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合集下载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的研究;8.生态环境的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 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层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层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资源。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以及成岩作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和发展。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球表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构成了地球的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关注这些圈层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主要包括:1. 揭示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预测地质环境发展趋势,为国土规划和资源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3. 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4. 探讨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提供科学指导。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的基本特征、形成演化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2. 环境地质作用:研究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主要的环境地质作用类型,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地震作用、火山作用等。

3. 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与各圈层相互作用、陆地水循环与水环境变化、地球关键带物质运移与能量转化、生态环境地质、污染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医学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城市环境地质与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效应、地质环境工程与生态系统修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化等。

三、环境地质学的分支学科环境地质学有许多分支学科,主要包括:1. 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地质学方法。

2. 污染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医学环境地质学:研究污染物在地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循环规律,以及地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地质灾害防治学: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预测、防治和评估,减轻灾害损失。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1. 名词解释(每题3分,10题,共30分)2. 选择题(每题4分,10题,共40分)3. 简答题(每题10分,2题,共20分)4. 论述题(10分)《环境地质学》重点考察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 环境地质学概念?2.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法(5)模型模拟和预测方法。

(6)环境地质评价(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3.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的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2)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其评定好坏的条件有: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3)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4)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是准确预测环境变化的基础,是环境地质学的核心问题。

4. 环境地质作用?是指人类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1)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

(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地质作用,是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4、人为塑造地形作用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

第二章河流和洪水1. 侵蚀基准面与河流的平衡剖面侵蚀基准面,对大多数河流而言,是河流所流入的水体的表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河流在泥沙的侵蚀和沉积之间趋于一种平衡或均衡,这时一条河流从河源至河口的纵剖面呈现一种独特的凹形,称为河流平衡剖面,代表河流已发育成熟。

环境地质学_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_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_

环境地质学_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_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_

作用,加强了季风环流,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形成强烈降雨带,
并影响全球的大气环流和环境变化。青藏高原强烈快速隆升加
剧了地面岩石的化学风化、有机碳埋藏和隆升了的植物光合作
用,这些作用强烈地消耗了新生代全球大气CO2 ,形成“冰室 效应”,促使距今约3Ma 之前的两极高纬度地区冰川的形成,
产生新生代全球变冷。
地球内部气体向大气圈释放,以及地壳表层风化作用对大气某些成分 的吸收机制等。这些都需要从地球系统的整体来认识和研究。

以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为对象,注重地球各圈层界面特征的
研究,从总体上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的变化规律和原因(自
然的和人为的),并预测其变化趋势是当今科学的前沿领域,也是环
境地质学研究的主要目标。
翟秋敏
5/25/2019
1
讲授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三章 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第四章 水资源与地质环境 第五章 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第六章 能源与地质环境 第七章 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 第八章 地质灾害 第九章 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 第十章 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制图
5/25/2019
气、岩石和生物要素中;水作为载体在水圈与岩石圈之间、水圈与大
气圈之间、水圈与生物圈之间传输物质和能量,是连接各个圈层的纽
带。地下水在土壤和岩石空隙间不断运移,可溶解和富集各种离子、
胶体及气体物质,并与土壤和岩石发生物质交换,其机理是研究地下
水和土壤环境污染的基础、在固体废物处置、核废物地质处置中将发
5/25/2019
7
二、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问题

地球系统是由多个圈层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
整体,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北大环境地质学讲义02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北大环境地质学讲义02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基础。

二、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的消费物资,都直接或间接地取自地质环境;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地质环境之中。

所以,地质环境的容量,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资源的概念在不断地发展。

在现阶段,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矿物资源;②能源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这些地质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更新资源,使用后不能再生。

水资源虽能得到更新,但其年可用量也是有限度的。

所以,滥采、滥用地质资源,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水体、土壤、岩石对污染物质具有自净功能,通过这种自净功能,地质环境对外来的污染物质进行内部消化,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

(二)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人类生存于地球化学场的作用下,钙、镁、钾、钠、碳、氮、氧、磷等元素及某些微量元素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发育所必需的。

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过低或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其他元素,均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

所以,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和地质空间资源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其可用价值的大小密切相关。

北大环境地质学讲义01绪论

北大环境地质学讲义01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己经意识到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

一方面,大地构造循环、岩石循环、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对大陆与海洋的分布和全球性气候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控制着地貌、岩石、矿物、土壤、水体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地质环境,人类活动又在改变着地质环境。

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地质学属应用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一切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都属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畴。

但迄今对其所应研究的内容尚无统一认识。

概括起来,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全球变化的研究全球变化研究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海洋一大气一陆地相互作用与水循环研究、元素迁移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过去事件和作用过程的高分辨率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地表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已受到国际地学界的普遍重视。

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和预测,是环境地质学研究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也是环境地质工作服务于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主要包括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值调查、地质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评价、不同比例尺的环境地质填图、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环境地质学总结2

环境地质学总结2

10
2.3 地质循环
在地球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各种物理、化学和 生物化学过程创造、维持、毁灭、重建了地球 表层的物质,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 础,这些过程被统称为地质循环(Geologic cycle)。地质循环是由多个次循环组成,包 括:
构造循环(Tectonic cycle), 水文循环(Hydrologic cycle), 岩石循环(Rock cycle)和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
聚敛边界(Convergent boundary),板块俯 冲,碰撞;
转换边界(Transform boundary),滑动,越 过,剪切,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德列斯断 层(San Andreas Fault)就是巨大的太平洋板 块与北美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17
2010-9-8
Y.D.,Chen
要很长时间研究积累。
2010-9-8
Y.D.,Chen
GUT
5
地质学定性描述快速发展到更多的定量研究
数学应用更广,参数趋于定量化;
各种模型都有了长足发展,如仿真、数值化、概念、 物理模型等
实验手段科学化,实验设备先进化;
探测地球内部变化及地球运行轨迹的应用装置更为 先进;
平衡—非平衡体系的边界条件、压力、受力极限等 概念在模拟、评价、管理环境系统中越来越重要。
塑性:一旦外力作用消失而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到 初始状态;
脆性:如果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无明显变形而是立 刻破碎.
2010-9-8
Y.D.,Chen
GUT
33
2010-9-8
Y.D.,Chen
GUT
34
2010-9-8

环境地质学思考题集合PPT课件

环境地质学思考题集合PPT课件
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学论文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山水画中的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思考题
第二章 ❖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 简述环境地质作用? ❖ 协调人地关系应掌握的规律? ❖ 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言问
092班: 南水北调工程是如何具体开展的?分析存在的利与弊。
093班: 人地关系危机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进行人地关系的协调。
要求:动脑思考,各抒己见 ,手写,不少于1000字。 注明:班级,学号,姓名。 下周二上课前各班收齐交上来。
第六章 思考:形成地热资源需具备哪两个条件?
要有特殊的地质构造,使地球内部热量能够 向上运行;
题?
思考题
第三章
1、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土壤在环境中起到哪些作用? 2、土地利用中的正、负环境效应。 3、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第四章
1.如何解决我国水资源在时间 和空间上分布不均的问题?
2.论述水资源开发的正负环境效应。
第五章
论述题目
091班:
——
计入平时成绩
请论述三峡大型水利工程产生的正负两面环境影响。
要有地下水作为运载工具,把热源散发的热 带到地球表面。
第七章 这张没有思考题
课堂小结
工程活动
人类活动
影响地质环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农业活动
城市化进程
垃圾处理过程
本课件可任意编辑,请在下载后
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修改。
This courseware can be edited freely, please modif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after downloading.

环境地学

环境地学

第一章绪论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1)定义:所谓地质环境,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它包含3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3)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质环境容量方面,地质环境容量可以用特定空间可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包括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这些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②地质环境的质量方面,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由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方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在同一类地质环境系统内,不同的工程活动,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趋势,良性反应或恶性反应,这取决于人类活动与该地区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作用性质。

④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方面,地质环境比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当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超过了地质环境的承受极限后,必然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对人类活动做出反应。

2、环境地质作用(1)定义: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包含: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作用的反馈作用。

(2)类型: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3、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①人为剥蚀地质作用②人为搬运地质作用③人为堆积地质作用④人为塑造地形作用⑤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4、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1)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问题地球是由多个圈层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_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_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学分:2 学时:3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授课专业:环境工程考查方式:考查大纲执笔人:一、课程目标《环境工程地质学》是环境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地学的组成部分。

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和人为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但也有人从狭义的地质环境概念出发,把问题局限于岩石圈。

1972年中国开始探讨环境工程地质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组建研究机构,到70年代中期,发展成为一门较系统的新学科。

二、基本要求《环境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知识面较宽的课程,它所包括的内容涉及到遥感原理及应用、摄影测量学等科目。

要求学生开课前应自学相关的课程或教师补充相关内容的介绍。

本课程重点:区域地质环境研究、地质灾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为预报地质灾害提供依据,为减免灾害提出防范措施、地球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工程建设中可能引起的环境恶化问题、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讲、讨结合(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设、考结合(在考试成绩评定中注重学生平时设计分析能力和基本知识的测试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第一章绪论(学时:2)第一节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第二节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三节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发展简史第二章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学时:2)第一节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第二节环境地质作用第三节环境工程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学时:4)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三节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第四章水资源与地质环境(学时:4)第一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概述第二节水体污染第三节水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四节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第五章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学时:4)第一节矿产资源及其特性第二节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三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第六章能源与地质环境(学时:2)第一节能源与能源环境问题概述第二节能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第七章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学时:4)第一节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第二节城市化与地质环境第三节农业活动与地质环境第四节人工废弃物处置与地质环境第八章地质灾害(学时:4)第一节地质灾害概述第二节地震灾害第三节火山喷发灾害第四节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第五节岩溶地面塌陷第六节地裂缝第九章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学时:4)第一节表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第二节原生环境地球化学异常与人体健康第三节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十章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制图(学时:2)第一节环境地质调查第二节环境地质评价第三节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第四节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第五节环境地质区划与制图第六节环境地质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四、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环境学概论(第四版),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环境工程地质学(第三版),黄文辉,曾溅辉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年。

环境地质学研究与应用

环境地质学研究与应用

环境地质学研究与应用环境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地球的生存环境和地球系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它关注的不仅是地球自然的环境变化,还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研究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提供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支持。

本文将介绍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进展1. 环境地质学的发展历程环境地质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环境问题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

若干年来,环境地质学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系统及其各种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这既包括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学,也包括生态学、气象学和海洋学;另一方面,还通过探究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演化过程,提供了大量重要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案。

2. 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环境科学理论、地质学理论和系统分析理论。

其中环境科学理论主要研究环境问题的本质和特点,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地质学理论研究地球的结构、性质、演化和资源等基础问题;系统分析理论则研究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等基础理论方法,为环境地质学提供了数学模型与数值模拟等方法学基础。

3.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很广的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和地下水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来源、形态、迁移和转化等过程,以及这些物质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环境物理学环境物理学主要研究各种物理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的对环境产生影响。

(3)环境地质学研究环境地质学研究主要研究地表形态、地下水、土建筑工程和工程动态合理用地的地下属性等问题。

通过对各种地质环境因素的研究,如震动、滑坡、岩溶、泉洞形成等科学方法和技术,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问题;③如何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1)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2)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3)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4)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1.环境与地质环境★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环境地质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

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地质环境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

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

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称内三圈。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①以系统的方式存在②开放性③层次性④演化特性⑤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组成要素:地质环境系统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叠置的地球浅表层,其内部有空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它们代表了地质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

时空结构:P18(了解)2.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1)影响因素种类、个数的改变;(2)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改变;(3)作用强度速率的改变;(4)影响因素排列次序的变化。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1)稳定阶段(2)失稳阶段(3)稳定态重建阶段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1)按地质作用的类型分类: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次生地质环境问题;(2)按地质作用的驱动力来源分类: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外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3)按地质过程的动力学形式分类:突发的,渐进发生的。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一、环境地质学的概念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①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因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配不均匀,其丰度和赋存状态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地方病)等。

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大型工程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等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地质环境的内涵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三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

地质环境的范围:2.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容量,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是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

①矿物资源②能量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决定: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⒉原生地球化学背景;⒊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⒋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⒌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3.环境地质作用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①各种自然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和变质作用。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剥蚀地质作用;人为搬运地质作用;人为堆积地质作用;人为塑造地形作用;人为活动的其它地质作用。

环境地质学_地质灾害

环境地质学_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发生前都有一个短暂的渐进性变化过程 地质灾害发生前总会有一些以渐进性变化为特征的异常现象, 即所谓“前兆”。 (地震/滑坡 前 地面沉降/地下水异常) 启示 1、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在因果关系上存 在着“多因单果”、“单因多果”的现象。——地质环境问题的调 查不能脱离地质背景和成因分析 2. 许多地质环境问题的出现都与人为活动有着紧密联系—— 人为活动信息的不充分往往是地质环境评价面临的难题 3.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规律的科学探索任重而道远——加强对 前兆信息的收集+加强灾害监测工作
横波(S波)——是剪切波,质 点振动与波的传播方向垂 直,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为3.2~4.0km/s,第二个到 达震中,在震中部位它使 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 破坏性较强 。
面波:指沿地表或地壳不同地质层界面传播的地震 波,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反射,折射所形成的次 生波,其使地面产生垂直振动和水平振动。 蛇形运动的勒夫波 地面上滚动的瑞利波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尤其自身复杂的规律,对人类社会 经济的影响表现出长久性、复杂性特征: (1)重大地质灾害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人口大迁移; (2)受地质灾害周期性变化的影响,经济发展也相应地表 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特点; (3)地质灾害地带性分布规律还导致经济发展的地区性不 平衡。
9. 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
地质环境问题
渐进性的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环境系统以渐进方式失稳 而伴生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其后果往往是累进性的, 较轻微的财产或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系统突变所造成的,又称突发性 的地质环境问题。
① 地质环境问题内涵多、地质灾害内涵小,前者包含后者。 (地质环境问题包含了地质灾害和非地质灾害即渐进性 的地质环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地质环境抗人类干扰的能力 原生地球化学背景 地质环境承受污染或受破坏 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
3.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 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良性干扰 恶性干扰
4. 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 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 由人类地质活动造成的环境恶化: 人类地质活动造成的环境恶化: 造成的环境恶化 1、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 局部地表的缓慢降低, 局部地表的缓慢降低,主要是过量抽取地 下水以及地下矿藏采空后, 下水以及地下矿藏采空后,地下静压力失去 平衡而造成上覆岩层下沉。 平衡而造成上覆岩层下沉。 2、咸水入侵 (saltwater intrusion) : 、 因地下水位下降或咸水侵入地下淡水层, 因地下水位下降或咸水侵入地下淡水层, 使地下淡水咸化。 使地下淡水咸化。 包括地下淡水层与咸水层串层和海水入侵。 包括地下淡水层与咸水层串层和海水入侵。
地质资源: 地质资源:是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 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主要包括: 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主要包括: 矿物资源 土地资源 地下水资源 地质景观资源 地质空间资源 能源资源 建筑材料资源
2. 地质环境的质量 地质环境质量是指一个特定地质空间适应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程度 经济活动发展的程度。 人类社会 经济活动发展的程度。 主要可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主要可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地质环境对人类的作用: 地质环境对人类的作用: 地质资源开发 地质体的利用
二.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1. 地质环境容量 在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前提下, 在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前提下, 一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 一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 经济 活动发展的最大潜能。 活动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容量, 地质环境的容量,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 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 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 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来评价。 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环境是岩石圈上部有特殊性质的部分, 地质环境是岩石圈上部有特殊性质的部分, 是个多成分的动力系统, 是个多成分的动力系统,是生命和人类活动 的环境。地质环境是多因子系统,其主要 的环境。地质环境是多因子系统, 因子是岩石、土壤、有机成分、气体、 因子是岩石、土壤、有机成分、气体、地下 微生物以及动力作用等。 水、微生物以及动力作用等。
8、诱发地震: 诱发地震: 由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由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如水库 蓄水、采矿、废液深井处置和核爆炸等。 蓄水、采矿、废液深井处置和核爆炸等。 9、矿产资源枯竭: 矿产资源枯竭: 矿产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矿产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随着人口的 快速增长,矿产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快速增长,矿产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10、块体运动: 10、块体运动: 泥石流灾害,山体滑坡等。 泥石流灾害,山体滑坡等。
§2.2 环境地质作用 环境地质作用: 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是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 的相互作用。 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质作用 人为地质作用
一. 自然地质作用 内动力作用: 内动力作用:内部地质作用主要由内部 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如构造运动、岩浆运动、火山、地震等。 如构造运动、岩浆运动、火山、地震等。 外动力作用:表层地质作用 。 外动力作用: 如风化、侵蚀、沉积和成岩等。 如风化、侵蚀、沉积和成岩等。
3、地下水污染(groundwater pollution) :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水质因人为因素而恶化。 地下水水质因人为因素而恶化。 4、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的人为因素: 海平面上升的人为因素: 1)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 )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 2)过量开采地下水及地下矿产造成沿海城市 ) 地面下降; 地面下降; 3)人类经济活动造成大量陆地岩土碎屑随水 ) 进入海域; 进入海域; 4)海水因温度升高而体积膨胀。 )海水因温度升高而体积膨胀。
—— 孔子
——《史记·殷本记》 《史记 殷本记 殷本记》
•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 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 “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 春二月, 春二月 毋敢伐树木山林……” —— 《秦律 田律》 秦律·田律 田律》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WECD,《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 ( , 我们共同的未来》 )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人口 问题 资源 问题 环境 问题 发展 问题 简称PRED问题 问题 简称
这些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了单 一学科的范围, 一学科的范围,迫切要求从整体上来研究 地球环境和生命系统的变化, 地球环境和生命系统的变化,从而提出了 地球系统的概念,即由大气圈、水圈、 地球系统的概念,即由大气圈、水圈、岩 石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整体。 石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整体。
全球变化学现阶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全球变化学现阶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全球大气化学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全球海洋通量研究 全球水文循环过程的生物学特征 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变化史的研究
地质环境的上限位置:岩石圈的表面, 地质环境的上限位置:岩石圈的表面,这里 所有的地质环境因子都积极的与大气、 所有的地质环境因子都积极的与大气、地表 水体、生物界相互作用。 水体、生物界相互作用。 地质环境的下限位置: 地质环境的下限位置:决定于人类社会的技 术发展水平, 术发展水平,以及进入岩石圈内部的工业活 动深度。目前阶段, 动深度。目前阶段,世界能够进入岩石圈的 深度大约为5公里 最深钻探深度达12公里 公里, 公里。 深度大约为 公里,最深钻探深度达 公里。
主要内容
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2
环境地质作用
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几个前沿问题
3
4
环境地质与文明(观看纪录片) 环境地质与文明(观看纪录片)
§2.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的内涵: 一. 地质环境的内涵: 地质环境” 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 “地质环境”: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 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 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 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物质组成 地质结构 动力作用
课程内容
第1章 绪论 章 第2章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章 第3章 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章 第4章 水资源与地质环境 章 第5章 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章 第6章 能源与地质环境 章 第7章 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 章 第8章 地质灾害 章 第9章 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 章 第10章 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制图 章
5、土地沙漠化 (desertification) : 、 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及过度樵柴, 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及过度樵柴,破坏生态 平衡,导致和加剧土地的沙漠化。 平衡,导致和加剧土地的沙漠化。 6、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 盐和碱在土壤表层迅速积累的过程。 盐和碱在土壤表层迅速积累的过程。 7、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土壤被风、流水侵蚀和冲刷而去。 土壤被风、流水侵蚀和冲刷而去。 后果:农田肥力下降、河湖淤积、 后果:农田肥力下降、河湖淤积、洪水泛滥以及 生态环境恶化。可分为自然致因和人为致因。 生态环境恶化。可分为自然致因和人为致因。
质量, 质量,创造新的更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人 工生态系统。 工生态系统。
(2) 消极的破坏影响,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 消极的破坏影响,
的破坏。 的破坏。
人地关系危机表现在: 人地关系危机表现在: 环境变迁 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 地质资源短缺 地球环境污染
3. 人地关系的协调
֠ 人地系统主从律 人地系统主从律 ֠ 人地系统反馈律 人地系统反馈律 ֠ 人地关系递进律 人地关系递进律 ֠ 人地适应律 人地适应律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涉及: 可持续发展涉及: 可持续经济发展 可持续生态发展 可持续社会发展
苏丹村民聚集在飞机空投粮食所行经的航道上, 苏丹村民聚集在飞机空投粮食所行经的航道上, 等着捡拾散落出来的粮食。 等着捡拾散落出来的粮食。
《饥饿的苏丹》九四年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作者卡特在拍完照片后将 饥饿的苏丹》九四年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 鹰赶走,但人们问起这个小孩时,作者则不知其现状。 鹰赶走,但人们问起这个小孩时,作者则不知其现状。后作者由于良心的遣责而 自杀。在遗书中他写道: 我被鲜明的杀人、尸体、愤怒、痛苦、饥饿、 自杀。在遗书中他写道:“我被鲜明的杀人、尸体、愤怒、痛苦、饥饿、受伤的 儿童、快乐的疯子的记忆纠缠不休,总是警察、总是屠夫……真的,真的对不起 真的, 儿童、快乐的疯子的记忆纠缠不休,总是警察、总是屠夫 真的 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三.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1. 人地关系危机的本质
人类意识和社会经济行为与其生存环境的潜 在利用方向、 在利用方向、可承载量之间存在的巨大不整 合和全面失衡,其核心是资源问题。 合和全面失衡,其核心是资源问题。
2. 人地关系危机的表现形式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1) 对环境施加积极的建设影响,提高环境 对环境施加积极的建设影响,
实验室无法再现的火山喷发
壮 观 的 火 山 喷 发
山 岳 冰 川
褶皱岩层
天体撞击的陨石坑
二. 人为地质作用
人为剥蚀地质作用:工程挖掘土石、 人为剥蚀地质作用:工程挖掘土石、农业平地 人为搬运地质作用:采矿、 人为搬运地质作用:采矿、建筑地基 人为堆积地质作用: 人为堆积地质作用:填海造地 人为塑造地形作用:兴建水库、 人为塑造地形作用:兴建水库、运河 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