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作品目录
小引-1927年5月1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年9月18日
狗.猫.鼠-1926年2月21日
父亲的病-1926年10月7日
阿长与山海经-1926年3月10日
琐记-1926年10月8日
二十四孝图-1926年5月25日
藤野先生-1926年10月12日
五猖会-1926年5月25日
范爱农-1926年11月18日
五
作者以炽烈的感情和浓重的笔墨,揭示了一个时代的各个侧面。
作者揭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生
活的各个侧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景。
5
总结
《朝花夕拾》写的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是对亲人和师友 的缅怀、眷念,它具有一种适性任隋、洒脱不羁的风格,想说就说, 想骂就骂,心中的种种爱憎悲欢,任其在笔下自然流泻。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留 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 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他正直 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与 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 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的
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阿长 父亲 藤野先生 范爱农
《五猖会》:“父亲”的形象似 乎不近人情,父亲利用孩子爱玩 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 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 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 压制和摧残。
《范爱农》:范爱农是当时社会 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 的形象代表,他们的命运起伏与 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对 黑暗的不满、对革命的期待以及 对革命的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 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将他们逼 入绝境。
4
主 题 思 想
一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 鞭挞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嘲讽了那些打着“公理”、
《பைடு நூலகம்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 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 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 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 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1928年由北京未 名社印行。
“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痛斥了那些勒索钱财、草菅人命
的庸医等。
二
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作者通过对青少年时期生活片断的回忆,
记叙他所接触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长妈
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赞颂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对他们的深
切怀念之情。
三
批判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对青少年的毒害思想。这些散文通过作
无常-1926年6月23日
后记-1927年7月11日
3
印象中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儿 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 察察,而且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 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 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 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 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 阿长是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 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
者的亲身经历,看到封建社会、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健康
的摧残,表现作者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作者无情地批判封
建孝道的愚昧和残忍,揭露其虚伪性和欺骗性。
四
揭露思想文化战线上资产阶级文人的本质。鲁迅一生都用手中的
笔做武器,和资产阶级文人进行毫不妥协的战斗,揭露他们的丑
恶形象,也反映了他的韧性的战斗精神。
朝 花 夕鲁 拾迅
1
背景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 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 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 远走厦门避难。
《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 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是鲁迅在“战斗”的间歇期,以一种特殊 的“休息”方式,言志与载道结合,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 题。
6
谢 谢 大 家
7
作品目录
小引-1927年5月1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年9月18日
狗.猫.鼠-1926年2月21日
父亲的病-1926年10月7日
阿长与山海经-1926年3月10日
琐记-1926年10月8日
二十四孝图-1926年5月25日
藤野先生-1926年10月12日
五猖会-1926年5月25日
范爱农-1926年11月18日
五
作者以炽烈的感情和浓重的笔墨,揭示了一个时代的各个侧面。
作者揭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生
活的各个侧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景。
5
总结
《朝花夕拾》写的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是对亲人和师友 的缅怀、眷念,它具有一种适性任隋、洒脱不羁的风格,想说就说, 想骂就骂,心中的种种爱憎悲欢,任其在笔下自然流泻。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留 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 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他正直 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与 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 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的
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阿长 父亲 藤野先生 范爱农
《五猖会》:“父亲”的形象似 乎不近人情,父亲利用孩子爱玩 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 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 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 压制和摧残。
《范爱农》:范爱农是当时社会 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 的形象代表,他们的命运起伏与 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对 黑暗的不满、对革命的期待以及 对革命的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 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将他们逼 入绝境。
4
主 题 思 想
一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 鞭挞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嘲讽了那些打着“公理”、
《பைடு நூலகம்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 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 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 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 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1928年由北京未 名社印行。
“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痛斥了那些勒索钱财、草菅人命
的庸医等。
二
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作者通过对青少年时期生活片断的回忆,
记叙他所接触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长妈
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赞颂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对他们的深
切怀念之情。
三
批判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对青少年的毒害思想。这些散文通过作
无常-1926年6月23日
后记-1927年7月11日
3
印象中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儿 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 察察,而且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 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 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 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 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 阿长是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 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
者的亲身经历,看到封建社会、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健康
的摧残,表现作者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作者无情地批判封
建孝道的愚昧和残忍,揭露其虚伪性和欺骗性。
四
揭露思想文化战线上资产阶级文人的本质。鲁迅一生都用手中的
笔做武器,和资产阶级文人进行毫不妥协的战斗,揭露他们的丑
恶形象,也反映了他的韧性的战斗精神。
朝 花 夕鲁 拾迅
1
背景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 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 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 远走厦门避难。
《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 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是鲁迅在“战斗”的间歇期,以一种特殊 的“休息”方式,言志与载道结合,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 题。
6
谢 谢 大 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