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筋构造规定
梁的配筋构造
![梁的配筋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16428b5c77232f60ddcca13d.png)
11、抗扭箍筋
F
箍筋间距应符合本规范表的规定其中受 扭所需的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应沿截面 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内 部的箍筋不应计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 受扭所需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 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箍筋 直径)
12、构造钢筋
F
梁内架立钢筋的直径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不宜 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时不宜小于 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不宜小于12mm 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 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 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 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 不宜大于200mm。
F
13、薄腹梁构造配筋
F
对钢筋混凝土薄腹梁或需作疲劳验算的 钢筋混凝土梁应在下部二分之一梁高的 腹板内沿两侧配置直径为8-14mm、间距 为100-150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应按 下密上疏的方式布置在部二分之一梁 高的腹板内。
14、有集中荷载作用
F
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 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箍筋吊筋)承 担,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箍筋应布 置在长度为s的范围内此处s=2h1+3b,当采 用吊筋时,其弯起段应伸至梁上边缘且末 端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规定.
剪力墙中配筋构造要求
![剪力墙中配筋构造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3b10fdb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a.png)
剪力墙中配筋构造要求剪力墙是建筑结构中用于抵抗水平地震力和风荷载的重要构造形式之一、它通过墙体的抗拉和抗剪能力来传递地震或风载作用,并将其分散到结构的其他部分。
在剪力墙的设计和施工中,配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墙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剪力墙中配筋构造的要求。
一、配筋选材要求剪力墙中的主筋和箍筋是承受墙体受力的关键部分,因此在配筋构造的选择上应具备以下几个要求:1.主筋选材主筋应选用高强度钢筋,一般为HRB335或HRB400级别的钢筋。
这样的钢筋强度较高,能够提供较大的抗拉和抗弯能力,保证剪力墙的稳定性。
2.箍筋选材箍筋是剪力墙中起到固定主筋位置、提高墙体抗剪能力的关键部分。
一般情况下,箍筋可以选择HRB335或HRB400级别的钢筋,也可以采用混凝土钢筋焊接网。
二、主筋与箍筋的布置要求在剪力墙的设计中,主筋和箍筋的布置位置和数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要求如下:1.主筋布置要求主筋的布置应均匀、密集,穿过整个剪力墙的高度。
一般主筋直径为16mm或20mm,具体的布置数量根据剪力墙的设计要求来确定。
2.箍筋布置要求箍筋的布置旨在提高剪力墙的刚度和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箍筋按照等间距的原则布置,一般间距不超过200mm。
箍筋直径一般为6mm或8mm,具体的布置数量和间距需要根据剪力墙的设计要求来确定。
三、节点处的加固要求剪力墙的节点处是其重要的抗震和抗剪部位,因此在节点处需要进行加固和优化设计,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具体要求如下:1.节点处的纵向钢筋应加多,可以采用加粗钢筋的方式增大截面面积,以提高节点的抗剪能力。
2.节点处的横向钢筋(箍筋)布置应密集,可以增加箍筋数量或增加箍筋的直径,以提高节点的抗震能力。
3.节点处的混凝土宜采用高强度或高性能混凝土,以提高节点的抗剪和承载能力。
四、预留洞口处理要求在剪力墙中可能需要预留洞口供穿线或管道走向等需要,这时对洞口的处理应具备以下要求:1.洞口应尽量位于剪力墙在高度和平面布置上较为中央的位置,避免柱子和墙体交界处及支撑点附近设置。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ad741862a417866fb84a8e75.png)
2、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 箍筋的间距和直 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 径 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1、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布置; 2、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框架节点区箍筋的最大间距、最小直径宜按附表2采用。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框 节点区箍筋最大 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和0.08,且其箍筋体积配筋率不宜小于0.6%、0. 间距和最小直径 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时,其节点核心区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核心区上、下柱端体积配箍 截面尺寸 柱抗震构造要求 剪跨比 截面边长比 轴压比 纵向受力钢筋
箍筋加密区外配 在箍筋加密区外,箍筋的体积配筋率不宜小于加密区配筋率的一半;对一、二级抗震 应大于10d;对三、四级抗震等级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d,此处,d为纵向钢筋直径。 箍 1、对柱顶区段,取柱顶以下500mm,且不小于柱顶截面高度; 2、对吊车梁区段,取上柱根部至吊车梁顶面以上300mm; 箍筋加密区长度 3、对柱根区段,取基础顶面至室内地坪以上500mm; 4、对牛腿区段,取牛腿全高; 5、对柱间支撑与柱连接的节点和柱位移受约束的部位,取节点上、下各300mm。
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 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 剪跨比宜大于2。 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柱轴压比不宜超过附表5的规定;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
板配筋构造要求(5篇范例)
![板配筋构造要求(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2686c0d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d9.png)
板配筋构造要求(5篇范例)第一篇:板配筋构造要求板板配筋规定:钢筋混凝土板是受弯构件,按其作用分为:底部受力筋、上部负筋、分布筋几种。
一、受力筋主要用来承受拉力。
悬臂板及地下室底板等构件的受力钢筋的配置是在板的上部。
当板为两端支承的简支板时,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跨度布置;当板为四周支承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大于2时,板为单向受力,叫单向板,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短边方向布置;当板为四周支承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小于或等于2时,板为双向受力,叫双向板,其底部纵横两个方向均为受力钢筋。
1、板中受力钢筋的常用直径:板厚h<100mm时为6~8mmm;h=100~150mm时为8~12mm;h>150mm时为12~16mm;采用现浇板时受力钢筋不应小于6mm,预制板时不应小于4mm。
2、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一般不小于70mm,当板厚h≤150mm时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h>150mm时不宜大于1.5h 或250mm。
板中受力钢筋一般距墙边或梁边50mm开始配置。
3、单向板和双向板可采用分离式配筋或弯起式配筋。
分离式配筋因施工方便,已成为工程中主要采用的配筋方式。
当多跨单向板、多跨双向板采用分离式配筋时,跨中下部钢筋宜全部伸人支座;支座负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a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4、简支板或连续板跨中下部纵向钢筋伸至支座的中心线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下部钢筋直径)。
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对与边梁整浇的板,支座负弯矩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为La,见图2-21右侧支座负筋5、在双向板的纵横两个方向上均需配置受力钢筋。
承受弯矩较大方向的受力钢筋,布置在受力较小钢筋的外层。
二、分布钢筋它主要用来使作用在板面荷载能均匀地传递给受力钢筋;抵抗四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在垂直于板跨方向所产生的拉应力;同时还与受力钢筋绑扎在一起组合成骨架,防止受力钢筋在混凝土浇捣时的位移。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
![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76c1e74d76eeaeaad1f330df.png)
3、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4、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 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5、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 积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6、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一边 布置的纵向钢筋。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
钢筋配置其他规 定
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 2、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 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
梁附表2 梁高h
150<h≤300
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mm) V>0.7ftbh0+0.05Npo时 150
V≤0.7ftbh0+0.05Npo时 200
300<h≤500
200
300
500<h≤800 h>800
梁附表3
抗震等级
一级 二级 三、四级 梁附表4
250
350
300
400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钢筋配置
1、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砼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 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附表5采用,当梁端纵向受 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构造柱钢筋配筋要求
![构造柱钢筋配筋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e3c3948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17.png)
构造柱钢筋配筋要求(三篇)篇⼀⼀、纵向钢筋规格与数量:构造柱纵筋不宜⼩于4Φ12,对于边柱、⻆柱不宜少于4Φ14。
在地震烈度为7度且层数超过6层、8度且层数超过5层、9度时,纵向钢筋应采⽤4Φ14。
构造柱的竖向受⼒钢筋的直径也不宜⼩于16mm。
布置与锚固:纵向钢筋应在基础梁和楼层圈梁中锚固,并应符合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箍筋规格与间距:构造柱箍筋最⼩直径采⽤Φ6。
在⼀般情况下,箍筋间距不宜⼤于250mm。
在地震烈度为9度时,箍筋间距不应⼤于200mm。
在柱上、下端⼤于等于h/6(h为层⾼)及⼤于等于450mm范围内,箍筋间距应加密⾄100mm。
布置要求:箍筋应沿柱的全⾼布置,且应封闭、连续。
三、其他要求钢筋级别:钢筋级别⼀般为1级钢。
混凝⼟保护层:构造柱的混凝⼟保护层厚度为20mm,且不得⼩于15mm,也不宜⼤于25mm。
构造柱截⾯:构造柱的最⼩截⾯可采⽤240×180mm,房屋四⻆的构造柱可适当加⼤截⾯尺⼨。
施⼯顺序:在施⼯时,应先砌墙后浇柱。
混凝⼟强度:构造柱的混凝⼟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
篇⼆⼀、纵向钢筋配置钢筋规格:纵向钢筋的直径通常不⼩于12mm,具体规格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对于较⾼的楼层或地震烈度较⾼的地区,纵向钢筋的直径可能需要适当增⼤。
钢筋数量:构造柱的纵向钢筋数量应根据其受⼒情况确定,通常不少于4根。
在地震多发区或结构要求较⾼的情况下,纵向钢筋的数量可能需要适当增加。
钢筋布置:纵向钢筋应沿柱的全⾼均匀布置,不得有接头。
钢筋的间距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通常不⼤于200mm。
⼆、箍筋配置钢筋规格:箍筋的直径通常不⼩于6mm,具体规格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在需要较⾼抗剪承载能⼒的情况下,箍筋的直径可能需要适当增⼤。
钢筋数量与间距:箍筋的数量和间距应根据构造柱的截⾯尺⼨和受⼒情况确定。
箍筋的间距通常不⼤于200mm,但在柱的上下端、节点处或受⼒较⼤的部位,箍筋的间距可能需要适当加箍筋形式:箍筋应采⽤封闭式,即两端应弯成135°的弯钩,并与纵向钢筋紧密绑扎。
混凝土各构件的配筋率及构造要求
![混凝土各构件的配筋率及构造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88bec14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4.png)
混凝土各构件的配筋率及构造要求
展开全文
1.配筋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2.计算公式:
①配筋率ρ=As/bho
②最小配筋率ρmin=As/bho
③公式说明ho-有效高度ho=h-as(保护层厚度)
④板的配筋面积As=配筋率×板厚×1米板长(1000)得出构造配筋(板厚应减去保护层厚度)
3.框架梁配筋率及配筋要求:
通常配筋率:跨中1%~1.7%,支座1.5%~2%;
4.板:
通常配筋率0.4%~0.8%
5.柱:
通常配筋率1%~3%;
柱主要是受压构件,一般来说,计算引起的配筋不要超过最小配筋率太多。
还有要注意柱的大偏心,小偏心情况,和抗震等级高时角柱配筋。
一般来说,柱必须满足最小轴压比要求,当然是越小越经济。
板配筋构造要求
![板配筋构造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201390752af90242a895e573.png)
板板配筋规定:钢筋混凝土板是受弯构件,按其作用分为:底部受力筋、上部负筋、分布筋几种。
一、受力筋主要用来承受拉力。
悬臂板及地下室底板等构件的受力钢筋的配置是在板的上部。
当板为两端支承的简支板时,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跨度布置;当板为四周支承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大于2时,板为单向受力,叫单向板,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短边方向布置;当板为四周支承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小于或等于2时,板为双向受力,叫双向板,其底部纵横两个方向均为受力钢筋。
1、板中受力钢筋的常用直径:板厚h<100mm时为6~8mmm;h=100~150mm时为8~12mm;h>150mm时为12~16mm;采用现浇板时受力钢筋不应小于6mm,预制板时不应小于4mm。
2、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一般不小于70mm,当板厚h≤150mm时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h>150mm时不宜大于1.5h或250mm。
板中受力钢筋一般距墙边或梁边50mm开始配置。
3、单向板和双向板可采用分离式配筋或弯起式配筋。
分离式配筋因施工方便,已成为工程中主要采用的配筋方式。
当多跨单向板、多跨双向板采用分离式配筋时,跨中下部钢筋宜全部伸人支座;支座负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a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4、简支板或连续板跨中下部纵向钢筋伸至支座的中心线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下部钢筋直径)。
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对与边梁整浇的板,支座负弯矩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为La,见图2-21右侧支座负筋5、在双向板的纵横两个方向上均需配置受力钢筋。
承受弯矩较大方向的受力钢筋,布置在受力较小钢筋的外层。
二、分布钢筋它主要用来使作用在板面荷载能均匀地传递给受力钢筋;抵抗四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在垂直于板跨方向所产生的拉应力;同时还与受力钢筋绑扎在一起组合成骨架,防止受力钢筋在混凝土浇捣时的位移。
1、单向板中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
构造柱配筋规范要求
![构造柱配筋规范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8a51b00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7.png)
构造柱配筋规范要求柱的配筋规范是为了确保柱子在荷载作用下不会发生破坏或挠曲,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下面将针对柱的配筋规范要求进行构造,包括柱的尺寸与配筋率、钢筋的直径与间距、锚固长度以及柱的构造材料等。
1. 柱的尺寸与配筋率柱的尺寸应根据建筑结构设计荷载和构造要求进行确定,一般包括柱的高度、宽度和截面形状等。
配筋率是指柱截面中钢筋面积与截面总面积之比,用于控制柱的受力性能。
柱的配筋率取决于柱的受压和受拉区域,一般要求受压区域钢筋率不小于0.2%,受拉区域钢筋率不小于0.15%。
2. 钢筋的直径与间距柱的配筋主要由纵向钢筋和箍筋组成。
纵向钢筋一般采用直径为12mm至40mm的钢筋,根据柱的尺寸和荷载要求确定纵向钢筋的数量和间距。
柱截面的尺寸越大,纵向钢筋的直径和间距一般相应增加。
箍筋一般采用直径6mm至16mm的钢筋,其间距根据柱的尺寸和荷载要求进行确定。
3. 锚固长度柱的底部和顶部需要进行钢筋的锚固处理,以保证柱的连接和传力性能。
柱的底部锚固长度一般不小于12倍的钢筋直径,柱的顶部锚固长度一般不小于16倍的钢筋直径。
锚固长度的设计和施工要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4. 柱的构造材料柱的构造材料主要包括混凝土和钢筋。
混凝土要符合相关的强度要求,一般采用C30至C50的标号。
钢筋要符合相关的强度和规格要求,一般采用HRB335、HRB400等级的钢筋。
总结起来,柱的配筋规范要求主要包括柱的尺寸与配筋率、钢筋的直径与间距、锚固长度以及柱的构造材料等。
这些要求的核心目的是确保柱具有足够的受力性能和稳定性,从而为建筑物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在柱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柱的质量和可靠性。
钢筋工程中的构造设计及配筋要求
![钢筋工程中的构造设计及配筋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5bca615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d.png)
钢筋工程中的构造设计及配筋要求钢筋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支撑和承重的重要角色。
在钢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构造设计和配筋要求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钢筋工程中的构造设计及配筋要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1. 钢筋工程的构造设计钢筋工程的构造设计是指设计师根据建筑结构的使用要求和安全性能,确定钢筋的布置形式、数量、直径和间距等技术参数的过程。
构造设计的目标是确保钢筋与混凝土的良好结合,实现有效的负荷传递和结构稳定。
在进行构造设计时,首先需要根据建筑用途和负荷要求确定钢筋的布置形式。
常见的布置形式包括单向布置、双向布置和网格布置等。
单向布置适用于梁和板等受弯构件,以增强其抗弯能力;双向布置适用于大型板和平面上的构件,以增强其抗剪能力;网格布置适用于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结构,以提高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
其次,在确定钢筋布置形式后,需要根据结构负荷计算结果确定钢筋的数量。
通常情况下,设计师会根据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要求,结合结构荷载和使用要求,进行复杂的力学计算和模拟分析,从而得出钢筋的数量。
此外,在进行构造设计时还需要考虑钢筋的直径和间距。
直径的选择根据结构构件的尺寸和负荷要求,一般而言,直径越大,抗弯能力越强。
间距的选择取决于构件的尺寸和受力形式,一般而言,间距越小,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强度越好,结构的抗剪能力也越强。
2. 钢筋工程的配筋要求配筋是指将钢筋按照构造设计要求布置在混凝土构件中的过程。
配筋的目的是通过钢筋与混凝土的良好结合,增强结构的力学性能和承载能力。
在进行配筋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首先,配筋要符合结构设计要求。
设计者在进行构造设计时,已经根据负荷计算结果和结构的使用要求确定了钢筋的布置形式、数量和尺寸等技术参数,配筋时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保证配筋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其次,配筋要满足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施工要求。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通过配筋来控制和限制混凝土收缩、开裂和变形等问题,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8fd60d9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11.png)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框架柱是建筑物中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构件之一,其结构设计和配筋要满足一定的规范要求,以确保其在承受荷载和抗震等方面的安全性能。
下面是框架柱构造配筋需要满足的一些规范要求:1.柱截面的选择:柱截面的选择需要考虑到荷载大小、柱高度、柱间距等因素。
一般来说,柱的截面尺寸要足够大以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
2.配筋率的确定:配筋率是柱截面中钢筋截面面积与柱截面面积之比,可以衡量柱受力的能力。
根据规范的要求,柱的配筋率一般不得小于0.01、为了保证柱的抗震性能,柱的配筋率一般较高,一般在0.02至0.08之间。
3.钢筋的布置:钢筋的布置应合理、紧凑,以保证柱的受力性能。
钢筋的布置要考虑受力方向和大小,以及抗震性能等因素。
一般来说,柱的钢筋应按照规范要求分布在四周,且纵向钢筋应尽量均匀分布。
4.构件间的连接:柱与其他构件的连接要牢固可靠,以确保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常用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螺栓连接、预埋钢筋等。
5.钢筋的直径和间距:根据不同的荷载和受力情况,柱中的钢筋直径和间距要满足规范的要求。
一般来说,柱顶部和底部的钢筋直径要较大,以增强柱的承载能力。
6.端部处理:柱端部的处理对于柱的抗震性能和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柱端部的处理方法可以采用加粗、加密钢筋、设置加固片等措施,以提高柱的抗震性能。
7.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为了保护钢筋不受腐蚀和损坏,柱外部应设置一定的混凝土保护层。
保护层的厚度根据规范的要求,一般不得小于柱的最大粗径钢筋直径的2倍。
总之,框架柱的构造配筋需要满足一系列的规范要求,以确保其在承受荷载和抗震等方面的安全性能。
这些规范要求包括柱截面选择、配筋率确定、钢筋布置、构件连接、钢筋直径和间距、端部处理以及保护层厚度等。
只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才能保证框架柱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墙中配筋构造有哪些要求?
![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墙中配筋构造有哪些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6c2c89c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8.png)
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墙中配筋构造有哪些
要求?
1、墙竖向分布钢筋可在同一高度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a。
2、墙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 1.2la。
同排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接头之间以及上、下相邻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接头之间,沿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宜小于500mm。
3、墙中水平分布钢筋应伸至墙端,并向内水平弯折10d,d为钢筋直径。
4、端部有翼墙或转角的墙,内墙两侧和外墙内侧的水平分布钢筋应伸至翼墙或转角外边,并分别向两侧水平弯折15d。
在转角墙处,
外墙外侧的水平分布钢筋应在墙端外角处弯入翼墙,并与翼墙外侧的水平分布钢筋搭接。
5、带边框的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宜分别贯穿柱、梁或锚固在柱、梁内。
钢筋混凝土板的配筋构造要求
![钢筋混凝土板的配筋构造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0719360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0b.png)
钢筋混凝土板的配筋构造要求
钢筋混凝土板是在混凝土工程中重要的加固元素之一,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使结构能够抵御外力的冲击。
因此,钢筋混凝土板的配筋构造必须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以确保其力学性能。
首先,钢筋混凝土板的布筋应根据结构的要求,采用合理的间距布置合理的布置,以满足结构的抗剪抗压力学性能,并加固它们之间的粘结力。
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结构的抗剪抗压性能。
而且,钢筋混凝土板的纵向配筋应根据工作状态、受力情况和抗压力学性能,采用多层、叠加、多股或斜向排列的方式,以满足设计要求。
其次,应考虑垂直抗压配筋的要求,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板的抗压强度。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一层凹形配筋设置于混凝土内,并通过弯折和拉伸把垂直配筋焊接在凹形配筋中间。
最后,应考虑横向拉力配筋的要求,以防止松脱和裂缝,可以采用一层拉伸筋,或采用其他采用叉形拉伸拉杆的方式来设置配筋,使结构能够抵御外力的冲击。
总之,钢筋混凝土板的配筋构造是混凝土工程加固的重要要素,必须根据工程设计和力学性能等要求,采用合理的配置方式进行布筋,以使结构能够抵御外力的冲击,确保结构的安全和可靠性。
梁配筋规范要求
![梁配筋规范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5bef90929b6648d7c0c74633.png)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
2。
1条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高h<300mm 时,不应小于8mm。
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
3。
4.1条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二。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0。
2.8。
2条偏心受拉的框支梁,其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3.1条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级抗震等级:x≤0。
25*ho,二、三级抗震等级:x≤0。
35ho二。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6.2.7条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尚应符合下列条件: x≤ξb*h0;钢筋等级为HPB300时,ξb =0.576钢筋等级为HRB335/HRBF335时,ξb =0。
550钢筋等级为HRB400/HRBF400/RRB400时,ξb =0.518钢筋等级为HRB500/HRBF500时,ξb =0.482三。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3。
4.1条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一。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3.6第1条纵向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
3.6-1规定的数值;表11.3.6-1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位置┃┃抗震等级┣━━━━━━━━━┳━━━━━━━━━┫┃┃支座(取较大值) ┃跨中(取较大值) ┃┣━━━━━━╋━━━━━━━━━╋━━━━━━━━━┫┃一级┃0.40,80ft/fy ┃0.30,65ft/fy ┃┣━━━━━━╋━━━━━━━━━╋━━━━━━━━━┫┃二级┃0。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地要求规范要求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地要求规范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a9237c142e3f5727a5e96268.png)
一、柱主筋直径相差小于2级二、柱主筋单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1.4.12-1条)第11.4.12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11.4.12-1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对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采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11.4.12-1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三、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1.4.12-1条)说明:依表11.4.12-1注,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本程序对表中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程序对表中数字增加0.1计算最小配筋率时按GB50010-2002第9.5.1条注3取全截面面积计算注:Ⅳ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 0.8%的要求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表9.5.1率(%)此条仅适用于一级且剪跨比小于2的柱五、柱全部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1.4.13条)第11.4.13条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93f1d10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9.png)
一、柱主筋直径相差小于2级二、柱主筋单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XGB50010-2002 第-1条)第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11.4.12-1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对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采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1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三、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XGB50010-2002 第-1条)说明:依表11.4.12-1注,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本程序对表中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与以上时,程序对表中数字增加0.1计算最小配筋率时按GB50010-2002第9.5.1条注3取全截面面积计算注:Ⅳ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 0.8%的要求第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表率(%)此条仅适用于一级且剪跨比小于2的柱五、柱全部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XGB50010-2002 第条)第条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且柱的剪跨比λ≤2时,柱每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f50e5301763231126edb11cc.png)
一、柱主筋直径相差小于2级二、柱主筋单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1.4.12-1条)第11.4.12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11.4.12-1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对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采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11.4.12-1抗震设计规范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表6.3.7.1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三、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1.4.12-1条)说明:依表11.4.12-1注,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本程序对表中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程序对表中数字增加0.1计算最小配筋率时按GB50010-2002第9.5.1条注3取全截面面积计算注:Ⅳ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0.8%的要求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表9.5.1 率(%)四、柱单边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1.4.13条)此条仅适用于一级且剪跨比小于2的柱五、柱全部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1.4.13条)第11.4.13条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哪些规范要求?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哪些规范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3b30dbc948d7c1c709a14506.png)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哪些规范要求?2级二、柱主筋单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2-1条)三、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2-1条)说明:依表11.4.12-1注,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本程序对表中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程序对表中数字增加0.1计算最小配筋率时按GB50010-2002第9.5.1条注3取全截面面积计算注:Ⅳ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8%的要求四、柱单边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3条)此条仅适用于一级且剪跨比小于2的柱五、柱全部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3条)六、柱纵筋间距(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3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0.3.1条)七、框架柱箍筋最小直径(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2 第6.3.8-2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0.3.2-4条)八、框架柱箍筋肢距最大间距(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2 第6.3.5条)同时满足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的要求九、框架柱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2 第6.3.8-2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6.4.3-2条)1.三级框架柱加密区间距= 100满足150mm和8倍纵筋直径注:三级框架柱根处箍筋加密区间距不应小于100,十、框架柱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2 第6.3.10条,6.3.13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0.3.4条)三、四级框架(中、边)柱箍筋非加密区间距满足15倍纵筋直径十一、框架柱加密区箍筋体积配箍率(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2 第6.3.12条,6.3.14条)(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313ea2a3c8d376eeaeaa316c.png)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一、柱主筋直径相差小于2级二、柱主筋单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2-1条,第11.4.12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11.4.12-1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对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采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11.4.12-1抗震等级柱类型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框架角柱、框支柱 1.2 1.0 0.9 0.8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
抗震设计规范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表6.3.7.1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类别抗震等级1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中柱、边柱 0.9,1.0, 0.7,0.8, 0.6,0.7, 0.5,0.6,角柱、框支柱 1.1 0.9 0.8 0.7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三、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2-1条, 说明,依表11.4.12-1注,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本程序对表中数值减小0.1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程序对表中数字增加0.1计算最小配筋率时按GB50010-2002第9.5.1条注3取全截面面积计算注,?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 0.8%的要求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制图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37 条用以表示钢筋布置的纵断面及横断面图,其轮廓
线约较一般轮廓线为细,而主钢筋的粗细度约与一般轮廓线同。
箍筋的粗细度约为主筋粗细度的1/2,目的在于使图纸主次分明。
第38 条断面图上的钢筋编号可根据钢筋的布设情况采用如下标注方法。
一、填写径为6~8毫米的圆圈中,如图3-1 a)、b)。
二、填写在断面图外的方框格子内,如图3-1 c)、d)。
二、填写在钢筋的旁侧,编号前冠以N字,如图3-1 e)、f)。
A段为由180o弯钩的外边缘到135o弯折起点的长度;
B段为135o弯折的长度。
C段为由135o弯折终点至45o弯折的切线交点的长度;
D段为由45o弯折的切线交点至90o弯折切线交点的长度;
E段为由90o弯折的切线交点至90o弯钩外边缘的长度。
弯钩的各部分尺寸及一个标准弯钩的长度见表3-2。
对于形状简单的变长度钢筋,可以一个简图表示,示意如图3-4。
图 3-4
第39 条各种钢筋直径的符号规定如表3-1。
钢筋直径符号表3-1
第40 条光圆钢筋及螺纹钢筋的标准弯钩及弯折长度计算。
计算钢筋的各段尺寸,除特殊弯折应在图上单独注明弯折部
分的尺寸外,45o及90o弯折则一律按钢筋中到中计算。
弯折
及弯钩的中径以R表示,内径以r表示,如图3-2。
图 3-2
第41 条钢筋图的位置为方便对照看图,一般绘在有
钢筋布置的纵断面、平面、横断面图的下方。
如图钢筋形状比
较简单,也可将钢筋图绘在钢筋明细表内。
不管区何种表示方
式,通用设计在同一册图中要取得一致。
第42 条钢筋的长度以设计轴线长度(即下料长度)
表示,钢筋的轴线长度由各折线长度之和加上标准弯钩长度减
去各弯折处的折减长(即两切线总长与圆弧长之差)确定,但
对于直径小于10毫米的钢筋可不计弯折折减长度,钢筋的轴
线长度计算至厘米(四舍五入法)。
钢筋弯折大于90o时应示出弯曲部位的详细尺寸。
采用标准弯钩的钢筋,钢筋图上不示出弯钩的长度,标
准弯钩增长值及弯折折减长度见表3-3及表3-4。
钢筋图的引出线应注明根数、直径(以毫米计)及长度
(以厘米计),单根钢筋图式示意如图3-3。
图 3-3 钢筋图式示意
光面钢筋要素表表 3-3
螺纹钢筋要
素表表3-4
第43 条设计采用的钢筋直径见表3-3、3-4,螺纹
以及两种钢筋直径在28毫米以上者,由于少产、应尽
量少用。
常用钢筋图例表3-5
常用钢筋图例示如上表3-5。
第二节构造要求
第44 条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的钢筋
保护层,必须严格遵守“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
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的规定,但对一些特殊构造另行
规定如下:
钻(挖)孔灌注桩的主筋净保护层不小于8厘米。
承台底层钢筋的净保护层不小于10厘米。
排架墩的系梁底摸为天然土壤时,主筋的净保护
层不小于8厘米。
第45 条箍筋的构造要求
1.箍筋的直径与箍筋的间距应按规范要求办理。
2.主钢筋为螺纹钢筋时,箍筋肢距应考虑螺纹
外径的影响。
注:对于抗扭的箍筋,两弯钩之间设30倍箍筋直
径长度的绑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