方便舒适的条件。比如在城市公园、广场上配置木椅供居民休憩。

图:广场绿化

总之,城市空间永远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不断发展的,优美而典雅的建筑,和谐而宜人的环境,便捷而高效的交通,这些元素都将为构筑城市空间的亲和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必将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超. 北京构筑城市空间新格局[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 (2008-08-02)

[2] 李忠. 从“c什么d”到城市多中心的包容性[n]. 中国房地产报, 2005, (2005-06-13)

[3] 梁江, 沈娜. 方格网城市的重新解读[j]. 国外城市规划, 2003, (04)

[4] 牛青青. 城市形态的文脉意蕴及其现实意义[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2)

[5] 记者黄世钊. “一主两副多中心”打造宜居首府[n]. 法治快报, 2007, (2007-01-02)

[6] 齐康. 文脉与特色—─城市形态的文化特色[j]. 城市发展研究, 1997, (01)

[7] 谷凯.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 城市规划, 2001, (12)

[8] 彭冲. 从城市空间形态的性能指标看方格网城市[j]. 南方建筑, 2006, (12)

[9] 记者罗喜祥. 我市积极谋划城市空间发展新战略[n]. 郴州日报, 2005, (2005-06-30)

注:文章内的图表、公式请到pdf格式下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