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
第二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二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冲刺要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它研究人的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本讲的未考点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及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两点,与思想道德修养密切联系的部分是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
一、认识对实践的巨大的能动作用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
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
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和联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其联系主要表现在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考试大。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供稿会员:TSSWY 时间:2012-8-15 上午05:59:231、【原理名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决定意识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
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应用举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及应用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 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 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 的过程。 ①认识主体的限制:人们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 的限制,受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②认识客体的限制: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本质的暴露要有过 程,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经过实践、认识, 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 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 来源于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 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 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 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把 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 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 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 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 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 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 成果。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空间 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证明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 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1)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 本动力,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才推动 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 导,由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促使中国进入了改革 开放的新时期。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 限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需要不断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1.主观能动性原理基本观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方法论】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从获得途径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③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④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具有更大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的。
【方法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的,所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所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能的。
3.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基本观点】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原理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认识论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一)认识的结构与本质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它有三个特点: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
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客体也有三个特点: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一)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1(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专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目录
CONTENTS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概述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际应用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专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案例分析
0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概述
CHAPTER
定义与特点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牛顿力学的观念,提出了时间和 空间的相对性,以及能量和质量的关系。这一理论对辩证 唯物主义认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人们对物质世 界本质的认识。
案例二
总结词
爱因斯坦相对论中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详细描述
爱因斯坦相对论中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包括物质世 界的客观存在、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事物发展的矛盾 运动等。这些思想在相对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应用 ,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案例一
总结词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贡献
详细描述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解释了天体运动的原因,还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为后来的科 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证明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可认知性,为辩
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案例二
要点一
总结词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影响
观察与推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观察和推理 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科学家通过 观察现象,运用推理和演绎法,探究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政策制定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基 于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 种因素,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是以辩证法为指导,强调通过认识客观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并以此来把握和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不仅关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更着重于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本质真理。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发展,是一个不断从表面现象到本质内在的深化过程。
这种辩证的认识过程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和准确。
3.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方法强调从整体、全面、深刻的角度来认识客观世界。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现象表象,更要洞察其本质规律,以此来指导实践并改造世界。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1.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才能不断深化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也是推动认识不断深化的动力。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认为,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各个方面矛盾运动的结果。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断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也在实践中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强调从历史的发展中认识世界的规律和逻辑。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创造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鼓励人们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世界,不断创新和突破。
在实践中,人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造和创造,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创造观激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勇于追求真理和发展。
总结: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哲学的核心内容,深刻揭示了认识的规律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辩证法为指导,强调通过认识客观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并以此来把握和改造世界,是对客观规律深刻认识的方法。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
哲 学 的 内 涵
哲 学 的 美好生活 功 的向导 能 社会变革 的先导
世界观和方 法论的功能
指导人们认 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
【高考警示钟】 在高考命题中往往在哲学的性质、哲学的思维水平、哲学的系统 从产生看 是对具体 帮助人们确立 化程度上做文章,设置误区、制造陷阱,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心 知识的概 人生观、价值 理素质水平,如: 括和总结 观和理想信念 (1)错误的哲学也是来源于实践,也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与具体科学知 识有着根本区别。 (2)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哲学思想与科学成果往往结合在一起。比如, 《论语》提供了许多做人、处世、治国的具体知识,又蕴涵着深奥的哲学道理, 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素材之一,必须正确辨识和看待。
哲理总结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 【高考警示钟】 意识活动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意识也是生活中纷繁芜杂、 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不易辨识的现象,时常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 结合前面知识,总结一下 (1)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不可与大脑混淆,应明确电脑不能取代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 【方法论要求】 脑成为意识活动的载体。 理及方法论要求吧! (2)注意一些特殊的意识现象的实质,如梦境、文学作品、科学、感觉, 要求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 常为高考关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及应用PPT教学课件
1
[认识论]
(理解) 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 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 件性。★
(理解)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 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2020/12/10
2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
识客体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
本质的暴露要有过程,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正
确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多
次反复才能完成。
2020/12/10
8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的认识经历着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人们追求真 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无限性②认识的 主体:人类世代的延续性③认识的基础:实 践的不断发展
(3)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的认识是一种波 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在不断 发展中超越自身。
2020/12/10
9
归纳: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1、 实践 与认 识的 辩证 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
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Leabharlann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基本
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的客观性
决定的。同时,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
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功探索,反映了实践 决定认识的哪些道理?
辩证唯物主义_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举例
辩证唯物主义_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举例辩证唯物主义是指一种哲学理论学说,它认为世界是物质形式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同时强调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被称为辩证,是因为它认为世界是矛盾和冲突的,通过矛盾和冲突的相互作用,各种事物和现象得以运动和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可以被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科学领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可以被应用于对物质运动规律的研究中。
例如,在物理学中,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成反比,较大和较近的物体之间的引力也较大。
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定律强调的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将这种相互作用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联系起来,从而完整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在社会领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可以被应用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中。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社会制度得以发展和变革。
这种理论完整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关于矛盾和变化的原则。
在生活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也可以被应用于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例如,在家庭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被看作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是这种矛盾和冲突并不是彻底的对立,而是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而孩子也需要家长的关爱和指导,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辩证唯物主义主要原理及应用归纳
一、关于联系的部分(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南水北调、全球对讲、循环经济等。
(2)因果联系的原理,因引起果,果由因起。
任何事物都处在前因后果的联系之中。
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承认因果联系,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把握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预见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十年辛苦,一生幸福,一失足成千古恨等。
(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区别:①内涵不同②地位功能不同。
整体居主导地位,统率部分。
部分结构合理时,整体功能更大。
联系:①不可分割②相互影响,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③相互转化。
树立全局观念,办事从整体着眼,寻最优目标。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两个大局”、古今荆州、六科与总分。
二、关于发展的部分(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中,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成过程、明确阶段、创新向前)反对静止守旧、安于现状。
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我的未来不是梦。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个人成长正确对待内、外因(自强外援);建设中国内、外因结合(自主开放)。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
事物的变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变化始于量变。
擀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不过度放牧。
决战时刻不“感冒”。
积小善,防微杜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06文综全国卷Ⅱ)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 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 型黄河。数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模型黄河 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 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回答5—6题。 5.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 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表明 ①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 ②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 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 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意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真理、谬误、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 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 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 对应。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感性认识、理 性认识之分。 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 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 发展过程两个不同质的阶段,都有正确与错误之 分。
3、 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1>-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
第二次: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指导实践(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根本目的)
-<2>-为什么说(或如何理解)认识 是不断发展的(原理内容)?
①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往往只是某一 层次、某一领域、某一发展阶段上的认识;
4、(06文综上海卷6)某化学工业区以科 学理论为指导,调整原有的产业布局,使 得上游产业废料成为下游产业原料,形成 循环经济产业链,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该事例说明 ①人是可以利用和改变规律的 ②科学理论 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③发展循环经 济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④只要发挥主 观能动性就能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高考政治复习实用课件: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重要原理及主观题应用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正确认识往往要 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 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 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的认识是 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 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①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 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体制改革要针 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 化单位的转企改制。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防止真理 在某种条件下转化成谬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要促进文化 产业的快速发展,又要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而不是全盘搞 文化产业化。
③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失败原因,直至发现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
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二、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7、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活动,是新形势下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 的重大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 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 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保持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意义。
答题模板
模板16实践、真理与认识发展的过程 实践、真理与认识发展的过程是近年来各地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多结合人们改造自 然、社会改革和科学实验的重大成果等进行考查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优秀PPT课件1 人教课标版
•4.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 群众的关系(价值观、人生观)
•5.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 值的辩证关系
•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 证关系
小心翼翼珍藏着,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母亲身体一直不好,最后的几年光景几乎 长大后,才发现生活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的简单,我们时刻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学习、工作、家庭……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在每一条路上,我们总是想追求最好的,努力付出过后,结局如何,只有我们自己慢慢去体会。
•在影创响造主人观生能价动值性的发主挥观的条主件观过因程 中素需中要,十发分挥重人要的的主因观素能就动是性价值
•而取个向人问素题质. 的全面提高则更有利 于以主正观确能的动价性值的观发为挥指导,才能正
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认识 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 2.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对 客观存在和实践产生巨大的促进作 用。
《总复习》80页
关于创新的关键词
• 国家战略 •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的中心环节 • 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竞
争力的核心 • 怎么做:从国情出发、强化创新意
识、完善创新体制、培养创新人才
历史唯物主义 价值观人生观
第六课与第七课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 物主义的区别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 础是:社会存在与社会 意识的关系
别 反映方式 直观性的特点 抽象性的特点
对象的深 认识的低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度、层次 联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的形式 2.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系 3.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 4.二者相互渗透,没有纯粹的理性或感性认识 5.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11.实践不是人们改造 世界的一切活动
个人与社会的 个人与社会发 2003全国、单
辩证唯物论 认识论原理
(辩证)唯物论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原理【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
【方法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前提)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该原理包括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两条子哲理,一般分开用)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应用】①可先找“名词性词语(状况,事实)”,“…事实,…现象\现状,…情况\状况,…国情,形势等词语”是关于物质具体形态的描述;接着找“意识”,材料中如有以下词语是反映意识的:思想、理论、主义、观点、观念,计划、方案、方针政策、路线,措施,科技文化,道德,精神,法律相关的词语。
②判断“物质决定意识”常用词句:因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从当地(当时);根据…情况;在…形势下;符合…实际;在…现状上;各地各部门;适时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世界观的表述上注意可分为两种情况:(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即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应用】当材料中有涉及“人们有能力认识…事物或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制定了…方案、计划;获得了认识上的什么理论与发展”时使用。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供稿会员:TSSWY 时间:2012-8-15 上午05:59:231、【原理名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决定意识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
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应用举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原理名称】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应用举例】典型事例:17世纪,牛顿完成了创立经典力学的工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两类问题:一是怎样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二是怎样认识微观粒子。
经典力学对这两个问题无法解释,这表明经典力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那就是低速运动的客观物体。
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正确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用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得到证实,人类又获得了新的认识。
3、【原理名称】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应用举例1】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引发巨大灾难。
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故选A。
B、C、D项不正确。
【应用举例2】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这个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党对待马思克主义态度的正确性。
答: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②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我们党根据我国国情和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我们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认识论综合运用】材料:由于30年前的真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上述材料体现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有何启示?答:(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由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促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需要不断发展。
(2)青年学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当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易错易混点辨析1.具体科学知识(哲学)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2.关于意识,下列说法错误:①意识是大脑(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③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a、意识本身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b、意识能动作用具有两重性);④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凡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⑤物质和意识是互相促进,互相依赖的(不能理解为相互促进,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关系)问题。
4.下列说法错误:①只要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就是从实际出发(既要立足实际,还要全面的、从整体上、在变化中把握实际);②科学理论(一起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③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社会的客观性集中体现在社会规律(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⑤价值规律(生产方式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5.关于运动和发展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只要处于“动”的状态,就是运动,变化是事物的性质或者存在状态的改变);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哲学上的静止是指相对静止,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所以,新出现的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④量变是事物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的发展(发展是质变,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⑤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必然结果);⑤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有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起决定作用)。
6.关于规律,下列说法错误:①规律是客观的,因此,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有条件的);②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是不能被改造的)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③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所以,规律是永恒不变的;④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唯物论】7、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论。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识,也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8、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9、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10、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是主观的。
)11、所有正确意识都是相同的。
(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12、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13、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很多分支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
)14、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15、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6、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7、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8、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19、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