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与高校谋求发展背景下我国大学城空间分布特征_王英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期总第213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1,2012Serial No.213

收稿日期:2011-11-12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JS203);南通大学重点研究课题(编号:07A38)的部分成果。作者简介:王英利,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空间、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地方政府与高校谋求发展背景下

我国大学城空间分布特征

王英利,娄彩荣,张丽霞

(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大学城”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传入我国。与国外大学城自然生成、成长不同,我国大学城建设与发展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和增强城市实力是主要动因。大学城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与大学城在功能上互相支撑,

所以我国大学城在空间分布、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大学城功能等方面呈现出的空间分异特征,是地方政府与高校谋求发展、城校互动的结果,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区域之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与政府决策的差异,体现着经济、文化扩散规律,同时它也是高等教育宏观布局和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城;城市;城校互动;地域分异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2)01-0018-05

一、大学城概述

大学城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奥隆索(M.Aurron-sseau )于1921年提出。美国学者哈里斯(C.D.Har-ris )在1943年确定城市职能分类标准时,明确提出了大学城市(university town )及其界定标准,即在大学一级学校注册的学生数至少等于该城市总职业人

口数的25%。根据卢波[1]、

张立[2]

等人的研究,国外大学城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形成类,表现形式为大学城空间内的人口因高等教育发展而聚

集,形成了具有浓厚文化特点的小城镇,这类大学城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自然而然形成的特定区域空间;另一种是政府主导类,主要是国家政府为适应世界性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主动建设的以大学为依托的科技园区,它们常常以大型城市开发项目形式出现,

但为数很少。“大学城”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国外传入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提升国家经济整体实力、满足高校扩招、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促进资源共享等背景下,我国开始出现在区域空间布局上新的高等教育发展

形式———大学城(college town ),大学城建设是继高校合并、

高校扩招之后高教领域的又一新热点。在我国,大学城是以大学为主体,以城市为依托,以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产学研一体化、提升城市

层次为主要目标,以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产业开发

三位一体为主要功能的新兴社区群落。大学城建设,客观上拓展了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加快了高等教

育大众化进程,

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不足、

基本建设历史欠账多等问题,逐步改善了大学数量、千人大学生比和高层次人才在总人口中比例比较低的局面。

与国外大学城是市场经济运行、城市自然发展规律作用下的自然产物不同,我国大学城建设几乎完全是在政府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发展高等教育和增强城市实力是主要动因。因此,中国的大学城,一方面,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要素,大学城与城市之间保

持着高度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

大学城在空间分布、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大学城功能等方面呈现出

的区域分异特征,从一个侧面折射着区域之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与政府决策的差异。这种空间分异,既是城市发展与高校间的互动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宏观布局与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大学城作为城市动态与静态空间实体之一,与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对城市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城市为大学城建设与发展起着支撑保障作用。大学城对城市的功能系统与城市对大学城的功能系统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大学城与城市的互动系统,见图1。

图1大学城功能系统与城市功能系统的互动

二、地方政府重视大学城建设的原因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大学城建设,来塑造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一)大学城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生态建设,打造城市特色

所有大学城建设无不把园林化放在重要位置,这与政府建设园林城市的目标是一致的。大学城建设常常能在尊重原有生态环境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创建出拥有自身特色的绿色校园环境,从而成为优美宜人的城市的特殊组成部分。大学建筑密度低,能源消耗少、自然生态因素多、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众多高校集中的大学城,常常形成规模生态效应,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建设。

按我国城市绿化规划规定的指标,2010年城市绿地率不少于30%,其中学校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仅以16所大学城的平均面积为25km2计算,一所大学城的绿地面积就是8.75km2,全国60多所大学城即可形成525km2公顷的城市绿地系统。所以,拥有大学城的城市无不把大学城的绿色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系统和城市的亮丽名片。

(二)大学城为城市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文化承载着城市的厚度和实力,是城市发展的无形资产和动力,城市文化对城市特色和风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人才培养,由于大学城里高校数量多,培养层次、培养类型多样,这样可以在数量、层次、类型等多方面满足城市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由于一个城市拥有了大学城,在获得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大学是高智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聚集地,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有着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大学始终倡导开放办学理念,强调校校互动、城校互动、校企互动与资源共享,强调将大学城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学城经常举办的开放式的高水平学术报告、讲座、音乐演奏会、书画展等,传递的深厚文化气息和人文精神,有利于提高市民素养、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魅力和能力。

大学城是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重要源泉,大学人所营造的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建设起着先导作用,无论是校园建筑风格,还是大学城内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品位等都与城市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地方政府与大学城携手共建,通过建设与发展中的联动效应,将现代化的高校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用高校良好的氛围,塑造城市文化,创新城市文化。作为城市一部分,大学城以其文化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大影响着城市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气息,塑造着以大学文化为重要内涵之一的城市文化,在文化领域打造城市特色。

青年一代的发展观直接影响城市发展方式,大学城的高等教育及环境,对城市发展具有巨大社会效应,大学城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培养上,大学城对青年的影响既表现在理论、政策教育上,又表现在大学城知识转化机制对青年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上,同时,大学城的人文环境以及大部分大学城具有的优美生态环境,更容易培养青年人保护环境意识,更好地弘扬可持续发展观。

(三)大学城建设形成庞大产业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高校科技力量始终是我国科技创新、科技转化的“主力军”,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高校获三大奖比例均超过了50%,见表1。

表1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高校参与获奖情况

授奖项目获奖总数

高校参与获奖数目

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合计

高校参与获奖比例

国家自然科学奖3000212170%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731814315155.7%国家技术发明奖462554.3%资料来源:http://www.cutech.edu.cn/cn/zxgz/2011/01/1287986848678935.htm

大学强调教学、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走产学研协同发展道路,大学可以不同层次、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地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形成城市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内外经验表明,高等教育因有与其相关的庞大产业链,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牵引作用。大学城建设虽然是以土地、房地产开发为先导,但其科学技术和科学研究所形成的庞大的产业链,对区域发展具有持久动力,为此,各国政府及其地方

91

地方政府与高校谋求发展背景下我国大学城空间分布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