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回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两种取向的 区别 强调的重点 理解行为的 途径 首要目标 方法
心理学的社 会心理学
个体
分析心理状 态、人格等
预测行为
以实验为主, 兼调查
社会学的社 会心理学
团体或社会
分析社会变 量:如地位 角色等
描述行为
调查和参与 观察为主
第二讲 社会心理学理论
• • • • •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社会心理学理论 角色理论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1 –2 –3
认知(Cognition)因素: 情感(Affection)因素: 意向(Behavior)因素:
也把态度的三种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四、态度与行为
• 心理学家对态度和行为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后, 得出了以下几个原则: – 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 – 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 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时间间隔越小,它们之间 的关系就有更多的一致性。 •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是双向的 – 态度会控制行为 – 行为有时候也会控制态度
社会化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1.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与社会化 4.学校教育与社会化 5.同辈群体与社会化 6.其他社会化的条件与影响因素(大众传播 媒介、互联网、儿童玩具等)
第四讲 自我
• 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 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 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 向)。
– 作为心理上不舒适感的失调的存在可导致个体去减少失调、达 到协调; – 当存在失调时,个体除了失调以外,还主动避开促进失调增大 的情况和信息。
减少失调的方法:
– (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 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 – (2)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 (3)增加新的认知因素
给认知结构中补充有助于减少失调的新的认知要素, 使认知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
印象形成过程
• 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景时,总是按照以往 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 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 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 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2、平均模式,指把他人的各个特征的分值加 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 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复习回顾
第一讲 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二讲 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三讲 社会化 第四讲 自我 第五讲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六讲 归因 第七讲 态度及其改变 第八讲 沟通与人际吸引 第九讲 人际关系及测量 第十讲 侵犯 第十一讲 亲社会行为 第十二讲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讲 从众、服从、依从 第十四讲 应用社会心理学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 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里所说的认知包括思想、 态度、信念以及人们认知上所感知到的行为。
• 不协调的原因: – 逻辑上的不相容 – 认知成份与文化模式不协调 – 某个认知成份与某一更广泛的概念系统不协调 – 与过去经验不协调 • 失调的后果:
第五讲 社会知觉与印象Biblioteka Baidu理
•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 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 和解释,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 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1、知觉的主体因素 • 知觉主体与信息的关联程度 • 知觉主体的背景和经验 2、知觉的客体因素 • 外表特征 • 人格特征 • 身份地位 • 自我表现方式 3、情境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
√
√ √ √
√
√ √ √ √
√
√ √ √ √
凯利的三维归因
(1)解释行为的三种形式归因: 行为者(actor) 刺激物(stimulus) 情境(situation)
(2)行为解释使用的基本信息 • A、一致性(consistency)信息:即行动 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 下相一致。 • B、一贯性(consensus )信息:即行动者 的行为在其它场合是否也发生。 • C、区别性(distinctiveness)信息:即 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也以同样的方式做 出反应。
一、态度的特性
• 对象性
• 社会性
• 内隐性
• 相对稳定性
• 价值性
二、态度的功能 • • • • 适应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 认识功能
三、态度的构成要素
• C. T. Hoveland 和 M.J. Rosenberg的态度三要素定 义(1960) 态度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由三要素组成:
(一)传递者(信息源)
1、传递者的威信和吸引力 (名人效应) 其威信、与接受者的相似性都会影响他提出信 息的说服效果。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 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
另外,说服者与说服对象的相似性——职业、 身份、团体、年龄等因素,特别是青年人容易 接受同龄人的意见。明星广告效应。)
42
2、传递者的立场 传递者的立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说服效果 如果传递者站在自我服务的立场上,则他所提 供的信息影响力小,因为人们会怀疑其沟通的 动机。(地产商鼓吹房价上涨) 如果传递者的立场是自我牺牲的,则会造成比 较大的影响。(清仓大甩卖)
内隐社会认知
• 由美国心理学家格林沃德等人提出。 • 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 过去的某些经验,或者未意识到某些经验、 但是这些经验却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 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
印象管理
• 也叫印象整饰,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 法去影响别人对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 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47
4.重复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 线关系,即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 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 (广告词在短时间内重复次数一般不超过三次恒源祥广告)
48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
已经内化了的态度作为接受者信念的一部 分,难于改变。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说服者根据直 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改变。
45
2.畏惧
它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在大多 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但是, 如果畏惧太强烈,引起接受者心理防御以至否 定畏惧本身,结果却只能是态度转变较少。 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 好的说服效果(倒U型曲线)。 如:过马路闯红灯——被车轧死;作了坏事会电 打雷劈、下地狱;环境污染会导致人类毁灭。
第三讲 社会化
•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 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 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 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反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6.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
1.政治社会化 2.民族社会化 3.道德社会化 4.性别角色社会化
44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
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异的增加而增 加,超过这个水平后,如果差异继续增加,态 度改变开始减少。差异与态度改变之间呈倒U 形关系。 如果传递者的威信较高,这种差异越大,引 发的态度转变就越大;如传递者威信低,这种 差异适中,引发态度改变也较大。 (医学专家做保健品宣传)
2.
3.
归因原则
• 不变性原则 • 折扣原则 • 协变原则,人们归因时试图找出一种效应 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凯利的三 维归因理论——人们归因涉及的三方面因 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
影响归因的因素
• • • • 社会视角 自我价值保护 观察位置 时间因素
第七讲 态度及其改变
• 态度(Attitude):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 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43
3、说服的意图 如果接受者认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改 变态度; 但如果他们认为传递者没有操纵自己的意图, 心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较好,易于转 变态度。 主要是接受者的主观判断,对说服者的身份、 动机的分析与推测。 (如:多数人不喜欢说教,特别是青春期的中学生。 平等、真诚的沟通,是消除阻抗的重要途径。)
3、加权平均模式,指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是根 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 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 均。 4、中心品质模式,指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 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 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 统印象。
社会知觉偏差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刻板印象
49
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
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 接受说服;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 不易改变态度。 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 因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 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自我评价较低,缺 乏自尊心的人,常怀疑自己而相信他人,容易 接受劝说改变态度。)
第六讲 归因
•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 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 主要观点认为人们揭示成败的原因可用 下列三个纬度加以分类与描述: (1)内外因 (2)稳定——不稳定 (3)可控制性
成败归因模式
稳定性 能力高低 √ 内在性 √ 可控性 √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50
(四)情境
1.预先警告
它有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 定,预先警告可促使其态度改变;原有立场坚 定不移,则预告可能有抵制说服的作用(立场 预警)。
自我意识的内容
• 生理(物质)自我 • 社会自我 • 心理(精神)自我
自尊:你怎样评价自己
• 自尊是我们对于自己所作出的评价,对自 身价值的认可程度。 • 詹姆斯认为,个人自我价值的感觉取决于 其实际成就与其潜在能力的比例。 自尊=成功/抱负水平
自我效能 •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这一概念是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 它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 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玛丽为什么发笑?
条件 区别性 一贯性 一致性 归 因
1.
低:她总 高:她总 低:别人 人:玛丽 对小丑们 是对他发 很少发笑 (86%) 发笑 笑 高:她没 高:她总 高:每个 刺激物: 对别的小 是对他发 人都发笑 小丑 丑发过笑 笑 (61%) 高:她没 低:她以 低:别人 情境 / 环 对别的小 前几乎没 很少发笑 境(72%) 丑发过笑 对他发过 笑
第一讲 社会心理学导论
•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社会心理发展 社会化;态度及其测量
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刻板印象与归因;自我概念;价值取向
社会互动
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助人行为;侵犯行为
社会影响
从众、依从和服从;劝导与态度改变;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合作、竞争与冲突
46
3.信息倾向性
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信息说服效果较 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 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单一倾向信息是指单方面表明对自己有利 的观点;正反两方面的信息是指说服者及表明 自己的观点的优越性,也指出与自己相反的观 点的价值,并巧妙的让对方感到自己的论点比 其原有的观点优越。
六、态度转变 • 态度转变是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 受某种信息或意见而引起变化。态度转变 过程就是说服的过程。态度转变的过程实 质上就是新态度形成的过程:依从、认同、 内化 • 主要内容: 态度转变模型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传递者(信息源)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四)情境
五、态度的认知理论
1、海德的三角平衡理论(P-O-X模型) ① 态度的两个实体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衡关系和
不平衡关系。
② P-O–X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即好
感或反感态度。 – 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不喜欢有缺陷的不 平衡关系:
• 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 不平衡关系:三边符号相乘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