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毒副反应及其机理-综述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不良反应-高血压处理
谢谢观看 欢迎指正
服用ACEI可出现首剂现象(低血压),因此首次服药应严 格观察血压的变化, 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 头疼、头晕、面色潮红等现象,当患者 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 时,护士要了解其配伍禁忌,做好监护和指导。应用受体阻 滞剂 时,密切观察心率和血压,防止心动过缓。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相关性高血压的治疗——非药物治疗
1 2
心理护理
晚期肿瘤给患者带来躯体功能、身体形象、社会地位等的变化,会使患者产生 多 维不良反应,所以心理护理十分必要 。
靶向药物治疗对于患者是全新的领域,应做好用药前宣教, 该类药物价格相对贵, 多数患者有所顾虑,进行用药指导,告 知靶向药物治疗的优越性,减轻患者的心理负 担,同时告知该药 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高血压、蛋白尿等,但对 症 处理后多可缓解,无需停药,遵医嘱安全用药。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 导致高血压不良反应处理
前言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与肿瘤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心脑血管疾病死 亡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随着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 在临床中应用日益广泛,提高了抗肿瘤疗效,显著改善了肿瘤患者的预后.
4
靶向药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
机制概述
一氧化氮的产生减少
3 2 1
内皮素1(ET-1)分泌增多
ET-1血管收缩,ET-1与eETA受体结合,减少NO,缩血管
微血管结构变化
微血管稀疏是高血压 发病的重要环节,表现为小动脉、毛细血管空间密度 降低
氧化应激增加
neves等通过动物实验证实 VEGF 抑制剂通过增加 NADPH氧化酶活性,引起体内氧化应激 增加、减少 NO产生,进而影响血管内皮功能,造成血管舒张功 能障碍。
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氧化氮合酶介导的肌丝凋亡;通过抑制心脏祖细胞 酶(TK)是蛋白激酶中一类大的亚家族,负责参与生
及GATA4 造成肌丝蛋白合成受抑制;钙超负荷引 理性的可逆的多肽磷酸化,从ATP 向酪氨酸残基转
起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通过下调AMP 激活的 移磷酸盐,从而调节参与癌症进展的信号通路功
蛋白激酶造成心脏能量代谢改变[5]。尚不清楚以 能[11]。基于这一机理,一些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使用也伴随着其导致的心血管 包括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等,用于治疗乳腺
毒性不良事件增加,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 癌、小细胞肺癌、骨髓瘤、肉瘤、淋巴瘤和白血病等。
量。近年来肿瘤心脏病学迅速发展,在维持化疗 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肌病是最早被报道的化疗药物心
药物疗效的同时,降低其心血管毒性,减少化疗后 血管毒性表现。蒽环类药物的心血管毒性属于
1%的患者中,在用药当时或用药后1 周内发生,其 最初的报告以来,已有多项研究表明伊马替尼可引
特征是心肌收缩性短暂下降。慢性心血管毒性更为 起心血管不良事件[12,13],如心律失常、CHF、血管性
常见,可被进一步分为早发性(服药后1 年内)与迟 水肿及左心室功能异常等[14]。
发性(服药结束后1 年以上)。充血性心力衰竭 第二代TKI 包括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和博舒替
心血管损伤成为研究热点。抗肿瘤药物所致心血 管毒性分为两型:Ⅰ型为剂量依赖性,不可逆,以
Ⅰ型。 蒽环类药物的确切作用机理仍不清楚,曾有多
蒽环类为代表;Ⅱ型为非剂量依赖性,可逆,以曲 妥珠单抗为代表[1]。心血管毒性可为亚临床表现 和临床表现,包括心室去极化/ 复极化及QT 间期 异常、心律失常、左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下 降、不可逆的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及凝血系统 功能改变等。影像学检查是监测心血管毒性的重 要手段之一,其敏感性好、准确度高、可重复性强, 有助于心血管损伤的早诊断、早干预。研究抗肿 瘤药物心血管毒性的发生机制可了解抗肿瘤药物 引起的心血管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细胞及组织的 病理表现、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有助于 解释心血管毒性的影像学表现,也可为探索早期 检出心血管毒性的影像学方法提供帮助。此外, 了解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的发生机制对预防及 处理相关心血管并发症也有重要意义。现就不同 种类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的发生机制相关研究 进展综述如下。
医学-抗肿瘤药物综述
化疗药物通常为化学合成的小分子或高分子物质,通过注射、口服或局部给药方式进入体内,作用于肿瘤细胞 DNA、RNA或蛋白质合成过程,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分裂或诱导其凋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常见的化疗药物 包括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类等。
靶向治疗药物
总结词
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靶点来抑制其生长和扩散 。
激素治疗药物如雌激素、雄激素等,通过调 节内分泌系统来抑制肿瘤生长;生物反应调 节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通过调节免 疫系统来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其 他抗肿瘤药物还包括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 新型治疗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
抗肿瘤药物的疗效与
03
副作用
化疗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
化疗药物的疗效
化疗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 长和分裂,从而达到缩小肿瘤、 控制病情的目的。
并克服耐药性。
免疫联合放疗
02
放疗可以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与免疫治疗联合使用可提
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免疫联合热疗
03
热疗可以刺激免疫反应,与免疫治疗结合使用可增强抗肿瘤效
果。
个体化用药的进一步发展
1 2
基因检测与药物选择
通过基因检测确定个体对特定药物的反应,从而 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
实时监测与调整
联合用药研究进展
01
02
03
联合化疗
通过同时使用多种化疗药 物,以提高疗效、降低耐 药性和减少毒副作用。
联合免疫疗法
结合免疫疗法和化疗或其 他治疗方法,以增强抗肿 瘤免疫反应。
联合靶向治疗
针对不同靶点联合使用多 种靶向药物,以提高疗效 和降低耐药性。
抗癌药物的药理作用与毒副作用
抗癌药物的药理作用与毒副作用引言:癌症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威胁,而抗癌药物的研发与应用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虽然抗癌药物可以有效地杀灭癌细胞,但其在治疗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
本文将探讨抗癌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并分析其对患者的影响及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案。
一、抗癌药物的药理作用1. 细胞周期干扰抗癌药物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周期来起到治疗功效。
例如,某些化疗药物可阻断细胞分裂过程中所需酶的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这种对细胞周期产生干扰的机制可以有效地杀灭恶性肿瘤组织。
2. DNA损伤修复阻断DNA是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和存储的重要分子。
部分化疗药物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对DNA产生损伤,从而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抗癌药物通过干扰DNA的修复过程,阻断肿瘤细胞自我修复的能力。
3.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营养和氧气供应。
一些抗癌药物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生成新的血管,限制其获取营养和氧气的能力,从而使肿瘤组织无法获得足够的生存条件。
二、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1. 消化系统反应抗癌药物常引发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反应。
这是由于它们不仅对癌细胞有毒作用,同时也会对正常消化道黏膜细胞造成损伤。
2. 骨髓抑制骨髓是人体内产生血液成分和免疫细胞的重要器官。
某些抗癌药物会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红、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的减少,增加感染、贫血和出血的风险。
3. 肝肾损害抗癌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完成。
然而,部分药物对这两个器官有毒副作用。
长期使用抗癌药物可能导致肝功能损伤和肾脏疾病。
三、解决抗癌药物毒副作用的策略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遗传背景,科学家正努力开发个体化的癌症治疗方案。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毒副作用。
2. 综合支持治疗综合支持治疗包括饮食指导、心理辅导等多种干预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在接受抗癌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抗肿瘤药的副作用
抗肿瘤药的副作用在临床应用时,考虑目前的多数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大,就像一把“双刃剑”,应在慎重选择有效药物的基础上密切观察毒副反应并及时处理,那抗肿瘤药的副作用到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肿瘤药的副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抗肿瘤药的副作用骨髓抑制作用多数抗肿瘤药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
通常依次影响到白细胞(尤其粒细胞)、血小板的数目减少,最后影响血红蛋白,出现全血性减少。
白细胞减少的后果多较严重,应及时进行积极处理:①减量或停药。
当白细胞减少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防止过度抑制。
②使用升白细胞药。
瑞血新、吉粒芬、惠尔血、吉巨芬和利血生等。
③补充血液成分。
小剂量多次输新鲜血,输白细胞、血小板或白蛋白。
④预防感染。
对严重骨髓抑制的病人,应严密保护性隔离,抗生素应用等。
胃肠道毒性①恶性呕吐。
是肿瘤化疗最常见的早期反应,发生率65-85%。
这不但影响病人的情绪和进食,甚至造成营养、代谢障碍和其他并发症。
化疗所致呕吐包括急性呕吐、持续性或迟发性呕吐和可预现的呕吐。
治疗:目前以5-HT3受体拮抗剂效果最好,常用药物格拉司琼(欧智宁、康泉)、昂丹司琼(恩丹西酮、枢复宁)及托烷司琼(欧必停、赛格恩)等。
②黏膜炎。
化疗药物可引起口腔、舌、咽喉、食管等粘膜的炎症反应,出现红斑、溃疡、出血和疼痛。
护理很重要,要保持口腔温润和清洁。
可口服制菌毒素,用5%碳酸氢钠,3%双氯水漱口。
严重口腔炎应停用化疗,积极应用抗菌素和支持治疗。
③其他。
如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和便秘等,处理主要是调整剂量方案,必要时停药,并及时对症处理。
其他器官毒性①皮肤毒性。
最常见的是脱发,与应用药物、给药剂量和时间及个体差异有关。
停药后可再生,且头发较前更黑更好。
主要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其他皮肤副作用,如血管外渗所致的局部皮肤坏死,色素沉着及皮疹等要注意观察和预防。
②肝脏毒性。
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暂时升高,常见的肝损害组织学改变则有脂肪浸润、肝细胞坏死、肝内胆汁淤积,甚至肝硬化。
抗血管生成药
胞外作用:阻断配体与受体的 结合
胞内:抑制VEGF受体酪氨酸激 酶信号途径
长 (20 天)
与VEGF信号途径抑制相关的典 型副反应:高血压、蛋白尿、 出血、血栓事件、胃肠道穿孔、 伤口愈合综合征
短(<24h)
除了与VEGF信号途径抑制相关 的典型副反应外,还有其他靶点 抑制相关的副反应:手足综合征、 粘膜炎、皮肤反应、脂酶增加等
结合和中和游离的 VEGF
主要靶点 VEGF VEGFR-2
VEGF, PIGF, VEGF-B
代表制剂
贝伐珠单抗
雷莫芦单抗 VEGF Trap (AVE0005 or Aflibercept)
直接作用于VEGFR酪氨酸激酶,阻断 VEGFR-1, VEGFR-2, PDGFR- 索拉非尼、舒尼替尼
1. Yuan F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6;93:14765–70. 2. Willett CG et al Nat Med 2004;10:145–7. 3.Lee CG et al Cancer Res 2000;60:5565–70. 4.Gerber HP, Ferrara N. Cancer Res 2005;65:671–80. 5.Borgström P et al Cancer Res 1996;56:4032–9. 6.Borgström P et al Prostate 1998;35:1–10.7.Jain RK. Nat Med 2001;7:987–9. 8.Jain RK. Science 2005;307:58–62. 9. Warren RS et al J Clin Invest 1995;95:1789–97.
小分子TKIs 适应证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毒副反应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毒副反应由于细胞动力学、药物作用动力学及免疫学方面的研究的发展,以及对药物作用机理的亚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的研究,进步促进了临床肿瘤化疗学科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来源及作用原理将抗肿瘤药物分以下六类:一、烷化剂可以进一步分为:1、氮芥类:均有活跃的双氯乙基集团,比较重要的有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等。
其中环磷酰胺为潜伏化药物需要活化才能起作用。
目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淋巴瘤、白血病、发性骨髓瘤,对乳腺癌、肺癌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该药除具有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还可以引起充血性膀胱炎,病人出现血尿,临床在使用此药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达到水化利尿,减少充血性膀胱炎的发生。
还可以配合应用尿路保护剂美斯纳。
2、亚硝脲类:最早的结构是N-甲基亚硝脲(MNU)。
以后,合成了加入氯乙集团的系列化合物,其中临床有效的有ACNU、BCNU、CCNU、甲基CC NU等,链氮霉素均曾进入临床,但目前已不用。
其中ACNU、BCNU、CCNU、能通过血脑屏障,临床用于脑瘤及颅内转移瘤的治疗。
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迟发性的骨髓抑制,应注意对血象`的观测,及时发现给予处理。
3、乙烯亚胺类:在研究氮芥作用的过程中,发现氮芥是以乙烯亚胺形式发挥烷化作用的,因此,合成了2,4,6-三乙烯亚胺三嗪化合物(TEM),并证明在临床具有抗肿瘤效应,但目前在临床应用的只有塞替派。
此药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注意对血象定期监测。
4、甲烷磺酸酯类:为根据交叉键联系之复合成的系列化合物,目前临床常用的只有白消安(马利兰)。
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别病人可引起纤维化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遇到情况应立即停药,换其它药物。
5、其他:具有烷化作用的有达卡巴嗪(DTIC)、甲基苄肼(PCZ)六甲嘧胺(HHN)等。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妇科肿瘤中的应用
卵巢癌的治疗
卵巢癌 FIGO I-IV期 尽可能手术,实现最大
新标准: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靶向治疗
程度的细胞减灭
卵巢癌初始治疗 (手术后或不能手术)
• IP/IV±靶向治疗方案
PFI>6个月,铂类敏感复发OC
6个疗程
• 治疗仍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 PFI<6个月,铂类耐药复发OC
• 治疗结束-复发时间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
宫颈癌
治疗选择
IA IB1 IB2 IIA IIB IIIA IIIB IVA IVB
手术为主
放疗为主 包括近距离放疗, 加用同步顺铂± 5FU
最佳方案?
以铂类为基础的全身治疗 (+放疗局部控制)
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化疗方案
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中国女性部分癌症的发病率趋势,2000-2011
2015中国新增癌症患病和死亡人数(单位:千人)
总发病人数 总致死人数
宫颈癌
98.9
30.5
子宫内膜癌
63.4
21.8
卵巢癌
52.1
22.5
中国女性部分癌症的死亡率趋势,2000-2011
中国宫颈癌的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居所有妇科肿瘤之首
~1400例死亡/天
>400,000例/年
2000-2011年间,中国占全球新发和死亡病例的比例没有变化, 约10%。
45-59岁是宫颈癌的高发年龄段,约占中国总发病人群的50%。
包鹤龄, 刘韫宁, 王黎君, 方利文, 丛舒, 周脉耕, 王临虹 . 中国2006-2012年子宫颈癌死亡情况与变化趋势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7, 38(1): 58-64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临床效果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临床效果肿瘤,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词汇,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领域的重大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要理解这些药物的疗效,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细胞毒性药物,这类药物通过直接损伤肿瘤细胞的 DNA 结构或干扰其合成来发挥作用。
例如,烷化剂能将烷基基团引入到 DNA 分子中,导致 DNA 链断裂和交联,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铂类化合物则与 DNA 形成加合物,阻碍 DNA 的复制和转录。
这些药物如同“重磅炸弹”,对肿瘤细胞进行无差别攻击,但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导致一些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脱发等。
二是靶向药物,它们就像是“精准导弹”,能够特异性地针对肿瘤细胞中的靶点发挥作用。
例如,针对某些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的受体,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相应的靶向药物可以与之结合,阻断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还有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靶点,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达到“饿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三是免疫治疗药物,这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免疫系统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免疫治疗药物旨在激活或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 PD-1/PDL1 抑制剂,能够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使免疫细胞重新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还有细胞免疫治疗,如 CART 细胞疗法,通过对患者自身的 T 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使其能够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了解了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它们在临床上的效果。
在临床上,抗肿瘤药物的应用通常需要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早期肿瘤,手术往往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术后辅助化疗或放疗可以降低复发风险。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导致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通信作者:刘敏,E m a i l :2120251@q q.c o m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导致高血压的研究进展赵小建1,王 琛2,刘 敏1,孙小淋1,张丽娟1(1.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河南郑州450003;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河南郑州450000) 摘 要:随着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临床中应用日益广泛,显著改善了肿瘤患者的预后㊂高血压作为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V E G F )抑制剂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严重时影响和限制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㊂本文就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导致高血压的机制㊁患者血压管理以及降压药物对靶向抗肿瘤药物疗效的影响等当下研究热点予以综述㊂关键词:血管生成抑制剂;高血压;肿瘤中图分类号:R 97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0)08-0749-06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0.08.017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与肿瘤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㊂随着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a s c u l a re n d o t h e l i a lgr o w t h f a c t o r ,V E G F )抑制剂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临床中应用日益广泛,提高了抗肿瘤疗效,显著改善了肿瘤患者的预后[2]㊂高血压作为靶向抗肿瘤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严重时不得不使患者增加降压药物或者减量甚至终止靶向抗肿瘤药物,故靶向药导致高血压的机制㊁患者血压管理以及降压药物对靶向抗肿瘤药物疗效的影响等问题成为了当下研究热点㊂现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导致高血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㊂1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导致高血压的机制肿瘤组织中的血管发生是肿瘤细胞增殖㊁侵袭㊁转移的基础,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能够显著提高抗肿瘤疗效,延长患者生存,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㊂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主要作用靶点包括:V E G F ㊁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 l a t e l e t -d e r i v e d gr o w t h f a c t o r ,P D G F )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 i b r o b l a s t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F G F )/F G F 受体(f i b r o b l a s t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F G F R )㊁基质金属蛋白酶(m a t r i x m e t a l l o p r o t e i n a s e s ,MM P )抑制剂等㊂其中以贝伐珠单抗为代表的抗V E G F 单克隆抗体和以索拉非尼等为代表的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 K I s )在发挥高选择性抗肿瘤作用同时,产生了高血压等不良反应㊂人体的血压的调节是涉及多系统㊁多器官㊁多环节的复杂神经-体液调节过程,其中包括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 e n i n a n gi o t e n s i n a l d o s t e r o n e s y s t e m ,R A A S )㊁肾上腺素能系统㊁缓激肽-前列腺素系统㊁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以及血管加压素等㊂各种理化因素通过不同机制使影响心排出量和外周阻力㊁血液容量负荷等可导致高血压产生㊂同样,以V E G F 抑制剂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诱导血压升高也可能是多种病理生理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机制可能为下:1.1 一氧化氮的产生减少 血管内皮细胞通过V E G F 通路信号转导,使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 d o t h e l i a l n i t r i c o x i d e s yn t h a s e ,e N O S )基因的转录增加,同时又使e N O S 的磷酸化,从而导致一氧化氮(N O )的产生增加,介导N O 依赖的血管舒张㊂血管内皮细胞在基础状态下可持续释放N O ,以维持基础的血管舒张力㊂应用e N O S 抑制剂可引起整体动物明显的血管收缩和血压上升,其中人体和动物实验模型中的许多证据表明,V E G F 抑制剂能减少N O 的产生引起血管收缩,在V E G F 抑制剂诱导的高血压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3-4]㊂此外,N O 还在R A A S 中参与调节肾小球动脉压力以促进钠的排出㊁调节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因此e N O S 的减少会引起水钠潴留,导致局部或全身血压的升高[5]㊂1.2 内皮素1(E T -1)分泌增多 E T -1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体内均可引起强烈和持久的血管收缩,其在血压调节中起重要作用㊂E T -1与E T A 受体持续结合,可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N O 产生并导致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参与多种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病理过程[6]㊂K a p pe r s 等[7-8]发现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患者的血循环中E T -1比对照组高两倍,且㊃947㊃‘临床荟萃“ 2020年8月20日第35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A u gu s t 20,2020,V o l 35,N o .8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在实验动物模型中证实内皮素系统激活程度与舒尼替尼呈剂量依赖性㊂D e等[9]在接受T K I治疗的患者中发现血循环E T-1值明显快速升高,在停止治疗后突然恢复正常㊂1.3微血管结构变化微循环在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血管稀疏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环节,表现为小动脉㊁毛细血管空间密度降低㊂M o u r a d等[10]报道接受贝伐单抗治疗的结肠癌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出现手指背毛细血管密度降低,且贝伐珠单抗的使用剂量与血压升高程度㊁毛细血管网密度减少的程度成正相关㊂S t e e g h s 等[11]发现应用替拉替尼治疗后的患者也出现黏膜毛细血管密度降低㊂由微血管稀疏带来的微循环障碍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主要靶点,将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恶性循环㊂1.4氧化应激增加氧化应激和相关的氧化损伤是血管损伤的主要原因,参与高血压的发生㊁发展,其中活性氧类(r e a c t i v eo x y g e ns p e c i e s,R O S)的利用度增加㊁灭活减少是血管收缩功能障碍的关键㊂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r e d u c e d n i c o t i n a m i d e a d e n i n e d i n u c l e o t i d e p h o s p h a t e, N A D P H)氧化酶是体内重要的氧化酶,也是目前唯一已知的主要作用为产生R O S的酶族㊂N e v e s 等[12]通过动物实验证实V E G F抑制剂通过增加N A D P H氧化酶活性,引起体内氧化应激增加㊁减少N O产生,进而影响血管内皮功能,造成血管舒张功能障碍㊂1.5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增加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是调节血管收缩的关键因素,动脉平滑肌细胞内C a2+浓度升高是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和增生的病理基础,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㊂V E G F抑制剂通过改变钙离子通道活性,增加平滑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增加血管收缩,这可能也是V E G F 抑制剂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之一[13]㊂1.6肾损伤肾脏是机体调节血压和水盐平衡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致密斑感受肾小管中盐浓度的改变,通过旁分泌途径直接调节球旁器区域颗粒细胞分泌肾素和入球小动脉舒缩,直接改变肾小球对水盐的滤过率和远端小管对盐的重吸收,而R A S S的活化又直接参与全身血管的舒缩功能,进一步调节血压㊂V E G F受体在肾脏内皮㊁系膜㊁毛细血管细胞等组织中高水平表达,V E G F信号通路在肾小球结构和功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影响肾脏V E G F的表达,使肾脏足细胞和内皮细胞将无法正常生长增殖㊁肾功能受损,导致肾性蛋白尿,引起肾血栓性微血管病,致使肾小球硬化萎缩㊁血压升高[14]㊂2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相关性高血压发病状况V E G F抑制剂诱导的高血压十分常见,几乎所有相关临床试验均报道能导致血压升高,但不同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导致的高血压发生率不同,部分患者血压升高程度与V E G F抑制剂呈剂量依赖性㊂R a n p u r a等[15]针对应用贝伐珠单抗治疗治疗的12656例20种实体瘤患者进行了m e t a分析,结果提示贝伐珠单抗治疗组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为23.6%㊂国产新药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其高血压发生率为35.2%[16]㊂R o b i n s o n等[17]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显示V E G F抑制剂引起的血压升高可在治疗开始后的数小时内迅速出现,而高血压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㊂同一药物在不同肿瘤中相关高血压的发生率也不相同,肾癌患者在接受抗血管生成治疗时更易发生高血压㊂对于索拉非尼相关不良反应研究进行M e t a分析中发现肾癌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非肾癌组[18]㊂不同V E G F抑制剂联合使用时,高血压的发病率可达100%[19]㊂3高血压的产生与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疗效预测一些临床特征性的毒副反应可预测某些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的疗效,因此有学者认为,高血压也可能是预测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疗效的生物标记㊂在接受贝伐单抗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中,发生高血压的患者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20]㊂相似的结果出现在82例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的复发性成胶质细胞瘤患者中,发生高血压的与未发生高血压的患者相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 F S分别为6.7个月和3.5个月[21]㊂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晚期肾癌患者,出现高血压的患者有更高的部分缓解率[22]㊂但也有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的发生与肿瘤患者预后并无相关性[23]㊂高血压是否可作为肿瘤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疗效生物标记尚存在争议,需更多前瞻性的临床试来验证㊂4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导致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4.1血压监测高血压作为靶向抗肿瘤药物常见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尽早发现有利于确定启动降压治疗的时机㊁优化治疗方案,以及确立更合适的血压控制目标和进行患者的综合管理㊂患者的血压监测包括诊室血压测量和诊室外血压测量,后者包括动㊃057㊃‘临床荟萃“2020年8月20日第35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20,V o l35,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㊂患者的血压监测与评估应在应用靶向抗肿瘤药物之前,在治疗的第1个周期中,应每周检查血压值,后续疗程至少每2或3周检查1次㊂血压监测过程应持续到疗程结束,如果发现血压升高,则必须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血压升高的程度㊁特点以及是否合并可逆原因,如疼痛㊁恶心㊁睡眠障碍㊁焦虑抑郁等㊂4.2高血压分级与分层血压的分级㊁危险分层是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我国虽无针对靶向药导致高血压诊治的指南或专家共识,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对于靶向药物导致高血压的病人同样适用,其将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ȡ140mmH g和(或)舒张压ȡ90mmH 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 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动态血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平均收缩压/舒张压24hȡ130/80 mmH g;白天ȡ135/85mmH g;夜间ȡ120/70 mmH g;将高血压患者按心血管风险水平分为低危㊁中危㊁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㊂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 a t i o n a l C a n c e r I n s t i t u t e,N C I)制订的通用不良反应术语标准(c o n m o nt e r m i n o l o g y c r i t e r i af o ra d v e r s ee v e n t s, C T C A E)5.0版本对由靶向抗肿瘤药物治疗引起的高血压作了分级,具体如下:1级,收缩压120~139 mmH g,或(和)舒张压80~89mmH g;2级,如果既往在正常值范围内,收缩压140~159mmH g,和(或)舒张压90~99mmH g;反复或持续性(ȡ24小时)舒张压升高>20mmH g或血压大于140/90 mmH g;需要给予单药治疗;3级,收缩压ȡ160 mmH g,或(和)舒张压ȡ100mmH g;需要医学干预,甚至需要多种药物治疗或强化治疗;4级,危及生命(如恶性高血压,一过性或持久性神经功能受损,高血压危象);需要紧急治疗;5级,死亡㊂5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相关性高血压的治疗一般来讲,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高血压的心脑肾与血管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总危险,治疗方案的制定也应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总体风险水平㊂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诱导的高血压本质上属于药物性高血压,往往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但肿瘤治疗的特殊性决定这类药物疗程的长期性,因此高血压在患者疗程期间长期存在,此类患者也应为以改善生活方式和降压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㊂5.1非药物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的非药物治疗能降低血压㊁预防或延迟高血压的发生㊁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包括健康生活方式㊁消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应在患者应用抗血管生产靶向药物治疗前开始,贯穿患者治疗的全过程㊂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如下: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6g,增加钾摄入;合理膳食,平衡膳食,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避免被动吸烟;限制饮酒;适当运动;放松心情,减轻精神压力㊂肿瘤是一个重大的负性心理事件及应激事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精神紧张㊁焦虑和抑郁情绪,恶性肿瘤人群中焦虑的患病率为49.69%,抑郁的患病率为54.90%,明显高于健康人群[24]㊂临床医生往往关注的是和疾病本身相关的信息㊁资料,而患者心理健康容易被忽视㊂精神紧张可激活交感神经从而使血压升高,精神心理因素可能参与㊁协同促进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期间高血压的产生㊂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压力管理,指导患者进行个体化认知行为干预,缓解患者焦虑和精神压力㊂5.2降压治疗策略对于普通高血压患者,根据危险分层不同,由改善生活方式衔接到启动药物治疗的过度观察期可从数周至1~3月,而服用靶向抗肿瘤药物的患者高血压往往与靶向药物程剂量依赖性,尽早的药物干预治疗可降低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的中断率,更有效预防或延迟脑卒中㊁心肌梗死㊁心力衰竭㊁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㊂‘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建议如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血压仍超过140/90 mmH g和(或)目标水平的患者应给予药物治疗,根据人群不同采用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一般患者血压目标需控制到140/90mmH g以下,在可耐受和可持续的条件下,其中部分有糖尿病㊁蛋白尿等的高危患者的血压可控制在130/80mmH g以下;65~79岁的普通老年人,血压ȡ150/90mmH g时推荐开始药物治疗;ȡ80岁的老年人S B Pȡ160mmH g时开始药物治疗[25]㊂依照美国预防㊁检测㊁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J N C)指南,N C I建议服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期间患者血压应将至140/90mmH g以下;对于高危和高危患者,在开始治疗前,血压应低于140/90mmH g;血压ȡ160/90mmH g㊁降压药物治疗后仍未控制或发生高血压急症时,应考虑停药或减少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剂量[26]㊂㊃157㊃‘临床荟萃“2020年8月20日第35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20,V o l35,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5.3降压药物的选择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C C B)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 C E I)㊁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 R B)㊁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五类,以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㊂血压控制达标是这些降压药物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最主要原因,而药物之间的差别总体很小,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和维持用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㊁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以及合并临床疾病情况,合理使用药物,优先选择某类降压药物㊂为了达到目标血压水平,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使用两种或以上降压药物联合治疗,科学的两药联合时,降压作用机制应具有互补性,同时具有相加的降压作用,并可互相抵消或减轻不良反应㊂5.3.1钙通道阻滞剂(C C B)非二氢吡啶类C C B 药物(如维拉帕米㊁地尔硫卓)均属于细胞色素P450中亚型3A4(C Y P3A4)的抑制剂,进而可能影响索拉非尼㊁苏尼替尼等过此同工酶代谢的药物在肝脏内分解代谢,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因此索拉非尼㊁苏尼替尼治疗期间避免非二氢吡啶类C C B药物应用[27]㊂研究发现二氢吡啶类C C B药物硝苯地平能够诱导V E G F分泌,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长,可能影响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疗效,此外,一些小样本观察性研究报道长期应用C C B类降压药能增加癌症风险,但后来大型的病例对照研究均未能证实长期服用C C B 与所有癌症发生的相关性[28-29]㊂二氢吡啶类C C B没有绝对禁忌证,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以二氢吡啶类C C B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风险,在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其能增加癌症风险的前提下仍然是推荐用药之一,但心动过速与心力衰竭患者应慎用㊂5.3.2 A C E I/A R B A C E I作用机制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抑制缓激肽的降解而发挥降压作用,A R B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而发挥降压作用,A C E I/A R B对于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预防作用,能改善高血压肾损害导致的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对于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导致的蛋白尿同样适用㊂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发现A C E I/A R B可以抑制包括乳腺癌㊁肺癌和前列腺癌的细胞增殖和肿瘤转移,其机制可能是抑制R A A S系统及其促血管生成的作用㊁降低V E G F的表达[30]㊂A C E I/A R B对于肺癌的影响仍然存在较大争议㊂一项包含992061名患者的队列研究,发现使用A C E I与肺癌风险增加相关,尤其是在使用A C E I超过5年的人群[31],另一荟萃分析显示A R B也能提高肺癌发生风险[32],但应注意的是干咳作为A C E I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能促使患者进行呼吸系统的检查,可能导致A C E I人群中肺癌的前期诊断数量,因此关于A C E I/A R B是否增加肺癌的发生风险,仍需要设计更加严谨的队列研究来证实㊂5.3.3利尿剂以氢氯噻嗪和吲哒帕胺为代表的利尿剂主要通过利钠排尿㊁降低容量负荷而发挥降压作用,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㊁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㊂F r i e d m a n等[33]发现氢氯噻嗪㊁氢氯噻嗪/氨苯蝶啶复合制剂使用时间增加时唇癌的风险也会增高㊂F a c o n t i等[34]发现氢氯噻嗪能增加皮肤癌发生风险,吲达帕胺与皮肤癌风险增加无关㊂因此,对于皮肤癌㊁唇癌患者选择利尿剂时推荐吲达帕胺㊂5.3.4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㊁抑制心肌收缩力㊁减慢心率发挥降压作用㊂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较少,保护靶器官㊁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尤其适用于伴快速性心律失常㊁冠心病㊁慢性心力衰竭㊁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以及高动力状态的高血压患者㊂哮喘㊁慢性阻塞型肺病作为禁忌证,可能限制了部分老年呼吸系统肿瘤患者的使用,但W a n g等[35]发现β受体阻滞剂能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㊂5.3.5其他降压药物α受体阻滞剂虽然不作为高血压治疗的首选药,但可作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㊂多沙唑嗪和特拉唑嗪通过诱导凋亡抑制前列腺癌细胞株生长,对于前列腺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6]㊂单片复方制剂是由不同作用机制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组成,是联合治疗的新趋势,尤其适合高血压㊁肿瘤等慢性病患者㊂A C E I/A R B与利尿剂或钙拮抗剂联合是单片复方制剂的常用联合方案,可改善治疗的依从性及疗效,并可互相抵消或减轻不良反应㊂在使用单片复方制剂后血压仍不能控制时,可以选择增加复方制剂的剂量,也可以加用第3种降压药物,即把R A A S阻断剂㊁钙拮抗剂与利尿剂3种药物联合起来使用㊂6小结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一些肿瘤的疗效明显提高,但高血压作为抗血管生成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时能影响和限制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㊂患㊃257㊃‘临床荟萃“2020年8月20日第35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20,V o l35,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者服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期间血压的监测㊁评估和治疗对于长期维持这些药物的有效治疗剂量㊁疗程至关重要㊂二氢吡啶类C C B㊁A C E I/A R B㊁利尿剂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降压药物,对于抗血管生成靶向药诱导的高血压同样适用,单片复方制可改善治疗的依从性及疗效,是联合治疗的新趋势,尤其适合高血压㊁肿瘤等慢性病患者㊂部分降压药物是否可增加肿瘤发病风险㊁影响肿瘤预后等问题仍存在争议,仍需要大量前瞻性对照研究证实㊂参考文献:[1]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3):209-220.[2] T o u y zR M,L a n g N N,H e r r m a n n J,e t a l.R e c e n t a d v a n c e s i nh y p e r t e n s i o n a n d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t o x i c i t i e s w i t h v a s c u l a r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 i n h i b i t i o n[J].H y p e r t e n s i o n,2017,70(2):220-226.[3] C o r t i F,S i m o n sM.M o d u l a t i o no fV E G Fr e c e p t o r2s i g n a l i n gb yp r o t e i n p h o s p h a t a s e s[J].P h a r m ac o lR e s,2017,115:107-123.[4] L a n k h o r s t S,B a e l d e H J,K a p p e r s MH,e t a l.G r e a t e r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b l o o d p r e s s u r et h a nr e n a lt o x i c i t y t ot y r o s i n ek i n a s er e c e p t o ri n h i b i t i o n w i t hs u n i t i n i b[J].H y p e r t e n s i o n, 2015,66(3):543-549.[5] T h i j s AM,v a n H e r p e n C M,S w e e p F C,e t a l.R o l e o fe n d o g e n o u s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 i ne n d o t h e l i u m-d e p e n d e n t v a s o d i l a t i o n i n h u m a n s[J].H y p e r t e n s i o n,2013,61(5):1060-1065.[6] Y u z u g u l e n J,D o u t h w a i t e J A,W o o d E G,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a t i o n o f p r e p r o e n d o t h e l i n-1d e r i v e d p e p t i d e si d e n t i f i e sE n d o t h e l i n-l i k e D o m a i n P e p t i d ea sa m o d u l a t o ro fe n d o t h e l i n-1[J].S c i R e p,2017,7(1):4956.[7] K a p p e r s MH,v a nE s c hJ H,S l u i t e r W,e t a l.H y p e r t e n s i o ni n d u c e db y t h e t y r o s i n ek i n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s u n i t i n i b i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i n c r e a s e d c i r c u l a t i n g e n d o t h e l i n-1l e v e l s[J].H y p e r t e n s i o n,2010,56(4):675-681.[8] K a p p e r sMH,d eB e e rV J,Z h o uZ,e ta l.S u n i t i n i b-i n d u c e ds y s t e m i c v a s o c o n s t r i c t i o n i ns w i n e i se n d o t h e l i n m e d i a t e da n dd oe s n o t i n v o l v e n i t r i c o x i d e o r 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J].H y p e r t e n s i o n,2012,59(1):151-157.[9] D e J e s u s-G o n z a l e z N,R o b i n s o n E,P e n c h e v R,e t a l.R e g o r a f e n i bi n d u c e sr a p i da n dr e v e r s i b l ec h a n g e si n p l a s m an i t r i c o x i d e a n de n d o t h e l i n-1[J].A mJH y p e r t e n s,2012,25(10):1118-1123.[10] M o u r a d J J,d e sG u e t zG,D e b b a b iH,e ta l.B l o o d p r e s s u r er i s e f o l l o w i n g a n g i o g e n e s i s i n h i b i t i o n b y b e v a c i z u m a b.Ac r u c i a l r o l e f o r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J].A n nO n c o l,2008,19(5):927-934.[11]S t e e g h sN,G e l d e r b l o m H,R o o d t J O,e t a l.H y p e r t e n s i o n a n dr a r e f a c t i o nd u r i n g t r e a t m e n tw i t ht e l a t i n i b,as m a l lm o l e c u l ea n g i o g e n e s i s i n h ib i t o r[J].C l i n C a nc e rR e s,2008,14(11):3470-3476.[12] N e v e sK B,R i o sF J,v a nd e rM e y L,e t a l.V E G F R(v a s c u l a r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I n h i b i t i o n i n d u c e sc a rd i o v a s c u l a r d a m a ge v i a r e d o x-s e n s i t i v e p r o c e s s e s[J].H y p e r t e n s i o n,2018,71(4):117-10490.[13]S i m o n s M,G o r d o n E,C l a e s s o n-W e l s h L.M e c h a n i s m sa n dr e g u l a t i o no fe n d o t h e l i a lV E G Fr e c e p t o rs i g n a l l i n g[J].N a tR e vM o l C e l l B i o l,2016,17(10):611-625.[14] L a n k h o r s t S,K a p p e r sMH,v a nE s c h J H,e t a l.T r e a t m e n t o fh y p e r t e n s i o n a n d r e n a li n j u r y i n d u c e d b y t h e a n g i o g e n e s i si n h i b i t o r s u n i t i n i b p r e c l i n i c a l s t u d y[J].H y p e r t e n s i o n,2014,64(6):1282-1289.[15] R a n p u r aV,P u l i p a t i B,C h uD,e t a l.I n c r e a s e dr i s ko fh i g h-g r a d eh y p e r t e n s i o n w i t h b e v a c i z u m a bi n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am e t a-a n a l y s i s[J].A mJH y p e r t e n s,2010,23(5):460-468.[16] L i J,Q i nS,X u J,e t a l.R a n d o m i z e d,d o u b l e-b l i n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d p h a s eⅢt r i a l o f a p a t i n i b i n p a t ie n t s w i t hc h e m o t h e r a p y-r e f r a c t o r y ad v a n ce d o r m e t a s t a t i ca d e n o c a r c i n o m ao ft h es t o m a c ho r g a s t r o e s o p h a g e a l j u n c t i o n[J].JC l i nO n c o l,2016,34(13):1448-1454. [17] R o b i n s o nE S,M a t u l o n i sU A,I v y P,e t a l.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a n d p r o t e i n u r i a w i t h c e d i r a n i b,a n o r a l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i n h i b i t o r[J].C l i n JA mS o cN e p h r o l,2010,5(3):477-483.[18] L iY,L iS,Z h u Y,e ta l.I n c i d e n c ea n dr i s ko fs o r a f e n i b-i n d u c e dh y p e r t e n s i o n:a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JC l i nH y p e r t e n s,2014,16(3):177-185. [19] D e J e s u s-G o n z a l e z N,R o b i n s o n E,M o s l e h i J,e t a l.M a n a g e m e n to fa n t i a n g i o g e n i ct h e r a p y-i n d u c e d h y p e r t e n s i o n[J].H y p e r t e n s i o n,2012,60(3):607-615.[20] T h e r a s s e P,A r b u c k S G,E i s e n h a u e r E A,e t a l.N e wg u i d e l i n e s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r e s p o n s e t o t r e a t m e n t i n s o l i d t u m o r s[J].JN a t l C a n c e r I n s t,2000,92(3):205-216.[21] Z h o n g J,A l iA N,V o l o s c h i nA D,e t a l.B e v a c i z u m a b-i n d u c e dh y p e r t e n s i o n i s a p r e d i c t i v em a r k e r f o r i m p r o v e do u t c o m e s i np a t i e n t sw i t h r e c u r r e n t g l i o b l a s t o m a t r e a t e dw i t hb e v a c i z u m a b[J].C a n c e r,2015,121(9):1456-1462.[22] R i x eO,B i l l e m o n t B,I z z e d i n eH.H y p e r t e n s i o n a s a p r e d i c t i v ef a c t o ro fS u n i t i n i ba c t i v i t y[J].A n n O n c o l,2007,18(6):1117.[23] B a m i a sA,M a n i o sE,K a r a d i m o u A,e ta l.T h eu s eo f24-ha mb u l a t o r y b l o o d p r e s s u r e m o n i t o r i n g(A B P M)d u r i n g t h ef i r s t c y c l eo fs u n i t i n i bi m p r o v e st h ed i ag n o s t i ca c c u r a c y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o fh y p e r t e n s i o n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a d v a n c e dr e n a lc a n c e r[J].E u r JC a n c e r,2011,47(11):1660-1668.[24] Y a n g Y L,L i u L,W a n g Y,e t a l.T h e p r e v a l e n c e o fd e p r e s s i o na n da n x i e t y a m o n g C h i n e s ea d u l t s w i t hc a n c e r: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B m cC a n c e r,2013, 13(1):393.[2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㊃357㊃‘临床荟萃“2020年8月20日第35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20,V o l35,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年修订版[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1):1-44.[26] M a i t l a n d M L,B a k r i s G L,B l a c k H R,e t a l.I n i t i a la s s e s s m e n t,s u r v e i l l a n c e,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o fb l o o d p r e s s u r ei n p a t i e n t s r e c e i v i n g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s i g n a l i n gp a t h w a y i n h i b i t o r s[J].J N a t lC a n c e rI n s t,2010, 102(9):596-604.[27] L a r o c h e l l e P,K o l l m a n n s b e r g e r C,F e l d m a n R D,e t a l.H y p e r t e n s i o n m a n a g e m e n t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r e n a lc e l lc a n c e rt r e a t e dw i t ha n t i-a n g i o g e n i c a g e n t s[J].C u r rO n c o l,2012,19(4):202-208.[28] N a z e r B,H u m p h r e y s B D,M o s l e h i J.E f f e c t s o f n o v e la n g i o g e n e s i si n h ib i t o r sf o rt h et r e a t m e n t o fc a n c e r o n t h ec a rd i o v a s c u l a r s y s te m:f o c u s o nh y p e r t e n s i o n[J].C i r c u l a t i o n,2011,124(15):1687-1691.[29] G a n d i n i S,P a l l i D,S p a d o l aG,e t a l.A n t i-h y p e r t e n s i v ed r u g sa n ds k i n c a n c e rr i s k:ar e v i e w 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C r i tR e vO n c o lH e m a t o l,2018,122:1-9.[30] C h e n X,M e n g Q,Z h a o Y,e ta l.A n g i o t e n s i nI It y p e1r e c e p t o r a n t a g o n i s t s i n h i b i t c e l l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a n da n g i o g e n e s i si nb r e a s t c a n c e r[J].C a n c e rL e t t,2013,328(2):318-324.[31] H i c k sB M,F i l i o nK B,Y i n H,e t a l.A n g i o t e n s i nc o n v e r t i n ge n z y m ei n h i b i t o r sa n dr i s kof l u ng c a n c e r:p o p u l a t i o nb a s e dc o h o r t s t ud y[J].B M J,2018,363:k4209[32]S i p a h iI,D e b a n n e S M,R o w l a n d D Y,e ta l.A n g i o t e n s i n-r e c e p t o r b l o c k a d e a n d r i s k o f c a n c e r:m e t a-a n a l y s i s o f r a n d o m i s e d 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 s[J].L a n c e tO n c o l,2010,11(7): 627-636.[33] F r i e d m a n G D,A s g a r i MM,W a r t o n E M,e t a l.A n t i h y p e r t e n s i v e d r u g sa n d l i p c a n c e r i nn o n-H i s p a n i cw h i t e s[J].A r c h I n t e r n M e d,2012,172(16):1246-1251. [34] F a c o n t i L,F e r r oA,W e b bA J,e t a l.H y d r o c h l o r o t h i a z i d e a n dt h e r i s ko fs k i nc a n c e r.A s c i e n t i f i cs t a t e m e n to f t h eB r i t i s ha n d I r i s hH y p e r t e n s i o nS o c i e t y[J].JH u m H y p e r t e n s,2019,33(4):257-258.[35] W a n g H,L i a o Z,Z h u a n g Y,e ta l.I n c i d e n t a lr e c e i p to fc a rd i a cme d i c a t i o n s a n d s u r v i v a l o u t c o m e s a m o n g p a t i e n t sw i t hs t a g eⅢn o n-s m a l l-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 a f t e r d e f i n i t i v e r a d i o t h e r a p y[J].C l i nL u n g C a n c e r,2015,16(2):128-136.[36] W a d eC A,G o o d w i nJ,P r e s t o n D,e ta l.I m p a c to fa l p h a-a d r e n o c e p t o r a n t a g o n i s t s o n p r o s t a t e c a n c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g r e s s i o n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J].A mJC l i nE x p U r o l,2019,7(1):46-60.收稿日期:2020-04-14编辑:王秋红㊃457㊃‘临床荟萃“2020年8月20日第35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20,V o l35,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研究
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研究导语:抗癌药物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然而,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也不可忽视。
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它们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抗癌药物与心血管系统现代抗癌药物一般通过作用于癌细胞的DNA、RNA或蛋白质,从而达到杀灭癌细胞的目的。
然而,抗癌药物并不会对正常细胞产生选择性作用。
因此,心血管系统中的正常细胞也会受到抗癌药物的影响。
二、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类型1. 心脏毒性:某些抗癌药物,如心脏阻断剂,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如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等。
这些副作用对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可能带来深远影响。
2. 血栓形成:某些抗癌药物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纤维蛋白原聚集增多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
3. 动脉硬化:抗癌药物中的一些细胞毒素可能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引发动脉硬化。
这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研究进展1. 机制研究: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一些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机制。
例如,顺铂会导致DNA损伤,从而引发心肌细胞的死亡;多柔比星可干扰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进而影响血管舒张。
2. 预防策略:近年来,针对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一些预防策略。
例如,联合应用保护剂,如曲美他嗪,可以降低抗癌药物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3. 药物发展:为了减少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一些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型抗癌药物。
这些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更小。
结语:抗癌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是治疗癌症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尽管目前研究进展有限,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方法来减少或预防这些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抗癌药物的同时,注意心血管系统的检测和保护也是很重要的。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利用更加智能化的治疗手段,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心血管健康的副作用。
抗血管生成药物不良反应机制
出血
血栓事件
修复性血管生成抑制 血小板功能抑制
内皮细胞凋亡 血小板-内皮细胞稳态破坏,血小板聚集 细胞外基质暴露 修复性血管生成抑制 胃肠道管壁缺血 血小板功能抑制 修复性血管生成抑制 血小板功能抑制
胃肠道穿孔
伤口愈合综合征
不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副反应不同
抗血管生成药物可分为两类:单抗和TKI。 因为两类药物作用靶点不一样,副反应也不尽相同。
AVF2107g (CRC) 严重不良事 件G3/4(% ) 高血压 蛋白尿 血栓事件 出血 胃肠穿孔 伤口愈合综 合症 不良事件导 致死亡 NO16966 (CRC) E4599 (LC) AVAiL (LC) E2100 (BC) AVADO (BC)
Docet axedl+ Bev 15 mg/kg (n=247)
高血压患者比例 (%) 对照组 2.3 1.0 1.3 试验组 11 4.0 0.4
NSCLC (BO17704)
肾癌 肾癌 (TARGET) 肝癌 (SHARP) 肾癌
1,043
735 903
化疗 vs 贝伐珠单抗 + 化疗
IFN-α vs sunitinib Placebo vs sorafenib
常见不良事件的分级与处理
临床表现及对症治疗
1级 无症状一过性的(<24小时),血压 增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mmHg(舒张压),或以前 血压处于正常范围,但本次测量血压> 150/100mmHg 无须进行干预 反复或持续性(>24小时)或出现症 状,血压增高>20mmHg(舒张压) ,或以前血压处于正常范围,但本次测 量血压>150/100mmHg,需要使用一 种抗高血压药物进行治疗 需要一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或比以前更 高强度的治疗 危及生命(例如高血压危象)
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临床研究概况
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临床研究概况马小彦;张振;杨再昌【摘要】The growth and metastasis of tumor had a lose relationship with blood vessels , and inhibition of tumor angiogenesis can regulate tumor growth.In recent years , the drugs of inhibiting tumor angiogenesis became a hot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pharmacy , and some angiogenesis inhibitors entered clinical trials.The theory of tumor angiogenesis was outlined and the clinical studies of angiogenesis inhibitors were summarized.%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血管有着密切的关系,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以调节肿瘤的生长。
近年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药物已成为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一些新生血管抑制剂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对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理论进行了概述,并总结了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临床研究情况。
【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4(000)017【总页数】4页(P40-42,53)【关键词】新生血管抑制剂;肿瘤【作者】马小彦;张振;杨再昌【作者单位】贵州理工学院制药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03;贵州理工学院制药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03;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第一大杀手。
随着肿瘤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贝伐珠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演示稿件
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患者。
研究方法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后 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 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 常等。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 ,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剂量 、给药方式等。
随访时间
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 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严 重程度及处理措施。
详细描述
在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约60%为轻度至中 度不良反应,40%为重度不良反应。其中,心肌梗死 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比例相对较低。
心血管不良反应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结词
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出现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负 面影响。
详细描述
研究发现,出现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患者相较 于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其生存期明显缩 短,且生活质量也较差。此外,心血管不良 反应的出现还增加了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抗肿瘤药物,常用 于治疗多种实体瘤,但在肺癌治疗中存在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风险。
心血管不良反应是贝伐珠单抗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研究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 者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影 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收集
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治 疗前心血管病史等基本信息,以及治疗 过程中的药物剂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等数据。
VS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组别 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评估贝伐珠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风险。
05
研究结果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黄灵;马卓【摘要】由于医学发展的需求,多种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已经逐渐进入国内市场。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因其疗效显著确切,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已从中获益。
但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随之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研究,结合本院用药实际情况,从皮肤毒性、胃肠道毒性、心血管毒性等常见的不良反应及肝毒性、血栓栓塞等少见毒性反应等方面对此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旨在为临床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靶向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32)006【总页数】5页(P545-549)【关键词】分子靶向药物;抗肿瘤;不良反应;措施【作者】黄灵;马卓【作者单位】[1]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湖北武汉,430000;[2]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西药房;[1]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3近年来,国内恶性肿瘤的患病机率较以往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目前对于肿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
相对于传统的化疗药物和放疗,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优势在于具有明显的高效性和特异性,而且其在抗肿瘤细胞的同时,对人体其他器官的影响较小,具有低毒性,可有效地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1]。
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贝伐珠单抗等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随着这些药物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其应用范围和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共同关注。
为了进一步探究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报道进行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疗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1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1.1 皮肤毒性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皮肤不良反应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恶性肿瘤中的治疗现状
RAINFALL研究设计
分层因素: ECOG PS(0 vs. 1), 原发肿瘤部位(胃 vs. 胃食管结合部),疾病可测量性 (可测量 vs. 不可测量),地理位置主要终点:PFS次要终点:OS, PFS2, ORR, DCR, TTP, DOR, QOL, PK, 安全性,免疫原性探索性终点:生物标志物
RAM+PTX(N=327)
PBO+PTX(N=329)
不良事件
各级(%)
>=3级(%)
各级(%)
>=3级(%)
出血
41.9
4.3
17.9
2.4
鼻紐
30.6
0
7.0
0
高血压
25.1
14.7
5.8
2.7
蛋白尿
16.8
1.2
6.1
0
胃肠道反应
10.1
3.7
6.1
1.5
肾功能
6.7
1.8
4.3
0.9
感染
安慰剂 8mg/kgIV 第1、8天,Q21d至PD顺铂 80mg/m2IV 第1天,Q21d,6个周期卡培他滨1000mg/m2PO BID,第1-14天,Q21d至PD
筛选
A
B
1:1N=616
随机分组
2016年ASCO-GI最新报道的阿柏西普依然是阴性结果,可见抗血管药物在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仍需进行更多的探索
20%29%
N.S
3.6月3.3月
P=0.66
10.5月9.0月
P=0.4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肿瘤抗血管治疗相关的毒副反应及其机制的探讨大量分子靶向药的临床应用,使肿瘤患者,特别是晚期肿瘤患者,可以选择比化疗药物疗效有优势,而且毒副作用更小的药物。
但是,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许多靶向药物也具有或多或少的副作用,而且很多副作用产生的机理需要临床医生去掌握。
本文就临床常见的抗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药物,如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舒尼替尼(sunitinib malate, SU11248, 索坦)和索拉菲尼(sorafenib,BAY 43-9006,多吉美),范德他尼ZD6474、V andetanib),沙利度胺(thalidomide), 雷利度胺(lenalidomide)等药物的常见毒副反应及其可能的机制做一概述。
1、凝血功能紊乱:出血和血栓人体正常血管内皮具有保持血管完整性,维持正常凝血和抗凝的功能。
然而,一些炎症(如直接或者间接由肿瘤细胞引起的炎症)可能打乱这一平衡,使之向血栓形成前的状态发展。
而在微血管内部,内皮细胞功能的破坏可能打乱促凝和抗凝之间的平衡,从而影响血管的完整性和血液的流动。
一项包含12617例患者的荟萃分析发现,在所有实体瘤的患者中,不同严重程度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30.4% ,其中严重出血事件的患者为3.5%。
然而,使用贝伐单抗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发生出血事件的相对危险度(RR)是2.48 。
而RR也与贝伐单抗的剂量成正比,每周剂量5mg和2.5 mg的患者,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02和2.01。
严重出血的风险也增加(RR=1.91)[1]。
1级鼻出血是贝伐单抗引起的最常见的出血事件。
在舒尼替尼治疗的晚期转移性肾癌患者中,轻微的鼻出血和和其它部位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6%[2]。
另外,很多抗血管生成的药物的使用过程中,都发生了一定比例的静脉血栓事件。
如在对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中,有学者报道了7%-34%的血栓发生率[3-4]; 而在贝伐单抗的临床应用中,也报导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事件的报道[5-7]。
一项荟萃分析发现:在使用贝伐单抗的患者中,不同程度的血栓事件发生率以及重度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1.9%和6.3%,其中包括致死性血栓事件[8]。
对于年龄超过65岁,既往发生过血栓事件的患者,使用贝伐单抗发生动脉血栓事件的风险增加(HR=2.0)[7]。
其它药物,如雷利度胺,索拉菲尼以及舒尼替尼等也有相应的关于血栓事件的报道[9-11]。
在贝伐单抗治疗过程中,与VEGF水平下降相关的内皮细胞畸形以及血管内皮完整性被破坏可能与血栓或者出血的发生有关。
很多肿瘤病人都具有血液高凝状态的特征。
血栓被认为可能与持续的高凝状态相关。
出血则被认为主要与血管中的内皮细胞在凋亡过程中发生细胞线性排列的不完整性有关。
在贝伐单抗、舒尼替尼、索拉菲尼的治疗过程中,学者认为也可能是由于抑制了VEGF信号通路,从而导致了通路下游的前列环素(PGI2)和一氧化氮(NO)水平降低,从而增加了血小板活性和血栓的风险[12]。
其他的机制还包括了:抑制VEGF及受体下游通路可能促进肿瘤内的促凝物质向循环血液中释放,以及诱导一些炎症因子的表达[13-14],这或许是破坏血管内凝血-抗凝平衡的一些机制。
由抗VEGF的靶向治疗药物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出血,可能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肿瘤坏死引起的大血管壁的损伤有关。
这类严重出血事件被认为和一些危险因素相关,比如:肿瘤中心部位邻近大血管并且具有较大的空腔,或者既往接受过放疗的皮肤在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后出现严重的“再放射反应”。
2、胃肠道穿孔正常胃肠道粘膜的内皮细胞和结缔组织高表达VEGF和VEGFR,与bFGF共同启动血管生成,特别是在粘膜损伤后启动的VEGF和bFGF水平上升,作为粘膜损伤和结缔组织损伤修复的启动环节。
与肺癌患者常常伴有凝血功能紊乱不一致的是,胃肠道穿孔在肺癌中的发生率并没有显著增加,但是贝伐单抗的治疗过程,胃肠道溃疡的发生率(1.3%)显著高于正常人群0.1%的发生率[6]。
而且据报道,在胃肠溃疡的患者,约40%在贝伐单抗治疗后最终出现胃肠穿孔。
但是在络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的患者中,胃穿孔的发生则很少,或许正好说明VEGF水平下降可能和胃肠穿孔有很大关系,但是VEGFR络氨酸激酶受抑制与胃肠穿孔并没有太大关联[15]。
贝伐单抗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胃肠道穿孔也被认为是由于局部血栓引起的缺血所致[16-17]。
还有学者认为,在胃肠道受肿瘤侵犯的患者当中,与贝伐单抗相关的胃肠道穿孔可能与其较强的抗肿瘤作用相关,可能是肿瘤坏死所引起[18]。
另外,在化疗中常常涉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使用这些激素常常导致溃疡的形成,而贝伐单抗也被认为具有促进溃疡发生的作用。
除了胃肠穿孔以外,在接受贝伐单抗的乳腺癌、卵巢癌、结肠癌等患者当中,也出现了鼻中隔穿孔的患者[19-21]。
鼻中隔穿孔也被认为与胃肠穿孔具有相似的机理。
3、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由于血管生成参与了伤口愈合,因此VEGF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生成从而影响伤口愈合在理论上是合理的。
由于贝伐单抗的半衰期约20天,因此,有研究报道在最后一次用贝伐单抗0-60天后或者在贝伐单抗用药28-60天前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异常,肠穿孔,瘘道形成,伤口裂开及脓肿的发生率达13%,而在使用贝伐单抗和手术间隔时间大于60天的患者,上述并发症的发生仅仅3.4%[22]。
然而,其他的证据表明:其他的机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伤口的愈合,比如:皮肤抗断强度降低。
在小鼠模型中,vandetanib不延迟伤口愈合,但是出现伤口后的第7、28天的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却发现了伤口抗断强度降低[6, 23]。
但是其它小分子靶向药物,如舒尼替尼、索拉菲尼等,由于半衰期较短,因此停药后一般不会影响伤口的愈合。
4、高血压高血压是VEGF信号通路抑制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据报道, 在舒尼替尼治疗的患者中有4%-9%的患者发生了3级或者以上的高血压[24-25];而在使用贝伐单抗的患者中,发生不同程度的高血压以及3级以上高血压的风险为23.6%和7.9%。
与对照组相比,使用贝伐单抗的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比为5.28,而发生高血压危象(4级以上高血压)的危险比则为3.16[26]。
VEGF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当VEGF通路收到抑制以后,可能会引起外周血管和肾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使用贝伐单抗的患者,总的高血压的发生率是33.2%,但是只有1%的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高血压(4级以上)[27-28]。
贝伐单抗相关的高血压可能与子痫前期的机理相似,一些研究结果描述了高血压发生过程中检测到高水平的溶解性VEGFR-1以及受抑制的VEGF信号通路[29]。
这可能是由于贝伐单抗治疗过程中引起VEGF水平的降低,阻止VEGF与VEGFR-1受体结合而阻断下游信号激活,反馈性地增加了VEGFR-1的水平。
在临床前人体实验中,静脉注射VEGF可以让血压下降,这一现象被认为和NO和PGI2这两个关键的血管舒张因子增加有关[15]。
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抗血管生成作用引起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数目减少)也被认为是贝伐单抗诱导高血压的机理之一[26]。
V eronese等人的小样本研究(N=20)排除了体液因素在索拉菲尼相关高血压中的作用。
研究显示:从治疗前到治疗后3周星期,75%的高血压患者血浆中总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肾素、内皮素、醛固酮等激素水平没有明显改变[30]。
因此,学者认为TKIs引起高血压发生的原因主要和VEGFR-2受抑制有关,贝伐单抗与VEGFR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引起高血压的机理是不完全相同的[15]。
5、蛋白尿Patel等报道了7例(2.3%)以子痫前期表现(高血压、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为临床特征的肿瘤患者。
这些患者都是在使用多靶点络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或者索拉菲尼后发生的。
Patel等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这类药物抑制了肾小球上面的VEGF-VEGFR通路,从而导致了肾脏发生病理改变[31]。
足细胞产生VEGF, 内皮细胞表达VEGFR, 还有一些重要的信号通路参与保持正常的肾小球滤过。
VEGF水平降低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损伤[32]。
Advani 等的研究发现了生理条件下,VEGF在保持肾小球内皮完整性方面的作用。
在肾脏血压升高的情况下,增加血液中VEGF的水平可以作为保护肾脏的一种途径[33]。
其他的究也证实了:足细胞产生的VEGF与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完整性有关。
在小鼠实验中,用强力霉素抑制足细胞表达VEGF,所有小鼠在4周以后都出现了蛋白尿[34]。
因此,这些研究说明:在贝伐单抗治疗过程中,VEGF水平的降低是破坏肾小球内皮完整性,导致发展为血栓微病灶的关键机制。
而在蛋白尿出现之前,血压通常是正常的。
这些发现反驳了“贝伐单抗引起的高血压是蛋白尿和肾小球疾病的原因”这一理论。
据报道,剂量2mg/kg/week和5mg/kg/week的贝伐单抗,增加了蛋白尿的发生率,RR分别为1.4和2.2。
由此可见,蛋白尿的发生率具有剂量依赖性,这可能和体内VEGF-VEGFR信号通路的抑制程度相关[35]。
通常出现在VEGF信号通路抑制后的蛋白尿也印证了VEGF通路在维持正常肾脏功能方面的作用。
肾性蛋白尿和急性肾损伤被认为是抗血管治疗的“二次打击”现象,在既往存在肾脏疾病的患者中显得最为普遍[32]。
贝伐单抗和已知的肾脏毒性药物直接的相互作用并不清楚,但是为了防止同时用药产生的合并症和并发症,就应该合理的使用贝伐单抗。
例如:在一项转移性乳腺癌患者Ⅲ期临床实验中,同时使用贝伐单抗和帕米磷酸盐的患者中,蛋白尿的发生率为33.9%,显著高于单用贝伐单抗的患者中18.5%的发生率[36]。
6、转氨酶升高在一些多靶点络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使用过程中,出现转氨酶升高的副作用,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不是很清楚。
由于细胞色素P450参与这些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因此推测药物引起的压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转氨酶升高。
在pazopanib的使用过程中,出现过严重的致死性肝脏毒性事件;其他TKIs也有相关坏死性肝炎的报道,包括EGFR TKIs 吉非替尼、厄罗替尼以及抑制PDGFR 和c-kit的小分子药物伊马替尼[37]。
高表达EGFR的肝细胞转氨酶升高可能是EGFR络氨酸激酶抑制剂直接靶向该类细胞引起的;而伊马替尼引起的转氨酶升高则可能是由于发生了超敏反应,导致了自身免疫性肝炎。
总的来说,TKIs类药物引起转氨酶升高的机理也还不是很清楚。
7、甲状腺素机能减退在VEGFR-TKIs类药物中,39%的病人经舒尼替尼治疗后出现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
20%的患者出现较低的T4/T3水平。
29%的患者由于持续存在的高水平促甲状腺素和乏力而进行过甲状腺素替代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