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法院行政审判权的界限

合集下载

论我国法院行政审判权的界限

论我国法院行政审判权的界限

行政 诉 讼 。 他 们基 于 官 民平 等 原 则 ,认 为 控 诉政 府 机 关违 法 的 行 政 诉 讼 ,在 管辖 问题 上 ,不 应 当有 别 于 人 民 间的 刑事 诉 讼 与 民事 诉 讼 案件 ,两 者都 应 当平 等地 由普 通 法院 管 辖 ,无 需 另行 设 置 行 政 法院 。受 英美 法 影 响 的 日本 等 国也 采 取 这种 体 制 ,前 苏 联 和 东 欧 国家 一 般不 设 行 政 法院 ,但 前南 斯 拉 夫设 立 了 行政 法 院 并在 不 设行 政 法 院的 地 区在 普 通法 院 内设 置 行政 法 庭 。 中 国历 史 上长 期 以 来都 是 行政 兼 理 司 法 ,既 没有 独 立 的司
如我 国 南方 的 某 市 ,为 了保 证城 市 开 发建 设 及 拆迁 工作 的 顺利 进 行 ,政 府 竟 然 以 “ 头文 件 ”的形 式规 定 ,在拆 迁 范 围 内 引 红 起 的任 何 纠 纷 只能 向政 府的 职 能 部 门请 求 解 决 ,并 不 得 向 法院 提 起诉 讼 。 至于 在 司 法 实践 中 ,当 同一 个 纠纷 既 涉 及 民事 法律 关 系 又 涉 及 行 政 法 律 关 系 或 与 仲 裁 管 辖 有 冲 突 时如 何 妥 善 解 决 ,在 管 辖问 题 上 如何 对 当事 人 予 以救 济等 ,由于 现 行立 法 没 有 规定 或规 定 不 太 明确 ,更 是 引发 许 多 严 重的 社 会 问题 。基 于
法 学 论 坛
W WW. z zsc m mI z .o g
论我 国法院 行Βιβλιοθήκη 审判权 的界 限 ◎ 庄 能 宗
( 华侨 大 学2 0 级 在职 法 律硕 士 ,福建 泉 Jl 6 8 ;福建 省 晋 江市 人 民法 院 ,福 建 晋 江 3 2 0 07 , 320 i 、 1 620

我国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现状和思考

我国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现状和思考

我国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现状和思考我国宪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即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使和审理判决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经济案件和行政案件的权利。

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均不得干涉。

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包括外部独立和内部独立。

外部独立主要是对行政机关、政党、人大及其领导人的独立。

内部独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法院的独立。

即各级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下级法院不受上级法院的影响,上级法院不能在下级法院进具体行审判活动时进行干涉,而只能在裁决过后,依法定程序进行监督,加以变更。

二是法官独立。

即同一法院法官之间相互独立,不受其他法官包括担任法院领导职务的法官的干涉,法官享有按照自己对事实和法律的见解,通过法律规定的审判组织形式作出裁决的权利。

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不仅是是我国民事、刑事和行政诉讼共有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一项宪法原则。

因此,确立并完善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对制约和监督国家权力,切实树立国家审判机关的权威,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现实中,尤其是在处理行政诉讼案件时我国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却面临诸多困境。

在我国传统的政治观念中,国家行为是一种“大一统”行为,法院的审判行为作为一种国家行为更是被视作一种“官治”,这种思想的根深蒂固就间接导致了在现今中国,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行为,即“民告官”,通常意义上被认为是一项挑战而非常态。

此外,作为我国人民法院,在行政经费、人员任命等方面确实与行政机关紧密关联。

其经费的来源完全受地方财政和行政机关领导控制,其人员的出入也受制于地方党委组织和行政机关的人事部门。

在这种现实状况下,特别是当法院在遇到行政诉讼案件,这类案件的性质决定其必定与地方的行政机关息息相关,法院在受理直至审判的的过程中都很容易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所以,这类行政诉讼案件通常最后会在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权的本质外裹上司法的形式外衣,即通常最后以行政相对人撤诉或和解的形式不了了之。

浅析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以《行政诉讼法》第77 条第1 款规定为切入点

浅析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以《行政诉讼法》第77 条第1 款规定为切入点

浅析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以《行政诉讼法》第77条第1款规定为切入点伴随着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正式建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行政诉讼制度建立较晚等原因,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其中包括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问题。

一、我国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现状(一)理论上,司法权与行政权界限不清现代法治理论将国家机关分为立法机关、司在行政活动中,法院是任何权力的使都需要(二)制度上,司代具体行政一旦成为我国)行政诉讼中《行政诉》(二)诉1.第2.(在缺陷。

1.法院的存在不合理之处。

时法院在司2.行政法专业性值得商榷。

需要的,这里三、我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系存在问题之成因分析 一)行政诉讼制度建立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会国家权力一直949新中建立之制度非常XX 年月1日《诉讼来了(法制观念相对落后 在,自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在我国,重实体轻程序另一方面,法律工具的影(三)制计存在不合理之处 司和行政权是国家权方面,行政权侵犯另一,司法权侵四、正确处政(一)区别行政诉讼因此,(二权法最终这一基本原则。

三)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套制度我国宪法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有规定人另一,行政权涉及范围十分。

行政诉讼中,。

人民法院的职权和作用

人民法院的职权和作用

人民法院的职权和作用人民法院是我国宪法赋予的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法律机构,其职权和作用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

一、人民法院职权范围根据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享有依法审判犯罪案件和办理民事、行政、赔偿等案件的独立职权。

具体来说,它们的主要职权包括两个方面:(一)审判权。

这是人民法院最主要的职权。

它负责审理起诉终审案件,以及下级人民法院重审已审结案件,或适用法定程序审理简易程序案件,或者按程序审理诉讼行为不正当的案件。

(二)非诉讼审查权。

这是除审判权外的另一项主要的职权。

人民法院有权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各种规范法律行为进行非诉讼审查,包括仲裁案件、非诉讼纠纷以及补正他人已经实施的诉讼的行为的合法性等。

(一)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建立社会正义。

在依法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人民法院依据我国法律对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作出相关保护和宣传,使社会正义成为实现法治的重要基础。

(二)做出实质性判决,维护当事人正当权利。

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案件,当事人得以获得真实的判决,从而得到有效的维权,实现他们的正当权利。

(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不仅做出实质性的判决,而且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接受当事人的申辩,确保不同实体的正当得到充分的表达,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贯彻执行案件判决,维持法治秩序。

当社会和谐是一个社会的底线,一个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发展,人民法院负责审判案件,也需要贯彻执行案件判决,以维持法律秩序,确保社会正常运行。

总之,人民法院有赖于法治的体现,其职权和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负责审判犯罪案件,也要负责审理民事、行政等案件来维护社会正义,保护当事人正当权利,推动社会和谐稳定,贯彻执行案件判决,实现法治,真正发挥它作为审判机关的作用。

试论行政审判权

试论行政审判权

重要组成部分 , 然带有 公权 的普遍 性质 , 也应 当体 现 必 但 出自身的特有属性。关于行 政审判权 的性质 , 界有 几种 学
不同的观点 : 其 中有学者从 法理 学的视 角系 统地 研究 了行政 审判 权的性质。首先 , 从行 政审判 权的 来源 人手探 析“ 行政 审
有最终的法律效力 , 民众的合法权 益不再被行政 主体随意 摆布而得不到任何救 济。行政 审判权作 为司法权之一 种 , 对行政诉讼 制度起着极其 重要的基础 支撑作用 , 在一定 程 度上承担起履行人权 保 障最后 屏 障的功能 。我 国大 陆学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 年第 5 06 期
治性是行政审判权 的主要特性 , 并以“ 政治 问题 ” “ 共政 、公 策” 为例对行 政审判权的政治性 加以实证性说 明。 该学者从宏 观的背景 、 的高度 揭示 出行 政审判 权 哲理 的性质 , 对于深化行政审判权的研究 具有极为 重要的启 发 意 义和示 范效 应 , 因而也 是 我们 所倾 向 的观 点。我 们 认 为, 行政审判 权在一定意义上还应是行 政审判 机关对 国家 和社会公众 承担 的一种义务。应当指 出的是 , 对行政 审判 权 的性质 的探讨 还有 进一步深入的必要 , 比如行政 审判 权
是 自主性权 力 还是 依 附性 权力 , 是机 关权 力 还 是个 人 权
行 政争议而赋予 争执 主 体及 裁判 机关 的权 利 和权 力 。只 有在行政诉讼这 一具体阶段上 , 审判权力 和诉讼 权利才 成 为一对伴 生物 , 同推动行政诉 讼 的运作 。但 二者也存 在 共 着较为明 显的区别 : 是运 作基 础不 同 ( 讼权利 是一 种 一 诉 主动性权利 ; 审判权力 是一种被 动性权 力 ) 二是法律要 求 ;

《民法典》时代行政诉讼制度的新发展

《民法典》时代行政诉讼制度的新发展

《民法典》时代行政诉讼制度的新发展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的新征程开始了。

行政诉讼制度在监督公权、保护平等、私权和实质纠纷的基础上得到加强。

因此,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回应,盘活存量的制度,增加系统的增量。

《民法典》中行政规范性条款的执行,将会引发行政不作为、行政登记、行政介入等新的纠纷,所以,行政案件的数量仍有增长的空间。

《民法典》对我国的司法复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行政审判应当从间接审查与直接参考的方式演变为一种双重结构的行政审判模式。

关键词:民法典行政诉讼;制度;新发展《民法典》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是一部综合性、基础性的法律,它可以有效地解决民事法律中的法律冲突。

民法既包括了实体权利和行政程序,也包括了更广泛的范围和影响。

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管理都离不开民法的支持,不然的话,社会阶级就会出现混乱。

只要对《民法典》有所了解,就能对民事纠纷的内容、时效、请求权等方面有所认识,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实体规范与程序。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法定的主体和程序范围都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而这一点对规范的影响更为深刻[1]。

一、《民法典》引发新型行政争议(一)行政不作为争议行政不作为是《民法典》所依据的行政责任条款提出的。

《民法典》最直接地影响了行政法的发展,是对行政机构的一些职能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使“法”从“依法行政”扩展到“民法典”,促进了行政法与民法学的结合。

《民法典》[1]中的特定行为类型,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硬性的行政行为,例如《民法典》第1008条中所述,研制新药、医疗器械或新型的防治措施,必须经过相关机关的“批准”;第二种是《民法典》第1105条5款中的中性行政行为,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进行收养评定”的职责;第三,《民法典》第34条第4款等有利的行政行为,对被监护人居住地民政部门作出紧急反应,要求其“为其提供必要的临时生活照顾”。

试论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试论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者 。 果 司 法 权 与 行 政 权 合 二 为 一 , 官 便 将 具 有 压 如 法
迫 者 的 力 量 。 E ”1 ] 其 次 , 指 法 院 的 独 立 , 审 判 是 即 权 的 独 立 是 基 于 法 院 独 立 于 立 法 机 关 、 政 机 关 的 行 地 位 而 实 现 的 , 院 独 立 自主 的 地 位 是 法 院 依 法 独 法
第3 O卷 第 3期
Vo . 0.NO 13 .3
试论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洁 殷 季 ,
(.新 疆 大 学 法 学 院 , 疆 乌 鲁木 齐 8 0 4 ;. 1 新 3 0 6 2 自治 区人 民政 府 法 制 局 ,新 疆 乌 鲁 木 齐 8 0 0 ) 30 2
要 : 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 审判权是 我国法律 确立的一项 基本法律准则 。 人 由于我国法院机构设置 、 人事管 理、 预
构 和 法 官 管 理 方 面 的 缺 陷 , 致 内 外 各 种 不 当 干 预 导 的 普遍 存 在 , 接 妨 碍 人 民法 院依 法 独 立 行使 审判 直
权 。 文 拟 就这 一 问题 , 法 院机 构设 置和 法 官管理 本 从 制度 人 手 , 求 解 决 的途 径 。 探

立 行 使 审 判 权 的 前 提 。再 次 , 指 法 官 的 独 立 。在 诉 是
讼 中 , 官 审 核 证 据 , 定 事 实 , 用 法 律 , 出 裁 法 认 适 作
判 , 依 照 法 律 规 定 , 立 自主 地 进 行 , 受 任 何 其 仅 独 不 他 国 家 机 关 、 会 团 体 的 干 预 和 影 响 。 依 法 独 立 行 社 由
我 国 宪 法 、 民 法 院 组 织 法 及 三 大 诉 讼 法 都 明 人

浅析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以《行政诉讼法》第77 条第1 款规定为切入点

浅析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以《行政诉讼法》第77 条第1 款规定为切入点

浅析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以《行政诉讼法》第77 条第1 款规定为切入点伴随着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正式建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行政诉讼制度建立较晚等原因,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其中包括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问题。

一、我国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现状一理论上,司法权与行政权界限不清现代法治理论将国家机关分为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分别行使国家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在我国,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之一,依法行使审判权,依照法律规定裁决各种争议。

司法权是一种被动的权力,针对已经发生的争议。

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是我国的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在社会管理活动中执行法律规定。

行政权是一种主动的权力,更多地强调防患于未然的管理。

由此看来,二者之间的界限是清晰明朗的。

然而,由于《行政诉讼法》第77条第1款赋予法院司法变更权,导致在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界践不清,出现了司法权代行政权的现象。

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之界限不清的问题只存在于行政诉讼这一特别领域。

在行政诉讼活动中,法院是中立的裁判方,根据原被告双方所提交的证据以及法院对行政机关适用法律的正确与否给出判断,并最终通过裁判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行政机关作为被告方,需要做的就是向法院提供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取得的相关证据以及其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因此笔者认为在行政诉讼中根本不存在行政权的行使,而只存在司法权对行政权行使结果的评价。

二者的界限实质上是行政诉讼中司法权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去评价行政权的行使结果。

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首先进行的是对案件中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判断,其次是对这种判断的处理,这种处理主要通过裁判的形式进行。

任何权力的行使都需要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行政诉讼制度设计司法权审查行政权之行使是必要的,而且这种审查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行政权的正常行使,但任何制度都很难做到完美,一般都存在利弊两方面,我们姑且将这种影响归为行政诉讼制度中司法权审查的弊端之一。

法律权力的界定与限制

法律权力的界定与限制

法律权力的界定与限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法律权力的界定和限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法律权力的界定和限制是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法律权力的界定与限制。

一、法律权力的界定法律权力是指国家机关在法律范围内行使的权力。

法律权力的界定是指明法律对于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范围和限度。

法律权力的界定主要通过宪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来实现。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职权和职责,明确了法律权力的边界。

其他法律法规则在宪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各级政府和相关机关的权力范围。

法律权力的界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即法律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能超越法律的规定。

二是公正性原则,即法律权力应当以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行使,不能偏袒特定个人或集团。

三是限制性原则,即法律权力应当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制约,不能滥用权力。

二、法律权力的限制法律权力的限制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

法律权力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权力必须在宪法的框架内行使。

法律是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依据,法律规定了权力的范围和限度,对权力的滥用进行了明确的禁止。

2. 权力分立和制衡:权力分立是指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由不同的机关行使。

制衡是指不同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平衡,防止某一机关滥用权力。

权力分立和制衡是法律权力的重要限制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权力滥用。

3. 司法独立和公正审判:司法独立是指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机关的干预。

公正审判是司法机关行使权力的基本原则,法官必须客观公正地审理案件,不能受到外界干扰和利益的影响。

4. 公民的监督和参与:公民是法律权力的主体,有权对国家机关行使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参与。

公民可以通过选举、投诉、举报等方式对权力进行监督,同时也可以通过参与立法和司法程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论对审判权独立行使的法律制约

论对审判权独立行使的法律制约

论对审判权独立行使的法律制约论文提要: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但“没有制约的权力将导致腐败”。

人民法院作为独立执掌审判权的国家机关,如果权力失去监督,则必然会损害法律尊严,甚至造成冤假错案、产生腐败。

对审判权法律制约的现状,一是过于强调司法独立,对审判权法律制约重视不够;二是对独立审判的法律制约机制不规范。

同时要正确处理审判独立与法律制约关系,完善对审判权监督的必要性,对司法审判权法律监督的根本任务是预防和纠正法官违法审判和职业化的犯罪,确保公正与效率目标的实现。

这就是说,对独立审判权的监督和制约,是在法律和法规范围内对审判权行使监督制约,而不是人为的和随意的监督制约。

对司法审判权法律制约构建的建议,一是要坚持监督制约的统筹性,对监督制约进行规范化;二是要保障监督制约的针对性、连续性;三是要处理好人大监督与独立审判的关系;四是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与独立审判的关系;五是要处理好检察机关抗诉与审判监督的关系;六是要处理好新闻舆论监督与公正审判的关系;七是要处理好审判权监督与完善法院内部制约机制的关系。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这一宪法原则在其他实体法、程序法中多有体现,独立行使审判权是树立法院权威,确保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宪法根据。

同时“没有制约的权力将导致腐败”。

人民法院作为独立执掌审判权的国家机关,如果权力失去监督,则必然会损害法律尊严,甚至造成冤假错案、产生腐败。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审判权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

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司法工作要体现“三个至上”的精神,服务“三项重点工作”,正确体现审判的“阳光司法”价值,充分发挥审判职能,防止审判权的扭曲、变异,就应该以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对审判权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外部监督和制约。

一、对审判权法律制约的现状由审判权的特性可以看出,司法权若不保持独立,使之不受行政、经济等外来非正当因素的干预,司法公正将受到怀疑。

法律规定行政案件管辖权(3篇)

法律规定行政案件管辖权(3篇)

第1篇行政案件管辖权,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和审判行政案件时,对案件行使审判权的范围和权限。

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案件管辖权进行了明确规定,旨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

本文将从法律规定、管辖原则、具体类型等方面对行政案件管辖权进行深入探讨。

二、法律规定1. 《行政诉讼法》第三条: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 《行政诉讼法》第十八条: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3. 《行政诉讼法》第十九条: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4.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条: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5.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一条: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6.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二条: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

7.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三条: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判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移交下级人民法院审判。

8.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四条: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之日起十日内提出。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审查。

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

三、管辖原则1.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 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3. 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4. 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论我国民事与行政案件类型之界分

论我国民事与行政案件类型之界分

从历史上看 , 政 争议 是从 民事 争议 中脱 胎 出来 行 的。法国在大革命后基于对三权分立原则 的特殊理 解 , 了防止行 政权 遭 受 司法权 之家社科基金项 目 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研 究> 0 C X 2 ) 廖 《 ( 5 F 0 3 的阶段性成果 。
照传统看法是典型的私法关系, 如企 业主与 工人 间的雇佣 关系, 一直是由民法调 整的, 但进入 2 世 纪后 , o 这种 关系已经发展 为国家、 企业和工会之 间的复杂关 系( 国家的积极干预 、 劳资双方集体谈判及其所取得的协议 等) 已由较新的 劳动法所调整 。再如 企业之 间的竞争本是传 统的私法 自 , 治领域 , 国家却介入 到 了 一领域 , 国有《 但 这 我 反不正 当竞争法> 其他 国家往往是《 , 反垄断法> 。 ② 国家对社 会、 经济生活加强 干预不仅体现 为私法的公 法化 , 而且也体现为公 法的私法化 . 传统 的公 法关 系向私 法关 系发展 , 使 或通过 私 法手段来 实现加强 国家干预 的 目的, 例如行政合 同的出现 即为典型 。 ③ 日尔曼法最初之 形态是 私法与公 法合 而为一, 而表现 日尔曼法独特 的性格 。该 法无论规律 相邻 问之 个人关 系, 国王与人 民问之信托 或 关系, 均不加以 区别, 而采同一方法的规定 。 日尔曼法从 私法来说 , 私法公法化 ; 从公 法的 角度观 察, 日尔曼法可说公 法私 法化 , 即公 法含有私 法 的因素 , 而以私法的形式表现公 法的内容 。其后在 罗马法继受之影响下 , 公法与私法正式分 家, 各形成一独 立的体 系。( 东雄. 戴 中世 纪意大利法
维普资讯
20 06年 0 3月 第1 9卷 第 2期
云南 大 学 学 报 法 学 版

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摘要: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是解决行政诉讼问题的重要环节,把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纳入诉讼范围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建立法治政府的基本需要,本文通过把大陆法系中的法国、英美法系中的美国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加以对比分析,指出我国行政诉讼法律法规中对受案范围规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行政诉讼范围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行政诉讼法律法规中都存在,只是基于国度文化的差异,各国的称谓不同而已美国将该问题称之为“司法审查的可得性”,法国称之为“行政法院的审判权范围”还有称为“行政审判权范围”或者“可诉行政行为范围”的。

1不管表述如何,其实质内容都是一样的,即法院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公法争议,也无力审查所有的行政行为,法院能够解决的争议范围是特定的、有限的。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就是指法院受理行政争议案件的界限,即可以受理什么样的案件,不能受理什么样的案件,哪些行政活动应当由法院审查,哪些不能被法院审查,或者说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哪些行政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界限。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要由法律、法规作出明确规定,这是行政诉讼的特点,也是《行政诉讼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区别之一。

二、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根据我国行政诉讼相关法律法规可以看出,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采取了概括列举式、肯定列举式、否定列举式三种方法加以规定,但简要说来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有以下这些,首先受案标准有三个:(一)职权标准:具有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二)行为标准:①具体行为②违法行为;(三)结果标准:损害合法权益,只有在符合以上三种标准的情况下,法院才受理。

详细说来法院受理的案件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法律规定,从相关法律法规中可以看出,大概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即①行政处罚案件;②强制措施案件;③侵犯经营自主权案件;④行政许可案件;⑤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⑥行政给付案件;⑦违法要求履行义务案件;1汪栋、沈盼盼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中外比较[J]. 唐山学院学报,2007(7).二是学理上分为以下几种,即①行政裁决案件;②部分行政确认;③行政检查案件;④部分行政合同;三是司法解释,即①公平竞争权案件;②国际贸易案件③反倾销案件;④反补贴案件;⑤最高法院就个案进行答复、批复中明确的几类案件,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排除以下几种情形:①国家行为案件;②抽象行政行为;③内部行政行为;④法定行政终局裁决;⑤刑事侦查行为;⑥调解仲裁行为;⑦行政指导行为;⑧重复处理行为;⑨阶段性行政行为(有例外);⑩劳动监察指令书。

论我国法院行政审判权的界限

论我国法院行政审判权的界限

论我国法院行政审判权的界限        作为我国三大诉讼之一的行政审判制度,从其制定到实施的近20年来,对维护公民、法人与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无疑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行政审判权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有的行政纠纷本应由法院解决,却被拒之门外;而某些应由其他机关或组织处理的案子法院却受理了,并因此造成了一些纠纷同时被两个机关作出了不同的处理,损害了法律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如我国南方的某市,为了保证城市开发建设及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竟然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规定,在拆迁范围内引起的任何纠纷只能向政府的职能部门请求解决,并不得向法院提起诉讼。

至于在司法实践中,当同一个纠纷既涉及民事法律关系又涉及行政法律关系或与仲裁管辖有冲突时如何妥善解决,在管辖问题上如何对当事人予以救济等,由于现行立法没有规定或规定不太明确,更是引发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基于这种原因,在当下我国司法改革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厘清我国行政审判权的界限这个在司法改革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

1  我国行政审判权界限之内涵考察作为审判权构成部分之一的行政审判权,是指由法定的国家机关站在中立的立场,根据诉讼当事人的请求并在双方当事人的参加下依照诉讼程序审理、裁判行政纠纷的权力。

行政审判权作为一种解决行政纠纷的权力,具有中立性、独立性和终局性,受特殊程序的制约。

[1]行政审判权具有审判权的全部权能,一般包括主管权和管辖权、受理权、取证权与采纳证据权、对事实问题的认定权、解释和适用法律的权力、诉讼活动的主持权以及裁判权等。

为了更好地论述行政审判权的界限问题,这里需要对行政审判权产生的背景作些简要回顾。

在我国,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来源于法律的授权,行政机关只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力并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行使权力,这是民主和法治的基本要求。

浅论如何保障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浅论如何保障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2013.07学教育43浅论如何保障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黄艺真(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是衡量社会法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尺,是现代社会绝大多数法治国家确立的一项基本法律准则。

当前我国法治化建设处于初始阶段,整体法治化的大环境还需完善。

司法独立是现代司法改革的重要关键,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而要实现司法独立,其本质在于实现和确保法院及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其审判权。

[关键词]审判权独立;重要性;影响因素;保障措施一、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性《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1]。

”《法官法》也规定:“法官享有依法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的权利[2]。

这对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审判权独立是司法公正在形式上和程序上的体现和要求,法院作为司法机关,是负责审理案件,解决基本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纠纷的主要判决机构,法院整体的价值取向、行事作风等对司法公正、社会公平的实现有着至关重大的联系,所以我们必须保证法院在审判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被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的想法所影响,因此保障法院审判权的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

2、加快推进司法改革的需要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重要任务。

这为我国的司法改革提出了具体方向,司法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确保司法公正。

若想获得公正不阿的审判,我们就要实现和保障法院独立的地位,这样才能在现代诉讼中有效地制约法院及法官,使其独立作出正确裁决,使一整套法院独立机制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影响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因素1、政府行政对法院的干预虽然法院与政府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行政权大于司法权,行政干扰司法”等现象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时有发生,少数地方政府把地方法院视为自己所属的一个部门,无视法理地干涉司法活动,个别地方人民政府利用财政来源增加法院的经济压力,或者利用行政领导的个人威望来影响法官独立审判案件,从而造成不公正的审判后果。

审判权的范围与限度详解

审判权的范围与限度详解

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征文论审判权的范围与限度黑龙江省红兴隆农垦法院马利清二○一○年五月十二日作者简历:马利清,男,1970年12月14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92年红旗岭农场合同制工人,199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法律系,大专学历,1995年就业于红旗岭农场司法办,2005至今年担任红兴隆农垦法院红旗岭法庭书记员。

联系电话:0469-5560407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进行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特此声明。

作者签名:马利清日期:2010.5.12编号:论审判权的范围与限度论文提要:审判权是审判机关依法审理和裁决刑事、民事案件和其他案件的权力,是国际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无论是刑事诉讼,还是民事诉讼或者行政诉讼,都属于审判权的适用范围。

审判权受制于法律的范围和限度,也可以说,审判权限表现为一种法律体系内的解释与裁量。

司法机关所行使的审判权(司法权)并不是万能的、无界限的,司法机关只能在已经发生纠纷并形成案件后才能启动审判程序,行使审判权;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机关既具有合法性审查权,亦附带地具有合宪性审查权,而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机关只具有合法性审查权,我国原则上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司法机关也只具有合法性审查权;司法机关受其性质和审判基准所限,只能对法律行为进行判断,而不能裁判政治行为(国家行为);司法机关的合法性审查权包括对作为正在审理案件适用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的进行合法性审查。

审判权是司法权的核心,审判权作为公共权力应当受到的约束和限制,审判权本质上以个案中的法律解释权与裁量权为内容。

权力本身并不成其为问题,成问题的是权力的恣意行使。

因此,限制审判权的关键不在于剥夺法官在个案中的解释与裁量权,而是如何限制其行使的任意性。

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论法官自由裁量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整个司法实务界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广泛反响。

如何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在全国多个省、市部署开展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检务公开等试点,司法体制改革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

作为法官而言,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伴随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审者判、判者审”将最终实现,更加明确的审判责任追究制定将会建立。

法院内部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将会削弱,院长、庭长对案件的干预和裁决将越来越小,审判权将真正还权于合议庭、还权于法官。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将会变大,而法官为自由裁量权所承担的司法风险也将随之加大。

法官自由裁量权对于保障案件的审判公正与效率、实现司法公正、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不当行使必然导致司法专横、严重损害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

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建立法官自由裁量权正确运行机制,规范民事法官自由裁量权意义深远又十分必要。

一、法官自由裁量权概念及价值(一)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概念。

自由裁量权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对其概念的表述亦有多种。

《布莱克法律辞典》将法官自由裁量解释为法官或法庭自由斟酌的行为,意味着法官或法庭对法律规则或原则的界限予以厘定。

因此,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指当没有法律规定或法律条文规定得不够明确具体时,法官可以根据法律基本精神以及公平、正义等基本法律原则,依据职权对案件作出符合法律原则和精神的公平、正义、合理裁量的权力。

(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价值。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有其积极作用,它的存在对于保障案件的审判公正与效率、实现司法公正、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法官自由裁量权有有其消极的作用,自由裁量权如果不受制约,容易引起法官滥用权力,造成审判的不公正。

1、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积极价值。

一方面克服成文法的需要。

任何法律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社会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而由于立法者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法律对于社会现实而言具有滞后性。

我国权力配置中的行政审判权

我国权力配置中的行政审判权

者弗里德赫尔穆 ・ 胡芬在论及德国行政审判的历史 时提 出行 政 审 判 权 主要 涉 及 四个 问题 : “ 国家 权 力 行 为究 竟 要不 要处 于法 院监督 之下 ?这种 监督 应 由
普通 的还 是一 个特 别 的司法 机构实 行 ?国家行 为 的 每种 形式 是 否都 应 受 到 监 督? 是 监督 客 观合 法性 , 还是 旨在 保 护个体 的主观权 利 ? ”[ 2 1 2 1 第 一个 问题 关 涉 到法 院行 使 行 政 审 判 权 的基 础 及 是 否 具 有 正 当 性; 第 二个 问题 既关 系 到 行 政 审判 权 运 行 的组 织 形
关 键词 : 行政审判权 ; 权 力结构 ; 行政审判组织
中图分 类号 : D F 3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5 9 8 1 ( 2 0 1 3 ) O 6一 o 0 7 6— 0 5
权力结构即权力的组织体 系, 是指权力的配置 与各种 不 同权力 之 间 的相 互关 系 。世界各 国无论 建 立 何种 形 式 的国家 权 力 结构 模 式 , 从 权 力 运 行 的层
第3 7卷 第 6期
2 0 1 3年 1 1 月
湘 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g t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s )
利; 对 于任何 国家机 关 和 国家 工作 人 员 的违 法失 职 行 为, 有 向有 关 国家 机关 提 出 申诉 、 控告或 者检举 的
规章的权力 , 必须由最高人 民法院送请 国务院解 释 或裁决。司法无法干预行政立法 , 这 一定程度上 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法院行政审判权的界限庄能宗(华侨大学2007级在职法律硕士,福建泉州 362801;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法院,福建晋江 362200)中图分类号:D915.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1-047-03作为我国三大诉讼之一的行政审判制度,从其制定到实施的近20年来,对维护公民、法人与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无疑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行政审判权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有的行政纠纷本应由法院解决,却被拒之门外;而某些应由其他机关或组织处理的案子法院却受理了,并因此造成了一些纠纷同时被两个机关作出了不同的处理,损害了法律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如我国南方的某市,为了保证城市开发建设及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竟然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规定,在拆迁范围内引起的任何纠纷只能向政府的职能部门请求解决,并不得向法院提起诉讼。

至于在司法实践中,当同一个纠纷既涉及民事法律关系又涉及行政法律关系或与仲裁管辖有冲突时如何妥善解决,在管辖问题上如何对当事人予以救济等,由于现行立法没有规定或规定不太明确,更是引发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基于这种原因,在当下我国司法改革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厘清我国行政审判权的界限这个在司法改革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

1 我国行政审判权界限之内涵考察作为审判权构成部分之一的行政审判权,是指由法定的国家机关站在中立的立场,根据诉讼当事人的请求并在双方当事人的参加下依照诉讼程序审理、裁判行政纠纷的权力。

行政审判权作为一种解决行政纠纷的权力,具有中立性、独立性和终局性,受特殊程序的制约。

[1]行政审判权具有审判权的全部权能,一般包括主管权和管辖权、受理权、取证权与采纳证据权、对事实问题的认定权、解释和适用法律的权力、诉讼活动的主持权以及裁判权等。

为了更好地论述行政审判权的界限问题,这里需要对行政审判权产生的背景作些简要回顾。

在我国,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来源于法律的授权,行政机关只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力并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行使权力,这是民主和法治的基本要求。

由于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法律授予行政机关非常强大的权力,而且行政权的逐渐膨胀还呈现一种发展的态势。

权力具有双重性,既可能用来为善,也可能被滥用来作恶。

如果对行政权的扩张不加以限制,就会对国家和公民个人权利造成侵害。

因此,必须对行政权力的行使加以适当的限制。

对行政权行使最有效的、最主要的外部监督制约来自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

立法机关主要通过立法、人事决定等方式进行监督与制约,司法机关则通过审查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并作出判断的方式监督行政机关的活动。

这就是行政诉讼产生的理论依据。

行政诉讼远没有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历史那样悠久,在制度建设上也没有刑事诉讼、民事诉讼那样发达。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是否实行行政诉讼已经成为一个现代法治国家的标志之一。

现代西方国家的行政诉讼制度,从机构设置上看,大体有两种类型。

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诉讼由专门的行政法院受理,如德国规定“行政审判管辖权由与行政当局分离的行政法院独立行使”。

早在18世纪末,法国开创了由专门法院负责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的先例。

以后受法国影响实行这种制度的还有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

当时设置行政法院的国家,根据他们对三权分立的理解,认为包括行政诉讼在内的一切行政事务,都归行政机关独立管辖。

正如行政机关不得干涉司法事务一样,司法机关也不得过问行政事务,不得受理行政诉讼。

法国之所以最早实行这种制度,是同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具体历史进程相联系的。

当时,资产阶级已经取得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但司法机关仍为封建保皇势力所盘踞,因而资产阶级为了自己取得的权力不受干涉,便强调有关行政事务方面的争讼应由行政机关本身处理。

他们认为,裁决行政纠纷的权力属于行政权的组成部分,普通法院不能干涉。

为了达到制衡,法国行政法院系统成功地从自身中发展起来了一套自我约束的机制。

它从行政发展而来,但完全具有法律技术。

现在,法国行政法院“无论从外观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都与一般法院没有什么两样。

”[2]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实行由普通法院受理行政诉讼。

他们基于官民平等原则,认为控诉政府机关违法的行政诉讼,在管辖问题上,不应当有别于人民间的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案件,两者都应当平等地由普通法院管辖,无需另行设置行政法院。

受英美法影响的日本等国也采取这种体制,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般不设行政法院,但前南斯拉夫设立了行政法院并在不设行政法院的地区在普通法院内设置行政法庭。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都是行政兼理司法,既没有独立的司法机关,更没有专门的行政法院。

1927年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时期,在司法院设有行政法院,负责行政诉讼的审判。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的《最高人民法院试行组织条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设立行政审判庭,但在随后制定的正式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又取消了这一规定,直到198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才成立行政审判庭。

1982年试行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法律规定可以向法院起诉的行政案件,行政诉讼制度正式实行。

此后,经过各种曲折,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获得通过,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置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诉讼案件。

“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宣示和实践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自由价值在社会心态中的提升,表现出中国社会对法治的渴望,同时,也预示着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到来。

”[3]当然,由于我国实行行政诉讼制度的时间不长,再加上人民法院的审判权长期以来附属于行政权而不能完全独立的客观事实,就使得我国行政审判权行使的界域受到较大的影响。

现行法律规定的模糊与缺失,更是使得法院行使行政审判权步履维艰。

正是因为行政审判权的界限不明,所以有的地方法院怕得罪行政机关而不愿意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对该受理的案件不予受理。

[4]有的地方,党委、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对法院受案范围加以限制,致使法院有案不敢受。

特别是针对计划生育处罚、乱摊派与侵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案件,地方领导往往以“维护国策”、“便于政府工作”为由,规定法院不得插手,法院也视这类案件为“高压线”而不敢碰。

有的地方规定,受理行政案件要经党委、人大、政府批准,还有的地方甚至规定行政案件的受理要由政法委讨论决定。

[5]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厘清行政审判权的界限。

影响行政审判权行使界限的因素,就问题的本质而言,“是在行政机关和法院之间进行权力和责任的分配,即行政机关有多大的决定权,法院有多大的决定权力,哪些决定应由行政机关作出,哪些决定由法院作出”。

[6]美国学者迈克尔(阿西莫认为:“确定审查范围的原则界定了法院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制约权力。

因而,这些原则厘清了审判权与行政权之间的界限”。

依据审判权监督行政权的关系而言,有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

横向关系集中体现在监督和审查的范围之上,此一范围的宽窄直接反映了监督者对被监督者的监督广度;而纵向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旦被监督者行为被纳入监督和审查程序之后,监督者将采取何种方式、何种途径进行审查,审查到何种程度,即监督力度和审查强度问题。

关于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强度问题,杨伟东副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已经作过专门的论述,并且还出版过专著。

[7]因此,本论文的论述重点,偏重于行政行为的横向范围分析,主要研究哪些行政行为可以纳入到行政审判范围之内,哪些行政行为不能进入到司法监督的范围之中。

2 行政审判权界限立法规定之检讨现行的《行政诉讼法》是1989年讨论通过的,这部法律制定以后近20年来尚未进行过一次修改,这就必然导致在诉讼范围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行政诉讼的范围,就是针对不法行政裁决或其他行政行为的侵犯,公民取得司法救济权的边界,它具有两层实质性的含义:首先,行政诉讼的范围是指司法审查的可得性。

这就是说行政诉讼的范围的结局是为了确定某一被提起的诉讼能否被法院接受而进行审查。

其次,行政诉讼的范围是指司法进行审查的实体意义上的可得性,或者说,行政诉讼的范围确定的是公民的诉权,一种受救济的权利。

它表明能否提起行政诉讼,或者说法院是否会受理该公民的申请。

毫无疑问,这是进行司法审查的基本前提,有了这样的权利,通过适当的方式,即引起司法审查。

需要指出的是,仅凭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肯定并不能必然导致诉讼申请被法院接受,法院能否对案件进行审查还有待于对其他一些程序性问题的肯定回答,如有无超过法定期限,有先行复议规定的是否进行了复议等等。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行政诉讼的范围就是公民行使行政诉讼的实体上的限制,但是,这种限制不是纯粹的限制,限制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巨大差异的背景下的选择。

行政诉讼范围的宽窄绝不是立法者偶然的、主观的选择,它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法治状况的综合反映。

行政诉讼是由于相对人(原告)不服行政行为而引起的,因此,确定行政诉讼范围的因素当然是原告资格与案件范围。

原告资格是行政诉讼的门槛,它所解决的是原告与被诉的行政行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关系。

案件范围要解决的是公民对哪些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学者们对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关于受案范围方面的批判,大都是围绕这二个因素或这二个因素的延伸而展开的。

2.1 我国行政诉讼范围的发展演变。

回顾20多年来行政诉讼范围的发展变化,粗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1)单项法律法规个别授权阶段,这是在《行政诉讼法》制定之前所采取的权宜之策。

1982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试行)第2条第2款规定:“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适用本法规定。

”这项规定表明,只有法律具体规定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法院才能够受理;法律没有规定的,当事人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2)《行政诉讼法》统一规定阶段。

1989年4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我国行政诉讼的范围进行了统一规定,有限度地扩大了行政诉讼的范围;(3)《行政复议法》间接扩充阶段。

《行政复议法》第5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是法律规定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除外。

”由于《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行政复议的范围比《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诉讼的范围要大得多,这样,通过对复议决定不服而提起行政诉讼这种途径,间接地扩大了行政诉讼的范围;(4)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扩展阶段。

为了进一步拓宽行政诉讼的范围,最高法院在2000年3月10日废止了1991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重新颁布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