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回顾
社会心理学 总复习
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
第一节·概述
• 社会心理学定义-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 律的科学。
• 1908年,罗斯《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标致学科诞生。
•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的社会行为公式:
湖南大本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B=f(P,E)
社会角色的分类
角色获得方式
先赋角色:父母、年轻人… 成就角色:工人、农民、科学家…
角色行为的规
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
湖南范大化本程心度理咨询有限公开司放型角色:朋友…
角色的功能
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 表现型角色:牧师、学者…
角色承担者的 心理状态
自觉角色:老师… 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角色扮演 三要素
熟悉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因效应,不熟悉的人之间 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湖南大本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 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
刻板 印象
印象形成的
效应
光环 效应
• 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
平均
加权 平均
中心 品质
湖南大本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形成总体印象时 将各个特征的分
参考的是各种品 值加以平均,根
对自己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形成的。是社会的我,通过角色获 得。
镜我:
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 自我概念。我们周围的群体 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
湖南大本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自我结构(五个层面) 物质自我:自我的载体 心理自我:态度、信念、价值观、人格 社会自我: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 念的核心。 理想自我:理想中我该是什么样的人 反思湖自南我大:本自心我理咨概询念有的限反公馈司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社会学与心理学(一)社会学及其分支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音乐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女性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产业社会学等等(二)心理学及其分支1. 普通心理学2. 教学心理学3. 试验心理学4. 行为神经科学和比较心理学5.发展心理学6.人格与社会心理学7.艺术心理学8.临床心理学9.咨询心理学10.工业组织心理学11.教育心理学12.学校心理学13.公共服务心理学14.军事心理学15.成人发展心理学16.护理心理学17.消费心理学18.心理学理论和哲学心理学19.区心理学20.人本主义心理学21.人口和环境心理学22.女性心理学23.宗教心理学24.健康心理学25.家庭心理学26.性心理学27.少数民族心理学28.媒体心理学29.体育心理学30.成瘾心理学31.男性心理学32.国际心理学33.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心理学34.儿科心理学35.创伤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概述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价值1.认识自己美国心理学的鼻祖詹姆斯:将自我置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前沿课题和核心内容。
2.认识他人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了解对方;从所处的情景出发了解对方;人格特质的代表性理论:1)Costa,McCrae,Goldberg,John的“大五”人格理论:生活环境和人格结构的相似性是一致的。
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2)国内学者王登峰、崔红的“大七”人格理论:人格结构与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有关。
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3.认识社会(人与社会)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映,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4.认识生活的价值Keneom M.Sheldon等人提出的生活意义:1)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2)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3)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孤军奋战;4)自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考核方式●●●●●●●课程完成(20%)平时小测(15%)讨论(5%)期末随堂闭卷考试(60%)选择(40)简答(40)论述(20)学习通考试课程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七章:社会态度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九章:沟通心理第三章 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概述2 人际吸引3 亲密关系4 攻击行为5 利他行为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
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
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等(Z. Rubin & S. Shenker,1978)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通过了解暴露的层次,判断彼此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规则●●●●Irving Altman于1973年提出了关于自我暴露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 theory) 。
互惠性规范(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即自己的暴露水平与他人的暴露自我水平相对应,他人暴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暴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社会心理学》第13章:助人行为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探讨
• 存在问题一:助人行为的动机复杂多样。有些人出于真心帮助他人,而有些人则可能出于追求名利、炫耀自己 等目的而做出助人行为。这可能导致助人行为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引发负面效应。
• 存在问题二:助人行为的效果难以评估。由于助人行为涉及到多个因素,如受助者的需求、帮助者的能力、情 境条件等,因此很难对助人行为的效果进行准确评估。这可能导致一些无效的或低效的助人行为得不到及时纠 正和改进。
01
02
03
04
情感支持
提供情感上的安慰、鼓励和支 持,帮助他人面对困难和挑战
。
信息支持
提供信息、建议和指导,帮助 他人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
物质支持
提供物质资源、金钱或实际帮 助,以满足他人的基本需求。
行动支持
通过实际行动参与解决问题或 提供帮助,如志愿服务、救援
行动等。
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行为实例
帮助老人过马路
体系强调互助和利他主义。
05 促进助人行为策略探讨
提高个人助人意愿和能力培养
1 2
增强个人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个人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 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增强助人的内在动力。
培养助人技能
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个人掌握助人的技 巧和方法,提高助人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3
倡导积极心态
鼓励个人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以更加开放和 包容的态度面对他人的需要,从而更愿意伸出援 手。
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影响
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对助人行为的期望和 规范不同,因此文化背景会影
响个体的助人行为。
价值观念
个体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其对助 人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 识。
社会化过程
心理学学习总结5篇
心理学学习总结5篇篇1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我选择了心理学作为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向。
心理学不仅关乎个体心理现象的深入研究,更涉及到人类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广泛探讨。
通过系统的心理学学习,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对自身及周围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我首先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包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历史等方面都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时,我也深入学习了心理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如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这些学习为我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心理学实践技能的提升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我还注重心理学实践技能的提升。
通过参加心理实验、进行心理测试、阅读相关案例分析等方式,我逐渐掌握了心理学的实际操作技能。
这些技能的提升使我能够更好地将心理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更好地理解了生活现象。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运用心理学知识观察周围人的行为,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这让我更加敏锐地感知他人的情绪和需求。
同时,我也尝试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四、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领域,我深知只有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继续深入学习心理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心理学领域的交流和讨论,与同行共同探索心理学的奥秘。
五、总结与感悟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心理学的重要性和魅力。
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它教会我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对心理学的热爱和执着,不断探索心理学的奥秘,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的帮助和幸福。
篇2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我选择了心理学作为自我提升的一个方向。
社会心理学复习回顾共100页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社会心理学复习回顾ຫໍສະໝຸດ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在复习社会心理学的过程中,适当准备一些复习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高质量的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学习这门学科。
1. 简介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复习社会心理学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定义、范畴和重要概念。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认知过程。
在复习社会认知方面,我们可以重点关注如下内容:-注意力和注意力偏向:研究个体对社会信息的注意力倾向以及注意力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社会知觉:研究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过程,包括第一印象、人际评价等。
-社会记忆:研究个体对社会信息的记忆和提取过程,探索记忆如何影响社会认知。
3.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的过程。
以下是复习社会影响时需要关注的内容:-社会规范:研究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包括规范的内化和遵守。
-社会压力:研究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探索压力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支持:研究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关注支持的类型和效应。
4.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复习人际关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人际吸引力:研究个体与他人的吸引力形成的因素,包括外貌、相似性等。
-人际冲突:研究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可能产生的冲突情况,探索冲突的处理和解决方法。
-人际交往: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过程,关注交流的类型和效果。
5.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影响。
以下是复习群体行为时需要注意的内容:-群体决策:研究群体决策的过程和效果,探索群体决策相较于个体决策的优势和劣势。
现代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编1、目前认为对该对象的研究应该考虑哪些必要的因素?(1)要强调社会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2)要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社会情境”与“社会环境”(3)要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2、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程,尤其注意发展中的转折点及其标志一、社会哲学阶段(孕育期)古希腊——19世纪中叶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
※一切科学均起源于哲学,这个很长时期的社会心理学也孕育在哲学中,所以社会心理学的很多问题最早都是哲学家提出来的二、社会经验论阶段(形成期)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形成的标志:1908年:罗斯侧重于社会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侧重于心理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出版是标志,1908年社心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大直接理论来源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A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开创者:德国哲学家M·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H·施坦利1859年,创《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发表《民族心理学序言》,成为民族心理学的创始人。
发展:冯特(1)意识的基本材料---实验法观察意识的高级过程---观察法不适用---民族心理学的内容(2)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是民族精神,社会和文化的心理学应称为民族心理学衰落和分化: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开始衰落和分化民族性格学发展心理学比较文化社会心理学B、法国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社会学家塔尔德、黎朋等发展:模仿论层影响了一些人的理论,如鲍德温、米德等,但模仿不再被视为唯一原因;而黎朋的群众观点却为很多人接受:如美国社会学家罗斯C、英国本能心理学代表人物:麦独孤用“本能”解释社会心理现象,在20世纪20年代影响甚大,如杜威、桑代克等都受其影响强调本能固然不对,但愿望、欲望、需要动机等与本能相联系的概念仍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三、社会分析学阶段(确立期)20世纪20年代以来标志:1924,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美国社会心理学:1897年,美社会心理学诞生之年,以N特里普立特在《美国心理学杂志》首次发表《竞标和竞争中的动力发生因素》为标志。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变化和印象管理。
-人类的认知偏差:知觉的参差、幻觉、偏见等。
-影响认知的因素:认知支持,自尊、情绪、信息接受等。
2.社会认知作用-自我概念: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知觉的形成和作用。
-社会认知的作用:自我确认和自我增强。
-自我效能感: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和确定。
3.人际互动与沟通-人际关系:人际接触、亲密关系和群体行为等。
-非言语沟通:言语之外的信息传递,例如姿势、面部表情等。
-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个体差异、情感表达和信任等。
4.社会影响与合规行为-社会影响:社会规范、启发法和权威性等对个体的影响。
-合规行为:顺从、因循和服从等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
-社会支援: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本对个体的影响。
5.群体行为与社会认同-群体行为:奥斯曼尼著名的“集体心理”,群体决策和群体动力学。
-社会认同: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身份的认同。
6.人类攻击与合作行为-侵略行为:进化心理学解释和文化因素对侵略行为的影响。
-合作行为:共享资源、互助合作等社会行为。
7.群体决策与领导力-小组决策:小组决策的优劣和小组决策优化的策略。
-领导力:领导行为和领导特质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8.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
-观察研究: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的区别和方法。
-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
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复习时可以结合课堂笔记和教材进行系统复习。
另外,还建议查阅相关文献和学术资源,加深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3、个体社会心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化、态度及其形成。
4、社会心理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哲学思辨”阶段(史前思想积累阶段):追溯到古希腊时期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用权威思想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初创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
“迅速发展”阶段(科学实验):20世纪20年代后。
5、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并专门讨论了这门学科的本质与范围。
7、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
8、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9、社会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10、社会交换理论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
11、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是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12、社会认知的核心:是人们对他人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认知。
13、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①逻辑的违背;②文化价值的冲突;③观念层次的冲突;④新旧经验的矛盾。
14、塔吉菲尔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15、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不同过程,并且明确将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
16、社会类化:是指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
17、角色冲突: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出现的矛盾心态。
18、角色创造:是指行为超出一般角色模式,拓展既有角色行为范围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总总结复习计划
《社会意理学》复习大纲一:名词解说旁观者效应:现场旁观者的数目影响了突发事件中亲社会反响的可能性。
当旁观者的数目增添时,任何一个旁观者供给帮助的可能性减少了,即便他们采纳反响,反响的时间也延伸了。
认知不协调:一种不快乐的内部状态,当个体察觉到两种或多种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性欲之间存在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不快乐状态。
归因:确立他人行为的原由,从而认识他人稳固特质和性格偏向的过程。
行为者——察看者效应: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形原由,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原由的偏向。
5.成见:对于某个特定社会集体中的成员持否认态度。
服从:直接向他人提出恳求的社会影响。
从众:个体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行为以切合即有的社会规范的一种社会影响。
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不过是因为想帮助有困难的的人的梦想而激发的。
利他行为(主义):不带个人私利地关注他人幸福的行为。
10基本归因错误(对应成见):在解说他人行为原由时,过高预计性格作用的偏向。
刻板印象:对特定的社会集体里全部成员共同拥有某些特质或特色的信念。
它是一种认识框架,它对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拥有激烈的影响。
刻板威迫:被形成刻板印象的人对遇到刻板评论的一种忧愁。
自我看法:个人的自我认识,即一种基本的图示,由有组织的对于自己的信念和态度的会合构成。
自我保护成见(自我服务成见):一种把踊跃的结果归纳为内在原由,而把悲观的结果或事件归因为外在原由的偏向。
14登门槛战术(登门技术):先捏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当被接受后再捏出更大的,从而获取他人服从的方法。
15通情(移情、同理心):对他人情绪难过的一种复杂的感情和认知反响,移情包含能够感知他人感情状态,感觉通情,并全力解决问题,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一个人能够对小说中的任务以及现实中的受害者移情。
认知的小气鬼:人们在进行决议时,为了全力保留认知能量,老是想法采专心理捷径。
自我实现的预知:从某种意义上说,预知使自己变为现实。
代表性启迪:以眼前的刺激或事件与其余刺激和范围的相像程度作为决议基础的一种策略。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心理学分支。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互动和影响。
本文将总结一些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团体行为和动力- 归属和认同:人们在群体中寻求归属感,并与群体形成认同感。
这种群体认同可以对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归属和认同:人们在群体中寻求归属感,并与群体形成认同感。
这种群体认同可以对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 自我:个体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认识在社会环境中得以形成。
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我:个体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认识在社会环境中得以形成。
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有着深远的影响。
- 集体行为:群体中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与个体行为截然不同的集体行为。
这包括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和集体效应等。
集体行为:群体中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与个体行为截然不同的集体行为。
这包括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和集体效应等。
情感和态度- 情感的形成:社会环境中的他人和情境可以对人们的情感产生影响。
情绪的共享和情感的表达在社会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的形成:社会环境中的他人和情境可以对人们的情感产生影响。
情绪的共享和情感的表达在社会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态度的形成:人们的态度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人的意见和社会压力都可以改变个体的态度。
态度的形成:人们的态度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人的意见和社会压力都可以改变个体的态度。
-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情感和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朋友、家人和同事的互动可以塑造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情感和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朋友、家人和同事的互动可以塑造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群体互动和影响- 从众效应:人们倾向于遵循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以避免与群体脱节。
从众效应可以导致集体行为的出现。
从众效应:人们倾向于遵循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以避免与群体脱节。
从众效应可以导致集体行为的出现。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探究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推断等。
人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评估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估。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比较中获得的。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态度、意图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非语言沟通: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还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非语言沟通可以传达情绪、意图和关系等。
4.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
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影响力等。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互。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友谊、亲密关系、群体性行为等。
人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6.担当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的担当责任的心理过程。
担当责任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起责任。
担当责任感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8.偏见和歧视: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基于一些群体特征或负面经验的负向评价。
歧视是根据一些群体特征对其进行不公平对待。
9.领导和权威:社会心理学探究了领导和权威对人们的影响。
领导和权威可以影响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并塑造群体文化和价值观。
10.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团队中的行为和决策。
团队合作需要个体间的合作和协调,涉及到领导、沟通、冲突解决和团队效能等因素。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并揭示了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这门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着重要的贡献。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精华版)
1.研究方法a)研究的层次:Intrapersonal level;interpersonal level;Intergroup level;Societal level;b)如何用实证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被试选择:变量的操作化;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统计推论c)研究方法的类型,优缺点:相关研究(因果,第三变量);实验研究(环境受限)d)数据收集中的偏差: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好被试、消极被试、忠诚被试、忧虑被试)2.社会认知a)定义:指人们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进行推理,作出判断b)图示i.定义:人对于事物或者范畴的心理表征(针对事件的图示叫做剧本)ii.优缺点iii.刻板印象:知觉者将某些特征与某个群体中的成员联系起来,认为该群体中的成员具有某些特征c)决策模型i.理性决策的步骤:界定问题;找出标准分配权重;建立可能方案;确定方案发生概率;评估期望值;选择最佳方案ii.理性决策的前提iii.有限理性(对应绝对理性):满意而非最佳,包含假定(认知能力、方案了解、喜好方案有限)d)判断启发:能够简化决策的基本原则,也称经验法则i.可得性启发:人们认为容易记住或回忆起来的事件比难于记住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大ii.代表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时间与其认为典型的信息或时间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iii.锚定和调整启发:人们往往参照某个标准点,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做出判断e)认知闭合i.定义:个体为问题快速找到答案的愿望ii.阶段:夺取;冻结iii.成分:对秩序,可预测性的偏好,对模糊性的不适感,思维闭合3.社会知觉a)定义:人们运用所能得到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从而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的过程b)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i.核心特质(Asch实验)ii.注意凸显的信息iii.类别化(刻板印象)iv.运用图式c)自我知觉理论i.定义:人们对自己能力、抱负和态度等的认识和了解ii.镜像自我与自我实现预言:接受别人对于自己的判断,形成自我概念iii.社会比较,高于平均效应,自我评价维持理论(其他人的行为表现会威胁到个人的自我概念,而受到威胁的程度取决于比人与自己的亲密程度以及个人与该行为的关联程度)iv.自我效能(人们关于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自我阻抑d)与自我知觉有关的偏差i.自我中心偏差(夸大自己在某项事物中的作用)ii.自利归因偏差(成功归结为内部,失败归结为外部)iii.虚假一致偏差(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iv.后视偏差(事后诸葛亮)e)归因理论f)归因偏差i.行动者-观察者偏差ii.基本归因错误(对他人行为判断时,人们常高估内在或个人因素,而忽视情境的影响)与其文化差异(西方人更容易犯)g)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的言行反映他们的人格、态度等内在因素而非外在或情境的因素h)共变理论i.行动者,刺激物,环境ii.连续性(其他情境是否相同反应),特异性(是否对特定刺激才有特定行为反应),一致性(其他人是否有同样反应)iii.eg玛丽对小丑大笑4.自我a)自我概念:i.自我包括物质的自我和心理有意义的概念和空间;心理的自我是指人们持有的对自己的认知信念的集合ii.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看法的集合,通常认为是一组多维度分层次组织的自我概念(如物理自我概念,心理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b)社会身份理论5.态度a)态度的成分:i.情感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ii.行为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iii.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b)态度的形成:i.情感来源:如对巧克力的态度ii.认知来源:如对维生素的态度iii.行为来源:人们通过外部行为来推测自己的态度iv.生理来源:如身体强壮 更喜欢体育运动c)态度如何影响行为i.合理行动理论ii.选择性知觉:有色眼镜d)态度的理论i.认知失调:1.当人们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会产生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感会促使人们作出某种改变以使之减弱2.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理由充足→轻微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小ii.态度改变的两个模型1.系统——启发式:系统式加工——对于信息中的论据进行深入的思考;启发式加工——对于信息进行粗略分析,注重观点提出者的线索2.精细可能性:说服的中心路径——当态度改变来源于人们对于信息的深入思考时所产生的说服;说服的边缘路径——当态度改变来源于非认知因素时所产生的说服6.人际关系a)定义: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b)产生原因:归属/亲和需要;获得回报;摆脱寂寞c)发展阶段:吸引→建立→沟通与巩固→关系继续发展(或损害与下降→终结)d)自我暴露:自我暴露时建立并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的途径e)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i.接近性(Proximity)ii.熟悉性(Familiarity)iii.相似性(Similarity)iv.个人特征(Personal Qualities of the Other)f)卓哈里(Johari)窗g)怎样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7.冲突:因社会实体内部或之间的不相容不一致或不协调而表现出的互动状态。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终结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1、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51908年,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的出版指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6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一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个人成长”的心理和行为,山谷终于微观的一个层面。
主要涉及个体的社会化、自我概念、必胜发展和人生规划、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情感、社会态度、个体的信仰和价值观、社会学习、社会认同、异常与偏差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等。
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二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人际关系。
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概念、成分、分类、发展阶段、人际吸引和友谊、人际交往、竞争与合作、侵权与助人、爱情和婚姻、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等。
社会心理学领域第三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三人以及三人以上人群的群体行为。
主要涉及社会群体心理成分、群体心理氛围、群体规范和压力、群体冲突与战争、民族与阶级心理、社区心理、职业群体心理、舆论与谣言、群众运动等。
社会心理学领域第四个层面的研究内容是最宏观,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变革(革命)心理、现代化心理、国际化与全球化、社会生活质量、人口与流动、环境社会心理、贫困社会心理、腐败心理、科技发展的社会心理、其他社会心理问题等。
3、精神分析理论(诞生的标志、理论发展、荣格)P7此处答案不确定,各位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由发挥。
4、社会交换理论P12霍曼斯在其著作《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中阐述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六个基本命题:(1)成功命题如果个体的某种特定行为经常得到奖励,那么个体就会越多地表现出该行为。
(2)刺激命题如果过去某一特定刺激或某组特定刺激的出现,往往能够伴随着对个体行为的奖励,那么当前的刺激与以往的特定刺激越相似,个体便越可能表现出相同或类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个体来说越有价值,个体便越可能表现出该行为。
(4)剥夺—满足命题如果个体近期总是会得到某一特定的报酬,那么该报酬的追加对该个体而言越来越没有价值。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社会兴趣广泛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二.查阅文献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档案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心理学史复习资料
心理学史复习资料心理学史复习资料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份心理学史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理解心理学的发展脉络。
1. 古代心理学的起源古代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心灵和心理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意志和欲望。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理论。
2. 心理学的科学化心理学的科学化始于19世纪。
威廉·詹姆斯被认为是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功能主义”理论,强调心理过程的功能和适应性。
同时,德国的威廉·万特和弗洛伊德也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行为主义的兴起行为主义是20世纪心理学的一大流派。
行为主义强调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并将心理学视为一门自然科学。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和伯福德·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们通过实验研究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提出了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等理论。
4. 心理分析学的发展心理分析学是由弗洛伊德创建的心理学流派。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源于潜意识的冲突和欲望。
他通过分析梦境和自由联想等方法,揭示了潜意识中的心理过程。
心理分析学对后来的心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的新兴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在动机。
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提出了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理论。
6.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心理学流派。
它关注人的思维过程、知觉和记忆等认知功能。
认知心理学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思维过程,并提出了信息处理的理论。
乔治·米勒和乔治·阿特金森是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 社会化
•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 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 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 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反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6.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
1.政治社会化 2.民族社会化 3.道德社会化 4.性别角色社会化
45
2.畏惧
它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在大多 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但是, 如果畏惧太强烈,引起接受者心理防御以至否 定畏惧本身,结果却只能是态度转变较少。 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 好的说服效果(倒U型曲线)。 如:过马路闯红灯——被车轧死;作了坏事会电 打雷劈、下地狱;环境污染会导致人类毁灭。
44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
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异的增加而增 加,超过这个水平后,如果差异继续增加,态 度改变开始减少。差异与态度改变之间呈倒U 形关系。 如果传递者的威信较高,这种差异越大,引 发的态度转变就越大;如传递者威信低,这种 差异适中,引发态度改变也较大。 (医学专家做保健品宣传)
49
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
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 接受说服;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 不易改变态度。 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 因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 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自我评价较低,缺 乏自尊心的人,常怀疑自己而相信他人,容易 接受劝说改变态度。)
自我意识的内容
• 生理(物质)自我 • 社会自我 • 心理(精神)自我
自尊:你怎样评价自己
• 自尊是我们对于自己所作出的评价,对自 身价值的认可程度。 • 詹姆斯认为,个人自我价值的感觉取决于 其实际成就与其潜在能力的比例。 自尊=成功/抱负水平
自我效能 •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这一概念是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 它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 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印象形成过程
• 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景时,总是按照以往 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 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 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 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2、平均模式,指把他人的各个特征的分值加 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 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指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是根 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 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 均。 4、中心品质模式,指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 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 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 统印象。
社会知觉偏差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刻板印象
玛丽为什么发笑?
条件 区别性 一贯性 一致性 归 因
1.
低:她总 高:她总 低:别人 人:玛丽 对小丑们 是对他发 很少发笑 (86%) 发笑 笑 高:她没 高:她总 高:每个 刺激物: 对别的小 是对他发 人都发笑 小丑 丑发过笑 笑 (61%) 高:她没 低:她以 低:别人 情境 / 环 对别的小 前几乎没 很少发笑 境(72%) 丑发过笑 对他发过 笑
46
3.信息倾向性
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信息说服效果较 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 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单一倾向信息是指单方面表明对自己有利 的观点;正反两方面的信息是指说服者及表明 自己的观点的优越性,也指出与自己相反的观 点的价值,并巧妙的让对方感到自己的论点比 其原有的观点优越。
第五讲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 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 和解释,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 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1、知觉的主体因素 • 知觉主体与信息的关联程度 • 知觉主体的背景和经验 2、知觉的客体因素 • 外表特征 • 人格特征 • 身份地位 • 自我表现方式 3、情境
43
3、说服的意图 如果接受者认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改 变态度; 但如果他们认为传递者没有操纵自己的意图, 心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较好,易于转 变态度。 主要是接受者的主观判断,对说服者的身份、 动机的分析与推测。 (如:多数人不喜欢说教,特别是青春期的中学生。 平等、真诚的沟通,是消除阻抗的重要途径。)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两种取向的 区别 强调的重点 理解行为的 途径 首要目标 方法
心理学的社 会心理学
个体
分析心理状 态、人格等
预测行为
以实验为主, 兼调查
社会学的社 会心理学
团体或社会
分析社会变 量:如地位 角色等
描述行为
调查和参与 观察为主
第二讲 社会心理学理论
• • • • •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社会心理学理论 角色理论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第一讲 社会心理学导论
•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社会心理发展 社会化;态度及其测量
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刻板印象与归因;自我概念;价值取向
社会互动
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助人行为;侵犯行为
社会影响
从众、依从和服从;劝导与态度改变;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合作、竞争与冲突
(一)传递者(信息源)
1、传递者的威信和吸引力 (名人效应) 其威信、与接受者的相似性都会影响他提出信 息的说服效果。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 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
另外,说服者与说服对象的相似性——职业、 身份、团体、年龄等因素,特别是青年人容易 接受同龄人的意见。明星广告效应。)
42
2、传递者的立场 传递者的立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说服效果 如果传递者站在自我服务的立场上,则他所提 供的信息影响力小,因为人们会怀疑其沟通的 动机。(地产商鼓吹房价上涨) 如果传递者的立场是自我牺牲的,则会造成比 较大的影响。(清仓大甩卖)
六、态度转变 • 态度转变是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 受某种信息或意见而引起变化。态度转变 过程就是说服的过程。态度转变的过程实 质上就是新态度形成的过程:依从、认同、 内化 • 主要内容: 态度转变模型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传递者(信息源)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四)情境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
√
√ √ √
√
√ √ √ √
√
√ √ √ √
凯利的三维归因
(1)解释行为的三种形式归因: 行为者(actor) 刺激物(stimulus) 情境(situation)
(2)行为解释使用的基本信息 • A、一致性(consistency)信息:即行动 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 下相一致。 • B、一贯性(consensus )信息:即行动者 的行为在其它场合是否也发生。 • C、区别性(distinctiveness)信息:即 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也以同样的方式做 出反应。
50
(四)情境
1.预先警告
它有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 定,预先警告可促使其态度改变;原有立场坚 定不移,则预告可能有抵制说服的作用(立场 预警)。
社会化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1.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与社会化 4.学校教育与社会化 5.同辈群体与社会化 6.其他社会化的条件与影响因素(大众传播 媒介、互联网、儿童玩具等)
第四讲 自我
• 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 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 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 向)。
–1 –2 –3
认知(Cognition)因素: 情感(Affection)因素: 意向(Behavior)因素:
也把态度的三种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四、态度与行为
• 心理学家对态度和行为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后, 得出了以下几个原则: – 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 – 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 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时间间隔越小,它们之间 的关系就有更多的一致性。 •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是双向的 – 态度会控制行为 – 行为有时候也会控制态度
一、态度的特性
• 对象性
• 社会性
• 内隐性
• 相对稳定性
• 价值性
二、态度的功能 • • • • 适应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 认识功能
三、态度的构成要素
• C. T. Hoveland 和 M.J. Rosenberg的态度三要素定 义(1960) 态度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由三要素组成:
复习回顾
第一讲 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二讲 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三讲 社会化 第四讲 自我 第五讲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六讲 归因 第七讲 态度及其改变 第八讲 沟通与人际吸引 第九讲 人际关系及测量 第十讲 侵犯 第十一讲 亲社会行为 第十二讲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讲 从众、服从、依从 第十四讲 应用社会心理学
47
4.重复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 线关系,即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 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 (广告词在短时间内重复次数一般不超过三次恒源祥广告)
48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
已经内化了的态度作为接受者信念的一部 分,难于改变。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说服者根据直 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