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有效策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有效策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思考

就“工具性”的特点而言,语文学科是为语言发展服务的,它的一切活动都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从部编教材的推广运用来看,目前语文学科的教学已得到教育专家空前应有的重视。为此,教师要认清课改形势,运用有效策略优化阅读教学,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切实加强语感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及审美能力的提升

语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诸多语文教育大师如叶圣陶、吕叔湘等都曾在其论著中强调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其实,语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无论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还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抑或“审美欣赏与创造”,都包容着语感这一因素。不注重语感培养的教学,是劳而无功、事倍功半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务必要优化阅读指导策略,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朗读等手段,使之沉浸于优美的文字世界中,带着一颗敏锐善感之心和一双慧眼去领悟语言文字所抒发的情感、所阐述的哲理,进入美的意境,享受美的熏陶,进而锻炼思维,提升审美欣賞能力。

语感,跟“感知”、“感悟”联系密切。学生读完一个句子、一段话乃至一篇课文要能弄懂该句、段、篇写了什么,如讲了什么人做了哪件事,描绘了一处怎样的风景,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等,这是“感知”;文中所描写、记叙的人、事、物具有怎样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事件是如何一步一步推进的,作者阐述的哲理是什么……这涉及到“感悟”的问题;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来描摹景物的,是怎样借助状物来阐述哲理的,文本的语言风格如何,构思是否别出心裁……这又涉及到“欣赏”的问题。感知→感悟→欣赏,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的。教师要遵循这一规律,引领学生“拾级而上”。要注重指导学生去深入领悟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与言外之意,而不能只停留于字面上;否则,阅读教学就是肤浅的,如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比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笔者针对题目或课文中的一些内涵较为丰富、厚重的词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这里的‘心脏’仅仅是指人体的器官吗?”“这里的‘一腔热血’是指血管里的血液吗?”通过交流与赏析,学生明白了“心脏”不仅仅是指人体器官,而是指肖邦那颗滚烫的与祖国生死与共的爱国之心;而“热血”则是指肖邦敢想敢做、敢怒敢言、忧国忧民的豪迈情怀。总之,教师要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挖掘蕴藏于文本中的资源,通过有效点拨,促进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借此锻炼语感,发展语文素养。

二、搞好课堂拓展工作,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

阅读课堂上,为了促进学生对相关句子或语段的理解,往往是需要加以拓展的,包括文字、图片、音响等资料。这是因为一篇课文的容量毕竟有限,再加上学生阅历的狭窄,这些因素给学生理解课文设置了一定障碍,而恰到好处地补充一些必要的背景性或关联性的知识,则可以扫除障碍,顺利地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

比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3自然段,为了促进学生对“催人奋起”、“呐喊与抗争”的理解,笔者在引导学生弄清词语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了两方面的拓展:一是将介绍《革命练习曲》的一段文字映示出来,让学生默读,深入地理解肖邦在旋律中表现出来的富于变化的丰富情感,如“满腹的悲愤”、“愤怒的抗议”、“对祖国灾难的哀痛”、“不屈不挠的战斗呼声”、“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对祖国光明未来坚定的信念”,等等。二是联系到我国近代的著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提到学生熟悉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学生顿时感受到了一种向上的力量,而这种情感体验是可以移情到《革命练习曲》上的。同时,笔者还运用课件呈现了聂耳、冼星海两位音乐家的照片,并对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了适当的介绍。有了这些知识与情感的积淀,再回到课文当中,学生理解起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就相对容易多了。再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必须让学生知道“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这样才能让学生领悟杜甫“喜极而泣”的原因;教学《负荆请罪》这个历史小话剧,务必让学生先读一读《将相和》这个故事,了解其中的一些情节,这样才能为领略人物的性格特点做好有力的铺垫。

三、落实“读写结合”理念,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阅读是吸纳与积淀,写作是倾吐与运用,二者相辅相成。入选小语教材的每一篇文本都是规范的经典之作,撇开思想内容不说,单从文本的语言风格、框架结构、写作思路来看,都有可供小学生欣赏、借鉴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认真落实“读写结合”思想,在关注文本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表达形式,既“得意”又“得言”,让读真正地为写服务,让写来进一步深化读的成果。换言之,教师不能只为文本的内容、思想而读,更要为文本的写法、构思、表达而读,做到以读促写、读中学写,扎扎实实地在文本中走好“两个来回”,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样才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比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当赏读到“师生咏唱送别曲”这一场景时,笔者就歌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创作几句歌词。完成这一任务学生肯定要联系故事情境,围绕“离别”、“爱国”来进行语言创造。有学生这样写道:“即使你远在他乡,也要时刻把祖国装在心上;即使你远在他乡,也要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用激昂的音符鼓舞战友们驰骋疆场。”“祖国在遭受践踏,人民在经历创伤。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悲观失望。擦去心中伤心的泪水,用悠扬的琴声为祖国歌唱。侵略者注定要灭亡,祖国将会迎来灿烂的曙光!”这是立足于文本思想内容基础的语言创生,既是理解上的深化,也是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种做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语用能力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