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肠道微生物_张丽君
你有“情绪胃”吗
![你有“情绪胃”吗](https://img.taocdn.com/s3/m/3072175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5.png)
你有“情绪胃”吗
大观
【期刊名称】《人生与伴侣》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时,会茶饭不思;而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时,食欲倍增。
可见,胃肠的功能对情绪非常敏感。
消化科专家认为,胃是我们情绪变化的晴雨表,有人因此称之为“情绪胃”。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大观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3
【相关文献】
1.胃闹“情绪”时如何安“胃” [J], 谭庆来
2.集束化护理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负性情绪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J],
陈玲娣
3.探讨集束化护理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负性情绪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 彭玉华; 郎金撒; 任林
4.探讨集束化护理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负性情绪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 彭玉华; 郎金撒; 任林
5.中医穴位推拿护理对肥胖胃结肠癌术后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杨
学娜;王金英;母俊婷;肖倩;裴晓娇;廉丹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清素与肠道健康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的奇妙关系
![血清素与肠道健康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的奇妙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6f8e2e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c.png)
血清素与肠道健康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的奇妙关系肠道健康是我们身体健康的关键之一。
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奇妙的关系。
其中,血清素的作用在这一关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血清素与肠道健康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并讨论如何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来促进心理健康。
一、肠道健康与血清素肠道被称为“第二个大脑”,其中的肠道菌群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血清素则是一种神经递质,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血液中。
研究发现,肠道内的血清素主要由肠道细胞合成,同时,肠道菌群也可以通过调节血清素的合成和代谢来影响肠道的健康。
肠道菌群与血清素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肠道-脑轴来解释。
肠道-脑轴是指肠道与大脑之间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相互联络的通路。
肠道菌群通过产生和代谢物质,如短链脂肪酸、激素等,影响肠道细胞的功能和血清素的合成。
血清素则通过神经通路传递到大脑,调节着多种心理行为,如情绪、认知和睡眠等。
二、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自闭症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的肠道菌群差异较大。
另一项研究发现,通过改变小鼠的肠道菌群,可以观察到其行为的变化,包括焦虑和抑郁行为的改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反应,影响心理健康。
肠道屏障是肠道黏膜的一种保护屏障,阻止有害物质、细菌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
肠道菌群的紊乱会导致肠道屏障的受损,从而引起肠道炎症和免疫反应的异常。
这些异常反应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三、调整肠道菌群以促进心理健康了解到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后,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来调整肠道菌群,以促进心理健康。
首先,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重要因素。
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可以提供肠道菌群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有益菌的生长。
精神致病微生物与人体相互影响的研究
![精神致病微生物与人体相互影响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983c34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2.png)
精神致病微生物与人体相互影响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类健康的研究也越发深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和观察表明,微生物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不仅在感染疾病方面,还在精神健康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精神致病微生物与人体相互影响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一、微生物与精神健康21世纪初期,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有着重要影响,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与精神健康相关的发现。
研究表明,肠道中的微生物会通过肠-脑轴向传递信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对人体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肠道中的“乳酸菌”可以促进大脑中5-羟色胺的合成,而5-羟色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可以调节情绪、抑制焦虑和抑郁等。
此外,也有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可能与某些心理疾病相关。
例如,研究发现,肠道中微生物群对自闭症患者的病情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微生物与神经递质微生物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来影响人体的心理表现。
其中,调节情绪的重要神经递质5-羟色胺与肠道中的菌群密切相关,菌群失衡也可能会导致5-羟色胺代谢异常。
实验表明,肠道中的乳酸菌可以促进5-羟色胺的合成,而某些细菌却会对5-羟色胺代谢产生抑制作用。
此外,肠道中的微生物还可以影响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其他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影响人体的心理、行为表现。
三、微生物与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型疾病,其发病率在近年来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出现了肠道微生物与自闭症之间的联系。
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低于正常人群,在菌群结构上也有明显不同。
例如,患者的肠道中某些菌属会显著增加,其中包括肠球菌属和拟杆菌属等,而其他细菌的数量则会下降。
另一项研究还发现,淋球菌感染可能是自闭症发病的原因之一。
此外,肠道菌群紊乱还会导致自闭症患者免疫系统失调,从而加剧疾病的发展。
四、微生物和精神药理作用微生物也会通过与精神药物的相互作用来影响中央神经系统的功能。
肠道菌群影响情绪案例
![肠道菌群影响情绪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bf2606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1.png)
肠道菌群影响情绪案例
肠道菌群被认为与情绪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描述了肠道菌群对情绪的影响:在一项研究中,参与者被分为两组:一组接受益生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和Bifidobacterium longum)的补充,另一组则服用安慰剂。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益生菌对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潜在影响。
结果显示,在接受益生菌补充的组别中,参与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这表明肠道菌群的调整可能对情绪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也支持了肠道菌群与情绪之间的连结。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有关。
肠道菌群的不平衡可能导致炎症反应和神经传递物质的改变,从而对情绪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通过调整饮食和摄入益生菌等方式,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对情绪和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第二大脑:肠脑互动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决策和整体健康》记录
![《第二大脑:肠脑互动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决策和整体健康》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59ff0d4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01.png)
《第二大脑:肠脑互动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决策和整体健康》读书札记1. 内容简述《第二大脑:肠脑互动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决策和整体健康》是一本关于肠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密切关系的科普读物。
作者通过对大量研究的分析,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落对我们的情绪、认知功能和整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本书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以及如何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平衡来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肠道健康对于我们整体健康的重要性。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肠道微生物群落与我们的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认知功能等方面存在密切关系。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我们改善肠道微生物平衡,从而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大脑:肠脑互动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决策和整体健康》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肠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认识更加深入,也为我今后的生活和健康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1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神秘而重要的大脑存在于我们的体内,那便是我们常说的“第二大脑”——肠道微生物群。
这本书以深入、详尽的方式探索了肠脑互动对我们情绪、决策和整体健康的影响,其中第一部分便是肠道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微妙关系。
肠道微生物群是由数以亿计的微生物细胞构成的复杂环境,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在肠道内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与我们人类的身体息息相关。
它们对我们的身体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还参与到我们的免疫系统中,帮助抵抗病原体。
肠道微生物与我们人类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这些微生物在肠道内通过新陈代谢产生一些对人体有益的产物,如短链脂肪酸等,这些产物对我们的肠道健康乃至全身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的身体也为这些微生物提供了一个生存的环境,这种共生关系的平衡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与我们的情绪、决策和整体健康息息相关。
肠道与情绪之间的联系
![肠道与情绪之间的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fb09526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1.png)
素,例如内啡肽等可以保持愉悦快乐状态。
④适当吃点益生菌 定期服用一些有效的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健康状态。
⑤保持心情舒畅 这点比较难,但是可以通过训练专注力,例如瑜伽、打坐、冥想等等来保持 一个正能量状态。
人体的情绪和肠道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肠道内的微生物、肠道神经系统以及肠道-大脑轴 共同参与了情绪的形成和调节。
2. YIYU和情绪低落: 抑郁和情绪低落会对肠道的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导 致肠道内的微生物失衡。这种微生物失衡可能进一 步影响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3. 饮食习惯: 情绪的波动会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如压力过大时 可能产生暴饮暴食或者食欲下降。这些饮食习惯的 改变又会进一步影响肠道的微生物群落。
3. 免疫功能:
肠道内的微生物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它们共同维持着人体的
免疫功能。当肠道内的微生物失衡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受 到影响,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怎么养护好自己的肠道?
①规律饮食 不要有一顿没一顿,也不能暴饮暴食,养成规律并健康饮食。
②少喝酒 过多摄入酒精,会造成破坏肠道菌群,对肠道环境损伤巨大。
同时,情绪的波动也会对肠道的微生物群落和功能 产生影响。因此,保持肠道的健康,调节情绪的 波动,对于维持人体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肠道与情绪的联系
3. 肠道-大脑轴: 肠道神经系统,它有5亿个神经组成,通过迷
走神经与大脑直接相联,形成肠脑轴,即肠道 -大脑轴。这条轴将肠道内的信息和信号传递 至大脑,同时大脑也可以通过这条轴对肠道进 行调控。
情绪对肠道的影响
1.压力与焦虑: 情绪压力和焦虑状态会影响肠道的运动和消化功能, 引发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
情绪和肠胃互为“晴雨表”
![情绪和肠胃互为“晴雨表”](https://img.taocdn.com/s3/m/f264924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0.png)
情绪和肠胃互为“晴雨表”⊙纪含羽每到社区健身活动中心锻炼时,总避免不了要和老街坊们闲聊起各家情况,可一谈起自己家,罗大妈就一肚子气。
原来,自己唯一的儿子不仅没给自己争气还不孝顺,母子间总是要拌口角。
时间一长,罗大妈情绪糟糕,抑郁焦虑,时常感觉胃部隐痛。
因为儿子长时间不着家,孙子总要靠罗大妈一个人带,非常辛苦。
前几天,逮着儿子回家的时候,罗大妈又是一阵数落。
可气到一半时,她忽然间胃痛得厉害。
无奈之下,罗大妈来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戴宁主任在为罗大妈做了一系列检查后,确认她患有萎缩性胃炎。
一听自己患了这病,罗大妈感觉胃痛得更厉害了。
“我平时在门诊接触过很多像罗大妈这样的病人,在做了胃镜检查后发现患有萎缩性胃炎,患者不仅感到非常紧张,而且胃酸胃痛的感觉更加严重了。
”戴宁主任向罗大妈解释,萎缩性胃炎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并详细向她介绍了这个病。
当明白情况不那么严重时,大妈情绪轻松了,胃痛胃酸的症状也慢慢减轻了。
戴宁主任介绍,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在老年人群体中很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年癌变率仅在0.5%~1%,并没有传说中可怕,大部分萎缩性胃炎,病情还是比较稳定的。
只有萎缩得非常严重,特别是萎缩范围广伴有肠化时,才需要警惕癌变的可能。
所以,一般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不必紧张,很多情况下,胃部不适是自己气出来的。
情绪和肠胃互为“晴雨表”人吃五谷杂粮,胃通过食管、口腔与外界相通,因此极易受到伤害。
如暴饮暴食、吹风着凉等都能让胃不舒服而消极怠工。
还有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情绪异常。
戴宁主任解释,人的消化道也存在一个神经系统,医学上称之为“肠神经系统”。
这个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及人的消化系统一起,形成了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又叫“脑肠轴”。
如果人的心情不好,就会通过“脑肠轴”,引起脑肠肽等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导致消化功能障碍。
反之,人们如果消化道出现问题,也会通过“脑肠轴”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人的情感障碍。
肠道微生物与情绪的关系
![肠道微生物与情绪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40b5ec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c.png)
肠道微生物与情绪的关系发布时间:2021-11-19T05:48:48.356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4期作者:江嘉琪1 何奕明2[导读] 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和脑神经之间的联系成为热门研究。
江嘉琪1 何奕明21.复旦附中青浦分校上海 2000002.上海复兴高级中学上海 200000摘要: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和脑神经之间的联系成为热门研究。
人体肠道中至少存在千余种细菌,目前研究已证实肠道菌群的数量、丰度与宿主的情绪有着紧密的联系。
许多人经由患者粪便采集,小鼠模型等多种研究方法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到脑的生理运转和病理发作。
而利用中医药、肠道细菌移植、益生菌调节等方法的研究尚且处于初级阶段,仍有问题尚待解决。
本文就肠道菌群与情绪的双向影响的途径做一综述,以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对情绪产生影响的机制,利用肠道菌群为该类疾病的防治提供建议。
关键词:肠道菌群,情绪,肠-脑轴,心理疾病,临床治疗引言肠道组成人体三分之二的免疫系统,同时具备产生激素消化吸收的作用,可谓是人体十分重要的一个器官。
肠道是富含微生物的场所,数量约为1014个,为人体细胞数的近10倍之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情绪问题在世界各地都越发恶化加剧,已然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疾病。
现代普遍快节奏的生活给人类带来焦虑、急躁等多种情绪及心理疾病。
绝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肠道微生物作为参与机体运转的重要部分之一,与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肠道菌群影响着心理特征,同时情绪调节也与肠道菌群结构有所关联[6]。
1.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的关系在人类的肠道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它是人体最重要的细菌存储器官,其上包含15000-36000种微生物,总量高达1014个,其DNA组总含量可达人体DNA总量的150倍。
这些微生物大多与我们有着共生互利的关系,肠道细菌的多样性也是随着宿主生存不断进化的,历经了漫长岁月才形成了现在与人体之间达成平衡共处的复杂关系。
肠道微生物与情绪的关系
![肠道微生物与情绪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86ad26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36.png)
肠道微生物与情绪的关系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情绪不仅仅受到生活经历、性格和环境的影响,还可能与我们肚子里的小小微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我们的情绪调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肠道微生物,简单来说,就是生活在我们肠道内的一群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等。
它们的数量惊人,据说比我们身体的细胞总数还要多!这些微生物可不是在我们的肠道里“白吃白住”的,它们与我们的身体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对我们的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肠道微生物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的呢?这得从它们与我们的神经系统之间的“亲密交流”说起。
我们的肠道和大脑之间存在着一条被称为“肠脑轴”的双向通信渠道。
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途径,肠道微生物能够向大脑发送信号,而大脑也可以反过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
其中,一些肠道微生物可以产生和调节神经递质,比如血清素、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等。
这些神经递质对我们的情绪调节起着关键作用。
血清素,常被称为“快乐激素”,它能帮助我们缓解焦虑和抑郁,提升情绪。
而肠道中的某些细菌就能够合成血清素,并通过肠脑轴将其传递给大脑。
当肠道微生物的平衡被打破时,血清素的合成和传递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情绪问题的出现。
此外,肠道微生物还能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
当肠道微生物失衡时,可能会引发炎症反应。
这种炎症不仅会影响肠道的健康,还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大脑,导致大脑的炎症状态。
大脑的炎症与多种情绪障碍,如抑郁症和焦虑症,密切相关。
长期的炎症可能会损害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和信号通路,进而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认知功能。
不仅如此,肠道微生物还能影响我们对食物的选择和消化吸收。
某些不健康的饮食,比如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的失衡,进而影响我们的情绪。
而均衡的饮食,富含膳食纤维和益生菌,则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物的平衡,促进心理健康。
那么,哪些因素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的失衡呢?不良的饮食习惯首当其冲。
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的关联性研究
![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的关联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cf6cdb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1c.png)
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的关联性研究一、简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而肠道微生物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微生物群落,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性,为抑郁症的病因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2013年,Schloesser等人就发现,当实验鼠的肠道微生物群落被改变时,它们的情绪和行为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这一发现为研究抑郁症的病因提供了新的思路。
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性。
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其在脑内的神经递质水平有显著关联,而这些神经递质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
还有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代谢产物来影响大脑功能和情绪状态。
这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可能是通过多种机制实现的。
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抑郁症的病因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
不同实验室之间的一致性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这使得科学家们难以确定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之间的确切关系。
关于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大脑功能和情绪状态的机制也尚未完全阐明。
虽然现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这一领域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地揭示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机制,从而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依据和方法1. 遗传因素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大量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失衡可能参与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遗传因素是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抑郁症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联性时,遗传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心情是胃肠“调节师”
![心情是胃肠“调节师”](https://img.taocdn.com/s3/m/71ec81dbc1c708a1284a4492.png)
心情是胃肠“调节师”作者:臻臻来源:《金色年代》2009年第11期陈老伯:肚子为啥爱在“关键时”闹别扭?72岁的陈老伯碰到了件麻烦事:胃肠时不时地在“关键时刻”闹别扭。
比如说:在傍晚,去幼儿园接小孙子放学,若是小家伙被老师留下来不能准时和他回家,他的肚子就开始疼,逼着他一次次跑厕所。
可这时,他只得一边忍着难受,一边担心和孩子走岔,在校门外耐心等着。
再比如说:晚上,儿子若是6点还没到家,他的肚子又会翻江倒海般地折腾。
他以为是普通腹泻,便买了些黄连素、多酶片服下,开始时症状有些好转,可没多少时间,老毛病又犯了。
没几个月,他就大大地消瘦了下来。
“怎么药也不管用了?这么瘦下去可不是好事,我听人说,瘦得太快是得癌症的表现。
”老伴忧心忡忡地对他说。
哟,这么严重啊!不会是胃癌或肠癌吧?他心里一惊,急急地到附近医院就诊。
然而,B超、肠镜、胃镜……一系列消化科的检查显示一切正常。
他拿着医生给他新开的止泻药回家了,可是,和原来一样,过了段时间后,药又没了效……会不会是检查出了错?他又忐忑了起来,暗暗去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可结果仍很正常。
与这“顽固”的胃肠病作了2年斗争后,有一位消化科医生建议他去看心理科。
心理测试卷显示他的焦虑和疑病两项的分值特别高。
在胃肠药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后,一个星期后症状开始改善,3个月后,他不但病好了,脸色红润了,人也渐渐胖了起来。
心理专家说情绪会影响胃肠现在去医院消化科看门诊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是因为心理问题引起胃肠不适,三分之一是因为胃肠器质性病变合并心理障碍,还有三分之一才是完全的器质性病变病人。
换句话说,心身疾病的因素在消化道疾病中占了三分之二的人数。
对于那种本人感觉有身体上的不适,但在内科的各种检查中并未发现异常的情况,就应在心理上找原因了。
如果说,在心理测试中,它的焦虑、忧郁、疑病、恐惧这四项得分较高的话,消化科中,对于这类病人,必须用消化科的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才有疗效。
Tips:心情是健康的“指挥官”人的心理会对身体各个部分产生影响。
肠道健康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如何
![肠道健康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4c06c71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4.png)
肠道健康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关注身体健康往往集中在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上,而肠道健康却常常被忽视。
然而,近年来的科学研究逐渐揭示出肠道健康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着令人惊讶的紧密联系。
要理解肠道健康与认知功能的关系,首先得认识一下肠道。
肠道不仅仅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场所,它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被称为肠道微生物群。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的数量和种类繁多,构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和大脑。
其中一个关键的途径是通过产生和调节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对于认知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血清素是一种能调节情绪和睡眠的神经递质,大部分血清素是在肠道中产生的。
如果肠道微生物群失衡,可能会导致血清素的合成和释放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和认知状态。
另外,肠道与大脑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被称为“肠脑轴”的双向通信系统。
这一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途径将肠道和大脑紧密连接起来。
当肠道出现问题,比如炎症时,会通过这个轴向大脑发送信号,引发一系列的反应,包括影响认知功能。
研究发现,肠道健康不佳,如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肠道疾病的患者,往往更容易出现认知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这可能是由于长期的肠道炎症导致身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激活状态,释放出一些炎症因子,这些因子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
相反,保持良好的肠道健康对于维持认知功能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饮食在维护肠道健康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可以为肠道微生物提供养分,促进有益菌的生长。
同时,均衡的饮食还能够提供大脑所需的营养物质,如ω-3 脂肪酸、维生素 B 族等,有助于维持大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除了饮食,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也会影响肠道健康和认知功能。
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减少压力等都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从而对认知功能产生积极影响。
从肠道菌群探讨饮食对情绪的影响
![从肠道菌群探讨饮食对情绪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cfdd7cd3186bceb19e8bb51.png)
★韩博宇1,2 苏晓兰1 郭宇1 朱佳杰1,2 赵鹏程性胃肠病中医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2摘要:目前对肠道菌群(GM)正在进行广泛的探索,统,还涉及神经、免疫、内分泌等多个系统。
而宿主的饮食、饮食密切相关。
GM不可小视的作用。
饮食、药物、关键词:肠道菌群;饮食;情绪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识码:A1 肠道菌群和情绪改变密切相关GM是脑-肠互动的重要途径,GM可通过细胞因子、代谢物、激素和神经递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相应神经元的抑制或兴奋作用,发挥其对情绪的调控作用,GM失调又可引起情感障碍、自闭症等精神问题[1]。
已有研究证实,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抑郁和焦虑症状密切相关,根除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可改善情绪症状[2],而口服益生菌制剂对抑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有效[3]。
大肠杆菌脂多糖本身会产生抑郁样行为[4]。
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伴中度以上焦虑者,血液大肠杆菌脂多糖高反应性也已受到重视[5]。
研究显示,慢性便秘患者有明显的肠道菌群改变[6],抑郁的便秘患者肠道通透性增加[7]。
此外,粪便的肠道转运时间长短与抑郁呈正相关[8]。
最近的研究也表明,肠道和肠道菌群与大脑间存在双向通信线路连接,这些微生物可能以主体感知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作用,引起行为和情绪反应[9]。
迷走神经是促进肠道炎症后诱导焦虑行为一个确定的管道[10]。
肠道微生物改变与神经心理学紊乱包括抑郁症和自闭症谱系障碍、代谢疾病和胃肠道疾病紧密相关[11]。
具体机制可能通过改变GM,导致脑-肠轴的失衡,介导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基于这一点,镁补充剂已用于增加抗抑郁药疗效的观察中[12]。
营养作为潜在的环境因素对于精神疾病的发生和症状的严重程度越来越得到认可。
尤其是大脑的功能严重依赖且人体难以合成的“必需”脂肪酸的摄入[13],如ω-3和ω-6多不饱和脂肪酸。
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缺乏有关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注意缺陷多动症和自闭症等[14-17]。
探究肠道微生物对情绪与认知的影响
![探究肠道微生物对情绪与认知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9a9ad0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b.png)
探究肠道微生物对情绪与认知的影响肠道微生物对情绪与认知的影响肠道微生物是一种生活在我们肠道中的微小生物群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不仅在消化与免疫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与我们的情绪与认知状态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究肠道微生物对情绪与认知的影响。
一、肠道微生物与情绪许多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我们的情绪状态息息相关。
肠道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机制称为“肠脑轴”。
肠脑轴通过产生和释放多种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和代谢产物,影响我们的情绪。
例如,乳酸菌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合成与释放,从而提高我们的愉悦感。
此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患有情绪障碍的人往往具有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可以改善情绪异常的症状。
二、肠道微生物与认知除了情绪,肠道微生物还对我们的认知能力产生影响。
认知功能包括学习、记忆、决策等能力。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我们的认知功能。
首先,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来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
血脑屏障是大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屏障,通过严格控制物质的进出来维护大脑的正常功能。
肠道微生物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调节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从而影响我们的认知功能。
其次,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来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负责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如多巴胺、谷氨酸等。
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影响我们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三、调节肠道微生物的方法了解了肠道微生物对情绪与认知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从而改善情绪与认知状态。
首先,合理饮食是维持肠道微生物健康的重要因素。
摄入适量的水果、蔬菜、全谷物和发酵食品,可以提高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有益菌的数量。
其次,减少使用抗生素以及其他对肠道微生物有害的药物。
肠道微生物与双相情感障碍2024课件
![肠道微生物与双相情感障碍2024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c3d0d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b.png)
感谢观看!
血脑屏障的完整性
精神疾病患者血脑屏障可能受损,增加通透性。
01
微生物代谢物穿越血脑屏障
02
细菌代谢物穿过血脑屏障直接影响大脑功能。
03
血脑屏障损害导致细菌产物进入中枢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与肠道菌群
血脑屏障通透性
01
精神疾病患者血脑屏障可能受 损,增加细菌代谢物进入中枢 神经系统。
02
肠道微生物通过多途径影响神 经发育、传递和行为,涉及神 经精神疾病。
免疫途径与中枢神经功能
03
LPS等微生物衍生物可引发免 疫反应,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 能。
BD患者菌群变化
有益菌降低相关
01
BD患者肠道菌群改变
BD患者粪杆菌属和瘤胃球菌 表达比例降低。
02
有益菌与抑郁症状关联
粪杆菌属丰度与患者抑郁程 度呈负相关。
胃肠道微生物群影响中 枢神经系统功能,BD患 者胃肠屏障和血脑屏障 通透性增加,导致生理 功能障碍。
维持身心健康影响
01
肠道微生物对健康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通过神经、 免疫等途径影响身心健 康。
02
双相情感障碍与肠道菌群 紊乱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 免疫、神经递质改变, 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
03
脑肠轴与精神疾病
神经内分泌调节
神经递质调节
01
肠道微生物能分泌神经递 质如5-HT、DA等影响情 绪。
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机制
02
精神药物通过调控神经 递质或受体改善症状。
中枢神经递质浓度
03
肠道菌群或影响大脑神经 递质,作用于BD。
肠道菌群与情绪健康有何关系
![肠道菌群与情绪健康有何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e76882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4.png)
肠道菌群与情绪健康有何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绪的起伏波动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
有时我们感到快乐、轻松,有时又会陷入焦虑、抑郁的情绪之中。
而你是否想过,这些情绪的变化可能与我们肠道中的小小菌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肠道菌群,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汇,实际上是一群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微小生物群落。
它们的数量极其庞大,种类繁多。
这些菌群可不是来我们肠道里“蹭吃蹭喝”的,它们在我们的身体健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就包括对我们情绪健康的影响。
首先,肠道菌群能够通过影响我们的神经递质来左右我们的情绪。
神经递质就像是我们身体内部的“信使”,负责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从而调节我们的情绪、思维和行为。
而肠道菌群可以参与合成和调节一些关键的神经递质,比如血清素、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GABA)等。
血清素被称为“快乐激素”,它在调节情绪、睡眠和食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身体中大约 90%的血清素是在肠道中产生的,而肠道菌群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当肠道菌群的平衡被打破时,血清素的合成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情绪的不稳定。
其次,肠道菌群还能够通过与我们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来影响情绪。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而肠道菌群在肠道免疫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可能会引发肠道炎症,导致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
这种免疫反应的失衡可能会产生一些炎症因子,这些因子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情绪问题的出现。
比如,长期的慢性炎症可能会增加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
再者,肠道菌群还能够影响我们的肠道屏障功能。
肠道屏障就像是一道“城墙”,可以阻止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入我们的身体。
然而,当肠道菌群失调时,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可能会受到破坏,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也就是所谓的“肠漏”。
这时,一些有害物质和细菌内毒素可能会透过肠道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影响大脑的功能和情绪。
另外,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影响我们的代谢来对情绪产生间接的影响。
胃肠不适调节情绪
![胃肠不适调节情绪](https://img.taocdn.com/s3/m/625a227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e.png)
胃肠不适调节情绪
石卉
【期刊名称】《家庭健康》
【年(卷),期】2018(000)002
【总页数】1页(P41)
【作者】石卉
【作者单位】北京301医院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关系:母亲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J], 黄会欣;李银玲;张锋;李伟强
2.依恋与情绪调节——不同依恋个体的情绪调节模型 [J], 孙漫丽;张颖
3.冰水喷雾改善行胃肠减压的胃肠肿瘤患者口咽部不适的效果 [J], 杨秀恋;刘榕
4.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J], 卢家楣;孙俊才;刘伟
5.胃肠道功能紊乱:胃肠道不适明显,检查却无异常 [J], 吕志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发生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发生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75d4c1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f.png)
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发生的研究进展
马燕;郭莉娜;刘漪沦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8(034)002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慢性发展的精神类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呈上升趋势,对人类健康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与社会负担.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及环境因素相关,但关键机制因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至今未能阐明,严重影响临床防治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与疾病关系的相关发现,所揭示的肠道微生物-炎症-中枢神经系统致病路径等,为认识肠道微生物在抑郁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以及今后的抑郁症研究方向,带来新的视野和启示.
【总页数】4页(P324-327)
【作者】马燕;郭莉娜;刘漪沦
【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成都610500;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成都610500;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成都6105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肠道菌群在抑郁症诊断及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J], 韩雪雪;车荣波;翟金国;陈敏
2.HPA轴、炎症效应在抑郁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中的研究进展 [J], 赵有为;王雪楠;刁崚峰;林冬静
3.抑郁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进展 [J], 李英辉;袁勇贵
4.青少年肠道菌群特征及益生菌对其抑郁症影响的研究进展 [J], 柯程仁;叶兰仙
5.肠道菌群环境与乳腺癌患者抑郁症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熊蓓蓓;孔雯雯;王丽;王珊;石红宇;李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食品报/2013年/9月/10日/第005版
营养产业
情绪与肠道微生物
张丽君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保证着有机体的生存和适应,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绪也是个体差异的来源,是许多个性特征和心理病理的关键成分。
一直以来,情绪的研究都离不开大脑神经系统。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能够影响宿主的大脑和行为,甚至诱发精神疾患。
肠道细菌能影响小鼠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和行为模式的发展。
肠道徽生物还与高血压、高血脂、慢性疲劳综合征、肥胖等慢性炎症状态有关,甚至与孤独症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有关。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迈克尔·格尔森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文章称,控制人类以及某些哺乳动物情感的五羟色胺、多巴胺以及多让人情绪愉快的激素,95%是在肠道里面合成的。
格尔森等人强调,情绪的很大部分受肠道神经系统影响。
因此,建立良好的肠道微生物平衡将是日后治疗情绪相关疾病的一个关注点。
本文将总结各种情绪疾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深入探讨肠道微生物对脑和行为的影响。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肠道微生物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指一组以不能通过休息得到缓解的疲劳为主要特点,并伴有头痛、咽喉痛、肌肉关节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常规检查没有异常发现,无法归入已知任何疾病的综合征。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临床上以精神紧张、慢性疲劳为主诉的患者呈日益增高的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此病危及世界人口的20%—25%。
因此,CFS将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
临床研究发现,CFS患者胃肠道功能失调,,黏膜免疫异常,循环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升高。
与健康被试者相比,CFS患者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包括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减少,粪链球菌则大量增加。
另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改变还可能与CFS患者的认知及情绪状态,特别是焦虑有一定的关系。
目前,补充有益菌的制剂对CFS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价值,还能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疲惫,甚至能改善神经认知功能。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组的研究,随机选取39名CFS患者,每天接受干酪乳杆菌(2.4×1010cfu)或安慰剂,持续两个月。
在干预前和干预后,根据粪便样本检测分析病人的肠道菌群,并且使用贝克抑郁量表和贝克焦虑量表来评估病人的抑郁和焦虑状态。
实验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服用乳酸杆菌组不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显著增加,而且焦虑症状也明显减轻。
抑郁症与肠道微生物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核心症状是情感低落、兴趣和愉快感缺乏及意志行为减退,还包括有不适宜的负罪感、自杀念头、注意力不集中、失眠、食欲障碍等症状。
该病具有高发病率、难治愈和高复发率等特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的报告,抑郁症是全球主要致残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在世界十大医疗疾病负担中排名第四,到2020年可能上升到第二位。
在中国,1998年抑郁症已经占据疾病总负担的第二位,虽然预计到2020年将会降至第三位,但其所占比重仍然在增加,从6.9%上升到7.2%。
抑郁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一般认为是由社会、环境和个体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
目前,关于抑郁发生机制的假说很多,但大都只能解释某些方面的原因,除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个性特征等心理学解释,抑郁症神经生化机制的假说主要有: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衡假说、BDNF假说以及细胞因子假说等。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的肠道与抑郁密切相关。
其中,在这个总面积达200平方米的肠道中的1000多种细菌更是与抑郁症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实,在很早以前,医生就发现,人类在感染了梅毒、链球菌之类的病原体后,如果不进行治疗,人就会出现严重的精神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以前一些归咎于神经或心理缺陷的精神疾病,其实是微生物引起的。
一些研究表明,微生物感染本身不会中断大脑发育,而是由感染引起的身体免疫反应影响到了神经系统,并造成伤害。
目前,研究肠道菌群失衡与抑郁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推断:1.抑郁与色氨酸代谢有关。
微生物可能影响色氨酸的代谢,通过激活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使色氨酸通过犬尿氨酸途径而耗尽色氨酸,5-羟色胺水平降低(色氨酸是5-羟色胺的前体,5-羟色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人类一系列行为问题有关),从而引发抑郁,犬尿氨酸途径还会产生一些神经毒性的代谢产物,如喹啉酸,能够损害神经;2.肠道菌群影响宿主的营养吸收和代谢,比如影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而研究发现,果糖吸收不良与抑郁症的早期标志有关;3.应激性生活事件是引起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
各种形式的应激,不管是心理社会的还是生理物理的,都能够改变肠道菌群,引起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特别是双歧杆菌对应激尤其敏感。
菌群的改变,引起宿主炎症反应,影响营养物质吸收,改变神经递质代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活性增强,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降低(低的海马BDNF水平与抑郁和焦虑行为有关),从而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个体出现抑郁症状,这些反过来又降低个体应对心理和生理应激的能力,使更容易遭受应激性生活事件,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调整肠道菌群可能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新的方法或者辅助治疗方法,但具体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充实。
孤独症与肠道微生物
儿童自闭症(autism)也称孤独症,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主要表现出三大症状:社交障碍、交流障碍、刻板行为及兴趣。
孤独症一般在3岁前发病。
有的患者在6—24月就表现出孤独症症状,但也有患者前期发育正常,在2—3岁时出现退行性变化,语言和社交机能丧失。
在1980年以前,孤独症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时间,孤独症患者发病率逐年提高,诊出率提高到原来的10倍多。
孤独症是一类多因素导致的综合征,基因等遗传因素的病因已经得到证实,同时,也有人提出各种可能的因素,如病毒感染、免疫异常、营养缺乏、重金属代谢异常(特别是汞异常积累)、出生时父母年龄、父母疾病等。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与孤独症的关系。
美国芝加哥拉什医学院胃肠病营养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自闭症、老人痴呆等与肠道菌群有重要关系。
研究发现,当人体肠道菌群里的一种芽孢杆菌数量占优势时,会分泌神经毒素,造成腹泻或对神经的侵害,儿童自闭症与此有直接关系。
美国学者博尔特(Bolte)认为,孤独症可能是由于长期亚急性破伤风梭菌(C.tetani)(致病性梭状芽孢杆菌的一种)感染所致,胃肠道感染这种病菌后,释放的神经毒素通过迷走神经传人中枢神经系统,水解突触囊泡的小突触泡蛋白,抑制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引起了孤独症的各种行为表现,而抗肠道梭菌的治疗可减轻孤独症的症状。
最新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一种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丙酸,可引起大鼠患孤独症。
这些发现都提示了孤独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梭状芽孢杆菌类。
因此,通过益生菌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抑制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减少有害菌产生的有毒物质,将是治疗孤独症的有效替代手段之一。
焦虑与肠道微生物
焦虑是由预先知道但又不可避免的、即将发生的应激性事件引起的一种预期反应,以恐惧、担心、紧张等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同时多伴有心悸、多汗、手脚发冷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核心症状为担忧。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格勒(Goehler)等人的研究表明,焦虑是病原微生物入侵导致的人类疾病行为的一种主要情绪表现。
空肠弯曲菌(C. jejuni)或枸橼酸杆菌(C.rodentium)入侵,在感染早期,便可引起小鼠焦虑样行为。
伦敦大学医学院罗克和洛里(Rook&Lowry)等人研究认为,
微生物环境的改变引起宿主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调节功能受损,机体炎症反应途径过度活化而抗炎症途径发育不完全,使得机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上升,抗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如果炎症倾向Th2时易出现焦虑症状,Th1时易出现抑郁症状。
多伦多大学营养科学学院研究人员饶(Rao)等研究表示,补充益生菌乳酸杆菌可减轻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焦虑情绪。
由此可见,焦虑可能与肠道菌群有一定的关系,而补充益生菌可对焦虑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肠道微生物在各种心理疾病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可能通过肠-脑轴影响宿主的脑行为,甚至心理状态,借助于神经递质、代谢产物、免疫信号、甚至基因表达等通过神经途径、内分泌途径、免疫途径等来与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交流。
目前,尽管世界上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菌主要被用于各种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以及健康饮食,但有益微生物对抑郁、焦虑等情绪的改善正日益受到重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报告,世界上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受到精神病的困扰。
一般认为,中国的精神病发病率较低,但《柳叶刀》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精神病发病率与西方国家相似,约为17.5%,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预计到2020年,精神问题将占疾病总支出的四分之一。
因此,人体有益微生物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在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的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