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
《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大纲
![《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fc1bfc8b307e87100f69668.png)
《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本课程是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信息安全技术知识,是从事与信息安全相关领域工作的必备知识。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计算机网络是目前信息存储、获取、传递、交换、应用的一个主要媒介,是信息安全的主要阵地。
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信息安全学科的基本理论,对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且掌握实现信息安全的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
为学习信息安全领域内的其它课程以及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网络安全基础知识。
包括OSI模型、TCP/IP协议、常用端口、网络命令、进程服务等。
2.了解局域网的攻击防御及控制技术3.掌握黑客常用的工具及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
4.掌握操作系统常规的安全防范方法,通过操作系统的安全防范,加强系统的安全性。
5.掌握木马、病毒攻击及其防范。
6.掌握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7.掌握密码学与PGP加密的方法第一章网络安全基础……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OSI模型和TCP/IP协议栈的基础知识;了解常用的网络协议;掌握常用端口以及这些端口的作用;理解并掌握使用常用的网络命令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进程服务。
重点和难点:OSI模型、TCP/IP协议、常用端口、网络命令、进程服务;IP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UDP协议、DNS、TCP协议等常用协议的分析、常用端口、网络命令、进程服务第一节 OSI模型和TCP/IP协议栈一、OSI模型七层结构二、TCP/IP协议栈组成三、必须协议四、可选协议五、推荐协议第二节常用的网络协议分析一、网际协议(IP)二、传输控制协议(TCP三、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四、控制报文协议(ICMP)五、地址解析协议(ARP)六、远程登陆协议(Telnet)七、文件传输协议(FTP)第三节常用的端口介绍一、逻辑端口二、物理端口三、公认端口四、注册端口五、动态和/或私有端口第四节常用的网络命令一、Ping命令二、获取帮助命令三、设置主机命令四、配置管理IP地址命令五、查看命令第五节常用的进程服务介绍一、子系统服务器进程二、管理用户登录第二章局域网的攻击防御及控制技术……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局域网内的IP攻击;学会隐藏本机的MAC地址;局域网内的流量控制P2P。
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大纲.doc
![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14fbef83ee06eff9aef807f4.png)
《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信息安全技术学时/学分:34/2先修课程: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课教研室:网络与信息安全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木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围绕计算机网络安全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解,内容包括: 对称密码与公钥密码的基本原理、相关算法及应用,电了邮件的安全,IP安全,Web安全, 恶意软件及防火墙等内容,本课程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信息安全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木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基本技能,树立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并在实际应用环境下能够运用所学网络安全技术分析、判断和解决所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
成绩考核形式:末考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信息安全概述1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一下信息安全的概念及重要性,让学生掌握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的联系,网络安全基础知识。
2.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信息与信息安全的概念,信息的安全威胁,信息安全的需求与实现,常用的网络服务,掌握常用的网络命令。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信息、信息安全的定义,网络参考模型的划分。
教学难点是网络常用命令的使用。
4. 教学内容(1)信息与信息安全主要知识点:信息,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体系结构,信息安全目标。
(2)信息的安全威胁主要知识点:物理层、网络层、操作系统层、应用层、管理层安全风险分析。
(3)信息安全的需求与实现主要知识点:信息安全的需求、实现。
(4)信息安全发展过程主要知识点:信息安全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5)网络协议参考模型主要知识点:OSI七层参考模型,TCP/IP四层参考模型。
信息技术(拓展模块)(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 小型网络系统搭建 信息安全保护)教学大纲 及 教案
![信息技术(拓展模块)(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 小型网络系统搭建 信息安全保护)教学大纲 及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3b9b3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1.png)
信息技术(拓展模块):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小型网络系统搭建、信息安全保护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硬件和软件组成,掌握基本的维护方法。
2. 学习小型网络系统的搭建过程,熟悉网络设备和协议。
3. 掌握信息安全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信息安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a. 计算机硬件组成及维护b. 计算机软件组成及维护c. 移动终端硬件组成及维护d. 移动终端软件组成及维护2. 小型网络系统搭建:a. 网络设备及功能b. 网络拓扑结构c. 网络协议d. 网络搭建步骤3. 信息安全保护:a. 信息安全基本原则b. 信息安全技术措施c.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d. 信息安全防护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实践操作法:动手实践,巩固理论知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小型网络系统搭建、信息安全保护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实验设备:计算机、移动终端、网络设备等。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3. 期末考试:设置理论考试和案例分析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2课时)第1课时: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及维护方法第2课时:讲解移动终端硬件组成及维护方法2. 小型网络系统搭建(3课时)第1课时:讲解网络设备及功能第2课时:讲解网络拓扑结构第3课时:讲解网络协议和搭建步骤3. 信息安全保护(2课时)第1课时:讲解信息安全基本原则和技术措施第2课时:讲解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防护实践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硬件组成及维护方法小型网络系统的搭建步骤及网络协议信息安全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措施2. 教学难点:移动终端软件组成及维护网络协议的理解和应用信息安全防护实践的实施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b90219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6.png)
《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大纲目的和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能够识别和评估信息系统中的潜在威胁,并掌握保护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具备应对信息安全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信息安全基础1. 信息安全概述- 信息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 信息安全的基本原则和目标2. 威胁和风险- 威胁和攻击类型- 风险评估和管理3. 密码学基础- 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数字签名和认证4. 计算机网络安全- 网络攻击和防御技术- 网络安全架构第二部分:信息系统安全1. 操作系统安全- 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 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2. 数据库安全- 数据库的安全性要求- 数据库安全保护措施3. Web应用程序安全- 常见的Web安全漏洞- Web应用程序的安全性测试4. 移动设备安全- 移动设备的安全风险- 移动设备安全措施第三部分:信息安全管理1. 信息安全政策和标准- 信息安全政策和流程- 信息安全标准和合规性2. 安全培训和意识- 员工信息安全培训- 安全意识提升活动3. 事件响应和恢复- 安全事件的响应流程- 紧急响应和恢复计划4. 法律和伦理问题- 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伦理和道德问题评估方式:- 作业和项目(30%)- 期末考试(70%)教学资源:- 课本:《信息安全概论》- 网络资源:相关的文献和案例分析备注:本课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拓展模块)(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 小型网络系统搭建 信息安全保护)教学教案
![信息技术(拓展模块)(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 小型网络系统搭建 信息安全保护)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78db3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2.png)
信息技术(拓展模块)(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小型网络系统搭建信息安全保护)-教学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掌握小型网络系统搭建的步骤和技巧;(3)了解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性,学会基本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信息素养;(2)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1)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维护方法;(2)移动终端的使用和维护技巧。
2. 小型网络系统搭建:(1)网络基础知识;(2)网络设备的连接和配置;(3)网络系统的调试和优化。
3. 信息安全保护:(1)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2)网络攻击的类型和防范方法;(3)个人信息和数据的安全保护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小型网络系统搭建的步骤和技巧;(3)信息安全保护的基本措施。
2. 教学难点:(1)网络设备的连接和配置;(2)网络攻击的防范方法;(3)个人信息和数据的安全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的方法和技巧;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信息安全案例,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2. 结果性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评估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全面评估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d7bb22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f.png)
《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大纲《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信息安全英文名称:Technology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总学时 48 学分:3 适用对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考核方式:考查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主要围绕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解,内容包括: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框架和技术,常见的系统漏洞和攻击方式,目前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应用较多的技术如公钥加密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IDS)技术和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KI)的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有关内容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以及安全理论与应用技术,树立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并在实际应用环境下能够运用所学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理论分析^p 、判断和解决所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信息安全概述(2 学时)1.了解信息安全的概念和背景,了解我国信息安全的现状和信息用户的行为特征。
2.了解常见信息威胁的类型,了解常见的信息安全攻击方式。
3.理解信息安全的目标,理解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抗否认性的具体含义及实现方法。
4.理解信息安全管理的概念、组成,了解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概念。
(二)数学基础(6 学时)(三)密码学基础(8 学时)1.了解密码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了解密码系统的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
2.理解古典密码学的特征;掌握常见古典密码体系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3.理解现代密码学的基本特征,理解古典密码学和现代密码学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现代密码学主要以密钥密码方法为主的原因,理解保密密钥法(对称密钥法)和公开密钥法(不对称密钥法)这两大加密方式的特征;理解现代密码学在网络环境下的重要意义。
5、了解常见的保密密钥算法和公开密钥算法,掌握DES 算法流程。
掌握公用密钥和私有密钥的概念和意义;理解单向陷门函数的工作特点;理解 RSA 算法的工作原理和数学基础;掌握 RSA加密和解密算法的流程。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0a76db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7.png)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课程质:选修/必修计划学时:五二计划学分:二先修课程:无选用:《信息技术》;适用专业:适合作为职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地,也可供职场需要学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知识地员学参考。
课程负责:二,课程简介本书采用任务模块地讲解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对生产,生活,学方式地影响,并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地应用技能。
三,课程教学要求序号专业毕业要求课程教学要求关联程度一工程知识二问题分析掌握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掌握网络应用通过项目任务讲解图文编辑地方法H三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备办公软件基本操作能力,能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H四研究M 五使用现代工具M 六工程与社会L 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八职业规范提高信息技术创新,培养强化认知,合作,创新能力,为职业能力地提升奠定基础H九个与团队课后练可以行分组讨论,分担任务,学配合H一零沟通通过小组发言,提练或思考报告增强沟通能力与执行能力H一一项目管理H一二终身学以终生学为目地,不断了解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地任务与目地要求。
注:"课程教学要求"栏内容为针对该课程适用专业地专业毕业要求与有关教学要求地具体描述。
"关联程度"栏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按高关联,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M"或"L"。
"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地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地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有关。
四,课程学内容章节名称主要内容重难点关键词学时类型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感受身边地信息技术认识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认识信息系统选用与连接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操作系统管理信息资源维护系统信息技术;信息社会;信息系统;计算机数制;信息技术设备;操作系统;文件与文件夹;文件夹树一六理论讲解+项目任务二网络应用——与神奇地网络世界亲密接触认识网络配置网络获取网络资源网络流与信息发布运用网络工具了解物联网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设备;网络信息;网络资源;网络通信;云存储;物联网技术一六理论讲解+项目任务三图文编辑——制作极具创意地精美文档操作图文编辑软件设置文本格式制作表格绘制图形编排图文图文编辑软件;页面格式;编辑与美化表格;文本与表格地相互转换;绘制示意图与结构图,二维模型,三D模型;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添加题注,脚注,尾注二零理论讲解+项目任务四数据处理——让数据提供有价值地信息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初识大数据数据处理;设置数据类型与美化数据;数据清理,计算与管理;数据可视化;大数据采集与分析一八理论讲解+项目任务五程序设计入门——体验程序地神奇了解程序设计 设计简单程序 程序设计;算法;流程控制 一二理论讲解+项目任务 六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创造精彩纷呈地数字媒体作品 获取数字媒体素材 加工数字媒体素材 制作数字媒体作品初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数字媒体;图片,音频,视频与动画编辑;数字媒体设计规范;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一六 理论讲解+项目任务 七信息安全基础——加强信息社会"安保"了解信息安全常识 防范信息系统恶意 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六理论讲解+项目任务 八工智能初步——无限可能地未来世界初识工智能 了解机器 工智能技术;机器技术四理论讲解+项目任务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序号 成绩类别 考核方式 考核要求 权重(%) 备注一 期末成绩 期末考试 大作业 五零 百分制,六零分为及格 二 实战训练 一零次 四零 优,良,,及格,不及格 三时成绩时表现出勤情况一零二次未参加课程则无法获得学分注:此表内容为该课程地全部考核方式及其有关信息。
信息安全技术_教学大纲
![信息安全技术_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9d52ef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6.png)
信息安全技术_教学大纲标题: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信息安全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网络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教授学生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保障数据安全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威胁和挑战,熟悉常见的安全策略和技术。
2、掌握密码学基础,包括对称密码学、非对称密码学和哈希函数。
3、熟悉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和应用软件中的安全问题,掌握防止和应对常见安全威胁的策略和技巧。
4、了解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虚拟专用网络(VPN)等安全设施的原理和使用。
5、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保障数据安全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信息安全基本概念:信息安全威胁、攻击手段、防范措施等。
2、密码学基础:对称密码学、非对称密码学和哈希函数。
3、操作系统安全:权限管理、文件系统安全、防火墙等。
4、网络协议安全:TCP/IP安全、应用层协议安全等。
5、应用软件安全:防病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等。
6、安全设施: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VPN等。
7、安全管理和法规:信息安全政策、标准与法规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讲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2、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环境中亲手操作,实践信息安全技术的具体应用,加深理解和记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安全事件和案例,让学生了解现实世界中信息安全威胁的严重性,同时学习如何应对和防范这些威胁。
4、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主题讨论和分享,促进他们对信息安全技术的深入理解。
5、项目合作:安排实际的项目让学生合作完成,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信息安全实践能力。
五、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理论题、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报告等,以评估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
2、期中考试:通过笔试和实验操作等方式,考察学生对信息安全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信息安全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
信息安全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安全数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f5aed5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f.png)
信息安全数学课程教学大纲信息安全数学课程教学大纲引言:信息安全是当今社会中至关重要的领域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和网络化。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安全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威胁,我们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信息安全人才。
而信息安全数学课程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课程目标信息安全数学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和应用密码学、数据加密、数字签名等相关数学原理,以及分析和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1. 数论基础数论是信息安全数学课程的基础,它研究的是整数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将掌握素数、最大公约数、同余等基本概念,并了解它们在密码学中的应用。
2. 密码学原理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的核心领域,它研究的是如何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对称密码和非对称密码的原理,了解公钥密码体制、流密码和分组密码等概念,并掌握常用的加密算法和解密方法。
3. 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加密是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对数据进行转换和处理,使其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难以被非法获取。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数据加密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应用,以及常见的数据加密标准和协议。
4. 数字签名与认证数字签名是保证信息完整性和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密和签名,确保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篡改。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数字签名的原理和应用,了解数字证书和公钥基础设施等相关概念。
5. 安全协议与攻击安全协议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规定通信双方的行为和规则,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和篡改。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常见的安全协议,如SSL/TLS协议和IPSec协议,并了解常见的攻击手段和防御方法。
三、教学方法信息安全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信息安全工程实验》-教学大纲-汪粼波
![《信息安全工程实验》-教学大纲-汪粼波](https://img.taocdn.com/s3/m/6d103f761eb91a37f1115c69.png)
《信息安全工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ZJ36040课程名称:信息安全工程实验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Security Engineering 学分/学时:1/36 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网络工程,信息安全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开课单位: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信息安全工程是一门研究如何构建安全的信息系统的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一些工具、过程和方法来设计、实现和测试能够对抗恶意攻击、错误和灾难的可靠系统,并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动态地调整系统。
信息安全工程是信息安全领域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安全工程实验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贯穿于整个信息安全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
信息安全工程课程上机实验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上机操作,加深对信息安全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2. 学习和实践构建信息安全系统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安全工具和方法;3.通过对各种安全技术和工具的熟练掌握,实践如何系统性的设计和实现安全系统;4. 通过实际题目的上机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实现教学目标,信息安全工程课程的实验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基本操作阶段和技术提高阶段三个阶段,其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为:1.前期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理解信息安全工程的基本概念;体验构建各种信息安全应用系统中可能面对的各种攻击威胁和应对措施。
2.基本操作阶段:主要任务理解并掌握各种信息安全技术,包括基本安全协议、缓冲区溢出攻击、DES、AES、RSA及SHA等加密和哈希函数,分布式系统安全、木马、蠕虫等计算机病毒等。
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3.技术提高阶段:该阶段的实验要求学生不仅把课本上的内容掌握好,同时还需要自学一些相关的知识,例如系统化设计、软件工程、设计模式等。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掌握系统化构建信息安全工程系统的方法。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实验要求:1.第一次实验前,任课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清实验的整体要求及实验的目标和任务;讲清实验安排和进度、平时考核内容、期末考试办法、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讲清上机操作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0431115总学时数:48总学分数:2.5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计算机网络安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方向的专业限选修课。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信息保密技术,信息认证技术,PGP邮件加密软件,防火墙软件的使用;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协议,防火墙与VPN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计算机病毒等计算机网络安全基本理论与技术;了解传输层安全协议的工作流程及其配置方法等,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实体与信息安全领域的防范意识和相关的技术水平。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1.网络安全概述教学内容:网络安全的概念,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网络的安全机制。
教学要求:(1)熟悉网络安全的概念;(2)了解网络面临的主动、被动攻击及主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2.计算机病毒教学内容:计算机病毒概述,病毒的定义及特点,病毒的分类及特征,病毒的检测、清除及预防,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1)熟悉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了解常用病毒防治软件和硬件。
3.信息保密技术教学内容:加密体制的分类及基本要求、传统的加密技术(古典密码),对称密码技术(DES、非对称密码技术(RSA)。
教学要求:(1)了解密码学的基本概念及加密体制的分类;(2)掌握典型的DES分组密码算法;(3)熟悉RSA公钥密码算法。
4.信息认证技术教学内容:数字签名技术,站点认证,身份认证技术,RSA数字签名算法。
教学要求:( 1)熟悉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技术、杂凑技术的概念;(2)了解RSA数字签名算法;( 3)掌握认证的概念和站点认证、身份认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利用公钥密码进行数字签名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5.防火墙技术与虚拟专用网教学内容:Internet 受到的安全威胁、防火墙技术和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常用的防火墙的软件。
教学要求:( 1)了解目前Internet 受到的安全威胁;( 2)熟悉防火墙的安全策略,防火墙的体系结构及其应用;( 3)了解虚拟专用网的基本用途,( 4)掌握一种防火墙软件的使用。
6.PGP 邮件加密技术教学内容:PGP邮件加密技术概述,PGP邮件加密原理,相关密码技术。
教学要求:(1)掌握PGP邮件加密原理;( 2)熟悉常用邮件加密软件的使用方法。
7.网络站点安全教学内容:入侵手段,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系统,口令安全,网络监听和扫描器。
教学要求:( 1 )了解入侵攻击的主要手段;( 2)熟悉入侵检测、响应和追踪的过程和方法;( 3)掌握入侵检测系统的组成和实现方法;( 4)熟悉常用的网络攻击方法;( 5)掌握端口扫描原理;( 6)熟悉常用端口扫描工具的使用。
8.安全通信协议教学内容:协议的起源,协议的概述,协议规范,相关技术。
教学要求:(1)了解SSL记录协议,SSL握手协议和SSL的实现原理。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安全加解密算法,安全协议的原理及实现,掌握常用的网络安全工具软件,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安全领域的防范意识和相关的技术水平。
要求实验前做好准备,熟悉实验相关的技术和原理,制定实验方案,编写相关的程序或文档;实验独立完成,认真观察与思考;实验后进行分析小结,写出实验报告。
基本要求:1、掌握典型加密算法的原理,并编程实现DES或IDEA加解密算法;2、掌握常用的安全工具软件使用方法;3、掌握常用的侦听与入侵检测方法和手段。
四、教学时数分配理论:38 实验:10 上机:其它: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 . 网络安全概述 2实验一DES加密算法的简单实现(C/VC++)22 . 计算机病毒 2 实验二PGP邮件加密软件的使用 23 . 信息保密技术 6 实验三Ip包监视程序实现 44 . 信息认证技术18实验四漏洞扫描 25 .防火墙技术与虚拟专用网46 . PGP邮件加密技术 47.网络站点安全 68 .1安全通信协议49 .1机动 2合计48 学时五、其它项目六、有关说明1、教学和考核方式:本课程属考查课,考试方式为闭卷。
2、习题:每章布置一定的习题和课外思考题,巩固课内所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不单独安排习题课,在课内抽少量时间对习题和思考题进行讲解。
3、能力培养要求:本课程通过讲授密码学基础理论、密码协议、防火墙技术及常用网络安全工具软件等理论和技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安全理论知识,增强必要的安全意识,学会必备的安全防护技能,为以后从事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和管理打好基础。
4、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原理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5、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1)教材:《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彭新光等,科学出版社2006(2)主要参考书目:[1] 袁津生等.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 袁津生等. 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实用编程.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3]汤惟. 密码学与网络安全技术基础.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 Bruce Schneier著.吴世忠等译.《应用密码学:协议、算法与C源程序》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赠送以下资料《3D打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3D打印技术课程编码:1100001120学分及学时:1学分理论学时18学时(其中理论课10学时)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部门:计算机与互联网学院先修课程:物联网技术概论、电子技术、无线传感网、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考核要求:考查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走近3D打印技术》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改革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 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特长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而开发的设计课程。
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它无需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与传统技术相比,三维打印技术还拥有如下优势:通过摒弃生产线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减少了材料浪费;而且,它还可以制造出传统生产技术无法制造出的外形,让人们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出飞机机翼或热交换器。
因此,3D打印技术今后会在世界上替代大部分制造业;如果我们不能在3D打印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将难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因此,走近3D 打印技术,了解并学习3D打印技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就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程本着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融合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
旨在通过学生对世界制造业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的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在挥动想象的翅膀”的过程中,体验创意的神奇和伟大;快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合作、协调能力。
同时也初步体会3D制造技术将给社会带来的社会伦理困境。
| I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了解3D打印技术的现状,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与热情。
形成初步的3D制造技术概念以和了解3D建模的方法,以及对技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学习3D建模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能力的迁移与拓展。
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3•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借鉴中模仿,在模仿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增强社会,生活,知识产权观念,提高科学理论精神和技术素养。
、课程学时分配第一章3D打印概论1、3D打印的历史2、3D打印技术的发展状况3、3D打印技术的分类4、3D打印技术未来的发展5、3D打印技术的应用市场第二章正向三维工程设计1、简单零件设计2、钣金造型3、自由造型4、曲面设计5、装配设计6、特殊曲面第三章逆向工程设计1、三维数据的获取2、三维数据的处理第四章3D打印工艺设计及材料分析1、融熔沉积技术2、紫外光固化技术3、立体光固化技术4、分层实体制造技术5、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6、粉末粘接技术第五章制作及后处理1、FDM技术的制作及后处理2、其他技术后处理流程简介第六章桌面3D打印机的拆装与维修1、桌面3D打印机的安装与使用2、桌面3D打印机的参数设置3、桌面3D打印机的维护第七章3D打印相关软件的安装1、Creo 2 0 系列Win32/64 详细图文安装教程2、Cimatro n 单机版软件的安装3、切片软件Cura的安装利用资源:网络资源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一)学分与学时本课程为1个学分,共12学时,安排在四、五年级进行。
(二)教学设备计算机教室、网络资源、建模软件。
3D打印机、打印耗材(三)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探索实践、教师讲评、学生再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评价建议(一)评价形式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及学分的认定以出勤率+课堂表现+3D建模实践+3D作品评分几个方面的总体情况来进行测评。
(二)评价内容建议: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在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提高,还应重视活动中各种能力方面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