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一、绪论
1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3.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IT):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8.免疫反应:主要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2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
特征:1.识别非身抗原的能力 2.对不同抗原的高度特异性 3.免疫记忆能力 4.对自身免疫抗原的耐受
(1)非特异性免疫(NSI):又称固有性免疫或天然免疫。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种无针对性的抵抗力。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
(2)特异性免疫(SI):又称获得性免疫、适应性免疫。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特点: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
3.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分为3个阶段:抗原识别,免疫细胞活化,免疫效应。顺序为:吞噬细胞,细胞介导免疫,体液免疫
(1)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活化的效应T细胞核细胞因子,是免疫炎症的应答。
(2)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3)初次应答:指宿主第一次接触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特点:
①潜伏期比较长,一般为6-10天。
②初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低亲和力的IgM,后期为IgG。
③血清中抗体高峰浓度较低,而且维持时间较短。
(4)再次应答: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在一感染性疾病中存活的动物常不再感染此病,这是因为它们的快速再次应答,也就是说它们对此病产生了免疫。
特点:
①潜伏期较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
②抗体浓度增加快,含量比初次应答高,维持时间长。
③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再次应答。
④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为IgM。
⑤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⑥IgM产生的数量和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与初次应答时大致相同。
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2.免疫器官: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部分。
(1)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organ):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骨髓: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直接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大量抗体,约占40%。
胸腺: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T细胞。一般结构:被膜、小叶间隔、实质
禽法氏囊: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B细胞
(2)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organ):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等。
3.免疫细胞:主要是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各种细胞。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基本成分,在体内分布很广泛,主要是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分裂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1)T淋巴细胞:表达T细胞受体和CD3复合物的淋巴细胞。来源于胚肝或骨髓的原T细胞,在胸腺微环境中分化、发育,成熟后迁移至外周血,继而定居于外周淋巴组织,可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并辅助机体针对T细胞依赖性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2)B淋巴细胞:其特征性表面标志是膜免疫球蛋白(即B细胞受体),经抗原激活后可分化为浆细胞,产生与其所表达B细胞受体具有相同特异性的抗体,介导体液免疫。
(3)NK细胞:是细胞免疫中的非特异性成分,它不依赖于胸腺、不依赖抗体或补体、不需要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害杀伤或通过分泌细胞毒性因子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细胞,起杀伤作用无肿瘤特异性和MHC限制性,是一类在早期抗肿瘤免疫机制汇总起重要作用的效应细胞。
(4)肥大细胞:一类胞质内富含嗜碱性颗粒的细胞。颗粒中有组胺、硫酸乙酰肝素和各种酶类,在炎症和免疫反应时,颗粒被释放。
(5)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称
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
4.免疫分子:主要指细胞因子,抗体,补体
5免疫调节(IR):在免疫应答中,各种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之间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过程。
8.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集合淋巴组织或其黏膜表面淋巴细胞及辅佐细胞的统称。参与抵御由黏膜表面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分布于不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清除血循环中的颗粒物质。
13.树突状细胞:一类具有分支或树突状形态的细胞。分为髓系和淋巴系两类,前者是最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可组成性表达MHC II 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
16.免疫活性细胞(ICC):T细胞和B细胞分别负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17酶联免疫法(ELISA):酶免疫测定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 ( 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 ) 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常用的 ELISA 法有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法,前者用于检测大分子抗原,后者用于测定特异抗体。
三、抗原
1.抗原(Ag):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包括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效应T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Antigenicity):指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又称反应原性。
4.半抗原(Hapten):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指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即:只具有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应答产物的物质。如:多为一些小分子单糖、类脂和青霉素等。
9、完全抗原:是指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5.凝集反应(直接凝集、间接凝集):是颗粒性Ag(如完整的细菌、细胞)与相应抗体,适当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现象。
6.直接凝集:细菌或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反应,出现的凝集现象。
7.间接凝集:将可溶性Ag\Ab包被在惰性颗粒载体(红细胞、乳胶颗粒等)表面,再与相应Ab\Ag反应,出现可见凝集物的现象。
8.沉淀反应:可溶性抗体(如血清蛋白、细胞裂解液或组织液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可见沉淀物的现象。
四、抗体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又称γ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2.抗体的结合价:单体(IgG、IgE),二聚体(分泌型IgA),五聚体(IgM)。分别为2、4、10价。
IgG是唯一可通过胎盘的抗体,人血清含量最高。
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指表达于脊椎动物有核细胞表面的一类具有高度多态性,含多个基因座位且互相紧密联系的基因群。人的MHC称为HLA。
4.HLA:HLA作为基因时,称HLA复合体,是指人类第六号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HLA作为抗原时,称人类白细胞抗原,是HLA复合体编码的产物。
5.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除抗体外,还包括天然存在的。
膜型—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分泌型—分泌进入体液,介导体液免疫
人类抗体依照其重链稳定区的分子结构和抗原特异性不同分为:IgG、IgA、IgM、IgD、IgE 5种。
正常人血清免疫球蛋白轻链κ:λ=2:1
8.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lc antigen):又称 Forssman 抗原。指在不同种属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9.免疫记忆:机体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后产生的增强性快速应答,由记忆淋巴细胞承担。特点:具有抗原特异性和长效性。
10.单克隆抗体(McAb,mAb):借助杂交瘤技术,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的Ab。
11.多克隆抗体:由不同B细胞产生的不均一性抗体。
五、天然免疫分子与细胞因子
2.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3.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由三部分组成
1.补体的固有成分:C1-C9,B,D因子;
2.补体系统中的受体成分:CR1-CR5 ;
3.补体的调节蛋白:P,I,H因子等
补体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的,由C1—C9参与的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其结果是靶细胞因细胞膜受攻击复合物作用而裂解。
(2)旁路途径:不经C1、C4、C2,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由C3、B因子、D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