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病机对应之我见(彭坚、湖南中医药大学)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坚导言方剂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和灵魂,我经常强调:中医看病,不是靠一味味药,而是靠多种药物组成的方。
中医治病,特别是治疗比较复杂的疾病,就像将军指挥一场战役,要取得胜利,不能单靠一个个士兵的勇敢,而主要靠指挥战斗的统帅,能够明了敌情,熟悉部下,调遣得当,进退有方。
士兵中要有进攻的、配合的、牵制的、后勤的各种人员,分工明确,协同作战,才能发挥整体效果,克敌制胜。
治病如打仗,所以徐大椿总结出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用药如用兵论”,阐明两者相通的道理,《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君臣佐使”、“七情和合”,更是成为方剂配伍的最高原则。
布阵打仗与组方用药,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高超的智慧。
然而,在当代中医临床中,很少有人严格遵循这一点,治病纯凭经验,随意凑方,毫无章法可言者,比比皆是。
学生不肯背汤头歌诀,看病几十年的老中医,甚至数不出100首名方来,这种情况很普遍,导致中医临床水平下降,大部分中医,只能在低层次徘徊,永远提不高。
方剂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类:经方,时方,单验方。
其中成就最高的,无疑是经方。
经方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当时有经方十八家,这些经方,是汉代甚至汉代之前几百年中方剂的精华,千锤百炼,沙里淘金,集中了众多名医的经验和智慧,其成就之高,疗效之好,理所当然。
2000多年以来,中医界一直以为,经过东汉末年的兵燹战祸,这十八家经方,已经荡然无存。
现在有资料证明,十八家中《汤液经法》的许多经方,加上其他一些经方,被张仲景所继承,他以“六经辨证”为纲,将经方有机地穿插其中,撰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伟大的临床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运用的经方共269首。
由此可见,张仲景虽非经方的创制者,却是经方的唯一传承者和发扬光大者。
同时也可以看出,早在西汉时期,以药组方的复合方剂,就已经成为中医治病的主要模式了。
40多年以前我当学徒,进入中医之门时,就是从读《伤寒论》开始的。
医学资料-古方益气聪明汤今用医案
古方益气聪明汤等今用医案1.800年奇方益气聪明汤2.老中医王圣尉关于益气聪明汤的笔记3.彭坚教授益气聪明汤验案2则4.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颈性眩晕、耳鸣病案分析5.益气聪明汤临床应用体会6.詹文涛教授应用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经验7.詹文涛教授中医药治疗脑梗塞及其后遗症经验总结8.郭秀琴教授运用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痴呆症的经验9.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老年性痴呆10.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老年性痴呆( 脾肾两虚型) 临床研究11.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颈椎病25例12.益气聪明汤治疗低颅压综合征2例13.益气聪明汤临证验案举隅14.益气聪明汤治疗耳鸣50例15.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耳鸣耳聋68例疗效观察16.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00例临床观察17.益气聪明汤治疗气虚湿困18.论益气升阳举陷与益精升阴敛聚治法19.干祖望等治脑鸣耳鸣医案20.益气聪明汤与补中益气汤的区别21.周仲瑛哮喘临证医案心法22.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补中益气汤23.800年奇方益气聪明汤我国五千多年的中医传承下来,总共只有七大门派,一般人都知道伤寒派的创派祖师是张仲景,千金派的是孙思邈,而温补派(又称补土派)的祖师则是与张、孙齐名的李东垣(1180~1251年)。
李东垣的温补派吸收发扬了《内经》的理论,认为人类疾病均与脾胃有关,“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其治病绝活就是补中益气,补中就是补脾胃。
李东垣的传世名方有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
其中益气聪明汤就是专治耳鸣耳聋的中医奇方,相传,“此方一出,举国无耳鸣耳聋之患”。
李东垣指出:“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
就是说:人体五脏之气汇集在脾胃,靠脾胃来主导升降,肝肾来疏泄。
当人体的脾胃、肝肾功能不平衡,清阳不升,浊气上扰,疏泄不利,就会瘀阻宗脉造成耳神经受损,就会产生耳鸣耳聋的症状。
因此调理好脾胃、肝肾,益气升阳,扶正纠偏,恢复脏腑功能的平衡,才是治好耳鸣耳聋不复发的根本。
从“方-证要素对应”探讨栀子豉汤及其衍化方的演化规律
从“方-证要素对应”探讨栀子豉汤及其衍化方的演化规律栀子豉汤是中国传统药膳中的一道经典汤品,其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健脾和胃等功效。
栀子豉汤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神农本草经》,并在后世的医学典籍中得到了广泛的记载。
在中医药理论中,“方-证要素对应”是一种思维范式,即不同的药方适应于不同的证候,在栀子豉汤及其衍化方的演化过程中也能够清晰地展现出这一思维范式的运用。
本文将从“方-证要素对应”出发,探讨栀子豉汤及其衍化方的演化规律,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
一、栀子豉汤的基本配方栀子豉汤最初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其基本组成为栀子和豉。
栀子具有泻火解毒、清热利湿的功效,而豉则有利水消肿、健脾和胃的作用。
这两味药物的配伍,体现了中医药理论中的对症治疗原则,即以栀子的清热功效与豉的利湿功效结合,针对湿热病证的病机进行调理。
二、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栀子豉汤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湿热证候所致的疾病,如湿热壅滞引起的口舌生疮、湿热蕴结导致的小便不利、湿热停滞所致的黄疸等。
栀子豉汤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湿热证候的症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栀子豉汤的衍化方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和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发展,栀子豉汤的衍化方也日益丰富多样。
栀子豉汤在保留基本组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特点和病机变化,配伍其他药物,形成多种不同的衍化方剂。
四、栀子豉汤及其衍化方的演化规律1. 从单味药到复方初始的栀子豉汤由栀子和豉两味单味药组成,而后经过不断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积累,逐渐在基本组方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众多的复方。
这些复方不仅在治疗湿热证候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药物,还根据不同的病情特点和病机变化,进行了巧妙的配伍,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衍化方剂。
2. 从临床应用到医学理论随着栀子豉汤及其衍化方在临床上的不断应用,不少古代医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和发展,形成了许多有关栀子豉汤应用的理论,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典籍中都对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作了详细的记载,并对其衍化方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铁杆中医彭坚汤方实战录读后感
《铁杆中医彭坚汤方实战录》读后感几年前看过彭坚老师《我是铁杆中医》一书,印象深刻,书中有老师对中医的忧心与感叹,更有体现中医实力的很多实际经验。
但这本书也有一个遗憾,可能是考虑篇幅问题,对每个方的使用并没有配套的医案,所以总觉得意犹未尽。
上半年看到老师在博客中说《铁杆中医彭坚汤方实战录》即将出版,由此我几乎每个月都去当当网搜索一遍,查看是否可以购买该书,直到近来才得以入手。
收到书后,首先看了《导读》与《老师累了》两篇文章,感慨颇多。
首先,字里行间依然是老师对中医这个古老行业的忧虑。
其次,强调由“方证对应”进一步提升到“方与病机对应”。
再就是,学生(蒋子丹)对老师给中医学与病人的无私付出进行了直观的描述。
所有的这一切很好刻画出在当今社会中医衰落的大背景下,一位中医临床大家对中医些许无奈,但又为之努力奋斗的形象。
然后,我就从“第三类儿科病”章开始看起,本来开始带点随手翻翻,等有时间了再来仔细看的意味,谁知拿起书来就很难放下,一看就是两个多小时,觉得累了才休息一下。
这些年来,因为学习中医的人也较浮躁,所以较枯燥的书很难看下去。
以往中医的医案记录,很多时候,被那些知名医家的高招看呆了,但就是不知其意,不明白为什么这样那样出招,方剂的选择,药味的加减不知所以。
这种情况,基本从古到今的医案,包括著名医案也基本类似,所以中医学习很痛苦,无规范,无解释。
很多时候只看到了一个输入信息,接着就是输出结果,过程是弄不明白的。
而对学习中医的人恰恰最重要的就是过程。
所以,最近几年一些人把中医的晦涩简化成通俗易懂,一些人与文出名了。
但是这类书籍,废话太多,同时很多解读也不专业,所以看着也头痛。
个人觉得《铁杆中医彭坚汤方实战录》在两者之间取得了一个很好的平衡,既看着不枯燥,也不会觉得废话多。
在医案的基础上重点添加了“用方思路”,对医案使用的基础方有一个简洁分析,同时对加减药物的原因进行详细描述,并对各诊次之间用方的转换也有清晰的说明,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独家用药使方经验。
中医诊断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辨别、分析、综合病人病情资料,对疾病全过程特点、规律作出概括与抽象,并判断病种、得出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称为() A:辨病 B:诊断 C:辨证 D:诊法 E:病历书写答案:A2.为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金匮要略》 B:《中藏经》 C:《伤寒论》 D:《黄帝内经》 E:《难经》答案:D3.下列哪项不属于四诊的内容()A:诊脉 B:望形 C:按胸腹 D:听声音 E:诊病答案:E4.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其作者是()A:吴又可 B:王叔和 C:张仲景 D:巢元方 E:陈无择答案:D5.首创“诊籍”的名医是()A:淳于意 B:华佗 C:扁鹊 D:王叔和 E:张仲景答案:A6.《濒湖脉学》的作者是()A:王叔和 B:张景岳 C:孙思邈 D:张仲景 E:李时珍答案:E7.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的《外感温热篇》,成书于()A:唐代 B:明代 C:宋代 D:元代 E:清代答案:E8.建立辨证论治理论的医家是()A:巢元方 B:王叔和 C:张仲景 D:葛洪 E:淳于意答案:C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症状”的是()A:腹胀腹痛 B:体倦乏力 C:口干口苦 D:舌红苔黄 E:心烦失眠答案:D10.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不包括()A:四诊合参 B:因发知受 C:以常衡变 D:司外揣内 E:见微知著答案:A第二章测试1.察神,突出地表现于()A:目光 B:面色 C:表情 D:言语 E:脉象答案:A2.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语言不休,此属()A:神志异常 B:假神 C:有神 D:少神 E:无神答案:B3.小儿囟门迟闭,骨缝不合,是()A:囟陷 B:解颅 C:小儿先天性痴呆 D:囟填 E:大头瘟答案:B4.望诊方法中有五色主病,其中五色是指()A:赤、黄、黑、白、灰B:赤、紫、灰、白、黑C:赤、青、黄、白、黑D:赤、紫、黄、白、黑 E:A赤、紫、黄、白、灰答案:C5.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的病机是()A:水饮 B:瘀血 C:痛证 D:寒证 E:肾虚答案:B6.舌尖所候的脏腑一般是()A:肾 B:三焦 C:心肺 D:肝胆 E:脾胃答案:C7.淡白舌可见于()A:阳虚水湿内停 B:外感表寒证 C:阴虚火旺证 D:肝阳上亢证 E:外感表热证答案:A8.阴虚内热的舌象为()A:舌红绛粉白苔 B:舌红绛无苔 C:舌红绛黑滑苔 D:舌红绛苔黄腻 E:舌红绛苔薄白答案:B9.舌边青,口燥而但欲漱水不欲咽,提示()A:内有瘀血 B:寒湿困脾 C:寒邪直中肝肾 D:阳郁不宣答案:A10.下列哪项不属于舌体痿软的主病()A:阴虚火旺 B:气血虚衰 C:邪热伤阴 D:风痰阻络答案:D第三章测试1.失音是指()A:声音不响亮 B:完全不能发音 C:声音不圆润 D:发音困难 E:声音不清脆答案:B2.“金实不鸣”的原因多为()A:虚火灼金 B:津枯肺损 C:悲忧伤肺 D:邪气犯肺 E:气虚无力答案:D3.呼吸微弱而声低,称为()A:气短 B:嗳气 C:气微 D:上气 E:少气答案:E4.呕吐声音壮厉,吐物呈胶黏黄水,或酸或苦,多为()A:食滞胃脘 B:阴虚胃热 C:虚寒之证 D:热扰神明 E:实热之证答案:E5.语声重浊多为()A:外感风寒 B:寒邪客肺 C:外感风热 D:热邪壅肺 E:外感风燥答案:A6.引起哮病发作最常见的诱因是()A:宿痰内伏 B:感受外邪 C:情志失调 D:过食辛辣 E:劳倦过度答案:B7.表现为咳声重浊,吐痰色白质滑的是()A:寒邪客肺 B:热邪壅肺 C:阴虚肺燥 D:风寒束表 E:痰湿阻肺答案:E8.古人所称的“噫”是指()A:矢气 B:少气 C:嗳气 D:呵欠 E:呃逆答案:C9.太息的常见病机是()A:脾气虚弱 B:肝气郁结 C:肝风内动 D:肝气虚弱 E:肝阳上亢答案:B10.消渴病晚期病人的病室气味为()A:血腥味 B:尿味 C:腐臭味 D:尸臭味 E:烂苹果味答案:E第四章测试1.下列哪项不是现病史包括的内容()A:诊治经过 B:饮食起居 C:病变过程 D:发病情况 E:现在症状答案:B2.临床上常见的寒热症状不包括下列哪项()A:寒热往来 B:恶寒发热 C:上热下寒 D:但热不寒 E:但寒不热答案:C3.日晡是指()A:15~17时 B:13~15时 C:11~13时 D:17~19时 E:9~11时答案:A4.气虚患者,临床常见()A:战汗 B:自汗 C:绝汗 D:黄汗 E:盗汗答案:B5.下列那种疼痛是瘀血致病的特点()A:走窜痛 B:灼痛 C:隐痛 D:空痛 E:刺痛答案:E6.雀盲是指下列哪项()A:视物模糊 B:视物旋转 C:白昼视力减退 D:视力丧失 E:夜间视力减退答案:E7.大肠湿热证不出现()A:脓血便 B:里急后重 C:泻下黄糜 D:完谷不化 E:肛门灼热答案:D8.病人高热烦渴,脉细数而疾,汗出如油,热而粘手常见于()A:暑伤津气 B: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C:亡阳 D:亡阴 E:湿热郁蒸答案:D9.五更泄泻,腹痛喜温喜按,形瘦食少,神疲乏力,畏寒,舌淡者,多因()A:肾气不固 B:脾肾阳虚 C:中气下陷 D:心脾两虚 E:脾阳虚答案:B10.问疼痛,应当询问患者疼痛的()A:时间 B:性质 C:部位 D:程度答案:ABCD第五章测试1.寸口脉分候脏腑,肝胆病变反映于()A:右关部 B:左尺部 C:左关部 D:左寸部 E:右尺部答案:C2.5~6岁小儿平脉,其脉搏次数一息多为()A:4至 B:8至 C:5至 D:6至 E:7至答案:D3.气滞血瘀证患者其脉象常见()A:紧脉 B:迟脉 C:实脉 D:虚脉 E:涩脉答案:E4.患者素体痰盛而又感受外邪者之脉象是()A:浮数 B:弦紧 C:滑数 D:弦滑 E:浮滑答案:E5.下列属于弦脉形态特点的是()A:端直以长 B:脉来绷急 C:浮而搏指 D:状如波涛 E:沉按实大答案:A6.弦细脉的主病为()A:阴虚有热 B:肝郁气滞 C:寒滞肝脉 D:血虚肝郁 E:肝郁血瘀答案:D7.“有根”之脉象是指()A:和缓有力 B:沉取尺部应指有力 C:节律一致 D:不快不慢 E:不浮不沉答案:B8.举之脉形浮大,稍用重力按之则无,称为()A:散脉 B:濡脉 C:洪脉 D:革脉 E:芤脉答案:A9.浮滑脉的主病多为()A:饮食停滞 B:湿热内蕴 C:风热袭表 D:风痰 E:痰热互结答案:D10.右肋下扪及肿块,硬而凹凸不平,疼痛拒按,提示()A:瘀血 B:疟母 C:气滞 D:肝痈 E:肝癌答案:E第六章测试1.辨证的总纲是()A:脏腑辨证B:三焦辨证C:气血津液辨证D:八纲辨证E:六经辨证答案:D2.下列哪项不是表里证鉴别要点()A:脉象变化B:汗出情况C:舌象变化D:内脏证候是否突出E:寒热症状特点答案:A3.寒证的典型舌象是()A:舌淡苔白润B:舌淡苔黄腻C:舌淡苔白干D:舌淡红苔薄白E:舌淡紫苔白腻答案:A4.虚证的病理特点是()A:邪正交争 B:邪正相持 C:正虚邪不盛 D:正虚邪盛 E:邪盛而伤正答案:C5.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A:阳盛格阴 B:真阴欲竭 C:阴盛格阳 D:阴盛阳衰 E:阳盛阴衰答案:C6.判断表邪是否已入里的主要依据是()A:是否苔白 B:是否脉浮 C:是否发热 D:是否口渴 E:是否恶寒发热并见答案:E7.下列症状中,与真热假寒证无关的()A:胸腹灼热B:渴喜热饮C:口臭息粗D:四肢厥冷E:小便短黄答案:B8.下列哪项不是实热证的必有表现()A:便秘尿黄舌红苔黄C:脉数有力D:壮热恶热E:神昏抽搐答案:E9.真寒假热证最突出的证候是()A:神疲而躁扰不宁B:咽干口渴不欲饮C:身凉肢厥面浮红D:咽喉痛但不红肿E:脉大或数而有力答案:C10.真热假寒证最主要的“假寒”表现是()A:脉沉迟四肢凉C:身恶寒D:神不清E:面色青答案:B第七章测试1.对于“风淫证”首应区分()A:风水与风毒 B:风湿与风燥 C:风寒与风热 D:外风与内风 E:虚风与实风答案:D2.最常见的外风证候是()A:恶风,微热,汗出 B:面浮,肢肿,少尿 C:咳嗽,喉痒,鼻塞 D:眩晕,抽搐,震颤 E:风疹,肤痒,麻木答案:A3.下列不属于伤寒证表现的是()A:微汗出 B:头身疼痛 C:鼻塞流清涕 D:苔白脉浮紧 E:恶寒,或伴发热答案:A4.湿淫患者不可见()A:便溏 B:吐血疮疡 C:下肢浮肿 D:关节重痛 E:阴痒湿疹答案:B5.气候干燥,口鼻干燥,干咳少痰,舌干少津,伴恶寒发热,属于()A:外燥证 B:伤阴证 C:内热证 D:火旺证 E:液脱证答案:D6.风淫证候的临床表现常不具有()A:口眼㖞斜 B:关节游走疼痛 C:皮肤瘙痒 D:半身不遂 E:发热,恶风,头痛答案:D7.下列情志所致脏腑气机紊乱,不正确的是()A:忧愁过度,脾肺气郁 B:悲伤过度,伤及肾脏,气机沉降 C:思虑过度,心脾气郁 D:喜乐过度,神气失常 E:愤怒过度,肝气横逆答案:C8.以善悲喜哭,精神萎靡,疲乏少力为主要表现的是()A:恐证 B:悲证 C:忧证 D:喜证 E:思证答案:B9.关于忧证的认识,错误的是()A:倦怠乏力 B:脾在志为忧 C:忧伤脾肺 D:表情淡漠 E:胸闷气短答案:B10.脐周腹痛,嗜食异物,面色萎黄有白斑,消瘦神疲,睡中啮齿见于()A:虫积证 B:火淫证 C:气滞证 D:伤食证 E:湿淫证答案:A第八章测试1.气滞证的主要症状是()A:腹部坠胀 B:呼吸急促 C:嗳气恶心 D:头昏眼花 E:胀闷疼痛答案:E2.胁痛咳更甚,转侧牵引而痛,气短息促,此属()A:悬饮 B:溢饮 C:痰饮 D:支饮 E:水饮答案:A3.临床见咯血,心烦,身热,舌红者,诊断为()A:血虚证 B:气滞证 C:血瘀证 D:气虚证 E:血热证答案:E4.痰白滑而量多,易咳出者,属()A:寒痰 B:风痰 C:热痰 D:燥痰 E:湿痰答案:E5.水液停聚的病理产物,由稀到稠的顺序是()A:湿—水—饮—痰 B:湿—饮—水—痰 C:痰—饮—水—湿 D:饮—水—湿—痰 E:湿—痰—水—饮答案:A6.阳水的特点,一般不包括下列哪项()A:起病急 B:病程短 C:腰以下肿甚 D:头面部先肿 E:多挟风邪为患答案:C7.气不固证一般不见于下列哪项()A:自汗 B:吐血 C:遗精 D:滑胎 E:小产答案:B8..因情志过极导致的“气闭”,最突出的表现是()A:窜痛 B:神情不宁 C:突然晕厥 D:脉弦 E:胀闷不舒答案:C9.气滞证中出现疼痛,其性质一般为()A:空痛 B:隐痛 C:刺痛 D:酸痛 E:胀痛答案:E10.临床常见的气逆证,多与相关的脏腑是()A:心、肾、肺 B:肺、胃、肾 C:肝、心、肺 D:肺、脾、肾 E:肝、肺、胃答案:E第九章测试1.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心阴虚四证的共同症状是()A:心痛 B:心烦 C:胸闷 D:失眠 E:心悸答案:E2.心火移热于小肠的主要特征性表现是()A:口舌生疮 B:大便干结 C:尿赤涩痛 D:心烦失眠 E:面赤口渴答案:C3.下列除哪一项外,都是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A:正气不足 B:气滞 C:热盛 D:阴寒 E:瘀血答案:C4.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的鉴别点是()A:有无胸痛咳血 B:有无恶寒发热 C:是否口干咽燥 D:咳痰的难易 E:痰量的多少答案:B5.突起水肿而以头面眼睑先肿者,最宜诊断为()A:风湿犯表证 B:肾虚水泛证 C:湿溢肌表证 D:风水相搏证 E:脾肾阳虚证答案:D6.脾病虚证的基本证候是()A:脾不统血证 B:脾胃虚寒证 C:脾阳虚证 D:中气下陷证 E:脾气虚证答案:E7.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均可出现()A:脘腹痞闷 B:便溏尿黄 C:皮肤瘙痒 D:舌苔白腻 E:口淡不渴答案:A8.肝胆湿热与湿热蕴脾两证的鉴别症是()A:纳差腹胀 B:胁肋胀痛 C:脉象弦滑 D:舌苔黄腻 E:肌肤发黄答案:B9.肝阳上亢证的眩晕主要诊断依据是()A:腰膝酸软,头重足轻 B:急躁易怒,口苦口干 C:头目胀痛,舌红苔黄 D:口咽干燥,潮热盗汗 E:耳鸣耳聋,恶梦纷纭答案:A10.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皆可见到()A:小便清长 B:腰膝酸软 C:五心烦热 D:尿少浮肿 E:脉象细数答案:B第十章测试1.六经病证隔一经或两经相传,称为()A:循经传 B:表里传 C:顺传 D:越经传 E:直中答案:D2.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的特征性症状是()A:胸胁苦满 B:脉弦 C:寒热往来 D:口苦咽干 E:心烦喜呕答案:C3.少阴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A:肺肾两虚 B:心血不足 C:心肾虚衰 D:脾胃虚寒 E:心气不足答案:C4.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张景岳 B:吴鞠通 C:叶天士 D:王孟英 E:张仲景答案:C5.温病邪热入营,劫灼营阴,其发热的特点是()A:身反恶热 B:阴虚潮热 C:五心烦热 D:暮热朝凉 E:身热夜甚答案:C6.患者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不甚渴,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证属()A:气血两燔 B:热入营血 C:热入营分 D:血分证候 E:气营同病答案:C7.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学著作是()A:《内经》B:《伤寒杂病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E:《景岳全书》答案:D8.温病下焦病证相当于卫气营血辨证中的()A:营分证 B:气分证 C:血分虚热证 D:卫分证 E:血分实热证答案:C9.合病是指()A:隔一经或隔二经相传 B:一经之病治不彻底,又见他经证候 C: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 D:互为表里经相传 E:这一经的证候转变为另一经的证候答案:C10.卫分证的临床表现应除外()A:头痛 B:发热微恶寒 C:脉浮数 D:咽喉肿痛 E:舌绛答案:E。
彭坚: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四)
彭坚: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四)十四、乳核22、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乳腺结节案例一:乳腺结节卓某,女56岁,湘潭人,社区干部,2006年11月13日初诊。
五年前,患者左乳上方发现结节,大小为17mm×9mm,性质不明,肿块发硬,不按不痛,每年均做B超检查,未见长大或缩小,常年怕冷,胸闷,背胀,经常感到一阵寒一阵热,吃温药则上火,吃凉药则腹泻,平时小便多,口干,口苦,大便先硬后溏,有肾囊肿史,也未手术,舌胖淡,有浮黄苔,脉缓。
此为肝郁气滞,痰湿凝结,而成乳癖,拟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柴胡10g 黄芩10g 桂枝10g 干姜10g 牡蛎30g 花粉10g 炙甘草10g 7剂11月20日二诊:服上方后,胸闷、背胀均消失,全身发热,感到很暖和,多年怕冷的现象解除,仍然有口苦,口渴,小便多,舌淡红,脉缓,仍用上方加软坚散结之品:柴胡10g 桂枝10g 干姜10g 黄芩10g 牡蛎30g 花粉10g 甘草10g露蜂房10g 鹿角霜10g 白芥子10g 夏枯草15g 浙贝母10g 14剂12月5日三诊:服上方后,感觉乳房肿块变软,其他均可,脉舌同前,拟用化铁丸与调肝汤加减:威灵仙30g 楮实子30g 当归30g 白芍15g 川芎15g 山萸肉30g 巴戟天15g 肉苁蓉30g 鹿角霜15g 鸡血藤30g 露蜂房15g 穿山甲15g 白芥子10g 急性子15g 菟丝子15g 仙灵脾10g 大海马1对2剂,研末,蜜丸,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10g,饭后开水送服,大约可服2个月。
服药丸后,经B超复查,左乳房肿块消失。
按语:本案很快获得治愈,在于一诊切入得当,而一诊处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得益于熟悉和理解《伤寒论》条文及其方证。
其147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这是少阳郁热兼以痰饮内停,属于寒热错杂之证。
彭坚丨中医古法如何治疗现代疾病——实践篇
彭坚丨中医古法如何治疗现代疾病——实践篇主讲人:彭坚出生于湖南著名的中医世家,1970年代师从伯父、湘雅医学院中医顾问彭崇让教授学徒,1979年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学校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
200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我是铁杆中医》一书,以60万字的篇幅总结了彭教授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擅长运用经方、古方、家传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用药简便验廉,深受患者欢迎。
特别对颈肩疼痛、腰腿疼痛、偏头痛、复发性口疮、妇科慢性炎症、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小儿咳喘、急慢性扁桃体炎、皮肤瘙痒、肿瘤、中老年心血管呼吸道疾病等,有独到的心得与体会。
文字版 | 中医古法如何治疗现代疾病——实践篇现在因为检测手段比较先进,发现大量的人,尤其中年人,他有肺部的结节、有乳腺结节和甲状腺结节。
这些结节西医分成五类,前三类是良性的;经过观察,过几个月再检查一下,第四类开始转癌,第五类就是癌症了,到了四类、五类的时候,就做手术吧。
好多人到三类的时候,可能会转癌,那怎么办?没药,没办法,又不能做手术,在这个环节我现在用中医来治疗。
中医古法如何治疗癌症20多年以前,我治疗一例小孩,台湾的小孩,这个人得了脑癌,14岁。
做手术化疗、放疗的时候就告诉他,复发率在三个月以后是96.2%,让到大陆去找一找,看中医有没有办法。
到大陆来了,找了我,我当时用的是张仲景一道方子,叫大黄蛰虫丸。
他当时问我,非常有意思。
他问我,你治过脑癌没有,我说没治过,我治过子宫肌瘤。
他说,子宫肌瘤怎么跟脑癌是一回事呢?我说是一回事,它都是一种细胞增生。
我用大黄蛰虫丸能够把一个很大的子宫肌瘤消掉,加上安宫牛黄丸,它可以把药物带进到脑部,来消除手术后这些除残余的癌组织。
我这个想法他同意了,这个小孩获得成功了。
这个对我刺激非常大,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所以我形成了,现在治疗大量的肺部、甲状腺、乳腺结节和癌症手术之后,患者复发转移,这个环节用中医传统的古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彭坚:学好中医的诀窍【临证篇】
彭坚:学好中医的诀窍【临证篇】I导读:每个中医临床医生,总想在自己的手中创造最好的疗效,而临床的疗效决定于辨证论治与遣方用药水平的高低,临床的诀窍,必须紧扣这两点。
(荐稿人/个个)治从学好中医的诀窍作者/彭坚什么是辨证论治?我思考了很多年,冒昧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是中医处理人体疾病信息的方法。
”这与书本上的说法可能大相径庭,但我的目的是要让现代人能听懂。
人只要活着,身体每时每刻都在发出信息,有病的时候,就会感到痛苦、不适,面色、神情、体征、舌象、脉象都会发生改变。
中医靠望闻问切收集体内发出的各种疾病信息,然后加以归纳分析,上升到证。
证是从众多表象中抽象出来的高级思维层次,是为了判断疾病的性质属于阴、还是属于阳,属于寒、还是属于热,属于虚、还是属于实,在表、还是在里,等等。
辨证清楚了以后,就是论治,或者扎针,或者服药,也就是向体内输入信息,如果判断、治疗得当,收集与输入的信息吻合,就有了疗效。
要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重视四诊合参,综合分析。
望闻问切,是中医收集人体生命和疾病信息的主要方法,而且是根据收集信息的先后层次安排的。
病人来了,第一印象是通过望诊实现的,望面色,望形态,望神情,望舌等。
患者内有湿热、阴虚阳亢、气血紊乱、阳气不足、精神焦虑等情况,通过望诊,首先就能凭直觉收集到几分信息。
闻诊,主要是听病人的主诉,要耐心地听完,边听边分析,从病人的倾诉中,了解病史,抓到疾病的主症。
问诊,是确定主症后,围绕着表里、寒热、虚实几个要素,有目的地问,要问得简洁、切中要害,边问边归纳,上升到证。
问得好,证可能就基本确定了。
然后是切脉,望舌,加以最后的确诊。
脉诊,在教材上讲得很玄,学生也看得很神秘。
坦率地说,我大致上相信脉,但不完全相信脉。
因为中医是复杂科学,符合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因此,要强调四诊相参,要综合分析。
“认证无差”是善于归纳的结果,而不是单靠切脉。
脉书上讲,五脏六腑在两手寸关尺分配,有严格的定位,每一个部位出现什么脉,即主什么病,这可靠吗?不能完全相信。
彭坚教授经验摘录
彭坚教授经验摘录
1、交感丸:香附,茯神。
调气安神。
2、红糖与吴茱萸同煎,缓其燥性。
(蒲辅周)
3、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诸症取用乌梅丸。
叶心清括其主症:面白,口不干,或口干不欲饮,苔薄白不燥,脉沉细不数。
4
5
6
7
8
9
10
11
起。
12
13
14、10味化石组合:熊胆、鸡金、郁金、海金沙、火硝、芒硝、白矾、八月扎、虎杖、五灵脂。
15、三合四合汤:胃脘胀痛统治方(良姜、香附;百合、乌药;丹参、檀香、砂仁;五灵脂、蒲黄)。
16、慢性盆腔炎:湿瘀同治,当归芍药散。
17、白鲜皮、川槿皮、蛇床子治阴道炎。
18、炮甲黄蜡丸消除盆腔积液。
19、蒲公英、败酱草、蛇舌草治盆腔炎。
20、八月扎、刘寄奴、急性子缓解输卵管粘连。
21、金沸草散(金沸草、麻黄、前胡、荆芥、半夏、赤芍、姜草枣):祛风止痒,降气化痰;主症:咽喉发痒,痒必咳嗽。
22
花粉)
23
24
者。
25
26
27、炒麦芽,回乳散结,大剂量消除月经前乳房胀痛有卓效。
28、穿山及、王不留行:通乳散结。
29、肉苁蓉、九香虫:用治前列腺以缓解尿后阴茎不适和解除会阴部不适有效。
30、化铁丸(威灵仙、楮chu实子)软坚散结疗增生性疾病。
31、孔圣枕中丹(龙骨、龟板、远志、菖蒲)合缩泉丸(益智仁、乌药、山药)治高年夜尿频多。
32、七味白术散(葛根50、人参10、白术30、茯苓15、甘草10、藿香5、木香6)治疗糖尿病症状不典型而又血糖偏高的中老年患者。
彭坚: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五)
彭坚: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五)十六、小儿发烧感冒咳嗽25、大青龙汤治疗感冒高烧胡某,男孩,7岁,2010年3月12日初诊。
患儿昨天半夜发烧,服感冒灵、泰诺,至今晨未退,也未出汗。
上午9点来看病时,量肛表39.8°C。
头痛,面赤,烦躁,身痛,全身滚烫如火烧,皮肤干燥,无一丝汗,怕冷,大便正常。
起病在昨天白天受寒,淋了雨没有及时擦干所致。
医院担心患脑炎,要做各种检查,家长不同意。
察之舌淡红,咽喉不红肿、按之不疼痛,小孩意识清楚,脉数。
用大青龙汤加苍术:麻黄12g 桂枝5g 杏仁6g 炙甘草10g 石膏30g 生姜3片红枣5个苍术10g 一剂叮嘱家长:煎药时,用9小碗水,先煎麻黄,用大火煮开后,再用小火煎,边煎边去掉浮在药罐上面的泡沫,煎15分钟后,加入其他药物,再煎15分钟到30分钟,大约得3碗药汁。
先服第一碗,盖被子,不见风,约15分钟到30分钟左右,身上开始出汗,持续出汗半小时左右,体温会逐渐下降至正常,出汗自然停止。
如果不出汗,或出汗不多,体温没有完全降下来,仍然较高的话,过两个小时后,再温服第二碗。
如果还没有完全降下来,两个小时后,可服第三碗。
一般喝完第一碗药,即可完全退烧。
烧退下来后,注意保暖,让患者安睡,身冷的话,喝一碗热粥,剩下的药不能再服。
第二天家长告知:患儿只服了一剂药的第一碗,服完后,刚开始有些烦躁不安,体温略微上升,10分钟后,持续微微出汗半个多小时,烧即完全退下,一早起来,便若无其事玩耍了。
按语:大青龙汤是治疗流感、重感冒初起:高烧、不出汗、烦躁、怕冷、头痛、身痛,起效最快、最安全的方药,然而,会用此方的人不多,我对此方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几年前,学生尹周安到衡阳南华医院中医科工作不久,来电话询问我:他在会诊时见到不少白血病患者,每次急性发作时,总是高烧,怕冷,不出汗,烦躁,头痛,身痛,脉紧,该用什么方?我顺口而出:大青龙汤。
然而,他用了没有效。
我也没有仔细推敲不效的原因在哪里,因为自己用得也不多。
辨证论治的关键——“证”与“方”
辨证论治的关键——“证”与“方”导读:叶橘泉先生是“方证药证派”的代表人物,对“方证对应”十分强调,能对其进行合理解释和充分运用。
今天推送叶老对于大家都熟悉的一首仲景方——桃核承气汤的理解,希望大家对“方证对应”这一观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医诊断,不是以病名为对象,而是以患者具体的个体为对象,所以如果要求一个对任何人所患的某一种疾病(例如肺病或肾脏病等)都有效的药方是没有的。
但是任何疾病具有对某一药方的适应证时,应用这个药方,都能治愈。
换句话,“证”与“方”相适应,则这个“方”可对任何疾病都有效。
所谓辨证论治,不是漫无边际的。
肯定疗效,推广应用,对主要的证候群和适应的主要方剂必须固定下来,当然必要时应随症加减。
这种事例在张仲景《伤寒论》经典方剂的应用上,体现得最为突出,现在举桃核承气汤的适应证为例来具体说明这事实。
1方剂组成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2处方来源本方为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的变方。
3原文《伤寒论》太阳病中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脉经》作“下之自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玉函作“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后世通作“仁”)承气汤。
4“方”与“证”按照《伤寒论》六经方药的规律,本方是“攻下剂”、“下瘀血剂”。
本方的主证是:“阳明病、里证、实证”,“瘀血、蓄血证”,任何疾病具有这种证候群的,可称之为桃核承气汤证。
5对原文的理解“热结膀胱”,“热结”是邪热内结,为有形的实邪,结在内(里),包括蓄血及燥屎(胃家实)。
这里的“膀胱”,不是现在所指贮藏尿液的膀胱。
我们须知《伤寒论》的术语和名词,是根据《内经》而来的。
《内经》色诊篇云:“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又云:“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
热结“膀胱”,是“膀胱子处”的简称,系指子宫,包括男女生殖器官、直肠、下腹部等部位。
【名医名方】彭坚教授临床经验分享——呼吸系统篇
【名医名方】彭坚教授临床经验分享——呼吸系统篇编者按:本文摘自知名中医教授彭坚所著《我是铁杆中医》,书中彭坚教授详细介绍了他对慢性疼痛、慢性炎症、病毒性疾病、增生性疾病、恶性肿瘤、妇科内分泌失调及功能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等7大类30多种慢性疾病的治疗经验和心得体会。
彭坚教授针对不同病症的临床,别人怎么说,他自己怎么理解,药怎么吃,多久能好,全都一五一十的教给大家,文章内容较多,我们会分多期跟大家分享。
若干常见慢性病的中医防治攻略——我的经验与心得铁杆中医——彭坚教授,硕士生导师知名专家养天和中医馆专家擅长诊治:1. 中医内科:头痛,颈椎病,腰腿疼痛,口疮,白塞氏病,痤疮,痔疮,湿疹,急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等2. 中医儿科:小儿外感病,咳喘,白血病3. 中医妇科:慢性炎症,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不育,子宫肌瘤,卵巢囊肿4. 其他杂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四上午、周六上午呼吸系统篇一、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以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为主要症状。
在气候变化大的季节,或者空气中含有某种特殊物质如花粉时,属于呼吸道过敏体质的人,容易罹患这种病。
严重者,—年四季频繁发生,苦不堪言。
西药治疗有效,但长期服用,副作用比较大。
这种病可以分为寒证、寒热错杂两大类型,极少有属于热证的。
我在临床治疗此病,主要用乌梅丸加减。
案例1 乌梅丸加减辛某,女,39岁,2005年6月5日初诊。
患过敏性鼻炎十余年,每天早晨打喷嚏、鼻痒、流清涕如水,须持续一个多小时,不能自止,四季无差别,天冷尤剧,做过各种检查,服过多种中西药,均疗效不显,近年来,嗅觉下降,月经尚正常,白带较多清稀。
察之患者面白,舌胖淡,津液多,口不渴,小便少,偶尔黄,脉弦细。
拟用小青龙汤合缩泉丸加减:麻黄1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细辛5g 干姜10g 半夏10g 白芍10g 五味子10g 益智仁10g 乌药10g 山药30g 黄芪30g 白术10g 防风10g 蝉蜕5g 僵蚕10g 十四剂。
【彭坚教授:特色医案】
【彭坚教授:特色医案】彭坚是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著有《我是铁杆中医》等著作。
脑癌14年前的1997年8月25日,彭坚教授应邀到上海治病。
这是一个台湾14岁的蔡姓男孩,患有混合型原发性脑癌,恶性程度很高,医生告诉小孩的父亲,治疗方案是手术加放疗,手术切除不可能干净,因为担心伤害正常脑组织,放疗结束3个月后的复发率可能高达97.3% ,当时放疗已快结束,患者的父亲转而带小孩到大陆求诊于中医。
诊见患者舌红,苔黄腻,口干口苦,咽喉疼痛,痰黄,脉弦滑,精神稍差。
这是手术、放疗后导致耗气伤阴,湿热存留所致,当益气养阴清湿热,用琼玉膏加减,服汤剂;再兼以软坚散结,去除残留于脑部的未尽癌肿,用大黄蛰虫丸合安宫牛黄丸加减,制蜜丸。
“扶正祛邪”并举。
患者的父亲问:“您是否治疗过脑癌?”彭坚教授如实回答:“没有。
但原发性脑癌有点好处,即不转移到别处,西医已经把大部分脑部的肿块切除了,剩下的由中医来打扫战场,清除余孽,不让它再增生、复发。
用大黄蛰虫丸加减消除过多种良性肿瘤有效,再利用安宫牛黄丸进入血脑屏障,两者合一,可能做得到。
”患者服药三个月,到了预期的时候,没有复发,全家人虚惊一场。
但台湾的医生告诫他们,复发率只是降低到了80% ,还可能复发,接着服药,持续三年后,西医告知:不可能复发了,才停药。
2006年,台湾医生又告知家长:当时治疗时,用了大量射线,在体内存积到10-15年,可能引起总爆发,使得病情出现反复。
因此处以金银花、土茯苓、甘草煎水代茶,让患者当饮料喝,并说这个单方还能消除“青春痘”,患者非常乐意配合,因为他也有这个“难言之隐”。
2010年6月10日,小蔡从台湾“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为了感恩,特意致电邀请彭坚教授到台湾高雄参加他的毕业典礼。
不孕症导致不孕症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是“多囊卵巢综合症”,即卵泡发育不成熟。
西医主要用黄体酮、达英35之类治疗,这类药副作用大,有时效果也不理想,即使做试管婴儿,成功率也不高,这是妇科临床非常棘手的一个难题。
中医教授彭坚的10个秘方,一病一方,立竿见影!建议收藏
中医教授彭坚的10个秘⽅,⼀病⼀⽅,⽴竿见影!建议收藏中医的精髓之⼀在于药⽅。
都说好⽅千⾦难求,可是今天,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名家、湖南省名⽼中医彭坚教授,将公开他多年研究后的成果——10个秘⽅,全部免费送给⼤家!彭坚著名中医师湖南中医药⼤学教授彭坚教授出⽣于中医世家,是我国中医临床名家、湖南省名⽼中医,时任中华医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化研究会委员,中医临床经验⼗分丰富。
看到我们⽼百姓因为缺乏医学知识,经常被颈椎病、冠⼼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折磨,他特意公开⼏⼗年医学研究成果,他说:“我不想过多地讲授空泛的中⽼年保健常识,侧重讲些实⽤中医⾷疗保健⽅。
”▲彭坚教授参与录制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下⾯我们⼀起来看彭坚教授的10个研究成果。
延寿——打⽼⼉丸,助你活百岁【组⽅】怀⼭药、⼭萸⾁、茯苓、⽜膝各45克,熟地、杜仲、⾁苁蓉、巴戟天、楮实⼦、枸杞⼦、五味⼦、⼩茴⾹、远志、⽯菖蒲各30克。
【制法】研末,加适量炼制过的熟蜜,制成蜜丸。
【⽤法⽤量】每服10克,每⽇2次。
彭坚教授指导:这个蜜丸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打⽼⼉丸”,据传说出⾃华佗。
有古书甚⾄记载,按此⽅调理的⽼⼈多长寿,经常可以看到120岁的⽼母亲拿着扫帚追着百岁⽼⼉打。
⼼脏病——参七散,打通⾎管【组⽅】西洋参600克,三七、丹参、红景天、天⿇各150克。
【⽤法⽤量】研末,每天两次,每次5克,饭后开⽔送服,⼀料药⼤约可服三个⽉。
彭坚教授指导:参三散很多中医⽼前辈例如岳美中、邓铁涛等都喜欢⽤。
这道⽅药着眼于⼼脑的综合调节,益⽓活⾎对⼼脏病有好处。
我家还有个祖传⽅,这是⼀个很好的⾷疗⽅,可长期服⽤⽽⽆弊端。
配⽅如下:祖传⽅软化⾎管【组⽅】⿊芝⿇30克炒熟,⼩⾦橘饼3个。
【⽤法】临睡前嚼服。
彭坚教授指导:⿊芝⿇补肾,含⼤量维⽣素E,可软化⾎管,是中医有名的益寿药;⾦钱橘⼜称长寿果,常⽤于宽胸理⽓,治疗⼼胃⽓痛。
这两味药⼀宽上,⼀润下,对于冠⼼病患者来说是⼀个很好的⾷疗⽅。
彭坚教授治疗慢性咽炎经验
彭坚教授治疗慢性咽炎经验摘要】本文阐述了彭坚教授治疗“慢性咽炎”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彭师认为“慢性咽炎”多因痰气交阻,且和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此可谓“慢性咽炎”最根本病机,在治疗中可分为慢性期和急性发作期。
彭坚教授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分期论治“慢性咽炎”,临床疗效卓著。
【关键词】彭坚名医经验慢性咽炎特色用药【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2-0333-02彭坚教授临床三十余载,精研药物,胆识超群,处方灵活多变,崇古而不泥古,极其富有创新精神。
他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在群众中拥有崇高的声望。
笔者有幸步入师门随师跟诊,现将彭师治疗慢性咽炎经验介绍如下。
“慢性咽炎”一病和中医古籍中的“虚火喉痹”、“梅核气”、“喉癣”颇为相似。
虽然本病的病位在咽喉,但仍然是机体的全身状态在局部的反映,十二正经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间接通过咽喉,其余经脉直接到达,奇经中任冲二脉循咽喉。
“慢性咽炎”和肺、肾、肝、三藏的关系最为密切。
彭师经过多年临床,认为“慢性咽炎”多因为痰气交阻,且和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治疗可分为慢性期和急性发作期。
一、辩证分型彭师认为慢性期临床常见症型可以分为以下五型:①寒痰型:症见津液多,咽喉不红,口不干,舌淡胖,脉弦。
治则:燥湿化痰、理气解郁。
处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用药:法夏10g 厚朴10g 茯苓10g 生姜10g 苏叶5g。
② 阴虚痰热型:症见咽喉红肿,声音嘶哑,口微渴,舌红苔黄,脉细滑数。
治则:滋阴化痰、清咽开音。
处方:铁笛丸加减。
用药:瓜篓皮10g 川贝母10g 甘草5g 木蝴蝶5g 麦冬10g 玄参10g 桔梗10g 诃子10g 青果10g 茯苓15g。
③寒热错杂型:症见咽喉疼痛日久,缠绵难愈,舌黄白相兼,脉细滑。
治则:辛开苦降、通痹开痞。
处方:菖阳泻心汤加减。
用药:石菖蒲10g 法夏10g 厚朴10g 枇杷叶10g 黄连5g 黄芩10g 竹茹10g 苏叶5g 芦根10g ④肺肾阴虚型:症见长期咽喉疼痛,日轻夜重,查之咽喉干红不肿的,称为“阴娥”。
名医彭坚: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关键
名医彭坚: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关键彭坚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委员,政协湖南省第九届常委。
擅长运用经方、古方、家传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用药简便验廉,深受患者欢迎。
彭坚教授出版的中医学术著作《我是铁杆中医》,以60万字的篇幅总结了彭教授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次,在讲透经方长沙站的授课现场,彭坚教授将为我们讲授《经方思维在临床各科的运用》。
彭坚教授中医功底深厚,临床水平高超、疗效显著,今天小师妹跟大家分享彭坚教授临床运用“以通为用”的治法治疗偏头痛、久咳、肩周炎的经验,并附三则典型医案加以论证。
花三分钟耐心读完,名家经验以资借鉴,让临床可治愈疾病有效提升!“以通为用”指六腑的生理功能以畅通为基础,通则顺,顺则治,治则无病,所谓“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说明“实”是六腑的生理,而“满”是其病理。
所以六腑必须通降正常,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若六腑通降失常,必将导致多种疾病。
故“六腑以通为用”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彭坚教授在临床中尤喜用润下法。
润下法其泻下的功效虽缓,但不伤正,临床使用机会颇多,而且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1.散偏汤加减治疗偏头痛彭师认为中医治疗头痛,需分外感、内伤、虚实、寒热。
除此之外,妇女月经期、脑震荡后遗症,都可以出现周期性或顽固性头痛症。
在治疗方面,均有其特殊的规律。
但是如果辨证治疗疗效不显时,可用偏头痛专方:轻证宜用淡婆婆根汤,重证宜用散偏汤。
散偏汤岀自《辨证奇闻》,原方由白芍药、川芎、郁李仁、柴胡、甘草、白芥子、香附、白芷8味药物组成。
用于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于少阳经所致之半边头风,痛或左或右,无有定处,时轻时重,遇劳累、寒冷加剧,有疏肝祛风和血止痛之效。
彭坚教授在临床运用此方时常配以地龙。
其一,彭坚教授认为长期头痛之人,气血奔集于上而不下行,故导致便秘;痰瘀交阻,故见到脉象艰涩或模糊。
彭坚教授的10个经验方
彭坚教授的10个经验方彭坚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名家、湖南省名老中医,他出生中医世家,具有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
为了帮助广大民众解决颈椎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问题,彭坚教授特意公开了他多年研究后的10个秘方。
以下是这10个经验方的简要介绍:1. 延寿方:打老儿丸【组方】怀山药、山萸肉、茯苓、牛膝各45克,熟地、杜仲、肉苁蓉、巴戟天、楮实子、枸杞子、五味子、小茴香、远志、石菖蒲各30克。
【制法】研末,加适量炼制过的熟蜜,制成蜜丸。
【用法用量】每服10克,每日2次。
2. 心脏病方:参七散【组方】西洋参600克,三七、丹参、红景天、天麻各150克。
【用法用量】研末,每天两次,每次5克。
3. 糖尿病方:降糖汤【组方】生黄芪、生地黄、天花粉、黄精、桑叶、丹参、葛根、升麻各1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4. 颈椎病方:颈椎舒络汤【组方】桂枝、白芍、葛根、丹参、羌活、独活、秦艽、川芎、甘草各1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5. 冠心病方:冠心汤【组方】丹参、川芎、赤芍、桂枝、桃仁、红花、当归、枳实、郁金、甘草各1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6. 高血压方:降压汤【组方】生石决明、生地黄、菊花、枸杞子、牛膝、桑叶、丹参、杜仲、甘草各1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7. 支气管哮喘方:定喘汤【组方】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法半夏、杏仁、甘草各10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8. 慢性胃炎方:胃炎汤【组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厚朴、生姜、大枣各10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9. 慢性肠炎方:肠炎汤【组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芩、黄连、木香、陈皮、半夏、厚朴、生姜、大枣各10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10. 失眠方:安神汤【组方】酸枣仁、龙眼肉、合欢皮、夜交藤、丹参、川芎、赤芍、当归、白芍、甘草各10克。
胃痛治验彭坚
感受外邪
如寒邪客胃、饮食停滞。
脾胃虚弱
如劳倦内伤、久病脾胃受损、年老 体衰等。
胃痛的病机
寒邪客胃
寒邪内侵,凝滞脉络,引起胃痛。
饮食停滞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食滞中焦 ,气机不利,胃失和降而痛。
肝气犯胃
脾胃虚寒
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而痛。
脾胃虚弱,阳虚阴盛,寒自内生,胃失温煦 而痛。
教育背景
彭坚教授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在校期间接受了系统完整的 中医教育,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临床实践与学术思想
临床特色
彭坚教授擅长运用中医方法治疗内科疾病,尤其是脾胃病,形成了独特的临 床风格。
学术思想
彭坚教授倡导“调理脾胃,温中平肝”的学术思想,认为脾胃调理对于治疗 多种内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贡献
国际交流
彭坚教授多次参加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推广中医药学 知识和经验,提高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合作贡献
彭坚教授积极推动中医药学与国际医学的交流与合作,促进 了中医药学在国际上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 重要贡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胃痛治验彭坚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彭坚教授简介 • 胃痛的病因病机 • 彭坚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 • 胃痛患者的日常调养 • 彭坚教授对胃痛患者的建议 • 彭坚教授的学术传承与展望
01
彭坚教授简介
教育背景与学术地位
学历
彭坚教授拥有中医内科硕士学位,熟悉中医内科、妇科、儿 科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学习放松技巧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 想等,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
减轻胃痛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证、病机对应之我见□ 彭坚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是方证对应的,112方都有相应的证候,是一种线性思维,为初学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用经方虽力求方证对应,但方证不对应时,方与病机对应,同样可以有效,这符合异病同治的道理,非如此难以拓展经方的用途。
笔者学中医,是从读《伤寒论》开始的。
那是20世纪70年代,我的老师、湘雅医学院彭崇让教授要我从读《伤寒论》入手,把《伤寒论》条文背熟记牢,特别要注重那些有证有方的条文,紧扣“方证对应”这个环节;将来临床,遇到患者出现原文中相同的证候,即可运用《伤寒论》原方治疗,往往效如桴鼓。
例如:患者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即可用桂枝汤;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就用小柴胡汤。
所谓“有是证必有是方”。
学中医从读《伤寒》开始避免“多歧亡羊”把《伤寒论》作为学习中医的启蒙教材,虽然难度很大,但起点很高,影响深远。
正如陆九芝所云:“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则难,继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而大难矣!”这种高屋建瓴的学习方法,对于培养中医临床人才意义重大。
因为学习知识,总是“先入为主”,把读《伤寒论》作为学习中医的第一课,掌握方证对应的思维方法,就为将来临床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辨病”还是“辨证”,可以说是中医与西医在临床上最根本的区别。
如果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看病,把辨病作为了解疾病的起点,则一开始就错,犯了根本性的、立场的错误。
西医是“辨病”为主,以病为核心的。
因此西医要学习人体解剖,熟悉人体的生理结构,一旦患病,则必须了解病理变化,找出致病因子,才能给以有效的治疗。
中医是“辨证”为主,以证为核心的。
中医看病,不必了解身体出现了哪些病理改变,不必查清楚致病因子,医生甚至不必具备解剖、生理学的知识。
之所以不需要这些,是因为人一旦有病,身体自然会有反应,多数有证候表现,根据这些证候表现,就可以选择相应治疗的方剂。
这个过程,中医叫做“辨证施治”。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疾病的方法论。
强调学会辨证,而不是辨病,就避免了学中医的人一介入临床,即滑落到西医的知识系统中去,最终被西医体系所俘虏,成为一个徒具虚名的中医。
有人会说:无证可辨怎么办?《内经》不是说“有则求之,无则求之”吗?那就可以参考西医的检查结果,参考自己以往的经验。
正如西医是辨病的,一旦仪器检查不出阳性结果,而患者痛苦不堪时,医生就应该发挥自己经验判断的能力,不能一味地把患者说成是“没有病”一样。
然而,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还存在着选方的问题,用方不对,仍然不可能取得疗效。
《伤寒论》是方证对应的,112方都有着相应的证候,这是一种线性思维,对初学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一般化地提辨证论治,例如《内经》的脏腑经络辨证,即使辨证辨对了,还要去选方,面对着后世所创治疗脏腑疾病的大量方剂,初学者就容易“多歧亡羊”,无从选择。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中医大学生毕业后长期不会看病的主要原因。
经方大师胡希恕说:“方证对应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强调和掌握这种线性思维方法,对于培养中医临床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方、证、病机对应理解和拓展经方“方证对应”固然重要,但仍然有一定盲目性和局限性。
必须了解证候背后的病机、经方所适合的病机,对应才能准确无误。
因此,笔者认为方、证、病机对应,才能够更理性地运用经方,更全面地拓展经方的运用范畴。
例如:小柴胡汤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大主证,“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又说:“有柴胡证者,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是否见到不想吃饭或心烦呕吐的,就一定是柴胡汤证呢?临床所见,显然不是这样。
有的适合用藿香正气散,有的适合用六君子汤等。
这就需要明确邪在少阳,才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经方。
我们来看一则医案,学习胡希恕先生是如何运用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哮喘病的。
王某,女,61岁, 2009年6月14日初诊。
病人自述患支气管哮喘30余年,每遇劳累、天气变化、吹风、受寒、受热时均易发作,以晚上发作为剧。
每发时须端坐呼吸,不能躺卧,伴咳嗽吐痰。
近年来,发作频繁,服氨茶碱和中药方皆无效,须用西药喷雾剂始能缓解。
察之面色潮红,呼吸气粗,胸闷,烦躁,咳嗽痰黄,黏滞于咽喉,难受不已,唾出方舒,口渴口苦,小便黄,大便偏干,饮食精神尚可;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处以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皂荚丸加减:处方:柴胡15克,半夏10克,枳实10克,黄芩15克,赤芍10克,大枣10克,生姜10克,虎杖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茯苓15克,牙皂10克。
5剂。
6月20日复诊:服药后,当晚气喘减轻,未用喷雾剂也能平卧,但活动后仍有气喘、咳嗽,有少量痰,口干口苦,纳食可,大便通畅,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数。
拟用大小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加减。
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白参10克,枳实15克,赤芍10克,虎杖15克,黄芩1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肉桂末3克(冲服),丹皮10克,桃仁10克。
7剂。
6月29日三诊:哮喘、咳嗽已经基本消失,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舌暗红苔薄白,脉细缓。
拟用小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参蛤散加减为丸:处方:柴胡15克,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赤芍10克,虎杖10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茯苓15克,肉桂5克,沉香5克,高丽参10克,蛤蚧1对,紫河车10克,牙皂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
5剂为蜜丸,每天2次,每次10克。
1料药大约可以服两个月。
上方服了3料,约半年后停药,至今未发作。
对于哮喘病的治法,后世一般都用苏子降气汤、射干麻黄汤等,以降气平喘为主。
为什么这例病案反而用柴胡之升呢?因为小柴胡汤的“胸胁苦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胸满烦惊”,与这一例哮喘的胸闷、喘息,病机是相同的,都是气机升降失调,病位在少阳枢机。
尽管在经方的有关条文中,没有讲到柴胡剂可以治疗哮喘,但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通过药物的一升一降,调节气机,达到了平喘化痰的作用。
这就说明了解证候所反映的病机、经方所适合的病机的重要性。
让我们回头看看小柴胡汤的四大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有三大主证用了形容词来修饰身体的不适:“苦”、“默默不欲”、“烦”、“喜”,为什么这么形容?说明小柴胡汤证后面的病机,有情志不畅的因素。
故凡是植物神经紊乱、情志不畅所引起的胸闷、厌食、呕吐,烦躁、失眠、头痛等,都可以考虑使用柴胡制剂,柴胡一系列方都有调节少阳气机升降的作用。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用柴胡制剂,治疗西医所认为的植物神经紊乱等一大类疾病,特别有效。
再看一则白头翁汤合乌梅丸治疗妇科慢性阴道炎的医案。
周某,女,37岁,2010年10月21日初诊。
患者已婚,生有6岁男孩儿。
自从生小孩以后,月经不调数年,每次月经来,或不畅或淋漓不止,须拖拉8~9天,有少量血块,颜色暗红;月经前后阴痒,白带多,色黄,呈浆糊样,有异味,纳差,失眠。
西医检查属于霉菌性阴道炎,用过多种西药、中药,效果不显。
察之舌淡红津多,有齿痕,脉弦细。
拟乌梅丸合用白头翁汤为丸。
处方:煎剂:乌梅90克,白头翁60克,秦皮30克,黄柏60克,黄连30克,干姜15克,川椒15克,桂枝15克,蛇床子15克,茯苓30克,当归30克,白人参30克,苦参30克,白鲜皮30克,五倍子30克,穿山甲30克,露蜂房30克,乌梢蛇60克。
1剂,为蜜丸,每次服10克,每天2次,1料大约可以服两个月。
洗剂:苦参60克,川椒15克,川槿皮30克,五倍子60克,白矾30克,蛇床子30克,贯众30克,百部30克,白鲜皮60克,石榴皮60克,狼毒10克。
5剂,每瘙痒时煎洗。
1月16日二诊:服上方期间,来过两次月经,洗剂仅用过1次,白带显著减少,瘙痒大为减轻,月经也比原来通畅,颜色鲜红,经期缩短至5~6天,感觉精神、睡眠均有改善,脉舌同前,效方不改,仍然以上方为蜜丸,续服1料。
霉菌性阴道炎属于妇科顽疾之一,病情缠绵不已,患者苦恼不堪,长期使用抗生素,不仅疗效逐步降低,患者体质变差,而且导致菌种紊乱,霉菌滋生,中药煎剂也鲜有确定的效果。
从病机来分析,此病属于湿热凝滞于下焦,导致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治疗须兼顾多方面,遣方用药不易把握尺度。
本案选用的主方白头翁汤,用于治疗“热痢下重”,乌梅丸用于治疗“蛔厥”、“久利”,从“方证对应”的角度来看,两方似乎都与妇科“带下”渺不相涉,但白头翁汤证的“热痢下重”,其病因是下焦湿热,而霉菌性阴道炎大多数也属于下焦湿热,病位都在阳明。
由于病因、病位相同,故白头翁汤凉血解毒、清热燥湿的作用,用治本病可谓切中肯綮。
然而,白头翁汤的药性一派寒凉,治疗急性期有效,用于慢性期无效,也无法防止其再度复发,这是霉菌性阴道炎由于湿热久缠导致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所决定的。
而乌梅丸证恰恰是对付这种复杂病因的一首效方,两方相合,再加入止痒、摄带的苦参、白鲜皮、蛇床子、五倍子、乌梢蛇等,制成丸剂缓图,并辅以外洗药治标,最终得以痊愈。
笔者临床治疗妇科炎症,这一组合用得很多,疗效颇佳。
我的很多医案,方证并不相应,但都是在洞察了证候所显示的病机之后,采用方与病机相应的模式予以治疗的。
用经方虽力求方证对应,但方证不对应时,方与病机对应,同样可以有效,这符合异病同治的道理,非如此难以拓展经方的用途。
溯源《内经》原文正确理解病机学说许多经方学者只讲方证对应,不提方证与病机对应,笔者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病机的概念已经被异化,失去了原始的含义。
现今的中医基础教材给病机下的定义是:“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
病机一词的源头,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賁(月賁)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暓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后世概括为“病机十九条”。
如患者出现头晕、身体抖动等证候,是因内风上扰,属于肝脏的病变;患者出现浮肿、胀满的证候,是因水湿内停,属于脾脏的病变。
把证候、病因、五脏变化紧密联系的临床思维方法,就是中医的“病机”学说。
显而易见:病机就是指认识疾病的机枢、枢纽。
这种中医重要的临床认识论,被刘完素发现后,经过《素问玄机原病式》的极力推崇,发扬光大,成为中医认识疾病的一种主要模式。
从证候入手认识疾病规律的模式,与从解剖入手研究疾病规律的模式截然不同,这就是中医与西医最根本的区别。
但明明是非常具体的、临床可操作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法,却被当代一些学者抽象成空洞的、不可捉摸的文字,完全违背了原意,丧失了生命力。
方证对应同样要讲病机并非简单地将证候去套经方,同样要将证候、病因、病位整体辨析清楚,才能够找到所对应的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