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程。
从20世纪初引进西方话剧到如今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剧目,中国现代话剧不仅成为舞台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在深化剧作表达、推动当代文化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西方话剧引进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初,当时许多西方话剧作品被引进到中国。
这场引进运动是由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兴趣以及对传统戏曲的改革和革新思潮所推动的。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一代知识分子提倡西方话剧的价值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创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二、话剧艺的试探与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话剧艺术开始试图在“文艺界”的舞台上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
当时,一些话剧团体以及戏剧学院相继成立,开始培养戏剧人才和创作原创剧目。
以陈独秀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文化名人积极参与话剧事业,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蓬勃发展。
三、话剧的政治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话剧经历了一段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时期。
政治形势的变化使得话剧作品的创作受到了特定的政治要求和审查体制的制约。
这一时期的话剧作品主题多与社会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相关,追求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结合。
四、改革开放与话剧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话剧的多元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成立了大量的剧团和戏剧学院,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并创作更加多元的话剧作品。
音乐剧、舞剧、儿童剧等各种形式的话剧开始兴起,丰富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艺术表现力。
五、话剧现代化的探索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话剧在表现形式上也在不断探索创新。
舞台设备、灯光音响技术等的提升给话剧表演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剧作家们试图结合当代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索更为现代的话剧题材和创作手法。
六、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中国现代话剧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还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
中国话剧作品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元魅力和话剧艺术的成果。
中国现当代戏剧欣赏-PPT模板
二、中国现当代戏剧欣赏实例
【赏析】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雷雨》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悲剧, 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
《雷雨》一共四幕,本书节选的是第二幕,是解开谜团 的部分。这部分戏的构思独具匠心,在周公馆的客厅里,作 者用回顾和穿插的手法,把现实与过去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一环套一环地使矛盾冲突尖锐化,从而逐步把戏剧推向高潮。 作者巧妙地利用周鲁两家几十年间的恩恩怨怨,非常自然地 展示了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阶级关系,深刻揭露了周朴园 罪恶的一生。剧中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化,潜台词丰富,人物 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戏剧主题也得到了深刻的表现。
文学欣赏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2 页
中国现当代 戏剧欣赏
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戏剧欣赏实例
第3 页
一、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发展→(一)现代戏剧
中国现代戏剧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致形成了两股创作潮流:一是20世纪初诞生后又逐渐成长 起来的现代话剧,一是从古典戏曲、西洋歌剧和话剧中吸取营养而形成的歌剧,二者在现代戏剧舞台上 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读者和观众。
“文革”十年,中国基本上没有戏剧创作,所谓的“样板戏” (《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智取威虎山》 同歌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被称作“八大样板戏”)虽家喻户晓,也不过是当权者推行专制主 义的一种工具而已。
“文革”结束后,戏剧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政治化的倾向被对 艺术本体的关注所替代,出现了一批面貌一新的优秀剧目,例如: 《于无声处》《假如我是真的》《桑树坪纪事》《狗儿爷涅槃》 《绝对信号》等。
在国内,先后出现了进化团、新剧同志会、春阳社等, 演出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或题材的“文明戏”。“文明戏” 的特点是:内容上与时事政治、民事生活紧密相关,追求 现场的宣传、鼓动效果;形式上弃除了歌舞,以人物对话 为主。
当代戏剧
《千万不要忘记》
电机厂青年工人丁少纯,新婚后受到曾 是鲜果店老板的岳母及妻子的影响,开始 讲究吃穿,借钱买毛料衣服,并热衷于下 班后打野鸭子卖钱,以至劳动时注意力不 集中,几乎酿下严重事故。后来,经过丁 的父亲、爷爷、母亲及朋友的教育挽救, 认识到所走道路的危险,而迷途知返,决 心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歌剧
1、建国初:呈现两种艺术倾向 (1)《白毛女》式:倾向于话剧,歌唱、 说白交替出现。 (2)《草原之歌》式:接近西洋歌剧,具 有音乐的完整性、形象性、戏剧性。 2、50年代中期:出现繁荣兴旺,《洪湖赤 卫队》、《刘三姐》、《红珊瑚》、《江 姐》等名篇佳作出现。
戏剧文学创作的两个基本特征:
《茶馆》三幕
《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 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景,在这三个场景中, 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 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 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 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 的局面。
王利发的形象
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 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 1956年前后出现的“第四种剧本”主要受 苏联“解冻”思潮的影响。被称作“第四 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 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 《洞箫横吹》。它们积极干预生活,关注 普通人的生存及情感,突破了当时戏剧创 作的公式化、概念化框框,体现出剧作家 对现实的独立思考和真正的艺术创造。
布谷鸟又叫了
童亚男有一副好嗓子,像只布谷鸟。同村申小甲也爱 唱歌,他心里一直暗恋着童亚男。他俩一起参加了合作社 的文娱组。王必好是童亚男的未婚夫,只要看到童亚男和 申小甲在一起,他就浑身不自在。王必好与童亚男的关系 因此破裂。在去学驾驶拖拉机的一事上又引发了一起风波。 最初童亚男想去学,王必好不让她去,她放弃了,和王必 好关系破裂后,因为有人汇报她作风不好,合作社领导又 把机会让给了别人,后来,王必好想和童亚男恢复关系, 他和团支书孔玉成想用行政手段使童亚男回心转意,她拒 绝了王必好。在这场风波中,童亚男认识到,王必好自私 和心胸狭隘;同时又发现了申小甲对自己一往情深,慢慢 移情于他,最终,童亚男获得了驾驶员培训的机会,也重 新找到了爱情。
中国当代大陆小剧场戏剧发展史论
中国当代大陆小剧场戏剧发展史论一、引言小剧场戏剧是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当代大陆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起源小剧场戏剧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初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表达,小剧场戏剧因其低成本、灵活性和实验性而受到关注和推崇。
一些独立剧团和戏剧工作者开始聚集在小型剧场演出,他们通过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性弱点等形式,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三、发展阶段1. 初探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 80年代中)在小剧场戏剧的初探阶段,剧团和戏剧工作者主要依托于大学和文化机构,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进行创作和演出。
这一阶段以实验性和探索性为主,剧作内容多涉及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
代表性的剧作家有贾平凹、高行健、李昂等。
2. 兴盛阶段(80年代中 - 90年代末)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小剧场戏剧进入了兴盛期。
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文化市场逐渐开放,小剧场戏剧得到更多的演出机会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剧团和戏剧工作者开始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兼收并蓄各种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3. 衰退与复兴阶段(21世纪初 - 至今)21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商业化因素的影响,小剧场戏剧进入了一个衰退期。
剧团和戏剧工作者面临着来自商业剧种的竞争和市场观众的变化。
然而,随着社会对精神需求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小剧场戏剧再度复兴起来。
一些有实力的剧团通过与国外合作、引进优秀作品等方式,提高了戏剧的质量和影响力。
四、现状目前,中国当代大陆小剧场戏剧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一些知名剧团和戏剧工作者通过精良的制作和深入的思考,创作出了一批具有独特风格和社会关怀的优秀作品。
另一方面,小剧场戏剧也面临着资源不足、票价较高等问题,市场发展相对困难。
当代中国戏剧的观念与艺术表现形式
当代中国戏剧的观念与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戏剧体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念的更新,当代中国戏剧的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从观念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来探讨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
首先,当代中国戏剧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过去,中国戏剧往往以宗教、历史和传统价值观为基础,强调道德教化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当代中国戏剧的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一方面,当代中国戏剧开始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在传统戏剧中,人物形象往往是扁平的,代表着某种特定的社会角色或道德观念。
而当代中国戏剧则更加注重人物的个性化和内心的探索。
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当代中国戏剧使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更加能够体验到戏剧带来的情感冲击。
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戏剧还关注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
在过去,中国戏剧往往以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为题材,强调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而当代中国戏剧则更加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通过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当代中国戏剧试图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除了观念的变化,当代中国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发生了革新。
传统的中国戏剧形式主要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这些剧种在当代中国戏剧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碰撞,当代中国戏剧也开始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并形成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一方面,当代中国戏剧开始融入了现代舞台艺术的元素。
传统的中国戏剧往往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而当代中国戏剧则更加注重舞台表演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通过舞蹈、音乐、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当代中国戏剧使得舞台更加生动丰富,观众更加容易被吸引和沉浸其中。
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戏剧还开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增强艺术表现力。
传统的中国戏剧往往依赖于舞台布景和服装来创造戏剧效果,而当代中国戏剧则借助于灯光、音效、投影等技术手段来丰富舞台表现形式。
01中国现当代戏剧(20年代)
•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则是将中国戏剧(主 要是宋元戏剧) 视为客观的研究对象加以理 性研究, 从而使《宋元戏曲史》富有浓厚的 “现代学术”的色彩, 在“现代”中国戏剧 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其根本原因正缘于 这种“外来之观念”。
• 但直接借用“外来之观念”研究中国本土戏剧, 也有负面 的影响。对中国学术而言,“现代学术”毕竟不能等同于“ 西洋观念”。以西洋的戏剧观念来察考中国戏剧, 不会是 一无所见, 但也很可能会造成对民族戏剧的隔膜、肢解。 如悲剧、喜剧概念的引进。这里的关键问题, 主要不应是 中国戏剧是否有悲剧、喜剧的问题, 我们应当深思的是: 从 悲剧、喜剧的解释框架出发, 是否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 解民族戏剧? 中、西戏剧或者中、西文化(中、西医或中、 西画) 之间是否可能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话语”?中国( 民族) 文化的现代性阐释是否必有赖于“外来之观念”? 时至今日, 我们自己的民族戏剧学尚未建立起来, 最根本的 原因是我们没有建立起属于民族戏剧自身的一套概念范畴 , 我们一直喜欢借用人家的概念范畴来构筑“现代”中国 戏剧学
• 在王国维之前, 留意中国戏剧的文著也并不在少数, 如《中 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即收各种文著四十八种, 但多是曲 话性质的漫录、随笔, 绝无条例谨严、系统一贯者。在这 样的情况下, 戏剧作为一门学科永远没有可能建立起来。 王国维则以极审慎、极客观的态度, 率先将史学家的考据 法施之于中国戏剧的研究, 使中国戏剧作为不容置疑的“ 历史事实”呈现世人面前。从《戏曲考原》到《唐宋大曲 考》, 再到《古剧脚色考》、《宋元戏曲史》等论著的相 继问世, 我们可以看到, 王氏确实是以“扎硬寨, 打死仗” 的态势, 步步为营, 不断逼近目标的。陈寅恪先生说王国维 的论著能“转移一时之风气, 而示来者以规则”, 洵属的言 。
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演进
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演进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演进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变革的过程。
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到当代的实验剧场,中国现代戏剧不断探索和创新,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
一、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戏剧的崛起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在这个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束缚,并提倡自由思想和个性解放。
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新式戏剧开始出现。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先驱者之一,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新戏剧”的概念。
他认为传统戏剧缺乏现实性和时代感,应该借鉴西方戏剧的形式和内容,创造出符合中国现代社会需求的戏剧形式。
二、话剧的兴起与传统戏曲的衰落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话剧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主要形式之一。
话剧以其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吸引了大量观众。
著名作家鲁迅的《药》、《雷雨》等作品成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与此同时,传统戏曲逐渐衰落。
传统戏曲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与现代社会脱节,观众的兴趣逐渐转向了新型戏剧形式。
然而,传统戏曲的精髓仍然被一些戏剧工作者所借鉴和发扬,形成了新的戏剧形式,如京剧、豫剧等。
三、戏剧改革与实验剧场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时期。
戏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观众对于传统戏剧形式的审美疲劳也逐渐显现。
在这个时期,实验剧场开始兴起。
实验剧场以其突破传统戏剧形式的尝试和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
导演谢晋的《茶馆》、张艺谋的《红高粱》等作品成为实验剧场的代表作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四、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与挑战当前,中国现代戏剧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戏剧创作也在不断创新和探索。
然而,中国现代戏剧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商业化的影响导致一些剧目过于商业化和浅薄化,缺乏深度和思考。
另一方面,政府审查对于戏剧创作的限制也成为制约戏剧发展的因素之一。
《现当代戏剧》课件
表现主义戏剧强调内在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扭曲、变形的舞台形象和抽象的表演形式,表现人物内心的 矛盾和冲突。它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和独特,以及对传统戏剧的颠覆和挑战。
室内剧
总结词
以小剧场、小制作、小剧目的形式呈现,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详细描述
室内剧是一种小型的戏剧形式,通常在小剧场中演出,制作规模较小,剧目也相对较短。它注重人物 内心世界的刻画和人性的探索,通过细腻的表现手法和深入的剖析,反映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室内剧 在表现形式上较为自由和多样,常常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
THANKS
感谢观看
观众参与
观众参与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戏剧 的效果,通过互动、参与等形式,可 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参与感。
社会文化背景对戏剧的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对戏剧的创作和接受产生 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 戏剧的主题、风格和受众都有所不同。
VS
跨文化传播
在全球化背景下,戏剧的跨文化传播成为 一种趋势,这要求戏剧作品要具备普世价 值和共通意义,以跨越文化障碍。
现状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 展,现当代戏剧面临着新 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创新 发展。
代表作品与人物
代表作品
《雷雨》、《茶馆》、《暗恋桃花源》等。
代表人物
曹禺、老舍、赖声川等。
02
戏剧流派与风格
现实主义戏剧
总结词
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描写和反映人生和社会生活。
详细描述
现实主义戏剧强调对生活的客观描写和刻画,通过典型化的手法,表现生活的本 质和规律。它关注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命运,追求真实、深刻、人道的 表现。
。
角色发展
角色在剧情中的成长和 变化,使观众对其产生
17中国现当代文学年的话剧
秦仲义: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 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庞太监: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 哈哈哈! 秦仲义: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庞 太监:(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 跟我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
C、戏剧性的场景,活现人物性格 康六卖女一场戏 刘麻子的狡猾、奸诈、无耻与康六的朴 实愚昧与生活重压下的无奈
第三幕 幕前树木老,叶儿稀,人老 毛腰把头低。甭说我,混不了,王掌柜 的也过不好。(他)钱也光,人也老, 身上剩了一件破棉袄。自从那,日本兵, 八年占据老北京。人人苦,没法提,不 死也掉一层皮。
(2)人物形象塑造上 A、擅长白描 二德子: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二德子: (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你在这儿 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 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 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 (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音乐结构则采用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的结合。
二、《草原之歌》式
– 在戏剧结构和音乐结构方面都接近西洋歌剧,
说白极少而力求音乐的完整性、形象性和戏 剧性。
歌剧简介 本剧为六幕五场歌剧。《草原之歌》由罗宗贤作曲, 任萍编剧,刘郁民导演。1955年由中央实验歌剧院首演 于北京。音乐取材于朴素优雅的藏族民歌和山歌,并吸 取了西洋歌剧音乐的创作技法,具有鲜明的藏族民族风 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部歌剧是我国“洋为中用”的 最早的代表作。 剧情简介: 藏族青年阿布扎和姑娘侬错加是一对热恋着的情人。 但他俩所属的部落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挑拨,长期互 相仇杀。在一次冲突中,阿布扎误伤侬错加的父亲,侬 错加的父亲也误伤了阿布扎,使这对情人的爱情濒于破 灭。这时,十年前随红军北上抗日的侬错加的哥哥回到 了故乡,带领群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终于使 这两个部落重归于好,阿布扎与侬错加得到了美满的结 合。
传统戏剧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戏剧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戏剧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与情感体验。
然而,在当今快速变革的社会中,面对新媒体、现代科技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戏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传统戏剧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传统戏剧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传统戏剧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与发展,不仅通过个人才华和肢体语言,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还融汇了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播和价值观念的塑造。
在当代,传统戏剧面临着受众减少、演员流失以及票房等问题。
如何让传统戏剧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传统戏剧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和推广。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传统戏剧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通过发布精彩的演出片段、幕后花絮以及名家访谈等内容,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了解和关注传统戏剧。
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线直播等方式,将传统戏剧的演出直接传递到观众家中,改善传统戏剧受众面狭窄的问题。
其次,传统戏剧需要注重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在电影、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戏剧的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
例如,可以通过舞台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提升演出的视觉效果和观赏性;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戏剧的魅力;还可以将传统戏剧与现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形成跨界融合的创新作品。
只有不断地调整和创新,传统戏剧才能与时俱进、传承发展。
此外,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戏剧教育的支持。
戏剧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更可以让年轻一代了解、热爱并传承传统戏剧。
因此,各级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戏剧教育的投入,增加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参观戏剧演出和与专业演员互动交流,培养他们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和自豪感。
中国近代戏剧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戏剧知识点总结一、中国近代戏剧的发展历程1. 清末戏剧的衰落清末时期,中国戏曲开始走向衰落。
由于清政府对戏曲的打压和限制,以及江南文化的衰落,戏曲表演和创作的环境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而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戏曲的优势已经不再显著,因此戏曲的地位逐渐下降。
2. 戏剧的复兴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戏剧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中国戏剧的一次新的复兴。
这一时期,中国戏剧受到了外国戏剧的启发和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影响。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戏剧现象。
3. 中国现代戏剧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左右,中国现代戏剧开始兴起。
在这一时期,各种戏剧形式开始在中国兴起,不仅有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也有各种新的戏剧形式。
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戏剧是中国戏剧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4. 中国现代戏剧的繁荣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现代戏剧逐渐走向繁荣。
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戏剧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艺术成就非凡。
中国现代戏剧在这一时期,不仅有大量的新戏剧作品,还有各种优秀的演员和导演,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中国现代戏剧的现状中国现代戏剧在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受到了中国解放后的变革和改革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戏剧受到了各种新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中国现代戏剧在这一时期,虽然也有繁荣的时期,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中国现代戏剧在这一时期,也开始探索新的道路,寻找新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戏剧的类型及特点1. 话剧话剧是一种主要以口语为表演语言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是一种通过对白和动作来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话剧是源自西方的戏剧形式,在中国近代戏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最早是由外国的传教士和侨民传入中国,然后被中国人吸收和发展,成为中国戏剧的一种重要形式。
2.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中国戏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当代戏剧_精品文档
当代戏剧当代戏剧是指在当代创作和演出的戏剧作品,是戏剧艺术的一种流派。
它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各种现象、问题和思潮,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面貌和立足点。
本文将从当代戏剧的定义、特点、发展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当代戏剧是指在当代社会环境下创作的戏剧作品,它通过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形式来揭示和批判当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
当代戏剧不局限于传统的戏剧形式,还包括了更多的艺术元素,如音乐、舞蹈、影像等,以更全面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二、特点1. 现实主义表达:当代戏剧追求真实、自然地展现当代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它通常以真实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为基础,力求展示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性。
2.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当代戏剧倾向于融合多种艺术元素,以丰富和强化作品的表达效果。
舞台上的音乐、舞蹈、影像等元素在当代戏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作品更加生动、丰富、立体。
3. 探索当代社会问题:当代戏剧关注当下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如社会不公、人际关系、环境污染等。
它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和批判,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促使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4. 强调观念性和思想性:当代戏剧注重观念和思想的传达。
它通过对人物角色和情节的突破和塑造,反映了作者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观众在欣赏当代戏剧的同时,也可以得到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思考。
三、发展当代戏剧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现代戏剧运动。
当时的戏剧家们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了现代戏剧的兴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戏剧不断演化和发展,吸收了更多的艺术元素和新的表现形式,使其在当今社会中得以广泛传播和研究。
在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艺术的开放和多样化发展,为当代戏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中国的当代戏剧作品在内容、形式、创作手法等方面正经历着丰富多样的创新和突破,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第十现当代戏剧
2.戏剧冲突与结构特色 《雷雨》的戏剧冲突紧张、激烈而扣人心弦。 人物相互之间的纠缠和人物本身的隐痛及其目的 追求,构成了全剧主要的矛盾冲突。其结构主要 是采用了“回溯式”写法。
3.周朴园、蘩漪、周萍、侍萍的形象 作为一家之主的周朴园,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 的人物。他曾留学德国,是一个煤矿公司的董事 长,冷酷、自私、虚伪、专制。他外表上蛮横、 威严,但内心情感极其焦灼、隐忍而又充满着无 以诉说的痛苦。
(二)老舍《茶馆》(节选)
1.老舍生平及其戏剧创作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其主要笔名。出生于北京贫困的满族家 庭。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1929 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教师。1930 年回国受聘任教于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
1934年夏起,在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抗战开始后 ,老舍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 1946年,与曹禺同赴美讲学并写作。新中国成立 后,老舍回国,历任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 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66年“文化大 革命”开始不久,老舍因被迫害而投水自尽。
1928年升人南开大学政治学系,第二年转至清华 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同时也陶 醉于中国传统戏剧艺术。1934年在天津河北女子 师范学校任教。1936年在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 。
抗战开始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同时编辑戏剧 刊物,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 厂编剧等职。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 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1949年后,历任北京 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 职。
其中写于1950年的三幕话剧《龙须沟》,是新中 国成立后话剧舞台上第一个以北京市政建设为题 材、热情讴歌新社会的剧本,直接展示了新中国 成立后人民政府改造臭水沟、造福百姓的功绩, 同时也反映出人民群众翻身当主人的自豪。
新时代下中国戏曲的发展
136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研究李 璇一、发展背景分析(一)发展机遇新时代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解决了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戏曲改革和发展中,不再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戏曲作品的数量及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浪潮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标志着我国的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新时代要求我们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新要求,更是新机遇。
步入新时代,随着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自信、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较大的提升,文艺作品也得到创新和发展,成果显著。
新时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所谓“创新”是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等多种创新的全面创新。
创新已然为中国带来了丰硕的创新成果,也为新时代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技与戏曲的跨界融合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观感体验和传播形式,因为文艺作品的价值有了质的提升。
(二)发展挑战新时代背景下戏曲的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进步便利了生活,人们的生活被短视频、“热点”充斥着,真正愿意走进剧院静下心观赏一部戏曲的人屈指可数;而戏曲恰恰是极细致的艺术,演员的表情、动作都隐藏着深层的含义,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
正如郭汉城先生在《中国戏曲通史》序言中表示:当前戏曲仍处于“危机”中,形势相当严峻。
戏曲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看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实则其中的内容容易被人们遗忘。
在当前这种社会环境下,戏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在传承和创新中谋求发展。
中国当代独幕剧精品鉴赏
中国当代独幕剧精品鉴赏【原创版】目录1.中国当代独幕剧的发展背景2.独幕剧的定义和特点3.中国当代独幕剧的代表作品及作者4.独幕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5.中国当代独幕剧的发展趋势正文一、中国当代独幕剧的发展背景独幕剧是一种戏剧表演形式,它源于西方,具有简约、紧凑和深刻的特点。
在中国,独幕剧作为一种戏剧形式,始于 20 世纪初。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戏剧艺术的发展,独幕剧在中国逐渐崛起,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剧形式。
二、独幕剧的定义和特点独幕剧是指一个完整的戏剧故事在单一的场景和时间内完成。
它通常以一个主题为核心,通过有限的角色和情节,对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独幕剧具有以下特点:1.场景单一:独幕剧的场景通常局限于一个地方,这使得观众可以更加集中地关注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内心变化。
2.时间紧凑:独幕剧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这有助于增强戏剧的紧张气氛和冲突。
3.主题深刻:独幕剧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对社会现象和人性进行深刻剖析,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思考人生和现实问题。
三、中国当代独幕剧的代表作品及作者在中国当代戏剧界,独幕剧创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中,孙祖平、翟月琴等戏剧家创作的独幕剧作品备受关注。
孙祖平的作品包括《路遥的世界》、《军歌》、《金秋的三天》等,而翟月琴则以《青春热线》、《白玉观音》等作品受到好评。
四、独幕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独幕剧作为一种简约的戏剧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展现了人类生活的真实面貌,对观众产生了深刻的心灵震撼。
此外,独幕剧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它通过反映社会现象,提醒人们关注现实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五、中国当代独幕剧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戏剧艺术的创新,中国当代独幕剧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题材多样化:独幕剧的题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现实主义题材,而是开始涉及历史、科幻、寓言等多种题材,丰富了独幕剧的内涵。
2.表现形式创新:独幕剧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如运用多媒体、舞蹈、音乐等元素,丰富了独幕剧的舞台表现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五章 50-60年代戏剧
2、1958~1965年 (1)历史剧:郭沫若《蔡文姬》、 《武则天》、田汉《关汉卿》。 (2)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千万不 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 三、歌剧的发展 《红霞》、《洪湖赤卫队》、《刘三 姐》、《江姐》等。
第二节:《茶馆》
一、老舍建国以后 的剧作
《方珍珠》 《龙须沟》 《西望长安》 《神拳》等
第五章:50~60年代戏剧
第一节:概述
一、当代戏曲的改革
1、1949~1957年间,主要任务是戏曲的 推陈出新。 2、1958~1976年间,主要成就是京剧现 代戏的重大突破。
二、话剧的新变
1、1949~1957年 (1)多幕剧:老舍《龙须沟》、胡可 《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 夏衍《考验》。 (2)独幕剧:崔德志《刘莲英》、鲁 彦周《归来》。 (3)第四种剧本:杨履方《布谷鸟又 叫了》、海默《洞箫横吹》。
二、陈年老酒味更醇Leabharlann (一)《茶馆》的创作和演出
1957年《收获》创刊号 (二)《茶馆》反映的时代 1、第一幕:清朝末年戊戌政变失败以后 2、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时期 3、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独裁统治时期 (三)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自壮到老
1、王利发:精明、干练,富有处世 经验,而又胆小怕事。
2、常四爷: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和爱
(二)语言幽默,富有个性化 (三)、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 三节:《关汉卿》
1、响铛铛一粒铜豌豆 2、戏中戏的结构 3、话剧加唱的手法
思考题:
简述《茶馆》的艺术构思。
国心。 3、秦仲义: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 一心走“实业救国”的路。
三、独特的表现形式
(一)、新颖的艺术构思 1、侧面透露法 (1)富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
中国戏剧文化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中国戏剧文化的历史发展及现状一、中国戏剧文化的历史发展戏剧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在唐朝时期,先期发展的属于杂剧范畴,主要由小曲和唱词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逐渐走向稳定与成熟。
而宋代则是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以南戏和汉剧最为代表性。
明清时期,戏剧艺术不断更新迭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剧种,如昆曲、京剧、黄梅戏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戏剧文化的内涵。
二、中国戏剧文化的现状在当代,中国戏剧文化由于多种因素而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戏曲舞台的观众数量逐渐减少,剧团数量呈现收缩态势,一些著名的戏曲名家更是渐行渐远。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现代文化环境、市场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特定文化背景和个别地区,中国戏剧文化却依然在不断发展与扩展。
当前,应该积极探寻崭新的表演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中国戏剧文化的发展策略与前景展望要想维护和发展中国戏剧文化,需要做的不仅是对其历史背景进行学习和了解,更应该深刻认识到其在传承中遇到的困境并积极应对。
在短期内,可以采用新型演出形式,构建全新的市场体系,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戏剧表演中来。
同时,也应该建立长期的战略计划,推广中国戏曲文化,发掘更多的潜力剧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逐渐提升其身价和影响力,让其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块重要拼图,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喜爱。
四、结语随着现代文化的快速崛起,中国戏剧文化的生存状况备受关注。
对这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中国戏剧文化能够在新的发展环境中焕发新生,为更多的人带来美好的文化体验,也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明新戏与“五四”戏剧观论争 1906年底,在当时日本兴盛的新派剧的影响下,一
些中国学生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 1907年6月又演出了根据林纾翻译的同名小说改编
的《黑奴吁天录》。 1910年底,任天知在上海发起组织了第一个职业性
新剧剧团——进化团,其戏剧演出将革命宣传视为首 要职责。
这些演出鲜明地显示了梅耶荷德的艺术追求。 梅耶荷德认为 ,一切戏剧艺术的最重要本质是它 的假定性。他广泛使用的舞台新形式,如不闭大 幕、公开检场、灯光特写等,都是借助假定性解 放舞台的艺术手段。他还认为,导演艺术是一种 独创性的艺术,“导演是舞台演出的作者”。他 在导演古典名剧时常结合时代精神对剧本作崭新 的解释。
戏剧观念开始变革。 这时期,易卜生的写实主义编剧法与斯坦尼斯拉 夫斯基幻觉式写实主义表导演体系开始受到挑战,人们 无法再用某种绝对原则或封闭式理念来观察中国社会与 文化,在文艺领域,追求矛盾性、多元性成为当代文艺 的突出特征。 另一方面,戏剧观众逐年减少,出现了多演多赔、 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惨淡局面,戏剧出现了生存危 机。 在内外双重危机中,戏剧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历程。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打开了戏剧家的视野,为中国戏剧的 探索发展提供了丰富宝贵的思想资源。
格洛托夫斯基(1933~1999)波兰导演,戏剧 家。曾在克拉科夫戏剧学院学习 ,毕业后赴莫斯科戏 剧学院表演系进修。回波兰后曾在克拉科夫老剧院和 波兹南波兰剧院担任导演。
格洛托夫斯基打破戏剧演出的传统模式,力图使 演员和观众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他取消了舞台和观众 座席的界限,使观众置身于整个演出活动中。他还要 求演员有高超的表演艺术,因而制订了一套演员的训 练方法,使演员在与观众的交流和接触中完成真实的 戏剧动作。他的这种实验和革新被称为质朴戏剧(又 译为贫穷戏剧)。他的实验活动在60~70年代受到欧 美各国戏剧界的推崇,曾风靡一时。
在话剧文学方面,曹禺的《雷雨》、《日出》, 田汉的《回春之曲》、李健吾(1906——1982)的 《这不过是春天》,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等优秀 剧作陆续问世。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他先后创 作了《雷雨》(1933年)、《日出》(1935年)、 《原野》(1937年)、《北京人》(1940年)、 《家》(1942年)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
在《绝对信号》中,黑子、车匪与 小号、车长之间,黑子、蜜蜂、小号之间, 表面上彼此相安无事,内心却进行着紧张 激烈的交锋,大量幻觉、想象、回忆,与 现实戏剧交融在一起,戏剧时空变得变幻 莫测。
与情节“散文化”相联系的是,
探索戏剧的矛盾冲突被弱化。剧作 家不再突出人与人之间激烈紧张的 戏剧性冲突,而是凸现人在社会与 历史文化语境中德心理与行为,探 索戏剧不再对环境与人物性格进行 精雕细刻,而更注重其类型化与普 遍性的特征。
金振家、王景愚的《枫叶红了的时候》、宗福先的 《于无声处》等,反映了党和人民同“四人帮”的殊死 斗争,勾勒出“四人帮”的丑恶面目,表现了人民群众 的极大愤慨;
苏叔阳的《丹心谱》、白桦的《曙光》、乔羽、王 树元的《杨开慧》、丁一三的《陈毅市长》等,深入刻 画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没有神话他们,而是通过一 些富有感染力的场景,传神的细节描写塑造出形象鲜 明、个性饱满的领袖形象,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
“十七年”中国戏剧置身于轻视艺术创作规律的 社会文化语境中。曹禺、田汉、夏衍、郭沫若等建 国前成就卓著的戏剧大家也鲜有成功之作。
表现军事战线革命斗争的有《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万水千山》《战斗里成长》《槐树庄》《兵临城下》 《东进序曲》 《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取得了高的艺术 成就的是《蔡文姬》《关汉卿》等历史剧。还有《同甘 共苦》《洞箫横吹》《布谷鸟又叫了》《枯木逢春》 《年青的一代》等。
探索戏剧推向巅峰,标志着探索戏 剧最高成就的是《狗儿爷涅槃》(1986 年,锦云)、《桑树坪纪事》(1987 年,陈子度、杨健、朱晓平根据朱晓平 小说《桑树坪纪事》、《桑塬》、《福 林和他的婆姨》综合改编)与《洒满月 光的荒原》(1987年,李龙云)。
八、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戏剧
与80年代相比,主流意识形态对戏剧的影响 进一步弱化,商业化、通俗化成为90年代戏剧 重要的特征。本时期实验戏剧仍在继续发展。 但地域范围大大缩小,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 等中心市。
戏剧家们接受了戏剧假定性的观念,对戏 剧真实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追求生活逼 真的幻觉性效果,突破了戏剧时间——情节主 线的结构模式,情节发展、戏剧时空可以根据 主题构思需要自由地转换。故事链的松动大大 地丰富了戏剧表现力。
回忆、心灵感应、幻象、内疚的往事等虚
写的部分被推到前台,获得舞台生命,给观众 以形象直观的感受,从而形成电影式的虚写剪 辑的表现效果。
1918年,《新青年》推出《易卜生专号》,介绍 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易卜生,胡适发表了影响广泛 的《易卜生主义》。1919年,胡适模仿易卜生社会问 题剧《娜拉》创作了《终身大事》。至此,在各种 戏剧思潮中,现实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戏剧 由于“五四”时期对现实主义戏剧的大力倡导,
七、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戏剧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探索戏剧几年间,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绝对信号》(1982年,高行健)、《车站》
(1983年,高行健)、《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 析》(1983年,刘树纲)、《野人》(1985年,高行 健)、《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1985年,刘树 纲)、《WM(我们)》(1985年,王培公)、《魔 方》(1985年,陶骏等)、《红房间·白房间·黑房 间》(1986年,马中骏等)。
梅耶荷德,俄国导演,演员,戏剧理论家。 1874 年 2 月9日生于奔撒城一日耳曼后裔家庭, 1940年2月2日殉难,苏共二十大后平反。1913年他 的论著《论戏剧》问世,提出了与写实主义戏剧 分庭抗礼的假定性戏剧理论。1923年,他创办的 剧院正式命名为梅耶荷德剧院。此后 ,在这家剧 院上演了由他执导的《怒吼吧,中国!》、《臭 虫》、《澡堂》、《序曲》等具有现实革命内容 的剧作。与此同时,也悉心导演了一批古典名 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森林》、果戈理的《钦 差大臣》、格里鲍耶陀夫的《智慧的痛苦》、小 仲马的《茶花女》等。
五、“十七年”及“文革”期间的中国戏剧 建国后到“文革”前“十七年”间,戏
剧与政治、戏剧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加 强。在新的社会政治形势下,中国文艺界的 主要工作是“致力于传播延安文艺整风确立 的“文艺新方向”,并随着政治、军事斗争 的胜利,促成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以达到 理想的文学形态的“一体化”的实现”。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与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在精神上的 契合,“五四”剧坛上首先出现的是一批社会问题剧。
本时期的戏剧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同时借鉴了 王尔德、奥尼尔、斯特林堡、梅特林克等人的唯美主 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的现代主义创作也开始出 现,多元化的戏剧创作格局逐步形成。
本时期仍然出现了田汉、郭沫若、丁西林等优秀 的戏剧家。田汉(1898——1968),郭沫若(1892— —1978),丁西林(1893——1974)。
彼得·布鲁克被誉为国际剧场大师 。 【美】玛格利特•克劳登著《彼得·布鲁克访 谈录》,在这本书里,这位不懈的探索者和作者 毫无拘束地谈论着他的主要作品,比如,《仲夏 夜之梦》、巴黎中心的建立、他在伊朗和非洲旅 行的经历、他里程碑式的戏剧《摩诃婆罗多》, 还有他的电影作品《与非凡男子的相遇》等,话 题涉及性、政治、父亲和哲学等。 彼得·布鲁克的作品捕获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因而,他也被公认为是当今西方戏剧界最重要的 导演。
如布莱希特、梅耶荷德、格洛托夫斯基、 彼得·布鲁克等人戏剧思想。
布莱希特,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 导演、诗人。1898年2月10日出生在巴伐利亚 州的奥格斯堡。父亲是一家造纸工厂的经 理。布莱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 学院副院长,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列 宁和平奖金。“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 威的孩子。 ”即是布莱希特的名言。
左翼戏剧家夏衍(1900——1995),创作出了 《上海屋檐下》等优秀剧作。
四、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戏剧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文艺
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热潮,其中戏 剧队伍最为活跃。
沪、宁失守后,大批戏剧工作者纷纷涌向 武汉。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 协会在武汉宣告成立。
老舍(1899——1966)于1957年创作的《茶馆》, 以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五十年内经历三个 时期(戊戌变法后的清末,军阀混战时期,抗日战争 结束后、内战爆发前夕)。
1966年11月28日,“中央文革”小组组长康生, 在“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召开的“首都文艺界无产 阶级文化革命大会”上宣布了江青亲自培育的“革命 样板戏”名单:京剧《红灯记》71年、《智取威虎山》70 年、《海港》73年、《沙家浜》71年、《奇袭白虎团》72 年,芭蕾舞剧《白毛女》72年、《红色娘子军》72年,交 响音乐《沙家浜》72年等,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八个样板 戏。
在职业化演剧衰落的时候,学生业余演剧继续进 行着严肃的探索。其中较突出的是天津南开学校的学 生演剧,南开新剧团成立于1914年,编演了《一元 钱》《一念差》、《新村正》等优秀剧目。
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一场轰轰烈烈的 对传统文化予以猛烈批判的新文化运动逐步兴起。 《新青年》杂志社在1917、1918两年间展开了对旧剧 的批判。
1974年至75年还拍摄了京剧《龙江颂》、《杜鹃山》 《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磐石湾》、《红 云岗》 ,钢琴伴唱《红灯记》,芭蕾舞剧《沂蒙颂》 《草原儿女》等。
六、文革后“传统回归期”的中国戏剧
1976年文革结束,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 设,改革开放拉开帷幕。十年动乱后的反思,戏剧家们 创作了一大批批判“四人帮”、歌颂革命领袖的作品。
90年代,产生了一些优秀剧目。过士行的 “闲人三部曲”(《鱼人》、《鸟人》、《棋 人》)中,通过描绘现代人“闲人”式的真实 生存状态,揭示了世界是荒诞的,人生追求是 虚无的深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