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专题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 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 离职,称“丁忧”。源于汉代。西汉时规定在 朝廷供职人员丁忧(离职)三年,至东汉时,丁 忧制度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且品官丁 忧,若匿nì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 但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 夺情。明清时期丁忧三年终制,重新出来任职 为起复。
12
贵和持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中国 文化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对我们民族的影响是多 方面的、深刻的。由于全民族在贵和持中观念上的认 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凡 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成 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这些,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 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有着积极作 用。
文化基本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 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都具有激发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作 用。
21
(三)整合创新功能
整合不同的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 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 有所开拓创新,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又一 功能。
22
三、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一)要有正确的态度
13
但是,由于贵和持中的观念,过份强调仁在其封 建礼制其中的作用,故而在具体运用中加上人们的误 读,反而让人容易走极端,去和求同,凡事走中间路 线,造成个人创造性的萎缩,压抑个性,抑制竞争性 观念和道德的生长,与世无争,知足保守,并往往由 于封建统治者的误导以统一思想为名成了压制思想、 维护专制主义等级秩序的一种重要工具。
6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特征: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个 体价值;强调人性尊严,注重人性的完善,总是肯定人在天地间 的崇高地位和伟大作用;高扬个体在道德自省自律与道德实践上 的主体性、自觉性;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 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2、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不象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3、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作为明确命题,则是由北宋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
西周时期,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系就是神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庄子提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合理性;《易传·文言》提出了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
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当然这是牵强附会的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
张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
实际上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4、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5、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6、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7、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
8、人本思想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9、宋明理学中有三个主要派别,即张载的气本论,朱熹的理本论和王阳明的心本论,三者都否认鬼神的存在。
10、宋明理学宣扬的道德的人本主义,其重要表现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人个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界的升华,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1. 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财富,包括诗词歌赋、书画篆刻、音乐戏曲、文学哲学等多个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通过传承、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根源和文化认同,加深文化自信。
2. 崇尚和平与和谐•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主张和平共处、和平相处,以及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之道,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观念。
•推崇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社会安定有序的状态。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倡导的仁爱道德观念,以及佛家强调的慈悲心肠,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3. 尊重自然与人文关怀•尊重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依存互生的关系,凡事应顺应自然而行,并珍视自然资源。
尊重自然意味着保护环境、珍爱生态。
•关怀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包括道德关怀、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等。
这种关怀不仅体现在个体之间的互动中,也延伸到家庭、社区和社会等不同层面。
4. 追求博大精深的学问与道德修养•追求学问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学问,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书籍、儒家经典、历史文化等都是人们学习和修养的重要资源。
•重视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
诸如孝道、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观念被广泛教导和践行,以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和道德修养。
以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简要概括,这些精神核心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有助于加强中国社会的凝聚力与自信心,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5. 弘扬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中国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精神品质。
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涵盖了道德伦理、家国情怀、仁义礼智信等多个方面。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
首先,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礼仪等传统美德,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重个体修养和道德修养,强调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还包括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我修养。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无为而治”的智慧和境界。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处世态度和人生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还涵盖了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强调解脱、慈悲、舍己为人等精神品质,主张“觉悟人生”,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脱。
佛家思想强调“生死无常”,提倡“放下执着”,强调超脱生死的智慧和境界。
佛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心灵追求、人生态度和情感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崇尚和平、和谐的传统理念。
中国人历来重视和平、和谐,崇尚“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强调“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
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理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以及崇尚和平、和谐的传统理念等多个方面。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
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贵和尚中
1、贵和尚中即贵和谐,尚中道,这一基本精神在中 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统 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3、和而不同,有容乃大。 4、《易传》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 “太和”的观念。 5、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 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6、“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即不过度,也 不要不及;此外,中也指对待事物的态度,既不 “狂”,也不“狷”。
2、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 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作为明确命题,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 张载最先提出来的。西周时期,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 系就是神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庄子提出了 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合理性;《易传·文言》 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汉 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当然这是牵强 附会的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文化思潮。张载认为人合一的基础。实际上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4、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标准有二: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 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人生信念和 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 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5、民族精神是指导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 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 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 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6、文化传统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 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 习惯。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填空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答案】“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解析】“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贵和尚中”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2.______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
【答案】孔子【解析】孔子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
他十分重视“刚”的品德。
他说:“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刚毅指坚定性。
他高度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认为是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便是其生动写照。
在孔子心目中,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割的。
二、判断题所谓“和而不同”,就是不同质的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厦门大学2011年研]【解析】天道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讲各种不同质的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
三、简答题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有哪些?答: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1)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
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成为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因此我们所讲的基本精神,是指那些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它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由于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的思想体系,其主体内容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
⒈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界既有区别又有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和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
“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北宋哲学家张载首先明确提出的,他在其名著《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天地之塞我其体;天地之帅我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予也。
”乾坤指天地;天地之塞指充满宇宙间的气;天地之帅指气的本性。
意思是: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都是由气构成的,气的本性也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
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和自然界的统一。
但张载也承认天与人是有区别的,天是没有思虑的,而圣人则不能无忧,这是天人之别。
张载之后“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不同学派的进一步阐发。
“天人合一”的思想,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辨证思考,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⒉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而言的,也称“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人本思想”。
已改: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 的丰富和发展: 长征精神:
主要内涵是: 不畏艰险,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坚定的革命 理想和一往无前的英雄 气概。其主题是“一不 怕苦,二不怕死”;其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
红 军 不 怕 五岭逶迤腾细浪 远 金沙水拍云崖暖 征 长征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创造的最伟大 难, 的奇迹,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不仅震撼了所 万 更喜岷山千里雪 有的炎黄子孙,而且就像最完美的神话,超 水 三军过后尽开颜 越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千 山 只 乌蒙磅礴走泥丸 等 大渡桥横铁索寒 闲。
2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的丰富和发展:
主要内涵是: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 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敢于胜利,艰苦创业。 其核心和主题就是毛 泽东同志在陕西视察 时所讲的“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延安精神: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 的丰富和发展:
“贵和”思想往往和“尚中”联系在一起, 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
• “和”是不同要素所组成的一个和 谐的统一体。 • “中”是在两个极端中保持中间, 在过程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 儒家认为实现“和”的理想的根本 途径在于保持“中”道。
贵和尚中在促进中国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 一是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 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二是在民族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素以礼仪道德平等待人,承认任何民族的 文化都有其价值。如汉朝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民族融为一体:中华民 族。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含义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形考作业2(第12--第15章)

1.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表现在:把神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答案】:错误2.下列选项属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的是A.刚健有为B.以人为本C.天人合一D.清静无为【答案】:ABC3.人与动物都有宗教,都会对神产生崇拜意识。
【答案】:错误4.关于道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一种较成熟、系统的人为宗教。
B.道教信奉的最高神是三清尊神,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C.道教的基本信仰是“老子”,由道家经典《老子》而来,主张老子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又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D.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
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创始人是张陵,即张天师;东汉时期另一派为太平道,创始人是张角,与黄巾军有联系。
【答案】:C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国历史上的三教是指儒、释、道三教。
B.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
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神化,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
此外,其宗教色彩还表现在修养理论上和修行方法上。
C.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
该学说治三教于一炉,是一种新儒学,其表现:一是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
二是表现在其修行方法从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
后人称理学是儒表佛里,也证明了这一点。
D.宗教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D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B.《春秋》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
C.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是刚健自强思想的重要表现。
D.贵和尚中即贵和谐,尚中道,这一基本精神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答案】:ACD7.孔子“仁”的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最核心的概念,更是儒家的政治设计中最核心的。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广 角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王 震
4 7 1 0 2 3 河南推拿职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院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 ,博 大 精 深,正 因如此,表现 中国文 建立 ,有着 十分重 要 的意义 。 化 基本精神的是一个 包含着诸 多要素的思想体 系。我们认 为, “ 天人 中 国传统 文化 中的人 本思 想 ,具有 明显 的重人 伦轻 自然 、重 合一 ”、 “ 以人为本- "、 “ 刚健有为”、 “ 贵和 尚中”就是中国文化 群体轻 个体 的倾 向 ,因此与近 代西 方的人 本主 义还 有质 的区别 。 基本 精神 的主体 内容。 三 、喇健有 为 关键 词 :传 ̄ 4 k s ;基 本 精神;源泉 1 . 刚健有为是中国文化中处理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总原则 刚健 有 为是 中国文化 中处 理天 人关 系和人 际 关系 的总原 则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因此,中国文化的基本 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集中概括。孔子说 :刚毅木讷近仁。 精神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 他认 为 刚毅和 有 为是不 可分 割的 。曾参 说 :士不可 以不 宏毅 ,任 思想 和观 念 ,是我们 大 家熟 悉的 。而不 是莫 测高深 的玄 思妙 想 。 重而道远。强调知识分子要有担当道义 ,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由于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 ,博大精深 ,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 2 . 《 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思想的解释 想也不是单纯的 。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我们认 《 易传 》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经典的表述 :天 为, “ 天人合一”、 “ 以人 为本 ” 、 “ 刚健 有 为 ” 、 “ 贵和尚 行健 ,君子 以 自强 不息 ;天地 之 大德 日生。 这种 关于 刚健 有为 的 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 内容。 思想 ,不仅对 于知 识分 子 ,而且对 于一般 民众 也产 生 了强 烈的激 天人 合一 励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柔静无为之说 ,但刚健有为的思想 “ 天人 合一 ”思想 远在 先秦 时期就 已经 产生 。但 明确提 出这 仍是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刚健有为的精神 ,不仅在我们民族兴 表述的则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天人合~思想重视人与自然 旺发达 时期 起过 巨大 的积极 作用 ,而且 在我 们 民族 危难 之 际 ,也 的和谐统 一 ,反对 把天 和人 割裂 、对 立起来 。主 张天 与人 、天 道 总是 成 为激励人 们起 来反抗 侵 略与压迫 的强 大精神 力量 。 与人 道是 相类 相通 的。 3 . 刚健 有 为、 自强不 息精神 的表现层 面 刚健 有 为 、 自强 不 息精 神 的一 个 突 出表 现 ,是 “ 日新 ” 、 西 周 时 期 的天 是 人 格 化 的神 ,是 自然和 社 会 的最 高 主 宰 , 这 时 的天人 关 系就是神 与人 的 关系 。春秋 时期 的政 治家 子产认 为 “ 革 新 ” 的观 念 在 历 史实 践 中 为人 们 所 普遍 接 受 ,并积 极 促 进 “ 礼 ”就 是 自然 的法 则 。人 类应 当按 照这一 天理 行事 ;庄 子认 为 “ 顺乎 天而 应平人 ” 的社会 变革 。这种 革故 鼎新 的思想 。后来成 人 是 自然 的一部分 。因而人 与天 是统 一 的。 《 易传 》提 出了 “ 与 为不同历史时期朝野上下津津乐道的变革观念,成为有道伐无道 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 , “ 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 的思想 武器 。在 中国 传统 文化 中 ,与刚健 自强 有密切 联 系 。或 者 奉 天 时” , 。 先 天 ” ,即在 自然未发 生 变化之 前加 以引 导 , “ 后 说 作 为刚健 自强思 想之 重要表 现 。是坚持 独立人 格 的思想 。 天 ” ,即遵 循 自然变化 的规 律 。顺天 而行 。这是 我 国古代 关于 天 四、贵 和 尚中 人 关 系的一 种较 为全 面正确 的观 点 。北宋 的张载 把 “ 天人 合一 ” 贵和谐 ,尚中道 ,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中华民 看作人 生 的最高 境界 ,主 张 穷理 尽 性 . “ 为天 地立心 ,为生 民立 族 和 中国 文化 的发展 过程 中起着 十分 重要 的作 用。 中西 文化 的一 个重 要差 异 ,就 是 中国文 化重 和谐 与统一 。西 方文 化重分 别 和对 命 ,为往 圣继绝 学 。为万 世开 太平 ” ,以完成 人道 ,实 现天 道 , 达到天人 合 一的境 界 。 抗 ,由此形成了重和去同的文化传统。重和去同的思想,肯定事 天人合 一思 想 。强调 人 与 自然 的统 一 ,人 的行 为与 自然 的协 物是 多样 性的统 一 ,主张 以广 阔的 胸襟 、海纳 百川 的气概 。容 纳 调 ,道德理 性与 自然理 性的一致 .充分显 示 了古代思想 家对于主客 不 同意见 。以促 进民族 文化 的发展 。 体之 间、主观能动性 与客观规律之 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这一思想对 在 文化 价 值 方 面 。提 倡 在 主导 思 想 的规 范 下 。不 同派 别 、 于当今社会 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 文 明建设 ,有着重大 的现实意 义。 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 ,兼容并包,多样 二 、以人 为本 统一 。在 中 国文化 中 ,儒 道互补 ,儒法 结合 ,儒佛 相融 ,佛道 相 1 . 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 通 。援 阴阳五 行人儒 。儒佛道 三教 合一 ,以至对基 督教 、伊斯 兰 人和 人类 社会 是 中国传 统文 化思考 的基 本 内容 ,在 天地 人之 教等 外来 宗教 的容 忍和 吸收 ,都是 世人 皆知 的历史 实事 。尽 管其 间 。 以人 为 中心 。在 人 与神 之问 。以人 为 中心 。 中国 文化具 有超 问经 历 了种种艰 难 曲折 , 中国文化 在各种 不 同价值 系统 的区域 文 有容 越 宗教 的情感 和功 能 。在 中国文化 中 。神本 主义 始终不 占主 导地 化和 民族 文化 的冲击 碰 撞下 ,逐步 走 向融 合统 一 ,表现 了 “ 乃 大” 的宏伟 气 魄。在 民族价 值观 方面 ,中国文化 素 以礼仪 道德 位 。人本主义成 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 . 古代儒家一贯反对以神为本 ,坚持人文主义立场 平等待人 ,承认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 “ 和而不同”的文 孔 子 虽 然承 认 天 命 ,但 对 鬼 神 采取 敬 而 远 之 的态 度 ,他关 化观 。对 于 中国古代 文化 的发展起 了十分 重 要的作 用。 注 的是现 实 的社会 问题 。并 希望 通过人 的道 德改 造来解 决这 些 问 中华 民族 在贵 和 尚中观念 上 的认 同 ,使 得 中国人十 分注 重 和 题 。东汉 思想 家仲 长统 以 “ 人事 为本 ,天道 为末 ”的论 述 ,精辟 谐局 面 的实现 和保 持 ,这对 于社会 的稳 定和 发展是 必不 可少 的 。 地概 括 了儒 家的人 本思 想 。宋 明理学各 派 虽各 以气 、理 、心 为世 做 事不 走极端 ,着力维 护集体 利 益 ,求大 同存小 异 ,保 持人 际 关 界本体,但都反对灵魂不灭论,否认鬼神的存在 ,肯定人的主体 系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这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 性 ,强调 道德 理性 对于 人 的境界 的提升 和社 会发 展的 的极端 重要 展 ,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性 。他们 突破 了 宗教信仰 的樊篱 ,弘扬 了人 的主体 作 用 ,客观上 参考 文献 : 消弭了宗教神学对人们精神的腐蚀作用。 … 赵 洪 恩. 中 国传 统 文化 通论 【 l d ] . 6 . 北 京 :人 民 出版社 出版 , 3 . 中 国传统 文化 中 “ 以人为 本”重 视道德 实践 2 0 0 3 中国传统 文化 中 “ 以人 为本 ”的道 德人 本主 义思 想 ,把 道德 [ 2 ] 田广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 妇 . 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 4 4 实践提到至高地位 ,对于人的精神的开发,对于个体道德自我的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内容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内容
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
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2、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
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
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颇有贡献。
5、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者爱人”,即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今天给各位分享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有哪些?这个解释很全面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4、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5、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什么?6、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1四个基本精神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3.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辫证思维4.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传统文化精神第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畴。
第二,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有哪些?这个解释很全面1、中国文化的特征:第一,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08级汉语言文学一班许欢【教学内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主要内容、基本功能。
【重点与难点】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力、贵和尚中【讲授提纲】第一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精”和“神”的字义理解以及“精神”的词义所谓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
是指具体的文化表现和具体的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知道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
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2、具备条件:(1)广泛的影响: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2)积极作用: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3、实质: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思想,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4、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凝聚与文化传统之中,但是文化传统是一种事实判断,文化基本精神或民族精神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优秀传统”,长期受到人们尊崇(特点有褒有贬,文化基本精神只有褒的一面)5、地位: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第二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一、天人合一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或者“征服”、“让”或者“争”)(一)观念产生的原因1、中国有着悠久而不间断的农耕文明史●新石器时期:南方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稻米;北方西安“半坡”遗址的小米——中国先民的农业格局。
●三皇五帝时期:《周易》记载:伏羲作八卦,神农以《易》作了耜、耒等农具;《史记》记载轩辕时代已“艺五种”(黍、稷、菽、麦、稻);相传是帝尧时的歌谣《帝王世纪·击壤之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何有帝力哉!”●(三皇:伏羲、神农、燧人;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刚健有为
1、刚健有为思想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 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 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2、刚健有为的思想由孔子提出,他十分重视“刚” 的品德,强调人有要坚定性,知识分子有要责任感 和奋斗精神。
3、《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 括的经典性的表述。它强调刚健的同时要文明,要 中正,防止主观盲动等片面性。
4
第二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
5
一、天人合一
1、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象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 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2、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演化过程
西周:天为人格神,神人相通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董仲舒:天人感应 张载: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第七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蕴 第二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第三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1
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蕴
1 、优秀文化传统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 2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的具体 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内在 的文化精神相关系。 3 、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 4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 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 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3
第一节 中国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本精神的意蕴
7 、民族精神是指导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 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 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8 、文化传统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 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 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 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 必须具有两个特点: 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 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为他们 所认同、所接受, 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 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具有 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 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的积极作用。 的积极作用。 • 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思想 基础的文化基本精神, 基础的文化基本精神,本身也是文化 发展的产物, 发展的产物,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演 变而发展变化, 变而发展变化,不断扩大和加深自己 的思想内涵。 的思想内涵。
• 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 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关 系实际上就是神人关系。《尚书·洪 系实际上就是神人关系。 尚书 洪 中说: 惟天阴骘下民。 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 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认为天是保佑民众的, 认为天是保佑民众的,因而把九类 大法赐给禹,人伦规范才安排就绪。 大法赐给禹,人伦规范才安排就绪。 这种观点,肯定在“ 这种观点,肯定在“天”(神)与 人之间有着相通的关系, 人之间有着相通的关系,可以说是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 •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Leabharlann 容 •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
•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 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 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 思想意识等, 思想意识等,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所有这 些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 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 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 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 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 社会发展的作用, 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 想源泉。 想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ppt课件

书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 风雨,人有喜怒”等等。
• 在美学上,与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
首先,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 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其次, “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 国美学智慧特别注重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 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
2)自然界对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异己的本体, 不是宰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 可以为我利用的客观对象。 3)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 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 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 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和人道的统一,从而实 现了完美和谐的精神追求。
• 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 •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
的具体表现包括物质、制度、行为、思想意识等 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关系。
• 优秀文化传统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
表现。
• 它也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
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 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和人割裂、对立起来,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 这与西方文化注重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是有差别的。
•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
•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
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 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 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精神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发现它的基本精神有四个:儒家精神、佛教精神、道教精神和社会精神。
它们在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思想观念上,起着核心的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而且,它们更是贯穿在各个历史时期,影响着中国从古至今的哲学思想。
一、儒家精神儒家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形成的基础。
它更是培养出中国传统礼仪风俗、善良道德、和谐家庭生活以及朝野礼节的理念。
儒家思想着重礼仪,礼仪是对人伦、对社会、对自然和谐秩序的谐调,它把人们赋予了礼崇德行,使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和言行同道德准则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礼仪的规范。
二、佛教精神佛教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以佛教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和实践。
它渗透到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被世人公认为一种宗教和文化精神的象征。
佛教精神可以挽联成三个部分:被称为“三宝”,即佛、法、僧。
佛是佛教的中心,他教导世人以宽恕、慈悲、和平心态看待世间的一切;法是指佛教的原则,它是指引人们如何去实践“三宝”的指导;而僧则是展示了如何通过实践实现解脱的实际教导。
三、道教精神道教精神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于中国文化传统,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道教精神包括许多精神,如宽容、平等、尊重神性、追求超越、崇尚自然、尊崇权威等。
它让我们认识到,一切普遍存在的天然规律,通过持有正确的认识、观点、行为,才能够和自然、宇宙神秘力量交流,并最终达到一个快乐的结果。
四、社会精神社会精神即古代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包括慈爱、平等、共同繁荣、公平竞争、尊重历史、宽容包容等。
它是指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通过社会共同体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共同精神。
社会精神已被赋予了一种民族精神,指引着人们遵守共同的价值观,共同开展社会经济的活动,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精神是儒家精神、佛教精神、道教精神和社会精神。
它们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思想观念的核心,也是支撑中国文化发展的源动力,是贯穿在中国历史文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与贵与尚中。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就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就是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问题。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就是正确的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简要说就就是:它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就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与为了人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提出以人为本,不就是要回答什么就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就是第一性、谁就是第二性的问题,而就是要回;它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就就是在分析与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以人为本,就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就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与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就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与价值提炼。
刚健有为的主要涵义为以下几方面: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便就是其生动写照。
在孔子心目中,刚毅与有为就是不可分割的。
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
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要有独立的人格,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孔子曰杀生以成仁,孟子曰舍生而取义。
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精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所作为也。
”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就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与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
刚健有为的主要涵义为以下几方面: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便就是其生动写照。
在孔子心目中,刚毅与有为就是不可分割的。
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要有独立的人格,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孔子曰杀生以成仁,孟子曰舍生而取义。
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精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所作为也。
”
贵与谐,上中道,贵与尚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的积极作用与影响还就是主导方面。
由于全民族在贵与尚中观念上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与谐局面的实现与保持,这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就是必不可少的。
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与谐,就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
这对于民族精
神的凝聚与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一)民族凝聚功能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
(二)精神激励功能
文化基本精神代表着民族精神,就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
因此,它应该而且必然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健康的发展方向,能够鼓舞人民前进,无论在历史上还就是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都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引言心与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作用。
它理所当然地要成为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成为涣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源泉。
(三)价值整合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整个中华版图意义上的民族精神。
而中华民族的孕育、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同样,全面意义上的中国(不就是“中原之国”)文化的成熟、定型,也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其间,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诸多主体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起着不同的作用,对原有的诸多地域文化与不同阶层的文化,起着重要的整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