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史论文
造福人类的都江堰小论文
造福人类的都江堰小论文摘要:都江堰在2260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例,孕育出了“水早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多年的快速发展,都江堰已经成为了当代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
特别是在近10年的发展中,都江堰又在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化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面对水危机的挑战,都江堰水利人将传承“人水和谐”、“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弘扬李冰治水精神,在技术、制度、主体三个层面上推进水利现代化,为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关键词:都江堰持续发展都江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它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是我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持续发展的光辉典范。
在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它的发展历程,总结它的历史经验,展望它的未来前景,对于促进它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都江堰的发展历程及其巨大效益公元前256年,李冰率民众于岷江出山口处,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水早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在此之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的2200多年时间里,都江堰经历了漫长的缓慢发展阶段。
公元前157年,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穿澜江口,灌溉繁县农田1700顷,成为史载扩大都江堰潘区的第一人。
经过唐宋时代的发展高峰,都江堰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到了当时成都平原的14个县,并逐步形成了冬季断流、春季淘淤的岁修制度。
元明两代是都江堰堰工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笼石”与“铁石”两种治堰方法的反复争论与实践,使都江堰堰工技术和工程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并趋于成熟。
清代在治理和维护都江堰的同时,还形成了水费征收制度,并在整理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
近代以后,由于国运不昌,堰务不振,到上世纪40年代末,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仍然由历史.上的300万亩菱缩到了282 万亩。
水利水电毕业论文
水利水电毕业论文【正文】1.引言水利水电工程是指利用水资源进行能源开发和水务工程建设的学科,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工程之一。
本文将围绕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论述。
2.水利水电工程的历史发展2.1 古代水利工程的兴衰古代水利工程可以追溯到早期农业文明时期,古代文明中的一些伟大水利工程如大禹治水、修建水车等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逐渐失传,导致水利水电工程一度停滞不前。
2.2 现代水利水电工程的崛起现代水利水电工程的崛起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
为满足能源需求和防洪排涝等水务需求,一系列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相继建成,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
3.水利水电工程的现状3.1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规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规模逐年扩大。
各国相继建设了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以满足其能源需求和水务需求。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国家之一,在水电装机容量上始终占据领先地位。
3.2 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水库蓄水、水电站运行等均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水生态系统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引发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4.水利水电工程的未来展望4.1 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水利水电工程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通过研发新技术,提高水电能源的利用效率,并逐步实现清洁能源的转型,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4.2 国际合作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需要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水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问题。
通过共同努力,可以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水资源挑战。
5.结论水利水电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水利工程历史论文范文
水利工程历史论文范文水利工程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对水资源的控制和利用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历史、文化和科技内涵的综合性工程。
从古至今,人类就对水资源进行了有效地利用,并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中形成了各种水利工程形式。
古代水利工程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著名的就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的修建。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的修建始于春秋时期,历经了数百年的工程建设,成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通过修建大运河,中国古代人民成功地解决了南北交通的问题,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工程的发展逐渐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水利工程的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改变。
蒸汽动力的应用使得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各种大型水利工程如水库、引水渠等开始大规模建设,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城市供水等领域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近代以来,水利工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进步,各国相继建设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型水利工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胡佛大坝和中国的三峡工程。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资源问题,也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水利工程在这一背景下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水资源的挑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是人类利用水资源进行的工程活动。
古老的水利工程遍布世界各地,从泰国的古代水坝到埃及的尼罗河灌溉系统,再到印度的恒河流域水利工程,这些工程都是人类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的载体。
在现代,水利工程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水资源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关于水利的论文
关于水利的论文推荐文章关于水利工程造价论文范文热度:关于水利工程的论文热度:关于水利方面的论文热度: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总结热度:关于抓住机遇演讲热度:水利是对水力资源的开发和防止水灾,充分发挥水的作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水利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水利的论文篇1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问题探讨摘要:无论是人们的生产还是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的利用,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文章主要从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三个方面来具体进行阐述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资源水利;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
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
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农田水利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农田水利的历史小作文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修建水利工程啦,那时候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让庄稼长得更好。
你知道吗,中国可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农田水利建设的国家之一哦!一开始,人们就是在河边挖一些沟渠,让水流到农田里。
但是,这种方法效率不高,而且还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后来,人们就开始修建一些大坝和水库,把水储存起来,然后再慢慢放水灌溉农田。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还可以提高灌溉效率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农田水利就更加发达了。
那时候,各国都修建了很多大型的水利工程,比如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等等。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可以灌溉农田,还可以防洪、发电、航运等等,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汉朝的时候,农田水利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那时候,人们发明了翻车和筒车等灌溉工具,这些工具可以把水抽到高处,然后再灌溉农田。
这样,就不需要人们再去挑水了,大大提高了灌溉的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田水利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到了唐朝的时候,人们开始使用水车灌溉,这种方法更加高效,可以把水抽到更高的地方。
到了宋朝的时候,人们又发明了水磨、水碓等工具,这些工具可以用来磨面、舂米等等,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农田水利已经非常发达了。
那时候,人们修建了很多大型的水利工程,比如京杭大运河、黄河大堤等等。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可以灌溉农田,还可以运输货物、防洪等等,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农田水利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它的发展和改进也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未来,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农田水利,让它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服务。
水利史结业论文
生态学导论结业论文——论黄河的可持续发展杨鹏0702070315摘要:中国水利资源丰富,但是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性,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辽松,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古代,农业一直是社会经济的最重要的部门,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从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的时代,人们就有了依水生活的习惯。
原始社会后期,农业生产又开始注重季节和气候条件。
中国古代水利由此开始。
我家住在黄河边上,我对黄河的感情尤为深厚。
从小,对水利的概念就从黄河开始。
千万年来,蒙古高原的风吹来了黄土高原的土,黄土高原的土,染黄了黄河的水,而黄河的水荡出了中国北方的大平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中国的第一个王朝诞生在黄河中下游。
农业支撑起政治经济的发展,关中平原从商周开始到唐宋,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但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黄河又是一条自然环境比较差的大河。
历史上,每逢风雨不调,黄河都是沿岸人民与中央政府的心腹大患。
一部中国历史,从头开始即伴随着治河史。
关键词:黄河、可持续发展、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一条河。
问题明显,1、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流经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侵蚀强度最大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 ,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71%。
下游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高出新乡20m,高出开封13m。
由于含沙量高,势能大。
一旦有洪水,就是连泥带水,如同泥石流。
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
、2、自然条件不利,黄河流域的年均降水量在400mm,是干旱半干旱地区。
整年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天。
以暴雨的形式出现,水灾严重据记载,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共决溢1590多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达25万km2 。
每次决口,水沙俱下,淤塞河渠,良田沙化,生态环境长期难以恢复。
建国初水利建设成就研究论文
建国初水利建设成就研究论文建国初期是中国水利建设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民生保障的要求,中国相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建设工作。
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成就不仅仅显著,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一、大规模渠道工程建设建国初期,为了控制洪水、灌溉农田以及供应城市饮用水,中国相关部门采取了大规模的渠道工程建设。
其中一个重要的工程就是黄河控制工程。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挑战性的水利工程之一。
在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发起了黄河改道工程,目的是防止黄河发生洪水灾害和改善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
改道工程的主要措施是把黄河主流向北转移,并在黄河北岸修建了一条新的排洪渠,同时在黄河下游处建立多项水利设施。
这些措施有效地抑制了黄河的洪水和泥沙,保证了下游城市的安全和生产。
二、大规模灌溉系统建设同时,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中国政府还注重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建国初期,中国建立了大规模的灌溉系统,使得干旱地区得以灌溉,改善农田肥力,增加农作物种植数量和品种。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是引黄灌区。
引黄灌区是一个庞大的农业灌溉工程,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拥有近20个灌溉分区,覆盖了230万公顷的土地,使得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30万公顷增长到1979年的200余万公顷。
原本单一作物的农田得到了改善,逐步实现了区域农业多样化和高产稳产。
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除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国政府还注重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贫困农村和山区的生活条件。
在建国初期,中国有众多的山区和丘陵地带,这些地区水资源匮乏,农作物生长不良,这极大地威胁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安全。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方法,包括建立水窖、修建水渠、渠道运输和灌溉设备等。
这些小型水利工程使得农田得到改善,农作物生长良好,为山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是中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说,建国初期的水利建设成就极其显著。
造福人类的都江堰历史小论文
造福人类的都江堰历史小论文
在富饶的成都平原,建造于2000多年前的一项水利工程,仍然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都江堰。
千百年的沧海桑田,由这座水利工程慢慢发展成一座城市,这就是都江堰市。
因为修建都江堰而名垂青史的李冰,也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
真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才有了富甲一方的天府之国。
由于至今还无缘,去到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一睹真容,对于都江堰的认知来源于一篇课文,来自《中国古代科学家》系列邮票,来自《都江堰》邮票,来自朋友们寄给我的邮件上的邮戳,基本上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
前段时间收到了彭州好友王庭松先生寄给我的明信片,是从都江堰寄给我的。
对于都江堰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充满敬佩的,因为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2000多年前,先贤们的聪明智慧发挥到了极致,既要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又要防患未然不能造成水患,在改造自然为人类所用上,都江堰利用天然造就的地势,结合人类的智慧,在不改变主河道流向的基础上,成功地把岷江分成内外两股水道,开凿宝瓶口、修建飞沙堰、分水鱼嘴,把曾经危害下游、水患难治的岷江治理的服服帖帖,既保证了航运,又尽最大力量保证了农业灌溉的需求。
都江堰建成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如今的灌区已经有30多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一直在使用以无坝引水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水利技术论文六篇
水利技术论文六篇水利技术论文范文11.1输水过程中的节水措施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实行的节水浇灌措施为挖土成渠,然后把水输送到田间地头。
这种浇灌方式是一种传统的浇灌方式,在输送水过程中,水分的蒸发和流失量比较大,铺张比较严峻。
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浇灌渠道中的水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利用率仅为50~60%,只有这个比例的水被用于农田浇灌,表明农业浇灌用水的重点是搞好输水管道的节水,制定可行的节水措施和方案。
这是节省浇灌用水的关键。
(1)加强输水渠道的防渗。
由于防渗可采纳多种材料,而各种材料的性能不同。
一般状况下,应用较多的防渗材料包括浆砌块石、混凝土预制块、干砌块石和现浇混凝土护面等。
在当前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大都是建设的“三面光”渠道。
假如使用的为混凝土护面,则假如渠道较小,则可选用U型混凝土渠道,改善输水流量,降低过水断面。
(2)在农田水利浇灌中,输水管道不仅为渠床渗透,在输水过程中,也可能消失水面蒸发或者渠床上杂草的蒸腾,假如使用输水管道便可降低输水过程中的损耗,则无须实行其他的措施。
假如对滴管、喷灌等的要求较高,可从地面浇灌中选择低压输水管,压强通常小于200MPa。
1.2节水浇灌的方法一般所谓的农田水利节水浇灌是指农田田间的配水,假如浇灌水达到根系的水安排方式不同,则效果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现阶段,节水浇灌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微灌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般涉及到的技术主要包括滴灌、脉冲浇灌和微喷雾等技术。
假如参照微灌技术设备性能划分,分为两种:①重力微灌;②常压微灌,假如根据浇灌设备分类,同样分为两类:①地下浇灌;②地面浇灌。
微灌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可对浇灌用水量进行严格的掌握,该技术主要包括输水管道、水过滤系统和浇灌掌握系统等。
(2)假如在农田浇灌中使用喷灌技术,则应选择合适的设备,通常包括动力机、加压水泵等。
而同时可采纳水自然下降的势能,把水压缩在管道中,从而进行输水,然后经过喷嘴把水喷到空气中。
水利史论文
《中国水利史》课程论文论秦代水利发展史姓名:杨超学号:20112776专业:农业水利工程2012年12月27日摘要秦代三大水利工程是: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
在众多游记、散文等文章中多有介绍,但大都是泛泛而论,而鲜有深入剖析之文。
为什么这三个著名的水利工程都出自秦代而且大都利及千载?它们究竟有什么奥妙?因为秦国欲并吞六国,必须建设强大的军队,到了秦始皇时代已拥有六十万兵马之众,庞大的军队需要大量的粮草供给,这就必须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同时还要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以利战备物资的输送,因此秦国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兴修了这三大水利工程。
关键词都江堰,郑国渠,灵渠。
前言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不可替代的特殊自然资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水利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与水有关的思想、信仰、精神、风俗等,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水利文化。
都江堰、郑国渠、灵渠是先秦国(朝)的三大水利工程。
这三座坐落在中国大地的水利工程,各具特色,各有故事,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有的至今仍然在造福后世,有的以发人深省的哲理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秦代水利的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几千年来,建设了大运河、都江堰、灵渠等一批著名的水资源利用工程,在抵御水旱灾害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19世纪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以及连年战争,近代水利处于停滞状态。
1功垂后世的都江堰在都江堰旁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兴建的“二王庙”大殿前的梁板上,刻着两句三字经:“深淘滩”和“低筑堰”。
庙的山墙上刻有“遇弯截角”和“逢正抽心”八字真言。
这十四个字是李冰父子治水的宝贵经验总结,并流传后世子孙。
但这十四个字的含义是什么,又为什么要这样,一般人不见得能说得明白。
不知游客们可曾注意到在伏龙观大殿后的墙边(伏龙观侧门旁)有一通清朝时立的碑石,那是地方官在都江堰岁修工程中对十四字遗训的贯彻和体会的总结,很值得一读。
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文档资料
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文档资料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一、璀璨的古代水利工程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曾遥遥领先于世界,在水利工程方面也创造了举世无双的辉煌,其中的部分工程在今天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得不令人感叹古人卓绝的智慧。
战国末年秦国修建了郑国渠。
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地势,可以最大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并且形成了一套自发控制的灌溉系统。
在此之后的100年里郑国渠都发挥了极大的灌溉作用,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引泾灌溉工程。
秦昭王末年李冰在蜀地主持修建了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并且在江水自动分流、排沙、控制引水量等方面表现出了极为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直到今天都江堰都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为沿岸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保障。
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得隋朝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后世历代王朝都以京杭大运河为基础建立了经各地物资运往首都的漕运体系。
南方与北方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物产交流与经济交流愈发地丰富,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让沿岸的交通变得十分便利,在发生自然灾害是国家的赈济也更加方便。
二、新中国初期水利工程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大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历经混乱不堪的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基本上都已经年久失修,难以发挥防洪灌溉作用,甚至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隐患。
虽然此时我国经济十分困难,但是国家依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建设水利工程。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建成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在“大跃进”的年代里,还有与之齐名的“大兴水利”运动在实施.甚至有统计表明,当今时代大部分的水利设施都是“大兴水利”运动遗留的产物。
宜兴市水利发展历史论文
宜兴市水利发展历史论文宜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就因其丰富的水资源而闻名。
水利工程的发展与利用对于宜兴市的农业生产、水运和防洪治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宜兴市的水利发展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宜兴地区已经开始建设渠道、水库以及灌溉设施,以支持农业生产。
这些工程不只是在提高农业产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社会经济发展和防洪治水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到了宋代,由于人口增加和农田的扩大,对水利工程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宜兴市开始兴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比如修建了早期的排灌水利系统,如焦山、润阳堰渠等工程。
这些水利工程大大改善了农田排灌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为宜兴市的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
明清时期,宜兴市的水利工程经历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项目,比如淤港、丁港、新庄、涧港等渠道工程,这些工程改善了区域内的水文环境,助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水利工程对于宜兴市的水系交通也有了显著的改善,一些主要河流被航运开发利用,使得宜兴市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水路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现代以来,宜兴市的水利工程建设更是发展迅猛,大型水库、水利灌溉和排水工程相继施工,顺利改善了宜兴市的水资源供应、防洪排涝等问题。
如今,宜兴市的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了当地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农业生产和市民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总而言之,宜兴市的水利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水利工程在宜兴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当地的农业生产、水运和防洪排涝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在宜兴市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宜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不断完善,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治理成为了当地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新形势下,宜兴市的水利工程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宜兴市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压力也不断增加。
水利史【范本模板】
水利史一、我国水利史无比辉煌1、为了生存与发展,必然与自然抗争。
筑堤防洪、引水灌溉或围垦造田,兴建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主流2、在中华文明的历程中,留下大量具有里程碑价值的水利事件和水利工程(1)大禹治水(2)都江堰、郑国渠(3)数千里的黄河大堤(4)三千五百多里的大运河(5)千里海塘(6)几亿亩的水田3、前人留下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然造福一方4、带给我们的是工程遗泽、对自然的敬畏、巧夺天工的利用与改造5、广阔的视野、文化的熏陶引领我们对现代“水”问题有更多层面或不同视角的理性思辨水利兴则天下定-—水·工程·文明一、为什么说“水利兴则天下定”1。
兴水利,而后有工农;有工农,而后裕国—-清·慕天颜2。
水利的起源、发展与兴衰与相应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紧密关联。
水利是中国历史的重3.要篇章,既创造历史,更见证历史。
4.水利兴,国家强,良性循环;国家疲弱,水利废弛,恶性循环;水利与国运互为因果二、水·工程·文明的关系1.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悠久历史,决定了水利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2。
人类为了生存,历代治水、利水,创造了大量的水利工程3。
高原与盆地、丘陵与平原,温带与热带,降水量50—1500mm以上4.地形、气候与水资源禀赋,决定了水利的复杂性和水利工程的多样性5。
治水利水的方略与思想、方法与技术、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所产生的效果、所形成的经验与教训等,构成了谁文明,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6。
古代用水的智慧,诠释了科学用水的可持续性,超越时空的古代水利工程的科学价值与文化内涵不可等闲视之三、水利史意义1.学科的血缘关系:过去现在将来2。
中国古代水利内容丰富,在历史中占有独特地位(1)甚哉,水之为厉害也。
——《史记》(水利:水的利用与除害)(2)水利典籍丰富(3)水是一种最能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关系的物质—-社会形态的催化剂(4)历史发展对现实具有重要指导作用(5)现代对水利史研究不够重视3.水利发展及其阶段性避其所短,利其所长补其所短,扬其所长化短为长,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尽为我所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防洪治河:避洪;限洪;防洪;调洪;用洪*农田水利:因自然条件而兴利;补其所短以除害;变短为长、变害为利;用有余补不足;全面平衡发展*水运工程:利用天然河流;开人工渠;渠化河流,提高河渠工程技术水平;按需要开人工渠四、历史模型的价值与意义1.物理、数学模型试验:激化、延缓客观过程,重复、在线和模拟客观过程−−−−→−−−−→简化、抽象还原、解释原型模型原型局限:忽略与简化,不能完全定量地反映客观规律对中尺度的滴血问题和宏观的水利问题无能为力2。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的论文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的论文对于人类来说,水像空气和食物一样重要。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一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无不首先在大河冲积平原发展起来,无不借助于河流的慷慨赠予,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但是,天然降水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并不总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离不开有益生存的水利建设,也离不开治理水害的斗争。
在中国,大规模开展除害兴利的治水活动已有四千年之久。
第一部中国水利史则始创于公元前100年前后。
当时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历史名著《史记》中专门安排了一章,记述从公元前22世纪的大禹治水到他生活的年代的重大水利事件,命名为《河渠书》。
在《河渠书》中,司马迁还详细记述了公元前109年跟随汉武帝参加惊心动魄的黄河堵口的施工场面。
尔后,他感慨万分地说:“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①”强调指出水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提出了以防洪、灌溉、排水、航运、城镇供水为主要内容的水利概念。
②司马迁的感慨不无道理,的确,水利事业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太密切了。
继司马迁之后,编写水利的历史,总结历史治水经验以为后世借鉴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一部水利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掌握水的运动规律,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其中,水利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本书的绪论中,作为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与展望,我们将从轮廓上介绍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科学技术的特点与不足;分析水利活动与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变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进而从历史体验和哲学思考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即人们的水利活动的成败得失,不能只是从其是否符合水本身的规律来考察,而应该把它放在自然与社会共同构成的大系统中来评价;引申出兴利除害的水利活动将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的规律性认识;以及水利科学技术史研究今后的主要方向等。
水利水电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水利水电工程论文(8篇)、水利水电施工工程研究(8篇)…
水利水电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水利水电工程论文(8篇)2、水利水电施工工程研究(8篇)3、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美学研究4、水利水电建设中人力资源管理实践5、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建设思考全文总字数:17317 字篇一:水利水电工程论文(8篇)水利水电工程论文(8篇)第一篇:水利水电工程试验检测必要性思考摘要:为了使水利水电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检测非常重要。
而质量检测的科学化与专业化是保证检测质量的关键。
在相关检测实验中,对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能够客观反映工程质量的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工程质量,实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试验检测;必要性0前言通过科学的试验方法进行检测,是保证水电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能够为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在施工中,需要对进场的原材料进行检测,确保工程使用合格的原材料;同时需要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试验和验证,确保混凝土的技术指标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并且具有易于施工的特点。
1保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必要性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一般都属于大规模的施工,工程施工场地通常也比较偏僻,施工周期较长,建设布局、难度都非常大,而且施工的成本较高。
所以,为了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就需要深入到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建立工地试验室。
通常,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或检测站为指定地点,通过检测站进行检测试验,将符合标准的材料用于施工中,才能确保工程质量的提高。
所以,在招标中,应该选择一些具备现场检测资质的施工企业,为工程提供检测支持和技术保障。
2水利水电工程试验检测的目的及要求2.1水利水电工程试验检测的目的1)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
施工过程是工程质量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施工单位自己检查、监理单位抽检等,才能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查找,将质量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保证施工整体质量,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要贯穿质量检测。
在竣工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试验检测工作,确保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检测和评价,保证工程整体质量的达标,从而使工程项目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安全运行,实现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水利工程概论小论文
水利工程概论小论文中国水利概论一、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
水是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的、相互功能的、开放型的系统。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水利事业不断发展并不断获得成功基础之上的。
当前,水利融入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发展的大的系统工程之中,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础、前提和保障。
在学习完中国水利概论课程后,我对水利资源及水电工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中国水利水能资源概况1、我国水资源现状中国地域辽阔,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多年平均年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据世界第六位。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
1995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 m3,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降水是中国河川径流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所以中国河川径流的时空分布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有着基本一致的规律和特点,河川径流的年际和年内变化与降水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对应关系。
降水量多的湿润地区,一般也是河川径流量充沛的丰水地区,降水量少的干旱地区往往也是河川径流量贫乏的缺水地区。
因此,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相差悬殊,与人口、耕地、矿产和经济分布不相匹配。
2、我国水能资源现状中国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水能蕴藏量极为丰富,但在水能总蕴藏量中,有一部分是不能开发的。
我国可开发水能资源量为378530MW,相应年发电量为19200亿KW·h,均居世界首位。
中国不仅有得天独厚的大江大河水能资源,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小水电资源和潮汐水能资源。
据统计,全国小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57亿kW,相当于年发电量13700亿KW·h。
我国的水能资源在地区分布上也很不平衡。
经济较发达的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谁能资源合计只占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6.8%,西南地区则集中了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67.8%,绝大多数举行水电站都位于这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及其他一些原因,只开发了极小的部分。
水利史论文
谈历代水政管理摘要:水政监察档案工作管理应适应水利事业建设的需要,因此要统一思想认识,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可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及档案管理法制化方面入手。
水政监察工作是为社会服务的,同样档案管理也是为社会服务,两者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应妥善于处理好两者关系,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做好档案工作,是服务大局的需要,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用足、用活、用好档案,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进而使其真正发挥以史资政、服务大局的作用。
只有这样,档案工作才能更加有所作为,档案工作才能与时俱进,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字:水政监察;监督处罚;工作;水官。
水利行政包括行政机构、官吏设置以及律令法规等。
水官:历代水利机构和官吏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
中央水官:先秦有司空一职,主管水土行政。
南北朝时,司空在名义上仍是掌管水利土木工程的最高政务官。
秦汉以后主持水利营建及管理事务的有都水官,隋以后名都水监,至明代始取消。
魏晋以后,尚书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它的下属有水部,管理水利政务和都水平行,官名水部郎。
在水利行政上形成双轨制。
隋唐以后属尚书六部中的工部,职官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元代撤销,政务划归司农司。
明清复设,为工部中之都水清吏司,职官仍名郎中、主事等。
民国时水政纷乱,形成多头管理。
1934年以后统一水政,始在全国经济委员会下设水利处,1940年改为行政院水利委员会。
1947年始设水利部。
1949年以后中国水利行政机构经过调整和发展,在水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方水官:历代变化复杂,大体上有四类。
第一类:直属中央的地方水官:秦汉各郡国的都水长、丞、令等直属大司农,直至晋代有的地区尚有类似设置。
以后有的屯田水利官吏也直属司农。
元代有的地区设都水庸田司或都水庸田使司亦属这一类,但时置时废不是常设的。
另如宋、金、元的外都水监、行都水监、都水分监等是中央机构派出的分支,也可以归入这一类。
水利建设工程与社会发展历史作文
水利建设工程与社会发展历史作文你可别小瞧了水利建设工程啊,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线,贯穿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呢。
咱先从古代说起吧。
那时候的水利工程,就像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
像都江堰,哇塞,那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厉害的存在。
我觉得啊,当时李冰父子肯定是拥有超强大脑的人。
你想啊,在那个没有挖掘机,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年代,他们硬是靠着人力和简单的工具,把都江堰给建起来了。
这就好比一群原始人要造一个超级复杂的机器人一样困难。
都江堰建成之后,那可不得了,就像给成都平原开了个“水龙头”,该放水的时候放水,该蓄水的时候蓄水。
干旱的时候,水就乖乖地流到田里,滋润着庄稼;洪水来了呢,又能把多余的水排出去,不让洪水到处肆虐。
这使得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粮食产量蹭蹭往上涨,人口也越来越多。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可能晚上睡觉都会笑出声来呢。
再看看后来的大运河。
这大运河可真是个大工程啊,那得费多少人力物力啊!它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国的大地上。
这条运河可不仅仅是用来观赏的哦,它就像是古代的高速公路,连接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南方的丝绸、茶叶啥的,可以通过运河运到北方;北方的煤炭之类的物资也能运往南方。
说不定啊,当时的商人坐着船在运河上航行的时候,还会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盘算着这次能赚多少钱呢。
不过,修建大运河的时候,肯定也有很多老百姓受苦受累,毕竟这么大的工程,全靠人力啊。
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那是不可忽视的。
到了现代呢,水利建设工程更是五花八门。
三峡大坝那可是世界闻名啊。
三峡大坝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守门员,拦住了长江的洪水。
每次看到三峡大坝的照片或者视频,我都觉得震撼得不行。
那巨大的坝体,感觉就像一座山一样矗立在那里。
它不仅防洪,还能发电呢。
发出来的电就像源源不断的血液,输送到全国各地,点亮了无数的家庭和工厂。
也许有人会说,建三峡大坝破坏了生态环境。
这确实是个有争议的观点。
但是我觉得啊,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水利毕业论文范文
水利毕业论文范文水是生命之源,是工业发展和城市生存的基础,国民经济的命脉。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水利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水利毕业论文范文篇1浅析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控制措施1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或同一工程的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环境影响的特点各异。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
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
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素,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
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2 水利水电工程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1)因水库沉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或者是因为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等都会产生一些社会话题。
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沉没损失,对库区内只在高水位时才被沉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会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严重影响。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的作文范文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是中国农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对水资源的需求,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1. 发展历程古代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
当时,人们主要依靠天然水源,如河流和湖泊供应灌溉需求。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并利用小型的人工水渠,以改善灌溉条件。
而到了商、周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人们开始修筑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以解决农业灌溉和防洪需求。
例如,黄河上游的灵渠和陈家沟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当时的农田水利工程奠定了基础。
2. 技术特点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
首先,人们善于利用地形和水流的自然特点,采取开凿渠道、修筑堤坝等方式,使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其次,古代农民还发明了灌溉工具,如水车和水轮,以提高灌溉效率。
此外,他们还研究水的引流、分配、排放等技术,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还注重防洪措施,如修筑堤坝和挖掘用于排水的水渠等,有效地减轻了洪水灾害的影响。
3.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对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灌溉系统的建设解决了农田的水源问题,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其次,恰当的引水和排水系统有助于改善土壤的湿度和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另外,农田水利工程的防洪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对农业的破坏,增加了农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现代意义尽管如今的农田水利工程已远远超过了古代,但古代的技术和经验对今天的农田水利工程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人的智慧和勤劳精神使得他们能够在自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善于利用水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利史论文
大禹学院王紫霞1319010105号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水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水量供给不足、水资源污染趋势加重、供水净化能力有限等问题日益凸显,形势严峻。
本文将探讨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探讨一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关键字:水资源现状开发利用可持续
我国水资源现状与问题
我国目前主要面临着四大水问题:
洪涝灾害多。
我国幅员辽阔,江河众多,气候复杂,洪灾相当频繁。
且不说时间较远的,就20世纪90年代,辽河、太湖、珠江、湘江、嫩江、松花江、长江等地就发生了数次大水。
洪水灾害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水资源短缺。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紧张的国家之一。
虽然从总量来看,按照2009年的最新统计,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m3,地下水8288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200m3,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不仅有2/3的城市缺水,农村还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
并且中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极为不均匀。
3、水环境恶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国污水排放量达600亿吨,除70%的工业废水和不到10%的生活污水经处理排放外,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等都呈上升趋势,全国9.5万公里河川,有1.9万公里受到污染,0.5万公里受到严重污染。
4、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己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
仅以黄河为例,黄河下游河床每年以10cm的抬升,已高出地面3-10米,成为地上悬河。
由于淤积,全国损失水库容量累计200亿m3。
此外,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新增荒漠化面积2100平方公里,因同样原因而损失的耕地面积达7万多公顷。
黄土高原每年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达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产量。
二、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着众多问题。
开发利用程度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城市缺水现象日益突出从而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和农业用水、用水浪费和缺水现象并存,江河湖库水污染严重、地下水开采过量等等的问题日益突出。
这就需要我们对水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
落实最严格体资源管理制度。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从制度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管理措施和保障措施,我们应该努力执行。
2、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通过开源和节流,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国家制定节水政策,坚决遏制不合理的新增取水,强化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建立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微观用水定额体系、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指标体系和节水考核指标体系,加强重点用水单位取、用、排水的实时监控和重点用水行业的监督管理;开发和推广节水技
术与装备,改变粗放型用水的增长方式和生产方式,加大污水处理回用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的力度,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3、合理开发。
根据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承载能力,在节流的前提下合理开源,不断提高水资源的配置能力和供水保障程度,解决贫困地区饮水困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要求。
首先开发利用好当地水资源,建设一批水资源调蓄工程;对资源型缺水地区,经过总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兴建跨流域和跨区域调水工程;在地下水尚有一定开发潜力的地区,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雨洪资源的利用,加快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加快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
治污减排,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和修复。
一方面,对于工农业排放出的污水,我们应根据其不同的性质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同时也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
另一方面,我们要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量,以达到治污与减排的双管齐下。
与此同时,要进行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切实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效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治理和修复,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使水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连通性和完整性,并维持健全的服务功能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
人水和谐,保障防洪安全。
针对现状总体防洪能力偏低、防洪体系尚不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严重滞后等防洪减灾的薄弱环节,要以人水和谐的理论,实现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建立完善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全面提高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为建设一个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动员全社会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呼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环水。
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要树立惜水意识。