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合集下载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第一节 交通事故技术分析
计算汽车驶于弯道滑离公路时速度时,利用侧滑印 迹来计算弯道半径。计算汽车驶至弯道时滑离单行车道 以外的速度时,利用单行道中心作为周边。 汽车侧滑时的初速度计算式为:
v 254 ( i)R / 2
式中:
v—汽车侧滑时的初速度 —道路附着系数
i —公路的拱度
R —弯道半径
1 2 mv 0 FS 2
S v /[2g ( i)]
2 0
第一节 交通事故技术分析
汽车开始减速到出现刹车印迹以前,速 度降低量为: V0 汽车开始制动时的初速度 Va 应等于汽车 制动出现拖印时初速度 V0 与出现拖印前速度 Va V0 V0 降低量 V0 之和,即:
第一节 交通事故技术分析
1 纵滑附着系数φ 轮胎抱死状态,在路面上纵向滑移时的附着 系数称为纵滑附着系数。与路面粗糙度、路面润 滑状态(干、湿、积水、积雪、结冰)、轮胎状 态(轮胎气压、轮胎类型、花纹、磨损程度)、 制动初速度等有关。
第一节 交通事故技术分析
(1)干湿差异:干燥路面比湿润路面纵滑附着 系数大,且随初速度增大而减少。 (2)随路温增大,纵滑附着系数略有下降。 (3)随轮胎沟槽磨损程度增加纵滑附着系数增 大;湿润路面上,随轮胎沟槽磨损程度增加纵滑 附着系数明显下降。
a
第一节 交通事故技术分析
y/2 sin l l/2 sin R l y l Ry R l 2 2 2 x y (2l ) 4 Ry x 4 Ry y
2
第一节 交通事故技术分析
行驶中车辆安全回避车前障碍物,打方向盘的位 置最小不得小于1秒后的速度v和距离x分别为:
v adt 1.63tdt 1.96dt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16
第2节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的理论基础
路面上碰撞位置分析方法
¾ 根据肇事车制动拖印的转折点确定。 ¾ 根据散落物的位置确定。 ¾ 根据肇事车停止位置、摩托车停止位置、自行车停
止位置及人体位置等反推碰撞位置。 ¾ 根据碰撞前两车的行驶方向推定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17
第2节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的理论基础
道路交通事故力学分析方法
z
道路交通事故的力学特点:
¾
¾
汽车事故大部分是汽车与汽车或汽车与其它物体发 生碰撞而引起的。 从力学观点分析汽车碰撞现象,发现其碰撞中的特 征,这是分析汽车各类碰撞事故的基础。
¾
¾
当入射角小于临界入射角时,摩擦系数采用0.5,大于临界入射角 时,逐渐减小到0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28
第3节 典型汽车碰撞事故再现模型构建及分析
单车事故 单车坠崖 ① 若能找到车轮坠落点P:测量水平距离和高差,按抛物线 计算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重点: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的理论基础、事故再现模型构建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2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是以事故现场的 车辆损害情况、停止状态、人员伤害情况 和各种形式的痕迹等为依据,应用数学、 力学和工程学原理,对事故发生的全部经 过作出推断的过程,属定量分析方法。
9
1. 根据制动印迹长度推算制动车速
制动车速:制动(轮胎滑行)那一刻的车速 制动过程:车速由制动车速变为零 制动距离:从制动生效到完全停止的距离,制动印迹,黑色的条 状痕迹 计算原理:在制动力和道路纵坡的共同作用下,车辆停止的过程 即车辆动能变为零的过程,由功能原理计算得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处理(第七章)[96页]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处理(第七章)[96页]
• 交通警察调查事故的目的主要是依据交通法规追究事故当事人的责 任。交通警察的交通事故调查结果也适用于判断交通事故重点的一 般安全问题和某些事故的因果关系。例如,对于判断车辆是否违反 最高限速,正确再现车辆行驶速度是关键。对特殊交通事故的调查, 绝大多数交通事故专家以交通事故的专门勘查结果为依据,然后进 一步进行医学、心理学、工程技术以及法律问题的分析。
• 如果存在公共极点M,则它在Δt。
图7-2 刚体公共极点M
第二节 交通事故力学分析
一、事故力学基础
2 公共极点M的确定
• 如果存在公共极点M,则它在Δt 间隔位移连线 A1A2的垂线上。 同理,M必定在线段B1B2的垂线 上 。 因 此 M 点 是 在 线 段 A1A2 和 B1B2两条中垂线的交点上。
二、碰撞力 1 力的分类 • 图7-7中,Foe是外作用力,例如重力、外弹簧的弹簧力以及外摩擦力;
FoR是外反作用力(在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起作用),如附着力、约束 力、导向力;Fie是作用力(在系统内不同部位之间起作用)。 • 在建立运动方程和碰撞方程时,作用力应按照其作用方向在其前面 加上正号或负号,而反作用力的符号则可以任意假定。如果选择的 作用方向不对时,计算结果为负值。
dF F(0) (合外力)
(7-4)
(7-5) (7-6) (7-7) (7-8)
第二节 交通事故力学分析
二、碰撞力 2 质心定理
• 引入总动量I,则
• 在固定平面上(比如平坦路面)瞬时极点随时间变化的轨迹定义为驻点 轨迹,与刚体固连的平面(例如车辆)的瞬时极点称为运动极点轨迹。
• 根据定义,这两条曲线在ti时刻都在Mpi点。也就是说,运动极点Mpi的轨 迹是沿着驻点
• 轨迹滚动移动的。它们的接触点依次对应于Mpi、Mpi+1、Mpi+2…….即 任何平面运动都可视为由一条曲线(运动极点轨迹)在同一条固定曲线 驻点轨迹移动形成的。

交通流理论第七章

交通流理论第七章

交通流理论第七章第七章交通影响模型本章将分析道路交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包括交通安全、机动车燃料消耗、道路交通废⽓污染和噪声污染⼏个⽅⾯。

第⼀节交通安全⼀、交通事故简介交通事故是⼈、车、路以及交通环境在交通过程中相互作⽤失败的表征。

1991年9⽉22⽇,国务院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将交通事故定义为: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员、⾏⼈、乘车⼈员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与交通有关活动的⼈员,因违反《中华⼈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它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为,过失造成⼈⾝伤亡或者损失的事故。

根据交通事故的定义以及《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内容,可以分析出构成交通事故必须具备以下6个要素:1. 车辆包括各种机动车和⾮机动车。

这是交通事故的前提条件,即指当事⽅中必须有⼀⽅使⽤车辆,如⽆车辆则不认为是交通事故。

2. 在道路上这是交通事故的特征,指事故发⽣的空间处在《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条规定的“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巷),以及公共⼴场、公共停车场等供车辆、⾏⼈通⾏的地⽅”。

应该指出,判断事故是否发⽣在道路上,应以事故发⽣时车辆所在的位置⽽不是事故发⽣后车辆所在位置来判定。

3. 在运动中指交通事故定义中所说的车辆通⾏过程中,如车与路、车与⼈、车与车的相对运动。

停车后溜滑发⽣事故,在道路上属于交通事故,不在道路上则不算交通事故;停在路边的车辆被过往车辆碰撞、刮擦发⽣事故,也是交通事故。

因此,关键是车辆是否在运动。

4. 发⽣交通事故即发⽣与道路交通有关的现象,如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等。

若没有发⽣事态,由于其它原因造成⼈、畜伤亡和车物损失的不属交通事故。

5. 发⽣事态的原因是过失指交通事故所发⽣的事态是由于⼈为原因,⽽且是⾏为⼈在主观上过失造成的。

过失指的是应当预见⾃⼰的⾏为可能发⽣有害的结果,但是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轻信能够避免,以⾄发⽣了这种结果。

在交通环境中,有些事态是由于⼈⼒⽆法抗拒的⾃然原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崩、泥⽯流等引起的事故,不算交通事故,只能按意外事件处理。

【道路交通安全概论】第七章

【道路交通安全概论】第七章

1)通过对伤者轻拍或呼唤,首先判断伤者有无意识。
2)如无反应立即施救。
3)迅速打开气道,具体方法有4种:仰头抬颈法、仰头举颏法、 手托下颌法、牵颈抬下颌法。
(2)胸外心脏挤压及操作方法
1)挤压部位。 2)定位方法。 3)操作。
1)挤压部位。
2)定位方法。
3)操作。
(3)人工呼吸 其具体方法有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和口对鼻人工呼 吸法两种。
5)固定应松紧适宜、牢固可靠,并严密观察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
4.心跳呼吸骤停的救治
(1)救治程序 (2)胸外心脏挤压及操作方法 (3)人工呼吸 其具体方法有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和口对鼻人工呼 吸法两种。
(1)救治程序
1)通过对伤者轻拍或呼唤,首先判断伤者有无意识。 2)如无反应立即施救。 3)迅速打开气道,具体方法有4种:仰头抬颈法、仰头举颏法、 手托下颌法、牵颈抬下颌法。
2.包扎
1)包扎部位必须清洁干燥,皮肤皱折处用棉纱布间隔,骨隆突 处用棉垫保护。 2)包扎时使伤员位置舒适并保持功能位。 3)包扎方向应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4)绷带须平贴包扎部位,防止受污染。
1)包扎部位必须清洁干燥,皮肤皱折处用棉纱布间隔,骨隆突 处用棉垫保护。
2)包扎时使伤员位置舒适并保持功能位。
1)第一个时期是交通事故发生后的数秒钟至数分钟内,其死亡 原因是伤者由于脑、脑干、高位脊髓、心脏、主要脏器及大血
管严重损伤而导致死亡。
2)第二个时期是交通事故发生后的数分钟至几小时内,常见的 死亡原因是伤者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血气胸、肝脾破裂
、休克、股骨骨折及引起的大出血和多发伤等。
3)第三个时期是交通事故发生后的数天至数周,导致伤者死亡 的原因多为感染、呼吸衰竭、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其死

交通事故再现技术分析

交通事故再现技术分析

第三节 汽车间的正面冲突(续)

冲突中的能量吸收与变形 式6-37,式6-38说明的问题。
第四节 汽车间的尾撞冲突



一、尾撞冲突的特点(20km/h) 图6-16 尾撞有效冲突速度和恢复系数 的关系 二、尾撞冲突的速度推算 式6-41与式6-43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图6-17 尾撞冲突速度推算流程图(重 点)
二、跳跃

跳跃发生的原因及形式(2种) 公式(6-65)
例题

车辆驶入道路交叉口后,因驾驶员操作 失误,汽车前部撞到路缘石上,而引起 跳跃事故。车辆在离去点上方2米处以顶 部着地,水平抛出距离为10m,测量的 部位为车辆质心。试估算车辆碰撞物体 时的最低初速度。
侧滑

侧滑产生的原因 计算侧滑的方法(图) 不产生侧滑的最高速度(公式6-67) 两种不同单位的计算公式(公式6-68, 6-69)
交通事故再现技术分析
袁媛
概述



交通事故的技术再现 交通事故的技术再现,是指根据交通事故调查取 证所获得的有关事故信息、资料和数据,综合运用运 动学、力学、材料学、人体损伤学等科学原理和方法, 综合分析确定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和发生交通事故的 全部过程。 对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和发生过程进行客观、科学地 分析和再现,不仅是人们认识交通事故事实的方法和 途径,而且也是正确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依 法公正处理交通事故的基石。 早期的交通事故分析再现主要依赖于人工的估算和分 析推断,而目前的交通事故分析再现则已发展到了利 用计算机技术对事故原因及事故过程进行自动分析运 算和动态三维模拟的高级阶段。
第一节 事故分析基础知识


一、附着系数(定义p124)

交通安全第七章PPT课件

交通安全第七章PPT课件

h
12
4. 有碰撞的制动车速推算
车辆制动过程中发生了碰撞,车速变为零经历了两个过 程:制动过程和碰撞过程
制动过程:车速由制动车速降到碰撞车速 碰撞过程:车速由碰撞车速变为零,即碰撞后不再运动、 与无碰撞时车速的区别:制动后的车速不为零,由制动
过程消耗的动能的计算公式不同
h
13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的理论基础
当轿车头部碰撞树、杆、柱等固定物时:
h
22
第三节 典型汽车碰撞事故再现模型构建及分析
• 单车事故
• 单车斜向碰撞路边护栏 ① 采用法向弹性恢复系数k:碰撞后速度的法向分量
与碰撞前速度的法向分量之比就是法向弹性恢复 系数k。
h
23
第三节 典型汽车碰撞事故再现模型构建及分析
• 单车事故
• 单车斜向碰撞路边护栏 ② 采用切向摩擦系数:车栏对车辆冲量的切向与法向
号的影响 ➢ 追尾碰撞与正面碰撞的不同: ① 被撞轿车尾部刚度较小,碰撞时塑性变形很大,
弹性变形可以忽略不计,弹性恢复系数k→0
➢ 当有效碰撞速度大于20km/h时, 弹性恢复系数几乎等于零,两车碰撞 后一起运动,即共同速度
h
32
第三节 典型汽车碰撞事故再现模型构建及分析
• 一维碰撞事故
➢ 追尾碰撞与正面碰撞的不同: ② 两车追尾时,后面的主撞车在碰撞前后一般都有
h
28
第三节 典型汽车碰撞事故再现模型构建及分析
• 一维碰撞事故
• 一维正面碰撞 ➢ 用弹性恢复系数正推碰撞后速度(反推碰撞前速度)
h
29
第三节 典型汽车碰撞事故再现模型构建及分析
• 一维碰撞事故
• 一维正面碰撞 ➢ 用弹性恢复系数正推碰撞后速度(反推碰撞前速度)

6m3[管理学]道路交通安全-7事故分析与统计资料

6m3[管理学]道路交通安全-7事故分析与统计资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动态绝对数
朱明工作室
zhubob@
①动态绝对数列
将反映事故现象的某一绝对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 不同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形成的数列。
②增减量 指事故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或减少的绝对数量。 增减量可分为: 定基增减量 环比增减量。
例如事故死亡人数与机动车保有量之比、事故死亡人数与 人口数之比等。后
强度相对数指标:
亿车公里事故率(次/亿车公里)、百万辆车事故率(次/百 万辆车)等。
强度相对数指标的计算方法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平均指标
朱明工作室
zhubob@
平均指标,即平均数:
是说明事故总体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通常 用以表明某地或某一时间段内的平均事故状 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统计分析指标
朱明工作室
zhubob@
为了反映交通事故总体的数量特征,必须 建立相应的统计分析指标。
用一系列的指标才能反映出事故总体各方 面的数量特征,揭示出事故总体的内在规律 性。
统计分析指标应具有:
实用性、相对性和可比性,能明确反映出事 故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交通事故统计分析资料
朱明工作室
zhubob@
复合分类汇总方法,常见的形式有: 1.时间与地区的复合(如各地不同月份的事故统
计)、质别与地区的复合(如各地不同路面上的事故 统计)、 2.量别与地区的复合(如各地不同年龄驾驶员事 故统计)等。 3.为了更全面地反映交通事故的本质和规律, 揭示各种影响因素对事故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还应从相关部门(如统计部门、交通部门等)收集人 口、交通工具拥有状况、道路交通状况等大量相 关资料。

车辆安全与交通事故再现

车辆安全与交通事故再现

摘要: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的因素是人、车、路和环境。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交通事故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1、道路交通事故基本情况2004年我国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17889起,死亡107077人,480864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3. 9亿元,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伤亡及损失列我国各类伤亡事故之首。

过去人们只是简单地从事故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对事故成因进行分类并进行简单的定性分析,它不能客观地反映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驾驶员安全裕度的概念,对事故成因进行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道路交通事故成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指导人们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匕速发展,交通事故改发生率旱上升趋势。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卞要特点表现为:(1)公路交通事故改多,公路交通的事故死亡率远高于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

(2)道路交通事故逐年增加,呈现恶化趋势,除了万车死亡率外,其他各项指标基本上逐年增加,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和万车死亡率高.(3)道路交通事故按个年、个天成时间小均衡分布,除了在常规的早、中、晚高峰出现明显外,在凌晨零至一时也是一个高峰峰时段。

(4)经济发达地区较小发达地区交通事故相对较多,死亡人数多;沿海地区较内陆地区交通事故相对较多,死亡人数多。

(5)绝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由于交通违法而引起的。

(6)摩托车驾驶人、自行车骑车人和行人因交通违章造成的伤亡严重。

(7)低龄机动车驾驶员成为交通事故的主要主体尤其突出。

(8)因大货车、摩托车肇事致死人数下降幅度较大,因小货车、农用运输车肇事致死人数略有2、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交通事故从根本上说是由人、车、路、环境要素组成的系统失去平衡所造成的。

(1)人。

据统计,人的因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由此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总事故的95. 30 %。

道路交通事故的分析再现实验

道路交通事故的分析再现实验

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六、实验报告要求
• 认真完成课堂与课外练习; • 按照实验案例,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过程技术分
析报告》。制作结束后通过局域网拷入教师机 (机号002)F盘的“事故分析再现” 文件夹;
事故过程技术分析报告的文件名命名规则: “事故过程分析”+学员姓名+学号
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 碰撞后运动过程中车辆与地面固定物在碰撞参数
• 保存事故数据
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 事故数据调取
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 分析计算
事故数据输入并保存结束,即可开始进行事 故的分析计算。
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 TACAR V1.5简介
TACAR V1.5由7个子系统组成,即: (1)数据库操作 (2)汽车对汽车碰撞事故子系统 (3)汽车对两(三)轮车碰撞事故子系统 (4)汽车对行人碰撞事故子系统 (5)汽车对固定物碰撞事故子系统 (6)坠车事故子系统 (7)帮助
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 启动事故分析再现子系统
根据所分析事故的具体形态,启动相应的事 故分析再现子系统。
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 输入事故的相关勘验参数
– 事故发生时的基本情况源自 – 事故车辆的主要结构参数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 事故现场的道路结构参数
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道路交通事故与安全实验室
二、实验内容
• 了解和掌握道路交通事故分析再现的技术 背景

《交通心理学》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心理

《交通心理学》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心理

非违法过错
自然灾害
0
0.00%
机件故障
意 外
0 0
0 0
0.00% 0.00%
0.00% 0.00%
爆胎
其他意外 小 计
07版事故原因分类 机动车违法 非机动车违法 行人乘车人违法

意 其

项 目 数 量 百分比
非违法过错 外 他
其他违法行为
其 他 其他
0
0
0.00%
0.00%
小 计
0
0.00%
07版事故原因分类 机动车违法 非机动车违法 行人乘车人违法
31
影响驾驶疲劳的主要原因
1. 驾驶员自身原因: 身体情况、年龄、经验、技术、性格、 家庭及社会关系、驾驶前睡眠时间和质量等。 2. 道路原因 :路宽,直线曲线,视距,人车道分离,纵坡度, 限速区间,信号机和交通标志识别的难易,交叉口,护栏 的设置。 3.交通原因:交通量(人,自行车,机动车)。 4. 驾驶原因: 行车速度,驾驶方法及经验,出行计划的有无。 5. 车辆原因: 车辆保养状态,振动,噪音,照明,温湿度, 视野,座椅和方向盘及各种踏板的位置。 6.自然原因:雨,雪,雾,风,气压等。 7.景观原因:山,水,地形,地貌等道路周围的自然景观。
15
7.1.1 驾驶人感知错误
(1)影响感知错误的因素
刺激物的特点:适宜刺激、足够的强度
感觉器官的特点:感觉阈限、对比、后像等
16
7.1.1 驾驶人感知错误
(2)感知错误的主要表现
注意不当
行车时,由于注意范围狭窄、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分配或转移不及时等原因,使得驾驶人未能 及时注意观察交通情况,导致本该发现的危险情 况没有被发现或及时发现。

《汽车事故分析与鉴定》第七章

《汽车事故分析与鉴定》第七章
•二、当事人生理状况鉴定
•汽车交通事故当事人特别是驾驶人的生理状况与汽车交通事故的发生有 一定关系,因为驾驶人的生理状态直接关系到事故发生前的驾驶人的技 能和反应能力。
汽车事故分析与鉴定
三、当事人人体损伤鉴定
汽车交通事故人体损伤鉴定,是运用临床医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解决 涉及法律问题的人体伤残及其他生理、疾病等问题。道路交通事故人体损 伤鉴定包括损伤程度鉴定、人体损伤机理鉴定和伤残评定。
汽车事故分析与鉴定
三、鉴定要求: 对黑X.XXXXX号陕汽牌重型半挂牵引车(牵引黑X.XXXX挂 号半挂车)的行车制动性能进行检验、鉴定。 四、鉴定时间:2019年03月07日 五、检验鉴定的方法: 依 据 ( GB7258-2017 ) 《 机 动 车 运 行 安 全 技 术 条 件 》 及 ( GB21861-2014 ) 《 机 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 》, 结合 (GA/T642-2006)《交通事故车辆安全技术检验鉴定》对事故车辆 黑X.XXXXX号陕汽牌重型半挂牵引车(牵引黑X.XXXX挂号半 挂车)行车制动性能进行检验、鉴定。
【实例分析3】 汽车安全技术鉴定(车辆唯一性鉴定 ) 一、案件简要情况: 2018年05月04日10时30分许,孙某驾驶悬挂新 X.XXXXX号揽胜牌黑色小型越野客车,在某市友谊 东街由东向西行驶至市友谊东街第一小学门前处时, 因协查需要,被某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大队执勤民 警当场查获。 二、送检物证及样本: 1、悬挂新X.XXXXX号揽胜牌小型越野客车; 2、行驶证、登记证书; 3、委托方提供的车辆信息。
汽车事故分析与鉴定
第七章 汽车事故鉴定分类
汽车事故分析与鉴定
第7章 汽车事故鉴定分类
• 第一节 汽车事故当事人鉴定 • 第二节 汽车事故肇事车辆鉴定 • 第三节 汽车事故道路及环境鉴定 • 第四节 典型案例分析 •

《交通心理学》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心理

《交通心理学》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心理

7.2 交通事故间接原因 驾驶人的条件和状态,如情绪、态度、个 性、生理状态等。
27
7.2 道路交通事故间接原因
7.2.1 疲劳驾驶 7.2.2 酒后驾车 7.2.3 吸烟、药物等其他因素
28
7.1 疲劳驾驶
驾驶员在连续行车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功
能以及驾驶操作下降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
第七章 道路交通事故心理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统计分析
全国各地交警队进行的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工
作,均采用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下发的“全国道路交通
事故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经过多个版本的不断升 级,功能越来越完善。系统中对每起交通事故都有详 细的记录,便于后期统计、分析、上报等。
2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福清市2005年至2007年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布统计表 事故原因分类 事故起数 数量 45 46 0 6 1 比例
30
机动车驾驶工作的特点
4.工作空间狭窄:行动受驾驶室的狭窄空间的限制 ,长时间保 持座位姿势,身体受压迫部位血流不畅,导致驾驶员下肢 疲倦麻木,痛苦感等症状。 5.事故的危险性:有发生不测事故的危险性,在驾驶中常有 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干扰和冲击驾驶员,精神处于紧张状 态。 6. 时间不规则 :作息时间不规则,夜勤多,每天驾驶时间 的多少差异大,睡眠时间不稳定或睡眠不足。
32
研究驾驶疲劳的学科分类
1.交通工程学: 安全驾驶的影响及交通事 故防止措施 的研究

2.劳动科学: 驾驶员的健康管理及劳动 条件的改善

3.人机工效学: 人机工作环境的研究 ,提高 工作效率

33
研究驾驶疲劳的常用方法
1. 研究方法: (1)在理论上涉及的学科或领域: 研究科学:道路工程学、交通工程学、汽车行驶理 论、人机工程学、医学理论、心理学、生理学、车 祸流行病学、劳动安全学、系统工程理论与技术、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技术 研究理论:如事故倾性理论、生物节律理论、需要 冲突理论、事故的骨牌理论、交通工程学理论、车 祸流行病学理论、交通安全统计分析理论。

交通事故再现心得

交通事故再现心得

交通事故再现心得摘要:本文围绕汽车事故工程课程,参考统计数据,从首先分析了我国交通事故现状。

从车辆现状、路况和主管、客观不同角度分析了事故成因。

此外,结合我国交通交通警察工作现状分析了未来职业发展远景。

关键词:交通事故、交通该事故损失、交通警察执法一、我国交通及其事故现状科技的进步一方面使得生活效率更高,同时也带来了事故的复杂化,违规者可以利用漏洞来制造现场的为证,增加调查取证的难度。

交通事故再现就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此方面的缺漏,遏制违法犯罪的态势此而衍生出的一种工作,是事故发生后为了后续活动的继续认定而进行的技术性活动。

(一)我国道路现状据统计调查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519.81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8.5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6.10玩公里。

全国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494.45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比重为95.1%;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70.24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比重为13.5%。

高速公路里程16.10万公里;高速公路车道里程72.31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里程11.30万公里。

下图是我国2020年全国公路历程分技术等级构成。

国道里程37.07万公里,省道里程38.27万公里。

农村公路里程438.23万公里,其中县道里程66.14万公里、乡道里程123.85万公里、村道里程248.24万公里。

(二)我国道路交通设施现状年末全国公路桥梁91.28万座、6628.55万延米,比上年末分别增加3.45万座、565.10万延米,其中特大桥梁6444座、1162.97万延米,大桥119935座、3277.77万延米。

全国公路隧道21316处、2199.93万延米,增加2249处、303.27万延米,其中特长隧道1394处、623.55万延米,长隧道5541处、963.32万延米。

2020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8087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748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937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4393万辆,增加1758万辆。

【道路交通安全工程-刘浩学】第七章

【道路交通安全工程-刘浩学】第七章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再现分析
二、事故车辆行驶速度再现分析基本方法 9.车载仪器数据解码分析法 有的车辆安装有行驶记录仪(俗称黑匣子),能够 准确记录事故车辆碰撞时的行驶速度以及制动、转向状 况ꎮ,有些车辆安全气囊电子控制模块具有记录发生碰 撞时行驶速度的功能。利用专用的数据解码器对这些车 辆上的车载仪器进行解码,即可获得发生碰撞时车辆的 行驶速度和相关数据。
g vs 2h
式中:s——落地点至崖下的水平距离: h——悬崖高度: g ——重力加速度
(7 7)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再现分析
二、事故车辆行驶速度再现分析基本方法 4. 经验公式分析法 在交通事故中,车辆之间的碰撞过程极为复杂,常常难 以用解析的方法计算事故车辆的行驶速度, 因而用一定数 量的实车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碰撞实验,并通过数理统计的
1. 事故责任认定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认定事故事实、 分析事故成因、确定当事人的事故责任和制作交通事 故认定书。 1)审查交通事故证据 2)认定交通事故事实 3)分析交通事故成因 4)确定当事人的事故责任 5)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处理
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一条、第九十二 条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六条的规定,道
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 3.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 由于事故责任者的过错或者意外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 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照国家,侵权责任法,的规定, 侵权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义务,即追究其侵权责任。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项目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身损害赔偿项目; 第二部分是财产损失赔偿项目; 第三部分是精神损害赔偿项目。

汽车事故工程第七章车辆-行人事故

汽车事故工程第七章车辆-行人事故

行人安全横穿的条件可以这样考虑,即行人从②行至④的时
间内,车尚未到达⑤,行人从②到达④所用的时间 t 2 比车由初 始状态到达⑤的时间 t 1 短。
t1
L1 V1
L 1x(ab)t g
行人从②到④的行走速度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减速行走速度的表达式为
V2 V0 t
V0
V0 t0
t
V 0 (1
接飞触行阶段飞行
滑移飞运行动时间 飞行距离
滑移阶段
滑移时间 滑移位移
船形轿车与成年人碰撞时行人运动过程
模拟假人试汽车的擦碰,其运动 形式较为复杂,第二阶段 不存在。
对接触阶段影响较大的因素有碰 撞速度、制动强度和行人与汽车前 端的几何尺寸比。飞行阶段是因行 人先被汽车加速,然后汽车因制动, 而被加速的行人继续向前运动,行 人被抛向前方。
从②点出发减速行走到④点停 止后,又加速返回到⑤所需的
时间为 t 2
t2 t0 1
1
2L2 V0t
保证行人安全的条件为 L 1b 2co sV 1 t2
L1b2c
osV1t01
12 VL 0t2
V1 1t0(L1b2c
o)s1
12L2 V0t
若令
1 V1
(L1
b2
cos)
c

( c 1)2 1 2L2
第二节 汽车-行人交通事故过程
汽车与行人碰撞后,行人运动 状态与汽车外形与尺寸、速度,行人 身材、速度和方向有关。
接触点位于行人质心上部,如大客 车、平头货车等与成年人碰撞、轿车与 儿童碰撞时,碰撞可能直接作用在行人 的胸部甚至头部。身体上部直接向远离 汽车的方向抛向前方。如果汽车不采取 制动,行人将被碾在车下。如果碰撞接 触点位于行人质心,行人整个身体几乎 同时与汽车接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第2节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的理论基础
事故车辆行驶速度分析方法 事故车辆车速分析就是利用车辆的制动印迹、碰撞散落物 体以及碰撞力学原理,对制动车速、碰撞车速等进行推 算,是交通事故技术分析的基础。 U制动车速——开始制动那一刻的车速 U碰撞车速——碰撞瞬间的车速 U有碰撞的制动车速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7
第1节 概述
五、道路交通事故仿真 ¾ 视频1
¾
视频2
前处理:绘制事故现场图并将各种参数数据输入计算机 ¾ 事故再现:利用模型的分析计算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再 现 ¾ 后处理:通过图示和动画仿真等给出最终的分析结果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16
第2节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的理论基础
路面上碰撞位置分析方法
¾ 根据肇事车制动拖印的转折点确定。 ¾ 根据散落物的位置确定。 ¾ 根据肇事车停止位置、摩托车停止位置、自行车停
止位置及人体位置等反推碰撞位置。 ¾ 根据碰撞前两车的行驶方向推定
山东省精品课程
交通安全工程
Traffic Safety Engineering
汽车与交通学院 交通工程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群 主讲:陈秀锋
1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本章内容:
第1节 第2节 概述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3节 典型汽车碰撞事故再现模型构建及分析 第 4 节 道路交通事故案例分析 复习思考题
9
1. 根据制动印迹长度推算制动车速
制动车速:制动(轮胎滑行)那一刻的车速 制动过程:车速由制动车速变为零 制动距离:从制动生效到完全停止的距离,制动印迹,黑色的条 状痕迹 计算原理:在制动力和道路纵坡的共同作用下,车辆停止的过程 即车辆动能变为零的过程,由功能原理计算得
v= V , g = 9.81 3.6
1 2 竖直方向: H = gt 2 水平方向: L = vct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11
2. 借助抛落物体推算碰撞车速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12
3. 根据侧滑轨迹估算制动初车速
道路外侧不设超高时车辆侧滑的临界速度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20
3. 碰撞过程中可将汽车当作刚体处理
D在碰撞过程中,汽车的损坏仅限于相撞部位,而其它大 部分仍然完好,故可将汽车视为刚体。 D将汽车作为刚体处理,可简化分析和计算。
4.两辆同型号汽车以相同速度正面相撞与其中一辆汽
车对坚固墙壁的相撞等价
D停在原位置 D根据第三条假设得出:两个完全相同的钢球,以相同的 运动速度正面相撞,在相撞位置停下来
重点: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的理论基础、事故再现模型构建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2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是以事故现场的 车辆损害情况、停止状态、人员伤害情况 和各种形式的痕迹等为依据,应用数学、 力学和工程学原理,对事故发生的全部经 过作出推断的过程,属定量分析方法。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21
5.汽车碰撞时的减速度(或加速度)是造成车内 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D汽车在发生碰撞时,车速会发生急剧改变,这称为第一次 碰撞; D由于车速急剧改变,车内乘员在惯性力作用下,将与车内 结构物发生剧烈碰撞,并因此而受伤,这称为第二次碰撞。 D汽车在第一次碰撞的加(减)速度越大,车内乘员第二次碰 撞的加(减)速度也越大,成员的伤害也越严重。


¾
单车事故
单车斜向碰撞路边护栏 采用切向摩擦系数
切向摩擦系数与普通摩擦系数不同:普通摩擦系数在摩擦力达到最大 时才有,否则无;切向摩擦系数则一直有,在切向冲力达到达到摩擦 力最大值时,就是普通的摩擦系数,在没有达到摩擦力最大时,也有 摩擦系数,小于普通摩擦系数 例如,普通摩擦系数为0.5时,对应临界入射角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22
第2节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的理论基础
道路交通事故力学分析方法
z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中常用的力学方法:Fra bibliotek¾ ¾ ¾
运动学及几何方法 动力学的动量方法(动量守恒定律及动量矩定理) 动力学的能量方法(能量守恒定律)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单车事故
单车正向碰撞固定障壁 ② 根据塑性变形的经验公式估计碰撞前速度(塑性变形量x 与碰撞速度存在线性比例关系): 当轿车正面碰撞固定壁时:
当轿车头部碰撞树、杆、柱等固定物时: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25
第3节 典型汽车碰撞事故再现模型构建及分析
单车事故 单车斜向碰撞路边护栏 ① 采用法向弹性恢复系数k:碰撞后速度的法向分量与碰撞 前速度的法向分量之比就是法向弹性恢复系数k。
也叫直线碰撞,碰撞前后两车质心始终保持在同一直
线上。 只要一个坐标轴就能描述两车的碰撞过程 一定是对心碰撞,而不是偏心碰撞 一定与碰撞面正交,而不是斜交 包含两车正面碰撞和追尾碰撞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31
第3节 典型汽车碰撞事故再现模型构建及分析
ϕGk
mgi
mg
由汽车制动距离的计算公式同样可以推导得到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10
2. 借助抛落物体推算碰撞车速
碰撞车速:车辆碰撞瞬间的车速 碰撞过程:车俩停止,惯性车上的物体被抛出 破落物的运动过程:水平以碰撞速度做运动,竖直做 自由落体运动 计算原理:测出抛落物运动的水平和竖直距离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3
第1节 概述
一、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¾ 分析事故发生原因 ¾ 找出事故的重点或典型类型和形态 ¾ 提出改进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汽车安全设计、
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等措施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4
第1节 概述
一维碰撞事故 一维正面碰撞 ¾ 用弹性恢复系数正推碰撞后速度(反推碰撞前速度)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32
第3节 典型汽车碰撞事故再现模型构建及分析
一维碰撞事故 一维正面碰撞 ¾ 用弹性恢复系数正推碰撞后速度(反推碰撞前速度)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13
3. 根据侧滑轨迹估算制动初车速
测量侧翻时的临界速度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14
3. 根据侧滑轨迹估算制动初车速
道路外侧设超高时侧滑与侧翻的临界速度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15
4. 有碰撞的制动车速推算
车辆制动过程中发生了碰撞,车速变为零经历了两个过 程:制动过程和碰撞过程 制动过程:车速由制动车速降到碰撞车速 碰撞过程:车速由碰撞车速变为零,即碰撞后不再运 动、 与无碰撞时车速的区别:制动后的车速不为零,由制动 过程消耗的动能的计算公式不同
23
第3节 典型汽车碰撞事故再现模型构建及分析


单车事故
单车正向碰撞固定障壁 运用弹性恢复系数k,由碰撞后速度反推碰撞前速度:
D弹性恢复系数k一般为0.1~0.3,塑性变形越大,k越小 ,甚至k->0。当k很小时,计算结果很不稳定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24
第3节 典型汽车碰撞事故再现模型构建及分析


二、交通事故分析的内容

事前因素:轨迹、速度、方向、接触点 事后因素:车辆、部件、人员的停止点 事故过程分析、碰撞点确定、 碰撞形态分析、事故现场分析。 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模型的计算 仿真实验、现场试验
5


交通事故分析的方法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19
2.汽车碰撞接近塑性碰撞
D用以区别物体是弹性碰撞还是塑性碰撞的参数叫恢复系数。 D恢复系数表示为两个相互碰撞的物体碰撞前后相对速度的比值 D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为1,塑性碰撞恢复系数为0
D当汽车以较低的速度互撞或撞刚性固定物时,恢复系数e较 大,接近于弹性碰撞; D当汽车以较高的速度碰撞时,恢复系数e趋向于零,接近于 塑性碰撞。 D在实际的交通事故中,车辆的速度均较高,故可认为汽车碰 撞近似于塑性碰撞。
《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 第7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
18
1.碰撞事故有三个不同且连续进行的过程构成
第一个过程是碰撞前驾驶员的操作过程,因驾驶员未采取措 施或措施无效,导致汽车发生碰撞事故; 第二个过程是碰撞本身,即汽车与汽车或与其它物体相互接 触、并在接触瞬间进行动量和动能交换的过程; 第三个过程是碰撞结束后,汽车以重新获得的运动初始条件 开始运动直至最后停止的过程。 根据事故具体情况的不同,有些事故也可能只具有其中某两 个过程,例如汽车碰撞坚固的刚体墙壁,就几乎没有碰撞后 的运动过程;汽车单独翻车事故没有第二个过程,即碰撞过 程。
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